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究竟防什麽?
從最慘吃播,到億萬資產大佬 作者:文海獨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捶魚的名字好奇怪哦,但是卻特別好吃。”陳思羽問道。
“看著捶得扁扁的魚塊,難道真是用錘子捶出來的?”王淩一臉疑惑。
劉潛笑了笑說:“能用錘子捶的魚已經不是魚了。”
陳思羽一臉好奇說:“那是什麽?”
他拿起一根筷子,再把一個碗翻過來,敲了起來。
“木魚!”
一桌人差點沒笑噴。
孫婕英舉起手,做了個暫停的姿勢說:“停、停、停,你們個個都沒個正形,還是讓東道主來解答好了。”
徐子晴是個很好相處的人,他們開懷大笑的時候,她也跟著一起大笑。
她拍了拍胸口,好不容易止住笑容,喝了口果汁後說:“捶魚究竟是不是用錘子捶出來的呢?”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們,捶魚的確是捶出來的。”
“捶魚主要原料是鮮魚和薯澱粉。製作時將魚肉切成拇指大小的長條,用木槌捶打魚塊,在捶打時適當加入薯澱粉,直到魚塊捶成薄薄的魚片。”
王淩得意地說:“看吧,我說了顧名思義捶魚肯定是捶出來的,你們還偏不信。”
“不過,有些地方做捶魚也可以不用錘子,他們把魚肉搗成魚漿,加入澱粉或麵粉,反複揉和,然後分離成麵團,用擀杖擀成薄片,蒸熟切割曬幹當菜用。”徐子晴說道。
劉潛一聽,馬上提出自己的疑問:“既然擀杖也能製作,你們為什麽還要費力用錘子捶呢?”
“區別就在於口感。”劉燕青難得說一句,但往往卻是一針見血。
徐子晴笑著看向了劉燕青:“聰明,用錘子捶出來的捶魚更有嚼勁,煮湯也不容易煮糊。”
劉潛點了點頭說:“看來這捶魚與砸牛肉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淩眉頭一皺問道:“砸牛肉又是什麽梗?”
他調整了下坐姿,直了直身子說:“真正的大廚,他們在做牛肉時,會將牛肉在砧板上反複用力拍打,或者是用刀背捶打,目的是撕裂肉纖維,這樣做出來的牛肉嫩滑爽口,不會柴。”
“看來吃也是一門學問啊。”王淩說道。
廖霜楓說道:“是呀,生活處處皆學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隻要是把那個行業做到極致,其實就已經成了一門學問。”
飯已差不多,劉潛看大家話匣子已經打開。
打算趁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雖然不抱太大的希望,但不吐不快。
“嗯哼。”他清了清嗓子,“通過今天下午的參觀,我一直有個疑問百思不得其解。”
徐子晴看向他:“什麽疑問呢?”
他說:“建造圍屋這種結構複雜的建築,很大原因是它具有很強的防禦功能,即使真正到了打仗的時候,也可以閉門不出支撐好幾個月。”
“但問題是,這裏圍屋的建造年代大部分是在明清時期,虔州、嶺南、東閩這些地方還比較荒涼,大規模的戰爭應該也不會蔓延過來,真有必要防範這種小概率事件嗎?”
徐子晴笑了笑,然後說:“即使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但是部族與部族之間,比如客家人與土著之間,難免會產生摩擦而引發械鬥之類的。”
“如今的虔州地區已經沒有土著這個概念了,但是放到千百年前就不一樣了,客家先民逃難遷徙而來,占用了原住民的地盤和資源,等於侵犯了他們的利益,肯定少不了衝突的。”
徐子晴接著說:“更何況,虔州高山峽穀比較多,野獸之類的也不少,它們也是一種威脅。”
“即使到現在都還有野豬毀壞莊稼的事情發生,可想而知以前那肯定是更多了。圍屋一建,門一關,幾乎與世隔絕,一勞永逸啊。”
劉潛點了點頭,她說的的確是非常有說服力。
唯一讓他覺得有點不對勁的,就是圍屋的外牆為什麽要建這麽高、這麽厚。
他皺著眉頭,凝神苦思。
徐子晴看他若有所思的樣子,問道:“還有其他問題?”
劉潛說:“問題倒是沒有,就是有一點總感覺不合邏輯。”
“哦?怎麽個不合邏輯法?”徐子晴好奇問道。
他說:“如果是防範地區衝突的話,圍牆建個7、8米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如果是軍隊打仗,弓箭、衝車、雲梯、投石車這些利器一上,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即使建個十幾米其實也是意義不大。”
“如果是防範森林中的野獸攻擊,圍牆厚度應該有個幾十厘米厚就差不多了,哪用得著1米以上的厚度呢?”
他一說完,一桌人都安靜下來了,都是一臉懵逼地看著他。
劉潛摸了摸臉,還用紙巾再仔細擦了一遍,應該不至於有飯菜在臉上哇。
“怎麽啦?說的不對嗎?我這僅僅是假設哈。”他有些局促地說。
“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的確是有疑點。”劉燕青說。
徐子晴沉吟了一會兒,然後說:“那按你的想法,圍屋為什麽要這樣建呢?你覺得還另有隱情?”
他擺了擺手說:“是否另有隱情我不好說,我隻是有些猜測罷了,你作為本地人應該比我知道的更清楚。”
“你有沒有聽過古時候的傳說,或者故事也行,就是有點類似於黃帝大戰蚩尤之類的神話傳說,你們虔南有沒有?”
