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袁術稱帝,長安朝廷反應
三國之龍騰幽州,開局三千騎兵 作者:醉酒西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83章 袁術稱帝,長安朝廷反應
公元196年,及大漢建安元年五月,從壽春傳出了一道讓長安朝廷,及天下諸侯震驚的消息。
後將軍袁術在淮南稱帝。
盡管一些有識之士和諸侯早已經想到,袁術私藏玉璽,肯定有稱帝的野心。
但真正得到消息,還是感到震撼。
早在幾年前,張舉就曾在幽州稱帝,但那隻是一個偏遠的地方,淮南不一樣啊!
而且袁術的身份比張舉要高很多,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啊!這對大漢朝堂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袁術建號仲氏,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在壽春城郊祭祀天地,然後舉行登基大典。
建安元年被改為仲家元年。
袁術麾下及治下的許多官員,都得到了高官厚祿。
寵妾馮氏被封為皇後,馮氏的父親馮芳被封為國丈,太尉。
這個馮芳還真是一個傳奇人物,曾經是十常侍之一曹節的女婿,先帝劉宏設西園八校時,馮芳為助軍右校尉。
十常侍殺大將軍何進,何進的麾下殺十常侍,董卓入京,洛陽大亂,許多人都以為馮芳死了,因為他的標簽太明顯了,閹宦餘孽呀!
沒想到他竟然逃到了淮南,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國丈。
太子當然是袁術的嫡長子袁耀。
孫堅被封為大將軍,紀靈為車騎將軍,張勳為衛將軍。
閻象為司徒,楊弘為司空,戚寄為太常,袁渙為大鴻臚,袁胤為宗正,袁嗣為執金吾,繁欽為禦史中丞,萇奴為淮南尹。
孫策、梁綱、李豐、陳紀、劉勳、陳蘭、雷薄、秦翊、師宜官等,皆被封為將軍。
而孫堅麾下的將領程普、黃蓋、韓當、趙儼、杜襲等,肯定也被封了將軍,就連曾經的黃巾將領龔都、劉辟、裴元紹、周倉等,也封了將軍。
袁術是極其看不起那些黃巾將領的,但當了皇帝,他高興啊!多封幾個將軍又有何妨,無非就是付出一些糧食而已。
怪不得袁術麾下,隻有閻象、楊弘等少數人反對,其他人都支持袁術稱帝,這就是光宗耀祖啊!
長安,皇宮大殿。
今日早朝,到的官員非常多。
大將軍袁紹、前將軍張濟、左將軍劉備、車騎將軍董承、衛將軍士孫端等位比三公九卿的武將,自然不會缺席。
除此之外,還有中郎將呂布,以及張濟、張繡、關羽、張飛、麴義等將領。
文官一邊,司徒王允、太尉楊彪、宗正劉虞、禦史中丞田豐、侍中楊琦、黃門侍郎丁衝、尚書郎韓斌、執金吾馬日磾、尚書左丞魯充等,全都來了。
各地諸侯擁兵自重,致使朝綱淩遲,朝廷的威望越來越低,這些朝中重臣,包括天子劉協,還可以忍受。
一旦他們的力量強大,可以逐步討伐。
可袁術在淮南稱號,便等於撕掉了大漢朝廷的最後一層遮羞布,是赤裸裸的打臉,明目張膽的反叛,這怎麽能夠忍受呢?
如果這都忍了,誰還會承認他們?他們又算什麽?
大殿上所有人都陰沉著臉,不說話。
當然,有一些重臣偷偷的看著站在最前麵的大將軍袁紹。
袁紹現在位高權重,把持朝堂,可以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現在,你們袁家出了叛逆,你怎麽辦?
“啟奏陛下,袁術淮南稱帝,大逆不道,誠懇請陛下下旨討伐!”袁紹出列,大聲說道。
他首先要表明態度。
當然,如果袁紹隻是普通的官員,袁術一旦稱帝,他至少已經被收監,說不定人頭早已被砍下。
這可是誅滅三族的大罪呀,袁紹怎麽能置身事外?
但現在沒有人敢治袁紹的罪。
不過他表明了態度,眾人就有話說了。
於是朝堂上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時而怒火衝天,時而義憤填膺,都在大罵袁術,大罵他讓袁氏列祖列宗蒙羞,都讓陛下下旨討伐。
“眾卿以為,何人為帥?何人為將?出兵幾何?”看到吵的差不多了,天子劉協朗聲問道。
這一下眾人又都不言語了。
呂布、劉備、張濟、董承等都低著頭。
不得不說,袁術稱帝選擇的時機太好了。
朝廷空有二十萬兵馬,但卻無法進行討伐。
走武關,荊州劉表會借道嗎?
走潼關,洛陽公孫續會借道嗎?
