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間,她羞得滿麵通紅。恰好正德探頭湊到她跟前,她一把揪住他的耳朵。正德痛得嘴角都裂到耳根了。
“出手不能先打招唿嗎?”
“你個死馬臉,從不安好心,我還想一劍殺你呢!”
正德忍著痛說:
“江湖講義氣,我救過你的命,還幫過你大忙,你怎能不講情麵呢?”
餘甘此時置身千戶府,依稀記得有這麽迴事,便問:
“講什麽情麵?”
正德隨口說:
“你不能打我,還得幫我的忙。”
“江湖上恩怨分明,幫什麽忙,盡管吩咐。幫忙後算扯平,以後井水不犯河水。”
說著放開正德。
正德揉揉被擰痛的耳朵,一時想不起有什麽忙可幫,便招唿餘甘坐下。
“我先給你說個笑話。”
餘甘拍手笑道:
“好,我最愛聽笑話了。”
正德呷一口茶,清清喉嚨才說笑話:
“有兩個父子沒認得幾個字,花錢買個秀才功名。做秀才的每年要考試。父子倆特別怕考試。眼看一年一度的考試又要到了,父子倆憂心如焚,做兒子想出一條妙計,讓老爹裝死。這麽一來,做老子的不用考試,做兒子的因服喪也不用考了。老爹覺得此計大妙,考期臨近就詐死了。大殮後也設齋打醮,和尚照例念‘府君先考’。‘府君先考’意為死去的父親。做父親的躺在棺材裏,忘記這個意思,聽和尚不住地說先考,嚇得從棺材裏跳起來,嚷道:‘詐死無非不想考試,若還要先考,何必受這份活罪。’”
餘甘卻聽不懂有什麽好笑的。
“這個不好笑,另說一個吧。”
正德說的笑話是西廠密劄裏的。
密劄除軍國大事,也匯報民風民俗,神鬼誌異這類雜事。
正德肚子裏沒有其他笑話。
他想到劉瑾就要來了,忽然有個主意。
國家大事交給劉瑾,他並沒有完全放心,這時想利用餘甘試試他。
“待有笑話再說與你。現在該幫我的忙了。”
餘甘聽笑話沒有笑,可興致挺好,她滿口答應。
“說吧,我一定幫你。”
“呆會兒有個不長胡須的家夥站在外麵台階,他一出現,你拿劍橫在他脖子上,逼他說出皇帝在哪裏。”
“這才笑話呢,皇帝在皇宮裏,用得著問嗎?”
“我保證皇帝不在皇宮裏,你盡管逼問他。這挺好玩,你不覺得?”
“你要我幫的忙,這也是算數的。要是他不說呢?”
“他不說,你趕緊跑開,翻牆逃跑。要是說了,不管說誰是皇帝,你就一劍殺掉他。”
“這不出人命了?”
“你還欠我一條命呢!我隻問你,你幫不幫?”
“有什麽大不了的,他準說在皇宮裏。”
“你要做得像真的一樣,明白嗎?”
“這有何難,我準讓他嚇得晚上睡不著覺。”
餘甘在假山後沒藏多久,葛兒就帶著劉瑾來了,劉瑾的侍衛在院子外。
葛兒進屋通報,劉瑾站在台階上。
餘甘從假山後麵跳出來,一下就將劉瑾的手擰到背後。
劉瑾才想驚叫,一把在月光下閃著寒光的短劍橫在他的脖子上,嚇得他將驚唿又咽迴去。
餘甘低聲說:
“不許做聲。說,皇帝在哪兒?”
劉瑾經得起驚嚇,他定了定神,以為正德的千戶府泄露了,便沉住氣說:
“皇上不在皇宮嗎?”
“我就知道你會這樣說。有人知道他不在宮裏,你不說實話,我割下你的舌頭。”
劉瑾打一個激淩,結結巴巴說:
“小的一個普通人,皇帝不在皇宮裏,小的哪會知道呢?姑娘將小的剁成十塊八塊的,小的也是不知道。”
“你不說我就下手了。”
劉瑾說出來,正德有危險,追究下去他難逃一死,一時沒主意了。
餘甘將手中的劍緊了緊,又低喝道:
“說還是不說?”
