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楓夕麵沉似水,動作迅速地將三個信件投射到大屏幕之上。她深吸一口氣,繼續講解道:“我們把這些信件轉交到了專業人員何雨桐那裏,希望能從上麵提取出有價值的指紋信息,但令人失望的是,經過一番仔細的勘查和檢驗後,並沒有發現任何有用的線索。”
說罷,南楓夕輕輕按下手中遙控筆的按鈕,大屏幕上的畫麵瞬間切換至第三個案件。眾人的目光隨之被吸引過去,隻見屏幕上清晰地展示著一家名為“依晴藝坊”的工作室。
此時的南楓夕神情格外專注,仿佛要透過這張照片洞悉其中隱藏的真相一般。她緩聲說道:“下麵讓我們來看看第三個案件的具體情況。”
隨著她的話語落下,兩張年輕女子的照片也被投放至大屏幕上。南楓夕抬手指向照片中的人物,介紹起來:“這位名叫夏初晴的女孩,今年 23 歲;而旁邊這位則是葉瀾依,年齡稍長一歲,24 歲。她們二人不僅是親密無間的好閨蜜,還攜手合作開辦了這家‘依晴藝坊’工作室。”
稍稍停頓一下,南楓夕調整了下唿吸,接著講述道:“就在今天清晨,夏初晴如同往日一樣前往工作室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然而當她推開工作室的大門時,卻被眼前的一幕驚得目瞪口呆——隻見葉瀾依毫無生氣地躺在冰冷的地麵上,已然成為一具屍體!”
說到此處,南楓夕的聲音略微低沉下來,似乎也被這突如其來的慘狀所震撼。她頓了頓,然後才又開口:“受到驚嚇的夏初晴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撥打了報警電話。而當我們警方接到報案並火速趕到現場時,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幅令人痛心的景象……”
南楓夕輕輕地握著遙控筆,熟練地操作著它,屏幕上的畫麵隨著她的動作而流暢地轉換著。很快,一幅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展現在眾人眼前——那是葉瀾依的案發現場。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朵巨大無比、嬌豔欲滴的玫瑰花。這朵玫瑰仿佛是大自然最傑出的傑作,每一片花瓣都呈現出鮮豔而誘人的色澤,如絲絨般柔軟光滑,細膩得讓人忍不住想要伸手觸摸一下。然而,仔細觀察之下,人們會發現這朵玫瑰不僅僅隻是美麗那麽簡單。
它宛如一件精心雕琢而成的藝術品,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無論是花瓣的弧度還是顏色的漸變,都展現出一種無與倫比的精致和完美。但與此同時,這朵玫瑰又透露出一股神秘而詭異的氣息,就好像是由生命與死亡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元素共同鑄造而成的絕世之作。
就在這時,南楓夕再次輕點遙控筆,葉瀾依的屍體照片緩緩浮現出來。原本還坐在座位上的何雨桐瞬間站了起來,神色凝重地匯報道:“死者葉瀾依。根據我們在案發現場對其屍體所做的初步屍檢,可以確定‘依晴藝坊’工作室正是這起案件的第一案發現場。”
接著,何雨桐指著屏幕上放大後的屍體圖像繼續說道:“大家請看,葉瀾依的頸部有一道非常明顯而且細微的勒痕。經過進一步檢查分析,我們認為她的死因是窒息。很顯然,兇手使用了某種工具或者手段對她實施了殘忍的殺害行為。”
隻見那具屍體靜靜地躺在那裏,脖頸處的勒痕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道勒痕與我們平日裏所常見到的、由普通繩索所造成的勒痕截然不同。它的形狀和紋理都呈現出一種異樣的特征,仿佛是被某種特殊材質或者獨特工具所留下的印記。然而,僅從目前所掌握的線索來看,暫時還難以確切地推斷出究竟是什麽樣的物品能夠製造出這樣奇特的勒痕。
不僅如此,當目光移向屍體的手腕處時,可以清晰地看到那裏有著一道深深的被割開的傷口。經過一番細致觀察和分析,依據傷口的狀態來判斷,這個傷口應該是在死者已經失去生命體征之後才形成的。這一發現無疑使得整個案件變得愈發撲朔迷離起來。
再看屍體本身,由於已經開始形成一定程度的屍僵現象,因此通過專業的法醫鑒定手段,大致可以推測出這位名叫葉瀾依的死者的死亡時間範圍大約在今日清晨的淩晨一點至淩晨三點之間。而在現場眾人的視線焦點之中,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那些呈現在眼前的紅色部分。經過進一步的檢驗和分辨,確定這些紅色物質乃是死者體內流出的血液與紅色顏料相互混合而成的產物。
待何雨桐有條不紊地匯報完所有相關情況之後,她迅速地坐迴到自己的座位上。緊接著,南楓夕動作利落地將大屏幕上原本顯示的屍體照片切換成了另一幅畫麵,正是那幅懸掛在工作室內的紅色玫瑰的畫作。此畫色彩鮮豔奪目,畫麵中的紅玫瑰嬌豔欲滴,但仔細端詳之下卻會發現,這幅畫與剛剛所展示的屍體所呈現出來的場景竟然存在著某些微妙的相似之處。
我和沈羽將這幅畫從牆麵上拿了下來,我們在畫的背麵發現了一個紅色的信件。”
南楓夕一邊匯報著一邊將大屏幕上的圖片切換到那個紅色的信件。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的信件是紅色的,這是我們所收到的第四個信件,信件裏的內容為:
南sir:
這幅紅玫瑰是不是鮮豔奪目,美麗至極啊!我相信你會喜歡的!
r.
