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使臣再次聚集在了大梁,一個月前,他們剛剛因為魏王的死來到這裏。現在,他們還是因為魏王的死。
楚國來的使臣是一個年輕人。他叫屈子憶。屈子憶是楚國大柱國葉靖宣一手提拔出來的青年翹楚。
他來到大梁後的第三天把齊、燕、蜀三國的使臣都請到了自己所在的驛館。
酒過三巡,屈子憶突然指著其他三國使臣狂笑。“三個蠢貨,還真能喝下杯中酒。”
三人麵麵相覷。最後是齊國使臣袁堅站起了身。“楚國怎麽了,沒人了?派了一個不知禮數的小兒來。”
屈子憶冷笑一聲。“倒是比齊國派一個蠢貨來要好。”
“你——”
眼看袁堅要發作,蜀國使臣張景趕忙站起身。“楚使這麽說,自然有他的道理,先聽聽他怎麽說。”
“你們呀,能夠出使參加魏國國葬,也是國家重臣。但你們難道記不得國家之恥了嗎?齊國,河東一戰,盡失河東沃土,割地二百裏,城池八座。燕國,河東一戰,盡失河東之地,雲山天險被占,世子被送到大梁為質。蜀國,巴國之戰,割隴南於魏,才祈來魏國的救兵。如此國恥在身,你們還有心情在大梁,在仇敵的國都飲酒?我告訴你們把,眼下馬上有一個機會,不說滅魏,至少可以收複失地,重新進逼到禪古關外。但看你們這樣子,嗬,算了,算了,就讓這個機會過去,然後讓魏國把你們一個一個吞並吧。”
蜀國使臣陰沉著臉。“大魏強盛而有儀,不像你們河東三國看不起人。巴國占我國都辱我子民時隻有魏國願意給我們幫助,讓我們報仇。小小的隴南比不得魏國的大恩。倒是你們河東三國。之前河東可還有宋、梁、鄭、吳、越、陳、魯加上你們一共十個國家,為什麽現在隻有你們了。哼,還恥辱,難道不是因為你們屢次進犯禪古關,威脅大魏嗎?想要離間魏蜀關係,不可能。”
屈子憶笑了笑。“最先要被滅掉的國家,還以為自己享受著恩惠啊。”
蜀國使臣憤然離去。
但袁堅和燕國使臣高健行沒有任何動作。兩個人低著頭一言不發。
最後是高健行先開的口。“屈大人,但聞其詳。”
“上次魏王下葬後,除了三個托孤大臣,隴西侯也成為了輔政大臣。隴西侯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王位的渴望。而魏國右相崔浩又是隴西崔氏的人。隴西侯能重迴大梁,隴西崔氏脫不了幹係。現在許華死了,魏國需要選一個新王許華體弱多病許穆不會不知道。所以許穆一定給托孤大臣,應該是裴世邢交代了許華之後的人選。許穆有三子,許華,許協,許畢。許畢品行不端,被流放到了代地戍邊,二十年不得迴大梁。所以許穆所提人選隻能是許協。據我所知,齊國在滅魯時與魏國和談,送了三個王子和公子熙為質,魏國也把世子協送到了齊國以表誠意。許秩和崔家就會許協為質的理由來搶奪王位,裴世邢等支持許穆的人也會抓緊迎迴許協。所以魏國必然要內訌。”
“你的意思是把許協放迴大梁?”袁堅不屑的說。
“不,不放。崔家勢力在魏國不容小覷,一旦許協出現意外許秩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稱王。我們要聯軍攻魏,許秩和崔家為了王位一定會讓河東奮力抵抗。但李符準和裴世邢都是支持許穆的,所以一定會束手束腳。到時候魏國上下不和,河東必敗。”
“我會給薊陽城傳信。”“邯鄲會在七日內迴複。”
魏國朝堂也在進行著激烈的爭論。
崔浩等大臣極力要求許秩暫行監國。而裴世邢則提出三個托孤大臣共同監國,等迎迴許協再做商議。
站在裴世邢一邊的齊炳宣站了出來。
