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如何對待劉瑾,張永不想多說。要讓楊一清明白,得說正德的個性,也得說劉瑾的個性。


    說說劉瑾無妨,正德卻說不得。


    楊一清說:


    “劉瑾聖眷優渥,又是隨待皇上左右的人,張太監的話皇上聽得進去嗎?不如設計除去他。”


    共事以來,張永不得不承認,若講運籌帷幄,他給楊一清提鞋都不配。


    他雖然沒有信心幹掉劉瑾,還是虛心地問:


    “總製大人定然胸有成竹?”


    楊一清慨然說:


    “張太監也是朝廷重臣,安化王叛亂是何等大事,皇上欽點你做監軍,可見對你十分寵信。迴京麵聖,皇上必要為你置酒慶功。張太監趁機揭發劉瑾,極力陳說海內愁怨,都由劉瑾貪酷引起的。皇上英武決斷,一旦醒悟,必然誅殺劉瑾。劉瑾既誅,皇上必然更重用你。那時你便革除前弊,收天下人心。呂強、張承業的豐功偉業,千載之後,隻有張太監一人!”


    楊一清以為劉瑾常在正德身邊,張永沒有機會使用反間計。


    不過張永也被打動了。


    如果有好辦法,為何不扳倒劉瑾,自己做大呢?


    為何要讓劉瑾一直壓在他頭上呢?


    照正德的個性,慶功宴上必要大醉,勸他拿下劉瑾,還是大有希望的。


    他以前覺得八虎必須團結一致,才不會兩敗俱傷,讓左班官坐收漁利。


    可劉景祥死後,劉瑾勢必將血仇記一份在他頭上。與劉瑾傾軋勢所難免,他不得不改變主意。


    然而,拋開私人恩怨,他覺得劉瑾沒有必死的理由。


    “說服萬歲爺殺劉瑾,並不容易。再說,劉瑾雖然亂政,並非一味作惡。幾年來他的政績也是顯著的,可以說功過參半。就拿寧夏叛亂來說,倘若劉瑾一味亂政,用的人都是飯桶,安化王造反,哪能十八天就平定呢?萬歲爺要殺他,也得有個理由吧!”


    楊一清笑道:


    “張太監聽說過王莽的事嗎?王莽亂政,表麵上也讓人心服,做的好事遠比劉瑾多。後來有人寫詩說,如果王莽死的早,就是個大大的忠臣。正所謂大奸似忠。”


    張永心中豁然開朗。


    “這道理義父也跟我反複說過的,隻是萬歲爺舍不得劉瑾,我迴京後慢慢想辦法。”


    楊一清知道張永並不相信能殺掉劉瑾。


    “有句古話說,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人。幹大事哪能拘於常規呢?隻要張太監決心已下,一清有一計,準讓皇上不再猶豫。”


    張永凝神屏息問:


    “大人的妙計定然管用。”


    “隻要張太監堅持劉瑾反形已具,皇上哪敢掉以輕心呢?他必要到劉瑾府上親自搜查。他信任劉瑾,如不眼見為實,並不甘心。張太監隨皇上去,在劉宅做手腳,兵器、龍衣、偽璽,盡可以放入劉瑾宅中。這麽一來,隻要將劉瑾抓起來,立刻公布消息,並不讓他與外人通消息,劉瑾就死定了,而且還不知道自己是怎樣死的。”


    張永一聽果然是妙計。


    對內官來說,栽贓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可謂小菜一碟。


    計謀已定,張永帶著五百個親兵和大隊官兵押解安化王等一幹人犯迴京獻俘。


    他叫心腹騎快馬迴京,告訴馬永成準備好栽贓物件。


    這天到河北地界,天已黑了。張永傳令安營紮寨。


    張永眼看有希望弄死劉瑾,即興奮又緊張,一直吃不好睡不好。


    這一夜也是遲遲睡不著。


    半夜,巡邏的哨兵通報有故人來訪。


    張永傳見,親兵帶一個人進來,竟是朝廷通緝的劉七。


    張永不禁大吃一驚!