這次的落款人由m變為了r,我們在信件的末尾處發現了一朵玫瑰花。
這朵玫瑰花並不是用顏料所畫製的而是血跡。”
何雨桐開口道:“我們將老大給我們的信件以及葉瀾依的血跡進行了dna鑒定,證實了信件上的玫瑰花是r用葉瀾依的血跡所繪畫的。”
等何雨桐匯報完後韓翊也開口道:“我們將整個“依晴藝坊”工作室的每一個角落全部都提取了一遍。
在工作室內隻提取到了死者葉瀾依以及報警人夏初晴的dna和指紋,除了她們兩人的dna和指紋沒有第三人的dna以及指紋存在。”
緊接著沈羽也立馬匯報道:“我經過多方打聽和查找,找到了葉瀾依之前的一個相關報道。
葉瀾依作品的抄襲事件,但是這個事件似乎是被什麽人壓製了下來,正規渠道根本就差不多任何是線索。”
南楓夕接著匯報道:“我在案發現場對夏初晴詢問過這個抄襲的新聞。
夏初晴的表現明顯知道什麽,但是她就是之口不提。”
隨後南楓夕將大屏幕上的照片切換到了那尊雕像的照片:“接下來是第四個案件。
第四個案件發生在雕塑園,在雕塑園裏這尊雕像擺放著展示台上,因為遊客觀賞時發現了異常,所以報了警。
我們趕到案發現場的時候,這尊雕像的外圍被一層厚厚的雕塑泥嚴密包裹著。
那雕塑泥呈現出一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獨特紋理。雕塑泥上塗繪著的那些五顏六色的顏料。
雕塑的眼眶中流淌出兩股鮮紅血淚,我在展示台的台麵上發現台麵上刻著一個“r”。
我觀察過刻r的地方,是剛刻上去不久的。”
南楓夕將大屏幕上的內容切換到了雕塑,何雨桐站起來匯報道:“這尊“雕塑”外部有雕塑泥包圍。
我們將外圍的雕塑泥一點點用木錘敲打掉,雕塑泥全部脫落後我們發現泥內是一具赤裸的男屍。
這具屍體以一種詭異的姿態跪在地上,雙膝跪地,上身卻向前傾伏,雙手被緊緊困縛在身後。
這種姿勢看起來極其扭曲,仿佛死者生前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折磨。
他那雙圓睜的眼睛,空洞無神,眼睛內充滿了血絲,這也是導致眼睛流出血淚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對屍體進行了屍檢,發現與葉瀾依案有相似之處就是屍體的頸部有條很深的勒痕。
兩具屍體的勒痕基本上是一種器具製造而成的,屍體形成了屍僵,根據判斷葉瀾依的死亡時間比這具男屍的死亡時間早一個小時。”
小張立馬匯報道:“經過我們的調查,確認雕塑園的死者叫葉輕雲,男性,今年 34 歲。葉輕雲是出一位名的雕塑藝術創作作家。
我還仔細查看了這兩天雕塑公園的監控錄像,沒有發現可疑的人。
我懷疑要麽是兇手故意躲開了監控攝像頭的拍攝範圍;要麽是有人在他們背後操控監控係統。”
南楓夕接著匯報道:“我詢問了雕塑園的負責人,負責人告知我們這尊“雕塑”是今天早上安置到展示台上的。
負責安置這尊雕像的工作人員說,當時還有一名負責運送雕塑至此的工作人員和他們一同將雕塑安置到展示台上。
具工作人員迴憶,那個男人身材頗高,估摸約有 180 的個頭兒。
但是他戴著帽子和口罩,無法看清他的真實相貌。並且這個男人在展示台麵前停留了一會兒。
所以我懷疑這個工作人員極大可能就是r。”
韓翊匯報道:“經過我對雕塑園的工作人員的詢問,我們得這個雕塑公園每天接待遊客的數量都有嚴格的限製。
要想進入這個園區,遊客們隻能通過購買由公園專門出售的門票才行。
跟據工作人員迴憶,今天並沒有什麽特別異常的情況發生。
他們每天都會對進入公園內的遊客進行登記。”
南楓夕再次控製著手中的遙控筆,將一個紅色信件投放了出來。
“在園區外,一個小朋友將的五封信件給了我。
具小朋友的描述,是一個男人讓她將信件交給我,並且用一根棒棒糖作為交易。
那個男人戴著一副墨鏡,一頂帽子,小朋友有沒有看清他長什麽樣子。這份信上的內容是:
南 sir:
struggle in fear to your heart''s content! i''m the nightmare you can never get rid of. isn''t this gift nice!(盡情在恐懼中掙紮吧!我是你永遠擺脫不了的噩夢。這份“禮物”不錯吧!)
r.”
