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一個月上三四迴早朝,大多日子在千護府陪伴餘甘。
錦衣衛神秘莫測,正德過著富貴閑人的日子,餘甘並不奇怪。
正德每天向她學閩南話,聽她講江湖故事。或者教她讀書、彈琴。
不料餘姑娘學起這些來不比習武,甚是不慧,教會後頭的忘記前頭的。
可能與她腦袋瓜糊裏糊塗有關。她比前段時間好多了,但與正常人比仍糊塗得很。
正德也不在意。少年的光陰總是漫長的,他有的是閑功夫。
有一天他私下裏對葛兒說:
“她這麽不機靈,進宮的話,不用一個月就讓人玩掉小命。”
“萬歲爺寵她,誰敢下手呢?”
“你哪知宮中的事?那些人有的是辦法,將她弄死了,朕還別想知道是誰幹的。或者朕知道了,可他們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能拿誰問罪?就算為她伸冤,人已死了,於事何補呢?”
“不至於吧。”
“有些事你不知道,朕也不能告訴你。”
萬貴妃弄死憲宗皇帝那麽多皇子,如此喪心病狂的事做得出來,還有什麽事做不出來的?一想到這件事正德就寒心。
他接著說:
“她若能機靈一點就好。可我娘那樣機靈,卻寧願自盡,也不願進宮做太後,朕怎能忍心將餘姑娘投入虎口呢?”
“萬歲爺不正在教她道理嗎?”
“就算她將聖人的書全背下來,又管什麽用呢?那種機靈與認得大道理並無關係。讀書做官,做大官的有幾個?大多埋汰了。可惜她不是男人,要不朕讓她去當官,當官最能磨練人的。”
“奴才聽說古代花木蘭代父從軍,當上大將軍,女人也能做官的。”
正德笑了。
“餘姑娘想當官嗎?再說官也不好當的,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
“讓她去河南當官,叫廖堂罩著她,再讓奴才跟在身邊,諒也沒人敢為難她,有什麽不好當的?”
正德有點心動了。他難得碰到一個喜愛的女人,當然舍得花大力氣造就她。
正德跟餘甘一說,不料餘甘大罵:
“你瘋了不成?哪有女孩子當官的?難怪我爺爺說馬臉沒有好東西,也不知道你安什麽心。”
“你做過強盜,難道不想試試當官,幹出一番頂呱呱、讓人刮目相看的大事業?”
正德說完,不禁激動起來,他覺得餘甘做官定然十分好玩。
餘甘搖著頭說。
“就算我想,可一個女孩子,做大事業幹什麽?再說我也不會當官。”
“你要做官,必須女扮男裝。在你的嘴巴上做一個假胡子,誰敢說你是女孩子呢?”
餘甘也有點心動,卻說:
“你說得倒輕鬆,你要我做官,我就能做官?你又不是皇帝。”
“我不是皇帝,可我有錢。官能用錢買的,你又不是不知道。”
“你打算買多大的官?太大我可做不來。”
正德想想也是。
“買一個縣太爺好不好?”
餘甘將頭亂搖。
“縣太爺太大了。”
“官太小朝廷還不買呢。我看就這麽定了。我叫葛兒跟在你身邊,他在我身邊幾年,認識好多當官的,你上任用得著他。”
餘甘想想場麵上的事,還是覺得怕。
“我應付不來。”
正德拿定主意要造就她,又覺得好玩,怎肯輕易放棄。
“你放心好了,咱們買河南的官。河南鎮守中官廖堂與我關係挺好,你是知道的。有他幫忙,天大的事,你也不必擔心。”
餘甘雖然心動,可也以為正德無聊說著玩的。
哪知正德接下來幾天沒完沒了說這事,幾乎磨破嘴皮子,她也就同意了。
她同意後,正德才發現自己的初衷要磨練她,後來隻覺得好玩。
他很期待餘甘當官會有什麽趣事。
葛兒跟隨餘甘上任,正德又撥幾個得力的侍衛給餘甘,說是他的朋友,想跟餘甘下地方長點見識,餘甘不知道正德的用意,當然同意了。
侍衛們隨女扮男裝的餘甘去做官,無不以為祖墳冒青煙了。
餘甘是正德最寵愛的人,有機會跟她拉關係,侍衛們自然喜不自勝。
美中不足的是,凡事必須保密,張揚不得,沒有外快可撈。否則,河南一省足夠他們肆意飽掠的。
擇個吉日,一行人浩浩蕩蕩到河南上任。
縣衙早就派人在縣界驛站迎接新大令。餘甘棄馬換轎,十幾裏就到縣城。
在鼓吹引導下,一行人招搖過市往縣衙而去。
正德撥給餘甘的侍衛從不在他跟前露麵,他們暗中保護正德。因此,知道他們身份的人不多,下到地方不至於讓人認出來。
侍衛的領頭叫宋橋,功夫比簡文和王忠稍遜一籌,可身份卻比他們尊貴。
他的祖母是公主,祖上封過侯,響當當的貴戚子弟,隻是沒人知道他是正德的隱形侍衛。
轎子來到鬧市,市民圍觀如堵。幾個潑皮攔住轎子的去路。
宋橋騎著高頭大馬,喝問他們想幹什麽,四下裏霎時鴉雀無聲。
有個潑皮說:
“來看看新太爺,不成嗎?”
