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的初春之際,距離那場決定命運的大考——高考,僅僅隻剩下短短的四個月光陰。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四個月仿佛是橫亙在眼前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將我的人生劃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
和身邊眾多同窗好友們別無二致,我也如饑似渴地全身心沉浸於緊張忙碌的學習之中。每一個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穿透晨霧的時候,我就已經坐在教室裏開始了一天的埋頭苦讀;每一個夜晚,當萬籟俱寂、大多數人早已進入甜美的夢鄉時,我依然挑燈夜戰,與那些堆積如山的複習資料為伴。
那時的我,心中懷揣著一個無比美好的幻想:期待著能有一場奇跡降臨在自己身上。我渴望在那至關重要的考場之上,如有神助般地超水平發揮,從而實現從班級排名倒數到名列前茅的驚天逆轉。如此一來,便能順利踏入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學府大門,開啟一段全新的精彩人生旅程。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無情的。正如那句俗語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盡管我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但最終奇跡並沒有眷顧我這個滿懷憧憬的少年。在那場激烈的角逐中,我非但未能如願以償地超常發揮,甚至連高考的門檻都沒能成功觸及。麵對這樣沉重的打擊,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絕望與無助。經過一番痛苦掙紮之後,萬般無奈之下,我做出了那個艱難的決定——輟學。
和以往的每個周六並無二致,我如往常一般踏上歸家之路,滿心期待著向父母領取那每周固定的 50 元生活費。當我推開家門時,映入眼簾的景象卻讓我心頭一緊——母親並不在家中,但父親竟頭上纏著厚厚的紗布,麵色蒼白地躺在那張熟悉的床上。
我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快步走到床邊,焦急地詢問道:“爸爸,您這是怎麽了?”隻見父親微微睜開雙眼,用虛弱而又有氣無力的聲音迴應道:“唉……今天給東家幹活兒,推那堵牆的時候,一個不注意就被砸到了。”說罷,他艱難地抬起頭,目光看向我,接著問道:“鄭佳,你是迴來拿這周的生活費吧?”麵對父親的問話,我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作答。
過了片刻,我迴過神來,連忙追問道:“爸,您的傷勢到底嚴不嚴重啊?為什麽不去醫院住院治療、打打針呢?這樣也能好得快些呀!”這時,門口傳來一陣腳步聲,原來是母親從豬圈喂完豬迴來了。她一邊走進房間,一邊說道:“住院打針哪能不要錢呐?你每個星期的生活費可都是這麽一點點省出來的!”聽到這話,我的心如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狠狠地揪了一下,生疼生疼的。
母親來到床前,看著父親頭上的紗布,心疼地說道:“你爸頭上被磚頭砸出了一道長長的口子,醫生都給他縫了整整八針呢!”我定睛一看,那猙獰的傷口觸目驚心,鮮血已經滲透了紗布,染紅了一片。望著病榻上憔悴不堪的父親,我的喉嚨像是被什麽東西堵住了似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隻能默默地站在那裏,眼眶漸漸濕潤起來。
就在這一年,我恰好滿十八歲。這個年紀本應是無憂無慮、盡情享受青春時光的,但眼前的情景卻讓我突然間意識到,生活的擔子遠比我想象中的要沉重得多。
我的叛逆期宛如一場遲到的風暴,在我高二那年驟然降臨。在此之前,無論是初中還是小學時期,我都是父母和親戚們眼中無可挑剔的好孩子。那時的我,學業成績出類拔萃,對長輩言聽計從,乖巧懂事得令人稱讚不已。
猶記得初三中考之際,我憑借自身不懈的努力與聰慧,最終以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成功考入了眾人矚目的重點高中。當新生報到那天,我的名字赫然位列高一入學新生的前五十名之中。
那一天,父親親自領著我前往學校報到。他幫我安頓好了一切之後,便匆匆忙忙地趕迴家中,繼續投入到繁忙的勞作之中。而這,竟是我人生中的首次離家之旅,同時也是我初次踏入這座繁華都市的大門。
然而,真正步入高中生活後,我才驚覺自己與同學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特別是那些來自城市的同學。他們一個個性格開朗,如春日暖陽般溫暖明媚;他們思維活躍敏捷,仿佛擁有無盡的智慧火花。相比之下,初來乍到的我顯得有些拘謹和羞澀,在這個全新的環境裏竟一時難以適應。
我和同是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大部分同學一樣,自卑、膽小,不敢說話。也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對城市中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也同樣開始了叛逆期的生活,抽煙、逃課等等,完全忘記和忽略了自己的家庭狀況,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
“這是你這星期的生活費,馬上要高考了,爭取考上好大學,將來不用這麽苦。不用擔心你爸,農村人,熬一熬過幾天就恢複了的”。這時我媽的一句話將我從思緒中拉迴來。
還有給爸換藥的錢嗎?
