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諸公議定,曹公默許?幹以為不然
三國:朕,袁術,大漢忠良 作者:許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蔣子翼!你究竟有何言說?何必拐彎抹角?”
迎著戲誌才咄咄逼視,蔣幹一臉忠義,凜然不懼。
“諸公議定,曹公默許?幹以為不然。”
戲誌才剛要開口來訓,卻見蔣幹自懷中取出一封書信,幽幽遞來。
“其中原因,軍師一觀便知。”
戲誌才深深看了他一眼,壓下心頭疑慮,展信觀瞧。
信中前文那篇《榻上策》倒也罷了,雖其勢恢宏,能看出必為當世智謀之士所作。
然諸如此類規劃天下大勢之策,他亦為曹公謀過,袁紹麾下如沮授者應也獻過。
諸侯凡有誌於天下者,麾下不乏智謀之士,以此類策論為之規劃,以圖將來者眾矣。
可知易行難,難得不是獻出策論,而是將策上所言悉數付之實踐,一步步將之成真。
可戲誌才觀《榻上策》的鎮定,皆為書信最後那段留言而驟然色變。
【......
若不出所料,誌才死後,文若必請我接替,為曹操謀劃。
我當趁此入曹營,明為曹操獻策,實為主公謀劃,至此必步步料他於先......】
聯係蔣幹不斷提及【奉孝】之事,戲誌才心中怎能不有所猜測?他瘦骨嶙峋的指節緊攥書信,以目視之。
“子翼,依汝話中未盡之意,難不成此書信,乃是郭奉孝所作?”
“若非如此,幹又怎知【奉孝】二字?”
蔣幹苦笑一聲,將他於袁術帳中偷聽、盜書之詳情如數講來。
“此書乃我趁夜竊來,正是【奉孝】所作,千真萬確!
此【奉孝】者雖有大才,然其為袁紹臣,卻為袁術謀事。
如此不忠不義之人,哪怕來了曹營也會心在袁術,我等又怎敢輕信於他?
天下智謀之士如過江之鯽,還望軍師細思之,接替之人當慎之又慎,切莫草率。”
戲誌才聞聽此中詳情,也是久久未語。
他不斷命人送來相關情報審閱,思慮良久,沉吟低語。
“誠如所言,我細觀近一年來袁公路言行作為,也覺有異。”
“軍師以為如何?”
“袁公路這一年來無論是南下江東;亦或收孫策為義子;還是改革軍政;乃至到而今號令天下諸侯,北上伐我。
此一係諸事,粗看之下不覺有異,然細思深處,隻覺一樁樁、一件件皆透古怪?”
他咳喘連連,帕巾已滿是殷紅,可眸光湛然若神,眼有驚異之色。
“周公瑾所言與我所見略同,這裏麵的每一件事,都不對!
諸事之中,少了一個人!
若沒人相勸,袁公路得到玉璽大喜過望之餘,又怎會想到要和孫策同下江東?
若無人諫言,袁公路窮兵黷武,治下民不聊生,又豈會轉了性子,愛民如子?
若非有人為袁公路謀劃,我主北上往迎天子之事,又豈會鬧得天下皆知,惹出這許多事端?
而這個人不是閻象,不是楊弘,因這些人此前就於袁公路麾下謀事。
若能使他有此驚人轉變,由一塚中枯骨,到而今氣吞萬裏如虎,又何必等到今日?
因此我等所有人看到的情報之中,必然少了一個人,又或者是在那袁公路背後,多了一個人。
正是這個人的出現,導致袁術有了如此大的轉變,使我等整個天下,皆為之措手不及。”
戲誌才分析著,見蔣幹於這壓抑氛圍中隱有驚懼之意,不由笑言寬慰。
“想來一切皆因此人而起,否則總不能真如江淮兩岸無知鄉民所傳:袁公路有天命在身。
故此得到傳國玉璽,遂英明神武?”
“不知軍師以為,此人與那郭嘉之間?”
“依文若所言,奉孝其人倒不至做出身為袁紹臣,反為袁術謀劃之事。
我既準備請他來接替,也有調查了解,其也不似這等不忠不義之人。
可若說不是他,袁術又怎知我等欲請奉孝之事,從而對你提前設局謀劃?
奉孝將接替我之事,甚為機密,除了默許的主公外,也隻有我與文若商議。
倘使此事不是奉孝自文若書信中猜測,難道還能是我與文若其中之一在背叛主公,同袁公路暗通款曲不成?”
