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封伯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獻俘文章是由翰林院的翰林們書寫的駢文,四六體,朗讀的翰林官讀的搖頭晃腦,聲情並茂。
眾人卻都是聽的無聊。
好不容易等這翰林讀完,接著薊鎮節度使,副使,也就是馮唐等人上前拜謁皇帝,同時有大隊禁軍押著俘虜中的頭麵人物,最少得是個百夫長才夠格被押解過來獻俘。
這其中還有幾個台吉,應該是身份最貴重的貴族了。
不過北虜貴族也是真多。
哪怕現在凝成了一股繩,有共主大汗,但其實還是分為幾十個大小不等的部落。
部落部民從幾十萬人到幾萬人不等。
再小就不配成獨立部落了。
象前明末年時,奈曼,敖漢等部可能才幾千牧民,也就有個方圓幾百裏的牧場,實在是弱小的可憐。
就算是小部落,該有的貴族還是不能少。
最高是共主大汗,其次是大部落的封王,蒙古人現在也有封王,王在大汗之下。
再次是各部貝勒,基本上就是中小部落的主事人了。
原本這些小部落之主也會稱汗,比如科爾沁汗,車臣汗,土謝圖汗,還有拉藏汗等諸多蒙古汗。
後人看的頭暈。
當時真正的大汗就是察哈爾部的大汗,因為北方三汗也好,還有土默特汗這些實力強勁的大汗,都是察哈爾部共主大汗冊封的萬戶部落。
他們稱汗,嚴格來說算是僭越。
隻是蒙古長時期是誰拳頭大誰說了算,俺答汗強勢時,你叫察哈爾汗怎麽辦?
不爽也隻能忍著。
待明末大變結束,蒙古人重新一統,現在隻有一個共主大汗,各大部落之主封王,小部落封貝勒。
各部落的大小貴族都封為台吉。
台吉地位也有高有低,有貧有富。
這東西看運氣,看傳承,各部都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一個幾萬人的部落,擁有幾十個台吉很正常。
甚至有過百個台吉。
所以俘虜中的台吉也沒被怎麽當迴事,也沒有優待,和普通俘虜一樣,都餓的麵黃肌瘦。
過一會兒他們就能吃飽了。
大周畢竟禮儀之邦,哪怕是這些虜騎獸類,要開刀問斬前總是會給斷頭飯的,餓了這麽多天,吃頓飽飯再上路,這才符合孔聖的仁恕之道。
給飯吃是仁,送其上天贖罪,上天是不是寬恕得看上天的,大夥兒的任務是趕緊送他們上天。
寬恕,不存在的。
送去做苦役贖罪?
還得派不少人手看著,這些人不懂漢語,蠻夷之輩吃飽了飯就得鬧事,一個不好就是嘩變,搞不好要死不少人。
況且大周人口稠密,自己人都不一定找到活做,這些蠻夷能去做什麽工?
一刀砍了最為經濟實惠。
也不必顧慮此後韃子不敢投降,他們原本就不太肯投降。
不是山窮水盡,根本沒有投降的可能。
……
將校們在下長揖,並且表示在皇帝的英明指揮下,大周軍隊大獲全勝,斬首和俘虜眾多。
在說話時,大量禁軍將士上前,把一顆顆北虜首級丟擲在午門前的廣場正中,很快就堆成了一座小小的首級山。
這是給大周軍民百姓提氣。
也給來觀禮的外邦藩屬使臣和土司代表一點點震撼。
在場的這類人還真不少。
朝鮮國,安南國,真臘國,緬甸,三佛齊,倭國,暹羅……
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的使臣都在。
另外就是有西南夷大土司派駐京城的代表。
這些大土司,大的擁有幾個州,十幾個縣的地盤,麾下有幾十萬到過百萬人。
小土司也有一兩個縣的地盤,幾萬到十幾萬人口。
他們掛著土知府,知州,知縣的官銜,但其實不服王化,內部自有一套統治規則。
若他們真的自行其事,雖不納貢但稱臣,遵循王化也還好。
大周也不差這些窮鬼的一點賦稅。
能自成土司勢力的地方多半是西南的大山之中,一個個寨子形成了一個個小型王國。
多半都是窮的鳥不拉屎,收不上來幾個稅錢。
但這幫家夥不服王化也就算了,對內作威作福,對治下領民極盡盤剝,甚至是敲骨吸髓也是他自家事,但這些大小土司幾乎沒有安分守己的。
隔幾年總會有土司叛亂,攻打大周州縣。
搶掠財貨,乃至人丁。
土司也要人種地,挖礦,當苦力。
最好就是搶漢人男丁去做苦力,婦人抓迴去給土著光棍當女人生娃。
這等事就叫“抓娃子”。
漢人就是這些土著眼裏的娃子,奴隸,地位比土著奴隸還要差一點。
這都算小事了。
燒殺搶掠在所難免。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這些土著世代相襲,等於一個個小型國家的君主,擁有自己的臣屬和軍隊,甚至他們的權力比中原王朝的皇帝要大的多,對臣下完全能生殺予奪隨心所欲。
這樣的土司王國,掛著官員的名,其實完全是化外邦國,他們搶點東西,燒幾個村子,搶點人口,在他們自己看來算什麽?