劉瑾見房間裏燈火通明,院子裏卻一個人影不見,心裏覺得不對勁。
可正德行事為人與眾不同,他也沒有懷疑到正德頭上。
“姑娘饒命,普天下幾個人知道皇帝的下落呢?”
好在餘甘認定劉瑾不會知道皇帝的下落,將劉瑾嚇成這模樣能向正德交代了,便放開他,倏地鑽進假山裏,騰身縱上院牆。
她一離開,劉瑾大喊抓刺客,侍衛們從四下裏冒出來。
餘甘心裏害怕,低頭一看,巷子裏什麽也看不清,不敢貿然往下跳。
就在這時,一頂轎子從巷子走過來,轎子前後都有護衛。
餘甘不假思索,沿院牆一陣小跑,跳到轎頂上,一擰腰肢,翻身進了轎子。
護轎的大聲驚唿,紛紛亮出兵刃將大轎團團圍住。
餘甘這才發現鑽進轎裏是個大錯誤。
坐轎的問餘甘:
“姑娘想要什麽呢?”
餘甘聽他的口氣挺溫和的,心裏略略放心,彬彬有禮問:
“我在轎裏躲藏一會兒,行嗎?”
“沒有問題。”
過一會兒,正德和劉瑾領著大批侍衛過來。侍衛喊話:
“哪個衙門的?”
護轎的侍衛迴答:
“過路的,發生什麽事?”
護轎的侍衛挺機靈,坐轎的成人質,他們不可由外人插手。那邊又喊道:
“我們是錦衣衛的,將大轎抬過來。”
不料護轎的得知道躲進大轎的是錦衣衛追捕的犯人,也不買錦衣衛的賬,領頭的說:
“恕難從命,我們有急事,請讓開。”
“你們不要命了?包庇犯人,殺無赦!”
正德叫他們別喊,然後令劉瑾迴府,他說劉瑾受驚嚇,晚上不談事了。
“萬歲爺遇險,奴才怎能迴去呢?”
“叫你迴去,你就迴去!”
劉瑾不敢違旨,上轎後想一想,覺得蹊蹺,尋思片刻又坦然了。
正德雖然不正經,可什麽事都好大喜功,沒準見強盜插翅難飛,不要別人插手,想自個兒捉個強盜過過癮。
前迴他教唆正德看寧杲捉拿楊虎,正德想都沒想就答應,可見小皇帝對官兵捉強盜一直感興趣的。
正德與劉瑾的對話,餘甘聽得一清二楚。估計劉瑾走遠了,便對坐轎的說:
“我下轎多有不便,能否將轎抬進院子裏?”
坐轎的拿餘甘當刺客,她再溫文有禮,也是刺客,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他令轎夫抬進院子裏。正德和侍衛們引路,一進院子,正德打手勢讓侍衛散開,他親自打開轎簾。
餘甘鑽出來,正德讓她進屋子裏藏好,然後對坐轎的說:
“仁兄受驚嚇,何不下來共飲兩杯?”
坐轎的片刻後才說:
“謝謝閣下盛情,可在下要事在身,就此告辭吧。”
他尖著嗓子說話,顯然不讓正德認出他。不料正德十分熱情,仍熱切地說:
“也不急著一時。”
坐轎的見無可挽迴,才無可奈何下令轎夫退到遠處。
“請陛下上轎吧,老臣李東陽不便在此下轎。”
正德好比撞上活鬼似地目瞪口呆。
皇帝私自出宮是很丟麵子的事,在群臣麵前,他還是要麵子的,尤其是閣老麵前。
糊裏糊塗將李東陽抬進院子,還要他下轎共飲兩杯,都怪自己沒有認真想想。
京城三品官方許坐轎,劉瑾將違例乘轎的官員整得死來活去,他也知道。
他要是想一想,自然知道轎子裏的人並非尋常。
再說,千戶府所在的積慶坊和鳴玉坊沒有其他居民,四周戒備森嚴,若非大學士,恐怕也闖不進來。
侍衛隻以為皇上召見李東陽,所以一路放行。
正德無地自容,硬著頭皮上轎。李東陽說:
“陛下,轎中沒有周旋餘地,恕臣不能行禮了。”
正德心裏氣惱。
“恕你無罪。你怎會知道朕住在這兒的?”
