經過一番細致的測量,眾人最終敲定了公社新址的位置 —— 原鐵路建設施工臨時工棚所在地。
此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邊緊靠著公路,西邊毗鄰水塘,坐北朝南。
宋東方站在這片空地上,環顧四周,不禁讚歎道:“這地兒敞亮得很呐,建個大點的辦公場所絕對沒問題。依我看,照著咱們廠辦公樓的規格來建也未嚐不可。”
唐立波苦笑著搖了搖頭,說道:“我的總指揮呐,那可不行。就為了換個地點,前前後後申請了一年多,要是建像三線辦公樓那樣的,根本批不下來呀。”
“有啥不可能的,多申請幾次唄。” 宋東方依舊堅持自己的看法。
“申請了,沒用啊。你瞧瞧城裏,最高的樓也就兩層。再看看你們廠的辦公樓,那是幾層。唉,算了,有個平房辦公也湊合了。” 唐立波無奈地歎了口氣。
王國慶在一旁接過話茬:“建平房也行,不過總覺得有點可惜了這麽好的地段。”
杜開海也趕忙插話道:“各位領導,我有個建議,建兩層的怎麽樣?配備上下水、衛生間,再安裝個鍋爐供暖,這樣大家辦公也方便,也不用建得太高。”
唐立波麵露難色,說道:“這可不好辦,縣裏批複的就隻是建一層,要是建兩層,費用可就增加太多了。”
杜開海接著說道:“材料方麵,廠裏建設的時候有剩餘的,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宋東方立刻表態:“行,沒問題,廠裏理應給予支援。”
眾人反複盤算、商議了許久,最後唐立波咬了咬牙,下定決心說道:“鐵山,你跟開海好好算計算計,如果可行,咱們就幹。”
領導拍板之後,王國慶迅速組織人員進行設計,杜開海與佟鐵山則忙著查找建築物資。
幾天後,設計圖紙及預算便新鮮出爐了。
這座樓長 38.9 米,寬 12.4 米,總共兩層,總麵積達 928.72 平方米。
入戶門以及上下樓梯、樓道都設置在中間位置。
唐立波仔細查看施工說明,上麵詳細寫道:“1、本工程防潮層以上的磚牆,均采用 100 號紅磚砌築,外牆及煙囪出屋頂部分使用 50 號砂漿,內牆則用 25 號砂漿;2、辦公室地麵均劃分成 1000*1000 的方格,牆角四周預留 150 寬的邊框;3、凡是 c149 窗,均配有預製窗台板,……”
唐立波看完後,覺得方案可行,便點頭同意了。
佟鐵山隨即帶領施工隊伍進行 “三通一平” 工作。
宋東方也積極安排物資以及吊車、運輸車輛趕赴工地,一同前來的,還有安得誌的基建隊。
唐立波和宋東方共同宣布工程正式開工。
時光飛逝,轉眼間到了秋收時節,工程順利完工。
緊接著進行樓體粉刷、圍牆建設,之後大家便陸續搬入新辦公樓。
唐立波站在新辦公樓的大院裏,滿心歡喜,正巧看見蘭春紅抬著椅子路過,便笑著問道:“小紅,高興不?”
“高興,太高興了!不僅上下班離家更近了,以後也不怕大雪封山,沒法來上班了。” 蘭春紅滿臉笑意,難掩內心的喜悅。
唐立波、蘭春紅等公社幹部們滿心歡喜,杜開海、安得誌同樣十分高興。
在這施工的這段時間裏,佟鐵山時常邀請他們喝酒,大家相處得十分融洽。
結婚才幾個月的龐丙江,又迎來了一件大喜事。
徐誌海提議龐丙江擔任副科長,協助科長管理食堂、漁場、冷庫等工作。
組織部門正式宣布這一任命時,張東強心裏卻隱隱有些不安,畢竟如今有兩名副科長協助工作,可他卻因操心過度,漸漸長出了許多白發。
再說鍍鋅車間的柴秀花,不知不覺間,她已經在車間工作了將近半年時間。
然而,近來一段日子,柴秀花鼻子總是毫無征兆地莫名出血。
起初,隻是偶爾滲出血絲,她並未太過在意,隻當是天氣幹燥所致。
可漸漸地,出血的頻率越來越高,出血量也愈發增多。
一天晚上,萬籟俱寂,柴秀花正坐在家中與白慶奇閑聊,毫無防備間,鼻子猛地湧出鮮血。
那殷紅的血,瞬間染紅了她的衣衫。
白慶奇見狀,頓時驚慌失措,心髒仿佛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狠狠攥緊。
短暫的怔愣後,心急如焚的他,趕忙催促道:“秀花,快,咱趕緊去醫院!”
