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悲生樂,因禍得福喜又空。
聲譽自容容地闊,惡名他語語天瓏。
雍容典雅和風送,搔首弄姿細雨匆。
三線相識三線弄,庫房保障百般功。
這首詩講的事一會兒再說,我們還是先說一說三線存在的困難。
在三線建設的進程中,一些問題的私下議論和抱怨逐漸傳開,這些說三道四的旮旯話最終傳到了領導的耳中。
為了端正大家的思想,引導正確認識這一問題,領導委派賈飛龍展開正麵宣傳工作。
賈飛龍迅速組織政工人員精心撰寫大字報,並在全廠範圍內的各個顯眼位置張貼。
大字報的標題為“克服困難,勝利在前”,開篇便誠摯地唿籲:
“工人同誌們!廣大家屬同誌們!大家積極響應毛主席、黨中央的號召,奔赴三線,投身建設。
然而,當下糧食供應問題引發了大家對三線生活的困惑。
有些工人私下裏發牢騷、說怪話,這是不正確的,也是錯誤的。”
緊接著,大字報引用毛主席在《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一文中的話語:
“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
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同時,針對部分同誌抱怨三線生活太苦、工作太累的言論,大字報予以迴應:
“我說這種想法不對,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
想到他們,我們目前的生活還能算苦嗎?還能算累嗎?
同誌們懷著滿腔革命熱情來到三線,為國防事業添磚加瓦,這種革命熱情值得肯定,但也應在困難麵前正確擺正自我。
我們敬愛的林副主席講過,事實證明,這些困難,在某些方麵,在某種程度上,恰恰是由於我們沒有照著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
如果聽毛主席的話,體會毛主席的教導,那麽,彎路會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難會要小得多。”
大字報長達十多頁,張貼在廁所旁、家屬樓的牆上,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大家紛紛駐足觀看、閱讀。
有人讚歎道:“這毛筆字寫得真好看!”
也有人感慨:“寫得確實有道理,既點明了目前的情況,又剖析了問題的根本。解放前我們吃不飽穿不暖,飽受地主資本家的剝削壓榨。如今我們當家做了主人,吃得飽穿得暖,為什麽還有人說些不當的話呢?這樣的人應該抓起來批鬥。”
李風順識字不多,大字報上的字沒認識幾個,所以他既沒去聽旁人議論,也沒去看大字報內容。
他穿過人群,徑直向稻地村走去。
村頭一片靜謐,大眼睛手持彈弓,小心翼翼地靠近樹下,拉滿弓,“啪”的一聲,一隻鳥應聲落地。
“厲害啊!打了幾隻了?”李風順上前問道。
衣著破舊的大眼睛看了看李風順,示意身後的一個小孩將打下的鳥舉起來,頗為得意地說:“七、八隻吧!”
正炫耀著,躲在一旁的小朋友們一擁而上。
李風順見許多小孩都穿著嶄新的衣服,不禁疑惑地問:“還沒過年呢,怎麽都穿上新衣服了?”
大眼睛解釋道:“他們村裏發了布,讓各家做衣服。”
“那你怎麽沒做?”
“我又不是這個村的。不說了,我烤鳥去。”
說完,他們便跑開了,李風順也轉身迴家。
路上,他暗自思忖,沒想到有的人這麽厲害,之前還穿得破破爛爛,一下子就穿上新衣服了,不過大眼睛卻沒有。
第二天,李風順約高文革到麻李溝去看看,結果沒見到小孩穿新衣服。
他心裏納悶:為什麽稻地的小孩有新衣服,這裏卻沒有呢?
迴到家吃晚飯時,李風順向媽媽說出了心中的不解。
媽媽看了看爸爸,沉思片刻後,歎了口氣說道:“小孩子,別想太多,趕緊吃飯!”
廚房裏,媽媽在洗碗,爸爸在整理柴火。
媽媽小聲對爸爸說:“這孩子問的問題,真不知道怎麽迴答。”
“是啊,沒辦法,農民日子難。稻地村的老佟還不錯,組織了工程隊,村裏人能掙點現錢。也不知道他從哪弄來不少布,分給村民,還要求大家必須做新衣服,這個村起碼能吃飽。你再到西張村看看,比麻李溝還差勁。”
“別亂說。”
李風順在一旁聽明白了,有沒有新衣服,關鍵得有個像老佟這樣的人。
另一邊,周山與吳權幾個人吃完飯,跑到護坡下玩躲貓貓。
天色太黑,找人實在困難,周山當“鬼”的時候,找了半天找不到人,便大喊:“不玩了!”
