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劉備主荊襄,思量救劉琮
二周目阿鬥,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 作者:滿地是菠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蒯良表達蒯氏歸附之意後,仍舊退居幕後。
其弟蒯越懷著忐忑的心情入了劉備府,被劉備奉為上賓,並明確表態,過去過節,既往不咎。
蒯越也心悅誠服,躬身下拜,終稱主公。
除此之外,仍有不少荊襄名士已在投奔的路上。
這些人和蒯越一樣,原本有意投奔曹操,但權衡利弊,最終選擇了依附劉備。
劉琦明事理,知進退。
借為父守孝之機,將荊州事務全權委托劉備。
劉備坐於襄陽府堂,再舉目向下看去,不禁感慨萬千。
一幹文臣武將終於站滿了府堂。
帳下文士以諸葛亮為首,身後有蒯越、伊藉、孫乾、簡雍、馬良、習禎、龐山民、夏侯纂、李珪、樊伷、劉琰等等十幾位。
這還不包括徐庶。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
雖說和這些士族相比,諸葛亮似乎根基尚淺,但出山數月,便助劉備以弱勝強,兩次大敗曹操。
資曆不多,但含金量亮瞎人眼。
足以使其位列劉備眾謀士之首。
而武將這邊,關羽不在,張飛暫列首席,身後是趙雲、黃忠、魏延、向寵、夏侯蘭、輔匡、傅肜、傅士仁、糜芳、郝普等士。
夏侯蘭經趙雲舉薦,得見劉備。
劉備看到他,亦屈尊相邀,以禮相待,夏侯蘭也終表誠心歸順。
當然,也有不願歸順之人,比如裴潛、王粲、司馬芝、韓嵩、傅巽之流,有的轉道去了江東,有的仍抱投曹之心,潛至別處,劉備也不在意,更不強留。
還特意叮囑,想離荊者,不得為難其家眷。
而令劉備意外的是,府堂之內卻最終未能見得一人。
那便是在兩敗曹操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荊襄名將文聘。
劉備覺得,以他和文聘的交情,絕不應該在此時不露麵,更不應該選擇投奔曹操或者孫權。
問及伊藉,伊藉歎氣道:“主公有所不知,二公子劉琮被蔡氏挾至江北,王威蔡勳護送,似有獻曹之意,景升公派文聘將軍與霍峻將軍已領軍過江去追了。”
“什麽?”
聞聽此言,劉備驟然起身:
“蔡氏女流,害我肱股,毀吾侄兒也!”
劉備明白,除了文聘,霍峻與王威也是荊襄久負盛名的忠勇義士。
“蔡氏女流也就罷了,這王威亦是良將,怎也糊塗至此?”
這時,蒯越拱手向前:“主公,恐為蔡氏假傳景升遺囑,欲避難而投北。”
劉備長歎一口氣:“她為吾兄景升遺孀,亦是吾嫂,莫非還以為我會害她不成?”
蒯越歎氣道:“恐因主公支持大公子,蔡氏心有不甘,故而想借曹之力,助劉琮公子入主荊州。”
劉備無奈道:“愚婦短智,豈不知此必自陷絕境啊!”
劉備此言,荊襄眾士皆盡讚同。
如今劉表舊將,無論與劉備之前有何過節,但誠心歸附,皆獲以善待。
哪怕是曾經有過謀害之舉的蒯越,劉備都能禮遇。
其他人又有什麽可疑慮的呢?
至於那些鐵心投曹之士,亦有人家的理由。
比如韓嵩,出使曹操之前,就曾表態:“若天子賜官,便不再為劉表所用。”
又曾勸劉表將三子劉修作為質子送與曹操,以安曹操之心。
氣得劉表差點當場將韓嵩處死。
後在蔡氏以及蒯越等人的極力勸阻下,劉表才打消了處死韓嵩的念頭。
這樣的人,不會因為一個婁圭之死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人家是曹操的死忠,如魏延死忠劉備一般。
曹操也必能善待。
但作為劉表夫人的蔡氏,實無必要走這樣一條路啊。
這一手金蟬脫殼,看似聰明,實則愚不可及。
完美的將自己和劉琮送入萬劫不複之地。
然而,對於劉備來說,劉琮重要,文聘霍峻重要,蔡氏同樣也很重要。
因為他不僅僅是兄長的遺孀,還是諸葛亮的妻族姨娘。
凡事隻要涉及諸葛亮,劉備都會格外慎重。
“孔明軍師,當如何解救?”
諸葛亮歎了一口氣:“主公,如今江北之地,俱在曹操之手,二公子逃脫時間已久,再派兵北去,救恐不及。”
聞聽此言,劉備含淚痛心道:
“景升兄以荊州托付,我卻不能保其妻兒,如何對得起景升兄?”
說罷,立朗言道:“三弟,子龍!”
“在!”
