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元年從六月到八月,天氣好比三月天,說下雨就下雨。
天氣異常給科道官上諫章多個有力證據,凡涉及須革除的弊政,無一例外拿天氣作為說詞。
在他們看來,倘若政事清明,老天爺不必費心降災示警。諫章沒完沒了,喋喋不休。
正德心煩意亂,懷疑老天爺不眷愛他,心裏便不踏實,玩起來也沒勁。
與夏皇後大婚後,緊接著須在九月七日冊封讓繡球綬帶打中的沈貴妃和吳貴妃,想到完沒了的各種禮俗,他心裏更加煩了。
這天,他到文華殿接見三位閣老時想起葛兒,便讓司禮監僉書高鳳傳他。
高鳳帶著葛兒走出劉瑾的直房,說:
“葛兒要十分小心,萬歲爺正煩著。真叫人心疼呀,這會兒傳你,準想到你能決斷大事,你可得動動腦筋。”
葛兒嚇一跳,說:
“不瞞高公公,葛兒鬥大的字不識一簍,還是進宮後認的,哪知道國家大事呢?”
“喲,葛兒謙虛了是不是?誰不知道你葛公公幫過萬歲爺好幾迴大忙。別的不說,沒有你,萬歲爺沒準尚未大婚呢。”
葛兒有點飄飄然。
“萬歲爺又有什麽不順心呢?”
高鳳恨恨地說道:
“都叫不懂事的左班官給氣的。宮中織物賞賜已盡,萬歲爺下旨叫崔杲到江南督織造。照舊例給鹽引以充供費,先帝爺時都這麽做。可戶部不奉詔,內閣不擬旨,給事中和禦史先後上諫,說什麽這一項在先帝爺遺詔中列為弊政。萬歲爺氣得好幾天沒睡好。也就區區一萬二千引,值得他們大動幹戈。左班官沒有弊政嗎?為什麽他們總不動自己呢?真是豈有此理!”
“是呀,要革全都得革。”
“還有更氣人的哩。三個閣老動不動以辭官要挾,你說臣子哪能這樣對付天子呢?萬歲爺召他們在文華殿議事,議完事萬歲爺沒準會讓你出主意,全看你了。做奴才的要會觀顏察色,像做兒子的討父母歡心一般。”
正德還沒有到文華殿,三位閣老在暖殿裏恭候多時。
葛兒從窗外好奇地打量這三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外輔臣。
劉健年過古稀,胡子花白,李東陽和謝遷都隻五十來歲。李東陽上唇一抹胡子,謝遷須髯飄飄,二人看起來比劉健更灑脫。
葛兒和高鳳進殿,近侍全都到齊,殿內鴉雀無聲。高鳳讓葛兒站在禦案一旁。
文華殿是皇帝和太子禦經筵、日講和午講的地方,也是他們讀書的地方。
正德在這兒讀書,東宮講官如王忠、楊廷和、梁儲、費宏、靳貴、毛紀和吳儼等人倒還和藹可親。
而三個大學士偶爾來開講,他就頭大如鬥,從小叫他們教怕了。
在三位大學士看來,眼前的小孩子肩負著未來大明的江山社稷,講學的口氣,跟日常講官甚是不同。
崔杲奏討鹽引,在韓文率先發難後,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禦史紛紛進諫。
最後韓文變通,與正德一番討價還價後讓步,給六千引,另一半折銀。也許他讓正德搞怕了,擔心鬥不過這小霸王。
他認為一樣開口子,口子開大開小不一樣,有打折沒打折又不一樣。
在官場混幾十年,他早是老油條了。
不料正德畢竟孩子心性,以為朝臣有意跟他對著幹,竟使性子,說什麽也不退讓。
正德才不管開個口子會對以後造成什麽影響,非要一萬兩千引不可。
他覺得一樁小事辦不下來,算被欺負得夠慘,做皇帝還有何臉麵?