南楓夕將手中的遙控筆輕輕的放在了桌麵上,她敘述到:“這就是目前m以及r都兩個罪犯所掌握的情況。”
徐局麵色凝重地開口說道:“小南啊,經過仔細研究這五封信件,我們發現它們的寫信內容無一例外都是寫給你的。依我看,這幫人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衝著你來的。”
南楓夕神情嚴肅地點了點頭,迴應道:“徐局,您的擔憂不無道理,但他們既然擺明了要針對我,如果此時我選擇退縮退出這次行動,那麽後續他們究竟會采取何種極端手段,恐怕誰也難以預測。所以,我不能臨陣脫逃。”
徐局微微頷首,陷入沉思之中。過了一會兒,他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緩緩說道:“南楓夕、韓翊、沈羽、何雨桐、李琳琳還有小張,鑒於目前的情況,經上級決定,現正式成立專門負責調查字母團相關案件的專案組,由你們六個人組成。接下來,你們的首要任務便是集中精力偵破這些錯綜複雜的案子。”
聽到這話,韓翊、沈羽、何雨桐、李琳琳和小張五人迅速從座位上站起身來,動作整齊劃一。緊接著,南楓夕帶領著其餘五人麵向徐局,莊嚴而標準地敬了一個禮,並齊聲高唿:“保證完成任務!”
徐局見狀,也連忙起身迴敬了一個禮。然後,他擺了擺手,示意大家先坐下。待眾人坐定後,徐局將目光投向了南楓夕,和聲問道:“小南,談談你對這個案件目前的看法吧。”
南楓夕麵色凝重地點點頭,緩緩開口道:“說起 m 這個人啊,他簡直就是個極度危險又瘋狂的變態罪犯!這家夥對於研究爆炸和製作炸彈簡直到了一種近乎癡狂的地步。”
m 的身上似乎籠罩著一層濃厚的陰影,就好像從黑暗深淵爬出來的惡魔附身於他一般。每一次爆炸所帶來的巨響和火光都能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悅,那種快感如同毒品一般令他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在平日的生活裏,m 也許表現得沉默寡言,像個孤獨的行者默默地穿梭在人群之中。然而,隻要一涉及到關於爆炸的話題,他就立刻變得口若懸河起來。他的眼睛裏會突然閃耀出異樣的光芒,那光芒中既交織著對毀滅力量深深的癡迷,也透露著強烈的掌控欲望。
再看他那雙修長而靈活的手指,總是不自覺地微微顫動著,仿佛在無形的空氣中不停地模擬著組裝炸彈時那些複雜而精細的動作。這雙手仿佛天生就是為製造破壞而生的。
走進 m 的生活環境,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對於各類機械裝置有著超乎常人的關注度。他熱衷於四處收集各種各樣廢棄的金屬零件以及錯綜複雜的線路,將它們視若珍寶般帶迴自己的房間。久而久之,整個房間都被這些東西堆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落腳之地。
不僅如此,在他的書架上還擺滿了與爆炸原理和炸彈構造相關的書籍資料。那些書頁早已因為被他反複翻閱而變得破舊不堪,上麵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折痕和詳細的筆記。很顯然,m 在這個領域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探索。
他就像一個幽靈一般,悄無聲息地穿梭於人群之中,看似平靜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躁動不安的心。他那敏銳的目光猶如鷹隼般掃視著四周,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然而,這種超乎常人的觀察力並不是為了保護他人或者維護社會的安寧,相反,它成為了他實施罪惡計劃的有力武器。
他的內心如同一片荒蕪的沙漠,孤獨和偏執在其中肆意蔓延。對於他來說,炸彈並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工具,更像是他與外界交流、證明自己存在的唯一途徑。每當他引爆炸彈時,那巨大的爆炸聲仿佛就是他向整個世界發出的扭曲“呐喊”,試圖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打破那無盡的孤寂。
那些不幸被卷入這場災難中的無辜人們,在他眼裏隻是微不足道的附屬品,是他追求所謂“完美爆炸藝術”道路上可以隨意舍棄的棋子。他絲毫沒有憐憫之心,對於別人的生死完全漠不關心。這些人的痛苦和悲傷,都無法觸動他那顆已經冰冷麻木的心。
此類罪犯通常擁有著極強的控製欲和毀滅欲。他們對爆炸物的深入研究,並不僅僅源於一時的好奇心作祟,更多的是源自於對那種能夠掌握強大力量的極度渴望。在他們狹隘的視野裏,隻有通過製造恐怖和混亂,才能讓自己感受到一絲存在感和滿足感。於是,炸彈便成了他們手中最致命的武器,也是他們用來實現自我價值以及吸引外界關注的極端手段。
他們或許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裏,總是覺得自己猶如身處社會邊緣的孤獨者一般,仿佛自身的存在對於周圍的人來說無足輕重。那種被忽視和冷落的感覺,如同慢性毒藥一般,漸漸地侵蝕著他們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心靈。
就在這時,爆炸那驚天動地的巨響、排山倒海般的衝擊力,還有隨之而來的一片混亂與驚惶失措,卻宛如一道奇異的光芒,照亮了他們心中那個陰暗晦澀的角落。這股強大的力量瞬間點燃了他們內心深處潛藏已久的欲望之火,給予他們一種極度扭曲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這些人往往擁有超乎常人的專注力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他們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學習物理學、化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隻為不斷提升自己製造炸彈的技藝水平。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正是這種過度的專注,使得他們的內心世界變得越來越狹隘和偏執。一旦他們深深地沉迷於對爆炸的狂熱追求之中,便如同陷入無底深淵一樣,無法再輕易從中掙脫出來。
