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在您附近,本次導航結束。”
關掉導航,葉嘉言看了眼喬林:“師兄,到了。”
喬林抬頭看了看麵前的老破小建築,點點頭:“走!”
七層樓高,但沒加裝電梯。上到七樓時,喬林有些氣喘籲籲。
他便自嘲道:“還是老了。”
葉嘉言笑:“要健身。”
“好。”
走到703門前,喬林敲門。
一個瘦削的老頭,開門探出頭來,掃視他倆:“拍賣公司的?”
“是,杜老師。”
“進來吧。”
一早,杜辛就打電話到煙雲樓,說他有一件八大山人的畫,想要上拍。
歐瑞宏便指派喬林、葉嘉言去看貨。
盡管趕不上春拍,但此畫若為真跡,也可上秋拍或特拍會。
進屋時,葉嘉言心想:客廳裝修風格很老,顯然多年沒重裝了。果如杜辛所言,他缺錢,要給兒子湊房款。
杜辛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木匣,放到喬林手裏。
喬林早戴好了手套,一打開畫卷便凝神看起來。
明朝滅亡後,很多人的命運發生驟變,其中便有將中國寫意花鳥畫推向高峰的奇才——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本為明朝宗室後裔,後為“四大畫僧”之一。
終其一生,八大山人也未降清,長年隱居於山野,以書畫詩文澆胸口塊壘。因其棲身禪門,故此其畫作也多含禪理佛義。
看了一時,喬林把這幅題詩為“棲隱奉新山,一切塵事冥”的畫作,拿給葉嘉言看。
葉嘉言看了很久,還用蟲蟲鏡看了一會兒,心裏有了判斷。
她對喬林搖搖頭。
喬林會意,斟酌著言辭:“杜老師,這幅書畫,怕是偽作。”
杜辛臉上一幹:“怎麽會?這是祖上傳下來的啊。”
畫麵上,筆觸蒼勁有力,山川草木躍然紙上,既有孤高清絕之氣,又蘊含禪意與哲思。確實畫得很像。
但它是偽作。
“什麽時候傳下來的?”葉嘉言問。
“這我不清楚,但報紙都報過的。民國的。”
杜辛從另一個匣子裏,拿出一張民國三年的《申報》。在近代中國,《申報》是報界的龍頭老大,可稱老上海的城市日誌。
看完報紙上的報道,葉嘉言、喬林麵麵相覷,兩人眼中都寫著一句話:被人換了,或是那時的鑒定有誤?
“叔,您別急啊,您這畫,有沒有被人借出去過?一直都在您手裏嗎?”
“是啊,一直都在。我鎖櫃子裏呢。要不是為了兒子買房,我哪舍得賣!”
杜辛皺著眉,又看向喬林:“你們說它是偽作,有什麽證據嗎?一書、二印、三畫,哪裏不對?八大的題款,一般署在邊角,有時會加上幹支年月、齋館的名字,沒錯吧?”
看來,杜辛對鑒畫也有些心得。
喬林盡量說得通俗一些。
“八大畫的真偽,主要看款、印。先看題款。八大獨創了‘八大體’,以篆寫草,筆鋒圓潤而勁健,字形結構奇崛跌宕,但又像山川起伏,雲水蜿蜒,意態悠然自得,不急不躁……但您看,這題款雖然奇崛跌宕,但聚散離合太刻意了,沒有肅穆高古的風格。”
或如群峰簇擁,或如孤雲獨去,聚散之妙在乎其中,恰似林間隱士的意態,哪有那麽容易模仿!
杜辛聽得似懂非懂:“你的意思是,字間距離太均勻了?”
“差不多這個意思。”
“那印呢?”
“印上刻著‘雪衲’,這是八大去世前幾年所用的。他確實有這一枚印。不過……”喬林斟酌著言辭,“要是這幅畫作被掉過包,對方肯定仿製了。”(1)
杜辛沉吟道:“你說這印章是假的,證據呢?”
“印章仿舊,無非是故意敲損、打破棱角、茶煮藥浸、塗膠抹油、拋光打磨、印泥沾灰這些門道。這印章,您看——”
喬林指著“雪衲”印章,把蟲蟲鏡遞給他:“有膠泥的痕跡。”
“這麽說的話,這畫被調包,也就在這幾年?”
喬林、葉嘉言齊齊點頭。
“那這畫——”
“我沒見過這幅畫的原作,但這畫確實畫得不錯。”葉嘉言沉吟,“可您想,款、印都有問題,這畫也真不了。”
“這麽厲害的畫手,”杜辛眼裏幾乎噴出火來,憤怒已極,“竟然跑去造假?不幹人事啊!”
八大山人畫風獨樹一幟,布局奇崛險峻,筆觸誇張,透著一股幽遠冷峻,似能觸及人心最沉寂的角落。至於墨色,更顯深沉凝重,如古潭之水沉鬱於世。
“其實,也有不足之處,”葉嘉言指出畫中一角,“八大在晚年時,用筆與早年不同,嚐試用軟毫中鋒,來畫剛斫、棱角,不再像以前那樣,隻使用尖筆硬毫……”
(1)“雪衲”“傳綮”為八大山人僅存的兩枚印章實物,於2018年出土,已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
關掉導航,葉嘉言看了眼喬林:“師兄,到了。”
喬林抬頭看了看麵前的老破小建築,點點頭:“走!”