正德在內宦前唿後應下姍姍來遲。
他上了禦座,讚禮官傳三位閣老進來。
正德雖然有氣,禮數還是不缺。一般臣下年高德劭也是跪著迴話,隻有三位閣老,再怎麽都讓他們坐著迴話。
正德覺得對他們禮數周到,自己做得挺不錯的。
他們謝坐後,正德強顏作歡說:
“請先生輩說說鹽政。”
劉健顯然料到召見為鹽引的事,他一開口便侃侃而談,打算給正德長點知識:
“啟奏陛下,鹽賦占國家收入大半,江淮引鹽常股四分,以給各邊主兵及工役之用;存積六分,非國家大事,邊境有警,未嚐妄開,除非邊臣奏討,戶部覆允,任何人不能擅自奏討。然常股須按國家定規開中,由於不法商人擾亂鹽政,致使有引卻得不到鹽。天順年間,甚至有的鹽引由祖父傳到孫輩,還得不到鹽。因此,商人隻要能直接得鹽的積存鹽,常股少有問津,造成正引壅積。至成化年間允許餘鹽買補,開禁餘鹽。弘治二年,同意凡有鹽引而無鹽支給,可買勤灶之鹽。幾番變改,致使鹽政大壞。先帝有感於此,才在晚年銳意革除。至於織造自有專款,何須再給鹽引作供費?陛下啊,鹽政實在不能再容弊端,請陛下明察。”
正德自小接觸最多的是子曰詩雲,於具體政事不甚了了,劉健這番話聽得雲裏來霧裏去,大半不明白。
可他不能露底,隻得硬著頭皮說:
“倘若鹽引私人奏討,朕無話可說,鹽引用於織造,是公非私,怎能混為一談!”
李東陽知道劉健的話白說了,便說:
“織造有專款,每年按份額撥補。鹽引用於邊費,用途不一樣,是不能混為一談。再說,崔杲不要銀兩而奏討鹽引,實為鹽引可夾帶。因一張鹽引可夾帶數十張,大引千斤,得鹽數萬斤。崔杲等人從中營私舞弊,中飽私囊。名為按引取鹽,實與私鹽無異,而比私鹽還嚴重。”
正德逮住李東陽話中的漏洞,說:
“崔杲營私舞弊自有國法製裁,難道先生輩不曉得?”
謝遷說:“他們有陛下的聖旨,牌旗上寫著‘欽賜皇鹽’,一路關卡誰敢盤查?前迴有太監運鹽竟乞討旗牌,可先斬後奏,無非為再多挾帶私鹽。”
正德口舌上說不過三個政治家,心裏慢慢窩著火,就有點惱羞成怒。
“朕知道你們的意思是內官擾亂政事,難道朝臣都正確嗎?天下大事十分有七分壞在朝臣手裏,你們能否認嗎?”
三位閣老聽他如此臆斷,一時不知如何接茬。
外臣固然良莠不齊,但像鹽政、圈地、鋪張浪費和吏治,關係國家穩定的,主要是內官和貴戚亂政,外臣想亂一把也輪不到。
還是李東陽精靈,他不像劉健和謝遷拿正德當大人看待,愣一下說:
“也怪不到朝臣頭上,比如上迴陛下大婚,向戶部要銀子,動不動以不辦大婚相要挾,諸如此類,朝臣也難。”
正德不假思索說:
“先生輩不也以辭職要挾朕?”
