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過去了幾個月而已,昌平稱得上是翻天覆地,早在十一月宋亭舟帶著證物來到盛京,手中的東西便被秘密拿到都察院衙署。
左都禦史苟正芳拿著兩本賬本一夜未眠,良久後才妥帖的放好其中一本,寫了長長的奏折,帶上另一本在早朝的時候直接當朝告到了禦前。
他呈上厚厚的奏折出列,“臣都察院左都禦史苟正芳謹奏!臣要狀告昌平知府吳墉,以權謀私大罪。陛下憂國憂民命全國上下推行土豆種,如今過去四年,隻有昌平府收效甚微。”
另有官員出列澄清,“陛下明鑒,昌平地處北地,氣候惡劣作物本就極難成活,往年的糧產也是倒數之列。”
苟正芳似乎早有預料有人會站出來反駁,怒而迴懟道:“昌平府氣候惡劣?難道比昌平還要靠北的建平、安平等府就風景秀麗、四季如春了?怎麽他們兩府的都各自呈上了土豆推行的進度,隻有昌平這麽多年毫無成果!”
一國之府何其之多,除了奉天臨安江淮等大府,剩下的國君不可能挨個關注,這便給某些地方官員鑽了空子。
昌平若不是遇上大災,吳墉不知還會逍遙多少年。到他這個地位,哪怕朝中有堂兄相助,沒有像樣的政績升官也難。而且他早就習慣了在昌平做土皇帝。
然則他行事有這般底氣在,便是因為他本家乃是鶴棲吳氏之人。吳家作為屹立上百年的世家大族,全族足有三十餘人在朝為官,五人官至四品以上,這其中就有吳墉。
禮部尚書吳巍絲毫不慌,他語氣緩慢的辯說:“昌平知府確實政績一般,但也在昌平任職了六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便是推行土豆種緩慢了幾分,也沒有苟大人說的以權謀私這麽大的罪則。”
苟正芳等的就是他這句話,立即將掌握的罪證呈上,“陛下,臣有證物呈上,陛下體恤百姓,不取分文將土豆種發放北各府,吳墉卻私自扣留昌平的土豆種,以此為由勒索下官,賬目上正是記錄的,昌平府旗下幾名縣令打著“買”土豆種的旗號獻禮於吳墉,一斤土豆種便是十兩白銀!”
土豆種最先被負責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司官員奉上,先是在皇莊上試種。彼時還有眾多種子都被帶迴種下,隻當是個稀罕消遣的物種,沒想到收量喜人。
事情傳至朝堂,誰都知道這是個利國利民的好物,國君龍顏大悅,不光市舶司得到重賞,連皇莊裏專門播種土豆的普通農戶都被封了個福恩伯爵的封號,可謂是一步登天。
北地曆年收成向來不如南地,土豆種推行之初,國君是先在北地推行,再收半數北地的種子用以南地推行。
第一年分到北大各府的種子並不多,隻是讓他們試種留種所用,但就是這點種子,竟然也被吳墉做起了文章。
司禮監太監接過證物呈給國君,聖上果真龍顏大怒。當即罷免了吳墉的職位,派了人去昌平詳查。
眾皇子中排行老二的勤王向來與吳家關係親密,這個檔口本想躲上一躲,沒想到被陛下欽點去昌平查案。
吳巍在大殿上碰了一鼻子灰,下朝後與勤王文暉對了一眼。都察院中也有禦史是吳家的人,下朝後被吳巍叫到了家中議事。
“你在都察院中就沒聽到半點風聲?”吳巍心中其實是惱怒的,在他看來土豆種不是大事,貪汙受賄也算不得什麽。但吳墉自身賬目被泄露,就該立即向京中書信求救,不然今日早朝他也不會那麽被動。
“族叔恕罪,都察院苟大人將院裏把持的滴水不漏,右都禦史就是個擺設,下屬的兩位副都禦使也都是他的人。侄兒身份低微,實在是探查不到什麽。”
這人嘴上說著告罪的話,可明裏暗裏的想讓吳巍提拔他一把。
吳巍把玩著手上價值不菲油潤細膩,工藝精湛的玉貔貅,嗓音不怒自威,“如今是多事之秋,等風頭過了我讓智兒給你調動調動。”
他的意思是吏部也有吳家的人在,堪稱勢力滔天。但培養一個四品大員,也是耗費族裏許多精力財力的,吳墉這步棋,他還要試試能不能挽救。
盛京的水太深,國君日漸年邁,皇子們卻都壯年了。
二月初,都察院副禦史王瓚和後來終於得知真相的勤王總算趕迴盛京。
王瓚迴京為表急切麵聖的決心,進京後便叫侍衛先一步去王家為他拿來官服,就在馬車上洗漱一番,換上官服,當即就進宮去麵見國君。
正是大朝會,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麵,王瓚一臉疲憊,跪伏在大殿上聲淚俱下,“陛下,那昌平府知府吳墉罪行昭昭,三年前謊報給戶部說昌平的水壩年久失修,可實際上戶部撥下去的錢款全都進了他自己口袋。
下屬縣官有樣學樣,堤壩修繕全都敷衍了事,去歲盛夏,三縣大壩全被洪水衝毀,百姓民不聊生。
為免事情敗露,他還命人封鎖府城,恐嚇微臣。幸而穀青縣知縣嚴昶笙,以身就義,微臣這才能將賬目送迴盛京!