更可怕的是,他們對於生命毫無最起碼的尊重和同情心可言。在他們眼中,別人的生死存亡不過是實現自己所謂“藝術創作”——即追求完美爆炸效果的必要犧牲品罷了。當他們精心策劃並付諸實踐那些喪心病狂的爆炸行為時,竟然還能夠異常冷靜地權衡其中的風險與收益,其冷酷無情和嚴密邏輯簡直讓人毛骨悚然。毫無疑問,這樣的個體不僅極端危險,而且其心理已經嚴重扭曲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r 是個對藝術癡迷到近乎癲狂的變態罪犯,他內心燃燒著一股不可遏製的欲望——將活生生的人類轉化為其所謂的藝術傑作。
r 的目光恰似那寒潭底部最幽深之處的暗影,寒冷徹骨且深不見底,宛如能夠洞穿人的魂魄一般。當他凝視他人時,就如同一名技藝高超的工匠審視著原材料,冷靜地分析如何將眼前之人拆解成為一個個可用於創作的基本元素。
在 r 的眼裏,那些充滿活力的生命無非就是尚未經過精細打磨的璞玉罷了。他堅信唯有通過自己極端且殘忍的手法,方能雕琢出他心目中至高無上的“藝術巔峰”。
他的一雙手看起來是那麽的優雅,修長的手指關節分明,但這表象之下卻潛藏著難以估量的兇險。每根手指都仿若一柄被詛咒過的邪惡刻刀,時刻準備著在人的軀體之上劃出一道道符合他個人審美標準的線條。
或許,r 在平日裏會頻繁地沉浸於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當中。無論是古典油畫那絢爛多彩的色調搭配以及精妙絕倫的構圖方式,還是雕塑作品流暢自然的線條走向和靈動多變的形態呈現,無一不成為他獲取靈感的源泉。然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些原本美好的美學理念竟被他徹底扭曲變形,最終化作了傷害無辜者的可怕動機。
他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能力超乎常人,既敏銳又獨特。哪怕隻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尋常角落,也能夠被他迅速捕捉到其中隱藏著的可以與人的軀體相互“融合”的元素,並進而憑借這些元素去打造出讓人毛骨悚然的驚悚“藝術場景”。
在他那深不見底的內心世界裏,極度自戀和偏執的情緒猶如熊熊烈火般燃燒不息。他始終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絕非塵世中的凡夫俗子可比,而是淩駕於世俗之上的偉大藝術家。至於那些不幸被他挑中的受害者們,則隻不過是他邁向不朽藝術殿堂道路上的一塊塊墊腳石罷了。
當他著手實施罪惡行徑的時候,那種冷靜簡直令人不寒而栗。絲毫看不出有任何屬於普通人應有的憐憫之情或者愧疚之意,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如何將人的身體與周邊所有的事物進行精心的安排、巧妙的組合上麵,就好像正在全力以赴地完成一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世佳作一般。而此時此刻,四周彌漫的血腥氣息以及不絕於耳的淒慘叫聲,在他聽來反倒像是藝術作品誕生之際所奏響的宏偉壯麗的樂章。
這位窮兇極惡的罪犯以一種極其恐怖的方式將所謂的藝術與殘暴的暴力行為融為了一體。或許在他那狂妄自大的眼中,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根本不足以展示出他那獨一無二的驚世才華,所以才會別出心裁地把人的身體當作一塊特殊的“畫布”,肆意揮灑著他那扭曲變態的“藝術靈感”。
他那本應清澈透明的心湖,卻因對美的極度曲解而變得汙濁不堪。在他那被黑暗蒙蔽的內心裏,美不再是溫暖的陽光、嬌豔的花朵或是人們臉上幸福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殘忍的傷害和血腥的場景。
對於這個喪失人性的家夥來說,每一次令人發指的傷害行為都被視為一場偉大的創作之旅。在他那扭曲至極的觀念中,那些無辜的受害者已不再是擁有思想和情感的鮮活生命,而是一堆任其擺布、毫無價值的冰冷材料。
探究其背後的原因,也許能發現這樣的罪犯在成長道路上曾遭遇過某些足以顛覆其世界觀的重大事件。可能是某種激進的藝術觀念如洶湧潮水般向他湧來,將他原本正常的審美標準衝垮;亦或是經曆過難以承受的心理創傷,使得他的心靈逐漸破碎,最終走向這條不歸路。於是乎,他妄圖通過這些極端手段去親手打造出一個隻屬於他自己的、所謂理想中的藝術世界。在這裏,一切常規的道德規範和人類情感都被無情地拋棄,唯有他那畸形的審美理念得以橫行無忌。
當他開始著手實施罪惡行徑時,其精心程度簡直超乎想象。就好像一位大師在雕琢一件舉世無雙的藝術品那樣,他會仔細地構思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一處能夠彰顯他獨特“美學”的地方。從選擇目標到製定計劃,再到具體執行,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力求做到完美無缺。然而,這所謂的“完美”卻是建立在無數受害者的痛苦之上,更是對整個社會倫理道德底線的肆意踐踏。
可悲的是,此人早已深陷於自己所營造的那個變態藝術幻想之中不能自拔。為了讓他心目中那件永遠也完成不了的“作品”更加趨近於完美,他會毫不猶豫地繼續作案,完全無視法律的威嚴和社會的安危。如此喪心病狂之徒,無疑給我們的社會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成為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定時炸彈。
說罷,南楓夕輕輕按下手中遙控筆的按鈕,大屏幕上的畫麵瞬間切換至第三個案件。眾人的目光隨之被吸引過去,隻見屏幕上清晰地展示著一家名為“依晴藝坊”的工作室。
此時的南楓夕神情格外專注,仿佛要透過這張照片洞悉其中隱藏的真相一般。她緩聲說道:“下麵讓我們來看看第三個案件的具體情況。”
隨著她的話語落下,兩張年輕女子的照片也被投放至大屏幕上。南楓夕抬手指向照片中的人物,介紹起來:“這位名叫夏初晴的女孩,今年 23 歲;而旁邊這位則是葉瀾依,年齡稍長一歲,24 歲。她們二人不僅是親密無間的好閨蜜,還攜手合作開辦了這家‘依晴藝坊’工作室。”
稍稍停頓一下,南楓夕調整了下唿吸,接著講述道:“就在今天清晨,夏初晴如同往日一樣前往工作室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然而當她推開工作室的大門時,卻被眼前的一幕驚得目瞪口呆——隻見葉瀾依毫無生氣地躺在冰冷的地麵上,已然成為一具屍體!”
