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旻讚歎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田大人與胡人\/大戰,隕落而死,這第一句貼切無比,描述他文能安天下,武能敵萬胡、氣吞山河、隻手擎天的忠臣氣概。我雖為武人,但羨慕不已啊。”
滁州,田洪鳳宅。
師娘田夫人突然心驚肉跳,走了出來。
一旁林星河等人,急忙問道:“師娘,怎麽了?”
田夫人流淚道:“隻怕,他去了。”
杜預深吸一口氣,沉聲道:“二十抱此誌,五十猶臒儒。”
田洪鳳今年戰死,恰好虛年五十。
杜預這首詩,無比貼切,仿佛給田洪鳳寫的一般,人人咽喉堵塞、眼圈發紅。
二十歲時就有這樣的雄心大誌,五十歲了不料還是個瘦弱窮儒!
感天動地,日月無光,英雄千古,浩氣長存。
田洪鳳,靜靜躺在杜預懷中,眼眶仿佛有一行清淚滾落而下。
杜預沉聲道:“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
大散關和陳倉間有壯麗的山川,河流彎曲盤旋嗬山上草木扶疏。
“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
田洪鳳這樣的義士身上,凝聚一股剛勁的氣概,可一起去實現天下大業、偉業宏圖、了卻帝王天下事。
杜預又轉向大唐烽煙火起、狼煙四起的長安城,感慨道:“坡陁鹹陽城,秦漢之故都。”
曆史上,長安又稱鹹陽,乃是秦漢之地,古城周圍的地勢高低起伏,這一帶曾經是秦漢兩漢的故都。
“王氣浮夕靄,宮室生春蕪。”
如今,曾經王師四出、天下布武的大唐帝國,王氣黯然,已經混雜在霧靄之中,從前繁花似錦、節次比鄰、雕梁畫棟的宮室,已然四麵火起,滿是一片廢墟、春草荒蕪。
杜預這句詩,既是悼念恩師田洪鳳,又在感慨大唐帝國的興亡,引起了大唐百姓、長安民眾唏噓不已、哭聲一片。
“唉,長安都陷落了,大唐王氣何存?”
“大唐,真的要亡國了嗎?”
“可憐我大唐,太宗創立貞觀之治,何等強盛?如今卻被群狼環伺、叛逆入城,連宮室都不能保存。”
“叛軍還在城內,四處殺人,放火劫掠,還要直奔皇宮放火燒殺呢。”
杜預深吸一口氣,眼中殺機閃現,堅定從容:“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
怎樣才能跟隨著王師出征北伐,掃清道路好迎接君王迴到故土?
這句用在此時的長安,簡直貼切無比——因叛軍攻破長安城,連皇帝、朝廷都倉皇出逃,朝中已經無人。國都已經淪陷。長安百姓翹首以盼的,自然是王師大軍會突然出現,揮師北上,北定中原,收服長安。
裴十二站在長安軍民前,振臂一唿:“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
“胡有殺人劍,我有杜解元!”
大唐百姓情緒激動、群情激奮道:“不錯,胡有殺人劍,我有杜解元!”
“杜解元,就是我大唐全村最後的希望。”
“杜解元師徒孤軍奮戰,乃是大唐最後的體麵、最後的良心!”
“我等誓死跟隨杜解元。杜解元,你就說該怎麽辦?”
“我等苦苦盼著援軍,但援軍到底在哪裏?王師在哪裏?”
杜預猛然將手一指,沉聲道:“黃河與函穀,四海通舟車!”
才氣衝天,詩成鎮國。
長安軍民仿佛能一眼萬裏,能清楚遠眺黃河之畔、函穀關、潼關一線,如同站在極高處的雲端之上,放眼四海,看到黃河與函穀的樣子。
這簡單一句,竟然將彎曲、雄奇的黃河與函穀,如同3d模型呈現在大唐百姓眼前。
函穀關和黃河一帶成了太平地,四麵八方車船往來暢通無攔阻。一副繁榮富庶的景象,風流富庶的千裏畫卷,徐徐展開。
這是何等太平盛世景象?
杜預沉聲道:“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
士兵良馬從燕趙地區挑選而來,布綢是打青州徐州運來的貨物。
長安百姓的眼眶濕潤了。
這等四麵八方、貨物匯聚、商賈雲集、盛世氣象情形,唯有在貞觀之治、太平盛世才能展現出來。而如今,他們卻麵臨著火焰四起、戰亂頻仍的亂世。
寧為太平狗,不當亂世人。
昔日盛況,更勾起了長安百姓對過往繁華的深切迴憶。
悲聲四起,人們憶苦思甜,追憶往昔,悲痛到不能自已。
“嗚嗚嗚,似水流年,何日再現?”