如果單個的土司,大周能隨便踏平。
但一旦討伐某個土司,該區域基本上所有土司都會站在一條線上。
他們不蠢。
如果大周能肆意征伐某個土司,總有一天會打到他們頭上。
所以一亂就是亂一窩。
又基本上都在山區。
說起來比北虜還叫人頭疼。
事實也是如此。
不提這些土司在明中後期一直不停的鬧事。
就算是常備軍始終保持相當高水準的清朝,對土司也是頭痛無比。
乾隆年間把準部都殺絕種了,西南夷的大量土司還在。
雍正也算是個有能耐的,他搞的改土歸流成就相當有限。
一直到清末,湘西,四川,雲貴,還保留著大量世襲土司,乃至到民國都是換湯不換藥,到了新中國才徹底解決掉西南土司問題。
很多千年土司家族,至此才消亡。
大周也解決不了,隻能盡量震懾。
展現強大武力,叫他們自己心裏多掂量。
其實效果不大。
這幫家夥根深蒂固,就算把他們寨子給燒了,田給毀了,他們往大山裏一鑽,躲上幾年一點事沒有。
等再出來,收攏治民,仍然是土司。
他們的地位牢固的很,傳承最久的是從唐朝乃至隋,南北朝就開始了。
那裏的人又最講血脈,沒有所謂高貴血脈的根本成不了頭人。
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停的移民,把漢民摻過去,慢慢改變土著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貴州以貴陽為中心,雲南以昆明幾個府為核心,明初時開始大量移居漢民,這才穩下來。
……
投擲過首級,又是獻俘,就是把俘虜牽到午門下方。
然後隆正帝在上麵講一句:“拿去!”
接下來太監們和禁軍紛紛跟著喊叫。
聲音越來越大,效果堪比大量擴音喇叭。
今天是大典,為了彰顯大周朝廷威力,宣揚武力,皇城大開,任百姓過來圍觀。
當然,普通百姓很難靠近廣場,這邊更多的是官吏和相關人員。
就這樣也是好幾萬人,沿著皇城禦道到東安門,西安門,大周門,足足圍了好幾十萬人。
畢竟幾十年未有的大勝。
哪怕是摻水的大勝。
隨著拿去聲響起,獻俘大典也是到了高潮。
幾千俘虜被押走,送到城外西山大營那邊分批砍頭。
隻有那幾個台吉和一些千夫長級別的,加起來幾十人,留在城裏的東市斬首。
總不好在城裏砍幾千人,血淋淋的有點有礙觀瞻。
俘虜們步履蹣跚,仿佛待宰羔羊。
但無人同情。
這幫人在草原上是老實巴交,騎馬放牧,安分守己。
甚至有遠客來,他們平時舍不得吃的喝的,都會拿出來招待客人。
但這是對他們自己人。
到了漢地,他們就化身成了惡魔。
他們連漢民的鋤頭都不會放過,鍋碗瓢盆都照搶不誤,如果時間充裕,他們連家具都搶。
村落有一個算一個,一律燒光。
男女老幼,老人一律殺光,男丁抓迴去種地,女人抓迴去分給牧民。
孩子能活下來,帶迴去當小奴隸。
可憐這些人,被他們殘害的人有話要說。
不要機械思維,拿後世套古人。
這時候沒有形成一個國家,也不存在民族融合。
得等一方徹底強勢,才談的上融合彼此,和睦相處。
隆正帝臉頰微紅。
掃視著自己的幾個皇子,再看廉親王,智親王,勇郡王等諸王。
皇帝心中冷笑。
這幾年他開始發力,疏理政務,插手軍事。
涮新吏治,責任地方官補齊府庫。
朝廷用度開始緩解窘迫,不像景和末年那樣捉襟見肘。
加上這一次大勝……
隆正帝的威望水漲船高。
現在叫這些兄弟說嘴?