說到此處,南楓夕的聲音略微低沉下來,似乎也被這突如其來的慘狀所震撼。她頓了頓,然後才又開口:“受到驚嚇的夏初晴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撥打了報警電話。而當我們警方接到報案並火速趕到現場時,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幅令人痛心的景象……”
南楓夕輕輕地握著遙控筆,熟練地操作著它,屏幕上的畫麵隨著她的動作而流暢地轉換著。很快,一幅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展現在眾人眼前——那是葉瀾依的案發現場。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朵巨大無比、嬌豔欲滴的玫瑰花。這朵玫瑰仿佛是大自然最傑出的傑作,每一片花瓣都呈現出鮮豔而誘人的色澤,如絲絨般柔軟光滑,細膩得讓人忍不住想要伸手觸摸一下。然而,仔細觀察之下,人們會發現這朵玫瑰不僅僅隻是美麗那麽簡單。
它宛如一件精心雕琢而成的藝術品,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無論是花瓣的弧度還是顏色的漸變,都展現出一種無與倫比的精致和完美。但與此同時,這朵玫瑰又透露出一股神秘而詭異的氣息,就好像是由生命與死亡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元素共同鑄造而成的絕世之作。
就在這時,南楓夕再次輕點遙控筆,葉瀾依的屍體照片緩緩浮現出來。原本還坐在座位上的何雨桐瞬間站了起來,神色凝重地匯報道:“死者葉瀾依。根據我們在案發現場對其屍體所做的初步屍檢,可以確定‘依晴藝坊’工作室正是這起案件的第一案發現場。”
接著,何雨桐指著屏幕上放大後的屍體圖像繼續說道:“大家請看,葉瀾依的頸部有一道非常明顯而且細微的勒痕。經過進一步檢查分析,我們認為她的死因是窒息。很顯然,兇手使用了某種工具或者手段對她實施了殘忍的殺害行為。”
隻見那具屍體靜靜地躺在那裏,脖頸處的勒痕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道勒痕與我們平日裏所常見到的、由普通繩索所造成的勒痕截然不同。它的形狀和紋理都呈現出一種異樣的特征,仿佛是被某種特殊材質或者獨特工具所留下的印記。然而,僅從目前所掌握的線索來看,暫時還難以確切地推斷出究竟是什麽樣的物品能夠製造出這樣奇特的勒痕。
不僅如此,當目光移向屍體的手腕處時,可以清晰地看到那裏有著一道深深的被割開的傷口。經過一番細致觀察和分析,依據傷口的狀態來判斷,這個傷口應該是在死者已經失去生命體征之後才形成的。這一發現無疑使得整個案件變得愈發撲朔迷離起來。
再看屍體本身,由於已經開始形成一定程度的屍僵現象,因此通過專業的法醫鑒定手段,大致可以推測出這位名叫葉瀾依的死者的死亡時間範圍大約在今日清晨的淩晨一點至淩晨三點之間。而在現場眾人的視線焦點之中,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那些呈現在眼前的紅色部分。經過進一步的檢驗和分辨,確定這些紅色物質乃是死者體內流出的血液與紅色顏料相互混合而成的產物。
待何雨桐有條不紊地匯報完所有相關情況之後,她迅速地坐迴到自己的座位上。緊接著,南楓夕動作利落地將大屏幕上原本顯示的屍體照片切換成了另一幅畫麵,正是那幅懸掛在工作室內的紅色玫瑰的畫作。此畫色彩鮮豔奪目,畫麵中的紅玫瑰嬌豔欲滴,但仔細端詳之下卻會發現,這幅畫與剛剛所展示的屍體所呈現出來的場景竟然存在著某些微妙的相似之處。
我和沈羽將這幅畫從牆麵上拿了下來,我們在畫的背麵發現了一個紅色的信件。”
南楓夕一邊匯報著一邊將大屏幕上的圖片切換到那個紅色的信件。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的信件是紅色的,這是我們所收到的第四個信件,信件裏的內容為:
南sir:
這幅紅玫瑰是不是鮮豔奪目,美麗至極啊!我相信你會喜歡的!
r.