去歲勤王大人趕到,開放了官倉裏的糧食救賑災民,還從臨近的奉天府和建平府借調了糧食與棉花,天寒地凍,百姓們這才活著度過這嚴嚴寒冬。”
他遞交上的折子整整十二頁,三縣百姓傷亡慘重,知縣們卻吃酒尋歡。災民們易子而食,千百斤的土豆種反被爛在後衙。
穀青縣令為國憂民,結局竟是被吳墉死後鞭屍,奏折上字字誅心,那些個慘狀仿佛越於紙上。
國君大發雷霆,奏折被一把扔下,正砸在吳巍的烏紗帽上。
吳巍抖著雙腿跪伏在大殿上不敢吭聲。
眾臣子以為都察院彈劾吳墉是因為土豆種的事,誰想到竟還牽扯到假公濟私、謀殺朝廷命官。
“勤王。”國君沉聲道。
靠前的勤王白著張臉跪下,“父皇恕罪,兒臣……”
“你做的不錯,該賞,昌平便作為封地賞賜給你吧,後續便由你主審吳墉。”帝王聲音平緩下來。
勤王受寵若驚,他今年已經三十三歲,除了早夭的大皇子外,他是最年長的皇子,可實際性子懦弱怕事,這次本就是趕鴨子上架,實際到昌平之後都是遼東總督和王瓚接手所有事,他也樂得清淨,不得罪人。
後期他才知道吳墉犯了那麽多抄家滅族的大罪,還顧得上什麽交好吳家人,膽都快被嚇破了。
誰料王瓚迴來竟說是自己的功勞,父皇還賜了封地,可以說是天降之喜啊!
勤王剛慶幸上,王瓚就又拋出個大雷,關於鹽務的賬本又神秘的迴到他手中,被他適時呈給國君。
“陛下,吳墉之罪責不光如此!他還與皇商祝氏暗中勾結,祝氏私挖鹽井,吳墉身為一州知府,不光隱瞞不報,更是行知府之權,助皇商祝氏將井鹽摻在官鹽中在昌平府四下售賣,以此牟利!”
滿朝皆驚,禹國開國以來,還是頭一次有官員敢摻和進鹽務裏,周圍的視線都有意無意的瞥向始終跪在前麵沒有起身的吳巍身上。
這可是滅九族的滔天大罪啊!
吳巍顫聲道:“陛下明鑒,臣毫不知情,而且此事事關重大,陛下不該僅聽王禦史一人之言啊!”
難怪年前他往昌平遞消息都如石沉大海,原來不光是土豆種,竟還有天災和鹽務,王瓚真是好手段,能硬生生瞞到現在。
不,王瓚是太子殿下的人,難道是他?
