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五年二月,天氣十分寒酷。
劉瑾出宮迴石大人胡同府第,令丘得請來張彩。
彈劾焦芳的奏章太多了,劉瑾不能等閑視之,他要與張彩打算一下如何處理。
張彩一聽就來勁。
他在吏部任職,雖說大權獨攬,可焦芳不時給他一張名單,要他照單提拔。
張彩不好得罪他,但免不了有些不盡人意,焦芳常常找他鬧,兩人的關係很糟。
焦芳讓人彈劾得體無完膚,張彩正要抓住機會落井下石,隻是時機不成熟,一直沒有輕舉妄動。
劉瑾找他商量此事,時機成熟了。他說:
“照下官的意思,將他免職算了。”
“咱家不是沒有這個打算,可你想想,咱家沒有幾個心腹,去年支走劉宇,已有許多不便,如果再支走焦芳,就更難了。”
“隻要劉太監注意收攬人才,天下何患乏才?下官為劉太監考慮,這幾年來劉太監得罪許多官員,雖說要革新在所難免,可畢竟對國家有利,對劉太監本人不利。天下誰都知道焦芳禍國殃民,別的不說,光他在泌陽蓋豪宅,動用數郡民夫,搞得怨聲載道。劉太監將他革除,正好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你的意思,咱家將得罪百官,全推在焦芳身上?”
“難道他不該負責任嗎?為政之道,隻能循序漸進,猶如古人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隨意翻動。劉太監得罪那麽多官員,全是操之過急的緣故,而過急的措施,哪一條不是焦芳的鬼主意?”
劉瑾想想也是,幾年出的差錯大多跟操之過急有關。
張彩經常諫他不要操之過急,全心全意為他著想,不像別人隻打自己的如意算盤。
尤其是焦芳,操之過急的舉措大都與他有關。
但是,撤掉焦芳,他又失去一個得力人手。
焦芳對他敬重有加,也幫他許多大忙。
關鍵還救過他的命,所以他下不了決心。
“焦芳跟我說過他想退,他知道官當到頂了。他做夢都想取代李東陽。可李東陽雖然比他入閣早幾年,年紀卻比他小。劉太監沒有討厭李東陽,關係還捉好。皇上也還喜歡他。更重要的是,雖說李東陽清譽大不如前,可他不像劉太監肯任怨。不管誰犯案,他都做好人,出手拉一把,聲望還是有的。焦芳一直不能如願以償,見李東陽的氣色那麽好,也沒有橫死的可能,他知道要成為首輔的可能性極小。”
“他不但做事操之過急,而且不擇手段。”
兩人正說著,下人通報曹元來訪。
劉瑾忙起身去迎接。
因為有救命之恩,劉瑾對曹元一向特別敬重。
他看到曹元忽然想,何不讓他入閣呢?
雖說曹元對他一直敬而遠之,可畢竟知道他是真心的。
曹元入閣,當作他再次知恩圖報。
人非草木,難道曹元不會反過來迴報他嗎?
劉瑾主意已定,坐下來便對曹元說:
“王鏊致仕半年多了,劉宇仍在病假,一直沒有推薦新閣員。待我奏明萬歲爺,推曹大人入閣如何?”
曹元臉上略現驚慌的神色,但瞬間就自然了。
他打著哈哈說:
“多謝相爺栽培。下官在兵部,大大小小的事,相爺都安排得十分妥當,閑得很。反正閑也是閑著,入閣拜相,還能光親耀祖呢!”