這次的落款人由m變為了r,我們在信件的末尾處發現了一朵玫瑰花。
這朵玫瑰花並不是用顏料所畫製的而是血跡。”
何雨桐開口道:“我們將老大給我們的信件以及葉瀾依的血跡進行了dna鑒定,證實了信件上的玫瑰花是r用葉瀾依的血跡所繪畫的。”
等何雨桐匯報完後韓翊也開口道:“我們將整個“依晴藝坊”工作室的每一個角落全部都提取了一遍。
在工作室內隻提取到了死者葉瀾依以及報警人夏初晴的dna和指紋,除了她們兩人的dna和指紋沒有第三人的dna以及指紋存在。”
緊接著沈羽也立馬匯報道:“我經過多方打聽和查找,找到了葉瀾依之前的一個相關報道。
葉瀾依作品的抄襲事件,但是這個事件似乎是被什麽人壓製了下來,正規渠道根本就差不多任何是線索。”
南楓夕接著匯報道:“我在案發現場對夏初晴詢問過這個抄襲的新聞。
夏初晴的表現明顯知道什麽,但是她就是之口不提。”
隨後南楓夕將大屏幕上的照片切換到了那尊雕像的照片:“接下來是第四個案件。
第四個案件發生在雕塑園,在雕塑園裏這尊雕像擺放著展示台上,因為遊客觀賞時發現了異常,所以報了警。
我們趕到案發現場的時候,這尊雕像的外圍被一層厚厚的雕塑泥嚴密包裹著。
那雕塑泥呈現出一種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獨特紋理。雕塑泥上塗繪著的那些五顏六色的顏料。
雕塑的眼眶中流淌出兩股鮮紅血淚,我在展示台的台麵上發現台麵上刻著一個“r”。
我觀察過刻r的地方,是剛刻上去不久的。”
南楓夕將大屏幕上的內容切換到了雕塑,何雨桐站起來匯報道:“這尊“雕塑”外部有雕塑泥包圍。
我們將外圍的雕塑泥一點點用木錘敲打掉,雕塑泥全部脫落後我們發現泥內是一具赤裸的男屍。
這具屍體以一種詭異的姿態跪在地上,雙膝跪地,上身卻向前傾伏,雙手被緊緊困縛在身後。
這種姿勢看起來極其扭曲,仿佛死者生前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折磨。
他那雙圓睜的眼睛,空洞無神,眼睛內充滿了血絲,這也是導致眼睛流出血淚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對屍體進行了屍檢,發現與葉瀾依案有相似之處就是屍體的頸部有條很深的勒痕。
兩具屍體的勒痕基本上是一種器具製造而成的,屍體形成了屍僵,根據判斷葉瀾依的死亡時間比這具男屍的死亡時間早一個小時。”
小張立馬匯報道:“經過我們的調查,確認雕塑園的死者叫葉輕雲,男性,今年 34 歲。葉輕雲是出一位名的雕塑藝術創作作家。
我還仔細查看了這兩天雕塑公園的監控錄像,沒有發現可疑的人。
我懷疑要麽是兇手故意躲開了監控攝像頭的拍攝範圍;要麽是有人在他們背後操控監控係統。”
南楓夕接著匯報道:“我詢問了雕塑園的負責人,負責人告知我們這尊“雕塑”是今天早上安置到展示台上的。
負責安置這尊雕像的工作人員說,當時還有一名負責運送雕塑至此的工作人員和他們一同將雕塑安置到展示台上。
具工作人員迴憶,那個男人身材頗高,估摸約有 180 的個頭兒。
但是他戴著帽子和口罩,無法看清他的真實相貌。並且這個男人在展示台麵前停留了一會兒。
所以我懷疑這個工作人員極大可能就是r。”
韓翊匯報道:“經過我對雕塑園的工作人員的詢問,我們得這個雕塑公園每天接待遊客的數量都有嚴格的限製。
要想進入這個園區,遊客們隻能通過購買由公園專門出售的門票才行。
跟據工作人員迴憶,今天並沒有什麽特別異常的情況發生。
他們每天都會對進入公園內的遊客進行登記。”
南楓夕再次控製著手中的遙控筆,將一個紅色信件投放了出來。
“在園區外,一個小朋友將的五封信件給了我。
具小朋友的描述,是一個男人讓她將信件交給我,並且用一根棒棒糖作為交易。
那個男人戴著一副墨鏡,一頂帽子,小朋友有沒有看清他長什麽樣子。這份信上的內容是:
南 sir:
struggle in fear to your heart''s content! i''m the nightmare you can never get rid of. isn''t this gift nice!(盡情在恐懼中掙紮吧!我是你永遠擺脫不了的噩夢。這份“禮物”不錯吧!)
r.”