吳巍匍匐在地上微微側頭,看向殿下最前方的大紅色的身影,上用金線繡著華貴的四爪金龍,太子的身形立於殿中巍然不動,如屹立的高山,威嚴而不可動搖。
王瓚聲淚俱下的控告,“陛下聖明,臣絕不敢誣告朝廷命官,除了吳墉和祝璵往來賬目,臣還有人證在,請陛下準許祝氏三子祝瑞上殿。”
吳巍心頭猛地一顫,聽見上首的帝王沉聲說了個字,“準。”
祝三爺被侍衛帶上金鑾殿,往日再精明的漢子又哪裏見過這種場麵,強忍著沒有哆嗦,軟著一雙腿“啪”的一聲實實在在的跪在地上,“陛……陛下萬安,小人……草民祝瑞,乃祝家庶子,排行老三。祝璵私挖鹽井的事,小人本不知情,也早已同四弟被分了家,直到……”
——
鹽務一事國君震怒,吳墉死罪難逃,按理說他犯得是株連九族的大罪,然鶴棲吳家乃北方豪族世家,先帝起兵時曾贈糧馬相助。最終判了吳墉五馬分屍之刑,又誅了他三族親眷,三族中有九人都在朝為官,其中竟也包括了吏部的那個智兒,甚至於還有吳墉的妻族。
會試前夕,孟晚收到黃掙的信,上頭說了昌平發生的一係列事情,包括吳墉下馬,被抄家滅族,寶晉齋東家被斬,書齋四分五裂之下被其餘三家瓜分幹淨,清宵閣也撿了不少的漏,隻是曾經跳槽的那幾位,如今黃掙是不會以德報怨的再收留他們了。
孟晚心中驚駭,小跑著去前院找宋亭舟,把信拿給他看。
“這麽大的事,邸報上竟然沒報,”孟晚揪著宋亭舟胳膊上的布料,指尖微微顫栗。
宋亭舟將袖子抽出來握住他微涼的手,另一隻手拿著信飛速看完,心緒複雜道:“也該是這樣的結局。”
孟晚抱著他的腰,將頭埋進他懷裏,半闔著眼徐徐吐出了一口氣息,“嚴大人沒有枉死。”
——
二月初八,宜:祭祀、嫁娶、祈福、冠笄。
四更天時正是深夜,耿媽媽在門外輕敲,“哥兒,該叫姑爺起來了。”
孟晚幾乎一夜沒睡,耿媽媽一敲門他便坐直了身體,宋亭舟自身後摟住他,將臉埋在孟晚脖頸處啄吻幾下。
“起吧。”孟晚頭腦昏沉,離開溫暖的被窩下床點燃了油燈。
宋亭舟也下了床,順手將床被整理妥當。
開門進來的耿媽媽忙上前,“哎呦我的姑爺,今天是大日子,哪兒用你做這種活計啊。”
身後的丫鬟利落的上前打理床鋪,還有一個要替宋亭舟更衣,被他拒絕了。
孟晚洗漱後親自從書房取了提籃和行李,一一取出來重新檢查。
“毛筆五支、兩錠墨、兩方硯台、草紙二十張、草墊一個、皮毛毯子一張、薄被一張、銅製提鍋一個、木頭製的水杯一個、碗筷一副、水壺一個、蠟燭二十支、打火石兩個……”
孟晚一樣一樣的核對仔細,確定東西完整,沒有什麽夾層之類的,也沒被人動過,又問耿媽媽,“媽媽,廚房的麵和好了沒?我過去烙餅子。”
這會兒外頭寒氣正盛,耿媽媽替他拿了件厚實的鬥篷披上,“我起來就吩咐他們和好了麵,雪生在哪兒盯著呢。”
孟晚披上鬥篷,見宋亭舟正在屋裏洗漱,囑咐耿媽媽道:“媽媽不必跟著我,我規整的這些東西您要不離眼的幫我看住了,誰也不準碰一下,我去去就迴。”
他迎著寒風進了廚房,雪生果然在裏頭盯著,孟晚這人心思多疑,宋亭舟進貢院裏的吃食,既然他在,必是要親自動手的。
將和好的麵有仔細揉捏,擀成薄片抹少許豬油鹽和蔥花,卷起放入鍋中用小火烙著,孟晚共烙了三十張,用油紙仔細包了其中二十五張,餘下五張放到盤裏,又煮了鍋稠粥,二十個雞蛋。
粥和餘下的五張餅是給宋亭舟現在用的,雞蛋和包好的油餅都是帶進貢院的,在裏頭整整九天,這些還不知道夠不夠吃。
不過據宋亭舟上次鄉試的經驗,在小小的號房裏也沒什麽胃口。
宋亭舟在家隻喝了半碗的粥和一張餅子,便提著提籃上了馬車,孟晚也跟了上去,坐在車上不厭其煩的檢查著提籃裏的東西。
“排隊的時候要仔細著旁人,不要被動了手腳。”
宋亭舟眉間有淺薄的暖意與無奈,“晚兒,你莫要緊張,若是無趣便去找聶夫郎來家裏作伴,再過九日我便迴來了。”
孟晚起的早,想的事又多,坐在馬車上不免被顛得暈頭暈腦。他輕靠在宋亭舟肩上,淡淡的答了句,“嗯,你在貢院裏專心答題,不必心裏惦念我,我就在家閉門謝客,哪裏也不會去。”
左都禦史苟正芳拿著兩本賬本一夜未眠,良久後才妥帖的放好其中一本,寫了長長的奏折,帶上另一本在早朝的時候直接當朝告到了禦前。
他呈上厚厚的奏折出列,“臣都察院左都禦史苟正芳謹奏!臣要狀告昌平知府吳墉,以權謀私大罪。陛下憂國憂民命全國上下推行土豆種,如今過去四年,隻有昌平府收效甚微。”
另有官員出列澄清,“陛下明鑒,昌平地處北地,氣候惡劣作物本就極難成活,往年的糧產也是倒數之列。”
苟正芳似乎早有預料有人會站出來反駁,怒而迴懟道:“昌平府氣候惡劣?難道比昌平還要靠北的建平、安平等府就風景秀麗、四季如春了?怎麽他們兩府的都各自呈上了土豆推行的進度,隻有昌平這麽多年毫無成果!”