說著走到橋子跟前就要掀橋簾,手剛一伸出,忽覺身子一輕,人像斷線的風箏似地向人群中直飛過去。
原來,他的手還沒有碰上簾子,已然有個侍衛在馬背上弓下身子,抄住他的腰帶往外一扔。
潑皮沒有看清怎麽迴事,人就飛出去了。
這原是片刻的事,餘甘聽到呐喊,打開橋簾,潑皮已經跌進人群中了。
人群中爆發出烈熱的掌聲,餘甘還以為市民歡迎她這個新太爺呢。
這時候,扛轎的四個漢子大聲喊道:
“為報吏民須歡慶,災星退去福星來!”
餘甘好一陣子才聽出他們喊什麽。她問前麵的人:
“本縣前任是貪官嗎?”
幾個漢子笑了。
“誰知道呢?接新大令都這麽喊的。”
餘甘讓他們當福星,上任伊始就有成就感。可聽他們一說,又覺得挺沒意思的。
走進縣衙,僚屬都來見禮。餘甘覺得扛轎的挺有意思,就叫他們來問。
“你們專門為我抬轎嗎?都叫什麽名字呢?”
漢子一個接一個迴答:“我是李三,外號‘洋洋得意’。”
“我叫張四,外號‘不敢放屁’。”
“我叫馬五,外號‘昏天暗地’。”
“我叫王六,外號‘拖來扯去’。”
餘甘驚訝地詢問這些古怪的外號有什麽含義。
“我走在前麵,當然洋洋得意了。”
“我走第二,屁股對著老爺,當然不敢放屁。”
“我對著大轎看不到路,當然昏天暗地了。”
“我排最後,隻能任人拖來扯去。”
餘甘忍不住哈哈大笑。
僚屬見她一下轎跟賤夫搞在一塊兒,都不高興了。
一個年過花甲的老頭領著在街上攔橋的潑皮氣勢洶洶來到公堂。
老頭形容委瑣,胡子花白,眯縫著一雙棗紅的小眼。
這夥人一路嚷著要找新來的狗官算賬。
正在跟餘甘說話的官員一見,忙站起來迎接他們。
老頭不理會,徑直向餘甘走過去。宋橋一把揪住他的衣領。
“你活膩了?”
眾官嚇得臉色全都變了。老頭氣得話都說不囫圇。
“到底是誰活膩了?我叫你們全都直著進來,橫著出去!”
餘甘不明就裏,她叫宋橋放開老頭,柔聲問老頭:
“老人家來告狀嗎?”
老頭整整衣服。
“告狀?從來都是別人告我的狀,我何須告什麽鳥狀?”
餘甘挺不舒服的,陰著臉問:
“別人告你什麽?”
老頭洋洋得意地說:
“多著呢!欺男霸女,搶人房地,反正什麽壞事都幹!”
餘甘勃然大怒。
“那不是無恥奸民嗎?”
“沒錯,老子就是無恥奸民,老子還想殺你這狗官呢!”
餘甘揚手就給他一耳光,打得那老頭眼冒金光。
老頭大喊道:
“狗官竟敢打人,孩子們,給我砸!”
潑皮們聽到老頭發話,原來對侍衛們還心有忌憚,這下全都壯了膽,一聲呐喊就衝上前。
料哪被侍衛們三下五除二,打得落花流水。
縣丞哭喪著臉。
“餘大人,這人萬萬打不得呀!”
“他都自認是奸民了,為何打不得?”
“他是壽寧侯的親家呀!”
餘甘不知道什麽叫做壽寧侯,她想大概是個做官的吧,便說:
“那不是官官相護嗎?倘若如此,更應該重罰!”