齊炳宣向來以銅牙鐵齒稱著,十二歲就隨裴世邢出使代地說服代王宇文及都向魏王稱臣。
裴世邢鬆了一口氣。崔家不愧是掌握了隴西的魏國第一大世家,朝堂上既有這麽多支持崔浩的。饒是他和宗闞兩人和以托孤大臣的身份據理力爭也說不過那些人。
但齊炳宣說出了所有人都沒有考慮過的可能。
“在下以為,隴西公不可監國,如此則易生亂。也不可死等公子協迴來,若齊人不放公子協,大魏無國主,也會生變。不如,先從北地迎迴公子畢暫時為王。等公子協迴來再行禪讓。公子畢迴來後,太師、太傅、太保三人以及隴西公就可以繼續輔佐國事了。”
“公子畢雖然是先王血脈,但品行不端,在大梁縱馬傷人,還因為坐騎沒有吃到精料就屠了驛館。這樣的人怎麽能做王。”“先王有命公子畢二十年不得迴大梁。”“齊大人說客出身,說話總也要聳人聽聞啊。”
“二十年?隴西公可是終身不可迴大梁,現在不也以大宗正身份代表許氏宗族在大梁了嗎?隴西公監國以後會不會想要稱王?隴西公稱王了以後公子協迴來了怎麽辦?等著公子協迴來齊國不放人怎麽辦?如果我所料不錯,齊楚燕三國一定會鼓動隴西公稱王同時放迴公子協!與其留下隱患,不如先讓公子畢撐台麵,絕了三國的野心。”
裴世邢絕得事情不對勁,但又有所動搖。許畢年齡不大,好勇而少智,許畢監國確實比許秩要穩妥。
裴世邢和宗闞交流了眼神後說。“可以讓公子畢迴來,但不能稱王,隻能監國。”
崔浩略作思索。最後同意了裴世邢的意見。
入夜後,許穆大發雷霆。“右丞相好大的手腕啊,天天說什麽崔黨滿天下,怎麽讓那許畢小兒監國了?”
崔浩冷笑一聲。“這是權宜之計。”
“權宜之計權宜之計,再權宜幾天,那許協就迴來了。”
“世子可不要忘了,你是怎麽迴到大梁的。許畢監國,未嚐不是一個機會。許畢屠驛館時,裴世邢殺了他的老師和玩伴,諫言流放許畢。我們完全可以借許畢的手拿下裴世邢。剩下一個宗闞不能服眾,世子還怕坐不上王位?至於一個許協。質子而已。”
“質子。”大梁內的驛館。裴世邢和來大梁參加國葬的李符準見麵。“質子許協,或者說現在是世子協,迎迴他,就靠河東了。也隻有河東的二十八宿衛青龍司有這個能力了。”
李符準站起身看向窗外。“我會的。先王對我有知遇之恩。沒有先王我也不能斬了屈鯀給我父兄報仇。現在看來三國抓住機會進犯河東隻是時間問題。如果三國來犯,我們會把三國攔在雲陰、東平、申城一線以外,並且伺機迎迴公子協。”
“我想明白了。我也一直沒明白。代王還是代王,宇文及都一直有野心。當年他同意歸附,是因為他不能同時頂住燕國西進和元戎南下,更是因為他知道,他擋不住潼關和鄴庭的兩路大軍。但我不該把公子畢流放到北地。這八年,公子畢已經和他站在一起了。齊炳宣也早就和他站在一起了。但宇文及都在大梁沒什麽勢力,許畢監國尚有迴旋餘地。若是讓隴西公監國,那大梁也就在隴西崔氏手中了。唉,驅虎吞狼,驅虎吞狼。縛虎,就靠將軍了。”裴世邢向李符準一拜,李符準趕忙扶起他。“左相不可如此啊。”
“還有一事,我裴家沒什麽人了,我的兒子戰死巴國,我隻有一個孫子裴準。裴準繼承了我畢生所學,可堪大用。許畢監國後保不準會動我,到時候,我想裴準跟著將軍,就不會被牽連了。”
“左相放心。大王對符準的知遇之恩,符準不會忘。我會照顧好準兒,也請左相保重。”
這個夜將是魏國最後一個平靜的夜晚。
第二日,一封急報傳來大梁。公子畢迴京路上遭遇刺客,宇文及都加派一萬北地軍護送。
公子畢坐在馬車上,看著手中書信,笑了笑。“哼,質子而已,裴夫子好上心啊。”
