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夥計,等同練兵。


    確實具有一定風險性。


    賈芸說的是事實。


    如果他是一個將領,勳貴。


    私養部曲私兵,那真的是往死路上走了。


    普通人……朝廷真不當迴事。


    別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商人和百姓,隻要不到王朝末世,最多嘯聚成匪,還遠談不上造反。


    而匪類對朝廷的威脅幾乎為零。


    除非遍地鋒火,影響到了賦稅,徭役征發,還有糧道,漕運,驛傳,朝廷才會認真對待。


    賈芸就是一個商人東主,養的夥計就是為了針對金沙幫的威脅。


    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所以也不會真有人拿這事來說事。


    要是說賈芸訓練一群小夥計圖謀不軌……怕是連對賈芸最有惡意的人也張不開這嘴。


    相比較起來,金沙幫一萬多人,水腳幫也有近萬人。


    漕幫更離譜,號稱三十萬幫眾。


    怎麽沒有人說這些江湖幫派圖謀不軌?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


    漕幫還真有些威脅,所以朝廷設南漕和北漕兩大總督,還有數萬人的護漕軍隊,由十多位總兵,幾十個副將,參將,過百個遊擊,守備統領。


    這些兵力隻受漕運總督管轄,不負責地方防禦,但如果漕運有問題,漕運總督可以調用地方駐軍。


    光從這些細節來看,朝廷對漕運的重視度可想而知。


    漕幫其實是前明的運軍轉化而來,明初至永樂遷都,大運河成為大明帝國的主動脈,負責由南到北輸送物資。


    然後就是人員往來,民間商業,各種活動都仰賴這條連通南北的運河。


    如果沒大運河,朱棣根本沒能力把國都遷到北京。


    最多到洛陽,開封。


    事實上朱標就看中了洛陽。


    朱標在長安,洛陽,開封轉了一大圈,感覺還是洛陽最合適。


    洛陽有八關,雖然範圍大,守備困難,但相較於無險可守的開封還是強多了。


    洛陽也有河係水運,運輸上沒太大困難,又處中原腹地,本身有一定的造血能力,不是事事都需要外運。


    長安原本也是王者立基之處,但到明朝時長安和關中水利敗壞,河運廢棄,已經當不起一個大帝國首都的功能了。


    南京原本也是虎踞龍盤之處,但又有偏安一隅之嫌。


    如果不是朱標驟然病逝,大明多半會遷都到洛陽。


    北平……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


    太偏北,當時大運河到通州段又沒疏浚完成,運輸太難。


    就算疏通了,北平最好就是個二三十萬人口左右的要塞型軍事重鎮,負責協調西部和東部的防禦。


    派個塞王鎮守一下就足夠了。


    在北平外圍還有大寧城和塞王,加大寧都司。


    西邊有大同,宣府,外圍還有建在草原上的東勝衛,朱元璋也打算派塞王鎮守。


    這一切安排都被朱棣遷都北平給毀了。


    大明帝國選了個不適合當首都的地方為京師。


    從此漕運成了重中之重。


    到大周建立,燕京已經是巨無霸一樣的重鎮雄城,漕運成熟,遷都也不可能了。


    漕幫就是前明的幾十個沿河設立的衛所。


    這些沿河衛所有造船,修船,運輸等各種任務。


    前明亡國後,這些運軍直接成了船夫和纖夫,接著就組建了漕幫。


    這個幫派,大周朝廷肯定相當的忌憚。


    大血管旁邊就有把刀,誰不害怕?


    越是如此,反而越不好動彈。


    漕幫好剿,幾十萬人的生計怎麽辦?


    漕運怎麽辦?


    隻能先忍著。


    至於金沙幫,水腳幫這一類的小幫派……朝廷當真了,發個狠派五城兵馬司都順手剿了,何況京城內外還有幾十萬精銳禁軍。


    要說賈芸憑這些未成年的小夥計圖謀不軌,還真沒有人敢不要這個臉。


    不過賈芸自己可從未敢掉以輕心。


    特別是現在這種特殊時候。


    對手已經出招,並且上來就是殺招。


    自己這邊的這些少年再出手打傷甚至打死幾個……


    那屎盆子算扣結實了。


    人家不好安在頭上的罪名,自己主動扣上去,那也太蠢了。


    好在趙致仁幾個雖然武勇彪悍,卻並不蠢。


    賈芸這麽一說,趙致仁幾個悚然而驚,幾個少年對視一眼,然後一起對賈芸躬身道:“多謝東主提點!”


    大冷的天,屋子裏雖有炭火也不是太暖和,此時幾個少年居然後背都濡濕了。


    心情急切,憤怒,加上過於驚心,導致汗出如漿。


    ……


    賈芸提點自己的夥計,史玉瓚等人也不出聲,隻在一旁默然看著。


    看到賈芸冷靜從容,點破陰謀,順道給這些少年們上了一課……史玉瓚和厲鄂等人彼此對視一眼,臉上都浮現笑容。


    這些名士並不是官員,但他們沒有一個蠢人。


    要說進士中有一些是應試機器,除了八股文外屁都不懂……清末的翰林大學士徐桐就是這樣一個人,可以說徐大學士是真的七竅通了六竅,隻剩下一竅不通。


    科舉取士,難免會取出這樣的庸碌之才。


    甚至可以說,每三年三百多進士,其中大半都是庸碌之輩。


    不要因為八股取士在書法字體和表述上,還有經義背誦上都要求是變態的嚴格,就以為個個都是才高八鬥。


    應試機器,背的多,就是個兩腳書櫥,這類進士多了去了。


    出幾個王陽明,楊慎,張居正,又能掩蓋住從唐至兩宋到明清,共十一萬人進士,其中真正於國有用,推進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體製革新,文化複興的,又有幾人?


    倒是這些名士,多半是有些東西在身上的。


    比如前明的大名士徐渭徐文長,書,畫,詩,樂,無不擅長,更通兵法,擅軍事調度,更懂世故人心,可以說是世間第一等真正聰明人。


    這樣的人隻能成為名士,不能中進士,連舉人也不是,隻能說科舉不一定真能選拔英才。


    眼前這些人,好歹都有功名,證明服自己在舉業文章上的實力。


    又能混成一地名士,都有絕學在身,也是一等一的聰明人。


    在報社時間不長,接觸的邸抄新聞極多,賈芸又鼓勵他們分析,歸納,總結,政務水準和眼光都是大有進益。


    賈芸看的出來,史玉瓚等人當然也看的出來。


    但他們聽賈芸說完,才發覺自己居然還沒有賈芸看的深入,透徹。


    眼前這位,也就十五六歲年齡而已!


    一旁的袁枚小臉上更是露出了無比敬服之色。


    這一次進京對袁枚觸動極大。


    京師大,英才輩出。


    但袁枚真的是少年神童,十來歲就能中舉人的不是一般人,是妖孽。


    妖孽是很少服人的,可袁枚現在很服賈芸,十分的服。


    因為他發覺賈芸是全才。


    最後征服袁枚的是賈芸寫的美食小品文。


    袁枚雖小,已經是個標準的吃貨。


    他就立誌將來一定多寫美食文章,可留存百世。


    結果被賈芸搶了先。


    雖有些失望,但他對賈芸更敬佩了。


    現在更成了標準的小迷弟,兩眼亮晶晶的盯著賈芸不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方有嘉年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方有嘉年華並收藏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