換了義忠親王,廉親王,智親王,勇郡王,這些人能比朕做的更好?
皇帝內心對馮唐,賈芸等人,尤為感激。
最感激的當然是賈芸。
兩篇文章,打響了隆正新政的頭兩槍,使得隆正帝部署更加得心應手,少了許多阻力。
運輸糧餉,保障軍需,使得這一次的大勝再無懸念。
戰場破敵,斬首頗多,軍功也不小。
真的是……聖君在上,國出祥瑞啊。
祥瑞也不一定非得是靈芝瑞獸,人才也算。
隆正帝是把賈芸當祥瑞了。
“著賜馮唐忠勇侯,賜銀青光祿大夫,驃騎將軍,金百兩,銀千兩,玉帶一,麒麟服一……”
給馮唐的賞賜相當優厚。
勳,階,侯爵世職都有了。
還有玉帶,表裏,麒麟服,絹,絲等實物賞賜不提。
另賜在遼東莊園一座,大約有萬畝餘地,一年有幾千石糧和幾千兩銀的收入,和賈家在遼東的莊子差不多。
馮家不太缺錢,主要是家族規模不大,馮唐又以軍法管家,所以開銷不大。
多這麽多賞銀加莊園,馮家底蘊又上一層。
關鍵是,皇帝雖沒明說,但大夥心裏有數,馮唐必授節度使。
就是馮唐資曆夠了,但戰功不過硬,估計最多是邊境節度,想任京營節度還差火候。
象賈家,強行推王子騰為京營節度,到底被排擠到九邊外鎮去了。
武夫就是這樣直接,你行你把戰功拿出來咱們比比?
比不過就是比不過。
王子騰幾乎沒戰功可言,哪能坐穩京營節度?
大周的官職向來是以京官為重,閣臣為文臣第一,六部,科道其次。
能在京任職,肯定強過在地方。
軍職也是一樣,能在京任職,肯定是要比外鎮高一級。
京營副節度能外放為外鎮節度,外鎮節度,得戰功顯赫,資曆老,背景硬實,才有機會調到京營為京營節度。
就算如此,馮唐也值了。
從一個空頭將軍到節度副使,再到侯爵節度使。
馮唐才五十左右,還能在邊鎮幹十年,搞不好能封公。
接下來就是賈芸。
排在諸多高官邊將之上。
這也在很多高層的意料之中。
賈珍就是一臉詫異。
在他預料之外。
按賈珍得到的消息,賈芸能排在十幾位就不錯了。
朝廷賜給一些金銀,給他加個將軍號,就算相當豐厚的賞賜了。
“繡衣衛指揮使賈芸,封寧遠伯,加驍騎將軍,賜蟒服一領,玉帶,金魚袋,禁城騎馬……”
一係列封賞讀下來,賈珍人整個麻了。
賈芸這麽一封,已經是開國勳貴第一人。
鎮國公府也是開國八國公家族,但鎮國公論資曆人脈要遠遜賈家。
牛繼宗也是伯,但是沒有伯號,也就是二等或三等伯。
加伯號的才是正經伯爵,一等伯。
地位尊貴,位在超品。
也就是說能和內閣大學士分庭抗禮。
當然,實際上伯爵權勢遠不及大學士,沒有哪個伯爺會不知好歹,跑去和大學士對線。
也就是實權侯爵,差不多能和大學士頂幾句,和六部尚書真正勢均力敵。
到國公級別,才算真正能上場,能因為補給,軍需,軍械,兵部權力過大等話題和文官大佬過幾招。
若是賈代善那種級別的國公,普通閣臣的能量還在其之下。
就如現在的趙國公田鐸,足夠與首輔分庭抗禮。
賈芸這個一等伯,加將軍號,足夠領兵,一入軍中,在京為都統製,在地方足夠任節度副使,這個封賞,怪不得排第二名。
畢竟不是真正大勝,這種檔次的封賞已經相當豐厚了。
此後賈芸的權勢,當和六部侍郎級別相差不多,抵一個寺卿。
也就是說,賈芸初入仕途,權勢官職就在賈赦,賈珍,賈政等人之上。
賈珍詫異之餘,又是覺得無比羞惱。
眾人卻都是聽的無聊。
好不容易等這翰林讀完,接著薊鎮節度使,副使,也就是馮唐等人上前拜謁皇帝,同時有大隊禁軍押著俘虜中的頭麵人物,最少得是個百夫長才夠格被押解過來獻俘。
這其中還有幾個台吉,應該是身份最貴重的貴族了。
不過北虜貴族也是真多。
哪怕現在凝成了一股繩,有共主大汗,但其實還是分為幾十個大小不等的部落。
部落部民從幾十萬人到幾萬人不等。
再小就不配成獨立部落了。
象前明末年時,奈曼,敖漢等部可能才幾千牧民,也就有個方圓幾百裏的牧場,實在是弱小的可憐。
