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亭舟授官的事情敲定下來,吏部任命的文書還沒送到宋亭舟手上,林蓯蓉先登門隱晦的提及了外放的事。
正堂之中,林蓯蓉在上首坐的並不安穩,他解釋道:“本來以你的名次,可以參與翰林院的考核,留在翰林院裏做個庶吉士進修三年。三年後或是進六部,或是去都察院等,都是便利的。”
他說到一半神情無奈,“誰知有人插了手,我和王大人也隻能給你爭取個比之前稍強些的位置。”
林蓯蓉頗為汗顏,宋亭舟是真才實學考上去的,若不是吳家的事,便是不用他運作,吏部按班就位的按排名分配,也該分個好的,他實在不好意思居功。
孟晚坐在林蓯蓉下首,默默的聽完他的來意,後起身上前替他斟了杯茶,“師兄說的哪裏的話,我和夫君不是不識好歹的人,師兄種種心思都是在幫我們著想,我們是銘記在心的。”
宋亭舟也站起來對林蓯蓉揖了一禮,“多謝師兄謀劃,但外放出去為百姓做些實事正是我心中所想,不管背後之人此舉為何,反倒正合我意,師兄不必因此介懷。”
夫夫兩是誠心誠意的對他說這一番話,哪怕林蓯蓉前來傳信不是為了這句感謝,心裏也是熨帖的。
午間林蓯蓉留下用膳,又給宋亭舟講了許多做地方官的經曆和心得。
林家有祖訓,世代隻留一人位列朝班,之前他一直在地方上作為,他爹便留在盛京,後來他迴盛京任職禮部侍郎,他爹便致仕同他娘告老還鄉了。
林蓯蓉這麽多年做地方官的經曆頗多,從宋家走之前還囑咐宋亭舟,過幾日他休沐讓宋亭舟和孟晚上門,他再詳細為他講授。
這樣的機會難得,宋亭舟自然沒有不答應的。
送走林蓯蓉後,小兩口開始琢磨外放的事。
孟晚拉著宋亭舟到書房抽出禹國的輿圖來比劃。
“這個西梧府城在哪兒?我怎麽不記得看到過?”
兩人在地圖上找了半天,終於在最南方的邊界處找到地方。
孟晚倒吸了口涼氣,“怪不得師兄支支吾吾一臉可惜的,這地方也太偏了吧,都快到邊境了。”好像發配流犯的地兒就在附近吧,哪能安生起來?
嶺南地區大多的土地都是山地和丘陵,平地少山林多,林間多瘴氣。宋亭舟倒是不怕吃苦,但孟晚和常金花呢?
宋亭舟張了張嘴,卻說不出讓孟晚陪常金花在老家等他的話,便默不作聲的聽孟晚說話。
“怎麽還有王大人的事,難道是念著你送信的功勞?”孟晚又想到林蓯蓉早上提的事,王大人還在其中幫襯了宋亭舟。
“可能是吧。”宋亭舟也猜是這樣。
他們接觸的層麵就在這裏,再聰慧也猜不透王瓚上頭還有人關注他們。
東宮毓慶宮內——
“被派遣到西梧府了?嶺南地界?”西梧府太過偏僻,哪怕是博覽群書的太子太傅,乍一聽也沒想起來。
王瓚迴稟道:“不錯,本來吳巍那個老東西是想將宋亭舟派遣到雷州府任職,但雷州府瘴氣彌漫,民風彪悍,根本不適居住。我和林大人又遊說過,吏部這才將宋亭舟派到了西梧府。”
太子太傅知識淵博,他想起《西南異誌錄》中描繪的情景,說道:“西梧府也沒好上多少,深山密林裏,還有許多當地的土著異族,一直不服朝廷管教。”
上首穿著赤色盤領窄袖袍,前後及兩肩各有金織蟠龍紋的太子,模樣年輕,人卻沉著非凡,他思索片刻,沉聲道:“他因吳墉一案被吳家遷怒,算是本宮欠了他一個人情。此人行事頗有成算,外出曆練後也堪大用,便幫他一把吧。”
——
翌日國君在禦書房中批改奏折,宮侍不時添上一盞茶水,或輕手輕腳的規整桌案上的奏折。
又過了一盞茶的功夫,吏部尚書覲見,呈上了今年的新科進士派官名單。
國君展開奏折,隻看了前麵兩頁,淡淡的問:“吳家的孩子被派到了翰林院參加庶吉士考核?”