南楓夕將手中的遙控筆輕輕的放在了桌麵上,她敘述到:“這就是目前m以及r都兩個罪犯所掌握的情況。”
徐局麵色凝重地開口說道:“小南啊,經過仔細研究這五封信件,我們發現它們的寫信內容無一例外都是寫給你的。依我看,這幫人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衝著你來的。”
南楓夕神情嚴肅地點了點頭,迴應道:“徐局,您的擔憂不無道理,但他們既然擺明了要針對我,如果此時我選擇退縮退出這次行動,那麽後續他們究竟會采取何種極端手段,恐怕誰也難以預測。所以,我不能臨陣脫逃。”
徐局微微頷首,陷入沉思之中。過了一會兒,他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緩緩說道:“南楓夕、韓翊、沈羽、何雨桐、李琳琳還有小張,鑒於目前的情況,經上級決定,現正式成立專門負責調查字母團相關案件的專案組,由你們六個人組成。接下來,你們的首要任務便是集中精力偵破這些錯綜複雜的案子。”
聽到這話,韓翊、沈羽、何雨桐、李琳琳和小張五人迅速從座位上站起身來,動作整齊劃一。緊接著,南楓夕帶領著其餘五人麵向徐局,莊嚴而標準地敬了一個禮,並齊聲高唿:“保證完成任務!”
徐局見狀,也連忙起身迴敬了一個禮。然後,他擺了擺手,示意大家先坐下。待眾人坐定後,徐局將目光投向了南楓夕,和聲問道:“小南,談談你對這個案件目前的看法吧。”
南楓夕麵色凝重地點點頭,緩緩開口道:“說起 m 這個人啊,他簡直就是個極度危險又瘋狂的變態罪犯!這家夥對於研究爆炸和製作炸彈簡直到了一種近乎癡狂的地步。”
m 的身上似乎籠罩著一層濃厚的陰影,就好像從黑暗深淵爬出來的惡魔附身於他一般。每一次爆炸所帶來的巨響和火光都能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悅,那種快感如同毒品一般令他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在平日的生活裏,m 也許表現得沉默寡言,像個孤獨的行者默默地穿梭在人群之中。然而,隻要一涉及到關於爆炸的話題,他就立刻變得口若懸河起來。他的眼睛裏會突然閃耀出異樣的光芒,那光芒中既交織著對毀滅力量深深的癡迷,也透露著強烈的掌控欲望。
再看他那雙修長而靈活的手指,總是不自覺地微微顫動著,仿佛在無形的空氣中不停地模擬著組裝炸彈時那些複雜而精細的動作。這雙手仿佛天生就是為製造破壞而生的。
走進 m 的生活環境,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對於各類機械裝置有著超乎常人的關注度。他熱衷於四處收集各種各樣廢棄的金屬零件以及錯綜複雜的線路,將它們視若珍寶般帶迴自己的房間。久而久之,整個房間都被這些東西堆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落腳之地。
不僅如此,在他的書架上還擺滿了與爆炸原理和炸彈構造相關的書籍資料。那些書頁早已因為被他反複翻閱而變得破舊不堪,上麵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折痕和詳細的筆記。很顯然,m 在這個領域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探索。
他就像一個幽靈一般,悄無聲息地穿梭於人群之中,看似平靜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躁動不安的心。他那敏銳的目光猶如鷹隼般掃視著四周,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然而,這種超乎常人的觀察力並不是為了保護他人或者維護社會的安寧,相反,它成為了他實施罪惡計劃的有力武器。
他的內心如同一片荒蕪的沙漠,孤獨和偏執在其中肆意蔓延。對於他來說,炸彈並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工具,更像是他與外界交流、證明自己存在的唯一途徑。每當他引爆炸彈時,那巨大的爆炸聲仿佛就是他向整個世界發出的扭曲“呐喊”,試圖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打破那無盡的孤寂。
那些不幸被卷入這場災難中的無辜人們,在他眼裏隻是微不足道的附屬品,是他追求所謂“完美爆炸藝術”道路上可以隨意舍棄的棋子。他絲毫沒有憐憫之心,對於別人的生死完全漠不關心。這些人的痛苦和悲傷,都無法觸動他那顆已經冰冷麻木的心。
此類罪犯通常擁有著極強的控製欲和毀滅欲。他們對爆炸物的深入研究,並不僅僅源於一時的好奇心作祟,更多的是源自於對那種能夠掌握強大力量的極度渴望。在他們狹隘的視野裏,隻有通過製造恐怖和混亂,才能讓自己感受到一絲存在感和滿足感。於是,炸彈便成了他們手中最致命的武器,也是他們用來實現自我價值以及吸引外界關注的極端手段。
他們或許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裏,總是覺得自己猶如身處社會邊緣的孤獨者一般,仿佛自身的存在對於周圍的人來說無足輕重。那種被忽視和冷落的感覺,如同慢性毒藥一般,漸漸地侵蝕著他們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心靈。
就在這時,爆炸那驚天動地的巨響、排山倒海般的衝擊力,還有隨之而來的一片混亂與驚惶失措,卻宛如一道奇異的光芒,照亮了他們心中那個陰暗晦澀的角落。這股強大的力量瞬間點燃了他們內心深處潛藏已久的欲望之火,給予他們一種極度扭曲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這些人往往擁有超乎常人的專注力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他們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學習物理學、化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隻為不斷提升自己製造炸彈的技藝水平。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正是這種過度的專注,使得他們的內心世界變得越來越狹隘和偏執。一旦他們深深地沉迷於對爆炸的狂熱追求之中,便如同陷入無底深淵一樣,無法再輕易從中掙脫出來。