戲誌才苦思良久,對此仍深為困惑,“此事甚為古怪,我亦百思不得其解耳。”
蔣幹一拍幾案,猛的起身,麵有舍我其誰之色。
“事已至此,何必遲疑?
天下間能知此事者僅有四人,主公自無可能。
您與文若一人出謀,一人治政,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主公方有今日基業,豈能異心?
此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事,非是郭奉孝暗通袁術,絕無可能!”
他義正辭嚴,匡扶曹公,凜然而大義。
“此事我會如實稟告主公,絕不使主公大業毀在此【奉孝】手裏。”
戲誌才雖仍覺事有古怪蹊蹺之處,然麵對這般堂皇正直的蔣子翼,他竟一時無言以對,不知如何反駁,也隻得微微頷首,暫且揭過此事。
“此事不急,主公眼下北上未歸,我雖時日無多,到底尚能支撐些許,郭嘉此人,當細思之。
目下至關重要之事,還是解陽翟之圍,以退袁軍。
近日來袁軍攻勢甚急,元讓將軍誠恐不能久守,你當與他仔細思謀,三日後我等裏應外和以大破袁軍之事。”
“唯。”
望著蔣幹離去背影,連聲咳嗽的戲誌才,眉宇間憂色卻怎麽也揮之不去。
無論是郭嘉還是周瑜、孫策、雷簿、陳蘭之事,他盡皆不因蔣幹一人之言,而深信不疑。
倒也不是懷疑蔣幹忠心,會巧言欺騙他,而是擔憂蔣幹也會被騙。
倘若他此行自袁營被騙而歸,縱使所言句句屬實,又有何益?
直到戲誌才取來相關情報資料,仔細與蔣幹帶迴之消息對照,發現事實確與周瑜、雷、陳等人所言一般無二,這才稍覺安心。
即便人為設計,以之哄騙蔣幹,又哪有人能提前一年,就料到今日之事,將周瑜、雷、陳所言諸般事件,悉數提前做局?
既見其等所言皆是實情,並無虛言,戲誌才也隻道是此番如此順利離間袁營,當是天賜蔣子翼助他破袁。
......
“蔣子翼!你究竟有何言說?何必拐彎抹角?”
迎著戲誌才咄咄逼視,蔣幹一臉忠義,凜然不懼。
“諸公議定,曹公默許?幹以為不然。”
戲誌才剛要開口來訓,卻見蔣幹自懷中取出一封書信,幽幽遞來。
“其中原因,軍師一觀便知。”
戲誌才深深看了他一眼,壓下心頭疑慮,展信觀瞧。
信中前文那篇《榻上策》倒也罷了,雖其勢恢宏,能看出必為當世智謀之士所作。
然諸如此類規劃天下大勢之策,他亦為曹公謀過,袁紹麾下如沮授者應也獻過。
諸侯凡有誌於天下者,麾下不乏智謀之士,以此類策論為之規劃,以圖將來者眾矣。
可知易行難,難得不是獻出策論,而是將策上所言悉數付之實踐,一步步將之成真。
可戲誌才觀《榻上策》的鎮定,皆為書信最後那段留言而驟然色變。
【......
若不出所料,誌才死後,文若必請我接替,為曹操謀劃。
我當趁此入曹營,明為曹操獻策,實為主公謀劃,至此必步步料他於先......】
聯係蔣幹不斷提及【奉孝】之事,戲誌才心中怎能不有所猜測?他瘦骨嶙峋的指節緊攥書信,以目視之。
“子翼,依汝話中未盡之意,難不成此書信,乃是郭奉孝所作?”
“若非如此,幹又怎知【奉孝】二字?”
蔣幹苦笑一聲,將他於袁術帳中偷聽、盜書之詳情如數講來。
“此書乃我趁夜竊來,正是【奉孝】所作,千真萬確!
此【奉孝】者雖有大才,然其為袁紹臣,卻為袁術謀事。
如此不忠不義之人,哪怕來了曹營也會心在袁術,我等又怎敢輕信於他?
天下智謀之士如過江之鯽,還望軍師細思之,接替之人當慎之又慎,切莫草率。”
戲誌才聞聽此中詳情,也是久久未語。
他不斷命人送來相關情報審閱,思慮良久,沉吟低語。
“誠如所言,我細觀近一年來袁公路言行作為,也覺有異。”
“軍師以為如何?”