吏部尚書迴稟道:“陛下明鑒,禮部的吳大人找過微臣,但吏部都是按照規製辦的。”吳巍顯然想將侄子放自己眼皮子底下,人在禮部出了什麽事都不會像吳墉那樣被動。
但吏部尚書的位置至關緊要,是堅定的皇黨,國君一手扶持上去的人,深得聖心。他當然知道陛下心中忌憚世家勢大,幹脆先把吳千嶂安排到翰林院這個空有名頭的空閑衙門。
國君思索了片刻,點了點頭道:“可。”
他言畢就要把奏折放到一旁,身邊的宮侍突然多看了那奏折兩眼,神情似有疑惑。
“怎麽?”國君問。
宮侍是他皇子時期就跟在身邊的老人,在國君麵前是有幾分臉麵的,他跪下迴稟道:“奴才見名冊上隻有六人參與翰林院的庶吉士考核。”
殿試前十名除去一甲三人直接授翰林院官職外,其餘七人都可參與翰林院的考核,考核通過便可留任翰林院庶吉士。其餘二甲則沒資格參與考核,觀政後直接被派官。
國君聞言重新拿起名冊,這才發現少了一人,再往後翻了一頁宋亭舟的名字正排在派官進士的第一位上。
“宋亭舟?這名字有些熟悉。”
宮侍提醒道:“陛下,這人像是之前作均田興邦策的那名二甲進士,奴才記得他是排在二甲第二名。”
國君聲音聽不出喜怒,“你倒是關注此人。”
宮侍神色半點沒有慌亂,他恭敬的說:“陛下曾在殿試之後將《均田興邦策》帶到禦書房來翻看過,奴才替陛下理案牘時曾見過,後被奴才放到了書閣第四層,陛下可要奴才取來詳閱?”
本來宋亭舟早已被國君拋之腦後忘卻了,經他提醒,卻又記起來一些。
國君登基二十五載,也曾在會試中見過幾篇驚豔才絕的文章,這篇《均田興邦策》不是最出眾的,卻是其中最可行的。此人言之有物,想來是真能設身處地為百姓考慮的良臣。
再一看被發配的地方,不免麵色陰沉下來,折子被他不輕不重的扔到桌案上,發出“啪”的一聲輕響。
“二甲前名宋亭舟,怎麽會被派遣到嶺南那等毒瘴之地!”他顯然忘了宋亭舟與項家的關係。畢竟隻是個小小進士,文章作得好也不見得人便堪用,如今尚入不了國君的眼。
吏部尚書跪伏在地上,沉聲道:“陛下,吳大人派遣人來過吏部。都察院的王大人和禮部侍郎林大人都為此人來過,隻是目的各不相同 。”
他將幾人與宋亭舟之間的恩怨都悉數稟明,最後又突然將話拐到了別處,“定襄國公不日便要班師迴朝,想來貴妃娘娘和廉王殿下不勝歡喜。”
定襄國公是老將軍了,戰績累累,忠君愛國,也是廉王的最強外援。
吳家又向來和勤王走得近。
這個檔口便是讓吳巍氣焰囂張些又如何?
