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彭大軍從縣裏迴來辦了交接。謝雲旺組織黨委成員,歡送彭大軍、蘭小柱、包宏業。
座談會上,黨委成員做了發言,大家總結兩年工作的經曆,對彭大軍、蘭小柱、包宏業進行了肯定、稱讚。
同誌們表示,要向三位領導學習,堅持黨的領導,做好黨建、宣傳、引導工作,堅持群眾路線,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迫切需要的問題…
座談會結束後,他們離開了錦東。
變化太快,保東領導開會迴去傳達,沒搬的停止搬遷。
有人滿意有人不滿。
滿意的人是不想入山的人。這樣人,從1964年,建設第一批三線時就有,他們留念大城市,不想到山溝,不想參與戰備建設,當然,拒絕搬遷的人,組織給予了紀律處分。
調整後,有人找領導:“我們和現在不用搬遷的人差哪?不就是時間問題嘛!憑啥他們不搬遷沒事,我們就有事,把我們的處分拿下去”。
領導說:“當初,讓你們去支援三線是工作需要,是三線建設的需要。你們當時的態度,說明你們對三線建設,是抵製的,對三線建設抵製,就是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指示不當一迴事,這是政冶態度的事。給你們一個處分是輕的,還找?那就從政冶角度來看看,你們是不是聽毛主席的話,是不是跟黨走。如果不是,那可能是更大的處分。”
背上處分的人,嚇得不敢再找了。
但想去三線的人還在找,他們有的是為了不讓孩子上山下鄉,有的是為了妻子能轉正入廠,也有的是為了能得到每月進山費6元錢。
這夥人老奎龍市的少,因為老奎龍市的人觀點是:“想到山溝的都不是城裏人,都是老幫子。”
春節前,接到部綜字第014號文,文件要求在保障軍品生產的同時,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及人員生產軍工非標設備。
春節期間,廠領導連續開了幾天會,春節後,調整了部分車間領導。
大年初三,賈飛龍來到機加車間擔任了革委會主任,接替了劉海福,劉海福調過來接了他。
調整的幹部有好幾位,其中計財科分為財務科與計劃科,江誌華擔任了計劃科科長,劉長明擔任了剛剛成立的辦公室主任。
幾天後,廠裏接到的文件,為開展運動,政工科要求各單位開會,寫大字報。
各單位為完成任務,要求每名職工都要寫批判稿。
李文化當過國家級勞動模範,進京接受過陳的接見。
以前,李文化總說,大領導平易近人水平高,今天批鬥,他為了難!
他的為難,不是認為不應批判。在他看來,毛主席定的事,永遠是正確的,但是他想不起來,應寫什麽。
妻子幫他寫,他不讓,苦想一天沒寫出來。
第二天還是妻子幫他寫的。
交上來的批判稿裏,出現了一個胖嘟嘟的不學無術的陳接見他,他拒絕與陳握手。
賈飛龍坐在山洞裏看著批判稿,感覺好笑,這怎麽可能,搖搖頭,將一遝批判稿放在桌上。
大年初一,他就得知,自己要被調動了。
開會前,謝雲旺找他談過話。他心裏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知道領導這是要把他換掉。
談話時,領導肯定了他的工作能力和表現,然後說道:“上級領導要求我們大力發展軍工非標設備的生產。為了順利完成這項重要任務,打算調你去機加車間。這個崗位至關重要,時間也很緊迫,希望你能擔起這個重任。”
走馬上任的第一天,麻三田拎著野味,就去了他家,想給他送禮。但他對麻三田帶來的野味不感興趣。
他感興趣的是機加知識。
他主動找到技術人員,借來了機械製造、材料加工手冊、機械製圖等專業書籍,一頭紮進學習中。研讀知識、鑽研圖紙、了解相關工藝,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務。
賈飛龍他勤奮努力,加之與技術人員交朋友。
很快掌握了表麵的知識,也知道了機加車間麵臨的困境,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寫了關於建設廠房的建議。
但隔行如隔山,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工作,每天他都在調整自己。
賈飛龍在調整,劉海福也在調整,工作二十多年了,沒有機關工作經驗,更別提政工。
以前車間,黨員匯報、思想動態分析、黨務總結、學習討論等都是別人幫著寫的,這迴不寫可能不行了。
劉海福開會,講道理、說問題從不打怵,但唯獨提筆寫材料,不成。
剛到政工的幾天,他一直在思索,怎麽解決寫材料這個問題。思來想去,決定申請調人。
他認為李雲順行。
李雲順參加工作在車間當車工。工作認真,單位的板報、青工、黨務都是他在做,而且做的都很好。
前一時期,李雲順入了黨,成為車間的骨幹人員。
想好後,他先找賈飛龍溝通,而後找廠廠領導申請。
領導同意了,但領導也告訴他,有三個同誌需要從政工單位調出。
這三人,兩位去其它科室,一位去車間,劉海福點頭認可。
調令下來,李雲順來到政工科報到。
小夥子非常高興,第一時間找到張美藝告訴她。
迴到家中,李雲順告訴媽媽,趙豔嘴上說,好事啊。心裏想,到了機關工資會減少......