劉瑾聽這話覺得別扭,有點後悔先跟他打招唿。
曹元臉上現出驚慌的神色卻沒有逃過張彩的眼睛。
張彩知道曹元跟他一樣擔心,劉瑾不計後果作威作福,再次大政變是不可避免的。
劉瑾革除弊政,推行新政,讓積重難返的大明朝煥發一新,是國家之福。
劉瑾本人卻禍在不測。
大禍不在劉瑾生前發作,必在劉瑾身後發作。
也就是說,劉瑾折辱百官,總有一天,新賬舊賬都會翻出來算一算。
張彩與曹元都隱隱覺得,正德悠閑地做甩手掌櫃,但總有一天會出來做好人。他會犧牲劉瑾,給被折辱的文武百官一個交代。
這是官場上規律,並且不斷地重複。
有時禍害不大,有時為禍慘酷。
道理並不難懂,可為了做高官,即便賠上性命而在所不惜的,也大有人在。
可總有人把命看得更值錢,不願冒險。
比如張彩,還有他曹元。
他們知道與劉瑾太親密並非好事。
張彩是劉瑾最信任的人,但他從不像焦芳教劉瑾殘酷無情。
他仍舊在名譽上做文章。
別人對劉瑾當爹娘敬畏,他卻自始至終跟他平起平坐。
他看著曹元想,若非清理倉儲,曹元怕逃不過去,是不會跟劉瑾搞到一塊兒。
他仍在陝西做他的巡撫,劉瑾也一直記念他的救命之恩。
至少不會這麽快卷進來。
正德五年二月,兵部尚書曹元入閣,取代劉宇。
曹元入閣後,整天在內閣設宴喜樂,不問政事。
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他在裝瘋賣傻。
曹元嘻笑作樂,焦芳很難理解。宰相弄出這副模樣,虧他做得出來。
但他屈得下來,焦芳又不無佩服。
焦芳當然知道曹元為避禍而已。
看他嬉笑作樂,焦芳的退誌就有十分了。
劉瑾雖狠不下心免他的職,但對他的態度大不如前。
有時在大庭廣眾中辱罵他們父子。
勢利小人見風使舵,也紛紛彈劾他。
還一些人在劉瑾麵前極盡詆毀之能事,說得焦芳一無是處。
焦芳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
他入閣後,從來都是他使絆兒為難李東陽。
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向對他逆來順受的李東陽會忽然來一下狠的,叫他措手不及。
退下之前,他最不放心的是焦黃中。
他深知兒子誌大才疏。
李東陽在殿試時給焦黃中一個第四名,算很給他麵子的。
他借此謾罵李東陽,無非是要李東陽心煩意亂,不勝其煩,也許告老返鄉,自己好當上首輔。
知子莫若父,焦黃中的才能,瞞得過誰也瞞不過他。
他想在退下之前給焦黃中做好安排。
中進士後,焦黃中破格入翰林院當編修。
他這一破格,好多人也跟著破格,連不學無術的劉仁也破進翰林院。
考中庶吉士的進士,一個個都羞於與他們為伍,覺得被他們辱沒了臉麵。
破這次格,焦黃中仍沒根基。
過兩個月,這天劉瑾正休沐在家。
一個內行廠的校尉橫衝直撞跑進他的書房。
他撲倒在地上,上氣不接下氣說:
“寧夏兵變了!”
劉瑾大吃一驚。
校尉對兵變了解不多。亂兵封鎖各要道,聽說連安化王也卷入兵變。
他怕脫不開身,沒有探聽清楚,就進京報告。
劉瑾很快鎮定下來,去年遼東兵變震動天下。
結果派一使者,花一筆錢就平定了。
他以為清理屯田傷害寧夏將士的利益,他們以朝廷有處理遼東的先例,也兵便向朝廷討價還價。
劉瑾想,安撫可一不可再,不能一味姑息養奸。
他開始打腹稿如何說服正德派兵鎮壓。
清理屯田眾怨所歸,可百年後功在怨消,他不想輕易放棄。
校尉是他安插在寧夏的一個密探,想必得到消息後馬不停蹄趕來,稟報後都快斷氣了。
劉瑾叫人領他去好好休息,就去千護府覲見正德。
正德知道的更早。
劉瑾趕到千護府,錢寧告訴他,正德已經進宮了。
劉瑾覺得不對勁,遼東兵變,正德悠得很,這次一得到消息就進宮呢?
正德聽到寧夏兵變,開始也不怎麽在乎。
穀大用告訴他時,他正在教餘甘彈琴。
他以為又是張永特人找劉瑾的碴子,誇大事實,想要他以激變律處死劉瑾。
他倒是由寧夏兵變聯想到反賊。
那時四川正在用兵。
正德四年七月,大寧灶戶在藍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等人帶領下造反,沿著大寧古道橫掃川、鄂、陝廣大地區。
正德派都禦史洪鍾總督幾省軍務,每天戰報是要看的,可也沒有放在心裏頭。
他以為灶戶像楊虎等人,也是打家劫舍的,沒什麽大不了。
正德聽穀大用匯報後,又跟餘甘湊到一塊兒,他問餘甘:
“這夥人閑著沒事,喝喝酒,聽聽戲不是很好嗎?為何要搞得天下大亂才高興呢?”