“大唐盛世,我們習以為常的大唐盛世啊。”
“貞觀之治,過去盛世永不再來。”
“我隻想···永遠活在過去。”
“林大人,他為國奮戰而死,想要追尋的,也是過去大唐的榮光和奇跡吧?”
杜預目光炯炯,凝視著飽受戰亂之苦、陷入火海的長安,滿懷深情道:“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
要重建京城先,要營造君王的祖廟,再依次來修築四麵八方的街路。
長安百姓淚眼汪汪,凝視著被燒成一片火海的長安,再聽杜預對未來重建長安的計劃,哭聲一片。
“嗚嗚嗚···杜解元說得對。”
“我們,要重建長安、重現大唐盛世。”
“皇帝都拋棄了長安,但杜解元沒有拋棄我們。”
“杜解元說得對,隻要唐詩在,長安就在!”
“隻要杜解元在,長安就在!”
杜預沉聲道:“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
我帶領的一支隊伍擊敗、捉住了胡人的首領,觀看受降儀式京裏人傾城而出,爭先恐後來圍觀獻俘儀式。
聽到這裏,飽受胡人撘撻、荼毒、屠\/殺的長安百姓,再次沸騰,人人歡騰。
“抓住可汗?這個好!”
“杜解元,你什麽時候去抓可汗?我等願為先驅!”
“快點抓住這些該死的胡人首領,我們早就受夠了。”
“皇帝都嚇跑了,杜解元卻有如此雄心壯誌?我等願誓死跟從!”
杜預沉聲道:“上壽大安宮,複如貞觀初。”
這句意思,我們要在宮廷裏,舉杯進酒,慶賀北伐的盛\/大勝利,要把貞觀間繁盛景象,重新恢複,重現貞觀之治的情形。
長安百姓,歡聲雷動,人人眼眶濕潤,熱淚盈眶,哽咽起來。
“好一句上壽大安宮,複如貞觀初!”
“我們是大唐百姓,是巨唐的主人!”
“什麽時候,還能恢複如此情形?如此強盛?”
“我等,絕不坐以待斃,誓死跟隨杜解元!”
杜預拔出湛盧劍,彈出一聲龍吟,仰天長歎道:“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
大丈夫哪天能夠實現這個心願,便是死了一生也就沒白白虛度。
他抱起恩師田洪鳳的屍體,恭恭敬敬放在地上,跪下磕了三個響頭,最終收尾道:“誌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
誌向遠大要實現卻是渺茫無期,醉酒後一身是膽也是空無用處。
詩成鎮國。
連天上的荀聖和裴旻,都被感動地眼圈通紅,說不出話來。
“此詩,可有名字?”
荀聖聲如洪鍾,詢問杜預。
杜預沉聲道:“此詩,名為【悼恩師】!”
其實,杜預這首詩,是剽陸遊的千古名作【觀大散關圖有感】。卻被他用來祭奠恩師田洪鳳,還毫無痕跡、天衣無縫,讓人不得不信。
荀聖感慨道:“能得到你這學生如此之高評價,哪怕田大人九泉之下也瞑目,特別是第一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我敢斷言,必然流傳千古,成描寫\/文人不朽之名篇。”
裴旻感動地哽咽說不出話來。
他是為國戰死,田洪鳳同樣是為國戰死,兩人同病相憐,境遇相同。但他能憑借杜預一首詩,上升到文淵閣為英魂半聖,田洪鳳卻隻能含笑九泉,裴旻心中頗有不忍。
但聽到杜預這首【悼恩師】,裴旻知道,田洪鳳終將留名青史、永垂不朽,這結果絲毫不遜色自己,甚至比自己更好。
畢竟,【悼恩師】的體例、氣魄和格調,還在【贈裴將軍】之上,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等名句,膾炙人口,在青史上田洪鳳的地位隻會更高。
長安百姓在【悼恩師】感動下,情緒激蕩,群情激奮,萬眾一心,振臂高唿。
“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
“上壽大安宮,複如正觀初。”
“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
“請杜解元帶領,我等願與胡人赴死一戰!”
杜預正要說話,突然從天空中降下一縷星光,穿透雲層,利劍般劈開連日激戰、風雲際會,在長安天空形成的陰霾和霧霾,猶如黑暗中一道希望之光,落在田洪鳳的屍身上。
文淵閣上,荀聖麵色驚異,洪鍾大呂聲起:“什麽?這是?”
裴旻也心中一跳:“荀聖?此事連荀聖你都沒見過嗎?”
荀聖的聲音,越發激動:“不,我見過。但極其罕見。此事比你死後封聖,英魂上升至文淵閣更加稀有!”
“因這是文曲星動,接引文魂。”
“【接引文魂】?”
裴旻茫然:“去哪裏?”