就算是小部落,該有的貴族還是不能少。
最高是共主大汗,其次是大部落的封王,蒙古人現在也有封王,王在大汗之下。
再次是各部貝勒,基本上就是中小部落的主事人了。
原本這些小部落之主也會稱汗,比如科爾沁汗,車臣汗,土謝圖汗,還有拉藏汗等諸多蒙古汗。
後人看的頭暈。
當時真正的大汗就是察哈爾部的大汗,因為北方三汗也好,還有土默特汗這些實力強勁的大汗,都是察哈爾部共主大汗冊封的萬戶部落。
他們稱汗,嚴格來說算是僭越。
隻是蒙古長時期是誰拳頭大誰說了算,俺答汗強勢時,你叫察哈爾汗怎麽辦?
不爽也隻能忍著。
待明末大變結束,蒙古人重新一統,現在隻有一個共主大汗,各大部落之主封王,小部落封貝勒。
各部落的大小貴族都封為台吉。
台吉地位也有高有低,有貧有富。
這東西看運氣,看傳承,各部都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一個幾萬人的部落,擁有幾十個台吉很正常。
甚至有過百個台吉。
所以俘虜中的台吉也沒被怎麽當迴事,也沒有優待,和普通俘虜一樣,都餓的麵黃肌瘦。
過一會兒他們就能吃飽了。
大周畢竟禮儀之邦,哪怕是這些虜騎獸類,要開刀問斬前總是會給斷頭飯的,餓了這麽多天,吃頓飽飯再上路,這才符合孔聖的仁恕之道。
給飯吃是仁,送其上天贖罪,上天是不是寬恕得看上天的,大夥兒的任務是趕緊送他們上天。
寬恕,不存在的。
送去做苦役贖罪?
還得派不少人手看著,這些人不懂漢語,蠻夷之輩吃飽了飯就得鬧事,一個不好就是嘩變,搞不好要死不少人。
況且大周人口稠密,自己人都不一定找到活做,這些蠻夷能去做什麽工?
一刀砍了最為經濟實惠。
也不必顧慮此後韃子不敢投降,他們原本就不太肯投降。
不是山窮水盡,根本沒有投降的可能。
……
將校們在下長揖,並且表示在皇帝的英明指揮下,大周軍隊大獲全勝,斬首和俘虜眾多。
在說話時,大量禁軍將士上前,把一顆顆北虜首級丟擲在午門前的廣場正中,很快就堆成了一座小小的首級山。
這是給大周軍民百姓提氣。
也給來觀禮的外邦藩屬使臣和土司代表一點點震撼。
在場的這類人還真不少。
朝鮮國,安南國,真臘國,緬甸,三佛齊,倭國,暹羅……
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的使臣都在。
另外就是有西南夷大土司派駐京城的代表。
這些大土司,大的擁有幾個州,十幾個縣的地盤,麾下有幾十萬到過百萬人。
小土司也有一兩個縣的地盤,幾萬到十幾萬人口。
他們掛著土知府,知州,知縣的官銜,但其實不服王化,內部自有一套統治規則。
若他們真的自行其事,雖不納貢但稱臣,遵循王化也還好。
大周也不差這些窮鬼的一點賦稅。
能自成土司勢力的地方多半是西南的大山之中,一個個寨子形成了一個個小型王國。
多半都是窮的鳥不拉屎,收不上來幾個稅錢。
但這幫家夥不服王化也就算了,對內作威作福,對治下領民極盡盤剝,甚至是敲骨吸髓也是他自家事,但這些大小土司幾乎沒有安分守己的。
隔幾年總會有土司叛亂,攻打大周州縣。
搶掠財貨,乃至人丁。
土司也要人種地,挖礦,當苦力。
最好就是搶漢人男丁去做苦力,婦人抓迴去給土著光棍當女人生娃。
這等事就叫“抓娃子”。
漢人就是這些土著眼裏的娃子,奴隸,地位比土著奴隸還要差一點。
這都算小事了。
燒殺搶掠在所難免。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這些土著世代相襲,等於一個個小型國家的君主,擁有自己的臣屬和軍隊,甚至他們的權力比中原王朝的皇帝要大的多,對臣下完全能生殺予奪隨心所欲。
這樣的土司王國,掛著官員的名,其實完全是化外邦國,他們搶點東西,燒幾個村子,搶點人口,在他們自己看來算什麽?