“說你不務正業你還老不服,他們不稱兵造反,哪來的錢喝酒聽戲呢?恐怕隻有做乞丐了。”
“說得也是。”
穀大用因餘甘在場不好說詳細,餘甘迴房休息,才將詳情告訴正德。
正德一聽安化王參與兵變,臉色就變了。
他要穀大用說詳情,可穀大用知道的也不多。
隻知道安化王是兵變的頭頭,至於是領頭作亂,還是被逼,就不得而知了。
對正德來說,這個情報已經夠了。
他坐不住,立刻告訴餘甘他要出遠門辦差,當即離開千戶府溜迴宮中。
他打算在宮中坐鎮指揮。
劉瑾經過內閣時,有個內官小夥叫住他,說萬歲爺要他與閣老們拿出方案,討論結束到文華殿上奏。
李東陽、楊廷和、焦芳和曹元都在內閣等著他。
各鎮連一份塘報都沒來,情況不明確。
新任兵部尚書王敞搬到內閣辦差,好及時得到消息。
討論方案時焦芳一改過去的鷹派作風,堅持派人安撫。
他打自己的如意算盤,推薦自己的兒子焦黃中作為使者去寧夏。
焦黃中將功勞拿到手,也算是撈一點政治資本吧,他退下去也安心一點。
不料他的建議跟劉瑾的主張正好相反。
劉瑾不客氣罵他:
“你也不想想你兒子幾斤幾兩,這麽重要的軍國大事,他能成嗎?你父子欺名盜世,萬歲爺雖然聖明,天下也經不起你們折騰。”
一席話罵得焦芳低頭無語,這才完全死心。
一迴家後他就寫辭呈。
劉瑾沒有挽留,上奏正德,同意他致仕。這是後話。
劉瑾出宮迴石大人胡同府第,令丘得請來張彩。
彈劾焦芳的奏章太多了,劉瑾不能等閑視之,他要與張彩打算一下如何處理。
張彩一聽就來勁。
他在吏部任職,雖說大權獨攬,可焦芳不時給他一張名單,要他照單提拔。
張彩不好得罪他,但免不了有些不盡人意,焦芳常常找他鬧,兩人的關係很糟。
焦芳讓人彈劾得體無完膚,張彩正要抓住機會落井下石,隻是時機不成熟,一直沒有輕舉妄動。
劉瑾找他商量此事,時機成熟了。他說:
“照下官的意思,將他免職算了。”
“咱家不是沒有這個打算,可你想想,咱家沒有幾個心腹,去年支走劉宇,已有許多不便,如果再支走焦芳,就更難了。”
“隻要劉太監注意收攬人才,天下何患乏才?下官為劉太監考慮,這幾年來劉太監得罪許多官員,雖說要革新在所難免,可畢竟對國家有利,對劉太監本人不利。天下誰都知道焦芳禍國殃民,別的不說,光他在泌陽蓋豪宅,動用數郡民夫,搞得怨聲載道。劉太監將他革除,正好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你的意思,咱家將得罪百官,全推在焦芳身上?”
“難道他不該負責任嗎?為政之道,隻能循序漸進,猶如古人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隨意翻動。劉太監得罪那麽多官員,全是操之過急的緣故,而過急的措施,哪一條不是焦芳的鬼主意?”