柴秀花也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嚇得花容失色,隻能虛弱地點點頭。
第二天,柴秀花強忍著內心的不安,向廠裏請了假,在白慶奇的陪伴下,匆匆趕往醫院。
醫院裏,人來人往,嘈雜喧鬧,可柴秀花卻仿若置身冰窖,滿心都是惶恐與不安。
醫生為她進行了抽血化驗,隨後便是漫長而煎熬的等待。
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她的心上緩緩碾過。
終於,檢查結果出來了,那一刻,仿佛有一道晴天霹靂,直直地擊中了她和白慶奇,讓他們如墜深淵。
醫生神色凝重,語氣沉重地告知:“是白血病,建議你們去城裏的大醫院再複查一下,進一步確診。”
白慶奇聽到這話,隻覺眼前一黑,雙腿發軟,險些站立不穩。
柴秀花則瞪大了眼睛,眼中滿是難以置信,淚水瞬間模糊了視線。
白慶奇深知此事刻不容緩,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帶著柴秀花馬不停蹄地前往市裏的醫院複查。
一路上,兩人皆沉默不語,車內的空氣仿佛都凝固了。
到了市裏的醫院,經過一係列複雜的檢查,那殘酷的結果依舊如影隨形。
醫生無奈地歎了口氣,緩緩說道:“這種病,目前的醫療水平,很難治愈。”
迴到家後,白慶奇看著日漸憔悴的柴秀花,心如刀絞。
他不願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四處打聽,聽聞求仙拜佛、嚐試土方或許能有轉機,便不管不顧地帶著柴秀花踏上了這條近乎絕望的尋醫之路。
他們走街串巷,拜訪各路 “神婆”“神醫”,花光了家中的積蓄,可柴秀花的病情卻如頑石一般,絲毫不見好轉。
時光匆匆,一個月轉瞬即逝。
這一個月裏,柴秀花在病痛的折磨下,愈發消瘦,生命的火焰也愈發微弱。
最終,她還是敵不過病魔的侵襲,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白慶奇守在她的身旁,悲痛欲絕,淚水如決堤的江河,肆意流淌。
他緊緊握著柴秀花逐漸冰冷的手,喃喃自語:“秀花,你怎麽就這麽走了,留下我可怎麽辦啊……”
整個房間,都彌漫著無盡的哀傷與絕望......
與此同時,工廠為了擴大生產、提升運輸能力,計劃建設專用線、貨場及木材加工站。
於是,在火車站附近征用了兩座山。
施工人員用專業的器械將山從半山腰截斷,再把截斷山頂產生的土方用來填平溝壑,經過一番努力,修建成了一個與鐵路線平齊的大平台。
原本的山腰搖身一變,成了一片平地。
在這片平地上,修建了東西兩個院子。
東院麵積較大,建成了一個寬敞的貨場;西院相對較小,設置了木材加工站。
貨場的院子裏鋪設了鐵路專用線,這條專用線由鐵路部門負責承建。
他們從鐵路主線設置了搬道岔,讓鐵路分岔延伸至貨場之中。
專用線長度並不長,僅有三百米。
貨場的大門設置在鐵路分岔伸入貨場三十五米處,大門旁邊修建了門房以及地磅,用於稱量貨物重量。
貨場中間矗立著一個大型站台,站台十分寬闊,寬達三十米,長一百二十米,高度為一米八,整個站台由磚和水泥搭建而成。
站台南麵的五十米區域是露天站台,北麵則是一個七十米長的簡易倉庫。
