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書房共議擴軍策
每日簽到領軍隊,父皇跪求別造反 作者:逸辰公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凜冬已至,南安城籠罩在一片蕭瑟之中。刺骨的寒風唿嘯著卷過王府的飛簷鬥角,庭院中的樹木早已卸下了所有枝葉,隻剩下光禿禿的枝椏在夜色中張牙舞爪。
然而,南安王府的書房內,卻是另一番景象。
厚重的帷幔隔絕了窗外的風雪,爐火燒得正旺,將溫暖均勻地散布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幾支碩大的牛油蠟燭在青銅燭台上靜靜燃燒,燭火搖曳,光線柔和,映照著牆壁上懸掛的書畫和案幾上堆放的卷宗。
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和爐火的暖意,與室外的嚴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蘇寒端坐在書案後的主位上,身著常服,神態放鬆卻不失威嚴。
他的麵前,並非那張處理日常公務的大案,而是一張稍小的圓桌,上麵擺放著熱茶和幾碟精致的點心。
陳宮、王猛、張良三位南安王府的核心謀主圍坐桌旁。陳宮依舊是那副老成持重的模樣,王猛則目光沉靜,偶爾端起茶杯輕啜一口。而新加入的張良,氣質飄逸,神態淡然,仿佛隻是在參與一場尋常的夜談。
氣氛既有商議軍國大事的嚴肅,也帶著幾分核心圈子內部的輕鬆與默契。
自上次議事大廳定下北伐大計和各項任命後,整個南境都進入了高速運轉的備戰狀態,而這間書房,便是所有戰略和決策最終匯聚的核心。
沉默持續了片刻,最終由張良打破。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平和地看向蘇寒,聲音溫潤如玉,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洞察力:
“主公,連日來,良觀南境軍容鼎盛,將士用命,氣象非凡。霍驃騎、郭令公皆是當世人傑,各軍精銳亦是百戰之師,北伐之勢,已然可期。”
他話鋒微微一轉,語氣依舊平和,卻引向了一個更為深遠的問題:“然,良亦有所思。主公麾下精兵,多賴……那位大人所賜。其銳不可當,誠然可貴,放眼天下,亦屬罕見。隻是……”
張良的目光掃過蘇寒,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斟酌:“若主公之誌,僅在於‘清君側’,恢複舊都,此等兵力或已足夠周旋。但若欲席卷天下,蕩平四海,成就萬世不拔之基業……僅憑現有之兵,尤其是核心精銳的數量,恐尚顯不足,長遠來看,或有力有不逮之處。”
他沒有明說“係統”,而是用了“那位大人”這樣含蓄的稱謂,既點明了部隊來源的特殊性,也巧妙地引出了兵力規模這一核心議題。
張良的話語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打破了書房內輕鬆的表象,將一個更為宏大但也更為嚴峻的問題,擺在了蘇寒和所有謀士的麵前。
張良的話語雖然溫和,卻如同一道閃電劃破夜空,照亮了蘇寒一直以來潛藏在心底的隱憂。他微微頷首,示意張良繼續。
“那位大人所賜之兵,誠然精銳無雙,以一當十,甚至當百。”張良繼續說道,語氣依舊從容,“然北伐征途,動輒千裏,所遇之敵,或數十萬,或百萬。若僅憑數萬精銳衝鋒陷陣,縱能取勝,亦恐傷亡慘重,難以持久。更何況,平定天下之後,守土安民,所需兵力更是海量。”
他的目光轉向窗外,仿佛穿透了夜色,看到了分布在南境三州各處的百萬流民:“主公此前以無上偉力,召喚百萬流民,安置於南境三州,墾荒拓土,興修水利,如今已初見成效。良粗略估算,此百萬流民之中,青壯男子,體魄強健,堪充兵役者,不下三十萬之眾!”
此言一出,王猛和陳宮的眼中都閃過一絲精光。
張良繼續道:“此三十萬精壯,與尋常招募之兵,有著天壤之別。他們乃因主公而來,感念主公活命安居之恩,更因‘那位大人’之故,對主公有著與生俱來的、絕對的忠誠!此等忠誠,千金不換,萬軍難求!以他們為骨幹,組建一支規模龐大,且絕對忠於主公的大軍,豈非上上之選?”
他頓了頓,總結道:“以現有精銳為鋒,以流民之兵為本,鋒本結合,方是長久之道,方能支撐主公席卷天下之雄心!”