李東陽自然擔心正德的懷疑他。但認出正德後的短短時間裏,他已經想好應付。他不慌不忙說:
“臣防友經過,路上一個刺客跳進臣的轎裏,手裏拿著劍,將臣持劫來的,臣並不知道陛下住在這兒。如有半句虛言,願受陛下重罰。”
自從去年沒有扳倒八虎後,李東陽這個大學士朝不保夕,提心吊膽過日子。
他一向將正德當作問題少年,在不該見到正德的地方見到他,以後的處境就更糟糕了。
“朕在這兒呆兩天,很快迴宮,不要傳出去才好。”
“陛下私自出宮,臣再糊塗也不會將行宮說出去。臣擔心陛下在宮外,有個三長兩短,臣如何向先帝交代呢?臣出門戒備森嚴,還是有刺客從天而降。臣不想當千古罪人,陛下放臣告老返鄉吧。”
李東陽說著竟嗚嗚咽咽哭起來。
他天生比別人感情豐富,來一副急淚並不太難,可這一哭還是讓正德難過起來。
他想到劉健和謝遷,對三位閣老他還是有感情的。
“先生不必擔憂,朕不會有危險,也沒閑著,國家大事在朕心裏裝著。你們和司禮監共事相處還好嗎?朕聽說劉瑾失於嚴酷,你是四朝元老,凡事多擔待些。”
“劉瑾還是挺好的,朝臣應該好好整頓。”
“劉瑾老提到邊軍年例銀,依先生看能否革除?革除後會不會造成邊患呢?”
李東陽和劉健、謝遷原先也商議過年例銀,隻是內官問題沒有解決,騰不出時間想辦法。
正德從不跟他們討論政事,現在劉瑾說話算數。他說話算數,首務之急當然解決左班官,所以急著整肅邊務。
李東陽對年例銀的弊病了如指掌,可栽掉一年增補幾百萬兩的年例銀,得失麵太廣。
他和劉健、謝遷不敢輕舉妄動,不僅因為內官沒有解決,還因為如此錯綜複雜,皇帝沒有給足權力,是不可能辦好的。
每年數百萬兩銀子都落入私人腰包,他們也分潤一部分。
他知道劉瑾有信心,就能辦好,因為正德將大權都交給他。
“出手不能先打招唿嗎?”
“你個死馬臉,從不安好心,我還想一劍殺你呢!”
正德忍著痛說:
“江湖講義氣,我救過你的命,還幫過你大忙,你怎能不講情麵呢?”
餘甘此時置身千戶府,依稀記得有這麽迴事,便問:
“講什麽情麵?”
正德隨口說:
“你不能打我,還得幫我的忙。”
“江湖上恩怨分明,幫什麽忙,盡管吩咐。幫忙後算扯平,以後井水不犯河水。”
說著放開正德。
正德揉揉被擰痛的耳朵,一時想不起有什麽忙可幫,便招唿餘甘坐下。
“我先給你說個笑話。”
餘甘拍手笑道:
“好,我最愛聽笑話了。”
正德呷一口茶,清清喉嚨才說笑話:
“有兩個父子沒認得幾個字,花錢買個秀才功名。做秀才的每年要考試。父子倆特別怕考試。眼看一年一度的考試又要到了,父子倆憂心如焚,做兒子想出一條妙計,讓老爹裝死。這麽一來,做老子的不用考試,做兒子的因服喪也不用考了。老爹覺得此計大妙,考期臨近就詐死了。大殮後也設齋打醮,和尚照例念‘府君先考’。‘府君先考’意為死去的父親。做父親的躺在棺材裏,忘記這個意思,聽和尚不住地說先考,嚇得從棺材裏跳起來,嚷道:‘詐死無非不想考試,若還要先考,何必受這份活罪。’”
餘甘卻聽不懂有什麽好笑的。
“這個不好笑,另說一個吧。”
正德說的笑話是西廠密劄裏的。
密劄除軍國大事,也匯報民風民俗,神鬼誌異這類雜事。
正德肚子裏沒有其他笑話。
他想到劉瑾就要來了,忽然有個主意。
國家大事交給劉瑾,他並沒有完全放心,這時想利用餘甘試試他。
“待有笑話再說與你。現在該幫我的忙了。”
餘甘聽笑話沒有笑,可興致挺好,她滿口答應。
“說吧,我一定幫你。”
“呆會兒有個不長胡須的家夥站在外麵台階,他一出現,你拿劍橫在他脖子上,逼他說出皇帝在哪裏。”
“這才笑話呢,皇帝在皇宮裏,用得著問嗎?”