更可怕的是,他們對於生命毫無最起碼的尊重和同情心可言。在他們眼中,別人的生死存亡不過是實現自己所謂“藝術創作”——即追求完美爆炸效果的必要犧牲品罷了。當他們精心策劃並付諸實踐那些喪心病狂的爆炸行為時,竟然還能夠異常冷靜地權衡其中的風險與收益,其冷酷無情和嚴密邏輯簡直讓人毛骨悚然。毫無疑問,這樣的個體不僅極端危險,而且其心理已經嚴重扭曲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r 是個對藝術癡迷到近乎癲狂的變態罪犯,他內心燃燒著一股不可遏製的欲望——將活生生的人類轉化為其所謂的藝術傑作。
r 的目光恰似那寒潭底部最幽深之處的暗影,寒冷徹骨且深不見底,宛如能夠洞穿人的魂魄一般。當他凝視他人時,就如同一名技藝高超的工匠審視著原材料,冷靜地分析如何將眼前之人拆解成為一個個可用於創作的基本元素。
在 r 的眼裏,那些充滿活力的生命無非就是尚未經過精細打磨的璞玉罷了。他堅信唯有通過自己極端且殘忍的手法,方能雕琢出他心目中至高無上的“藝術巔峰”。
他的一雙手看起來是那麽的優雅,修長的手指關節分明,但這表象之下卻潛藏著難以估量的兇險。每根手指都仿若一柄被詛咒過的邪惡刻刀,時刻準備著在人的軀體之上劃出一道道符合他個人審美標準的線條。
或許,r 在平日裏會頻繁地沉浸於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當中。無論是古典油畫那絢爛多彩的色調搭配以及精妙絕倫的構圖方式,還是雕塑作品流暢自然的線條走向和靈動多變的形態呈現,無一不成為他獲取靈感的源泉。然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些原本美好的美學理念竟被他徹底扭曲變形,最終化作了傷害無辜者的可怕動機。
他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能力超乎常人,既敏銳又獨特。哪怕隻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尋常角落,也能夠被他迅速捕捉到其中隱藏著的可以與人的軀體相互“融合”的元素,並進而憑借這些元素去打造出讓人毛骨悚然的驚悚“藝術場景”。
在他那深不見底的內心世界裏,極度自戀和偏執的情緒猶如熊熊烈火般燃燒不息。他始終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絕非塵世中的凡夫俗子可比,而是淩駕於世俗之上的偉大藝術家。至於那些不幸被他挑中的受害者們,則隻不過是他邁向不朽藝術殿堂道路上的一塊塊墊腳石罷了。
當他著手實施罪惡行徑的時候,那種冷靜簡直令人不寒而栗。絲毫看不出有任何屬於普通人應有的憐憫之情或者愧疚之意,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如何將人的身體與周邊所有的事物進行精心的安排、巧妙的組合上麵,就好像正在全力以赴地完成一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世佳作一般。而此時此刻,四周彌漫的血腥氣息以及不絕於耳的淒慘叫聲,在他聽來反倒像是藝術作品誕生之際所奏響的宏偉壯麗的樂章。
這位窮兇極惡的罪犯以一種極其恐怖的方式將所謂的藝術與殘暴的暴力行為融為了一體。或許在他那狂妄自大的眼中,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根本不足以展示出他那獨一無二的驚世才華,所以才會別出心裁地把人的身體當作一塊特殊的“畫布”,肆意揮灑著他那扭曲變態的“藝術靈感”。
他那本應清澈透明的心湖,卻因對美的極度曲解而變得汙濁不堪。在他那被黑暗蒙蔽的內心裏,美不再是溫暖的陽光、嬌豔的花朵或是人們臉上幸福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殘忍的傷害和血腥的場景。
對於這個喪失人性的家夥來說,每一次令人發指的傷害行為都被視為一場偉大的創作之旅。在他那扭曲至極的觀念中,那些無辜的受害者已不再是擁有思想和情感的鮮活生命,而是一堆任其擺布、毫無價值的冰冷材料。
探究其背後的原因,也許能發現這樣的罪犯在成長道路上曾遭遇過某些足以顛覆其世界觀的重大事件。可能是某種激進的藝術觀念如洶湧潮水般向他湧來,將他原本正常的審美標準衝垮;亦或是經曆過難以承受的心理創傷,使得他的心靈逐漸破碎,最終走向這條不歸路。於是乎,他妄圖通過這些極端手段去親手打造出一個隻屬於他自己的、所謂理想中的藝術世界。在這裏,一切常規的道德規範和人類情感都被無情地拋棄,唯有他那畸形的審美理念得以橫行無忌。
當他開始著手實施罪惡行徑時,其精心程度簡直超乎想象。就好像一位大師在雕琢一件舉世無雙的藝術品那樣,他會仔細地構思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一處能夠彰顯他獨特“美學”的地方。從選擇目標到製定計劃,再到具體執行,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力求做到完美無缺。然而,這所謂的“完美”卻是建立在無數受害者的痛苦之上,更是對整個社會倫理道德底線的肆意踐踏。
可悲的是,此人早已深陷於自己所營造的那個變態藝術幻想之中不能自拔。為了讓他心目中那件永遠也完成不了的“作品”更加趨近於完美,他會毫不猶豫地繼續作案,完全無視法律的威嚴和社會的安危。如此喪心病狂之徒,無疑給我們的社會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成為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