    張茂讓劉瑾下令逮捕後,朋友們聚集在京畿一帶相機救他。


    劉氏兄弟想好多的辦法,最後都覺得行不通。


    張茂投進內行廠大牢,從那兒救人,無異於虎口拔牙。


    再說,就算救出來,想逃出京也不容易。


    張茂雙腿斷了,行動不便,隻怕尚未出京,就丟掉性命。


    劉氏兄弟無奈,隻好學張茂的,先讓人找張茂官場上結交的朋友。


    這些人知道是劉瑾下令抓捕的,也都沒有辦法了。


    劉氏兄弟決定上京,以他們換張茂出獄。


    他們是朝廷發下海捕文書要捉拿的人。


    張茂雖然名頭不小,可他出事都通過官方朋友解決,沒有留下案底。


    劉氏兄弟本以為兩人換張茂一人不成問題,可張茂的那些朋友都勸他們別幹蠢事。


    他們又不能上門自首。萬一被朝廷投入大獄,又不放張茂,苦心白費不說,張茂就更不容易救出來了。


    後來找到馬永成。


    馬永成知道劉瑾捉拿張茂,要陷害他和張永,此時出麵,等於給劉瑾多留下把柄。


    而且,張茂暫時不會有生命危險。


    張茂每年給他大把銀子,他當然想救人,但不是時候。


    為了嚇退劉氏兄弟,他讓他們拿出十萬兩銀子贖人。


    劉氏兄弟信以為真,果真去籌備銀子。


    張茂劫掠的財物,要勾結權貴,廣交朋友,手下還養著大幫人。稍長時間沒有進項,手頭便告匱乏,自然拿不出大筆的銀子。


    楊虎和劉氏兄弟雖然打家劫舍,可事業還沒有做大,拖家帶口養著一大幫人,平時也隻當攔路搶劫是無本生意,圖的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手頭沒有多少閑錢,


    想拿出十萬兩除非劫府庫。


    兩個多月下來,兄弟倆為銀子急得差點兒上吊。


    其時公然稱兵造反的除了藍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稱王於四川外,還有江西的汪澄二、羅光權、王浩八、王鈺五等人,京畿、河南和山東的劉惠、齊彥名和朱諒等人,這些人大都跟張茂是朋友。


    劉氏兄弟和楊虎不願找他們幫忙,畢竟張茂在劉瑾手裏,跟他們搞到一塊兒,等於是反賊,張茂就死定了。


    他們希望張茂沒有案底,即便沒能救出他來,也會從輕發落,來日方長,慢慢想辦法救他,總比冒險強。


    張永奏捷,他們又將希望寄托在張永身上。


    張永既然知道劉瑾是衝他和馬永成來的,當然也不會出麵。


    他料到正德和餘甘都不知道這事。


    他比馬永成聰明,不像馬永成隻會用笨辦法嚇退劉氏兄弟。


    他隻告訴劉七去找大理寺少卿餘大人。


    “餘大人能做到?”


    “這是唯一的辦法。”


    之後就下令送客了。


    劉七讓張茂的朋友在城外接應,他單身進京,直接去大理寺。


    他在大理寺觀察兩天,聽到餘青天好多故事,覺得這個糊塗的餘青天,恐怕也不能擺平這麽一樁大案。


    可張永說得很有把握的樣子,加上實在沒有其他門路,他才打好主意,既便龍潭虎穴也要闖一闖。


    這天餘甘升堂,劉七抱著必死的決心走進去。


    他想張永的話隻說一半,個中必定大有玄機。


    官場上的事,他雖然跟隨寧杲多年,可也自知不是明白太多。


    但不管怎麽說,他一亮出身份,就打算束手就擒。


    他隻要救出張茂,其餘的就不多考慮了。


    不料坐在堂上的餘大人一見他進來,忙下令退堂,叫他進後衙敘話。


    劉七不敢多說什麽,低著頭跟在她後麵進後衙。


    餘甘讓從人出去,對劉七說:


    “你好大的膽子,竟敢自投羅網嗎?”


    劉七覺得她的口音有點熟悉,一時想不起在哪兒聽過,忙跪下來,說:


    “劉七為著義氣,任憑大人處置。”


    餘甘卟嗤笑出來。


    “哪有師兄跪師妹的。”


    劉七這才猛然想到餘甘,她的閩南口音在朋友當中獨一無二。


    他站起來,看看餘甘的胡子,也禁不住笑了。


    “你倒是出息了,怎麽做起官來了?”


    “隻許你捕盜,不許我當官嗎?”


    兩人還沒有說兩句,劉七就忙將張茂的事說了。


    餘甘大吃一驚。


    “張大哥陷在牢子裏,我竟不知道?我馬上叫人放他出來。”


    “謀定而後發,不要急著一時,他可是劉瑾下令捉拿的人呢。”


    餘甘不以為然。


    “劉瑾不就是那個胖家夥嗎?前迴讓我傳來打一頓屁股。他哥哥就是我親自打死的。”


    劉七倒是聽說這事,他隻是覺得奇怪:


    “你怎麽捉來的?將他打了,還能當官呢?”


    “我雖是女流之輩,可這官當得堂堂正正,從不貪一文錢,為什麽不能當官呢?”


    言外之意頗為得意。


    劉七是場麵上見多識廣的,他一聽就知道餘甘作為女孩子,不明不白當上官,又糊裏糊塗打了劉瑾,背後肯定有個大大的靠山。


    她的靠山隻能是民間傳言的當今皇帝,或者太後,天下隻有這兩人才能拿捏劉瑾。


    他一直以為正德是親王。


    劉七想,餘甘也許通過他認識皇上或太後。


    劉七在餘甘的後衙安頓下來,餘甘讓差役去內行廠提張茂。


    她連劉瑾都拘來打板子,差役們覺得到內行廠提人,算小事一樁。


    不料他們卻空手迴來。內行廠的人說什麽都不放人,他們也沒辦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德皇帝朱厚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真應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真應畏並收藏正德皇帝朱厚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