他話音甫落就發現中計,李東陽略施小計讓他承認以大婚要挾朝臣。
在三位閣老麵前,他一直告誡自己說話須揀大道理說,可一急還是出錯。
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同時擔心下不了台階,自知談下去隻會自討無趣,所以不想論理了。
對付三位閣老他也有不少招數,但用得最多的還是耍無賴。
他眼珠子轉了轉,便想好主意,於是快刀斬亂麻:
“先生輩見識多,就當朕年幼不懂事吧,從今往後聽你們的,多多留心政事便是。你們請迴吧。”
他知道倘若不這樣說,盡快將他們打發走,三個老頭都不好惹,得了理,勢必糾纏不休。
三位閣老拜辭去了,正德看著他們出殿的背影,心裏嘀咕道:“幸好見機快,將他們哄走了。”
王嶽見正德老表態要學好,趁機將一份奏章呈到禦案上。
正德捧起奏章,越看眉頭擰得越緊,直看得心驚肉跳。隻見那奏章寫道:
“自八月初,大角及心宿中星動搖不止。大角,天王之座,心宿中星,天王正位也,俱宜安靜,今乃動搖,占曰‘人主不安,國有憂’,意指陛下輕舉逸遊,弋獵無度,以致然也。又北鬥第二第三第四星,明不如常。第二曰天璿,後妃之象。後妃不得其寵則不明,廣營宮室,妄鑿山陵則不明。第三曰天機,不愛百姓,驟興征徭則不明。第四曰天權,號令不當則不明。伏願陛下祗畏天戒,安居宮中,絕嬉戲,禁遊畋,罷騎射,停工作,申嚴號令,毋輕出入,抑遠寵幸,裁節賜予,親元老大臣,日事講習,克修厥德,以弭災變。”
這份奏章是欽天監五官監候楊源上的。五官監侯是九品小官,專門負責觀察天象,預占天兆。問題說得這樣嚴重,矛頭直指那夥陪自己玩的東宮舊人,也就是劉瑾等人,正德深感不安。
“楊源的術藝如何?”
“迴萬歲爺,楊源自幼得異人傳授,洞達幽冥。奴才也問過靈台的占候官,所說的跟楊源一樣。”
正德讓身邊的人和事糾纏得苦不堪言,可他也很有權威,所以煩是煩,倒不怎麽怕。可天象示變,老天爺的事不是他能主意的。
看過楊源的奏章,正德提心吊膽,食不知味,惶惶不可終天。
哪知消息傳開,禦史和科道官就更來勁了,或公疏,或私章,矛頭幾乎全指向劉瑾等八虎。
正德將諫章發迴內閣,讓他們廷議,同時心裏有犧牲八虎的念頭,八虎一個接一個讓他借故支出宮。
萬一朝臣不肯通融,天像仍然示警,他隻好犧牲八虎。
看來劉瑾等人是玩完了。
仍在宮中的八虎隻有劉瑾。從操辦大婚看來,劉瑾不僅討他歡心,也能斷大事,他還舍不得讓他出宮。
可麵對著朝臣沒完沒了的彈劾,正德也隻好忍痛割愛。他可以不要八虎,但不能沒有處理國家大事的人。
這天傍晚,正德自個兒在宮裏遊蕩,他不讓人靠近,隻讓他們遠遠跟著,從傍晚一直到天黑下來,丟魂失魄似地四處遊蕩。
後來他不知不覺摸到劉瑾的直房。
劉瑾身邊的三個內侍小火葛兒、丘得和於經都在外室,他們一見正德都驚慌失措,正德忙向他們做手勢,禁止他們出聲。
這三人都是精敏過人的,也知道正德行為怪異,見他打手勢,就都悄悄跪看不吭聲。
正德走進劉瑾寢室,見劉瑾在熒熒的燭光下,手裏托著個錦盒,像喝醉酒似的神情迷離。
正德到跟前他竟沒有覺察。
錦盒裏臥著一顆龍眼大小的褐色藥丸,散發出腥甜的味兒。
正德劈手奪過錦盒,劉瑾抬頭見是正德,嚇得眼睛都綠了,愣了好一會兒才撲在地上叩頭。
正德吸吸鼻子,腥甜氣味濃得嗆人,便問:
“大伴,怎麽啦,生病了?”