第三日,公子畢手書,要求行檢大夫董綽帶三大營兵馬迎接,名義是護衛。裴世邢、崔浩駁迴了公子畢的請求。後由董綽帶左殿直前司三千人出大梁迎接。
五日後,公子畢到達大梁。一萬北地軍留駐大梁,改名為赤蛟衛。
第六日,許華下葬。公子畢領代侯,在迎迴公子協前以世子監國。
大梁徹底陷入靜謐的混亂。
第一次朝會,公子畢沒等眾人奏事就清了清嗓子。“本侯以為,現在大魏要東出,要有個得力之人謀劃調度用兵。北地軍副將軍董綽,之前和宇文及都連戰元戎,多有功績。元戎剽悍,河東三國隻有燕人可比。董綽將軍現在做一個行檢大夫,虧了。設兵馬司,董綽先生領兵馬大夫。”
崔浩說:“兵馬司可歸右丞相府統轄?天下兵馬調度一向是右丞相府之任。現在設兵馬司,太過突然,應當從長計議。”
“不,以後兵馬司負責的是兵馬調動,隻負責兵馬。糧草資費,暫時還由丞相府民田司負責。兵馬司,我直接負責,等王兄迴來了我就交給他。”
裴世邢站在了崔浩的身邊。“監國侯,老臣以為,兵馬司所設沒有必要,如此平添衙署,多加官吏。況且監國侯和大王有殿前司、左殿直前司、右殿直前司所轄八萬人馬,就不需要天下兵馬都在自己手中了。”
許畢冷笑一聲。“率土之濱,莫非王土。難道天下的兵馬就不是我和王兄的兵馬了?何況左殿直前司,右殿直前司兩司節製崔允崔倪,都是崔相的族人吧。兩司到底在誰手裏,左丞相還不清楚?既然如此,崔允崔倪,這二人就掛職兵馬司兵馬郎吧,左右兩司人選另說。裴相殿前失言,免去丞相之職,太師之位,念其有功,留為太傅。太傅崔浩,用人唯親,免去太傅之職,高炳宣代裴世邢為左相。右丞相府所司兵馬事務統歸兵馬司。散朝。”
散朝後,裴世邢對宗闞說:“暫收鋒芒,等世子迴來。”而後又向高炳宣拱了拱手,最後朝崔浩點了點頭,就騎上毛驢往家走。
許秩陰沉著臉往王府走去,崔浩緊隨其後。
王府傳來了一陣瓶罐被打碎的聲音。
“好一個許畢小兒!好一個高炳宣!好一個宇文及都!朝堂上有隴西人和裴世邢就夠亂了,現在又有了什麽北地人!你們不是說他們不會選許畢嗎?你們不是說隻要許協死了我就是大魏的王嗎?你們在幹什麽!幹什麽!”
崔寧笑了笑。“你鬥不過許穆,也鬥不過裴世邢。你連機會都不會把握。上天要人滅亡就要讓他張狂。等等吧,許畢活不過幾天。高炳宣活不過幾天。那個質子,也活不過幾天。”
楚國來的使臣是一個年輕人。他叫屈子憶。屈子憶是楚國大柱國葉靖宣一手提拔出來的青年翹楚。
他來到大梁後的第三天把齊、燕、蜀三國的使臣都請到了自己所在的驛館。
酒過三巡,屈子憶突然指著其他三國使臣狂笑。“三個蠢貨,還真能喝下杯中酒。”
三人麵麵相覷。最後是齊國使臣袁堅站起了身。“楚國怎麽了,沒人了?派了一個不知禮數的小兒來。”
屈子憶冷笑一聲。“倒是比齊國派一個蠢貨來要好。”
“你——”
眼看袁堅要發作,蜀國使臣張景趕忙站起身。“楚使這麽說,自然有他的道理,先聽聽他怎麽說。”
“你們呀,能夠出使參加魏國國葬,也是國家重臣。但你們難道記不得國家之恥了嗎?齊國,河東一戰,盡失河東沃土,割地二百裏,城池八座。燕國,河東一戰,盡失河東之地,雲山天險被占,世子被送到大梁為質。蜀國,巴國之戰,割隴南於魏,才祈來魏國的救兵。如此國恥在身,你們還有心情在大梁,在仇敵的國都飲酒?我告訴你們把,眼下馬上有一個機會,不說滅魏,至少可以收複失地,重新進逼到禪古關外。但看你們這樣子,嗬,算了,算了,就讓這個機會過去,然後讓魏國把你們一個一個吞並吧。”
