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通遠小鎮,一路向北走了小半天。官道旁一座農舍裏傳出琴聲,正德靜靜聽一會兒,說:


    “這是一架古琴,至少是唐朝前的古物。”


    餘甘自從在老家聽那老頭彈琴後就不大聽得琴聲了。她一聽這悲苦的琴聲,就蹲在地上,手抱著頭直喊頭痛。


    正德輕輕攬著她的背,知道她又想親人了。


    “你放心,準會找到你的家人。”


    餘甘聽他的安慰,腦袋裏的疼痛稍稍平靜一點。


    過一會兒,琴聲停住了。


    彈琴的人驟然一聲長嘯,嘯聲穿雲入石,恰如秋風驟起,蕭瑟滿懷,像正德這麽心硬的人,也差點兒潸然淚下。


    他不由自主走進農舍,叩窗而問:


    “先生碰上不如意的事?”


    農舍裏沉寂半晌,忽然有個疲乏的聲音說:


    “閣下想必是知音,何不進來一敘?”


    正德推門而進,隻見一個胡子拉碴的中年漢子盤腿坐在炕上,桌子上放著一具古琴,古琴旁邊是個酒壺和一個酒杯。


    正德一看,古琴的琴頸上刻著“綠綺台”三個隸書,龍池右側是“大唐武德三年製”一行楷書。


    正德將杯子裏的殘酒一飲而盡,然後坐在中年漢子麵前彈自己譜的曲子《殺邊樂》。


    中年漢子一聽就從炕上下來,恭恭敬敬站在一旁。


    正德彈完曲子。


    “先生為何不坐著聽呢?”


    “此曲是禦製,坐著聽不恭敬。”


    正德本想請他評一評,見他這麽恭謹,知道不會說實話,就沒有問了。


    中年漢子接著歎了一口氣。


    “此琴是家傳寶物,在下不忍讓它受到玷汙,正不知怎麽辦。閣下既是知音,又正好這時跟在下相逢,想必跟它有緣,就送給閣下吧。”


    正德自從登基以來,群臣上諫章多有提到他不要與屑小之輩混在一塊,說穿了是拿他當俗物看待。


    讓中年漢子引以為知音,他當然十分高興,於是不怎麽推辭就收下了。


    “聽先生的琴聲和話語,似乎碰上不如意的事。能否相告,說不定我能幫上忙。”


    “除非你是大羅神仙。”


    正德以為他患上絕症,也就沒有再問。


    第二天接到西廠的密劄,裏中有一條說,劉瑾對奉命出差還朝的官員照例索勒重賄。


    有個叫周鑰的官員出使淮安,他和淮安知府趙俊關係不錯,趙俊答應借他一千兩銀子向劉瑾交差。


    不料趙俊在周鑰臨行時變卦不借,周鑰無計可施,害怕劉瑾報複禍及家人,便在通遠小鎮旁的一座農舍裏自刎了。


    正德將穀大用叫來。


    “周鑰是不是有一架古琴?”


    “他的古琴叫‘綠綺台’,好多人出大價錢他都不賣,命不要了,也不賣。”


    正德十分吃驚。倘若周鑰說明原委,又何須自殺?


    正德要幫忙,是天大的福氣。


    可他卻錯過了,隻因不願透露苦衷,便死於非命。


    正德嗟歎不已,當即下旨將趙俊革職為民。


    “無情無義的東西怎能當官呢?”正德說完,又問穀大用:“朝野議論最多的是什麽事?”


    “迴萬歲爺,現在最有看法的是會試,都說會試時劉瑾硬塞給試官五十個名額,這些人全都中了。”


    “大試自有嚴密的規範,不是劉瑾說了算,張永的幹爹中了沒有?”


    “迴萬歲爺,他中了,也是劉瑾做的人情。”


    “除這件事,外頭還有什麽議論?”


    “再就是罰米輸邊。邊倉查出大量虧損腐爛糧草,有現在的,也有過去的,簡直是觸目驚心呀。說白了是官員分贓,卻報損耗。劉瑾和內閣下令,曆任主官照責任大小罰米輸邊。”


    “這倒是個好辦法,也該讓貪官汙吏知道什麽叫大明法律。”


    “可也有些官員是無辜的。像楊守隨和韓文兩人,不算大貪官,每人罰一千石,就有點吃緊了。去年投進遼東監獄的張鼎、鄧璋、馬中錫等人,據總兵毛瑜上奏,他們在牢中十分淒慘。大同的周南和孫祿等人關在大同牢裏,據總兵官葉椿上奏,情形大同小異,可不知道為何不叫他們罰米輸邊,將他們放了。”


    “劉瑾幹得不錯,一定有他的打算。田州一事處置如何了?”


    “迴萬歲爺,岑猛的事仍然沒有處置,倒是清查府庫查出一條大案。此案牽涉麵太廣,竟是一件大案呢。前迴盤查梧州銀庫,竟存放著六十萬兩的鹽賦軍賞銀沒有上解,牽連的官員少說上千人,前總督潘番、劉大夏以及布政使等人都脫不了幹係。”


    正德沉吟無語,他越想越心驚,大明天下到處貪墨成風,竟沒有一塊淨土。


    他沉吟許久。


    “當時朝臣諫朕要殺你們,朕心裏也懷疑你們胡作非為,沒想到他們更糟糕。這些人嘴巴上一套,暗地裏一套,讀聖人書都是怎麽認道理的?”