一國之府何其之多,除了奉天臨安江淮等大府,剩下的國君不可能挨個關注,這便給某些地方官員鑽了空子。
昌平若不是遇上大災,吳墉不知還會逍遙多少年。到他這個地位,哪怕朝中有堂兄相助,沒有像樣的政績升官也難。而且他早就習慣了在昌平做土皇帝。
然則他行事有這般底氣在,便是因為他本家乃是鶴棲吳氏之人。吳家作為屹立上百年的世家大族,全族足有三十餘人在朝為官,五人官至四品以上,這其中就有吳墉。
禮部尚書吳巍絲毫不慌,他語氣緩慢的辯說:“昌平知府確實政績一般,但也在昌平任職了六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便是推行土豆種緩慢了幾分,也沒有苟大人說的以權謀私這麽大的罪則。”
苟正芳等的就是他這句話,立即將掌握的罪證呈上,“陛下,臣有證物呈上,陛下體恤百姓,不取分文將土豆種發放北各府,吳墉卻私自扣留昌平的土豆種,以此為由勒索下官,賬目上正是記錄的,昌平府旗下幾名縣令打著“買”土豆種的旗號獻禮於吳墉,一斤土豆種便是十兩白銀!”
土豆種最先被負責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司官員奉上,先是在皇莊上試種。彼時還有眾多種子都被帶迴種下,隻當是個稀罕消遣的物種,沒想到收量喜人。
事情傳至朝堂,誰都知道這是個利國利民的好物,國君龍顏大悅,不光市舶司得到重賞,連皇莊裏專門播種土豆的普通農戶都被封了個福恩伯爵的封號,可謂是一步登天。
北地曆年收成向來不如南地,土豆種推行之初,國君是先在北地推行,再收半數北地的種子用以南地推行。
第一年分到北大各府的種子並不多,隻是讓他們試種留種所用,但就是這點種子,竟然也被吳墉做起了文章。
司禮監太監接過證物呈給國君,聖上果真龍顏大怒。當即罷免了吳墉的職位,派了人去昌平詳查。
眾皇子中排行老二的勤王向來與吳家關係親密,這個檔口本想躲上一躲,沒想到被陛下欽點去昌平查案。
吳巍在大殿上碰了一鼻子灰,下朝後與勤王文暉對了一眼。都察院中也有禦史是吳家的人,下朝後被吳巍叫到了家中議事。
“你在都察院中就沒聽到半點風聲?”吳巍心中其實是惱怒的,在他看來土豆種不是大事,貪汙受賄也算不得什麽。但吳墉自身賬目被泄露,就該立即向京中書信求救,不然今日早朝他也不會那麽被動。
“族叔恕罪,都察院苟大人將院裏把持的滴水不漏,右都禦史就是個擺設,下屬的兩位副都禦使也都是他的人。侄兒身份低微,實在是探查不到什麽。”
這人嘴上說著告罪的話,可明裏暗裏的想讓吳巍提拔他一把。
吳巍把玩著手上價值不菲油潤細膩,工藝精湛的玉貔貅,嗓音不怒自威,“如今是多事之秋,等風頭過了我讓智兒給你調動調動。”
他的意思是吏部也有吳家的人在,堪稱勢力滔天。但培養一個四品大員,也是耗費族裏許多精力財力的,吳墉這步棋,他還要試試能不能挽救。
盛京的水太深,國君日漸年邁,皇子們卻都壯年了。
二月初,都察院副禦史王瓚和後來終於得知真相的勤王總算趕迴盛京。
王瓚迴京為表急切麵聖的決心,進京後便叫侍衛先一步去王家為他拿來官服,就在馬車上洗漱一番,換上官服,當即就進宮去麵見國君。
正是大朝會,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麵,王瓚一臉疲憊,跪伏在大殿上聲淚俱下,“陛下,那昌平府知府吳墉罪行昭昭,三年前謊報給戶部說昌平的水壩年久失修,可實際上戶部撥下去的錢款全都進了他自己口袋。
下屬縣官有樣學樣,堤壩修繕全都敷衍了事,去歲盛夏,三縣大壩全被洪水衝毀,百姓民不聊生。
為免事情敗露,他還命人封鎖府城,恐嚇微臣。幸而穀青縣知縣嚴昶笙,以身就義,微臣這才能將賬目送迴盛京!
