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裁軍
第二次北伐十年以後。
太子李端和三皇子李竑早早起來去參加朝會。
作為漢朝太子的他今年十四歲。
李存鄴有李竣、李端、李竑、李翊四個皇子。
李端雖然是次子,但李端的母親是皇後,李存鄴按嫡長子繼承的原則把李端封為了太子。
不過李竣要比李端聰慧些,也更勇武些,並且李端的母親是楚人,而李竣的母親是齊人,朝中大多數武將對齊人的印象要比楚人好。
李端一直把李竣視為威脅。
到了朝上,李端發現除了李竣外自己的胞弟李翊也在
李翊先向李端行了禮。“翊見過太子。”
李端抬手虛扶了一下。“翊弟起來吧。”
李竣沒有在一邊和樞密院幾個大臣說話,看到李端後隻是點了點頭。
三人站在一旁聽著朝會。
左丞相裴準提出了裁軍精兵的政策。大概是講把各個軍隊數量控製在兩萬五千人以內,從而減輕朝廷的財政負擔,留下的兩萬人專事軍事,這樣遼東、朔北、隴西、河東、淮南、湖廣七軍能裁撤十萬人,為朝廷節省下了大量的開支。
裁撤下來的士兵由朝廷分給軍隊屯田進行耕種,這些田土屬於朝廷借給他們的,每年要直接向朝廷繳納租金,由地方度支代為收取,每隔兩年這些士兵及家中符合年紀的男子需要參與為期一年的軍事訓練,以作為後備兵源,向朝廷繳納糧食、布帛、銀錢等規定物品可以免除這一年的訓練。
其次,河西軍全部遣散,符合條件的編入禁軍,其餘人等按均田出畝的分配規則分給原河西軍屯田,多餘屯田轉歸地方。
最後是鎮北軍,裴準提出裁撤鎮北軍,取消堡寨體係,堡寨體係範圍內能夠耕種的改為屯田,遷移人口去耕種,不符合條件的圈出草場,置辦馬政,培育戰馬。
右相耿離也提出了各軍軍製軍職統一,節製將軍下設左右二都尉,一軍分四營,設校尉管轄,營分五都,設都統管轄,各都百人為一標,設標長,二十五人一隊,設隊正,五人一伍,設伍長,節製將軍親衛不超過千人,都尉親衛不超過五百人,校尉親衛不超過五十人,校尉以下不設親衛。
在這些問題上從來不提意見的樞密相顏太常卻一反常態地反對左右二丞相的軍隊改革意見。
“朝廷兩次北伐,固然擊垮了元戎,安定了西域。可陛下,北邊仍不能輕視,若元戎部族有叛亂,相互裹挾後,草原廣袤,軍隊不足也就難以平叛。況且西域恢複後多與大食有摩擦,大食非小國,是一勁敵,若兩國開戰,僅靠西域宣撫軍恐難以支應。再加上南邊度脫人屢屢騷擾,臣以為裁軍應當從長計議。”
朝堂上吵了起來。
李存鄴看向了李端:“太子,你說呢?”
李端整理了一下思路。“迴陛下,兒臣以為應當裁軍,自諸國混戰以來,中原戰亂不斷,雖然前魏時陛下和左丞相就開始著手修養民力屯田耕種,但屯田多為軍屯,大多都補充到了軍隊用於征戰。大漢一統後,裴相推行均田出畝,免除了百姓很多賦稅,但馬上崔逆叛亂,舉國危機,百姓積攢的糧食又被征調入軍,再加上此後楚國公征三國、退度脫以及我朝兩次北伐,百姓已經不堪重負,應當裁剪軍隊,發展農墾,恢複民力了。”
李存鄴點了點頭。“大皇子怎麽看呢?”