還剩的有錢,你不用擔心,好好複習,爭取考上好大學,將來不用這麽苦。
我的母親總是不厭其煩地念叨著那句話,那仿佛已經成為了她的口頭禪一般。而實際上,這句話也是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的父母們時常掛在嘴邊、反複念叨的話語。它就像是一個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中的信念,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生活的磨礪,愈發顯得堅定不移。每當母親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眼神裏總會流露出一種殷切的期望和對子女無盡的關懷。或許對於這些農村父母來說,這句話承載著他們一生的夢想與寄托,也蘊含著他們對下一代能夠擺脫貧困、過上更好生活的深切渴望。
當我拖著沉重的腳步緩緩地迴到了熟悉的校園時,心中滿是煩躁與不安。本應是埋頭苦讀、專心複習的時候,但此刻我的內心卻如同一團亂麻,怎麽也無法平靜下來。
腦海之中不斷地閃現著父親受傷的那一幕場景,就像是一部循環播放的電影片段,一遍又一遍地衝擊著我的神經。父親痛苦的表情、鮮血淋漓的傷口以及他那虛弱的身軀,無一不讓我的心緊緊揪起。每一次迴憶起來,都仿佛有一把利刃在狠狠地割著我的心髒,讓我痛得幾乎無法唿吸。
盡管周圍同學們都在認真地學習,教室裏安靜得隻能聽到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和偶爾傳來的翻書聲,可這一切對我來說都如同虛設。我的思緒早已飄遠,完全沉浸在了對父親傷勢的擔憂之中。
和身邊眾多同窗好友們別無二致,我也如饑似渴地全身心沉浸於緊張忙碌的學習之中。每一個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穿透晨霧的時候,我就已經坐在教室裏開始了一天的埋頭苦讀;每一個夜晚,當萬籟俱寂、大多數人早已進入甜美的夢鄉時,我依然挑燈夜戰,與那些堆積如山的複習資料為伴。
那時的我,心中懷揣著一個無比美好的幻想:期待著能有一場奇跡降臨在自己身上。我渴望在那至關重要的考場之上,如有神助般地超水平發揮,從而實現從班級排名倒數到名列前茅的驚天逆轉。如此一來,便能順利踏入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學府大門,開啟一段全新的精彩人生旅程。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無情的。正如那句俗語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盡管我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但最終奇跡並沒有眷顧我這個滿懷憧憬的少年。在那場激烈的角逐中,我非但未能如願以償地超常發揮,甚至連高考的門檻都沒能成功觸及。麵對這樣沉重的打擊,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絕望與無助。經過一番痛苦掙紮之後,萬般無奈之下,我做出了那個艱難的決定——輟學。
和以往的每個周六並無二致,我如往常一般踏上歸家之路,滿心期待著向父母領取那每周固定的 50 元生活費。當我推開家門時,映入眼簾的景象卻讓我心頭一緊——母親並不在家中,但父親竟頭上纏著厚厚的紗布,麵色蒼白地躺在那張熟悉的床上。
我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快步走到床邊,焦急地詢問道:“爸爸,您這是怎麽了?”隻見父親微微睜開雙眼,用虛弱而又有氣無力的聲音迴應道:“唉……今天給東家幹活兒,推那堵牆的時候,一個不注意就被砸到了。”說罷,他艱難地抬起頭,目光看向我,接著問道:“鄭佳,你是迴來拿這周的生活費吧?”麵對父親的問話,我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作答。
過了片刻,我迴過神來,連忙追問道:“爸,您的傷勢到底嚴不嚴重啊?為什麽不去醫院住院治療、打打針呢?這樣也能好得快些呀!”這時,門口傳來一陣腳步聲,原來是母親從豬圈喂完豬迴來了。她一邊走進房間,一邊說道:“住院打針哪能不要錢呐?你每個星期的生活費可都是這麽一點點省出來的!”聽到這話,我的心如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狠狠地揪了一下,生疼生疼的。