其他人都笑他耍賴,隨後各自迴家。
夜深了,多數人都已進入夢鄉,常永梅坐著自行車迴到團結街。
還沒進溝,她就讓麻三田停下車,自己步行向家走去。
常永梅是一名倉庫保管員,主要負責物資的保管和收發工作。
她剛到三線時,住在向陽街,和麻三田是鄰居。
團結街住宅完工驗收第十棟的時候,趙福田就找領導軟磨硬泡,分到一套房後搬了過來。
常永梅心裏雖然舍不得麻三田,但也沒說什麽。
她和麻三田在奎龍時並不認識,到了三線成了鄰居,後來又都分到供應部門,常永梅當上了保管員,兩人家裏家外見麵的機會很多,一來二去就熟絡了。
常永梅覺得麻三田不容易,妻子在城裏怎麽都不肯來,三十多歲的男人獨自生活,實在艱難,心裏很是同情。
庫房位於廠區進大門後的第一條山溝裏,這條溝大家都叫它頭道溝。
頭道溝狹長且蜿蜒曲折,因此這裏的十三座庫房分布得很分散。
這種分散布局其實有很大好處,敵機轟炸的難度大大增加。
王國慶設計庫房的時候,經過多日測繪,按照設計要求,未來三線供應需要三十多間庫房,領導指示每條溝都要設置庫房,頭道溝作為供應的大本營,庫房數量必須多一些。
測繪時,基建人員覺得這條溝太窄,不好設計。王國慶最初提出隻建七間,彭大軍、宋東方不同意,要求最少建十三間。
無奈之下,王國慶隻能按照依山、分散的原則,絞盡腦汁進行設計。
也許是設計巧妙,也許是分散布局合理,圖紙順利通過審核,建成驗收後,還得到了部裏、省裏以及西部三線指揮部的嘉獎和表揚。
常永梅負責的機電庫在頭道溝的最裏麵,是十三個庫房中距離最遠的。
每天爬坡讓她疲憊不堪,一度想找領導申請調動,但又想到自己剛到新單位,便不好意思開口。
剛入職時,常永梅業務還不熟練,帶她的師傅手把手教了她一個星期。
師傅去接手另一個庫房工作時,把自己手頭的保管製度借給了她。
白天工作繁忙,空閑時間較少,她就把製度帶迴家,晚上一邊抄寫,一邊理解,一邊背誦。
憑借著這股要強的勁頭,她很快就把製度背熟了 。
一天,謝雲旺帶領著幾個部門領導前往庫房進行檢查。
走到常永梅負責的區域時,謝雲旺停下腳步,轉身問她:
“小常,你知道庫房物資管理的‘五化’‘五清’‘四號定位’‘四個一樣’分別指什麽嗎?”
常永梅挺直腰板,聲音洪亮且自信地迴答道:“知道!”
“好,說來聽聽。”
常永梅條理清晰地說道:
“‘五化’是指儲備定額化、保管科學化、擺放五五化、儲存係列化、倉庫整潔化;
‘五清’即數量清、賬卡清、質量清、資金清、用途清;
‘四號定位’為庫號、架號、層號、位號定位;
‘四個一樣’則是庫外物資與庫內物資管理一個樣,廢舊物資與好料管理一個樣,代管物資與本廠物資管理一個樣,零星物資與整批料管理一個樣。”
“不錯嘛!小常來幹保管沒多久,業務卻這麽清楚。行,那我們看看物資擺放情況,再抽查幾項物資,檢驗檢驗你是不是真的行。”
供應科長站在一旁,心裏有些擔憂,趕忙說道:“領導,小常才剛幹不久,業務可能還不太熟練。”
“別緊張,就是隨便問問,又不是正式考核。小常,把賬本給我。”
常永梅迅速遞上賬本,謝雲旺一邊翻閱,一邊提問:“電筆放在哪兒?庫存有多少?”
常永梅脫口而出:“第十三架第二層第八排,有二十七支。”
“去核實一下。”謝雲旺示意財務科長前去查看。
財務科長查看後迴來報告:“沒錯。”
謝雲旺接著又問:“那電壓表呢?”
“第二十五架第四層第一排,有四塊。”
眾人再次核實,結果依舊準確無誤。
謝雲旺滿意地點點頭,稱讚道:“記憶力相當不錯,看來是真有本事,行!”