隻是可憐這個叫宋亭舟的進士……
“罷了,嶺南一帶民風彪悍,不通國法,也是該派個得力的官員過去管製一二了。”
國君語氣緩和下來,吩咐宮侍,“去兵部傳朕的口諭,叫範勇從盛京附近的衛所裏湊上兩千兵力,為宋卿赴任添上些許助力。”
若是宋亭舟能擔大任,在嶺南那等農產不豐之地都能做出一番作為,那便調迴來為他所用。若是不能,說明才略不過爾爾,便繼續困頓在嶺南吧。
嶺南那等未開化之地,便是派幾任官員過去也難有政績,或是熬到致仕,或是幹脆病死在任上。
帝王無情,便是如今的國君再仁善,對這等小人物也是不以為意的,如今過問這兩句,已經是彌天皇恩了。
——
赴任文書從禮部傳到宋亭舟家裏,這事情便是板上釘釘了,拿到赴任文書後,宋亭舟沒有片刻耽擱,立即便帶上任書和戶籍等,去吏部領取赴任憑證。
這會吏部亂糟糟的,到處都是剛被任命的新官問東問西,還有走關係想謀個好職位的。
宋亭舟以為自己會費上一番口舌,豈料報了名號後,吏部一位五品郎中便親自帶著他去銓選手續。
先核對了他的戶籍和任命文書,確認無誤後便在吏部的架閣庫內備案登記,領取赴任憑證。
赴任憑證上麵要寫清離京赴任的期限,需在期限內到達嶺南西梧府地界上任,不然朝廷會認為新官懈怠,給予嚴懲。
接著便是領取敕牒,上麵寫明官員的官職、品級和任職地點,是證明身份和權利的重要憑證。
再就是赫山縣知縣的印章,由上一任縣令致仕後歸還於吏部,吏部再任新官時交予新知縣。
最後還有俸祿憑證和勘核文書。禹國官員的俸祿都是由戶部發放的,但吏部會為赴任官員開具憑證,證明其官職和俸祿標準,以便到地方上任時能順利領取俸祿。
勘合文書則類似於通行證和身份證,上麵記錄官員的身份信息、行程路線等,方便官員在赴任途中通過各地關卡、驛站時使用,可享受官身所帶來的便利,一路上入城不必接受守門士兵的盤查。
考公司郎中將這些都與宋亭舟講清,神情和藹的說:“宋知縣年輕有為,願君此去前程似錦繡,仕途如青雲。”
宋亭舟受寵若驚,顯然沒想到這位郎中為何對自己態度如此和善,麵對上官祝賀忙揖了一禮,“謝大人吉言,下官不勝感激。”
考功司郎中沒有放他走的意思,這麽忙的時刻竟然還拉著他嘮了幾句家常,“本官見你戶籍冊子上寫今年才二十四歲,真是年輕有為。”
他話鋒一轉,“可是娶妻了?”
宋亭舟的戶籍冊子上本來就標注了孟晚的名字,這位考功司郎中若是見了他的生辰,該看到夫郎孟晚的字樣,何故明知故問?
宋亭舟神色淡了淡,“下官已經同夫郎成親四年了。”
考功司郎中頗感意外,“哦?我見戶籍上你並無兒女,可是你夫郎四年而無所出?”
宋亭舟聞言心中已是不悅,他聲音平淡的說:“夫郎年齡尚小,孕育唯恐傷身。”
考功司郎中不讚同,就沒有男人不想要子嗣承歡膝下的,“宋知縣年齡還小,未諳得子之樂。”
他裝模作樣的歎了口氣,“不過也難怪,哥兒嘛,總是比女子子嗣艱難些,我家中倒有一女,還是我家中教養的嫡女……”
話停頓到這兒,若是上到的便已知是怎麽迴事了。
但宋亭舟隻覺得荒唐至極,他抱拳告罪,“今日多謝大人相助,吏部事務繁忙,下官便不耽擱大人辦公了。”
考功司郎中這時臉色已經不好,但想到宋亭舟人脈寬廣,林侍郎和王禦史都來吏部為他說話,想來明麵上雖然看不出來,但實際上是個有背景的。
他家裏女兒三個,嫁了哪個也不過是送出去個女兒,便是宋亭舟沒出息,也不過是損失個女娘罷了,二娘又是自己中意宋亭舟的,他堂堂五品京官,女兒做妾惹人笑話,本來想讓這小子幹脆休了夫郎,沒想到還是個癡情種。
考功司郎中臉色忽晴忽暗,最後又擠出個笑臉來,“你若是舍不得夫郎大不了就讓他退讓做小,如此宋家血脈也能得以延續,豈不兩全其美?”
宋亭舟怒火中燒,偏偏不能發作,他強忍著一股怒火道:“多謝大人垂愛,下官身份低微,實在配不上令媛。”
考功司郎中沒想到他這般退讓宋亭舟還如此不識抬舉,怒極反笑,“好好好,你個偏遠之地的知縣罷了,還當我家上杆子高攀你不成?那等未開化之地,我看過上幾年你能做出個什麽政績來!”
若是沒有政績,哪怕什麽林大人王大人,一樣撈不迴來!
考功司郎中本以為十拿九穩的事,怎料宋亭舟如此冥頑不靈,他官至五品,又是吏部炙手可熱的考功司郎中,隨便放出消息嫁女,便有無數小官擠破門要與他家結親。
一個還未上任的小小知縣,真是心比天高,就守著他那夫郎去嶺南吧,有他後悔的時候!