七層樓高,但沒加裝電梯。上到七樓時,喬林有些氣喘籲籲。
他便自嘲道:“還是老了。”
葉嘉言笑:“要健身。”
“好。”
走到703門前,喬林敲門。
一個瘦削的老頭,開門探出頭來,掃視他倆:“拍賣公司的?”
“是,杜老師。”
“進來吧。”
一早,杜辛就打電話到煙雲樓,說他有一件八大山人的畫,想要上拍。
歐瑞宏便指派喬林、葉嘉言去看貨。
盡管趕不上春拍,但此畫若為真跡,也可上秋拍或特拍會。
進屋時,葉嘉言心想:客廳裝修風格很老,顯然多年沒重裝了。果如杜辛所言,他缺錢,要給兒子湊房款。
杜辛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木匣,放到喬林手裏。
喬林早戴好了手套,一打開畫卷便凝神看起來。
明朝滅亡後,很多人的命運發生驟變,其中便有將中國寫意花鳥畫推向高峰的奇才——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本為明朝宗室後裔,後為“四大畫僧”之一。
終其一生,八大山人也未降清,長年隱居於山野,以書畫詩文澆胸口塊壘。因其棲身禪門,故此其畫作也多含禪理佛義。
看了一時,喬林把這幅題詩為“棲隱奉新山,一切塵事冥”的畫作,拿給葉嘉言看。
葉嘉言看了很久,還用蟲蟲鏡看了一會兒,心裏有了判斷。
她對喬林搖搖頭。
喬林會意,斟酌著言辭:“杜老師,這幅書畫,怕是偽作。”
杜辛臉上一幹:“怎麽會?這是祖上傳下來的啊。”
畫麵上,筆觸蒼勁有力,山川草木躍然紙上,既有孤高清絕之氣,又蘊含禪意與哲思。確實畫得很像。
但它是偽作。
“什麽時候傳下來的?”葉嘉言問。
“這我不清楚,但報紙都報過的。民國的。”
杜辛從另一個匣子裏,拿出一張民國三年的《申報》。在近代中國,《申報》是報界的龍頭老大,可稱老上海的城市日誌。
看完報紙上的報道,葉嘉言、喬林麵麵相覷,兩人眼中都寫著一句話:被人換了,或是那時的鑒定有誤?
“叔,您別急啊,您這畫,有沒有被人借出去過?一直都在您手裏嗎?”
“是啊,一直都在。我鎖櫃子裏呢。要不是為了兒子買房,我哪舍得賣!”
杜辛皺著眉,又看向喬林:“你們說它是偽作,有什麽證據嗎?一書、二印、三畫,哪裏不對?八大的題款,一般署在邊角,有時會加上幹支年月、齋館的名字,沒錯吧?”
看來,杜辛對鑒畫也有些心得。
喬林盡量說得通俗一些。
“八大畫的真偽,主要看款、印。先看題款。八大獨創了‘八大體’,以篆寫草,筆鋒圓潤而勁健,字形結構奇崛跌宕,但又像山川起伏,雲水蜿蜒,意態悠然自得,不急不躁……但您看,這題款雖然奇崛跌宕,但聚散離合太刻意了,沒有肅穆高古的風格。”
或如群峰簇擁,或如孤雲獨去,聚散之妙在乎其中,恰似林間隱士的意態,哪有那麽容易模仿!
杜辛聽得似懂非懂:“你的意思是,字間距離太均勻了?”
“差不多這個意思。”
“那印呢?”
“印上刻著‘雪衲’,這是八大去世前幾年所用的。他確實有這一枚印。不過……”喬林斟酌著言辭,“要是這幅畫作被掉過包,對方肯定仿製了。”(1)
杜辛沉吟道:“你說這印章是假的,證據呢?”
“印章仿舊,無非是故意敲損、打破棱角、茶煮藥浸、塗膠抹油、拋光打磨、印泥沾灰這些門道。這印章,您看——”
喬林指著“雪衲”印章,把蟲蟲鏡遞給他:“有膠泥的痕跡。”
“這麽說的話,這畫被調包,也就在這幾年?”
喬林、葉嘉言齊齊點頭。
“那這畫——”
“我沒見過這幅畫的原作,但這畫確實畫得不錯。”葉嘉言沉吟,“可您想,款、印都有問題,這畫也真不了。”
“這麽厲害的畫手,”杜辛眼裏幾乎噴出火來,憤怒已極,“竟然跑去造假?不幹人事啊!”
八大山人畫風獨樹一幟,布局奇崛險峻,筆觸誇張,透著一股幽遠冷峻,似能觸及人心最沉寂的角落。至於墨色,更顯深沉凝重,如古潭之水沉鬱於世。
“其實,也有不足之處,”葉嘉言指出畫中一角,“八大在晚年時,用筆與早年不同,嚐試用軟毫中鋒,來畫剛斫、棱角,不再像以前那樣,隻使用尖筆硬毫……”
(1)“雪衲”“傳綮”為八大山人僅存的兩枚印章實物,於2018年出土,已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