組建計劃部門,對江誌華也是一個難題。
護工學校畢業,長期在政工單位工作。
雖到車間也就一年多,但計劃部門是幹什麽的,江誌華並都不清楚。隻聽領導和他說,計劃科是一個重要部門。
謝雲旺要求,以後工廠工作要計劃牽頭。
具體工作按計劃實施,要求計劃部門與上級計劃部門緊密聯係,保證計劃圍著上級辦,下級圍著計劃轉。
怎樣才能做到與上級協調,也能讓下級圍他轉呢?
江誌華首先想到的是人,他認為隻要找到能幹會幹的人,計劃工作就能開展起來,他把眼光轉到各單位會計身上。
劉長明組建辦公室,相對好辦點,他把原來領導身邊的秘書、司機集中過來。
又從蘭小柱那邊接收了駐縣辦事點(這個單位是縣裏支持三線成立的單位,人迴縣裏,留下了一片地一間房)並安排了人員。
每天上班早到,下班晚走,天天到各個領導辦公室走幾趟,看看領導的臉色,聽聽領導的要求。
謝雲旺還有一把火,就是每周二,召開全廠各單位革命生產工作落實會。
座談會上,黨委成員做了發言,大家總結兩年工作的經曆,對彭大軍、蘭小柱、包宏業進行了肯定、稱讚。
同誌們表示,要向三位領導學習,堅持黨的領導,做好黨建、宣傳、引導工作,堅持群眾路線,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迫切需要的問題…
座談會結束後,他們離開了錦東。
變化太快,保東領導開會迴去傳達,沒搬的停止搬遷。
有人滿意有人不滿。
滿意的人是不想入山的人。這樣人,從1964年,建設第一批三線時就有,他們留念大城市,不想到山溝,不想參與戰備建設,當然,拒絕搬遷的人,組織給予了紀律處分。
調整後,有人找領導:“我們和現在不用搬遷的人差哪?不就是時間問題嘛!憑啥他們不搬遷沒事,我們就有事,把我們的處分拿下去”。
領導說:“當初,讓你們去支援三線是工作需要,是三線建設的需要。你們當時的態度,說明你們對三線建設,是抵製的,對三線建設抵製,就是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指示不當一迴事,這是政冶態度的事。給你們一個處分是輕的,還找?那就從政冶角度來看看,你們是不是聽毛主席的話,是不是跟黨走。如果不是,那可能是更大的處分。”
背上處分的人,嚇得不敢再找了。
但想去三線的人還在找,他們有的是為了不讓孩子上山下鄉,有的是為了妻子能轉正入廠,也有的是為了能得到每月進山費6元錢。
這夥人老奎龍市的少,因為老奎龍市的人觀點是:“想到山溝的都不是城裏人,都是老幫子。”
春節前,接到部綜字第014號文,文件要求在保障軍品生產的同時,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及人員生產軍工非標設備。
春節期間,廠領導連續開了幾天會,春節後,調整了部分車間領導。
大年初三,賈飛龍來到機加車間擔任了革委會主任,接替了劉海福,劉海福調過來接了他。
調整的幹部有好幾位,其中計財科分為財務科與計劃科,江誌華擔任了計劃科科長,劉長明擔任了剛剛成立的辦公室主任。
幾天後,廠裏接到的文件,為開展運動,政工科要求各單位開會,寫大字報。
各單位為完成任務,要求每名職工都要寫批判稿。
李文化當過國家級勞動模範,進京接受過陳的接見。
以前,李文化總說,大領導平易近人水平高,今天批鬥,他為了難!