正堂之中,林蓯蓉在上首坐的並不安穩,他解釋道:“本來以你的名次,可以參與翰林院的考核,留在翰林院裏做個庶吉士進修三年。三年後或是進六部,或是去都察院等,都是便利的。”
他說到一半神情無奈,“誰知有人插了手,我和王大人也隻能給你爭取個比之前稍強些的位置。”
林蓯蓉頗為汗顏,宋亭舟是真才實學考上去的,若不是吳家的事,便是不用他運作,吏部按班就位的按排名分配,也該分個好的,他實在不好意思居功。
孟晚坐在林蓯蓉下首,默默的聽完他的來意,後起身上前替他斟了杯茶,“師兄說的哪裏的話,我和夫君不是不識好歹的人,師兄種種心思都是在幫我們著想,我們是銘記在心的。”
宋亭舟也站起來對林蓯蓉揖了一禮,“多謝師兄謀劃,但外放出去為百姓做些實事正是我心中所想,不管背後之人此舉為何,反倒正合我意,師兄不必因此介懷。”
夫夫兩是誠心誠意的對他說這一番話,哪怕林蓯蓉前來傳信不是為了這句感謝,心裏也是熨帖的。
午間林蓯蓉留下用膳,又給宋亭舟講了許多做地方官的經曆和心得。
林家有祖訓,世代隻留一人位列朝班,之前他一直在地方上作為,他爹便留在盛京,後來他迴盛京任職禮部侍郎,他爹便致仕同他娘告老還鄉了。
林蓯蓉這麽多年做地方官的經曆頗多,從宋家走之前還囑咐宋亭舟,過幾日他休沐讓宋亭舟和孟晚上門,他再詳細為他講授。
這樣的機會難得,宋亭舟自然沒有不答應的。
送走林蓯蓉後,小兩口開始琢磨外放的事。
孟晚拉著宋亭舟到書房抽出禹國的輿圖來比劃。
“這個西梧府城在哪兒?我怎麽不記得看到過?”
兩人在地圖上找了半天,終於在最南方的邊界處找到地方。
孟晚倒吸了口涼氣,“怪不得師兄支支吾吾一臉可惜的,這地方也太偏了吧,都快到邊境了。”好像發配流犯的地兒就在附近吧,哪能安生起來?
嶺南地區大多的土地都是山地和丘陵,平地少山林多,林間多瘴氣。宋亭舟倒是不怕吃苦,但孟晚和常金花呢?
宋亭舟張了張嘴,卻說不出讓孟晚陪常金花在老家等他的話,便默不作聲的聽孟晚說話。
“怎麽還有王大人的事,難道是念著你送信的功勞?”孟晚又想到林蓯蓉早上提的事,王大人還在其中幫襯了宋亭舟。
“可能是吧。”宋亭舟也猜是這樣。
他們接觸的層麵就在這裏,再聰慧也猜不透王瓚上頭還有人關注他們。
東宮毓慶宮內——
“被派遣到西梧府了?嶺南地界?”西梧府太過偏僻,哪怕是博覽群書的太子太傅,乍一聽也沒想起來。
王瓚迴稟道:“不錯,本來吳巍那個老東西是想將宋亭舟派遣到雷州府任職,但雷州府瘴氣彌漫,民風彪悍,根本不適居住。我和林大人又遊說過,吏部這才將宋亭舟派到了西梧府。”
太子太傅知識淵博,他想起《西南異誌錄》中描繪的情景,說道:“西梧府也沒好上多少,深山密林裏,還有許多當地的土著異族,一直不服朝廷管教。”
上首穿著赤色盤領窄袖袍,前後及兩肩各有金織蟠龍紋的太子,模樣年輕,人卻沉著非凡,他思索片刻,沉聲道:“他因吳墉一案被吳家遷怒,算是本宮欠了他一個人情。此人行事頗有成算,外出曆練後也堪大用,便幫他一把吧。”
——
翌日國君在禦書房中批改奏折,宮侍不時添上一盞茶水,或輕手輕腳的規整桌案上的奏折。
又過了一盞茶的功夫,吏部尚書覲見,呈上了今年的新科進士派官名單。
國君展開奏折,隻看了前麵兩頁,淡淡的問:“吳家的孩子被派到了翰林院參加庶吉士考核?”