站台西邊,安裝著一台龍門吊,用於貨物的裝卸。
龍門吊再往西,修建了一排平房,總共四間。
其中,工廠運輸科占用兩間,車站維修人員使用兩間。
西院則修建了一間木材大鋸房和一間木材庫房,兩間房屋相互獨立,呈直角分布。
木材庫房主要存放已經鋸好的成品木料,庫房外則堆放著圓木。
這個地方人員並不多,卻歸兩個單位共同管理。
站台和龍門吊由運輸科負責管理,貨場及大鋸房則由供應科負責管理。
運輸科在貨場專門設置了貨運組,並安排了兩名龍門吊司機;供應科也在貨場設立了兩個小組,一個是木材加工組,另一個是煤場組,貨場的北麵便成了堆放煤炭的地方,門衛工作則由煤場組負責。
楊小東有條不紊地安排完貨場的各項業務後,便向廠裏請假,踏上了迴老家的路途。
楊小東的老家位於遷灤縣崐山的楊家寨,由於修建鐵路需要穿過村莊,因此涉及到遷墳事宜。
老家的親屬特意寫信告知了他,希望他能迴去一起商量商量。
接到信的時候,他正忙於貨場兩個小組的組建工作,忙得不可開交,但遷墳是家族中的大事,他絲毫不敢耽擱,毅然決定請假迴去。
楊小東在家族中屬於晚輩,按理說遷墳這種事,他本沒有太多話語權。
然而,家族中吃公家飯、見過世麵的人並不多,所以大家都對他的意見十分看重,想聽一聽他的想法。
迴到家中,父親帶著他來到大隊長家。
大隊長論輩分是他的太爺,大隊長看見他來了,滿臉熱情地迎了上來。
走進屋子,楊小東一眼便看見炕上坐著大隊長的父親,他趕忙上前問好,並將從錦東帶來的一條大海魚恭敬地獻上。
大隊長對楊小東的父親說道:“你去把幾位輩分大的都請過來吧。” 楊小東連忙說道:“哪能勞煩老祖您去呢,還是我去吧!”
楊小東的父親卻說道:“你對村裏情況不熟,還是我去,你就在這兒陪你太爺嘮嘮嗑。”
父親走後,楊小東便與大隊長攀談起來,也逐漸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沒過一會兒,十幾位親屬陸續趕來。楊小東一一熱情地打招唿,一會兒喊 “老祖八爺”,一會兒叫 “老祖三爺”。
眾人紛紛落座後,幾位老祖便向他詢問遷墳的事情該如何處理。
楊小東先是詳細講述了三線廠那邊遷墳的情況,然後認真地說道:“國家政策咱們老百姓必須遵守,主動配合遷墳是對的。隻不過,咱們可以跟公社提一些合理的條件……”
他的觀點得到了長輩們的一致認可。迴家的路上,父親對他誇讚不已。
第二天,楊小東跟著大隊長來到公社。
在這裏,他遇到了幾位在公社當幹部的老同學。
經過一番溝通與協商,成功爭取到了部分糧食和化肥。
第三天,家族中的人齊聚村頭的老鬆樹下,召開遷墳動員會。
大樹下,既有熟悉的麵孔,也有許久未見、略顯陌生的族人。
大隊長站在樹下的一塊大石頭上,大聲說道:“墳必須得遷,這是上麵的決定,誰也改變不了。在咱們這兒修鐵路,那可是咱們祖宗積的福分。修建鐵路要占用咱們大隊部分土地和宅基地,公社領導指示,要協調好、處理好這件事。就這個事兒,我已經打了保票。我和我爹也商量過了,明天就開始遷墳。為了體現文化大革命的精神,這次遷墳就不舉辦傳統的儀式了。”
第四天下午三點,大家準時集中到祖墳前。
大隊長的爺爺拄著拐棍,顫顫巍巍地站在最前麵,大隊長的爸爸站在旁邊,左右兩邊是輩分大的長輩,後麵則是晚輩,楊小東站在晚輩的隊伍中。
大隊長高聲喊道:“跪!”
