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權謀+人心就是最好的兵法
偷聽心聲後,女帝愛我如命 作者:王芯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暮色漫過雁鳴坡,墨辰擦淨槍尖血跡,望著乞兒蹦跳著消失在風雪裏——撥浪鼓的“咚咚”聲漸遠,卻在山壁間蕩出迴音。他低頭看手中糖人,糖稀早已凍成透亮的金紅,卻在糖蝴蝶的翅膀下,隱約看見用糖汁寫的“玄鱗衛啟”四字——原來那整日追麻雀的癡兒,早把刀鋒磨成了最甜的糖,讓算計者在蜜裏,嚐盡了刺骨的冰。
楚府臥房裏,楚凡望著案上陸承鈞的玉佩——星芒紋刻痕與摘星閣暗記重合,正如他早料的那般。
巧雲替他換下沾雪的外袍,瞥見他腕間銀鱗紋與玄鱗衛腰牌相映,忽然輕笑:“公子這‘傻子’戲碼,怕是要讓滿朝文武,再不敢小瞧半分了。”
“小瞧才好。”楚凡捏碎糖人翅膀,糖渣混著雪粒落在輿圖的“丞相府”位置,“當他們盯著‘癡兒’追麻雀時,這盤棋的棋眼,早落在了他們看不見的地方——”他指尖敲了敲撥浪鼓,虎娃的眼睛在燭火下泛著微光,“就像這鼓點,咚咚兩聲是癡傻,第三聲……便是收網的訊號。”
夜風掀起窗紗,將案上密報吹得嘩嘩作響——陸承鈞入獄的消息,正隨著更夫的梆子聲,傳遍整座京城。
而那個曾被嘲笑“連話都說不清”的癡兒,此刻正倚著窗台,看撥浪鼓在風雪裏轉出細碎的光——那是屬於“傻子”的鋒芒,藏在糖渣裏,藏在鼓點中,藏在所有人都以為的“不可能”裏,卻終將劃破長夜,讓這朝堂的局,翻出最震撼的棋路。
雨停了,天邊泛起魚肚白。撥浪鼓的“咚咚”聲又響起來,隻是這一次,敲碎的不是市井的喧囂,而是權臣算盡的餘生——原來真正的“倒反天罡”,從來不是耍小聰明,而是讓對手在“輕視”的泥沼裏越陷越深,最終看見,那個被他們踩在腳下的“傻子”,才是握著涼鋒的人。
另一邊,遠在大乾西南十六城的夯土城牆浸著晨露,陸玄舟的玄甲衛軍旗在城樓獵獵翻飛。斥候快馬馳進轅門時,他正對著案頭一卷《武侯兵要》出神,書頁間夾著張泛黃的便簽,是恩師軒轅子當年親手寫的“控險者,控心也”。
這位雲遊四海的軒轅子,說自己不通兵法,卻把“權謀+人心即戰場”的道理,刻進了他每一次排兵布陣的思慮裏——原來最好的兵法,莫過於將權謀、人心靈活嵌入於戰場的實戰之中。
消息傳來時,城樓上的銅鍾剛敲過卯時三刻。
“丞相下獄”的密報被風卷著掠過箭垛,親兵看見將軍擦著驚鴻槍的手頓了頓,槍纓上的紅穗子晃得像父親囚服上的血跡——半月前最後一次見麵,陸承鈞隔著丞相府的朱漆屏風說:“玄舟,你掌的是兵,我落的是棋,若有一日棋入死局,記得用你的槍,給這盤棋留個活眼。”
此刻他盯著沙盤上西南十六城的布防,忽然明白,父親下的這步“自囚”棋,早把“權謀”算進了兵法之外的人心。
千裏外的皇城,女帝望著輿圖上西南十六城的墨線,指尖劃過陸玄舟標注的“潼川關三壘”——那是恩師教他的“虛虛實實”之策,表麵守關,實則控住三條糧道。