一向口齒伶俐的劉瑾竟期期艾艾答不上來。
正德打算嚇嚇他。
“老劉,朕也病了,朕吃這顆藥,你另整一顆罷。”
劉瑾打擺子似地抖個不休,舌頭也大了。
“萬歲爺,這不是鬧著玩的……”
“倘若朕吃了,兩腿一蹬隨先帝爺去了,你定要被滿門抄斬,朕在路上必不寂寞。”
劉瑾好比脊梁骨斷了,掙紮著起來奪錦盒,正德已將藥丸往嘴裏一送,伸伸脖子咽下去。
劉瑾目瞪口呆。
原來,這藥專為太監配製,據說用男童腦髓作藥引,合數百種名貴藥材,集天地靈氣,用數載之功煉製,對那玩意兒有再造之功,宮中稱為“再造神丹”。
這似乎是個傳說,劉瑾認識的人都沒有見過,但又不能斷定它僅是傳說,畢竟早些年有太監過上美好的夫妻生活。
地方官吏討好太監,往往不惜傷天害理煉製,可也隻聽說而已。似此隱秘的事,既是事實,誰敢多說?
太監那玩意兒再造了,勢必穢亂宮中,這藥丸自然違禁。即便煉成,也不敢泄露半句。
劉瑾升任內官監,那夥人見他前途無量,才給一顆。當然,得到哪敢泄密?
倘若正德知道藥丸幹什麽用的,劉瑾項上人頭十顆不夠砍的。這是他嚇傻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左班官的猛然攻擊。
八虎一個個支出宮,種種跡象表明正德很有可能順從朝臣,拿八虎開刀。
劉瑾因此魂不守舍,整天心驚肉跳,藥拿在手裏忘了吃,正德到跟前也沒有發現。
正德咽下藥,踢劉瑾一腳說:
“朕把藥吃了。”
舍得一身禍,敢把皇帝拉下馬。劉瑾反而不怕。
“這藥大補,萬歲爺吃了也好,也好。”
正德叫他起來。
“陪朕走走吧。”
直房外眾太監是跟正德過來的,正德仍不許他們靠近。他帶劉瑾往深宮走去。
“外頭說你們八虎,你們為什麽自稱八虎?”
“萬歲爺是龍,奴才八人跟隨您,龍身邊總不能是狗吧!”
“朝臣說你們陪朕找樂子,禍國殃民,罪該萬死。”
劉瑾見正德沒有提到亂政,稍稍放心。
“奴才等人在萬歲爺身邊,不給萬歲爺找樂子,給萬歲爺氣受不成?左班官不是好人,表麵道貌岸然,那是豬鼻子插蔥——裝象。奴才見劉健他們給萬歲爺講書,一個個板著麵孔,奴才們在旁邊心得發毛呢,他們對萬歲爺對嗎?”
正德早讓劉健他們搞怕,可他既需要找樂子的人,也需要板著麵孔治國的人。
兩者不可或缺,相比之下,治國更重要。他們是安心找樂子的保證。
“除了逼朕讀書,他們是好人。”
說話間,正德忽覺腹下一股熱流往上猛竄,很快遍布四肢百骸,他喘著粗氣,馬臉和脖頸漲得老粗。
劉瑾聽到他濁重的唿吸,一時魂飛魄散,雙腳釘在原地挪不了,眼看正德忽然拔腿就跑,神差鬼使似地往坤寧宮狂奔而去,就像一匹怒馬。
正德的確神差鬼使,平時見夏皇後一本正經就有氣,可現在覺得她異乎尋常,恨不得立刻抱在懷裏。
宮女們看著正德像一匹怒馬狂奔而來,風風火火跑進宮去,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聽到裏麵傳來夏皇後的尖叫。
正德整衣而出,神情十分沮喪。他粗通律法,知道非自願讓人做了,叫強奸。
他讓夏皇後強奸了,激情過後他覺得夏皇後仍是可厭,也就是說他不情願。
至於事前激情,已無痕跡,他不願相信是真的。
皇帝讓皇後給強奸了,這算哪門子事,正德覺得十分窩囊。
天氣異常給科道官上諫章多個有力證據,凡涉及須革除的弊政,無一例外拿天氣作為說詞。
在他們看來,倘若政事清明,老天爺不必費心降災示警。諫章沒完沒了,喋喋不休。
正德心煩意亂,懷疑老天爺不眷愛他,心裏便不踏實,玩起來也沒勁。
與夏皇後大婚後,緊接著須在九月七日冊封讓繡球綬帶打中的沈貴妃和吳貴妃,想到完沒了的各種禮俗,他心裏更加煩了。
這天,他到文華殿接見三位閣老時想起葛兒,便讓司禮監僉書高鳳傳他。
高鳳帶著葛兒走出劉瑾的直房,說:
“葛兒要十分小心,萬歲爺正煩著。真叫人心疼呀,這會兒傳你,準想到你能決斷大事,你可得動動腦筋。”
葛兒嚇一跳,說:
“不瞞高公公,葛兒鬥大的字不識一簍,還是進宮後認的,哪知道國家大事呢?”