去歲勤王大人趕到,開放了官倉裏的糧食救賑災民,還從臨近的奉天府和建平府借調了糧食與棉花,天寒地凍,百姓們這才活著度過這嚴嚴寒冬。”
他遞交上的折子整整十二頁,三縣百姓傷亡慘重,知縣們卻吃酒尋歡。災民們易子而食,千百斤的土豆種反被爛在後衙。
穀青縣令為國憂民,結局竟是被吳墉死後鞭屍,奏折上字字誅心,那些個慘狀仿佛越於紙上。
國君大發雷霆,奏折被一把扔下,正砸在吳巍的烏紗帽上。
吳巍抖著雙腿跪伏在大殿上不敢吭聲。
眾臣子以為都察院彈劾吳墉是因為土豆種的事,誰想到竟還牽扯到假公濟私、謀殺朝廷命官。
“勤王。”國君沉聲道。
靠前的勤王白著張臉跪下,“父皇恕罪,兒臣……”
“你做的不錯,該賞,昌平便作為封地賞賜給你吧,後續便由你主審吳墉。”帝王聲音平緩下來。
勤王受寵若驚,他今年已經三十三歲,除了早夭的大皇子外,他是最年長的皇子,可實際性子懦弱怕事,這次本就是趕鴨子上架,實際到昌平之後都是遼東總督和王瓚接手所有事,他也樂得清淨,不得罪人。
後期他才知道吳墉犯了那麽多抄家滅族的大罪,還顧得上什麽交好吳家人,膽都快被嚇破了。
誰料王瓚迴來竟說是自己的功勞,父皇還賜了封地,可以說是天降之喜啊!
勤王剛慶幸上,王瓚就又拋出個大雷,關於鹽務的賬本又神秘的迴到他手中,被他適時呈給國君。
“陛下,吳墉之罪責不光如此!他還與皇商祝氏暗中勾結,祝氏私挖鹽井,吳墉身為一州知府,不光隱瞞不報,更是行知府之權,助皇商祝氏將井鹽摻在官鹽中在昌平府四下售賣,以此牟利!”
滿朝皆驚,禹國開國以來,還是頭一次有官員敢摻和進鹽務裏,周圍的視線都有意無意的瞥向始終跪在前麵沒有起身的吳巍身上。
這可是滅九族的滔天大罪啊!
吳巍顫聲道:“陛下明鑒,臣毫不知情,而且此事事關重大,陛下不該僅聽王禦史一人之言啊!”
難怪年前他往昌平遞消息都如石沉大海,原來不光是土豆種,竟還有天災和鹽務,王瓚真是好手段,能硬生生瞞到現在。
不,王瓚是太子殿下的人,難道是他?