禦史台的彈劾奏疏堆成小山,可她心裏清楚,真正讓她忌憚的不是陸承鈞的權謀,是他兒子掌著五十萬精銳,而那陸玄舟袖口藏著的,是陸承鈞用二十年權謀織就的“人情網”:西南守將多是陸門舊部,糧草調配暗合“連橫”之術,連她派去的監軍,都曾受恩於陸承鈞當年的救命之恩。
天牢的石縫裏滲著潮氣,陸承鈞倚著牆根閉目養神,聽著獄卒小聲議論“西南軍報又至”。他指尖摩挲著囚服上磨舊的暗紋——那是當年給玄舟縫補甲胄時用過的線,如今那孩子把軒轅子教的“權謀轉圜”用在兵法上,倒比單純的刀槍更讓人膽寒。
女帝不殺他,不是怕他懂兵法,是怕陸玄舟實打實的軍事實力,怕西南十六城的布防,忽然變成紮向朝堂的“軟刀子”——畢竟當年在演武場,陸玄舟曾指著沙盤說:“真正的勝者,從不靠兵多,靠的是讓對手知道,殺你,要賠上他舍不得的代價。”
暮色漫過西南城樓,陸玄舟展開父親心腹托人帶來的密信,泛黃的紙頁上隻有八個字:“帝心似海,守勢為上”。
他抬頭望向關外暮色,想起當年初掌兵權時,父親帶他跪在先帝陵前說:“你握槍,我握筆,槍保疆土,筆控朝綱,可終究,槍要比筆硬,才能讓筆不被折斷。”
此刻袖中半枚先帝賜的“護邊印”硌著掌心,他忽然明白,父親的“權謀”從來不是為了自己,是給握槍的兒子,在朝堂的風雨裏,搭了座能退能守的橋。
這天的大乾,西南的甲胄裹著權謀的餘溫,皇城的輿圖染著猜忌的冷光,天牢的鐵窗漏著父子的默契。
陸承鈞不懂兵法,卻把“人心”算成了最鋒利的兵書——哪怕他下獄了,也要用來做餌,讓女帝看見玄舟掌中的兵,更看見這對父子二十年織就的“勢”:殺他,便要麵對西南十六城的同仇敵愾;審他,便要撕開朝堂裏盤根錯節的舊情。而玄舟握著的驚鴻槍,此刻刺的不是敵寇,是懸在女帝心頭的,那柄“權謀與恩情”交織的雙刃劍。
大乾宮城的銅鶴漏剛響過辰時三刻,丞相下獄的消息便隨著晨霧漫過朱雀大街。
女帝捏著禦史台的彈劾奏疏,指腹碾過“結黨營私”四字時,目光卻凝在案頭那封未拆的密報上——西南八百裏加急,報的不是邊患,是陸玄舟親率玄甲衛夜巡大營,五十萬精銳甲胄映月的冷光,比她冠上的東珠更刺目。
天牢石牆上的青苔浸著潮氣,陸承鈞垂眸盯著腳邊的老鼠啃食牢飯。牢門“哐當”掀開時,獄卒捧著的不是刑具,是禦賜的紫貂氅——女帝沒提審,隻讓人捎話讓他先在牢裏待著,會有專人負責他的安全起居。
他指尖頓在貂毛上,忽然笑了——女兒終究是怕了,怕他這個“殺神”的名號,更怕玄舟掌中的十五萬鐵騎,能在旬日內踏平秦王的函穀關,也能調頭直逼皇城。
幽州轅門的帥旗被狂風吹得獵獵作響,陸玄舟擦著驚鴻槍的手頓了頓。親兵遞來一份師門的密信上,這是恩師的字跡混著牢獄潮氣:“帝座懸劍,勿輕舉。”
他抬眼望向關外連綿的營帳,甲士們操練的喊殺聲震得地麵發顫——這些跟著他從屍山血海爬出來的弟兄,腰牌上刻的是“大乾”,卻隻認他陸家的將令。
指尖劃過槍杆上先帝親刻的“忠”字,他忽然把槍重重插在帥案上,槍尖入木三分,驚飛了帳頂的夜梟——女帝留著父親的命,不就是等著他這個“戰場殺神”,做那根懸在各方勢力頭頂的秤砣麽?