“迴陛下,兒臣以為,固然要裁軍,但不能如此裁軍,一來我大漢開疆拓土的偉業還沒有完成,二來,裁撤下來的十多萬大漢兒郎突然斷了軍餉,雖然有田耕種,但生活也會困難不少,兒臣不忍。最後,如鎮北軍、河西軍這樣的部隊戰功赫赫,突然裁掉,愧對犧牲的大漢兒郎。”
“你說怎麽辦。”李存鄴問道。
“兒臣看來,要裁軍,但裁掉的士兵應該保留軍籍,田土仍作為軍屯,士兵戰時則作為輔兵,並且鎮北軍不能動,還應當往外擴展堡寨體係,加大駐軍規模,以震懾外夷。”
李存鄴臉上看不出是否讚同。
突然,李竑抬起了頭。“陛下,兒臣,兒臣有話想說。”
李存鄴點了點頭。
“兒臣覺得大皇子說的也對,太子說的也對,但兒臣以為,大皇子說的擴展堡寨體係不對,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草原既已設南北兩宣撫司,那麽草原就是大漢國土,而非外夷,治理自己的百姓,應當以仁撫之,而非以兵懾之。元戎雖是異族,固然要防備,但不是擴展堡寨體係來防備,應當以元戎治元戎,在漢土用大漢的政策,在元戎用元戎的習慣,這樣才能防備元戎叛亂,哪怕元戎個別部族叛亂了,也能驅使其他元戎部族去征討,而避免浪費我們的軍力國力。”
李存鄴和幾個大臣有些驚訝,自從四個皇子參與朝會以來,李竑幾乎不怎麽說話,這次說的話頗有些不鳴驚人的意味。
“裁軍是一定要裁的。”李存鄴站了起來。“前朝故事,猶在眼前啊,就是對地方軍隊擴軍不加管束,一國之主要看河東、北地、西涼這些軍頭的臉色。朕就是這樣起家的,不希望以後還有人這樣。這件事兵部、戶部、還有樞密院商議一下,拿出一個定法給內廷。還有,今天看來,幾個皇子都大了,朕和內廷議過了,封大皇子李竣為成王,賜東平為其封地,先到鎮北軍三年,再到封地就封。四皇子李翊,為定王,賜錦州為其封地,到遼東軍三年,再到封地就封。三皇子李竑,且先留在大梁。”
散朝後,一些大臣圍到李竣身邊說話,李端看了一眼,都是樞密院的大臣。
李端心情不太好。
李竣本來就和樞密院以及一些武將聯係緊密,若是到軍中攢了威望,等父皇百年以後……
迴到東宮,太傅趙甫問道:“殿下有心事?”
李端揮退宮中侍從。“大哥被封為成王,到鎮北軍任軍職了。”
趙甫笑了笑:“殿下是怕成王威脅殿下的儲君之位?”
李端不語。
“殿下,四皇子的名字該怎麽解?”
“翊,前夏的時候做明日的意思,到諸國混戰時有了輔佐的意思。”
“四皇子為定王,也到了遼東軍曆練,大漢國策是要把高羅也並為大漢一路,到時候少不了遼東軍建功,殿下還擔心什麽?”
“可是……”
“可是涼國公是河東軍舊將,勇毅侯是楚國降將?殿下,你是儲君,不論舊將降將,都是我大漢的將軍,殿下與定王不也是與楚國降將林克景學的兵法嗎?而且陛下,參與進攻別蘭赫舍拉的幾個節製都被封為國公,隻有遼侯和勇毅侯沒有,為什麽,不就是陛下怕打下高羅後這二位將軍封無可封嗎?”
李端坐在了自己的位子上。“學生明白了,老師授課吧。”
……
一個月後。
鎮北軍大營,張恭和鎮北軍左右二都尉、四營校尉及幾個文官在營門前站了許久。
一個斥候快馬來到張恭麵前。“稟將軍,離我們不到五裏了。”
“好。”張恭點了點頭。
身旁的一個幕僚說:“恭喜將軍,成王這番就與將軍有了不淺的情誼,若以後成王登基,將軍……”
張恭瞪了他一眼:“不要胡說!”
過了一會兒,李竣到了鎮北軍大營門口。
張恭帶人拜過李竣後,李竣滾鞍下馬把張恭扶起來。“國公多禮了,本王既到國公帳下任職,就是國公的軍士,國公不可以皇子待本王。”
張恭引著李竣往營中走。“殿下,鎮北軍在代地與南元戎之間,經常派出兵馬到草原上清剿不臣的部族,你既然來此曆練,就在二營從標長做起。”
李竣挑了挑眉毛。“鎮北軍已經改製了?”