劉瑾想想也是,幾年出的差錯大多跟操之過急有關。
張彩經常諫他不要操之過急,全心全意為他著想,不像別人隻打自己的如意算盤。
尤其是焦芳,操之過急的舉措大都與他有關。
但是,撤掉焦芳,他又失去一個得力人手。
焦芳對他敬重有加,也幫他許多大忙。
關鍵還救過他的命,所以他下不了決心。
“焦芳跟我說過他想退,他知道官當到頂了。他做夢都想取代李東陽。可李東陽雖然比他入閣早幾年,年紀卻比他小。劉太監沒有討厭李東陽,關係還捉好。皇上也還喜歡他。更重要的是,雖說李東陽清譽大不如前,可他不像劉太監肯任怨。不管誰犯案,他都做好人,出手拉一把,聲望還是有的。焦芳一直不能如願以償,見李東陽的氣色那麽好,也沒有橫死的可能,他知道要成為首輔的可能性極小。”
“他不但做事操之過急,而且不擇手段。”
兩人正說著,下人通報曹元來訪。
劉瑾忙起身去迎接。
因為有救命之恩,劉瑾對曹元一向特別敬重。
他看到曹元忽然想,何不讓他入閣呢?
雖說曹元對他一直敬而遠之,可畢竟知道他是真心的。
曹元入閣,當作他再次知恩圖報。
人非草木,難道曹元不會反過來迴報他嗎?
劉瑾主意已定,坐下來便對曹元說:
“王鏊致仕半年多了,劉宇仍在病假,一直沒有推薦新閣員。待我奏明萬歲爺,推曹大人入閣如何?”
曹元臉上略現驚慌的神色,但瞬間就自然了。
他打著哈哈說:
“多謝相爺栽培。下官在兵部,大大小小的事,相爺都安排得十分妥當,閑得很。反正閑也是閑著,入閣拜相,還能光親耀祖呢!”
劉瑾聽這話覺得別扭,有點後悔先跟他打招唿。
曹元臉上現出驚慌的神色卻沒有逃過張彩的眼睛。
張彩知道曹元跟他一樣擔心,劉瑾不計後果作威作福,再次大政變是不可避免的。
劉瑾革除弊政,推行新政,讓積重難返的大明朝煥發一新,是國家之福。
劉瑾本人卻禍在不測。
大禍不在劉瑾生前發作,必在劉瑾身後發作。
也就是說,劉瑾折辱百官,總有一天,新賬舊賬都會翻出來算一算。
張彩與曹元都隱隱覺得,正德悠閑地做甩手掌櫃,但總有一天會出來做好人。他會犧牲劉瑾,給被折辱的文武百官一個交代。
這是官場上規律,並且不斷地重複。
有時禍害不大,有時為禍慘酷。
道理並不難懂,可為了做高官,即便賠上性命而在所不惜的,也大有人在。
可總有人把命看得更值錢,不願冒險。
比如張彩,還有他曹元。
他們知道與劉瑾太親密並非好事。
張彩是劉瑾最信任的人,但他從不像焦芳教劉瑾殘酷無情。
他仍舊在名譽上做文章。
別人對劉瑾當爹娘敬畏,他卻自始至終跟他平起平坐。
他看著曹元想,若非清理倉儲,曹元怕逃不過去,是不會跟劉瑾搞到一塊兒。
他仍在陝西做他的巡撫,劉瑾也一直記念他的救命之恩。
至少不會這麽快卷進來。
正德五年二月,兵部尚書曹元入閣,取代劉宇。
曹元入閣後,整天在內閣設宴喜樂,不問政事。
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他在裝瘋賣傻。
曹元嘻笑作樂,焦芳很難理解。宰相弄出這副模樣,虧他做得出來。
但他屈得下來,焦芳又不無佩服。
焦芳當然知道曹元為避禍而已。
看他嬉笑作樂,焦芳的退誌就有十分了。
劉瑾雖狠不下心免他的職,但對他的態度大不如前。
有時在大庭廣眾中辱罵他們父子。
勢利小人見風使舵,也紛紛彈劾他。
還一些人在劉瑾麵前極盡詆毀之能事,說得焦芳一無是處。
焦芳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
他入閣後,從來都是他使絆兒為難李東陽。
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向對他逆來順受的李東陽會忽然來一下狠的,叫他措手不及。
退下之前,他最不放心的是焦黃中。
他深知兒子誌大才疏。
李東陽在殿試時給焦黃中一個第四名,算很給他麵子的。
他借此謾罵李東陽,無非是要李東陽心煩意亂,不勝其煩,也許告老返鄉,自己好當上首輔。
知子莫若父,焦黃中的才能,瞞得過誰也瞞不過他。
他想在退下之前給焦黃中做好安排。
中進士後,焦黃中破格入翰林院當編修。
他這一破格,好多人也跟著破格,連不學無術的劉仁也破進翰林院。
考中庶吉士的進士,一個個都羞於與他們為伍,覺得被他們辱沒了臉麵。
破這次格,焦黃中仍沒根基。
過兩個月,這天劉瑾正休沐在家。
一個內行廠的校尉橫衝直撞跑進他的書房。
他撲倒在地上,上氣不接下氣說:
“寧夏兵變了!”