午後的禦書房飄著冷雨,女帝盯著輿圖上三個朱砂紅圈:幽州、函穀、江晉。陸承鈞的罪證匣子在腳邊落了層灰,最關鍵的那頁“陸承鈞有謀反之心”的密報,早被她撕成了碎片——她比誰都清楚,比起所謂“謀逆”,真正讓朝堂震顫的,是陸玄舟手裏的兵,是那“一成五精銳”能攪亂乾坤的分量。
忽然想起當年與陸玄舟在京城探討謀略,教她兵法時說的話:“善戰者執勢,如握劍於鞘,露半分而敵膽寒”,此刻她捏著朱筆的手卻在發顫——原來最可怕的“懼”,從來不是麵對千軍萬馬,是麵對那個曾喊她“陛下”的少年將軍,不知他握的是護駕的槍,還是刺向龍椅的刃。
暮色漫進天牢時,陸承鈞望著鐵窗外掠過的飛鳥。遠處傳來宮城敲暮鼓的聲音,十八聲鼓點,敲得像當年漠北戰場的戰鼓。他知道女帝不會殺他,就像知道玄舟不會反——但這“不會”,是因著君臣多年的情分,還是因著玄甲衛袖中藏著的、先帝親賜的“臨機專斷”金牌?
牢卒又來送膳,食盒裏多了塊玄舟幼時最愛吃的桂花糖,糖紙邊緣還帶著體溫——看來女兒終究是想明白了,這盤棋,從來不是審不審、殺不殺的事,是各方揣著刀,卻都等著別人先露出破綻的“靜峙”。
幽州大營的燭火映著軍報,陸玄舟在“奉旨穩守邊疆”的詔書上蓋了將印。
筆尖懸在“玄舟遵旨”四字上,墨滴落在絹帛上暈開個黑點,像極了女帝眉心的花鈿——他知道父親下獄是餌,女帝的“不殺不審”是棋,而他掌中的兵,是這局棋裏最鋒利的“活眼”。
忽然想起恩師軒轅子曾在演武場說過:“為將者,要讓上位者敢用你,更要讓他不敢殺你——敢殺者,必殺其勢;不敢殺者,必留其患。”
如今看來,陸家父子終究是把“敢”與“不敢”,熬成了大乾朝堂上,那根誰也不敢輕易折斷的脊骨。
這夜的大乾城,有人在天牢數著漏刻,有人在軍營擦著兵刃,有人在禦書房對著孤燈改詔書。
風卷著雨簾掠過皇城屋脊,吹得“大乾”的龍旗獵獵作響——誰都知道,丞相下獄隻是幌子,真正懸在半空的劍,是那五十萬精銳握在誰手裏,是“殺神”的名號下,藏著的到底是忠,還是這亂世裏,不得不有的、自保的鋒芒。
次日,狂風卷著沙塵,狠狠掠過賀蘭城頭。攝政王楚蒼瀾手扶城堞,遠眺之際,花甲之年的眉峰,依舊凝著北疆戰場打磨出的鋒銳。身後親衛捧著邸報,滿臉糾結、欲言又止:“王爺,三公子楚凡城府深得很呐!裝傻好些年,實際是扮作墨辰將軍,為朝廷立下好些大功勞。現在女帝提議王府‘預立他當攝政王世子’的消息,各營都傳遍了,可您還沒正式入京去昭告天下……”
他指尖敲了敲城磚——那是楚凡十歲時隨他巡營,用撥浪鼓在磚麵敲出的凹痕。彼時眾人皆笑楚家嫡子癡傻,唯有他知道,這孩子總在夜深人靜時,對著兵書插圖發呆,指尖會無意識比劃出槍陣的弧度。“慌什麽?”楚蒼瀾忽然開口,聲線混著風沙的粗糲,“孤這把老骨頭還沒進淩霄城,世子位便不算定。傳下令去:三日後拔營,沿途布防按‘蒼瀾七衛’舊製,莫讓有心人鑽了空子。”