荀聖沉聲道:“更高的天上。”
“文曲星動,能接引文魂,到更高天上進入【文廟】,成為【文廟十哲】。”
滁州,田洪鳳宅。
師娘田夫人突然心驚肉跳,走了出來。
一旁林星河等人,急忙問道:“師娘,怎麽了?”
田夫人流淚道:“隻怕,他去了。”
杜預深吸一口氣,沉聲道:“二十抱此誌,五十猶臒儒。”
田洪鳳今年戰死,恰好虛年五十。
杜預這首詩,無比貼切,仿佛給田洪鳳寫的一般,人人咽喉堵塞、眼圈發紅。
二十歲時就有這樣的雄心大誌,五十歲了不料還是個瘦弱窮儒!
感天動地,日月無光,英雄千古,浩氣長存。
田洪鳳,靜靜躺在杜預懷中,眼眶仿佛有一行清淚滾落而下。
杜預沉聲道:“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
大散關和陳倉間有壯麗的山川,河流彎曲盤旋嗬山上草木扶疏。
“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
田洪鳳這樣的義士身上,凝聚一股剛勁的氣概,可一起去實現天下大業、偉業宏圖、了卻帝王天下事。
杜預又轉向大唐烽煙火起、狼煙四起的長安城,感慨道:“坡陁鹹陽城,秦漢之故都。”
曆史上,長安又稱鹹陽,乃是秦漢之地,古城周圍的地勢高低起伏,這一帶曾經是秦漢兩漢的故都。
“王氣浮夕靄,宮室生春蕪。”
如今,曾經王師四出、天下布武的大唐帝國,王氣黯然,已經混雜在霧靄之中,從前繁花似錦、節次比鄰、雕梁畫棟的宮室,已然四麵火起,滿是一片廢墟、春草荒蕪。
杜預這句詩,既是悼念恩師田洪鳳,又在感慨大唐帝國的興亡,引起了大唐百姓、長安民眾唏噓不已、哭聲一片。
“唉,長安都陷落了,大唐王氣何存?”
“大唐,真的要亡國了嗎?”
“可憐我大唐,太宗創立貞觀之治,何等強盛?如今卻被群狼環伺、叛逆入城,連宮室都不能保存。”
“叛軍還在城內,四處殺人,放火劫掠,還要直奔皇宮放火燒殺呢。”
杜預深吸一口氣,眼中殺機閃現,堅定從容:“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
怎樣才能跟隨著王師出征北伐,掃清道路好迎接君王迴到故土?
這句用在此時的長安,簡直貼切無比——因叛軍攻破長安城,連皇帝、朝廷都倉皇出逃,朝中已經無人。國都已經淪陷。長安百姓翹首以盼的,自然是王師大軍會突然出現,揮師北上,北定中原,收服長安。
裴十二站在長安軍民前,振臂一唿:“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
“胡有殺人劍,我有杜解元!”
大唐百姓情緒激動、群情激奮道:“不錯,胡有殺人劍,我有杜解元!”
“杜解元,就是我大唐全村最後的希望。”
“杜解元師徒孤軍奮戰,乃是大唐最後的體麵、最後的良心!”
“我等誓死跟隨杜解元。杜解元,你就說該怎麽辦?”
“我等苦苦盼著援軍,但援軍到底在哪裏?王師在哪裏?”
杜預猛然將手一指,沉聲道:“黃河與函穀,四海通舟車!”
才氣衝天,詩成鎮國。
長安軍民仿佛能一眼萬裏,能清楚遠眺黃河之畔、函穀關、潼關一線,如同站在極高處的雲端之上,放眼四海,看到黃河與函穀的樣子。
這簡單一句,竟然將彎曲、雄奇的黃河與函穀,如同3d模型呈現在大唐百姓眼前。
函穀關和黃河一帶成了太平地,四麵八方車船往來暢通無攔阻。一副繁榮富庶的景象,風流富庶的千裏畫卷,徐徐展開。
這是何等太平盛世景象?
杜預沉聲道:“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
士兵良馬從燕趙地區挑選而來,布綢是打青州徐州運來的貨物。
長安百姓的眼眶濕潤了。
這等四麵八方、貨物匯聚、商賈雲集、盛世氣象情形,唯有在貞觀之治、太平盛世才能展現出來。而如今,他們卻麵臨著火焰四起、戰亂頻仍的亂世。
寧為太平狗,不當亂世人。
昔日盛況,更勾起了長安百姓對過往繁華的深切迴憶。
悲聲四起,人們憶苦思甜,追憶往昔,悲痛到不能自已。
“嗚嗚嗚,似水流年,何日再現?”
“大唐盛世,我們習以為常的大唐盛世啊。”
“貞觀之治,過去盛世永不再來。”
“我隻想···永遠活在過去。”
“林大人,他為國奮戰而死,想要追尋的,也是過去大唐的榮光和奇跡吧?”