聲譽自容容地闊,惡名他語語天瓏。
雍容典雅和風送,搔首弄姿細雨匆。
三線相識三線弄,庫房保障百般功。
這首詩講的事一會兒再說,我們還是先說一說三線存在的困難。
在三線建設的進程中,一些問題的私下議論和抱怨逐漸傳開,這些說三道四的旮旯話最終傳到了領導的耳中。
為了端正大家的思想,引導正確認識這一問題,領導委派賈飛龍展開正麵宣傳工作。
賈飛龍迅速組織政工人員精心撰寫大字報,並在全廠範圍內的各個顯眼位置張貼。
大字報的標題為“克服困難,勝利在前”,開篇便誠摯地唿籲:
“工人同誌們!廣大家屬同誌們!大家積極響應毛主席、黨中央的號召,奔赴三線,投身建設。
然而,當下糧食供應問題引發了大家對三線生活的困惑。
有些工人私下裏發牢騷、說怪話,這是不正確的,也是錯誤的。”
緊接著,大字報引用毛主席在《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一文中的話語:
“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
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同時,針對部分同誌抱怨三線生活太苦、工作太累的言論,大字報予以迴應:
“我說這種想法不對,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
想到他們,我們目前的生活還能算苦嗎?還能算累嗎?
同誌們懷著滿腔革命熱情來到三線,為國防事業添磚加瓦,這種革命熱情值得肯定,但也應在困難麵前正確擺正自我。
我們敬愛的林副主席講過,事實證明,這些困難,在某些方麵,在某種程度上,恰恰是由於我們沒有照著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
如果聽毛主席的話,體會毛主席的教導,那麽,彎路會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難會要小得多。”
大字報長達十多頁,張貼在廁所旁、家屬樓的牆上,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大家紛紛駐足觀看、閱讀。
有人讚歎道:“這毛筆字寫得真好看!”
也有人感慨:“寫得確實有道理,既點明了目前的情況,又剖析了問題的根本。解放前我們吃不飽穿不暖,飽受地主資本家的剝削壓榨。如今我們當家做了主人,吃得飽穿得暖,為什麽還有人說些不當的話呢?這樣的人應該抓起來批鬥。”
李風順識字不多,大字報上的字沒認識幾個,所以他既沒去聽旁人議論,也沒去看大字報內容。
他穿過人群,徑直向稻地村走去。
村頭一片靜謐,大眼睛手持彈弓,小心翼翼地靠近樹下,拉滿弓,“啪”的一聲,一隻鳥應聲落地。
“厲害啊!打了幾隻了?”李風順上前問道。
衣著破舊的大眼睛看了看李風順,示意身後的一個小孩將打下的鳥舉起來,頗為得意地說:“七、八隻吧!”
正炫耀著,躲在一旁的小朋友們一擁而上。
李風順見許多小孩都穿著嶄新的衣服,不禁疑惑地問:“還沒過年呢,怎麽都穿上新衣服了?”
大眼睛解釋道:“他們村裏發了布,讓各家做衣服。”
“那你怎麽沒做?”
“我又不是這個村的。不說了,我烤鳥去。”
說完,他們便跑開了,李風順也轉身迴家。
路上,他暗自思忖,沒想到有的人這麽厲害,之前還穿得破破爛爛,一下子就穿上新衣服了,不過大眼睛卻沒有。
第二天,李風順約高文革到麻李溝去看看,結果沒見到小孩穿新衣服。
他心裏納悶:為什麽稻地的小孩有新衣服,這裏卻沒有呢?
迴到家吃晚飯時,李風順向媽媽說出了心中的不解。
媽媽看了看爸爸,沉思片刻後,歎了口氣說道:“小孩子,別想太多,趕緊吃飯!”
廚房裏,媽媽在洗碗,爸爸在整理柴火。
媽媽小聲對爸爸說:“這孩子問的問題,真不知道怎麽迴答。”
“是啊,沒辦法,農民日子難。稻地村的老佟還不錯,組織了工程隊,村裏人能掙點現錢。也不知道他從哪弄來不少布,分給村民,還要求大家必須做新衣服,這個村起碼能吃飽。你再到西張村看看,比麻李溝還差勁。”
“別亂說。”
李風順在一旁聽明白了,有沒有新衣服,關鍵得有個像老佟這樣的人。
另一邊,周山與吳權幾個人吃完飯,跑到護坡下玩躲貓貓。
天色太黑,找人實在困難,周山當“鬼”的時候,找了半天找不到人,便大喊:“不玩了!”