張良話音剛落,一直沉穩觀察的王猛便開口補充,聲音鏗鏘有力:“子房先生所言極是!從政務角度看,此舉亦大有裨益。其一,這百萬流民已在我南境安家,熟悉環境,征召極為便利,無需長途調集;其二,征召入伍,可為這數十萬青壯提供穩定生計,減輕地方安置壓力,更能激發其感恩之心,提升士氣;其三,軍需開支雖增,但亦能刺激地方生產,促進南境經濟流轉。此乃一舉多得之策!”
陳宮也撫須點頭,眼中閃爍著讚同的光芒:“景略所言甚是。更關鍵者,在於忠誠!以那位大人之力召喚而來的流民,其忠誠度毋庸置疑。以此為基礎組建大軍,可免去諸多後顧之憂,不必擔心兵變、嘩變之風險。如此龐大且絕對忠誠的軍隊,放眼曆代,亦屬罕見!主公可放手使用,如臂使指!”
三位頂級謀士,從戰略高度、兵源潛力、忠誠優勢,到行政可行性、經濟效益、政治穩定等各個角度,層層深入,條分縷析,將一個以百萬流民為基礎,大規模擴充軍隊的宏偉藍圖清晰地呈現在蘇寒麵前。
爐火劈啪作響,映照著四人凝重的麵容。這個看似簡單的擴軍提議,背後卻蘊藏著足以改變南境,乃至改變整個天下格局的巨大潛力。一個真正屬於蘇寒的,龐大、忠誠、且潛力無限的戰爭機器,即將浮出水麵。
聽完三位謀士的分析,蘇寒陷入了沉思。
張良所言,直指核心。係統召喚的精銳固然強大,但數量終究有限,難以支撐長期的、大規模的征伐與統治。而這百萬流民,尤其是其中三十萬青壯,確實是一座潛力巨大的寶藏。
忠誠度是最大的優勢,這免去了許多帝王最頭疼的問題。行政上的便利、經濟上的刺激,王猛和陳宮也分析得十分透徹。
然而,將三十萬流民轉化為合格的士兵,並非易事。訓練、裝備、糧餉……每一項都是巨大的投入。這必然會給南境本就緊繃的財政和後勤帶來更大的壓力,也可能暫時影響到正在進行中的各項基礎建設。
利弊皆顯而易見。但蘇寒的目光,最終落在了“席卷天下”四個字上。若隻求偏安一隅,或僅僅“清君側”,現有力量或許勉強夠用。但他的野心,遠不止於此!
這三十萬忠誠之兵,正是他實現更大宏圖的必要基石!
然而,南安王府的書房內,卻是另一番景象。
厚重的帷幔隔絕了窗外的風雪,爐火燒得正旺,將溫暖均勻地散布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幾支碩大的牛油蠟燭在青銅燭台上靜靜燃燒,燭火搖曳,光線柔和,映照著牆壁上懸掛的書畫和案幾上堆放的卷宗。
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和爐火的暖意,與室外的嚴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蘇寒端坐在書案後的主位上,身著常服,神態放鬆卻不失威嚴。
他的麵前,並非那張處理日常公務的大案,而是一張稍小的圓桌,上麵擺放著熱茶和幾碟精致的點心。
陳宮、王猛、張良三位南安王府的核心謀主圍坐桌旁。陳宮依舊是那副老成持重的模樣,王猛則目光沉靜,偶爾端起茶杯輕啜一口。而新加入的張良,氣質飄逸,神態淡然,仿佛隻是在參與一場尋常的夜談。
氣氛既有商議軍國大事的嚴肅,也帶著幾分核心圈子內部的輕鬆與默契。
自上次議事大廳定下北伐大計和各項任命後,整個南境都進入了高速運轉的備戰狀態,而這間書房,便是所有戰略和決策最終匯聚的核心。
沉默持續了片刻,最終由張良打破。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平和地看向蘇寒,聲音溫潤如玉,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洞察力:
“主公,連日來,良觀南境軍容鼎盛,將士用命,氣象非凡。霍驃騎、郭令公皆是當世人傑,各軍精銳亦是百戰之師,北伐之勢,已然可期。”
他話鋒微微一轉,語氣依舊平和,卻引向了一個更為深遠的問題:“然,良亦有所思。主公麾下精兵,多賴……那位大人所賜。其銳不可當,誠然可貴,放眼天下,亦屬罕見。隻是……”
張良的目光掃過蘇寒,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斟酌:“若主公之誌,僅在於‘清君側’,恢複舊都,此等兵力或已足夠周旋。但若欲席卷天下,蕩平四海,成就萬世不拔之基業……僅憑現有之兵,尤其是核心精銳的數量,恐尚顯不足,長遠來看,或有力有不逮之處。”
他沒有明說“係統”,而是用了“那位大人”這樣含蓄的稱謂,既點明了部隊來源的特殊性,也巧妙地引出了兵力規模這一核心議題。
張良的話語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打破了書房內輕鬆的表象,將一個更為宏大但也更為嚴峻的問題,擺在了蘇寒和所有謀士的麵前。
張良的話語雖然溫和,卻如同一道閃電劃破夜空,照亮了蘇寒一直以來潛藏在心底的隱憂。他微微頷首,示意張良繼續。
“那位大人所賜之兵,誠然精銳無雙,以一當十,甚至當百。”張良繼續說道,語氣依舊從容,“然北伐征途,動輒千裏,所遇之敵,或數十萬,或百萬。若僅憑數萬精銳衝鋒陷陣,縱能取勝,亦恐傷亡慘重,難以持久。更何況,平定天下之後,守土安民,所需兵力更是海量。”
他的目光轉向窗外,仿佛穿透了夜色,看到了分布在南境三州各處的百萬流民:“主公此前以無上偉力,召喚百萬流民,安置於南境三州,墾荒拓土,興修水利,如今已初見成效。良粗略估算,此百萬流民之中,青壯男子,體魄強健,堪充兵役者,不下三十萬之眾!”