就算人家借道,糧草怎麽辦?
袁術在淮南實力雄厚,你至少得出動十萬大軍吧,那麽多的糧草,怎麽往去運?
以往出現叛逆,首先會想到讓各地的官員去討伐。
可是現在誰能討伐袁術?
鎮北將軍公孫續實力雄厚,本該是最好的人選,但你剛剛打完了人家,現在卻讓人家為你去平叛,可能嗎?
荊州牧劉表,雖然是漢室宗親,但他真的能夠平定袁術嗎?不要說劉表願不願意出兵,就算出兵,恐怕也沒有那個能力。
“不知大將軍有何應對之策?”劉協看到眾朝臣都不言語,直接問袁紹。
不要看他現在隻有十五歲,而且一直被朝臣架空,但劉協心中卻有濃濃的中興漢室願望,而且他相信自己也有這個能力,隻是時運不濟。
“陛下,臣即使肝腦塗地,也要平定袁術的叛亂!”袁紹大聲說道。
“不知大將軍從何處出兵?”王允的語氣中帶著不屑。
在袁紹沒有進入長安之時,朝堂之事基本是由他說了算,現在變成了袁紹,他當然不服氣。
而且他也認為,袁紹誌大才疏,擔不了這樣的重任。
“陛下,臣以為,可給鎮北將軍公孫續下旨,令其出兵,討伐袁術!”宗正劉虞說道。
如果說此時朝堂中誰最忠於漢室,非劉虞莫屬。
“臣附議!”太尉楊彪立刻說道。
“臣附議!”
“臣附議!”
許多文武都讚成。
以朝廷的兵馬,無論是呂布、劉備、董承、張濟等人都清楚,征討袁術,誰都不可能取勝,最終是吃力不討好。
讓公孫續去是最合適的。
至於說公孫續答應不答應,那就與許多朝臣無關了,反正有陛下,有朝中重臣王允和袁紹,有漢室宗親劉虞和皇叔劉備,他們難道不該想辦法嗎?
最後又經過了一番爭論,決定還是由天子下旨,派一使者前往洛陽,給公孫續許諾一些好處,再答應一些條件,然後出兵討伐袁術。
袁術肯定是要討伐的,不然朝廷威望何在?因此給公孫續一些好處,封官加爵,朝廷都可以接受。
反正都是虛職,封賞土地和俸祿,都不需要朝廷出。
那派誰去下旨呢?想來想去,還得是禰衡,也隻有他能完成這樣的任務。
公元196年,及大漢建安元年五月,從壽春傳出了一道讓長安朝廷,及天下諸侯震驚的消息。
後將軍袁術在淮南稱帝。
盡管一些有識之士和諸侯早已經想到,袁術私藏玉璽,肯定有稱帝的野心。
但真正得到消息,還是感到震撼。
早在幾年前,張舉就曾在幽州稱帝,但那隻是一個偏遠的地方,淮南不一樣啊!
而且袁術的身份比張舉要高很多,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啊!這對大漢朝堂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袁術建號仲氏,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在壽春城郊祭祀天地,然後舉行登基大典。
建安元年被改為仲家元年。
袁術麾下及治下的許多官員,都得到了高官厚祿。
寵妾馮氏被封為皇後,馮氏的父親馮芳被封為國丈,太尉。
這個馮芳還真是一個傳奇人物,曾經是十常侍之一曹節的女婿,先帝劉宏設西園八校時,馮芳為助軍右校尉。
十常侍殺大將軍何進,何進的麾下殺十常侍,董卓入京,洛陽大亂,許多人都以為馮芳死了,因為他的標簽太明顯了,閹宦餘孽呀!
沒想到他竟然逃到了淮南,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國丈。
太子當然是袁術的嫡長子袁耀。
孫堅被封為大將軍,紀靈為車騎將軍,張勳為衛將軍。
閻象為司徒,楊弘為司空,戚寄為太常,袁渙為大鴻臚,袁胤為宗正,袁嗣為執金吾,繁欽為禦史中丞,萇奴為淮南尹。
孫策、梁綱、李豐、陳紀、劉勳、陳蘭、雷薄、秦翊、師宜官等,皆被封為將軍。
而孫堅麾下的將領程普、黃蓋、韓當、趙儼、杜襲等,肯定也被封了將軍,就連曾經的黃巾將領龔都、劉辟、裴元紹、周倉等,也封了將軍。
袁術是極其看不起那些黃巾將領的,但當了皇帝,他高興啊!多封幾個將軍又有何妨,無非就是付出一些糧食而已。
怪不得袁術麾下,隻有閻象、楊弘等少數人反對,其他人都支持袁術稱帝,這就是光宗耀祖啊!