眾人整齊地跪下,行了三跪之禮。
行禮完畢後,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們拿起鍬鎬,開始挖掘祖墳。
挖出棺材後,大家齊心協力,抬著五十多具破舊的棺材,緩緩朝著後山走去。
幾天後,楊小東帶著對家族的牽掛和對老家的不舍,迴到了三線。
此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邊緊靠著公路,西邊毗鄰水塘,坐北朝南。
宋東方站在這片空地上,環顧四周,不禁讚歎道:“這地兒敞亮得很呐,建個大點的辦公場所絕對沒問題。依我看,照著咱們廠辦公樓的規格來建也未嚐不可。”
唐立波苦笑著搖了搖頭,說道:“我的總指揮呐,那可不行。就為了換個地點,前前後後申請了一年多,要是建像三線辦公樓那樣的,根本批不下來呀。”
“有啥不可能的,多申請幾次唄。” 宋東方依舊堅持自己的看法。
“申請了,沒用啊。你瞧瞧城裏,最高的樓也就兩層。再看看你們廠的辦公樓,那是幾層。唉,算了,有個平房辦公也湊合了。” 唐立波無奈地歎了口氣。
王國慶在一旁接過話茬:“建平房也行,不過總覺得有點可惜了這麽好的地段。”
杜開海也趕忙插話道:“各位領導,我有個建議,建兩層的怎麽樣?配備上下水、衛生間,再安裝個鍋爐供暖,這樣大家辦公也方便,也不用建得太高。”
唐立波麵露難色,說道:“這可不好辦,縣裏批複的就隻是建一層,要是建兩層,費用可就增加太多了。”
杜開海接著說道:“材料方麵,廠裏建設的時候有剩餘的,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宋東方立刻表態:“行,沒問題,廠裏理應給予支援。”
眾人反複盤算、商議了許久,最後唐立波咬了咬牙,下定決心說道:“鐵山,你跟開海好好算計算計,如果可行,咱們就幹。”
領導拍板之後,王國慶迅速組織人員進行設計,杜開海與佟鐵山則忙著查找建築物資。
幾天後,設計圖紙及預算便新鮮出爐了。
這座樓長 38.9 米,寬 12.4 米,總共兩層,總麵積達 928.72 平方米。
入戶門以及上下樓梯、樓道都設置在中間位置。
唐立波仔細查看施工說明,上麵詳細寫道:“1、本工程防潮層以上的磚牆,均采用 100 號紅磚砌築,外牆及煙囪出屋頂部分使用 50 號砂漿,內牆則用 25 號砂漿;2、辦公室地麵均劃分成 1000*1000 的方格,牆角四周預留 150 寬的邊框;3、凡是 c149 窗,均配有預製窗台板,……”
唐立波看完後,覺得方案可行,便點頭同意了。
佟鐵山隨即帶領施工隊伍進行 “三通一平” 工作。
宋東方也積極安排物資以及吊車、運輸車輛趕赴工地,一同前來的,還有安得誌的基建隊。
唐立波和宋東方共同宣布工程正式開工。
時光飛逝,轉眼間到了秋收時節,工程順利完工。
緊接著進行樓體粉刷、圍牆建設,之後大家便陸續搬入新辦公樓。
唐立波站在新辦公樓的大院裏,滿心歡喜,正巧看見蘭春紅抬著椅子路過,便笑著問道:“小紅,高興不?”
“高興,太高興了!不僅上下班離家更近了,以後也不怕大雪封山,沒法來上班了。” 蘭春紅滿臉笑意,難掩內心的喜悅。
唐立波、蘭春紅等公社幹部們滿心歡喜,杜開海、安得誌同樣十分高興。
在這施工的這段時間裏,佟鐵山時常邀請他們喝酒,大家相處得十分融洽。
結婚才幾個月的龐丙江,又迎來了一件大喜事。
徐誌海提議龐丙江擔任副科長,協助科長管理食堂、漁場、冷庫等工作。
組織部門正式宣布這一任命時,張東強心裏卻隱隱有些不安,畢竟如今有兩名副科長協助工作,可他卻因操心過度,漸漸長出了許多白發。
再說鍍鋅車間的柴秀花,不知不覺間,她已經在車間工作了將近半年時間。
然而,近來一段日子,柴秀花鼻子總是毫無征兆地莫名出血。
起初,隻是偶爾滲出血絲,她並未太過在意,隻當是天氣幹燥所致。
可漸漸地,出血的頻率越來越高,出血量也愈發增多。
一天晚上,萬籟俱寂,柴秀花正坐在家中與白慶奇閑聊,毫無防備間,鼻子猛地湧出鮮血。
那殷紅的血,瞬間染紅了她的衣衫。
白慶奇見狀,頓時驚慌失措,心髒仿佛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狠狠攥緊。
短暫的怔愣後,心急如焚的他,趕忙催促道:“秀花,快,咱趕緊去醫院!”