此言一出,王猛和陳宮的眼中都閃過一絲精光。
張良繼續道:“此三十萬精壯,與尋常招募之兵,有著天壤之別。他們乃因主公而來,感念主公活命安居之恩,更因‘那位大人’之故,對主公有著與生俱來的、絕對的忠誠!此等忠誠,千金不換,萬軍難求!以他們為骨幹,組建一支規模龐大,且絕對忠於主公的大軍,豈非上上之選?”
他頓了頓,總結道:“以現有精銳為鋒,以流民之兵為本,鋒本結合,方是長久之道,方能支撐主公席卷天下之雄心!”
張良話音剛落,一直沉穩觀察的王猛便開口補充,聲音鏗鏘有力:“子房先生所言極是!從政務角度看,此舉亦大有裨益。其一,這百萬流民已在我南境安家,熟悉環境,征召極為便利,無需長途調集;其二,征召入伍,可為這數十萬青壯提供穩定生計,減輕地方安置壓力,更能激發其感恩之心,提升士氣;其三,軍需開支雖增,但亦能刺激地方生產,促進南境經濟流轉。此乃一舉多得之策!”
陳宮也撫須點頭,眼中閃爍著讚同的光芒:“景略所言甚是。更關鍵者,在於忠誠!以那位大人之力召喚而來的流民,其忠誠度毋庸置疑。以此為基礎組建大軍,可免去諸多後顧之憂,不必擔心兵變、嘩變之風險。如此龐大且絕對忠誠的軍隊,放眼曆代,亦屬罕見!主公可放手使用,如臂使指!”
三位頂級謀士,從戰略高度、兵源潛力、忠誠優勢,到行政可行性、經濟效益、政治穩定等各個角度,層層深入,條分縷析,將一個以百萬流民為基礎,大規模擴充軍隊的宏偉藍圖清晰地呈現在蘇寒麵前。
爐火劈啪作響,映照著四人凝重的麵容。這個看似簡單的擴軍提議,背後卻蘊藏著足以改變南境,乃至改變整個天下格局的巨大潛力。一個真正屬於蘇寒的,龐大、忠誠、且潛力無限的戰爭機器,即將浮出水麵。
聽完三位謀士的分析,蘇寒陷入了沉思。
張良所言,直指核心。係統召喚的精銳固然強大,但數量終究有限,難以支撐長期的、大規模的征伐與統治。而這百萬流民,尤其是其中三十萬青壯,確實是一座潛力巨大的寶藏。
忠誠度是最大的優勢,這免去了許多帝王最頭疼的問題。行政上的便利、經濟上的刺激,王猛和陳宮也分析得十分透徹。
然而,將三十萬流民轉化為合格的士兵,並非易事。訓練、裝備、糧餉……每一項都是巨大的投入。這必然會給南境本就緊繃的財政和後勤帶來更大的壓力,也可能暫時影響到正在進行中的各項基礎建設。
利弊皆顯而易見。但蘇寒的目光,最終落在了“席卷天下”四個字上。若隻求偏安一隅,或僅僅“清君側”,現有力量或許勉強夠用。但他的野心,遠不止於此!
這三十萬忠誠之兵,正是他實現更大宏圖的必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