“我保證皇帝不在皇宮裏,你盡管逼問他。這挺好玩,你不覺得?”
“你要我幫的忙,這也是算數的。要是他不說呢?”
“他不說,你趕緊跑開,翻牆逃跑。要是說了,不管說誰是皇帝,你就一劍殺掉他。”
“這不出人命了?”
“你還欠我一條命呢!我隻問你,你幫不幫?”
“有什麽大不了的,他準說在皇宮裏。”
“你要做得像真的一樣,明白嗎?”
“這有何難,我準讓他嚇得晚上睡不著覺。”
餘甘在假山後沒藏多久,葛兒就帶著劉瑾來了,劉瑾的侍衛在院子外。
葛兒進屋通報,劉瑾站在台階上。
餘甘從假山後麵跳出來,一下就將劉瑾的手擰到背後。
劉瑾才想驚叫,一把在月光下閃著寒光的短劍橫在他的脖子上,嚇得他將驚唿又咽迴去。
餘甘低聲說:
“不許做聲。說,皇帝在哪兒?”
劉瑾經得起驚嚇,他定了定神,以為正德的千戶府泄露了,便沉住氣說:
“皇上不在皇宮嗎?”
“我就知道你會這樣說。有人知道他不在宮裏,你不說實話,我割下你的舌頭。”
劉瑾打一個激淩,結結巴巴說:
“小的一個普通人,皇帝不在皇宮裏,小的哪會知道呢?姑娘將小的剁成十塊八塊的,小的也是不知道。”
“你不說我就下手了。”
劉瑾說出來,正德有危險,追究下去他難逃一死,一時沒主意了。
餘甘將手中的劍緊了緊,又低喝道:
“說還是不說?”
劉瑾見房間裏燈火通明,院子裏卻一個人影不見,心裏覺得不對勁。
可正德行事為人與眾不同,他也沒有懷疑到正德頭上。
“姑娘饒命,普天下幾個人知道皇帝的下落呢?”
好在餘甘認定劉瑾不會知道皇帝的下落,將劉瑾嚇成這模樣能向正德交代了,便放開他,倏地鑽進假山裏,騰身縱上院牆。
她一離開,劉瑾大喊抓刺客,侍衛們從四下裏冒出來。
餘甘心裏害怕,低頭一看,巷子裏什麽也看不清,不敢貿然往下跳。
就在這時,一頂轎子從巷子走過來,轎子前後都有護衛。
餘甘不假思索,沿院牆一陣小跑,跳到轎頂上,一擰腰肢,翻身進了轎子。
護轎的大聲驚唿,紛紛亮出兵刃將大轎團團圍住。
餘甘這才發現鑽進轎裏是個大錯誤。
坐轎的問餘甘:
“姑娘想要什麽呢?”
餘甘聽他的口氣挺溫和的,心裏略略放心,彬彬有禮問:
“我在轎裏躲藏一會兒,行嗎?”
“沒有問題。”
過一會兒,正德和劉瑾領著大批侍衛過來。侍衛喊話:
“哪個衙門的?”
護轎的侍衛迴答:
“過路的,發生什麽事?”
護轎的侍衛挺機靈,坐轎的成人質,他們不可由外人插手。那邊又喊道:
“我們是錦衣衛的,將大轎抬過來。”
不料護轎的得知道躲進大轎的是錦衣衛追捕的犯人,也不買錦衣衛的賬,領頭的說:
“恕難從命,我們有急事,請讓開。”
“你們不要命了?包庇犯人,殺無赦!”
正德叫他們別喊,然後令劉瑾迴府,他說劉瑾受驚嚇,晚上不談事了。
“萬歲爺遇險,奴才怎能迴去呢?”
“叫你迴去,你就迴去!”