侍衛們卻知道壽寧侯就是太後的弟弟張鶴齡,於是就住手了。
不料老頭見自己的身份讓縣丞說出來,就又來勁了,神色猙獰,惡恨恨說:
“好你個狗官,須得記住這頓打,老爺我慢慢找你算賬的!”
餘甘大怒,揚手又是一巴掌,將他打倒在地,半張老臉又紅又腫,許久爬不起來。
下屬全都目瞪口呆,心想餘甘年少不經事,跟壽寧侯結下冤家,看來活不長久了,都替她惋惜。
他們心裏已盤算怎麽才能免禍。
餘甘初次當官,不知道拿老頭怎麽辦,她問宋橋:
“該怎麽辦他呢?”
宋橋雖然看在張鶴齡臉上不願做得太絕,可也不將老頭當迴事。
他知道老頭準是張鶴齡某個愛妾的父親,仗著張鶴齡的勢力無惡不作。
地方官不敢拿他問罪,慢慢慣出來,平時作威作福,將地方官全不放在眼裏。
宋橋是皇親國戚,得罪張鶴齡小妾的父親,張鶴齡也不見得與他結成死敵。
再說,他與老頭結冤是為餘甘,誰知道她是不是未來的貴妃呢?沒準還取代夏皇後的位子。
餘甘既然問他,他當然是先巴結餘甘,無須為一個小妾巴結張鶴齡。
“先將他下到牢子裏,待審明定罪。”
侍衛們不由分說,將老頭和潑皮全逮進牢子裏關押。
第二天升堂,審的是個犯官。
犯官叫方良永,原是廣東僉事,丁憂守製三年,服闕授河南撫民僉事。
才上任幾天,忽然勒令他致仕。現在將他逮問,是因為他在廣東任上判決一樁殺人案出問題了。
這原是刑部的事,輪不到縣官來審。
正德要磨練餘甘,盡量讓她接觸官場上的事,所以頭一個案件就是審犯官。
餘甘在大堂上坐下來,葛兒和侍衛、孔目官分列她的兩旁,差役們排班站在堂上。
方良永穿著囚服上堂。
餘甘不知道怎麽辦事,她看著方良永一個勁發呆。
審案隻在戲台上見到過,親自動手就沒有頭緒了。
旁邊的師爺提醒:
“他雖是犯官,可還沒有削籍,應當讓坐。”
餘甘叫人給他搬來一張椅子。
方良永垂頭喪氣坐下來。師爺又提醒餘甘先讓他自報名籍。
餘甘照他說的問話。
方良永迴答:
“姓方名良永,福建莆田人。”
餘甘一聽是福建莆田的老鄉,正所謂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也不問案由,就說:
“我是福建泉州人,咱們可是老鄉呀。”
方良永想不起老家中有這麽年輕的後進,問:
“恕犯官眼拙,大人哪一科進士?”
他還想當然地以為年紀輕輕就開始做官,必是進士出身,決不會是舉人或監生。
可餘甘卻說:
“進士?那得讀多少書!我一本書都沒讀全過。”
方良永不吭聲了。
劉瑾有個家奴都做到三品大員,沒讀書的縣官有什麽奇怪的?
“既是老鄉,不必審了,將他放了。”
師爺大吃一驚,忙說:
“這事老爺做不得主,他是欽犯,哪能說放就放呢?”
餘甘橫他一眼。
“我堂堂縣令,放他有何不可?”
師爺心裏嘀咕,方良永如非犯事革職,可比你大四級呢。
“老爺顧念鄉情,可讓犯官到後衙敘話,放是萬萬不可的。”
“敘話是要的,放也是要放的。”
師爺在她耳邊悄悄說:
“方良方年初朝覲,沒有向劉瑾劉太監行禮,老爺可要三思啊。”
“不向劉瑾行禮不行嗎?”