夜色浸透賀蘭城府衙時,暗樁送來的密報在燭火下卷著焦邊:“江湖懸賞榜突現‘金刀令’,二十萬兩白銀買王爺項上人頭,傳話者放話‘絕不能讓楚蒼瀾活著踏入淩霄城’。”親衛握緊刀柄,“王爺,怕是有人怕您迴京後立小公子為世子,握了那八十萬大軍的兵符。”
楚府臥房裏,楚凡望著案上陸承鈞的玉佩——星芒紋刻痕與摘星閣暗記重合,正如他早料的那般。
巧雲替他換下沾雪的外袍,瞥見他腕間銀鱗紋與玄鱗衛腰牌相映,忽然輕笑:“公子這‘傻子’戲碼,怕是要讓滿朝文武,再不敢小瞧半分了。”
“小瞧才好。”楚凡捏碎糖人翅膀,糖渣混著雪粒落在輿圖的“丞相府”位置,“當他們盯著‘癡兒’追麻雀時,這盤棋的棋眼,早落在了他們看不見的地方——”他指尖敲了敲撥浪鼓,虎娃的眼睛在燭火下泛著微光,“就像這鼓點,咚咚兩聲是癡傻,第三聲……便是收網的訊號。”
夜風掀起窗紗,將案上密報吹得嘩嘩作響——陸承鈞入獄的消息,正隨著更夫的梆子聲,傳遍整座京城。
而那個曾被嘲笑“連話都說不清”的癡兒,此刻正倚著窗台,看撥浪鼓在風雪裏轉出細碎的光——那是屬於“傻子”的鋒芒,藏在糖渣裏,藏在鼓點中,藏在所有人都以為的“不可能”裏,卻終將劃破長夜,讓這朝堂的局,翻出最震撼的棋路。
雨停了,天邊泛起魚肚白。撥浪鼓的“咚咚”聲又響起來,隻是這一次,敲碎的不是市井的喧囂,而是權臣算盡的餘生——原來真正的“倒反天罡”,從來不是耍小聰明,而是讓對手在“輕視”的泥沼裏越陷越深,最終看見,那個被他們踩在腳下的“傻子”,才是握著涼鋒的人。
另一邊,遠在大乾西南十六城的夯土城牆浸著晨露,陸玄舟的玄甲衛軍旗在城樓獵獵翻飛。斥候快馬馳進轅門時,他正對著案頭一卷《武侯兵要》出神,書頁間夾著張泛黃的便簽,是恩師軒轅子當年親手寫的“控險者,控心也”。
這位雲遊四海的軒轅子,說自己不通兵法,卻把“權謀+人心即戰場”的道理,刻進了他每一次排兵布陣的思慮裏——原來最好的兵法,莫過於將權謀、人心靈活嵌入於戰場的實戰之中。
消息傳來時,城樓上的銅鍾剛敲過卯時三刻。
“丞相下獄”的密報被風卷著掠過箭垛,親兵看見將軍擦著驚鴻槍的手頓了頓,槍纓上的紅穗子晃得像父親囚服上的血跡——半月前最後一次見麵,陸承鈞隔著丞相府的朱漆屏風說:“玄舟,你掌的是兵,我落的是棋,若有一日棋入死局,記得用你的槍,給這盤棋留個活眼。”
此刻他盯著沙盤上西南十六城的布防,忽然明白,父親下的這步“自囚”棋,早把“權謀”算進了兵法之外的人心。
千裏外的皇城,女帝望著輿圖上西南十六城的墨線,指尖劃過陸玄舟標注的“潼川關三壘”——那是恩師教他的“虛虛實實”之策,表麵守關,實則控住三條糧道。
禦史台的彈劾奏疏堆成小山,可她心裏清楚,真正讓她忌憚的不是陸承鈞的權謀,是他兒子掌著五十萬精銳,而那陸玄舟袖口藏著的,是陸承鈞用二十年權謀織就的“人情網”:西南守將多是陸門舊部,糧草調配暗合“連橫”之術,連她派去的監軍,都曾受恩於陸承鈞當年的救命之恩。
