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聽起來有點好笑。可她還是個小女孩,有過錯推在別人身上也不奇怪。


    她不說正德賊眼溜溜,說他馬臉還算客氣了。


    劉六連忙說:“以貌取人是不對的!”


    “我爺爺說的。”


    正德一聽餘姑娘說他是馬臉,非常的吃驚,立馬招唿手下:


    “快!迴小鎮,找鏡鋪子!”


    說罷跳上馬,揚鞭狂奔而去。


    內官和侍衛不明所以,也都飛身上馬狂奔而去。


    一行人隨著正德風馳電掣迴到小鎮,從鏡鋪拿到鏡子。


    正德迫不及待端詳他的臉孔,心想:原來這叫馬臉,那些王八蛋個個欺騙朕,說什麽朕龍顏隆準,五柱貫頂。


    馬臉跟龍顏比起來有著仙凡之別,正德當然十分在意。


    他忽然不寒而栗,人人欺騙他,這皇帝當著就危險了。


    正德心情一壞,就沒有心思去看寧杲捕盜了。他悶悶不樂下令:


    “哪兒也不去了,這就迴京。”


    一行人進了京,許泰自去客店投宿。


    正德帶著手下迴宮,路上問劉瑾:“那潑皮說的劉公公會是誰呢?”


    劉瑾聽正德的口氣還在懷疑他,忙說:


    “天下內官好幾萬人,有頭有臉麵的不下千人。不過,想查出此人也不難。據奴才所知,小鎮有許多京官的別墅,張永也有一處宅子,敢將手伸到那地盤的劉姓太監不會太多。”


    張永也是八虎之一。


    原來,京官一般在宮殿附近租宅居住,極少購置宅第。


    錢多了燒手,便於城外構建豪宅,每月朔望休沐,去豪宅小住兩天。


    進東華門後,正德不無擔心:


    “倘若皇門禦史見朕出宮,諫章又將堆如山積了。”


    “萬歲爺怕什麽呢,出宮走走能壞什麽事?他們唯恐天下不亂,想留下直諫的好名聲呢。”


    “也不全像你說的。你去看看廷議結束了沒有,廷議一結束,就傳潘幹。”


    這話從正德嘴裏說出來,跟他的年齡一點都不相稱。


    一談到政事,正德就像一個老氣橫秋的早熟孩子,身邊的人一看都覺得別扭。


    每逢內閣組織廷議,正德就讓潘幹去探聽朝臣都說些什麽。


    劉瑾覺得正德急著想知道朝臣的議論,顯然對政事還不熟練。


    正德不大喜歡政事,他將政事交給內閣和司禮監去決斷,自己很少拿主意。


    結果可想而知,內閣以兩份詔書為準,司禮監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凡事很難謀合到一塊,問題自然越積越多。


    如此一來,或各不相讓,或相互扯皮,以致於久拖不決,政令擁塞。


    組織廷議,廷議結果還得司禮監代正德批複。倘若正德認可,他便親自批複,不煩司禮監代勞。


    不認可,仍交由司禮監代批,進入下一輪較量。


    劉瑾想,倘若司禮監有魄力也不至於處處受內閣牽製,正德這個半大的孩子也用不著過早地跟國家大事捆綁在一塊兒,當然也用不著老是左右為難了。


    到了傍晚廷議結束後,潘幹急忙到乾清宮向正德稟報。


    正德將司禮太監王嶽、李榮、陳寬和範亨等人叫齊了,打算在內閣擬票出來前將問題定下來。


    他得權衡方方麵麵的利害關係,不打算、也不可能按照廷議結果依樣畫葫蘆打板。


    他最先問的是國舅壽寧侯張鶴齡奏討長蘆殘鹽一事,好像他對這事最關心。


    可他一點都不喜歡國舅爺。


    鹽賦占國家收入一半,是邊費最重要的保證,鹽政亂,天下不得安寧,朝臣一直堅持這種說法。


    張鶴齡一見麵就纏得他心煩,他也不敢輕易答應。隻是他母後臉上不好看,也不好一下就拒絕。


    潘幹匯報,朝臣說到殘鹽眾口一詞,就是不肯給張鶴齡鹽引。


    正德臉一沉,自言自語似地說:


    “殘鹽不就是風吹日曬、變質的舊鹽嗎,怎會變亂鹽政?”