吳巍匍匐在地上微微側頭,看向殿下最前方的大紅色的身影,上用金線繡著華貴的四爪金龍,太子的身形立於殿中巍然不動,如屹立的高山,威嚴而不可動搖。
王瓚聲淚俱下的控告,“陛下聖明,臣絕不敢誣告朝廷命官,除了吳墉和祝璵往來賬目,臣還有人證在,請陛下準許祝氏三子祝瑞上殿。”
吳巍心頭猛地一顫,聽見上首的帝王沉聲說了個字,“準。”
祝三爺被侍衛帶上金鑾殿,往日再精明的漢子又哪裏見過這種場麵,強忍著沒有哆嗦,軟著一雙腿“啪”的一聲實實在在的跪在地上,“陛……陛下萬安,小人……草民祝瑞,乃祝家庶子,排行老三。祝璵私挖鹽井的事,小人本不知情,也早已同四弟被分了家,直到……”
——
鹽務一事國君震怒,吳墉死罪難逃,按理說他犯得是株連九族的大罪,然鶴棲吳家乃北方豪族世家,先帝起兵時曾贈糧馬相助。最終判了吳墉五馬分屍之刑,又誅了他三族親眷,三族中有九人都在朝為官,其中竟也包括了吏部的那個智兒,甚至於還有吳墉的妻族。
會試前夕,孟晚收到黃掙的信,上頭說了昌平發生的一係列事情,包括吳墉下馬,被抄家滅族,寶晉齋東家被斬,書齋四分五裂之下被其餘三家瓜分幹淨,清宵閣也撿了不少的漏,隻是曾經跳槽的那幾位,如今黃掙是不會以德報怨的再收留他們了。
孟晚心中驚駭,小跑著去前院找宋亭舟,把信拿給他看。
“這麽大的事,邸報上竟然沒報,”孟晚揪著宋亭舟胳膊上的布料,指尖微微顫栗。
宋亭舟將袖子抽出來握住他微涼的手,另一隻手拿著信飛速看完,心緒複雜道:“也該是這樣的結局。”
孟晚抱著他的腰,將頭埋進他懷裏,半闔著眼徐徐吐出了一口氣息,“嚴大人沒有枉死。”
——
二月初八,宜:祭祀、嫁娶、祈福、冠笄。
四更天時正是深夜,耿媽媽在門外輕敲,“哥兒,該叫姑爺起來了。”
孟晚幾乎一夜沒睡,耿媽媽一敲門他便坐直了身體,宋亭舟自身後摟住他,將臉埋在孟晚脖頸處啄吻幾下。
“起吧。”孟晚頭腦昏沉,離開溫暖的被窩下床點燃了油燈。
宋亭舟也下了床,順手將床被整理妥當。
開門進來的耿媽媽忙上前,“哎呦我的姑爺,今天是大日子,哪兒用你做這種活計啊。”
身後的丫鬟利落的上前打理床鋪,還有一個要替宋亭舟更衣,被他拒絕了。
孟晚洗漱後親自從書房取了提籃和行李,一一取出來重新檢查。
“毛筆五支、兩錠墨、兩方硯台、草紙二十張、草墊一個、皮毛毯子一張、薄被一張、銅製提鍋一個、木頭製的水杯一個、碗筷一副、水壺一個、蠟燭二十支、打火石兩個……”
孟晚一樣一樣的核對仔細,確定東西完整,沒有什麽夾層之類的,也沒被人動過,又問耿媽媽,“媽媽,廚房的麵和好了沒?我過去烙餅子。”
這會兒外頭寒氣正盛,耿媽媽替他拿了件厚實的鬥篷披上,“我起來就吩咐他們和好了麵,雪生在哪兒盯著呢。”
孟晚披上鬥篷,見宋亭舟正在屋裏洗漱,囑咐耿媽媽道:“媽媽不必跟著我,我規整的這些東西您要不離眼的幫我看住了,誰也不準碰一下,我去去就迴。”
他迎著寒風進了廚房,雪生果然在裏頭盯著,孟晚這人心思多疑,宋亭舟進貢院裏的吃食,既然他在,必是要親自動手的。
將和好的麵有仔細揉捏,擀成薄片抹少許豬油鹽和蔥花,卷起放入鍋中用小火烙著,孟晚共烙了三十張,用油紙仔細包了其中二十五張,餘下五張放到盤裏,又煮了鍋稠粥,二十個雞蛋。
粥和餘下的五張餅是給宋亭舟現在用的,雞蛋和包好的油餅都是帶進貢院的,在裏頭整整九天,這些還不知道夠不夠吃。
不過據宋亭舟上次鄉試的經驗,在小小的號房裏也沒什麽胃口。
宋亭舟在家隻喝了半碗的粥和一張餅子,便提著提籃上了馬車,孟晚也跟了上去,坐在車上不厭其煩的檢查著提籃裏的東西。
“排隊的時候要仔細著旁人,不要被動了手腳。”
宋亭舟眉間有淺薄的暖意與無奈,“晚兒,你莫要緊張,若是無趣便去找聶夫郎來家裏作伴,再過九日我便迴來了。”
孟晚起的早,想的事又多,坐在馬車上不免被顛得暈頭暈腦。他輕靠在宋亭舟肩上,淡淡的答了句,“嗯,你在貢院裏專心答題,不必心裏惦念我,我就在家閉門謝客,哪裏也不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