長安,皇宮大殿。
今日早朝,到的官員非常多。
大將軍袁紹、前將軍張濟、左將軍劉備、車騎將軍董承、衛將軍士孫端等位比三公九卿的武將,自然不會缺席。
除此之外,還有中郎將呂布,以及張濟、張繡、關羽、張飛、麴義等將領。
文官一邊,司徒王允、太尉楊彪、宗正劉虞、禦史中丞田豐、侍中楊琦、黃門侍郎丁衝、尚書郎韓斌、執金吾馬日磾、尚書左丞魯充等,全都來了。
各地諸侯擁兵自重,致使朝綱淩遲,朝廷的威望越來越低,這些朝中重臣,包括天子劉協,還可以忍受。
一旦他們的力量強大,可以逐步討伐。
可袁術在淮南稱號,便等於撕掉了大漢朝廷的最後一層遮羞布,是赤裸裸的打臉,明目張膽的反叛,這怎麽能夠忍受呢?
如果這都忍了,誰還會承認他們?他們又算什麽?
大殿上所有人都陰沉著臉,不說話。
當然,有一些重臣偷偷的看著站在最前麵的大將軍袁紹。
袁紹現在位高權重,把持朝堂,可以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現在,你們袁家出了叛逆,你怎麽辦?
“啟奏陛下,袁術淮南稱帝,大逆不道,誠懇請陛下下旨討伐!”袁紹出列,大聲說道。
他首先要表明態度。
當然,如果袁紹隻是普通的官員,袁術一旦稱帝,他至少已經被收監,說不定人頭早已被砍下。
這可是誅滅三族的大罪呀,袁紹怎麽能置身事外?
但現在沒有人敢治袁紹的罪。
不過他表明了態度,眾人就有話說了。
於是朝堂上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時而怒火衝天,時而義憤填膺,都在大罵袁術,大罵他讓袁氏列祖列宗蒙羞,都讓陛下下旨討伐。
“眾卿以為,何人為帥?何人為將?出兵幾何?”看到吵的差不多了,天子劉協朗聲問道。
這一下眾人又都不言語了。
呂布、劉備、張濟、董承等都低著頭。
不得不說,袁術稱帝選擇的時機太好了。
朝廷空有二十萬兵馬,但卻無法進行討伐。
走武關,荊州劉表會借道嗎?
走潼關,洛陽公孫續會借道嗎?
就算人家借道,糧草怎麽辦?
袁術在淮南實力雄厚,你至少得出動十萬大軍吧,那麽多的糧草,怎麽往去運?
以往出現叛逆,首先會想到讓各地的官員去討伐。
可是現在誰能討伐袁術?
鎮北將軍公孫續實力雄厚,本該是最好的人選,但你剛剛打完了人家,現在卻讓人家為你去平叛,可能嗎?
荊州牧劉表,雖然是漢室宗親,但他真的能夠平定袁術嗎?不要說劉表願不願意出兵,就算出兵,恐怕也沒有那個能力。
“不知大將軍有何應對之策?”劉協看到眾朝臣都不言語,直接問袁紹。
不要看他現在隻有十五歲,而且一直被朝臣架空,但劉協心中卻有濃濃的中興漢室願望,而且他相信自己也有這個能力,隻是時運不濟。
“陛下,臣即使肝腦塗地,也要平定袁術的叛亂!”袁紹大聲說道。
“不知大將軍從何處出兵?”王允的語氣中帶著不屑。
在袁紹沒有進入長安之時,朝堂之事基本是由他說了算,現在變成了袁紹,他當然不服氣。
而且他也認為,袁紹誌大才疏,擔不了這樣的重任。
“陛下,臣以為,可給鎮北將軍公孫續下旨,令其出兵,討伐袁術!”宗正劉虞說道。
如果說此時朝堂中誰最忠於漢室,非劉虞莫屬。
“臣附議!”太尉楊彪立刻說道。
“臣附議!”
“臣附議!”
許多文武都讚成。
以朝廷的兵馬,無論是呂布、劉備、董承、張濟等人都清楚,征討袁術,誰都不可能取勝,最終是吃力不討好。
讓公孫續去是最合適的。
至於說公孫續答應不答應,那就與許多朝臣無關了,反正有陛下,有朝中重臣王允和袁紹,有漢室宗親劉虞和皇叔劉備,他們難道不該想辦法嗎?
最後又經過了一番爭論,決定還是由天子下旨,派一使者前往洛陽,給公孫續許諾一些好處,再答應一些條件,然後出兵討伐袁術。
袁術肯定是要討伐的,不然朝廷威望何在?因此給公孫續一些好處,封官加爵,朝廷都可以接受。
反正都是虛職,封賞土地和俸祿,都不需要朝廷出。
那派誰去下旨呢?想來想去,還得是禰衡,也隻有他能完成這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