他的為難,不是認為不應批判。在他看來,毛主席定的事,永遠是正確的,但是他想不起來,應寫什麽。
妻子幫他寫,他不讓,苦想一天沒寫出來。
第二天還是妻子幫他寫的。
交上來的批判稿裏,出現了一個胖嘟嘟的不學無術的陳接見他,他拒絕與陳握手。
賈飛龍坐在山洞裏看著批判稿,感覺好笑,這怎麽可能,搖搖頭,將一遝批判稿放在桌上。
大年初一,他就得知,自己要被調動了。
開會前,謝雲旺找他談過話。他心裏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知道領導這是要把他換掉。
談話時,領導肯定了他的工作能力和表現,然後說道:“上級領導要求我們大力發展軍工非標設備的生產。為了順利完成這項重要任務,打算調你去機加車間。這個崗位至關重要,時間也很緊迫,希望你能擔起這個重任。”
走馬上任的第一天,麻三田拎著野味,就去了他家,想給他送禮。但他對麻三田帶來的野味不感興趣。
他感興趣的是機加知識。
他主動找到技術人員,借來了機械製造、材料加工手冊、機械製圖等專業書籍,一頭紮進學習中。研讀知識、鑽研圖紙、了解相關工藝,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務。
賈飛龍他勤奮努力,加之與技術人員交朋友。
很快掌握了表麵的知識,也知道了機加車間麵臨的困境,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寫了關於建設廠房的建議。
但隔行如隔山,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工作,每天他都在調整自己。
賈飛龍在調整,劉海福也在調整,工作二十多年了,沒有機關工作經驗,更別提政工。
以前車間,黨員匯報、思想動態分析、黨務總結、學習討論等都是別人幫著寫的,這迴不寫可能不行了。
劉海福開會,講道理、說問題從不打怵,但唯獨提筆寫材料,不成。
剛到政工的幾天,他一直在思索,怎麽解決寫材料這個問題。思來想去,決定申請調人。
他認為李雲順行。
李雲順參加工作在車間當車工。工作認真,單位的板報、青工、黨務都是他在做,而且做的都很好。
前一時期,李雲順入了黨,成為車間的骨幹人員。
想好後,他先找賈飛龍溝通,而後找廠廠領導申請。
領導同意了,但領導也告訴他,有三個同誌需要從政工單位調出。
這三人,兩位去其它科室,一位去車間,劉海福點頭認可。
調令下來,李雲順來到政工科報到。
小夥子非常高興,第一時間找到張美藝告訴她。
迴到家中,李雲順告訴媽媽,趙豔嘴上說,好事啊。心裏想,到了機關工資會減少......
組建計劃部門,對江誌華也是一個難題。
護工學校畢業,長期在政工單位工作。
雖到車間也就一年多,但計劃部門是幹什麽的,江誌華並都不清楚。隻聽領導和他說,計劃科是一個重要部門。
謝雲旺要求,以後工廠工作要計劃牽頭。
具體工作按計劃實施,要求計劃部門與上級計劃部門緊密聯係,保證計劃圍著上級辦,下級圍著計劃轉。
怎樣才能做到與上級協調,也能讓下級圍他轉呢?
江誌華首先想到的是人,他認為隻要找到能幹會幹的人,計劃工作就能開展起來,他把眼光轉到各單位會計身上。
劉長明組建辦公室,相對好辦點,他把原來領導身邊的秘書、司機集中過來。
又從蘭小柱那邊接收了駐縣辦事點(這個單位是縣裏支持三線成立的單位,人迴縣裏,留下了一片地一間房)並安排了人員。
每天上班早到,下班晚走,天天到各個領導辦公室走幾趟,看看領導的臉色,聽聽領導的要求。
謝雲旺還有一把火,就是每周二,召開全廠各單位革命生產工作落實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