“汝二人速乘快舟沿江北而巡,若遇文聘,霍峻救得二公子而歸,立刻接應他們迴來!”
二人一抱拳:“喏!”
立刻領命而下。
然而,誰都知道,接應到文聘霍峻或許還有可能,接應到劉琮一行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沒準這時候,劉琮早已入了曹操之帳。
“今殺曹純於太和山,小公子若去,曹操必為泄恨而害小公子啊!”
劉備拱手朝堂下各位謀士一抱拳:“各位,景升兄臨終前托付我照顧其家眷。如今他屍骨未寒,卻被愚婦挾之出走。各位,誰能幫我出出主意,如何能救二公子歸來?”
劉備的話無比懇切。
但現在,堂下文臣武將皆麵麵相覷,誰也不知道該怎麽救劉琮。
當前狀況,劉琮沒準已入曹營,甚至已被曹操殺害。
能做的隻有在能力範圍內接應,根本沒別的辦法。
劉備思索片刻,忽然眼睛一亮:“前番我擒曹仁,擒夏侯惇,曹操皆以利換之。不如問問曹操,他要什麽,我給他便是!隻要換迴侄兒……”
“主公,不妥!”
馬良拱手道:“若是如此,曹操必向主公索要襄陽。此亦是景升公之基業,主公怎能因一幼子將其拱手相送?”
伊藉亦趨前一步,拱手進言:“主公,文聘、霍峻臨行之際,景升公曾有囑托:此番前去,若能得劉琮則即刻歸來,若不得琮,亦切莫強求。景升公既有此諭,主公實不必因劉琮一子,而廢荊州之基業啊 。
本來嘛,劉琮出走時,劉備還未入襄陽,這事其實和劉備沒啥關係。
就算置之不理,也無可厚非。
而現在,馬良和伊藉已經把台階給劉備砌好了。
劉備隻要順著台階往下走,大家感慨一番,罵罵蔡氏,也就過去了。
然劉備情真意切,絕非虛與委蛇。
他為此潸然淚下,問曰:“吾賢侄危在旦夕,諸公可有妙策救之?”
蒯越淡然一笑,神色忽然閃出一絲淩厲:
“主公,若讓劉琮不死,萬不可派使臣前去。”
“那當如何?”
“即刻頒令,將劉琮定為亂臣賊子。曉諭全軍,但凡遇此人,無需留情,格殺勿論。唯有如此,二公子於曹營之中方可保得性命。不然,必遭曹操毒手!然……”
說到此,蒯越話鋒一轉,看著劉備,神色凝重道:
“此必有損主公之名聲也!”
其弟蒯越懷著忐忑的心情入了劉備府,被劉備奉為上賓,並明確表態,過去過節,既往不咎。
蒯越也心悅誠服,躬身下拜,終稱主公。
除此之外,仍有不少荊襄名士已在投奔的路上。
這些人和蒯越一樣,原本有意投奔曹操,但權衡利弊,最終選擇了依附劉備。
劉琦明事理,知進退。
借為父守孝之機,將荊州事務全權委托劉備。
劉備坐於襄陽府堂,再舉目向下看去,不禁感慨萬千。
一幹文臣武將終於站滿了府堂。
帳下文士以諸葛亮為首,身後有蒯越、伊藉、孫乾、簡雍、馬良、習禎、龐山民、夏侯纂、李珪、樊伷、劉琰等等十幾位。
這還不包括徐庶。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
雖說和這些士族相比,諸葛亮似乎根基尚淺,但出山數月,便助劉備以弱勝強,兩次大敗曹操。
資曆不多,但含金量亮瞎人眼。
足以使其位列劉備眾謀士之首。
而武將這邊,關羽不在,張飛暫列首席,身後是趙雲、黃忠、魏延、向寵、夏侯蘭、輔匡、傅肜、傅士仁、糜芳、郝普等士。
夏侯蘭經趙雲舉薦,得見劉備。
劉備看到他,亦屈尊相邀,以禮相待,夏侯蘭也終表誠心歸順。
當然,也有不願歸順之人,比如裴潛、王粲、司馬芝、韓嵩、傅巽之流,有的轉道去了江東,有的仍抱投曹之心,潛至別處,劉備也不在意,更不強留。
還特意叮囑,想離荊者,不得為難其家眷。
而令劉備意外的是,府堂之內卻最終未能見得一人。
那便是在兩敗曹操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荊襄名將文聘。
劉備覺得,以他和文聘的交情,絕不應該在此時不露麵,更不應該選擇投奔曹操或者孫權。
問及伊藉,伊藉歎氣道:“主公有所不知,二公子劉琮被蔡氏挾至江北,王威蔡勳護送,似有獻曹之意,景升公派文聘將軍與霍峻將軍已領軍過江去追了。”
“什麽?”
聞聽此言,劉備驟然起身:
“蔡氏女流,害我肱股,毀吾侄兒也!”