“喲,葛兒謙虛了是不是?誰不知道你葛公公幫過萬歲爺好幾迴大忙。別的不說,沒有你,萬歲爺沒準尚未大婚呢。”
葛兒有點飄飄然。
“萬歲爺又有什麽不順心呢?”
高鳳恨恨地說道:
“都叫不懂事的左班官給氣的。宮中織物賞賜已盡,萬歲爺下旨叫崔杲到江南督織造。照舊例給鹽引以充供費,先帝爺時都這麽做。可戶部不奉詔,內閣不擬旨,給事中和禦史先後上諫,說什麽這一項在先帝爺遺詔中列為弊政。萬歲爺氣得好幾天沒睡好。也就區區一萬二千引,值得他們大動幹戈。左班官沒有弊政嗎?為什麽他們總不動自己呢?真是豈有此理!”
“是呀,要革全都得革。”
“還有更氣人的哩。三個閣老動不動以辭官要挾,你說臣子哪能這樣對付天子呢?萬歲爺召他們在文華殿議事,議完事萬歲爺沒準會讓你出主意,全看你了。做奴才的要會觀顏察色,像做兒子的討父母歡心一般。”
正德還沒有到文華殿,三位閣老在暖殿裏恭候多時。
葛兒從窗外好奇地打量這三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外輔臣。
劉健年過古稀,胡子花白,李東陽和謝遷都隻五十來歲。李東陽上唇一抹胡子,謝遷須髯飄飄,二人看起來比劉健更灑脫。
葛兒和高鳳進殿,近侍全都到齊,殿內鴉雀無聲。高鳳讓葛兒站在禦案一旁。
文華殿是皇帝和太子禦經筵、日講和午講的地方,也是他們讀書的地方。
正德在這兒讀書,東宮講官如王忠、楊廷和、梁儲、費宏、靳貴、毛紀和吳儼等人倒還和藹可親。
而三個大學士偶爾來開講,他就頭大如鬥,從小叫他們教怕了。
在三位大學士看來,眼前的小孩子肩負著未來大明的江山社稷,講學的口氣,跟日常講官甚是不同。
崔杲奏討鹽引,在韓文率先發難後,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禦史紛紛進諫。
最後韓文變通,與正德一番討價還價後讓步,給六千引,另一半折銀。也許他讓正德搞怕了,擔心鬥不過這小霸王。
他認為一樣開口子,口子開大開小不一樣,有打折沒打折又不一樣。
在官場混幾十年,他早是老油條了。
不料正德畢竟孩子心性,以為朝臣有意跟他對著幹,竟使性子,說什麽也不退讓。
正德才不管開個口子會對以後造成什麽影響,非要一萬兩千引不可。
他覺得一樁小事辦不下來,算被欺負得夠慘,做皇帝還有何臉麵?