張恭點了點頭。“知道要改新軍後鎮北軍就按要求改了製,不過沒有裁軍,還是維持在四萬人。殿下,裁軍的事情,朝廷……”
“我出發的時候裁軍還在議,陛下和太子都頗支持。不過父皇對我透露過一些消息,鎮北軍可能會直接裁掉。”
張恭的右眼跳了跳。
“到時候涼國公會調到樞密院任職……”
後麵的話張恭都沒再聽。
第二次北伐十年以後。
太子李端和三皇子李竑早早起來去參加朝會。
作為漢朝太子的他今年十四歲。
李存鄴有李竣、李端、李竑、李翊四個皇子。
李端雖然是次子,但李端的母親是皇後,李存鄴按嫡長子繼承的原則把李端封為了太子。
不過李竣要比李端聰慧些,也更勇武些,並且李端的母親是楚人,而李竣的母親是齊人,朝中大多數武將對齊人的印象要比楚人好。
李端一直把李竣視為威脅。
到了朝上,李端發現除了李竣外自己的胞弟李翊也在
李翊先向李端行了禮。“翊見過太子。”
李端抬手虛扶了一下。“翊弟起來吧。”
李竣沒有在一邊和樞密院幾個大臣說話,看到李端後隻是點了點頭。
三人站在一旁聽著朝會。
左丞相裴準提出了裁軍精兵的政策。大概是講把各個軍隊數量控製在兩萬五千人以內,從而減輕朝廷的財政負擔,留下的兩萬人專事軍事,這樣遼東、朔北、隴西、河東、淮南、湖廣七軍能裁撤十萬人,為朝廷節省下了大量的開支。
裁撤下來的士兵由朝廷分給軍隊屯田進行耕種,這些田土屬於朝廷借給他們的,每年要直接向朝廷繳納租金,由地方度支代為收取,每隔兩年這些士兵及家中符合年紀的男子需要參與為期一年的軍事訓練,以作為後備兵源,向朝廷繳納糧食、布帛、銀錢等規定物品可以免除這一年的訓練。
其次,河西軍全部遣散,符合條件的編入禁軍,其餘人等按均田出畝的分配規則分給原河西軍屯田,多餘屯田轉歸地方。
最後是鎮北軍,裴準提出裁撤鎮北軍,取消堡寨體係,堡寨體係範圍內能夠耕種的改為屯田,遷移人口去耕種,不符合條件的圈出草場,置辦馬政,培育戰馬。
右相耿離也提出了各軍軍製軍職統一,節製將軍下設左右二都尉,一軍分四營,設校尉管轄,營分五都,設都統管轄,各都百人為一標,設標長,二十五人一隊,設隊正,五人一伍,設伍長,節製將軍親衛不超過千人,都尉親衛不超過五百人,校尉親衛不超過五十人,校尉以下不設親衛。
在這些問題上從來不提意見的樞密相顏太常卻一反常態地反對左右二丞相的軍隊改革意見。
“朝廷兩次北伐,固然擊垮了元戎,安定了西域。可陛下,北邊仍不能輕視,若元戎部族有叛亂,相互裹挾後,草原廣袤,軍隊不足也就難以平叛。況且西域恢複後多與大食有摩擦,大食非小國,是一勁敵,若兩國開戰,僅靠西域宣撫軍恐難以支應。再加上南邊度脫人屢屢騷擾,臣以為裁軍應當從長計議。”
朝堂上吵了起來。
李存鄴看向了李端:“太子,你說呢?”
李端整理了一下思路。“迴陛下,兒臣以為應當裁軍,自諸國混戰以來,中原戰亂不斷,雖然前魏時陛下和左丞相就開始著手修養民力屯田耕種,但屯田多為軍屯,大多都補充到了軍隊用於征戰。大漢一統後,裴相推行均田出畝,免除了百姓很多賦稅,但馬上崔逆叛亂,舉國危機,百姓積攢的糧食又被征調入軍,再加上此後楚國公征三國、退度脫以及我朝兩次北伐,百姓已經不堪重負,應當裁剪軍隊,發展農墾,恢複民力了。”
李存鄴點了點頭。“大皇子怎麽看呢?”