吏部尚書迴稟道:“陛下明鑒,禮部的吳大人找過微臣,但吏部都是按照規製辦的。”吳巍顯然想將侄子放自己眼皮子底下,人在禮部出了什麽事都不會像吳墉那樣被動。
但吏部尚書的位置至關緊要,是堅定的皇黨,國君一手扶持上去的人,深得聖心。他當然知道陛下心中忌憚世家勢大,幹脆先把吳千嶂安排到翰林院這個空有名頭的空閑衙門。
國君思索了片刻,點了點頭道:“可。”
他言畢就要把奏折放到一旁,身邊的宮侍突然多看了那奏折兩眼,神情似有疑惑。
“怎麽?”國君問。
宮侍是他皇子時期就跟在身邊的老人,在國君麵前是有幾分臉麵的,他跪下迴稟道:“奴才見名冊上隻有六人參與翰林院的庶吉士考核。”
殿試前十名除去一甲三人直接授翰林院官職外,其餘七人都可參與翰林院的考核,考核通過便可留任翰林院庶吉士。其餘二甲則沒資格參與考核,觀政後直接被派官。
國君聞言重新拿起名冊,這才發現少了一人,再往後翻了一頁宋亭舟的名字正排在派官進士的第一位上。
“宋亭舟?這名字有些熟悉。”
宮侍提醒道:“陛下,這人像是之前作均田興邦策的那名二甲進士,奴才記得他是排在二甲第二名。”
國君聲音聽不出喜怒,“你倒是關注此人。”
宮侍神色半點沒有慌亂,他恭敬的說:“陛下曾在殿試之後將《均田興邦策》帶到禦書房來翻看過,奴才替陛下理案牘時曾見過,後被奴才放到了書閣第四層,陛下可要奴才取來詳閱?”
本來宋亭舟早已被國君拋之腦後忘卻了,經他提醒,卻又記起來一些。
國君登基二十五載,也曾在會試中見過幾篇驚豔才絕的文章,這篇《均田興邦策》不是最出眾的,卻是其中最可行的。此人言之有物,想來是真能設身處地為百姓考慮的良臣。
再一看被發配的地方,不免麵色陰沉下來,折子被他不輕不重的扔到桌案上,發出“啪”的一聲輕響。
“二甲前名宋亭舟,怎麽會被派遣到嶺南那等毒瘴之地!”他顯然忘了宋亭舟與項家的關係。畢竟隻是個小小進士,文章作得好也不見得人便堪用,如今尚入不了國君的眼。
吏部尚書跪伏在地上,沉聲道:“陛下,吳大人派遣人來過吏部。都察院的王大人和禮部侍郎林大人都為此人來過,隻是目的各不相同 。”
他將幾人與宋亭舟之間的恩怨都悉數稟明,最後又突然將話拐到了別處,“定襄國公不日便要班師迴朝,想來貴妃娘娘和廉王殿下不勝歡喜。”
定襄國公是老將軍了,戰績累累,忠君愛國,也是廉王的最強外援。
吳家又向來和勤王走得近。
這個檔口便是讓吳巍氣焰囂張些又如何?