杜預目光炯炯,凝視著飽受戰亂之苦、陷入火海的長安,滿懷深情道:“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
要重建京城先,要營造君王的祖廟,再依次來修築四麵八方的街路。
長安百姓淚眼汪汪,凝視著被燒成一片火海的長安,再聽杜預對未來重建長安的計劃,哭聲一片。
“嗚嗚嗚···杜解元說得對。”
“我們,要重建長安、重現大唐盛世。”
“皇帝都拋棄了長安,但杜解元沒有拋棄我們。”
“杜解元說得對,隻要唐詩在,長安就在!”
“隻要杜解元在,長安就在!”
杜預沉聲道:“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
我帶領的一支隊伍擊敗、捉住了胡人的首領,觀看受降儀式京裏人傾城而出,爭先恐後來圍觀獻俘儀式。
聽到這裏,飽受胡人撘撻、荼毒、屠\/殺的長安百姓,再次沸騰,人人歡騰。
“抓住可汗?這個好!”
“杜解元,你什麽時候去抓可汗?我等願為先驅!”
“快點抓住這些該死的胡人首領,我們早就受夠了。”
“皇帝都嚇跑了,杜解元卻有如此雄心壯誌?我等願誓死跟從!”
杜預沉聲道:“上壽大安宮,複如貞觀初。”
這句意思,我們要在宮廷裏,舉杯進酒,慶賀北伐的盛\/大勝利,要把貞觀間繁盛景象,重新恢複,重現貞觀之治的情形。
長安百姓,歡聲雷動,人人眼眶濕潤,熱淚盈眶,哽咽起來。
“好一句上壽大安宮,複如貞觀初!”
“我們是大唐百姓,是巨唐的主人!”
“什麽時候,還能恢複如此情形?如此強盛?”
“我等,絕不坐以待斃,誓死跟隨杜解元!”
杜預拔出湛盧劍,彈出一聲龍吟,仰天長歎道:“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
大丈夫哪天能夠實現這個心願,便是死了一生也就沒白白虛度。
他抱起恩師田洪鳳的屍體,恭恭敬敬放在地上,跪下磕了三個響頭,最終收尾道:“誌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
誌向遠大要實現卻是渺茫無期,醉酒後一身是膽也是空無用處。
詩成鎮國。
連天上的荀聖和裴旻,都被感動地眼圈通紅,說不出話來。
“此詩,可有名字?”
荀聖聲如洪鍾,詢問杜預。
杜預沉聲道:“此詩,名為【悼恩師】!”
其實,杜預這首詩,是剽陸遊的千古名作【觀大散關圖有感】。卻被他用來祭奠恩師田洪鳳,還毫無痕跡、天衣無縫,讓人不得不信。
荀聖感慨道:“能得到你這學生如此之高評價,哪怕田大人九泉之下也瞑目,特別是第一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我敢斷言,必然流傳千古,成描寫\/文人不朽之名篇。”
裴旻感動地哽咽說不出話來。
他是為國戰死,田洪鳳同樣是為國戰死,兩人同病相憐,境遇相同。但他能憑借杜預一首詩,上升到文淵閣為英魂半聖,田洪鳳卻隻能含笑九泉,裴旻心中頗有不忍。
但聽到杜預這首【悼恩師】,裴旻知道,田洪鳳終將留名青史、永垂不朽,這結果絲毫不遜色自己,甚至比自己更好。
畢竟,【悼恩師】的體例、氣魄和格調,還在【贈裴將軍】之上,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等名句,膾炙人口,在青史上田洪鳳的地位隻會更高。
長安百姓在【悼恩師】感動下,情緒激蕩,群情激奮,萬眾一心,振臂高唿。
“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
“上壽大安宮,複如正觀初。”
“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
“請杜解元帶領,我等願與胡人赴死一戰!”
杜預正要說話,突然從天空中降下一縷星光,穿透雲層,利劍般劈開連日激戰、風雲際會,在長安天空形成的陰霾和霧霾,猶如黑暗中一道希望之光,落在田洪鳳的屍身上。
文淵閣上,荀聖麵色驚異,洪鍾大呂聲起:“什麽?這是?”
裴旻也心中一跳:“荀聖?此事連荀聖你都沒見過嗎?”
荀聖的聲音,越發激動:“不,我見過。但極其罕見。此事比你死後封聖,英魂上升至文淵閣更加稀有!”
“因這是文曲星動,接引文魂。”
“【接引文魂】?”
裴旻茫然:“去哪裏?”
荀聖沉聲道:“更高的天上。”
“文曲星動,能接引文魂,到更高天上進入【文廟】,成為【文廟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