劉備明白,除了文聘,霍峻與王威也是荊襄久負盛名的忠勇義士。
“蔡氏女流也就罷了,這王威亦是良將,怎也糊塗至此?”
這時,蒯越拱手向前:“主公,恐為蔡氏假傳景升遺囑,欲避難而投北。”
劉備長歎一口氣:“她為吾兄景升遺孀,亦是吾嫂,莫非還以為我會害她不成?”
蒯越歎氣道:“恐因主公支持大公子,蔡氏心有不甘,故而想借曹之力,助劉琮公子入主荊州。”
劉備無奈道:“愚婦短智,豈不知此必自陷絕境啊!”
劉備此言,荊襄眾士皆盡讚同。
如今劉表舊將,無論與劉備之前有何過節,但誠心歸附,皆獲以善待。
哪怕是曾經有過謀害之舉的蒯越,劉備都能禮遇。
其他人又有什麽可疑慮的呢?
至於那些鐵心投曹之士,亦有人家的理由。
比如韓嵩,出使曹操之前,就曾表態:“若天子賜官,便不再為劉表所用。”
又曾勸劉表將三子劉修作為質子送與曹操,以安曹操之心。
氣得劉表差點當場將韓嵩處死。
後在蔡氏以及蒯越等人的極力勸阻下,劉表才打消了處死韓嵩的念頭。
這樣的人,不會因為一個婁圭之死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人家是曹操的死忠,如魏延死忠劉備一般。
曹操也必能善待。
但作為劉表夫人的蔡氏,實無必要走這樣一條路啊。
這一手金蟬脫殼,看似聰明,實則愚不可及。
完美的將自己和劉琮送入萬劫不複之地。
然而,對於劉備來說,劉琮重要,文聘霍峻重要,蔡氏同樣也很重要。
因為他不僅僅是兄長的遺孀,還是諸葛亮的妻族姨娘。
凡事隻要涉及諸葛亮,劉備都會格外慎重。
“孔明軍師,當如何解救?”
諸葛亮歎了一口氣:“主公,如今江北之地,俱在曹操之手,二公子逃脫時間已久,再派兵北去,救恐不及。”
聞聽此言,劉備含淚痛心道:
“景升兄以荊州托付,我卻不能保其妻兒,如何對得起景升兄?”
說罷,立朗言道:“三弟,子龍!”
“在!”
“汝二人速乘快舟沿江北而巡,若遇文聘,霍峻救得二公子而歸,立刻接應他們迴來!”
二人一抱拳:“喏!”
立刻領命而下。
然而,誰都知道,接應到文聘霍峻或許還有可能,接應到劉琮一行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沒準這時候,劉琮早已入了曹操之帳。
“今殺曹純於太和山,小公子若去,曹操必為泄恨而害小公子啊!”
劉備拱手朝堂下各位謀士一抱拳:“各位,景升兄臨終前托付我照顧其家眷。如今他屍骨未寒,卻被愚婦挾之出走。各位,誰能幫我出出主意,如何能救二公子歸來?”
劉備的話無比懇切。
但現在,堂下文臣武將皆麵麵相覷,誰也不知道該怎麽救劉琮。
當前狀況,劉琮沒準已入曹營,甚至已被曹操殺害。
能做的隻有在能力範圍內接應,根本沒別的辦法。
劉備思索片刻,忽然眼睛一亮:“前番我擒曹仁,擒夏侯惇,曹操皆以利換之。不如問問曹操,他要什麽,我給他便是!隻要換迴侄兒……”
“主公,不妥!”
馬良拱手道:“若是如此,曹操必向主公索要襄陽。此亦是景升公之基業,主公怎能因一幼子將其拱手相送?”
伊藉亦趨前一步,拱手進言:“主公,文聘、霍峻臨行之際,景升公曾有囑托:此番前去,若能得劉琮則即刻歸來,若不得琮,亦切莫強求。景升公既有此諭,主公實不必因劉琮一子,而廢荊州之基業啊 。
本來嘛,劉琮出走時,劉備還未入襄陽,這事其實和劉備沒啥關係。
就算置之不理,也無可厚非。
而現在,馬良和伊藉已經把台階給劉備砌好了。
劉備隻要順著台階往下走,大家感慨一番,罵罵蔡氏,也就過去了。
然劉備情真意切,絕非虛與委蛇。
他為此潸然淚下,問曰:“吾賢侄危在旦夕,諸公可有妙策救之?”
蒯越淡然一笑,神色忽然閃出一絲淩厲:
“主公,若讓劉琮不死,萬不可派使臣前去。”
“那當如何?”
“即刻頒令,將劉琮定為亂臣賊子。曉諭全軍,但凡遇此人,無需留情,格殺勿論。唯有如此,二公子於曹營之中方可保得性命。不然,必遭曹操毒手!然……”
說到此,蒯越話鋒一轉,看著劉備,神色凝重道:
“此必有損主公之名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