“袁公路這一年來無論是南下江東;亦或收孫策為義子;還是改革軍政;乃至到而今號令天下諸侯,北上伐我。
此一係諸事,粗看之下不覺有異,然細思深處,隻覺一樁樁、一件件皆透古怪?”
他咳喘連連,帕巾已滿是殷紅,可眸光湛然若神,眼有驚異之色。
“周公瑾所言與我所見略同,這裏麵的每一件事,都不對!
諸事之中,少了一個人!
若沒人相勸,袁公路得到玉璽大喜過望之餘,又怎會想到要和孫策同下江東?
若無人諫言,袁公路窮兵黷武,治下民不聊生,又豈會轉了性子,愛民如子?
若非有人為袁公路謀劃,我主北上往迎天子之事,又豈會鬧得天下皆知,惹出這許多事端?
而這個人不是閻象,不是楊弘,因這些人此前就於袁公路麾下謀事。
若能使他有此驚人轉變,由一塚中枯骨,到而今氣吞萬裏如虎,又何必等到今日?
因此我等所有人看到的情報之中,必然少了一個人,又或者是在那袁公路背後,多了一個人。
正是這個人的出現,導致袁術有了如此大的轉變,使我等整個天下,皆為之措手不及。”
戲誌才分析著,見蔣幹於這壓抑氛圍中隱有驚懼之意,不由笑言寬慰。
“想來一切皆因此人而起,否則總不能真如江淮兩岸無知鄉民所傳:袁公路有天命在身。
故此得到傳國玉璽,遂英明神武?”
“不知軍師以為,此人與那郭嘉之間?”
“依文若所言,奉孝其人倒不至做出身為袁紹臣,反為袁術謀劃之事。
我既準備請他來接替,也有調查了解,其也不似這等不忠不義之人。
可若說不是他,袁術又怎知我等欲請奉孝之事,從而對你提前設局謀劃?
奉孝將接替我之事,甚為機密,除了默許的主公外,也隻有我與文若商議。
倘使此事不是奉孝自文若書信中猜測,難道還能是我與文若其中之一在背叛主公,同袁公路暗通款曲不成?”
戲誌才苦思良久,對此仍深為困惑,“此事甚為古怪,我亦百思不得其解耳。”
蔣幹一拍幾案,猛的起身,麵有舍我其誰之色。
“事已至此,何必遲疑?
天下間能知此事者僅有四人,主公自無可能。
您與文若一人出謀,一人治政,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主公方有今日基業,豈能異心?
此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事,非是郭奉孝暗通袁術,絕無可能!”
他義正辭嚴,匡扶曹公,凜然而大義。
“此事我會如實稟告主公,絕不使主公大業毀在此【奉孝】手裏。”
戲誌才雖仍覺事有古怪蹊蹺之處,然麵對這般堂皇正直的蔣子翼,他竟一時無言以對,不知如何反駁,也隻得微微頷首,暫且揭過此事。
“此事不急,主公眼下北上未歸,我雖時日無多,到底尚能支撐些許,郭嘉此人,當細思之。
目下至關重要之事,還是解陽翟之圍,以退袁軍。
近日來袁軍攻勢甚急,元讓將軍誠恐不能久守,你當與他仔細思謀,三日後我等裏應外和以大破袁軍之事。”
“唯。”
望著蔣幹離去背影,連聲咳嗽的戲誌才,眉宇間憂色卻怎麽也揮之不去。
無論是郭嘉還是周瑜、孫策、雷簿、陳蘭之事,他盡皆不因蔣幹一人之言,而深信不疑。
倒也不是懷疑蔣幹忠心,會巧言欺騙他,而是擔憂蔣幹也會被騙。
倘若他此行自袁營被騙而歸,縱使所言句句屬實,又有何益?
直到戲誌才取來相關情報資料,仔細與蔣幹帶迴之消息對照,發現事實確與周瑜、雷、陳等人所言一般無二,這才稍覺安心。
即便人為設計,以之哄騙蔣幹,又哪有人能提前一年,就料到今日之事,將周瑜、雷、陳所言諸般事件,悉數提前做局?
既見其等所言皆是實情,並無虛言,戲誌才也隻道是此番如此順利離間袁營,當是天賜蔣子翼助他破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