劉瑾不敢違旨,上轎後想一想,覺得蹊蹺,尋思片刻又坦然了。
正德雖然不正經,可什麽事都好大喜功,沒準見強盜插翅難飛,不要別人插手,想自個兒捉個強盜過過癮。
前迴他教唆正德看寧杲捉拿楊虎,正德想都沒想就答應,可見小皇帝對官兵捉強盜一直感興趣的。
正德與劉瑾的對話,餘甘聽得一清二楚。估計劉瑾走遠了,便對坐轎的說:
“我下轎多有不便,能否將轎抬進院子裏?”
坐轎的拿餘甘當刺客,她再溫文有禮,也是刺客,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他令轎夫抬進院子裏。正德和侍衛們引路,一進院子,正德打手勢讓侍衛散開,他親自打開轎簾。
餘甘鑽出來,正德讓她進屋子裏藏好,然後對坐轎的說:
“仁兄受驚嚇,何不下來共飲兩杯?”
坐轎的片刻後才說:
“謝謝閣下盛情,可在下要事在身,就此告辭吧。”
他尖著嗓子說話,顯然不讓正德認出他。不料正德十分熱情,仍熱切地說:
“也不急著一時。”
坐轎的見無可挽迴,才無可奈何下令轎夫退到遠處。
“請陛下上轎吧,老臣李東陽不便在此下轎。”
正德好比撞上活鬼似地目瞪口呆。
皇帝私自出宮是很丟麵子的事,在群臣麵前,他還是要麵子的,尤其是閣老麵前。
糊裏糊塗將李東陽抬進院子,還要他下轎共飲兩杯,都怪自己沒有認真想想。
京城三品官方許坐轎,劉瑾將違例乘轎的官員整得死來活去,他也知道。
他要是想一想,自然知道轎子裏的人並非尋常。
再說,千戶府所在的積慶坊和鳴玉坊沒有其他居民,四周戒備森嚴,若非大學士,恐怕也闖不進來。
侍衛隻以為皇上召見李東陽,所以一路放行。
正德無地自容,硬著頭皮上轎。李東陽說:
“陛下,轎中沒有周旋餘地,恕臣不能行禮了。”
正德心裏氣惱。
“恕你無罪。你怎會知道朕住在這兒的?”
李東陽自然擔心正德的懷疑他。但認出正德後的短短時間裏,他已經想好應付。他不慌不忙說:
“臣防友經過,路上一個刺客跳進臣的轎裏,手裏拿著劍,將臣持劫來的,臣並不知道陛下住在這兒。如有半句虛言,願受陛下重罰。”
自從去年沒有扳倒八虎後,李東陽這個大學士朝不保夕,提心吊膽過日子。
他一向將正德當作問題少年,在不該見到正德的地方見到他,以後的處境就更糟糕了。
“朕在這兒呆兩天,很快迴宮,不要傳出去才好。”
“陛下私自出宮,臣再糊塗也不會將行宮說出去。臣擔心陛下在宮外,有個三長兩短,臣如何向先帝交代呢?臣出門戒備森嚴,還是有刺客從天而降。臣不想當千古罪人,陛下放臣告老返鄉吧。”
李東陽說著竟嗚嗚咽咽哭起來。
他天生比別人感情豐富,來一副急淚並不太難,可這一哭還是讓正德難過起來。
他想到劉健和謝遷,對三位閣老他還是有感情的。
“先生不必擔憂,朕不會有危險,也沒閑著,國家大事在朕心裏裝著。你們和司禮監共事相處還好嗎?朕聽說劉瑾失於嚴酷,你是四朝元老,凡事多擔待些。”
“劉瑾還是挺好的,朝臣應該好好整頓。”
“劉瑾老提到邊軍年例銀,依先生看能否革除?革除後會不會造成邊患呢?”
李東陽和劉健、謝遷原先也商議過年例銀,隻是內官問題沒有解決,騰不出時間想辦法。
正德從不跟他們討論政事,現在劉瑾說話算數。他說話算數,首務之急當然解決左班官,所以急著整肅邊務。
李東陽對年例銀的弊病了如指掌,可栽掉一年增補幾百萬兩的年例銀,得失麵太廣。
他和劉健、謝遷不敢輕舉妄動,不僅因為內官沒有解決,還因為如此錯綜複雜,皇帝沒有給足權力,是不可能辦好的。
每年數百萬兩銀子都落入私人腰包,他們也分潤一部分。
他知道劉瑾有信心,就能辦好,因為正德將大權都交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