正德在內宦前唿後應下姍姍來遲。
他上了禦座,讚禮官傳三位閣老進來。
正德雖然有氣,禮數還是不缺。一般臣下年高德劭也是跪著迴話,隻有三位閣老,再怎麽都讓他們坐著迴話。
正德覺得對他們禮數周到,自己做得挺不錯的。
他們謝坐後,正德強顏作歡說:
“請先生輩說說鹽政。”
劉健顯然料到召見為鹽引的事,他一開口便侃侃而談,打算給正德長點知識:
“啟奏陛下,鹽賦占國家收入大半,江淮引鹽常股四分,以給各邊主兵及工役之用;存積六分,非國家大事,邊境有警,未嚐妄開,除非邊臣奏討,戶部覆允,任何人不能擅自奏討。然常股須按國家定規開中,由於不法商人擾亂鹽政,致使有引卻得不到鹽。天順年間,甚至有的鹽引由祖父傳到孫輩,還得不到鹽。因此,商人隻要能直接得鹽的積存鹽,常股少有問津,造成正引壅積。至成化年間允許餘鹽買補,開禁餘鹽。弘治二年,同意凡有鹽引而無鹽支給,可買勤灶之鹽。幾番變改,致使鹽政大壞。先帝有感於此,才在晚年銳意革除。至於織造自有專款,何須再給鹽引作供費?陛下啊,鹽政實在不能再容弊端,請陛下明察。”
正德自小接觸最多的是子曰詩雲,於具體政事不甚了了,劉健這番話聽得雲裏來霧裏去,大半不明白。
可他不能露底,隻得硬著頭皮說:
“倘若鹽引私人奏討,朕無話可說,鹽引用於織造,是公非私,怎能混為一談!”
李東陽知道劉健的話白說了,便說:
“織造有專款,每年按份額撥補。鹽引用於邊費,用途不一樣,是不能混為一談。再說,崔杲不要銀兩而奏討鹽引,實為鹽引可夾帶。因一張鹽引可夾帶數十張,大引千斤,得鹽數萬斤。崔杲等人從中營私舞弊,中飽私囊。名為按引取鹽,實與私鹽無異,而比私鹽還嚴重。”
正德逮住李東陽話中的漏洞,說:
“崔杲營私舞弊自有國法製裁,難道先生輩不曉得?”
謝遷說:“他們有陛下的聖旨,牌旗上寫著‘欽賜皇鹽’,一路關卡誰敢盤查?前迴有太監運鹽竟乞討旗牌,可先斬後奏,無非為再多挾帶私鹽。”
正德口舌上說不過三個政治家,心裏慢慢窩著火,就有點惱羞成怒。
“朕知道你們的意思是內官擾亂政事,難道朝臣都正確嗎?天下大事十分有七分壞在朝臣手裏,你們能否認嗎?”
三位閣老聽他如此臆斷,一時不知如何接茬。
外臣固然良莠不齊,但像鹽政、圈地、鋪張浪費和吏治,關係國家穩定的,主要是內官和貴戚亂政,外臣想亂一把也輪不到。
還是李東陽精靈,他不像劉健和謝遷拿正德當大人看待,愣一下說:
“也怪不到朝臣頭上,比如上迴陛下大婚,向戶部要銀子,動不動以不辦大婚相要挾,諸如此類,朝臣也難。”
正德不假思索說:
“先生輩不也以辭職要挾朕?”