柴秀花也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嚇得花容失色,隻能虛弱地點點頭。
第二天,柴秀花強忍著內心的不安,向廠裏請了假,在白慶奇的陪伴下,匆匆趕往醫院。
醫院裏,人來人往,嘈雜喧鬧,可柴秀花卻仿若置身冰窖,滿心都是惶恐與不安。
醫生為她進行了抽血化驗,隨後便是漫長而煎熬的等待。
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她的心上緩緩碾過。
終於,檢查結果出來了,那一刻,仿佛有一道晴天霹靂,直直地擊中了她和白慶奇,讓他們如墜深淵。
醫生神色凝重,語氣沉重地告知:“是白血病,建議你們去城裏的大醫院再複查一下,進一步確診。”
白慶奇聽到這話,隻覺眼前一黑,雙腿發軟,險些站立不穩。
柴秀花則瞪大了眼睛,眼中滿是難以置信,淚水瞬間模糊了視線。
白慶奇深知此事刻不容緩,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帶著柴秀花馬不停蹄地前往市裏的醫院複查。
一路上,兩人皆沉默不語,車內的空氣仿佛都凝固了。
到了市裏的醫院,經過一係列複雜的檢查,那殘酷的結果依舊如影隨形。
醫生無奈地歎了口氣,緩緩說道:“這種病,目前的醫療水平,很難治愈。”
迴到家後,白慶奇看著日漸憔悴的柴秀花,心如刀絞。
他不願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四處打聽,聽聞求仙拜佛、嚐試土方或許能有轉機,便不管不顧地帶著柴秀花踏上了這條近乎絕望的尋醫之路。
他們走街串巷,拜訪各路 “神婆”“神醫”,花光了家中的積蓄,可柴秀花的病情卻如頑石一般,絲毫不見好轉。
時光匆匆,一個月轉瞬即逝。
這一個月裏,柴秀花在病痛的折磨下,愈發消瘦,生命的火焰也愈發微弱。
最終,她還是敵不過病魔的侵襲,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白慶奇守在她的身旁,悲痛欲絕,淚水如決堤的江河,肆意流淌。
他緊緊握著柴秀花逐漸冰冷的手,喃喃自語:“秀花,你怎麽就這麽走了,留下我可怎麽辦啊……”
整個房間,都彌漫著無盡的哀傷與絕望......
與此同時,工廠為了擴大生產、提升運輸能力,計劃建設專用線、貨場及木材加工站。
於是,在火車站附近征用了兩座山。
施工人員用專業的器械將山從半山腰截斷,再把截斷山頂產生的土方用來填平溝壑,經過一番努力,修建成了一個與鐵路線平齊的大平台。
原本的山腰搖身一變,成了一片平地。
在這片平地上,修建了東西兩個院子。
東院麵積較大,建成了一個寬敞的貨場;西院相對較小,設置了木材加工站。
貨場的院子裏鋪設了鐵路專用線,這條專用線由鐵路部門負責承建。
他們從鐵路主線設置了搬道岔,讓鐵路分岔延伸至貨場之中。
專用線長度並不長,僅有三百米。
貨場的大門設置在鐵路分岔伸入貨場三十五米處,大門旁邊修建了門房以及地磅,用於稱量貨物重量。
貨場中間矗立著一個大型站台,站台十分寬闊,寬達三十米,長一百二十米,高度為一米八,整個站台由磚和水泥搭建而成。
站台南麵的五十米區域是露天站台,北麵則是一個七十米長的簡易倉庫。
站台西邊,安裝著一台龍門吊,用於貨物的裝卸。
龍門吊再往西,修建了一排平房,總共四間。
其中,工廠運輸科占用兩間,車站維修人員使用兩間。
西院則修建了一間木材大鋸房和一間木材庫房,兩間房屋相互獨立,呈直角分布。