    王嶽恭身迴答:


    “迴萬歲爺,左班官擔心國舅爺名義上要的是殘鹽,可到鹽場要鹽,鹽局誰敢將殘鹽給他呢?”


    “叫他們再議,想想有沒有妥當的辦法。”


    其實正德早已打好主意,將張鶴齡得不到鹽引的責任推在朝臣身上,所以一提這事他就完全傾向張鶴齡。


    這麽一來,不用他向太後解釋,自有太後的密探向太後替他說話,這跟周瑜利用蔣幹是一個道理。


    廷議結果他是滿意的,但還是叫內閣再議。


    他知道文章要做足,讓太後無話可說,否則太後惱起來不是好玩的。


    至於皇莊,正德就不會聽廷議的。皇莊名義上用於贍養兩宮太後,其實大部分裝進正德腰包。


    潘幹說:


    “據戶部尚書韓文稱,孝宗爺時京師有皇莊一萬二千餘頃,薰戚和內臣的莊田多達三百餘處,共三萬三千餘頃,還不包括萬歲爺即位後新增加的七處皇莊。管莊中官校尉無惡不作。他建議革除皇莊,交付小民耕種,每畝征銀三分供兩宮用費。九卿也有說革除的,也有說以孝道治天下就不該革除的。”


    “三位閣老說什麽了?”


    “迴萬歲爺,三位閣老不置可否。”


    “皇莊斷不可革除,既然中官和校尉擾民,就將人數酌量減少。韓文也不是好東西,朕向戶部要錢,老是跟朕扯皮。宮中開支不足一事,他們如何議的?”


    “朝臣大都說宮中用度比先帝爺時多出好幾倍,應裁減開支,說萬歲爺濫賞。還說騰驤四衛偽冒吃空餉一萬餘個名額、內官私役軍士,監局、倉庫及四方鎮守超編數倍,根據先帝爺遺詔清理出來後,卻都沒有除去名額……”


    “吏部尚書馬文升因此告老辭去的。”


    “他們說這幾樣做好了,費用將大大縮減。禦史嚷著要清查司鑰庫和內承運庫,著籍備考,竟懷疑萬歲爺的私房錢了。”


    王嶽說:


    “內承運庫正要奏明萬歲爺,內庫所貯諸色綻絲、紗羅、織金、閃金、蟒龍、飛魚、麒麟、獅子通袖,並胸鬥牛、飛仙、天鹿,俱天順後間所織,欽賞已盡,乞令應天、蘇杭諸府依式織造。”


    他早不提這事,遲不提這事,這會兒說出來,正德一聽便知繞著彎子諫他濫賞。


    先前兩個皇帝幾十年間欽賞不盡的,他一年裏花光了。


    王嶽雖說是司禮監掌印,是內官首輔,可正德登位以來不大理睬他的進諫。


    “既是天順年間織造的,也該織新的了。”


    “迴萬歲爺,積年有功勞的才得賞賜,萬歲爺至於一麵之緣的也賞賜,織再多也難以為繼呀。”


    “此事以後再議。”


    潘幹跟王嶽關係挺好,見正德臉色不善,怕王嶽得罪他,忙說:


    “朝臣也提到這事,韓文說去年邊警,年初山、陝饑荒和先帝爺山陵,接下來萬歲爺大婚,幾件大事湊在一塊,用度不足不全是宮中費用倍增的緣故。如果能動用內庫最好,如不然暫借勳戚的莊田稅。”


    正德一聽這話倒是發火了,他一拍禦案說:


    “他這戶部尚書怎麽當的,朕向勳戚借錢,傳出去臉麵何在?朕知道他盯著內庫,照他看來每年百萬兩金花銀,又有莊田收入,斷不會不夠用。叫他死心吧,朕不管他用什麽辦法,缺錢不找他找誰?”


    乾清宮內鴉雀無聲,正德從禦座站起來,在宮內來迴踱步。


    他走到潘幹麵前,瞪著潘幹問:


    “難道就沒有幾個解事的幫朕說話嗎?朕真的一無是處?朝臣要朕節省用度,革除弊政,可朕上頭壓著兩宮太後,還有千萬個皇子皇孫,貴戚薰臣,朕不能一點親故之情都不顧。對了,十三皇叔請的那塊地怎麽說?”


