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有恩旨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在外堂的客人們也大抵知道了事情的經過。
所有人都眉宇放鬆,臉上帶著輕鬆的笑容。
來此購書的多是智識階層。
他們天然的對勳貴不滿,對幫派敵視。
賈芸先抗住了金沙幫,又抗住了實權在手的勳貴。
不光扛住了,還手一擊,還令實權勳貴落馬!
順道多掃除了幾十個貪官!
對這些士紳生員階層的人來說,這是天大的好事!
所有人都很高興,興趣很濃,可以說是興致勃勃。
“劉景雲完了,現在已經有官兵去興福坊,很快就要抄家了!”
“是麽?這狗東西不知害了多少人,一會我要去親眼看著誠勇伯府抄家!”
“還不止呢,順天府那幾條狗也跑不掉。”
“多虧了賈東主啊。”
“妙文,奇文啊,我看了之後便是明白,劉景雲一夥完了。隻要但凡有些人心的人,都會知道此輩斷不能留。”
“當今皇上還是想有番作為的!”
“所以說,賈東主如有天助啊。”
“不不,這是賈東主自己的能為,何談天助?”
“不,你不懂我的意思……”
“哦哦,確實為天助!”
還真是天助。
就是對了隆正帝的心思,乃有“天助”。
皇帝的心思,在外的普通人肯定不知道,最少是不盡了然。
在京師的士紳階層,卻是人盡皆知。
急於擺脫太上皇的影響,清除景和劣習陋政,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
賈芸這一次的文章,在景和年間發出來,要麽如石沉潭,毫無用處。
要麽就是景和帝會勃然大怒,最少也是極為不喜。
賈芸的文章不僅不會成功,相反,很有可能獲罪。
因為景和帝的風格就是好大喜功,極為重視自己的身後令名。
為了求一個“仁”字,有意寬縱官員,甚至明擺的貪汙或是瀆職,也是訓斥一通就完事了。
甚至很多時候連訓斥也沒有。
景和帝不明白,從古至今的仁宗名副其實的隻有宋仁宗和明仁宗兩位皇帝。
這兩位並不都是對臣下妥協,寬縱。
他們的“仁”更多來自文治之功,來自對黎民百姓的關愛和內心深處的仁德。
景和帝的心思誰都明白,但明眼人看的出來,將來這位絕對得不到一個仁字。
隆正帝打死也不會給。
話題到這就不宜再深入了,事涉大政,涉及天家父子的矛盾,京城裏繡衣衛眾多,沒必要給自己找不痛快。
待看到賈芸時,客人們也不曾多說什麽,隻是一個個微笑拱手,甚至長揖。
這是讀書人間的默契。
賈芸沒找賈家出頭,沒用武力,隻用一支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這種事是讀書人群體中最被認可和敬佩的,這就是讀書人的爽文,相對而言,比射雕中的段子都爽利多了。
就在此時,所有人聽到了拍手聲。
拍手聲中,兩個騎馬穿淺黃袍的小黃門飛馳而至。
“都閃開,賈記書局東主賈芸何在?”
“宮中有恩旨,賈芸準備接旨!”
“閑雜人等,一律讓開!”
兩個小黃門還在吆喝著,巴掌聲再響。
又是兩個小黃門飛馳而至,接著又是十餘騎趕了過來。
這些小黃門應該屬於專門傳旨的部門,做這些事相當熟練。
在他們的驅趕下,數百名在書局內外的人群都被疏散了。
但聞訊而來的人更多。
人群中也有張煊,石良,冷子興幾人。
他們也聽說了賈芸的事,也頗為擔心。
但他們不在書局內,不知道局麵有多險惡。
一直到看到報紙,三人才先後醒悟過來。
他們也是在書局剛開門就先後趕了過來,剛要進門,結果就遇到小黃門過來趕人。
隻能站在人群中,翹首看向書局之內。
三人的表情也是不同。
張煊和石良是高興,興奮,敬佩!
他們真的想不到,自己的好友真的是有如此大才。
不光是能寫話本小說,寫起政論來也是振聾發聵!
他們也是飽讀史書的人,心中已經清楚,王朝周期論怕是要和過秦論一樣在千年後還在流傳,而身為作者的賈芸,則是必定會流芳千古了!