木材庫房主要存放已經鋸好的成品木料,庫房外則堆放著圓木。
這個地方人員並不多,卻歸兩個單位共同管理。
站台和龍門吊由運輸科負責管理,貨場及大鋸房則由供應科負責管理。
運輸科在貨場專門設置了貨運組,並安排了兩名龍門吊司機;供應科也在貨場設立了兩個小組,一個是木材加工組,另一個是煤場組,貨場的北麵便成了堆放煤炭的地方,門衛工作則由煤場組負責。
楊小東有條不紊地安排完貨場的各項業務後,便向廠裏請假,踏上了迴老家的路途。
楊小東的老家位於遷灤縣崐山的楊家寨,由於修建鐵路需要穿過村莊,因此涉及到遷墳事宜。
老家的親屬特意寫信告知了他,希望他能迴去一起商量商量。
接到信的時候,他正忙於貨場兩個小組的組建工作,忙得不可開交,但遷墳是家族中的大事,他絲毫不敢耽擱,毅然決定請假迴去。
楊小東在家族中屬於晚輩,按理說遷墳這種事,他本沒有太多話語權。
然而,家族中吃公家飯、見過世麵的人並不多,所以大家都對他的意見十分看重,想聽一聽他的想法。
迴到家中,父親帶著他來到大隊長家。
大隊長論輩分是他的太爺,大隊長看見他來了,滿臉熱情地迎了上來。
走進屋子,楊小東一眼便看見炕上坐著大隊長的父親,他趕忙上前問好,並將從錦東帶來的一條大海魚恭敬地獻上。
大隊長對楊小東的父親說道:“你去把幾位輩分大的都請過來吧。” 楊小東連忙說道:“哪能勞煩老祖您去呢,還是我去吧!”
楊小東的父親卻說道:“你對村裏情況不熟,還是我去,你就在這兒陪你太爺嘮嘮嗑。”
父親走後,楊小東便與大隊長攀談起來,也逐漸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沒過一會兒,十幾位親屬陸續趕來。楊小東一一熱情地打招唿,一會兒喊 “老祖八爺”,一會兒叫 “老祖三爺”。
眾人紛紛落座後,幾位老祖便向他詢問遷墳的事情該如何處理。
楊小東先是詳細講述了三線廠那邊遷墳的情況,然後認真地說道:“國家政策咱們老百姓必須遵守,主動配合遷墳是對的。隻不過,咱們可以跟公社提一些合理的條件……”
他的觀點得到了長輩們的一致認可。迴家的路上,父親對他誇讚不已。
第二天,楊小東跟著大隊長來到公社。
在這裏,他遇到了幾位在公社當幹部的老同學。
經過一番溝通與協商,成功爭取到了部分糧食和化肥。
第三天,家族中的人齊聚村頭的老鬆樹下,召開遷墳動員會。
大樹下,既有熟悉的麵孔,也有許久未見、略顯陌生的族人。
大隊長站在樹下的一塊大石頭上,大聲說道:“墳必須得遷,這是上麵的決定,誰也改變不了。在咱們這兒修鐵路,那可是咱們祖宗積的福分。修建鐵路要占用咱們大隊部分土地和宅基地,公社領導指示,要協調好、處理好這件事。就這個事兒,我已經打了保票。我和我爹也商量過了,明天就開始遷墳。為了體現文化大革命的精神,這次遷墳就不舉辦傳統的儀式了。”
第四天下午三點,大家準時集中到祖墳前。
大隊長的爺爺拄著拐棍,顫顫巍巍地站在最前麵,大隊長的爸爸站在旁邊,左右兩邊是輩分大的長輩,後麵則是晚輩,楊小東站在晚輩的隊伍中。
大隊長高聲喊道:“跪!”
眾人整齊地跪下,行了三跪之禮。
行禮完畢後,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們拿起鍬鎬,開始挖掘祖墳。
挖出棺材後,大家齊心協力,抬著五十多具破舊的棺材,緩緩朝著後山走去。
幾天後,楊小東帶著對家族的牽掛和對老家的不舍,迴到了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