    “迴萬歲爺,禮部尚書張升和兵部許進說榮王爺尚未就藩,霸州信安那塊地是永樂年間設立的草場,蕃育馬匹,以資武備,到成化中才有貴戚乞為莊田。先帝爺時清理還屯,不宜以私廢公賜給榮王爺,還說榮王爺不久就藩自有封地。”


    “這話是對的,可朕又得跟太皇太後費多少口舌。”


    潘幹見正德臉色有所緩和,忙又說:


    “萬歲爺,也不是沒有人為您著想,吏部侍郎焦芳就說,尋常百姓都需要用度,何況官家呢?俗話說無錢揀故紙,天下逃漏稅賦的何止千億萬,把緊一點就是,何必計較皇上那點花費呢?”


    正德臉上現出一點笑容,他揮揮手說:“下去吧,宣劉瑾進來。”


    政事一結束,他最先想到的是劉瑾。


    劉瑾進宮時正德手托著腮在禦座上打盹,劉瑾不敢驚動他,心裏著實心痛這個年僅十六歲的少年天子。


    他悄悄站一會兒,正德睜眼見了,招唿他到跟前,有氣無力說:


    “大伴,給朕捶捶背吧。”


    劉瑾捶著背,心裏卻一刻也沒閑著,他琢磨正德想什麽。正德又說:


    “朝臣不懂事,司禮監都是吃幹飯的,朕不讓他們氣死,隻好累死。”


    其實司禮監不能決斷,是沒有得到他的支持。他們不僅要對付朝臣,還得對付八虎這些的新貴,處境已經夠艱難了。


    劉瑾知道這個原因,但一有機會就要說他們的壞話,他說:


    “萬歲爺,先帝爺時哪輪到左班官說話呢?萬歲爺是知道的,孝宗爺爺盯緊司禮監,便垂拱而治,對內閣和朝臣溫禮有加,他們也就知足了,很少聽到說長道短的。”


    正德想不通了:“現在這些人都怎麽的,一個個像烏眼雞似的。”


    “說句不恭敬的話,他們欺萬歲爺年輕哩,倘若司禮監真心為萬歲爺分憂,哪容許左班官無風起浪,無事生非呢?他們隻顧著撈好處。”


    “朝臣說朕濫賞過度,朕果真濫賞了?”


    “天子以四海為家,天下萬物哪樣不屬皇上?再說,有幾人能得萬歲爺賞賜呢?先帝爺時高郵有個叫夏有文的學官獻書闕下,先帝爺覺得好,便將題目改一個字。夏有文的名刺就將此事寫進官名中,官名也就奇了,叫做‘獻萬世保豐永享管見天子改為策高郵學正夏有文’,人都說夏有文迂腐可笑。奴才卻覺得不可笑,萬歲爺試想,天下這麽大,能得到皇上記掛瞬間的到底能有幾個呢?”


    正德哈哈大笑:“話雖這麽說,姓夏的到底可笑,這會兒朕在記掛他,倘若知道了,不知又弄出什麽古怪的官名來。”


    劉瑾陪著笑說:“跑不了‘博龍顏一悅高郵學正夏有文’罷。”


    這話說得連殿內恭恭敬敬肅立的內官也忍俊不禁。


    正德精神好多了,他說:


    “他們說朕對你們幾個東宮舊人偏心,可他們沒有見,朕隻跟你們在一塊,才有點快活。”


    “萬歲爺不論寵上何人,都立刻給他招來毀謗。”


    “為何不和氣共處,非得鬥得像烏眼雞才成嗎?還有一件事你去做,馬文升告老,你活動一下,吏部尚書一缺叫他們廷推焦芳,推上別人朕也不準。”


    “萬歲爺看準焦芳,直接下旨就是,何必非廷推不可呢?”


    “朕不想壞了祖宗規矩,還是由他們推選吧,表麵文章要做的。再說,內旨下太多,他們凡事不拿主意,都由朕決定,豈不累死?凡事從長遠著想。”


    其實他看重廷推和內閣擬票,用朝臣來牽製司禮監,不讓司禮監大權獨攬,這是孝宗皇帝從小教他要注意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德皇帝朱厚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真應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真應畏並收藏正德皇帝朱厚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