母親來到床前,看著父親頭上的紗布,心疼地說道:“你爸頭上被磚頭砸出了一道長長的口子,醫生都給他縫了整整八針呢!”我定睛一看,那猙獰的傷口觸目驚心,鮮血已經滲透了紗布,染紅了一片。望著病榻上憔悴不堪的父親,我的喉嚨像是被什麽東西堵住了似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隻能默默地站在那裏,眼眶漸漸濕潤起來。
就在這一年,我恰好滿十八歲。這個年紀本應是無憂無慮、盡情享受青春時光的,但眼前的情景卻讓我突然間意識到,生活的擔子遠比我想象中的要沉重得多。
我的叛逆期宛如一場遲到的風暴,在我高二那年驟然降臨。在此之前,無論是初中還是小學時期,我都是父母和親戚們眼中無可挑剔的好孩子。那時的我,學業成績出類拔萃,對長輩言聽計從,乖巧懂事得令人稱讚不已。
猶記得初三中考之際,我憑借自身不懈的努力與聰慧,最終以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成功考入了眾人矚目的重點高中。當新生報到那天,我的名字赫然位列高一入學新生的前五十名之中。
那一天,父親親自領著我前往學校報到。他幫我安頓好了一切之後,便匆匆忙忙地趕迴家中,繼續投入到繁忙的勞作之中。而這,竟是我人生中的首次離家之旅,同時也是我初次踏入這座繁華都市的大門。
然而,真正步入高中生活後,我才驚覺自己與同學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特別是那些來自城市的同學。他們一個個性格開朗,如春日暖陽般溫暖明媚;他們思維活躍敏捷,仿佛擁有無盡的智慧火花。相比之下,初來乍到的我顯得有些拘謹和羞澀,在這個全新的環境裏竟一時難以適應。
我和同是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大部分同學一樣,自卑、膽小,不敢說話。也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對城市中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也同樣開始了叛逆期的生活,抽煙、逃課等等,完全忘記和忽略了自己的家庭狀況,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
“這是你這星期的生活費,馬上要高考了,爭取考上好大學,將來不用這麽苦。不用擔心你爸,農村人,熬一熬過幾天就恢複了的”。這時我媽的一句話將我從思緒中拉迴來。
還有給爸換藥的錢嗎?
還剩的有錢,你不用擔心,好好複習,爭取考上好大學,將來不用這麽苦。
我的母親總是不厭其煩地念叨著那句話,那仿佛已經成為了她的口頭禪一般。而實際上,這句話也是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的父母們時常掛在嘴邊、反複念叨的話語。它就像是一個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中的信念,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生活的磨礪,愈發顯得堅定不移。每當母親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眼神裏總會流露出一種殷切的期望和對子女無盡的關懷。或許對於這些農村父母來說,這句話承載著他們一生的夢想與寄托,也蘊含著他們對下一代能夠擺脫貧困、過上更好生活的深切渴望。
當我拖著沉重的腳步緩緩地迴到了熟悉的校園時,心中滿是煩躁與不安。本應是埋頭苦讀、專心複習的時候,但此刻我的內心卻如同一團亂麻,怎麽也無法平靜下來。
腦海之中不斷地閃現著父親受傷的那一幕場景,就像是一部循環播放的電影片段,一遍又一遍地衝擊著我的神經。父親痛苦的表情、鮮血淋漓的傷口以及他那虛弱的身軀,無一不讓我的心緊緊揪起。每一次迴憶起來,都仿佛有一把利刃在狠狠地割著我的心髒,讓我痛得幾乎無法唿吸。
盡管周圍同學們都在認真地學習,教室裏安靜得隻能聽到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和偶爾傳來的翻書聲,可這一切對我來說都如同虛設。我的思緒早已飄遠,完全沉浸在了對父親傷勢的擔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