如果單個的土司,大周能隨便踏平。
但一旦討伐某個土司,該區域基本上所有土司都會站在一條線上。
他們不蠢。
如果大周能肆意征伐某個土司,總有一天會打到他們頭上。
所以一亂就是亂一窩。
又基本上都在山區。
說起來比北虜還叫人頭疼。
事實也是如此。
不提這些土司在明中後期一直不停的鬧事。
就算是常備軍始終保持相當高水準的清朝,對土司也是頭痛無比。
乾隆年間把準部都殺絕種了,西南夷的大量土司還在。
雍正也算是個有能耐的,他搞的改土歸流成就相當有限。
一直到清末,湘西,四川,雲貴,還保留著大量世襲土司,乃至到民國都是換湯不換藥,到了新中國才徹底解決掉西南土司問題。
很多千年土司家族,至此才消亡。
大周也解決不了,隻能盡量震懾。
展現強大武力,叫他們自己心裏多掂量。
其實效果不大。
這幫家夥根深蒂固,就算把他們寨子給燒了,田給毀了,他們往大山裏一鑽,躲上幾年一點事沒有。
等再出來,收攏治民,仍然是土司。
他們的地位牢固的很,傳承最久的是從唐朝乃至隋,南北朝就開始了。
那裏的人又最講血脈,沒有所謂高貴血脈的根本成不了頭人。
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停的移民,把漢民摻過去,慢慢改變土著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貴州以貴陽為中心,雲南以昆明幾個府為核心,明初時開始大量移居漢民,這才穩下來。
……
投擲過首級,又是獻俘,就是把俘虜牽到午門下方。
然後隆正帝在上麵講一句:“拿去!”
接下來太監們和禁軍紛紛跟著喊叫。
聲音越來越大,效果堪比大量擴音喇叭。
今天是大典,為了彰顯大周朝廷威力,宣揚武力,皇城大開,任百姓過來圍觀。
當然,普通百姓很難靠近廣場,這邊更多的是官吏和相關人員。
就這樣也是好幾萬人,沿著皇城禦道到東安門,西安門,大周門,足足圍了好幾十萬人。
畢竟幾十年未有的大勝。
哪怕是摻水的大勝。
隨著拿去聲響起,獻俘大典也是到了高潮。
幾千俘虜被押走,送到城外西山大營那邊分批砍頭。
隻有那幾個台吉和一些千夫長級別的,加起來幾十人,留在城裏的東市斬首。
總不好在城裏砍幾千人,血淋淋的有點有礙觀瞻。
俘虜們步履蹣跚,仿佛待宰羔羊。
但無人同情。
這幫人在草原上是老實巴交,騎馬放牧,安分守己。
甚至有遠客來,他們平時舍不得吃的喝的,都會拿出來招待客人。
但這是對他們自己人。
到了漢地,他們就化身成了惡魔。
他們連漢民的鋤頭都不會放過,鍋碗瓢盆都照搶不誤,如果時間充裕,他們連家具都搶。
村落有一個算一個,一律燒光。
男女老幼,老人一律殺光,男丁抓迴去種地,女人抓迴去分給牧民。
孩子能活下來,帶迴去當小奴隸。
可憐這些人,被他們殘害的人有話要說。
不要機械思維,拿後世套古人。
這時候沒有形成一個國家,也不存在民族融合。
得等一方徹底強勢,才談的上融合彼此,和睦相處。
隆正帝臉頰微紅。
掃視著自己的幾個皇子,再看廉親王,智親王,勇郡王等諸王。
皇帝心中冷笑。
這幾年他開始發力,疏理政務,插手軍事。
涮新吏治,責任地方官補齊府庫。
朝廷用度開始緩解窘迫,不像景和末年那樣捉襟見肘。
加上這一次大勝……
隆正帝的威望水漲船高。
現在叫這些兄弟說嘴?