“老爺沒有聽說過劉瑾是立皇帝嗎?現在朝覲,鴻臚官不僅引領朝覲官在左順門向皇宮叩頭,也引領他們向河邊直房劉太監住的地方叩頭。方良永之所以倒黴,就是不願向河邊直房行禮。放他就得罪劉太監,老爺別說官當不成,很快會也有牢獄之災的。”
“劉瑾有那麽大的權力?我說話就不算數?此案我審,我說了算。”
師爺苦勸,宋橋說:
“老爺要放他,關你什麽事?來人,將他帶去後衙好生款待,老爺公事了結要跟他敘話的。”
錦衣衛神秘莫測,正德過著富貴閑人的日子,餘甘並不奇怪。
正德每天向她學閩南話,聽她講江湖故事。或者教她讀書、彈琴。
不料餘姑娘學起這些來不比習武,甚是不慧,教會後頭的忘記前頭的。
可能與她腦袋瓜糊裏糊塗有關。她比前段時間好多了,但與正常人比仍糊塗得很。
正德也不在意。少年的光陰總是漫長的,他有的是閑功夫。
有一天他私下裏對葛兒說:
“她這麽不機靈,進宮的話,不用一個月就讓人玩掉小命。”
“萬歲爺寵她,誰敢下手呢?”
“你哪知宮中的事?那些人有的是辦法,將她弄死了,朕還別想知道是誰幹的。或者朕知道了,可他們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能拿誰問罪?就算為她伸冤,人已死了,於事何補呢?”
“不至於吧。”
“有些事你不知道,朕也不能告訴你。”
萬貴妃弄死憲宗皇帝那麽多皇子,如此喪心病狂的事做得出來,還有什麽事做不出來的?一想到這件事正德就寒心。
他接著說:
“她若能機靈一點就好。可我娘那樣機靈,卻寧願自盡,也不願進宮做太後,朕怎能忍心將餘姑娘投入虎口呢?”
“萬歲爺不正在教她道理嗎?”
“就算她將聖人的書全背下來,又管什麽用呢?那種機靈與認得大道理並無關係。讀書做官,做大官的有幾個?大多埋汰了。可惜她不是男人,要不朕讓她去當官,當官最能磨練人的。”
“奴才聽說古代花木蘭代父從軍,當上大將軍,女人也能做官的。”
正德笑了。
“餘姑娘想當官嗎?再說官也不好當的,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
“讓她去河南當官,叫廖堂罩著她,再讓奴才跟在身邊,諒也沒人敢為難她,有什麽不好當的?”
正德有點心動了。他難得碰到一個喜愛的女人,當然舍得花大力氣造就她。
正德跟餘甘一說,不料餘甘大罵:
“你瘋了不成?哪有女孩子當官的?難怪我爺爺說馬臉沒有好東西,也不知道你安什麽心。”
“你做過強盜,難道不想試試當官,幹出一番頂呱呱、讓人刮目相看的大事業?”
正德說完,不禁激動起來,他覺得餘甘做官定然十分好玩。
餘甘搖著頭說。
“就算我想,可一個女孩子,做大事業幹什麽?再說我也不會當官。”
“你要做官,必須女扮男裝。在你的嘴巴上做一個假胡子,誰敢說你是女孩子呢?”
餘甘也有點心動,卻說:
“你說得倒輕鬆,你要我做官,我就能做官?你又不是皇帝。”
“我不是皇帝,可我有錢。官能用錢買的,你又不是不知道。”
“你打算買多大的官?太大我可做不來。”
正德想想也是。
“買一個縣太爺好不好?”
餘甘將頭亂搖。
“縣太爺太大了。”
“官太小朝廷還不買呢。我看就這麽定了。我叫葛兒跟在你身邊,他在我身邊幾年,認識好多當官的,你上任用得著他。”
餘甘想想場麵上的事,還是覺得怕。
“我應付不來。”
正德拿定主意要造就她,又覺得好玩,怎肯輕易放棄。
“你放心好了,咱們買河南的官。河南鎮守中官廖堂與我關係挺好,你是知道的。有他幫忙,天大的事,你也不必擔心。”
餘甘雖然心動,可也以為正德無聊說著玩的。
哪知正德接下來幾天沒完沒了說這事,幾乎磨破嘴皮子,她也就同意了。
她同意後,正德才發現自己的初衷要磨練她,後來隻覺得好玩。
他很期待餘甘當官會有什麽趣事。
葛兒跟隨餘甘上任,正德又撥幾個得力的侍衛給餘甘,說是他的朋友,想跟餘甘下地方長點見識,餘甘不知道正德的用意,當然同意了。
侍衛們隨女扮男裝的餘甘去做官,無不以為祖墳冒青煙了。
餘甘是正德最寵愛的人,有機會跟她拉關係,侍衛們自然喜不自勝。
美中不足的是,凡事必須保密,張揚不得,沒有外快可撈。否則,河南一省足夠他們肆意飽掠的。
擇個吉日,一行人浩浩蕩蕩到河南上任。
縣衙早就派人在縣界驛站迎接新大令。餘甘棄馬換轎,十幾裏就到縣城。
在鼓吹引導下,一行人招搖過市往縣衙而去。
正德撥給餘甘的侍衛從不在他跟前露麵,他們暗中保護正德。因此,知道他們身份的人不多,下到地方不至於讓人認出來。
侍衛的領頭叫宋橋,功夫比簡文和王忠稍遜一籌,可身份卻比他們尊貴。
他的祖母是公主,祖上封過侯,響當當的貴戚子弟,隻是沒人知道他是正德的隱形侍衛。
轎子來到鬧市,市民圍觀如堵。幾個潑皮攔住轎子的去路。
宋橋騎著高頭大馬,喝問他們想幹什麽,四下裏霎時鴉雀無聲。
有個潑皮說:
“來看看新太爺,不成嗎?”