他話音甫落就發現中計,李東陽略施小計讓他承認以大婚要挾朝臣。
在三位閣老麵前,他一直告誡自己說話須揀大道理說,可一急還是出錯。
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同時擔心下不了台階,自知談下去隻會自討無趣,所以不想論理了。
對付三位閣老他也有不少招數,但用得最多的還是耍無賴。
他眼珠子轉了轉,便想好主意,於是快刀斬亂麻:
“先生輩見識多,就當朕年幼不懂事吧,從今往後聽你們的,多多留心政事便是。你們請迴吧。”
他知道倘若不這樣說,盡快將他們打發走,三個老頭都不好惹,得了理,勢必糾纏不休。
三位閣老拜辭去了,正德看著他們出殿的背影,心裏嘀咕道:“幸好見機快,將他們哄走了。”
王嶽見正德老表態要學好,趁機將一份奏章呈到禦案上。
正德捧起奏章,越看眉頭擰得越緊,直看得心驚肉跳。隻見那奏章寫道:
“自八月初,大角及心宿中星動搖不止。大角,天王之座,心宿中星,天王正位也,俱宜安靜,今乃動搖,占曰‘人主不安,國有憂’,意指陛下輕舉逸遊,弋獵無度,以致然也。又北鬥第二第三第四星,明不如常。第二曰天璿,後妃之象。後妃不得其寵則不明,廣營宮室,妄鑿山陵則不明。第三曰天機,不愛百姓,驟興征徭則不明。第四曰天權,號令不當則不明。伏願陛下祗畏天戒,安居宮中,絕嬉戲,禁遊畋,罷騎射,停工作,申嚴號令,毋輕出入,抑遠寵幸,裁節賜予,親元老大臣,日事講習,克修厥德,以弭災變。”
這份奏章是欽天監五官監候楊源上的。五官監侯是九品小官,專門負責觀察天象,預占天兆。問題說得這樣嚴重,矛頭直指那夥陪自己玩的東宮舊人,也就是劉瑾等人,正德深感不安。
“楊源的術藝如何?”
“迴萬歲爺,楊源自幼得異人傳授,洞達幽冥。奴才也問過靈台的占候官,所說的跟楊源一樣。”
正德讓身邊的人和事糾纏得苦不堪言,可他也很有權威,所以煩是煩,倒不怎麽怕。可天象示變,老天爺的事不是他能主意的。
看過楊源的奏章,正德提心吊膽,食不知味,惶惶不可終天。
哪知消息傳開,禦史和科道官就更來勁了,或公疏,或私章,矛頭幾乎全指向劉瑾等八虎。
正德將諫章發迴內閣,讓他們廷議,同時心裏有犧牲八虎的念頭,八虎一個接一個讓他借故支出宮。
萬一朝臣不肯通融,天像仍然示警,他隻好犧牲八虎。
看來劉瑾等人是玩完了。
仍在宮中的八虎隻有劉瑾。從操辦大婚看來,劉瑾不僅討他歡心,也能斷大事,他還舍不得讓他出宮。
可麵對著朝臣沒完沒了的彈劾,正德也隻好忍痛割愛。他可以不要八虎,但不能沒有處理國家大事的人。
這天傍晚,正德自個兒在宮裏遊蕩,他不讓人靠近,隻讓他們遠遠跟著,從傍晚一直到天黑下來,丟魂失魄似地四處遊蕩。
後來他不知不覺摸到劉瑾的直房。
劉瑾身邊的三個內侍小火葛兒、丘得和於經都在外室,他們一見正德都驚慌失措,正德忙向他們做手勢,禁止他們出聲。
這三人都是精敏過人的,也知道正德行為怪異,見他打手勢,就都悄悄跪看不吭聲。
正德走進劉瑾寢室,見劉瑾在熒熒的燭光下,手裏托著個錦盒,像喝醉酒似的神情迷離。
正德到跟前他竟沒有覺察。
錦盒裏臥著一顆龍眼大小的褐色藥丸,散發出腥甜的味兒。
正德劈手奪過錦盒,劉瑾抬頭見是正德,嚇得眼睛都綠了,愣了好一會兒才撲在地上叩頭。
正德吸吸鼻子,腥甜氣味濃得嗆人,便問:
“大伴,怎麽啦,生病了?”