自己等人身為友人至交,搞不好也能沾光賈芸,在史書紀傳中能留下幾筆!
他們沒有嫉妒,隻有替賈芸高興的心情。
冷子興的情緒要複雜的多。
有敬佩,也有些難掩的嫉妒,還有些許的不安。
他不知道自己在賈芸眼裏是什麽樣的角色。
賈珍和劉景雲打書局主意的事,其實冷子興都相當清楚,甚至他多次充當賈珍的眼線。
包括賈蓉,賈薔上門之前,書局這邊的情況都是冷子興上報迴去的。
當然,在此之前,冷子興也是想替賈芸和賈家穿針引線,他也好在其中居功。
後來發覺賈珍用心不良時,已經晚了。
若不是知道書局日進鬥金,賈珍也未必會如此上心。
現在賈芸成功渡過了劉景雲這一關,賈珍那邊不知如何,但冷子興心中清楚,一個三等伯加兵馬司都指揮都做不到的事,賈珍根本不可能成功!
所以冷子興的心境極為複雜……賈芸視其為友,而自己一直在暗中做對不起朋友的事……雖則隻是一些消息,其實賈珍稍微用點心,派人過來打聽都能知道。
但在心境上,畢竟還是相當微妙。
……
不論冷子興的情緒如何,賈芸是笑容滿麵的走到正門前。
在門口擺了一張幾案,放了個香爐,這就算是香案接旨了。
小黃門們也沒有說什麽,畢竟賈芸說是捐官,其實就是平民。
平民接旨,哪有法子做的正規。
況且勳貴之家,也就是東西用的更好,擺放的地方更符合儀製罷了。
又過了一刻功夫,又有十幾騎趕來。
人群中一陣騷動,因為傳旨的是一位穿紅袍的太監。
大周抑製太監,明朝的二十四監司都被取消了。
隻有各宮的都太監,掌握宮禁。
傳說中有中車府,監視百官,但並不是前明東廠那樣的擺在明麵,大家就裝傻當不知道中車府的存在。
但能穿紅袍的都太監畢竟還是大人物,整個宮中幾千宦官,都太監也隻有那幾個而已。
所有人都眉宇放鬆,臉上帶著輕鬆的笑容。
來此購書的多是智識階層。
他們天然的對勳貴不滿,對幫派敵視。
賈芸先抗住了金沙幫,又抗住了實權在手的勳貴。
不光扛住了,還手一擊,還令實權勳貴落馬!
順道多掃除了幾十個貪官!
對這些士紳生員階層的人來說,這是天大的好事!
所有人都很高興,興趣很濃,可以說是興致勃勃。
“劉景雲完了,現在已經有官兵去興福坊,很快就要抄家了!”
“是麽?這狗東西不知害了多少人,一會我要去親眼看著誠勇伯府抄家!”
“還不止呢,順天府那幾條狗也跑不掉。”
“多虧了賈東主啊。”
“妙文,奇文啊,我看了之後便是明白,劉景雲一夥完了。隻要但凡有些人心的人,都會知道此輩斷不能留。”
“當今皇上還是想有番作為的!”
“所以說,賈東主如有天助啊。”
“不不,這是賈東主自己的能為,何談天助?”
“不,你不懂我的意思……”
“哦哦,確實為天助!”
還真是天助。
就是對了隆正帝的心思,乃有“天助”。
皇帝的心思,在外的普通人肯定不知道,最少是不盡了然。
在京師的士紳階層,卻是人盡皆知。
急於擺脫太上皇的影響,清除景和劣習陋政,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
賈芸這一次的文章,在景和年間發出來,要麽如石沉潭,毫無用處。
要麽就是景和帝會勃然大怒,最少也是極為不喜。
賈芸的文章不僅不會成功,相反,很有可能獲罪。
因為景和帝的風格就是好大喜功,極為重視自己的身後令名。
為了求一個“仁”字,有意寬縱官員,甚至明擺的貪汙或是瀆職,也是訓斥一通就完事了。
甚至很多時候連訓斥也沒有。
景和帝不明白,從古至今的仁宗名副其實的隻有宋仁宗和明仁宗兩位皇帝。
這兩位並不都是對臣下妥協,寬縱。
他們的“仁”更多來自文治之功,來自對黎民百姓的關愛和內心深處的仁德。
景和帝的心思誰都明白,但明眼人看的出來,將來這位絕對得不到一個仁字。
隆正帝打死也不會給。
話題到這就不宜再深入了,事涉大政,涉及天家父子的矛盾,京城裏繡衣衛眾多,沒必要給自己找不痛快。
待看到賈芸時,客人們也不曾多說什麽,隻是一個個微笑拱手,甚至長揖。
這是讀書人間的默契。
賈芸沒找賈家出頭,沒用武力,隻用一支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這種事是讀書人群體中最被認可和敬佩的,這就是讀書人的爽文,相對而言,比射雕中的段子都爽利多了。
就在此時,所有人聽到了拍手聲。
拍手聲中,兩個騎馬穿淺黃袍的小黃門飛馳而至。
“都閃開,賈記書局東主賈芸何在?”
