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娟的事情上,母子倆達成了共識,隻待明日征求小娟自己的意見。
周軼又把話題重新轉迴到母親的腿上。母親的腿疼,始終是他的一個心病。
父親去世後,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異常淒慘,常常都是朝不保夕,食不果腹。
那時候,為了養活他,為了供他讀書,母親沒日沒夜的幹活,所有髒活累活她都幹過。
母親沒讀過書,不認識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
她受過沒文化的苦,所以不管多苦多累,她都堅持要供自己的兒子讀書學習。
她說,隻有讀書,才可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她不想她的兒子和她一樣,一輩子沒有出息,一輩子被人看不起。
她希望她的兒子以後的生活可以過得輕鬆點,自在點。
那時,她上山砍柴,一擔又一擔,腰壓得根本直不起來;
大冬天她給別人洗衣服,浸在水裏,一泡就是一天;
她在碼頭搬貨,一趟又一趟,很多男人都沒她能堅持。
長年累月的重體力勞動,也讓母親的身體落下了治不好的病根,她常年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
那時候,他就發誓,他一定要努力學習,一定要出人頭地,讓母親過上好日子,再也不用受苦。
後來,他真的成功了,也有錢了。他提供給母親最優質的生活,想盡辦法,給母親調理身體。
但頑疾難治,他們看過很多醫生,也想過很多辦法,卻始終治標不治本。
說起中醫,突然就想到了上次應酬,朋友提到過一個老師傅。
說是在治療關節炎方麵小有名氣,或許可以試試。不過還是要先征求母親的同意。
他說:“媽,上次朋友推薦了個老中醫給我,說是針灸手法特別神。等天晴了,我帶您去看看,試試用針灸調理一下唄。”
雖然不太想折騰,但畢竟是兒子的一片孝心,周母不忍拂了兒子的好意,遂答應了兒子的建議。
她說:“好,都聽我兒子安排。”
周軼又替母親揉了好一會腿,周母心疼他太累,於是打發他快去休息。
周軼推開房門時,竟看見張珍已經醒了。
昏黃的燈光下,她飄逸的長發,隨意的挽起,透著一絲絲的俏皮。
迷離的雙眼,還夾帶著一點倦意,此時她正懶懶的倚靠在床頭,手裏捧著一本書,聚精會神地看著。
因為距離遠,周軼看不清書名。
她可能是看到了什麽有趣的情節,隻見她眼角微微上揚,淡淡地笑著。
此時的她,已褪去了年少的青澀;夜晚的她,也沒有了白日的疏離。
母親的身份,為她鍍上了一層母愛的光輝,一下一下地敲擊著自己的心。
周軼知道,不管過去多久,不管經曆了什麽。她簡單的一個動作,隨意的一句話,依然能輕易地撩撥自己的心。
母親和鄭凱都心疼張珍,說她被自己拿捏得死死的。
可是隻有他自己清楚,在他和張珍的這場感情追逐裏,自己才是被拿捏的那一方。
張珍總是能輕輕鬆鬆的就影響他所有的喜怒哀樂。
如若不然,自己這麽些年,也不至於一直忘不了她。
從前守著她的人,愛著;後來守著她的迴憶,恨著,但左右不過都是圍繞著她,一直以來也隻有她。
周軼不想再扭扭捏捏了,既然不管怎樣,自己都逃不出張珍給自己織的這張網。那就索性不逃了,拉著她一起在網裏沉淪。
這輩子就認定是她了,也隻能是她了。
此刻太過於美好,他一時竟看得有些出了神。
或許是他的眼神太過於炙熱,張珍終於意識到,抬頭就撞進了周軼深情又癡迷的眼裏。
不出意外的,她臉紅了。她慌忙的移開眼,放下書,迅速起身。
周軼不禁想,真是個可愛又害羞的丫頭。
張珍問:“你怎麽迴來了?”
周軼問:“你怎麽起來了?”