    “他們哪裏是好人。當年要殺奴才等人無非為著把持朝政,說穿了是要得著更大的利益。心裏打的是私心,嘴巴上卻說得冠冕堂皇,沒有一件不是為國家著想。萬歲爺既然看清他們的真麵目,此後隻用奴才這些人罷。”


    “自古以來全用宦官執政的隻有南漢的劉龑,他那個小朝廷,想做官的必先閹了。中進士的人頭一件事就是先閹割。這種荒唐事朕怎能做呢?不管怎麽說還得用他們辦事的。不能將他們整得太慘了。”


    “萬歲爺放心,官場上混的最懂得保護自己。好比一隻貓,從樹上跌下來,總是四隻腳最先著地,比尋常老百姓強多了。”


    正德笑了。


    “很多下場也很慘的。武則天時,內官見新科進士,就說又來一批送死的。”


    “當官的倒黴也不全是朝廷虧待他們,也有貪婪的,也有殘暴的,總之為名為利為做大官,當然也有身不由己的。奴才說他們懂得保護自己,是他們不論碰到什麽情形,都有辦法盡量減少損失,就算身不由己,也會用最好的辦法保護自己。”


    “照你說的,官場倒是培養人的最好地方。”


    “誰說不是呢?”


    “朕到河南,碰到江西巡按陸完逮進京,你知道此人犯什麽罪呢?”


    “奴才不大清楚,隻聽說跟他的舅舅吳儼有關。吳儼是翰林學士,照奴才看是不想當官了。現在雖然還是好多人削尖腦袋想往上爬,可也有好多人不想當官,跟以前有點不一樣。年初大計群吏,萬歲爺沒有讓他們覲見,但也照例要黜免一批壞官,重用一批好官。吳儼自己不想當,劉瑾不得已讓他致仕了,想必生他的氣吧,所以連累他的外甥。”


    “這樣說來,也不是他的過錯。他舅舅不當官關他什麽事?讓他繼續做官吧。朕這段時間心情不順,不大理事,官員還有哪些大的變動呢?”


    穀大用一直以為三品以上是正德拿的主意,聽他這麽說,才知道他連大員變動也不知道。


    這麽說來,年初大計群吏,地方正官都得上京述職,劉瑾就這一筆不知道撈了多少!


    穀大用心裏不無嫉妒。


    他知道吳儼家裏有錢,劉瑾索賄不得,便勒令他致仕。


    穀大用知道內幕,卻替劉瑾遮掩,心裏頓覺五味雜陳。


    照例三年一次朝覲,大計群吏,地方主官上京述職,朝覲年俗稱“京官收租之年”。


    地方官到京後得向各衙門大把使銀子,好衙門多得,壞衙門少得。


    有一句俗語叫做:“知縣是掃帚,太守是畚鬥,布政叉口袋,都將往京城抖。”


    京城每到這一年,就有專門向朝覲官放債的高利貨者。


    朝覲官又有官做了,迴地方任職,屁股後往往跟著討債的高利貨者。


    穀大用當然也得到不少好處。


    可連三品官任用也是劉瑾說了算,他得到的好處跟劉瑾比起來,自然是九牛一毛。


    他知道這個事實後有點精神恍惚。


    作為同黨他不敢拆劉瑾的台,可這次忍不住要告他的黑狀。


    “迴萬歲爺,朝覲年變動太多,奴才也記不得許多。二品就禮部尚書劉機父親去世,他迴家守製三年,由周經接任。周經原是致仕官,這迴又起用了。”


    “既是致仕重新起用,必定有什麽說法吧?”


    “迴萬歲爺,劉瑾為了報答救命之恩,才起用周經。”


    “周經於劉瑾有救命之恩?”


    “周經沒有,可周經的女婿曹元救過劉瑾一命。這事奴才最清楚了。劉瑾自小投靠太監劉順入官,年輕時殺了人,論罪該死。曹元跟他十彎八拐扯上姻親,說情救他一命。劉瑾執政後最恨的是陝西官員不跟他套近乎,他以為人家瞧不起太監。操江總督雍泰是先朝重臣,一直沒有跟劉瑾套近乎,劉瑾一提起他就恨入骨髓。曹元是陝西人,以前任甘肅巡撫,雖然對劉瑾有救命之恩,可從來不找劉瑾,劉瑾一提起他就傷心得要死,有一迴喝兩杯,還差點兒想不開自殺呢。前年萬歲爺讓廖堂和潘幹負責到邊境捕豹,曹元依仗劉瑾的勢力頂著不辦,其實想掂掂劉瑾念不念舊,廖堂和潘幹果然看劉瑾的麵子不敢對他怎樣。這次盤查邊倉,曹元知道自己逃不過去,可又死要麵子,想向劉瑾求情,卻沒有借口。恰好劉機丁憂,他借著為嶽父謀取禮部尚書求劉瑾,實則求劉瑾不要追究甘肅虧空一事。他一上門,劉瑾立馬倒履相迎。周經的任命立刻就下不說,也將曹元調迴朝廷,擔任兵部侍郎。”


    “這家夥雖然有點可笑,倒還是個有情有義的。”


    正德主持殿試後,就打算與餘甘成親。


    但擔心她的父祖沒有功名,不能通過禮部選秀,餘甘得不到妃子名份。


    又擔心餘甘沒有找到父母不願成親。


    他早就叫錢寧派人調查她的家人,可一直沒有結果,隻說那個村子並不存在。


    而照穀大用密報,餘甘的朋友追查此事,在村子裏動過幹戈,說明村子是存在的。


    正德也不知道該相信誰。


    第一個問題好解決。


    祖宗選後妃擔心外戚幹政,不要世家女子,隻要寒門士族。隻要餘甘同意,叫一個有功名的讀書人認她做幹女兒,事情就妥了。


    正德擔心的是餘甘不願成親,所以遲遲沒有叫人提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德皇帝朱厚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真應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真應畏並收藏正德皇帝朱厚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