蜀國使臣陰沉著臉。“大魏強盛而有儀,不像你們河東三國看不起人。巴國占我國都辱我子民時隻有魏國願意給我們幫助,讓我們報仇。小小的隴南比不得魏國的大恩。倒是你們河東三國。之前河東可還有宋、梁、鄭、吳、越、陳、魯加上你們一共十個國家,為什麽現在隻有你們了。哼,還恥辱,難道不是因為你們屢次進犯禪古關,威脅大魏嗎?想要離間魏蜀關係,不可能。”
屈子憶笑了笑。“最先要被滅掉的國家,還以為自己享受著恩惠啊。”
蜀國使臣憤然離去。
但袁堅和燕國使臣高健行沒有任何動作。兩個人低著頭一言不發。
最後是高健行先開的口。“屈大人,但聞其詳。”
“上次魏王下葬後,除了三個托孤大臣,隴西侯也成為了輔政大臣。隴西侯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王位的渴望。而魏國右相崔浩又是隴西崔氏的人。隴西侯能重迴大梁,隴西崔氏脫不了幹係。現在許華死了,魏國需要選一個新王許華體弱多病許穆不會不知道。所以許穆一定給托孤大臣,應該是裴世邢交代了許華之後的人選。許穆有三子,許華,許協,許畢。許畢品行不端,被流放到了代地戍邊,二十年不得迴大梁。所以許穆所提人選隻能是許協。據我所知,齊國在滅魯時與魏國和談,送了三個王子和公子熙為質,魏國也把世子協送到了齊國以表誠意。許秩和崔家就會許協為質的理由來搶奪王位,裴世邢等支持許穆的人也會抓緊迎迴許協。所以魏國必然要內訌。”
“你的意思是把許協放迴大梁?”袁堅不屑的說。
“不,不放。崔家勢力在魏國不容小覷,一旦許協出現意外許秩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稱王。我們要聯軍攻魏,許秩和崔家為了王位一定會讓河東奮力抵抗。但李符準和裴世邢都是支持許穆的,所以一定會束手束腳。到時候魏國上下不和,河東必敗。”
“我會給薊陽城傳信。”“邯鄲會在七日內迴複。”
魏國朝堂也在進行著激烈的爭論。
崔浩等大臣極力要求許秩暫行監國。而裴世邢則提出三個托孤大臣共同監國,等迎迴許協再做商議。
站在裴世邢一邊的齊炳宣站了出來。
齊炳宣向來以銅牙鐵齒稱著,十二歲就隨裴世邢出使代地說服代王宇文及都向魏王稱臣。
裴世邢鬆了一口氣。崔家不愧是掌握了隴西的魏國第一大世家,朝堂上既有這麽多支持崔浩的。饒是他和宗闞兩人和以托孤大臣的身份據理力爭也說不過那些人。
但齊炳宣說出了所有人都沒有考慮過的可能。
“在下以為,隴西公不可監國,如此則易生亂。也不可死等公子協迴來,若齊人不放公子協,大魏無國主,也會生變。不如,先從北地迎迴公子畢暫時為王。等公子協迴來再行禪讓。公子畢迴來後,太師、太傅、太保三人以及隴西公就可以繼續輔佐國事了。”
“公子畢雖然是先王血脈,但品行不端,在大梁縱馬傷人,還因為坐騎沒有吃到精料就屠了驛館。這樣的人怎麽能做王。”“先王有命公子畢二十年不得迴大梁。”“齊大人說客出身,說話總也要聳人聽聞啊。”
“二十年?隴西公可是終身不可迴大梁,現在不也以大宗正身份代表許氏宗族在大梁了嗎?隴西公監國以後會不會想要稱王?隴西公稱王了以後公子協迴來了怎麽辦?等著公子協迴來齊國不放人怎麽辦?如果我所料不錯,齊楚燕三國一定會鼓動隴西公稱王同時放迴公子協!與其留下隱患,不如先讓公子畢撐台麵,絕了三國的野心。”
裴世邢絕得事情不對勁,但又有所動搖。許畢年齡不大,好勇而少智,許畢監國確實比許秩要穩妥。
裴世邢和宗闞交流了眼神後說。“可以讓公子畢迴來,但不能稱王,隻能監國。”
崔浩略作思索。最後同意了裴世邢的意見。
入夜後,許穆大發雷霆。“右丞相好大的手腕啊,天天說什麽崔黨滿天下,怎麽讓那許畢小兒監國了?”