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
久違的默契,給這個雨夜增添了一絲的曖昧與溫情。
張珍低下頭,更尷尬了。
周軼笑著,走過去,伸手摸了摸張小珍的腦袋,和之前的無數次一樣。
周軼眼底的寵溺毫不掩飾。張珍抬頭,就看見了。
這樣的周軼既陌生又熟悉。
熟悉,是因為這是少年周軼最愛做的動作;陌生,是因為重逢後的周軼對她隻有宣泄和挖苦。
這樣的深情,她有些心動,又有些迷茫,不覺深陷其中。
周軼心情大好,主動解釋:“忙完了,就趕迴來,想著陪你和兒子過周末。”
張珍有些不好意思,慢吞吞地迴答:“打雷了。”
周軼捏捏張珍的鼻子,說:“又害怕了?怎麽還和以前一樣,這麽膽小,沒有一點的長進。”
他牽起張珍的手,讓她在床邊坐下,把書重新遞給她,溫柔地說:“你再看會書,等我一下,我去去就迴。”
張珍乖乖地坐好,弱弱地應了一聲“好”。
其實她是想問周軼這會出去,是有什麽事的。但想了想,最後還是什麽都沒有問。
雖然今天的周軼特別溫柔,但她還是有些害怕。
重逢後的周軼,做得那些事,說的那些話,讓她傷心又膽怵。
以前的她,敢在周軼麵前有恃無恐,無非是仗著周軼愛她,寵她。
可現在的周軼已經不愛自己了,甚至恨自己,自己就不敢再對他放肆了。
現在的周軼總是不迴家。一迴家,就會說些很傷人的話,讓她難堪。
她不知道今天的周軼到底是怎麽了,突然變得有些不太正常。
雖然周軼不愛她了,但她還是控製不了,會為他擔心,不僅因為他是自己的丈夫,更因為,他是自己的愛人。
她好奇周軼是不是在外麵遇到了什麽事,又或者是精神出了一點問題。她想著要不要勸他去醫院看看,省得耽誤了病情。
周軼如果知道她是這麽想他的,估計得氣得打她屁股。
她一直盯著門口,想了很久,書反正是徹底看不進去了。
好在周軼很快就迴來了。
周軼又把話題重新轉迴到母親的腿上。母親的腿疼,始終是他的一個心病。
父親去世後,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異常淒慘,常常都是朝不保夕,食不果腹。
那時候,為了養活他,為了供他讀書,母親沒日沒夜的幹活,所有髒活累活她都幹過。
母親沒讀過書,不認識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
她受過沒文化的苦,所以不管多苦多累,她都堅持要供自己的兒子讀書學習。
她說,隻有讀書,才可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她不想她的兒子和她一樣,一輩子沒有出息,一輩子被人看不起。
她希望她的兒子以後的生活可以過得輕鬆點,自在點。
那時,她上山砍柴,一擔又一擔,腰壓得根本直不起來;
大冬天她給別人洗衣服,浸在水裏,一泡就是一天;
她在碼頭搬貨,一趟又一趟,很多男人都沒她能堅持。
長年累月的重體力勞動,也讓母親的身體落下了治不好的病根,她常年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
那時候,他就發誓,他一定要努力學習,一定要出人頭地,讓母親過上好日子,再也不用受苦。
後來,他真的成功了,也有錢了。他提供給母親最優質的生活,想盡辦法,給母親調理身體。
但頑疾難治,他們看過很多醫生,也想過很多辦法,卻始終治標不治本。
說起中醫,突然就想到了上次應酬,朋友提到過一個老師傅。
說是在治療關節炎方麵小有名氣,或許可以試試。不過還是要先征求母親的同意。
他說:“媽,上次朋友推薦了個老中醫給我,說是針灸手法特別神。等天晴了,我帶您去看看,試試用針灸調理一下唄。”