換了義忠親王,廉親王,智親王,勇郡王,這些人能比朕做的更好?
皇帝內心對馮唐,賈芸等人,尤為感激。
最感激的當然是賈芸。
兩篇文章,打響了隆正新政的頭兩槍,使得隆正帝部署更加得心應手,少了許多阻力。
運輸糧餉,保障軍需,使得這一次的大勝再無懸念。
戰場破敵,斬首頗多,軍功也不小。
真的是……聖君在上,國出祥瑞啊。
祥瑞也不一定非得是靈芝瑞獸,人才也算。
隆正帝是把賈芸當祥瑞了。
“著賜馮唐忠勇侯,賜銀青光祿大夫,驃騎將軍,金百兩,銀千兩,玉帶一,麒麟服一……”
給馮唐的賞賜相當優厚。
勳,階,侯爵世職都有了。
還有玉帶,表裏,麒麟服,絹,絲等實物賞賜不提。
另賜在遼東莊園一座,大約有萬畝餘地,一年有幾千石糧和幾千兩銀的收入,和賈家在遼東的莊子差不多。
馮家不太缺錢,主要是家族規模不大,馮唐又以軍法管家,所以開銷不大。
多這麽多賞銀加莊園,馮家底蘊又上一層。
關鍵是,皇帝雖沒明說,但大夥心裏有數,馮唐必授節度使。
就是馮唐資曆夠了,但戰功不過硬,估計最多是邊境節度,想任京營節度還差火候。
象賈家,強行推王子騰為京營節度,到底被排擠到九邊外鎮去了。
武夫就是這樣直接,你行你把戰功拿出來咱們比比?
比不過就是比不過。
王子騰幾乎沒戰功可言,哪能坐穩京營節度?
大周的官職向來是以京官為重,閣臣為文臣第一,六部,科道其次。
能在京任職,肯定強過在地方。
軍職也是一樣,能在京任職,肯定是要比外鎮高一級。
京營副節度能外放為外鎮節度,外鎮節度,得戰功顯赫,資曆老,背景硬實,才有機會調到京營為京營節度。
就算如此,馮唐也值了。
從一個空頭將軍到節度副使,再到侯爵節度使。
馮唐才五十左右,還能在邊鎮幹十年,搞不好能封公。
接下來就是賈芸。
排在諸多高官邊將之上。
這也在很多高層的意料之中。
賈珍就是一臉詫異。
在他預料之外。
按賈珍得到的消息,賈芸能排在十幾位就不錯了。
朝廷賜給一些金銀,給他加個將軍號,就算相當豐厚的賞賜了。
“繡衣衛指揮使賈芸,封寧遠伯,加驍騎將軍,賜蟒服一領,玉帶,金魚袋,禁城騎馬……”
一係列封賞讀下來,賈珍人整個麻了。
賈芸這麽一封,已經是開國勳貴第一人。
鎮國公府也是開國八國公家族,但鎮國公論資曆人脈要遠遜賈家。
牛繼宗也是伯,但是沒有伯號,也就是二等或三等伯。
加伯號的才是正經伯爵,一等伯。
地位尊貴,位在超品。
也就是說能和內閣大學士分庭抗禮。
當然,實際上伯爵權勢遠不及大學士,沒有哪個伯爺會不知好歹,跑去和大學士對線。
也就是實權侯爵,差不多能和大學士頂幾句,和六部尚書真正勢均力敵。
到國公級別,才算真正能上場,能因為補給,軍需,軍械,兵部權力過大等話題和文官大佬過幾招。
若是賈代善那種級別的國公,普通閣臣的能量還在其之下。
就如現在的趙國公田鐸,足夠與首輔分庭抗禮。
賈芸這個一等伯,加將軍號,足夠領兵,一入軍中,在京為都統製,在地方足夠任節度副使,這個封賞,怪不得排第二名。
畢竟不是真正大勝,這種檔次的封賞已經相當豐厚了。
此後賈芸的權勢,當和六部侍郎級別相差不多,抵一個寺卿。
也就是說,賈芸初入仕途,權勢官職就在賈赦,賈珍,賈政等人之上。
賈珍詫異之餘,又是覺得無比羞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