崔浩冷笑一聲。“這是權宜之計。”
“權宜之計權宜之計,再權宜幾天,那許協就迴來了。”
“世子可不要忘了,你是怎麽迴到大梁的。許畢監國,未嚐不是一個機會。許畢屠驛館時,裴世邢殺了他的老師和玩伴,諫言流放許畢。我們完全可以借許畢的手拿下裴世邢。剩下一個宗闞不能服眾,世子還怕坐不上王位?至於一個許協。質子而已。”
“質子。”大梁內的驛館。裴世邢和來大梁參加國葬的李符準見麵。“質子許協,或者說現在是世子協,迎迴他,就靠河東了。也隻有河東的二十八宿衛青龍司有這個能力了。”
李符準站起身看向窗外。“我會的。先王對我有知遇之恩。沒有先王我也不能斬了屈鯀給我父兄報仇。現在看來三國抓住機會進犯河東隻是時間問題。如果三國來犯,我們會把三國攔在雲陰、東平、申城一線以外,並且伺機迎迴公子協。”
“我想明白了。我也一直沒明白。代王還是代王,宇文及都一直有野心。當年他同意歸附,是因為他不能同時頂住燕國西進和元戎南下,更是因為他知道,他擋不住潼關和鄴庭的兩路大軍。但我不該把公子畢流放到北地。這八年,公子畢已經和他站在一起了。齊炳宣也早就和他站在一起了。但宇文及都在大梁沒什麽勢力,許畢監國尚有迴旋餘地。若是讓隴西公監國,那大梁也就在隴西崔氏手中了。唉,驅虎吞狼,驅虎吞狼。縛虎,就靠將軍了。”裴世邢向李符準一拜,李符準趕忙扶起他。“左相不可如此啊。”
“還有一事,我裴家沒什麽人了,我的兒子戰死巴國,我隻有一個孫子裴準。裴準繼承了我畢生所學,可堪大用。許畢監國後保不準會動我,到時候,我想裴準跟著將軍,就不會被牽連了。”
“左相放心。大王對符準的知遇之恩,符準不會忘。我會照顧好準兒,也請左相保重。”
這個夜將是魏國最後一個平靜的夜晚。
第二日,一封急報傳來大梁。公子畢迴京路上遭遇刺客,宇文及都加派一萬北地軍護送。
公子畢坐在馬車上,看著手中書信,笑了笑。“哼,質子而已,裴夫子好上心啊。”
第三日,公子畢手書,要求行檢大夫董綽帶三大營兵馬迎接,名義是護衛。裴世邢、崔浩駁迴了公子畢的請求。後由董綽帶左殿直前司三千人出大梁迎接。
五日後,公子畢到達大梁。一萬北地軍留駐大梁,改名為赤蛟衛。
第六日,許華下葬。公子畢領代侯,在迎迴公子協前以世子監國。
大梁徹底陷入靜謐的混亂。
第一次朝會,公子畢沒等眾人奏事就清了清嗓子。“本侯以為,現在大魏要東出,要有個得力之人謀劃調度用兵。北地軍副將軍董綽,之前和宇文及都連戰元戎,多有功績。元戎剽悍,河東三國隻有燕人可比。董綽將軍現在做一個行檢大夫,虧了。設兵馬司,董綽先生領兵馬大夫。”
崔浩說:“兵馬司可歸右丞相府統轄?天下兵馬調度一向是右丞相府之任。現在設兵馬司,太過突然,應當從長計議。”
“不,以後兵馬司負責的是兵馬調動,隻負責兵馬。糧草資費,暫時還由丞相府民田司負責。兵馬司,我直接負責,等王兄迴來了我就交給他。”
裴世邢站在了崔浩的身邊。“監國侯,老臣以為,兵馬司所設沒有必要,如此平添衙署,多加官吏。況且監國侯和大王有殿前司、左殿直前司、右殿直前司所轄八萬人馬,就不需要天下兵馬都在自己手中了。”
許畢冷笑一聲。“率土之濱,莫非王土。難道天下的兵馬就不是我和王兄的兵馬了?何況左殿直前司,右殿直前司兩司節製崔允崔倪,都是崔相的族人吧。兩司到底在誰手裏,左丞相還不清楚?既然如此,崔允崔倪,這二人就掛職兵馬司兵馬郎吧,左右兩司人選另說。裴相殿前失言,免去丞相之職,太師之位,念其有功,留為太傅。太傅崔浩,用人唯親,免去太傅之職,高炳宣代裴世邢為左相。右丞相府所司兵馬事務統歸兵馬司。散朝。”
散朝後,裴世邢對宗闞說:“暫收鋒芒,等世子迴來。”而後又向高炳宣拱了拱手,最後朝崔浩點了點頭,就騎上毛驢往家走。
許秩陰沉著臉往王府走去,崔浩緊隨其後。
王府傳來了一陣瓶罐被打碎的聲音。
“好一個許畢小兒!好一個高炳宣!好一個宇文及都!朝堂上有隴西人和裴世邢就夠亂了,現在又有了什麽北地人!你們不是說他們不會選許畢嗎?你們不是說隻要許協死了我就是大魏的王嗎?你們在幹什麽!幹什麽!”
崔寧笑了笑。“你鬥不過許穆,也鬥不過裴世邢。你連機會都不會把握。上天要人滅亡就要讓他張狂。等等吧,許畢活不過幾天。高炳宣活不過幾天。那個質子,也活不過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