劉瑾大吃一驚。
校尉對兵變了解不多。亂兵封鎖各要道,聽說連安化王也卷入兵變。
他怕脫不開身,沒有探聽清楚,就進京報告。
劉瑾很快鎮定下來,去年遼東兵變震動天下。
結果派一使者,花一筆錢就平定了。
他以為清理屯田傷害寧夏將士的利益,他們以朝廷有處理遼東的先例,也兵便向朝廷討價還價。
劉瑾想,安撫可一不可再,不能一味姑息養奸。
他開始打腹稿如何說服正德派兵鎮壓。
清理屯田眾怨所歸,可百年後功在怨消,他不想輕易放棄。
校尉是他安插在寧夏的一個密探,想必得到消息後馬不停蹄趕來,稟報後都快斷氣了。
劉瑾叫人領他去好好休息,就去千護府覲見正德。
正德知道的更早。
劉瑾趕到千護府,錢寧告訴他,正德已經進宮了。
劉瑾覺得不對勁,遼東兵變,正德悠得很,這次一得到消息就進宮呢?
正德聽到寧夏兵變,開始也不怎麽在乎。
穀大用告訴他時,他正在教餘甘彈琴。
他以為又是張永特人找劉瑾的碴子,誇大事實,想要他以激變律處死劉瑾。
他倒是由寧夏兵變聯想到反賊。
那時四川正在用兵。
正德四年七月,大寧灶戶在藍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等人帶領下造反,沿著大寧古道橫掃川、鄂、陝廣大地區。
正德派都禦史洪鍾總督幾省軍務,每天戰報是要看的,可也沒有放在心裏頭。
他以為灶戶像楊虎等人,也是打家劫舍的,沒什麽大不了。
正德聽穀大用匯報後,又跟餘甘湊到一塊兒,他問餘甘:
“這夥人閑著沒事,喝喝酒,聽聽戲不是很好嗎?為何要搞得天下大亂才高興呢?”
“說你不務正業你還老不服,他們不稱兵造反,哪來的錢喝酒聽戲呢?恐怕隻有做乞丐了。”
“說得也是。”
穀大用因餘甘在場不好說詳細,餘甘迴房休息,才將詳情告訴正德。
正德一聽安化王參與兵變,臉色就變了。
他要穀大用說詳情,可穀大用知道的也不多。
隻知道安化王是兵變的頭頭,至於是領頭作亂,還是被逼,就不得而知了。
對正德來說,這個情報已經夠了。
他坐不住,立刻告訴餘甘他要出遠門辦差,當即離開千戶府溜迴宮中。
他打算在宮中坐鎮指揮。
劉瑾經過內閣時,有個內官小夥叫住他,說萬歲爺要他與閣老們拿出方案,討論結束到文華殿上奏。
李東陽、楊廷和、焦芳和曹元都在內閣等著他。
各鎮連一份塘報都沒來,情況不明確。
新任兵部尚書王敞搬到內閣辦差,好及時得到消息。
討論方案時焦芳一改過去的鷹派作風,堅持派人安撫。
他打自己的如意算盤,推薦自己的兒子焦黃中作為使者去寧夏。
焦黃中將功勞拿到手,也算是撈一點政治資本吧,他退下去也安心一點。
不料他的建議跟劉瑾的主張正好相反。
劉瑾不客氣罵他:
“你也不想想你兒子幾斤幾兩,這麽重要的軍國大事,他能成嗎?你父子欺名盜世,萬歲爺雖然聖明,天下也經不起你們折騰。”
一席話罵得焦芳低頭無語,這才完全死心。
一迴家後他就寫辭呈。
劉瑾沒有挽留,上奏正德,同意他致仕。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