“宮中有恩旨,賈芸準備接旨!”
“閑雜人等,一律讓開!”
兩個小黃門還在吆喝著,巴掌聲再響。
又是兩個小黃門飛馳而至,接著又是十餘騎趕了過來。
這些小黃門應該屬於專門傳旨的部門,做這些事相當熟練。
在他們的驅趕下,數百名在書局內外的人群都被疏散了。
但聞訊而來的人更多。
人群中也有張煊,石良,冷子興幾人。
他們也聽說了賈芸的事,也頗為擔心。
但他們不在書局內,不知道局麵有多險惡。
一直到看到報紙,三人才先後醒悟過來。
他們也是在書局剛開門就先後趕了過來,剛要進門,結果就遇到小黃門過來趕人。
隻能站在人群中,翹首看向書局之內。
三人的表情也是不同。
張煊和石良是高興,興奮,敬佩!
他們真的想不到,自己的好友真的是有如此大才。
不光是能寫話本小說,寫起政論來也是振聾發聵!
他們也是飽讀史書的人,心中已經清楚,王朝周期論怕是要和過秦論一樣在千年後還在流傳,而身為作者的賈芸,則是必定會流芳千古了!
自己等人身為友人至交,搞不好也能沾光賈芸,在史書紀傳中能留下幾筆!
他們沒有嫉妒,隻有替賈芸高興的心情。
冷子興的情緒要複雜的多。
有敬佩,也有些難掩的嫉妒,還有些許的不安。
他不知道自己在賈芸眼裏是什麽樣的角色。
賈珍和劉景雲打書局主意的事,其實冷子興都相當清楚,甚至他多次充當賈珍的眼線。
包括賈蓉,賈薔上門之前,書局這邊的情況都是冷子興上報迴去的。
當然,在此之前,冷子興也是想替賈芸和賈家穿針引線,他也好在其中居功。
後來發覺賈珍用心不良時,已經晚了。
若不是知道書局日進鬥金,賈珍也未必會如此上心。
現在賈芸成功渡過了劉景雲這一關,賈珍那邊不知如何,但冷子興心中清楚,一個三等伯加兵馬司都指揮都做不到的事,賈珍根本不可能成功!
所以冷子興的心境極為複雜……賈芸視其為友,而自己一直在暗中做對不起朋友的事……雖則隻是一些消息,其實賈珍稍微用點心,派人過來打聽都能知道。
但在心境上,畢竟還是相當微妙。
……
不論冷子興的情緒如何,賈芸是笑容滿麵的走到正門前。
在門口擺了一張幾案,放了個香爐,這就算是香案接旨了。
小黃門們也沒有說什麽,畢竟賈芸說是捐官,其實就是平民。
平民接旨,哪有法子做的正規。
況且勳貴之家,也就是東西用的更好,擺放的地方更符合儀製罷了。
又過了一刻功夫,又有十幾騎趕來。
人群中一陣騷動,因為傳旨的是一位穿紅袍的太監。
大周抑製太監,明朝的二十四監司都被取消了。
隻有各宮的都太監,掌握宮禁。
傳說中有中車府,監視百官,但並不是前明東廠那樣的擺在明麵,大家就裝傻當不知道中車府的存在。
但能穿紅袍的都太監畢竟還是大人物,整個宮中幾千宦官,都太監也隻有那幾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