“迴陛下,兒臣以為,固然要裁軍,但不能如此裁軍,一來我大漢開疆拓土的偉業還沒有完成,二來,裁撤下來的十多萬大漢兒郎突然斷了軍餉,雖然有田耕種,但生活也會困難不少,兒臣不忍。最後,如鎮北軍、河西軍這樣的部隊戰功赫赫,突然裁掉,愧對犧牲的大漢兒郎。”
“你說怎麽辦。”李存鄴問道。
“兒臣看來,要裁軍,但裁掉的士兵應該保留軍籍,田土仍作為軍屯,士兵戰時則作為輔兵,並且鎮北軍不能動,還應當往外擴展堡寨體係,加大駐軍規模,以震懾外夷。”
李存鄴臉上看不出是否讚同。
突然,李竑抬起了頭。“陛下,兒臣,兒臣有話想說。”
李存鄴點了點頭。
“兒臣覺得大皇子說的也對,太子說的也對,但兒臣以為,大皇子說的擴展堡寨體係不對,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草原既已設南北兩宣撫司,那麽草原就是大漢國土,而非外夷,治理自己的百姓,應當以仁撫之,而非以兵懾之。元戎雖是異族,固然要防備,但不是擴展堡寨體係來防備,應當以元戎治元戎,在漢土用大漢的政策,在元戎用元戎的習慣,這樣才能防備元戎叛亂,哪怕元戎個別部族叛亂了,也能驅使其他元戎部族去征討,而避免浪費我們的軍力國力。”
李存鄴和幾個大臣有些驚訝,自從四個皇子參與朝會以來,李竑幾乎不怎麽說話,這次說的話頗有些不鳴驚人的意味。
“裁軍是一定要裁的。”李存鄴站了起來。“前朝故事,猶在眼前啊,就是對地方軍隊擴軍不加管束,一國之主要看河東、北地、西涼這些軍頭的臉色。朕就是這樣起家的,不希望以後還有人這樣。這件事兵部、戶部、還有樞密院商議一下,拿出一個定法給內廷。還有,今天看來,幾個皇子都大了,朕和內廷議過了,封大皇子李竣為成王,賜東平為其封地,先到鎮北軍三年,再到封地就封。四皇子李翊,為定王,賜錦州為其封地,到遼東軍三年,再到封地就封。三皇子李竑,且先留在大梁。”
散朝後,一些大臣圍到李竣身邊說話,李端看了一眼,都是樞密院的大臣。
李端心情不太好。
李竣本來就和樞密院以及一些武將聯係緊密,若是到軍中攢了威望,等父皇百年以後……
迴到東宮,太傅趙甫問道:“殿下有心事?”
李端揮退宮中侍從。“大哥被封為成王,到鎮北軍任軍職了。”
趙甫笑了笑:“殿下是怕成王威脅殿下的儲君之位?”
李端不語。
“殿下,四皇子的名字該怎麽解?”
“翊,前夏的時候做明日的意思,到諸國混戰時有了輔佐的意思。”
“四皇子為定王,也到了遼東軍曆練,大漢國策是要把高羅也並為大漢一路,到時候少不了遼東軍建功,殿下還擔心什麽?”
“可是……”
“可是涼國公是河東軍舊將,勇毅侯是楚國降將?殿下,你是儲君,不論舊將降將,都是我大漢的將軍,殿下與定王不也是與楚國降將林克景學的兵法嗎?而且陛下,參與進攻別蘭赫舍拉的幾個節製都被封為國公,隻有遼侯和勇毅侯沒有,為什麽,不就是陛下怕打下高羅後這二位將軍封無可封嗎?”
李端坐在了自己的位子上。“學生明白了,老師授課吧。”
……
一個月後。
鎮北軍大營,張恭和鎮北軍左右二都尉、四營校尉及幾個文官在營門前站了許久。
一個斥候快馬來到張恭麵前。“稟將軍,離我們不到五裏了。”
“好。”張恭點了點頭。
身旁的一個幕僚說:“恭喜將軍,成王這番就與將軍有了不淺的情誼,若以後成王登基,將軍……”
張恭瞪了他一眼:“不要胡說!”
過了一會兒,李竣到了鎮北軍大營門口。
張恭帶人拜過李竣後,李竣滾鞍下馬把張恭扶起來。“國公多禮了,本王既到國公帳下任職,就是國公的軍士,國公不可以皇子待本王。”
張恭引著李竣往營中走。“殿下,鎮北軍在代地與南元戎之間,經常派出兵馬到草原上清剿不臣的部族,你既然來此曆練,就在二營從標長做起。”
李竣挑了挑眉毛。“鎮北軍已經改製了?”
張恭點了點頭。“知道要改新軍後鎮北軍就按要求改了製,不過沒有裁軍,還是維持在四萬人。殿下,裁軍的事情,朝廷……”
“我出發的時候裁軍還在議,陛下和太子都頗支持。不過父皇對我透露過一些消息,鎮北軍可能會直接裁掉。”
張恭的右眼跳了跳。
“到時候涼國公會調到樞密院任職……”
後麵的話張恭都沒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