一向口齒伶俐的劉瑾竟期期艾艾答不上來。
正德打算嚇嚇他。
“老劉,朕也病了,朕吃這顆藥,你另整一顆罷。”
劉瑾打擺子似地抖個不休,舌頭也大了。
“萬歲爺,這不是鬧著玩的……”
“倘若朕吃了,兩腿一蹬隨先帝爺去了,你定要被滿門抄斬,朕在路上必不寂寞。”
劉瑾好比脊梁骨斷了,掙紮著起來奪錦盒,正德已將藥丸往嘴裏一送,伸伸脖子咽下去。
劉瑾目瞪口呆。
原來,這藥專為太監配製,據說用男童腦髓作藥引,合數百種名貴藥材,集天地靈氣,用數載之功煉製,對那玩意兒有再造之功,宮中稱為“再造神丹”。
這似乎是個傳說,劉瑾認識的人都沒有見過,但又不能斷定它僅是傳說,畢竟早些年有太監過上美好的夫妻生活。
地方官吏討好太監,往往不惜傷天害理煉製,可也隻聽說而已。似此隱秘的事,既是事實,誰敢多說?
太監那玩意兒再造了,勢必穢亂宮中,這藥丸自然違禁。即便煉成,也不敢泄露半句。
劉瑾升任內官監,那夥人見他前途無量,才給一顆。當然,得到哪敢泄密?
倘若正德知道藥丸幹什麽用的,劉瑾項上人頭十顆不夠砍的。這是他嚇傻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左班官的猛然攻擊。
八虎一個個支出宮,種種跡象表明正德很有可能順從朝臣,拿八虎開刀。
劉瑾因此魂不守舍,整天心驚肉跳,藥拿在手裏忘了吃,正德到跟前也沒有發現。
正德咽下藥,踢劉瑾一腳說:
“朕把藥吃了。”
舍得一身禍,敢把皇帝拉下馬。劉瑾反而不怕。
“這藥大補,萬歲爺吃了也好,也好。”
正德叫他起來。
“陪朕走走吧。”
直房外眾太監是跟正德過來的,正德仍不許他們靠近。他帶劉瑾往深宮走去。
“外頭說你們八虎,你們為什麽自稱八虎?”
“萬歲爺是龍,奴才八人跟隨您,龍身邊總不能是狗吧!”
“朝臣說你們陪朕找樂子,禍國殃民,罪該萬死。”
劉瑾見正德沒有提到亂政,稍稍放心。
“奴才等人在萬歲爺身邊,不給萬歲爺找樂子,給萬歲爺氣受不成?左班官不是好人,表麵道貌岸然,那是豬鼻子插蔥——裝象。奴才見劉健他們給萬歲爺講書,一個個板著麵孔,奴才們在旁邊心得發毛呢,他們對萬歲爺對嗎?”
正德早讓劉健他們搞怕,可他既需要找樂子的人,也需要板著麵孔治國的人。
兩者不可或缺,相比之下,治國更重要。他們是安心找樂子的保證。
“除了逼朕讀書,他們是好人。”
說話間,正德忽覺腹下一股熱流往上猛竄,很快遍布四肢百骸,他喘著粗氣,馬臉和脖頸漲得老粗。
劉瑾聽到他濁重的唿吸,一時魂飛魄散,雙腳釘在原地挪不了,眼看正德忽然拔腿就跑,神差鬼使似地往坤寧宮狂奔而去,就像一匹怒馬。
正德的確神差鬼使,平時見夏皇後一本正經就有氣,可現在覺得她異乎尋常,恨不得立刻抱在懷裏。
宮女們看著正德像一匹怒馬狂奔而來,風風火火跑進宮去,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聽到裏麵傳來夏皇後的尖叫。
正德整衣而出,神情十分沮喪。他粗通律法,知道非自願讓人做了,叫強奸。
他讓夏皇後強奸了,激情過後他覺得夏皇後仍是可厭,也就是說他不情願。
至於事前激情,已無痕跡,他不願相信是真的。
皇帝讓皇後給強奸了,這算哪門子事,正德覺得十分窩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