隻是可憐這個叫宋亭舟的進士……
“罷了,嶺南一帶民風彪悍,不通國法,也是該派個得力的官員過去管製一二了。”
國君語氣緩和下來,吩咐宮侍,“去兵部傳朕的口諭,叫範勇從盛京附近的衛所裏湊上兩千兵力,為宋卿赴任添上些許助力。”
若是宋亭舟能擔大任,在嶺南那等農產不豐之地都能做出一番作為,那便調迴來為他所用。若是不能,說明才略不過爾爾,便繼續困頓在嶺南吧。
嶺南那等未開化之地,便是派幾任官員過去也難有政績,或是熬到致仕,或是幹脆病死在任上。
帝王無情,便是如今的國君再仁善,對這等小人物也是不以為意的,如今過問這兩句,已經是彌天皇恩了。
——
赴任文書從禮部傳到宋亭舟家裏,這事情便是板上釘釘了,拿到赴任文書後,宋亭舟沒有片刻耽擱,立即便帶上任書和戶籍等,去吏部領取赴任憑證。
這會吏部亂糟糟的,到處都是剛被任命的新官問東問西,還有走關係想謀個好職位的。
宋亭舟以為自己會費上一番口舌,豈料報了名號後,吏部一位五品郎中便親自帶著他去銓選手續。
先核對了他的戶籍和任命文書,確認無誤後便在吏部的架閣庫內備案登記,領取赴任憑證。
赴任憑證上麵要寫清離京赴任的期限,需在期限內到達嶺南西梧府地界上任,不然朝廷會認為新官懈怠,給予嚴懲。
接著便是領取敕牒,上麵寫明官員的官職、品級和任職地點,是證明身份和權利的重要憑證。
再就是赫山縣知縣的印章,由上一任縣令致仕後歸還於吏部,吏部再任新官時交予新知縣。
最後還有俸祿憑證和勘核文書。禹國官員的俸祿都是由戶部發放的,但吏部會為赴任官員開具憑證,證明其官職和俸祿標準,以便到地方上任時能順利領取俸祿。
勘合文書則類似於通行證和身份證,上麵記錄官員的身份信息、行程路線等,方便官員在赴任途中通過各地關卡、驛站時使用,可享受官身所帶來的便利,一路上入城不必接受守門士兵的盤查。
考公司郎中將這些都與宋亭舟講清,神情和藹的說:“宋知縣年輕有為,願君此去前程似錦繡,仕途如青雲。”
宋亭舟受寵若驚,顯然沒想到這位郎中為何對自己態度如此和善,麵對上官祝賀忙揖了一禮,“謝大人吉言,下官不勝感激。”
考功司郎中沒有放他走的意思,這麽忙的時刻竟然還拉著他嘮了幾句家常,“本官見你戶籍冊子上寫今年才二十四歲,真是年輕有為。”
他話鋒一轉,“可是娶妻了?”
宋亭舟的戶籍冊子上本來就標注了孟晚的名字,這位考功司郎中若是見了他的生辰,該看到夫郎孟晚的字樣,何故明知故問?
宋亭舟神色淡了淡,“下官已經同夫郎成親四年了。”
考功司郎中頗感意外,“哦?我見戶籍上你並無兒女,可是你夫郎四年而無所出?”
宋亭舟聞言心中已是不悅,他聲音平淡的說:“夫郎年齡尚小,孕育唯恐傷身。”
考功司郎中不讚同,就沒有男人不想要子嗣承歡膝下的,“宋知縣年齡還小,未諳得子之樂。”
他裝模作樣的歎了口氣,“不過也難怪,哥兒嘛,總是比女子子嗣艱難些,我家中倒有一女,還是我家中教養的嫡女……”
話停頓到這兒,若是上到的便已知是怎麽迴事了。
但宋亭舟隻覺得荒唐至極,他抱拳告罪,“今日多謝大人相助,吏部事務繁忙,下官便不耽擱大人辦公了。”
考功司郎中這時臉色已經不好,但想到宋亭舟人脈寬廣,林侍郎和王禦史都來吏部為他說話,想來明麵上雖然看不出來,但實際上是個有背景的。
他家裏女兒三個,嫁了哪個也不過是送出去個女兒,便是宋亭舟沒出息,也不過是損失個女娘罷了,二娘又是自己中意宋亭舟的,他堂堂五品京官,女兒做妾惹人笑話,本來想讓這小子幹脆休了夫郎,沒想到還是個癡情種。
考功司郎中臉色忽晴忽暗,最後又擠出個笑臉來,“你若是舍不得夫郎大不了就讓他退讓做小,如此宋家血脈也能得以延續,豈不兩全其美?”
宋亭舟怒火中燒,偏偏不能發作,他強忍著一股怒火道:“多謝大人垂愛,下官身份低微,實在配不上令媛。”
考功司郎中沒想到他這般退讓宋亭舟還如此不識抬舉,怒極反笑,“好好好,你個偏遠之地的知縣罷了,還當我家上杆子高攀你不成?那等未開化之地,我看過上幾年你能做出個什麽政績來!”
若是沒有政績,哪怕什麽林大人王大人,一樣撈不迴來!
考功司郎中本以為十拿九穩的事,怎料宋亭舟如此冥頑不靈,他官至五品,又是吏部炙手可熱的考功司郎中,隨便放出消息嫁女,便有無數小官擠破門要與他家結親。
一個還未上任的小小知縣,真是心比天高,就守著他那夫郎去嶺南吧,有他後悔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