天牢的石縫裏滲著潮氣,陸承鈞倚著牆根閉目養神,聽著獄卒小聲議論“西南軍報又至”。他指尖摩挲著囚服上磨舊的暗紋——那是當年給玄舟縫補甲胄時用過的線,如今那孩子把軒轅子教的“權謀轉圜”用在兵法上,倒比單純的刀槍更讓人膽寒。
女帝不殺他,不是怕他懂兵法,是怕陸玄舟實打實的軍事實力,怕西南十六城的布防,忽然變成紮向朝堂的“軟刀子”——畢竟當年在演武場,陸玄舟曾指著沙盤說:“真正的勝者,從不靠兵多,靠的是讓對手知道,殺你,要賠上他舍不得的代價。”
暮色漫過西南城樓,陸玄舟展開父親心腹托人帶來的密信,泛黃的紙頁上隻有八個字:“帝心似海,守勢為上”。
他抬頭望向關外暮色,想起當年初掌兵權時,父親帶他跪在先帝陵前說:“你握槍,我握筆,槍保疆土,筆控朝綱,可終究,槍要比筆硬,才能讓筆不被折斷。”
此刻袖中半枚先帝賜的“護邊印”硌著掌心,他忽然明白,父親的“權謀”從來不是為了自己,是給握槍的兒子,在朝堂的風雨裏,搭了座能退能守的橋。
這天的大乾,西南的甲胄裹著權謀的餘溫,皇城的輿圖染著猜忌的冷光,天牢的鐵窗漏著父子的默契。
陸承鈞不懂兵法,卻把“人心”算成了最鋒利的兵書——哪怕他下獄了,也要用來做餌,讓女帝看見玄舟掌中的兵,更看見這對父子二十年織就的“勢”:殺他,便要麵對西南十六城的同仇敵愾;審他,便要撕開朝堂裏盤根錯節的舊情。而玄舟握著的驚鴻槍,此刻刺的不是敵寇,是懸在女帝心頭的,那柄“權謀與恩情”交織的雙刃劍。
大乾宮城的銅鶴漏剛響過辰時三刻,丞相下獄的消息便隨著晨霧漫過朱雀大街。
女帝捏著禦史台的彈劾奏疏,指腹碾過“結黨營私”四字時,目光卻凝在案頭那封未拆的密報上——西南八百裏加急,報的不是邊患,是陸玄舟親率玄甲衛夜巡大營,五十萬精銳甲胄映月的冷光,比她冠上的東珠更刺目。
天牢石牆上的青苔浸著潮氣,陸承鈞垂眸盯著腳邊的老鼠啃食牢飯。牢門“哐當”掀開時,獄卒捧著的不是刑具,是禦賜的紫貂氅——女帝沒提審,隻讓人捎話讓他先在牢裏待著,會有專人負責他的安全起居。
他指尖頓在貂毛上,忽然笑了——女兒終究是怕了,怕他這個“殺神”的名號,更怕玄舟掌中的十五萬鐵騎,能在旬日內踏平秦王的函穀關,也能調頭直逼皇城。
幽州轅門的帥旗被狂風吹得獵獵作響,陸玄舟擦著驚鴻槍的手頓了頓。親兵遞來一份師門的密信上,這是恩師的字跡混著牢獄潮氣:“帝座懸劍,勿輕舉。”
他抬眼望向關外連綿的營帳,甲士們操練的喊殺聲震得地麵發顫——這些跟著他從屍山血海爬出來的弟兄,腰牌上刻的是“大乾”,卻隻認他陸家的將令。
指尖劃過槍杆上先帝親刻的“忠”字,他忽然把槍重重插在帥案上,槍尖入木三分,驚飛了帳頂的夜梟——女帝留著父親的命,不就是等著他這個“戰場殺神”,做那根懸在各方勢力頭頂的秤砣麽?