其他人都笑他耍賴,隨後各自迴家。
夜深了,多數人都已進入夢鄉,常永梅坐著自行車迴到團結街。
還沒進溝,她就讓麻三田停下車,自己步行向家走去。
常永梅是一名倉庫保管員,主要負責物資的保管和收發工作。
她剛到三線時,住在向陽街,和麻三田是鄰居。
團結街住宅完工驗收第十棟的時候,趙福田就找領導軟磨硬泡,分到一套房後搬了過來。
常永梅心裏雖然舍不得麻三田,但也沒說什麽。
她和麻三田在奎龍時並不認識,到了三線成了鄰居,後來又都分到供應部門,常永梅當上了保管員,兩人家裏家外見麵的機會很多,一來二去就熟絡了。
常永梅覺得麻三田不容易,妻子在城裏怎麽都不肯來,三十多歲的男人獨自生活,實在艱難,心裏很是同情。
庫房位於廠區進大門後的第一條山溝裏,這條溝大家都叫它頭道溝。
頭道溝狹長且蜿蜒曲折,因此這裏的十三座庫房分布得很分散。
這種分散布局其實有很大好處,敵機轟炸的難度大大增加。
王國慶設計庫房的時候,經過多日測繪,按照設計要求,未來三線供應需要三十多間庫房,領導指示每條溝都要設置庫房,頭道溝作為供應的大本營,庫房數量必須多一些。
測繪時,基建人員覺得這條溝太窄,不好設計。王國慶最初提出隻建七間,彭大軍、宋東方不同意,要求最少建十三間。
無奈之下,王國慶隻能按照依山、分散的原則,絞盡腦汁進行設計。
也許是設計巧妙,也許是分散布局合理,圖紙順利通過審核,建成驗收後,還得到了部裏、省裏以及西部三線指揮部的嘉獎和表揚。
常永梅負責的機電庫在頭道溝的最裏麵,是十三個庫房中距離最遠的。
每天爬坡讓她疲憊不堪,一度想找領導申請調動,但又想到自己剛到新單位,便不好意思開口。
剛入職時,常永梅業務還不熟練,帶她的師傅手把手教了她一個星期。
師傅去接手另一個庫房工作時,把自己手頭的保管製度借給了她。
白天工作繁忙,空閑時間較少,她就把製度帶迴家,晚上一邊抄寫,一邊理解,一邊背誦。
憑借著這股要強的勁頭,她很快就把製度背熟了 。
一天,謝雲旺帶領著幾個部門領導前往庫房進行檢查。
走到常永梅負責的區域時,謝雲旺停下腳步,轉身問她:
“小常,你知道庫房物資管理的‘五化’‘五清’‘四號定位’‘四個一樣’分別指什麽嗎?”
常永梅挺直腰板,聲音洪亮且自信地迴答道:“知道!”
“好,說來聽聽。”
常永梅條理清晰地說道:
“‘五化’是指儲備定額化、保管科學化、擺放五五化、儲存係列化、倉庫整潔化;
‘五清’即數量清、賬卡清、質量清、資金清、用途清;
‘四號定位’為庫號、架號、層號、位號定位;
‘四個一樣’則是庫外物資與庫內物資管理一個樣,廢舊物資與好料管理一個樣,代管物資與本廠物資管理一個樣,零星物資與整批料管理一個樣。”
“不錯嘛!小常來幹保管沒多久,業務卻這麽清楚。行,那我們看看物資擺放情況,再抽查幾項物資,檢驗檢驗你是不是真的行。”
供應科長站在一旁,心裏有些擔憂,趕忙說道:“領導,小常才剛幹不久,業務可能還不太熟練。”
“別緊張,就是隨便問問,又不是正式考核。小常,把賬本給我。”
常永梅迅速遞上賬本,謝雲旺一邊翻閱,一邊提問:“電筆放在哪兒?庫存有多少?”
常永梅脫口而出:“第十三架第二層第八排,有二十七支。”
“去核實一下。”謝雲旺示意財務科長前去查看。
財務科長查看後迴來報告:“沒錯。”
謝雲旺接著又問:“那電壓表呢?”
“第二十五架第四層第一排,有四塊。”
眾人再次核實,結果依舊準確無誤。
謝雲旺滿意地點點頭,稱讚道:“記憶力相當不錯,看來是真有本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