說著走到橋子跟前就要掀橋簾,手剛一伸出,忽覺身子一輕,人像斷線的風箏似地向人群中直飛過去。
原來,他的手還沒有碰上簾子,已然有個侍衛在馬背上弓下身子,抄住他的腰帶往外一扔。
潑皮沒有看清怎麽迴事,人就飛出去了。
這原是片刻的事,餘甘聽到呐喊,打開橋簾,潑皮已經跌進人群中了。
人群中爆發出烈熱的掌聲,餘甘還以為市民歡迎她這個新太爺呢。
這時候,扛轎的四個漢子大聲喊道:
“為報吏民須歡慶,災星退去福星來!”
餘甘好一陣子才聽出他們喊什麽。她問前麵的人:
“本縣前任是貪官嗎?”
幾個漢子笑了。
“誰知道呢?接新大令都這麽喊的。”
餘甘讓他們當福星,上任伊始就有成就感。可聽他們一說,又覺得挺沒意思的。
走進縣衙,僚屬都來見禮。餘甘覺得扛轎的挺有意思,就叫他們來問。
“你們專門為我抬轎嗎?都叫什麽名字呢?”
漢子一個接一個迴答:“我是李三,外號‘洋洋得意’。”
“我叫張四,外號‘不敢放屁’。”
“我叫馬五,外號‘昏天暗地’。”
“我叫王六,外號‘拖來扯去’。”
餘甘驚訝地詢問這些古怪的外號有什麽含義。
“我走在前麵,當然洋洋得意了。”
“我走第二,屁股對著老爺,當然不敢放屁。”
“我對著大轎看不到路,當然昏天暗地了。”
“我排最後,隻能任人拖來扯去。”
餘甘忍不住哈哈大笑。
僚屬見她一下轎跟賤夫搞在一塊兒,都不高興了。
一個年過花甲的老頭領著在街上攔橋的潑皮氣勢洶洶來到公堂。
老頭形容委瑣,胡子花白,眯縫著一雙棗紅的小眼。
這夥人一路嚷著要找新來的狗官算賬。
正在跟餘甘說話的官員一見,忙站起來迎接他們。
老頭不理會,徑直向餘甘走過去。宋橋一把揪住他的衣領。
“你活膩了?”
眾官嚇得臉色全都變了。老頭氣得話都說不囫圇。
“到底是誰活膩了?我叫你們全都直著進來,橫著出去!”
餘甘不明就裏,她叫宋橋放開老頭,柔聲問老頭:
“老人家來告狀嗎?”
老頭整整衣服。
“告狀?從來都是別人告我的狀,我何須告什麽鳥狀?”
餘甘挺不舒服的,陰著臉問:
“別人告你什麽?”
老頭洋洋得意地說:
“多著呢!欺男霸女,搶人房地,反正什麽壞事都幹!”
餘甘勃然大怒。
“那不是無恥奸民嗎?”
“沒錯,老子就是無恥奸民,老子還想殺你這狗官呢!”
餘甘揚手就給他一耳光,打得那老頭眼冒金光。
老頭大喊道:
“狗官竟敢打人,孩子們,給我砸!”
潑皮們聽到老頭發話,原來對侍衛們還心有忌憚,這下全都壯了膽,一聲呐喊就衝上前。
料哪被侍衛們三下五除二,打得落花流水。
縣丞哭喪著臉。
“餘大人,這人萬萬打不得呀!”
“他都自認是奸民了,為何打不得?”
“他是壽寧侯的親家呀!”
餘甘不知道什麽叫做壽寧侯,她想大概是個做官的吧,便說:
“那不是官官相護嗎?倘若如此,更應該重罰!”