午後的禦書房飄著冷雨,女帝盯著輿圖上三個朱砂紅圈:幽州、函穀、江晉。陸承鈞的罪證匣子在腳邊落了層灰,最關鍵的那頁“陸承鈞有謀反之心”的密報,早被她撕成了碎片——她比誰都清楚,比起所謂“謀逆”,真正讓朝堂震顫的,是陸玄舟手裏的兵,是那“一成五精銳”能攪亂乾坤的分量。
忽然想起當年與陸玄舟在京城探討謀略,教她兵法時說的話:“善戰者執勢,如握劍於鞘,露半分而敵膽寒”,此刻她捏著朱筆的手卻在發顫——原來最可怕的“懼”,從來不是麵對千軍萬馬,是麵對那個曾喊她“陛下”的少年將軍,不知他握的是護駕的槍,還是刺向龍椅的刃。
暮色漫進天牢時,陸承鈞望著鐵窗外掠過的飛鳥。遠處傳來宮城敲暮鼓的聲音,十八聲鼓點,敲得像當年漠北戰場的戰鼓。他知道女帝不會殺他,就像知道玄舟不會反——但這“不會”,是因著君臣多年的情分,還是因著玄甲衛袖中藏著的、先帝親賜的“臨機專斷”金牌?
牢卒又來送膳,食盒裏多了塊玄舟幼時最愛吃的桂花糖,糖紙邊緣還帶著體溫——看來女兒終究是想明白了,這盤棋,從來不是審不審、殺不殺的事,是各方揣著刀,卻都等著別人先露出破綻的“靜峙”。
幽州大營的燭火映著軍報,陸玄舟在“奉旨穩守邊疆”的詔書上蓋了將印。
筆尖懸在“玄舟遵旨”四字上,墨滴落在絹帛上暈開個黑點,像極了女帝眉心的花鈿——他知道父親下獄是餌,女帝的“不殺不審”是棋,而他掌中的兵,是這局棋裏最鋒利的“活眼”。
忽然想起恩師軒轅子曾在演武場說過:“為將者,要讓上位者敢用你,更要讓他不敢殺你——敢殺者,必殺其勢;不敢殺者,必留其患。”
如今看來,陸家父子終究是把“敢”與“不敢”,熬成了大乾朝堂上,那根誰也不敢輕易折斷的脊骨。
這夜的大乾城,有人在天牢數著漏刻,有人在軍營擦著兵刃,有人在禦書房對著孤燈改詔書。
風卷著雨簾掠過皇城屋脊,吹得“大乾”的龍旗獵獵作響——誰都知道,丞相下獄隻是幌子,真正懸在半空的劍,是那五十萬精銳握在誰手裏,是“殺神”的名號下,藏著的到底是忠,還是這亂世裏,不得不有的、自保的鋒芒。
次日,狂風卷著沙塵,狠狠掠過賀蘭城頭。攝政王楚蒼瀾手扶城堞,遠眺之際,花甲之年的眉峰,依舊凝著北疆戰場打磨出的鋒銳。身後親衛捧著邸報,滿臉糾結、欲言又止:“王爺,三公子楚凡城府深得很呐!裝傻好些年,實際是扮作墨辰將軍,為朝廷立下好些大功勞。現在女帝提議王府‘預立他當攝政王世子’的消息,各營都傳遍了,可您還沒正式入京去昭告天下……”
他指尖敲了敲城磚——那是楚凡十歲時隨他巡營,用撥浪鼓在磚麵敲出的凹痕。彼時眾人皆笑楚家嫡子癡傻,唯有他知道,這孩子總在夜深人靜時,對著兵書插圖發呆,指尖會無意識比劃出槍陣的弧度。“慌什麽?”楚蒼瀾忽然開口,聲線混著風沙的粗糲,“孤這把老骨頭還沒進淩霄城,世子位便不算定。傳下令去:三日後拔營,沿途布防按‘蒼瀾七衛’舊製,莫讓有心人鑽了空子。”
夜色浸透賀蘭城府衙時,暗樁送來的密報在燭火下卷著焦邊:“江湖懸賞榜突現‘金刀令’,二十萬兩白銀買王爺項上人頭,傳話者放話‘絕不能讓楚蒼瀾活著踏入淩霄城’。”親衛握緊刀柄,“王爺,怕是有人怕您迴京後立小公子為世子,握了那八十萬大軍的兵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