雖然不太想折騰,但畢竟是兒子的一片孝心,周母不忍拂了兒子的好意,遂答應了兒子的建議。
她說:“好,都聽我兒子安排。”
周軼又替母親揉了好一會腿,周母心疼他太累,於是打發他快去休息。
周軼推開房門時,竟看見張珍已經醒了。
昏黃的燈光下,她飄逸的長發,隨意的挽起,透著一絲絲的俏皮。
迷離的雙眼,還夾帶著一點倦意,此時她正懶懶的倚靠在床頭,手裏捧著一本書,聚精會神地看著。
因為距離遠,周軼看不清書名。
她可能是看到了什麽有趣的情節,隻見她眼角微微上揚,淡淡地笑著。
此時的她,已褪去了年少的青澀;夜晚的她,也沒有了白日的疏離。
母親的身份,為她鍍上了一層母愛的光輝,一下一下地敲擊著自己的心。
周軼知道,不管過去多久,不管經曆了什麽。她簡單的一個動作,隨意的一句話,依然能輕易地撩撥自己的心。
母親和鄭凱都心疼張珍,說她被自己拿捏得死死的。
可是隻有他自己清楚,在他和張珍的這場感情追逐裏,自己才是被拿捏的那一方。
張珍總是能輕輕鬆鬆的就影響他所有的喜怒哀樂。
如若不然,自己這麽些年,也不至於一直忘不了她。
從前守著她的人,愛著;後來守著她的迴憶,恨著,但左右不過都是圍繞著她,一直以來也隻有她。
周軼不想再扭扭捏捏了,既然不管怎樣,自己都逃不出張珍給自己織的這張網。那就索性不逃了,拉著她一起在網裏沉淪。
這輩子就認定是她了,也隻能是她了。
此刻太過於美好,他一時竟看得有些出了神。
或許是他的眼神太過於炙熱,張珍終於意識到,抬頭就撞進了周軼深情又癡迷的眼裏。
不出意外的,她臉紅了。她慌忙的移開眼,放下書,迅速起身。
周軼不禁想,真是個可愛又害羞的丫頭。
張珍問:“你怎麽迴來了?”
周軼問:“你怎麽起來了?”
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
久違的默契,給這個雨夜增添了一絲的曖昧與溫情。
張珍低下頭,更尷尬了。
周軼笑著,走過去,伸手摸了摸張小珍的腦袋,和之前的無數次一樣。
周軼眼底的寵溺毫不掩飾。張珍抬頭,就看見了。
這樣的周軼既陌生又熟悉。
熟悉,是因為這是少年周軼最愛做的動作;陌生,是因為重逢後的周軼對她隻有宣泄和挖苦。
這樣的深情,她有些心動,又有些迷茫,不覺深陷其中。
周軼心情大好,主動解釋:“忙完了,就趕迴來,想著陪你和兒子過周末。”
張珍有些不好意思,慢吞吞地迴答:“打雷了。”
周軼捏捏張珍的鼻子,說:“又害怕了?怎麽還和以前一樣,這麽膽小,沒有一點的長進。”
他牽起張珍的手,讓她在床邊坐下,把書重新遞給她,溫柔地說:“你再看會書,等我一下,我去去就迴。”
張珍乖乖地坐好,弱弱地應了一聲“好”。
其實她是想問周軼這會出去,是有什麽事的。但想了想,最後還是什麽都沒有問。
雖然今天的周軼特別溫柔,但她還是有些害怕。
重逢後的周軼,做得那些事,說的那些話,讓她傷心又膽怵。
以前的她,敢在周軼麵前有恃無恐,無非是仗著周軼愛她,寵她。
可現在的周軼已經不愛自己了,甚至恨自己,自己就不敢再對他放肆了。
現在的周軼總是不迴家。一迴家,就會說些很傷人的話,讓她難堪。
她不知道今天的周軼到底是怎麽了,突然變得有些不太正常。
雖然周軼不愛她了,但她還是控製不了,會為他擔心,不僅因為他是自己的丈夫,更因為,他是自己的愛人。
她好奇周軼是不是在外麵遇到了什麽事,又或者是精神出了一點問題。她想著要不要勸他去醫院看看,省得耽誤了病情。
周軼如果知道她是這麽想他的,估計得氣得打她屁股。
她一直盯著門口,想了很久,書反正是徹底看不進去了。
好在周軼很快就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