侍衛們卻知道壽寧侯就是太後的弟弟張鶴齡,於是就住手了。
不料老頭見自己的身份讓縣丞說出來,就又來勁了,神色猙獰,惡恨恨說:
“好你個狗官,須得記住這頓打,老爺我慢慢找你算賬的!”
餘甘大怒,揚手又是一巴掌,將他打倒在地,半張老臉又紅又腫,許久爬不起來。
下屬全都目瞪口呆,心想餘甘年少不經事,跟壽寧侯結下冤家,看來活不長久了,都替她惋惜。
他們心裏已盤算怎麽才能免禍。
餘甘初次當官,不知道拿老頭怎麽辦,她問宋橋:
“該怎麽辦他呢?”
宋橋雖然看在張鶴齡臉上不願做得太絕,可也不將老頭當迴事。
他知道老頭準是張鶴齡某個愛妾的父親,仗著張鶴齡的勢力無惡不作。
地方官不敢拿他問罪,慢慢慣出來,平時作威作福,將地方官全不放在眼裏。
宋橋是皇親國戚,得罪張鶴齡小妾的父親,張鶴齡也不見得與他結成死敵。
再說,他與老頭結冤是為餘甘,誰知道她是不是未來的貴妃呢?沒準還取代夏皇後的位子。
餘甘既然問他,他當然是先巴結餘甘,無須為一個小妾巴結張鶴齡。
“先將他下到牢子裏,待審明定罪。”
侍衛們不由分說,將老頭和潑皮全逮進牢子裏關押。
第二天升堂,審的是個犯官。
犯官叫方良永,原是廣東僉事,丁憂守製三年,服闕授河南撫民僉事。
才上任幾天,忽然勒令他致仕。現在將他逮問,是因為他在廣東任上判決一樁殺人案出問題了。
這原是刑部的事,輪不到縣官來審。
正德要磨練餘甘,盡量讓她接觸官場上的事,所以頭一個案件就是審犯官。
餘甘在大堂上坐下來,葛兒和侍衛、孔目官分列她的兩旁,差役們排班站在堂上。
方良永穿著囚服上堂。
餘甘不知道怎麽辦事,她看著方良永一個勁發呆。
審案隻在戲台上見到過,親自動手就沒有頭緒了。
旁邊的師爺提醒:
“他雖是犯官,可還沒有削籍,應當讓坐。”
餘甘叫人給他搬來一張椅子。
方良永垂頭喪氣坐下來。師爺又提醒餘甘先讓他自報名籍。
餘甘照他說的問話。
方良永迴答:
“姓方名良永,福建莆田人。”
餘甘一聽是福建莆田的老鄉,正所謂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也不問案由,就說:
“我是福建泉州人,咱們可是老鄉呀。”
方良永想不起老家中有這麽年輕的後進,問:
“恕犯官眼拙,大人哪一科進士?”
他還想當然地以為年紀輕輕就開始做官,必是進士出身,決不會是舉人或監生。
可餘甘卻說:
“進士?那得讀多少書!我一本書都沒讀全過。”
方良永不吭聲了。
劉瑾有個家奴都做到三品大員,沒讀書的縣官有什麽奇怪的?
“既是老鄉,不必審了,將他放了。”
師爺大吃一驚,忙說:
“這事老爺做不得主,他是欽犯,哪能說放就放呢?”
餘甘橫他一眼。
“我堂堂縣令,放他有何不可?”
師爺心裏嘀咕,方良永如非犯事革職,可比你大四級呢。
“老爺顧念鄉情,可讓犯官到後衙敘話,放是萬萬不可的。”
“敘話是要的,放也是要放的。”
師爺在她耳邊悄悄說:
“方良方年初朝覲,沒有向劉瑾劉太監行禮,老爺可要三思啊。”
“不向劉瑾行禮不行嗎?”
“老爺沒有聽說過劉瑾是立皇帝嗎?現在朝覲,鴻臚官不僅引領朝覲官在左順門向皇宮叩頭,也引領他們向河邊直房劉太監住的地方叩頭。方良永之所以倒黴,就是不願向河邊直房行禮。放他就得罪劉太監,老爺別說官當不成,很快會也有牢獄之災的。”
“劉瑾有那麽大的權力?我說話就不算數?此案我審,我說了算。”
師爺苦勸,宋橋說:
“老爺要放他,關你什麽事?來人,將他帶去後衙好生款待,老爺公事了結要跟他敘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