徐子晴思索了半晌,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看來這樣一步一步誘導是沒有多大效果了。
他幹脆就直說了:“好吧,我就簡單地問一下你,你們這邊古時候出現過贛巨人不?就是山海經中曾記載的贛巨人。”
徐子晴蹙起了秀眉,邊迴憶邊說:“平常好像沒有人提過這茬,即使是爺爺那些老一輩也沒人提過有贛巨人這麽一說。山海經中贛巨人的記載我是知道的,好歹我可是學漢語言文學的。”
他眼巴巴地看著她,急忙問道:“然後呢?就沒啦?”
徐子晴喝了口果汁,笑了笑說:“不是今天你提起來,我還真的忘了這個事。幾年前,我因為一篇論文涉及本地風土民情,於是我認真查閱了我們當地的地方誌。”
“我記得裏麵的確有巨人的記載,原文記得不是很清楚,反正大意就是當時經常有巨人從山中出來擾民,因為當時也是匆匆一瞥,不確定裏麵記載的巨人是不是跟山海經中的贛巨人是一碼事。”
“看著捶得扁扁的魚塊,難道真是用錘子捶出來的?”王淩一臉疑惑。
劉潛笑了笑說:“能用錘子捶的魚已經不是魚了。”
陳思羽一臉好奇說:“那是什麽?”
他拿起一根筷子,再把一個碗翻過來,敲了起來。
“木魚!”
一桌人差點沒笑噴。
孫婕英舉起手,做了個暫停的姿勢說:“停、停、停,你們個個都沒個正形,還是讓東道主來解答好了。”
徐子晴是個很好相處的人,他們開懷大笑的時候,她也跟著一起大笑。
她拍了拍胸口,好不容易止住笑容,喝了口果汁後說:“捶魚究竟是不是用錘子捶出來的呢?”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們,捶魚的確是捶出來的。”
“捶魚主要原料是鮮魚和薯澱粉。製作時將魚肉切成拇指大小的長條,用木槌捶打魚塊,在捶打時適當加入薯澱粉,直到魚塊捶成薄薄的魚片。”
王淩得意地說:“看吧,我說了顧名思義捶魚肯定是捶出來的,你們還偏不信。”
“不過,有些地方做捶魚也可以不用錘子,他們把魚肉搗成魚漿,加入澱粉或麵粉,反複揉和,然後分離成麵團,用擀杖擀成薄片,蒸熟切割曬幹當菜用。”徐子晴說道。
劉潛一聽,馬上提出自己的疑問:“既然擀杖也能製作,你們為什麽還要費力用錘子捶呢?”
“區別就在於口感。”劉燕青難得說一句,但往往卻是一針見血。
徐子晴笑著看向了劉燕青:“聰明,用錘子捶出來的捶魚更有嚼勁,煮湯也不容易煮糊。”
劉潛點了點頭說:“看來這捶魚與砸牛肉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淩眉頭一皺問道:“砸牛肉又是什麽梗?”
他調整了下坐姿,直了直身子說:“真正的大廚,他們在做牛肉時,會將牛肉在砧板上反複用力拍打,或者是用刀背捶打,目的是撕裂肉纖維,這樣做出來的牛肉嫩滑爽口,不會柴。”
“看來吃也是一門學問啊。”王淩說道。
廖霜楓說道:“是呀,生活處處皆學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隻要是把那個行業做到極致,其實就已經成了一門學問。”
飯已差不多,劉潛看大家話匣子已經打開。
打算趁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雖然不抱太大的希望,但不吐不快。
“嗯哼。”他清了清嗓子,“通過今天下午的參觀,我一直有個疑問百思不得其解。”
徐子晴看向他:“什麽疑問呢?”
他說:“建造圍屋這種結構複雜的建築,很大原因是它具有很強的防禦功能,即使真正到了打仗的時候,也可以閉門不出支撐好幾個月。”
“但問題是,這裏圍屋的建造年代大部分是在明清時期,虔州、嶺南、東閩這些地方還比較荒涼,大規模的戰爭應該也不會蔓延過來,真有必要防範這種小概率事件嗎?”
徐子晴笑了笑,然後說:“即使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但是部族與部族之間,比如客家人與土著之間,難免會產生摩擦而引發械鬥之類的。”
“如今的虔州地區已經沒有土著這個概念了,但是放到千百年前就不一樣了,客家先民逃難遷徙而來,占用了原住民的地盤和資源,等於侵犯了他們的利益,肯定少不了衝突的。”
徐子晴接著說:“更何況,虔州高山峽穀比較多,野獸之類的也不少,它們也是一種威脅。”
“即使到現在都還有野豬毀壞莊稼的事情發生,可想而知以前那肯定是更多了。圍屋一建,門一關,幾乎與世隔絕,一勞永逸啊。”
劉潛點了點頭,她說的的確是非常有說服力。
唯一讓他覺得有點不對勁的,就是圍屋的外牆為什麽要建這麽高、這麽厚。
他皺著眉頭,凝神苦思。
徐子晴看他若有所思的樣子,問道:“還有其他問題?”
劉潛說:“問題倒是沒有,就是有一點總感覺不合邏輯。”
“哦?怎麽個不合邏輯法?”徐子晴好奇問道。
他說:“如果是防範地區衝突的話,圍牆建個7、8米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如果是軍隊打仗,弓箭、衝車、雲梯、投石車這些利器一上,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即使建個十幾米其實也是意義不大。”
“如果是防範森林中的野獸攻擊,圍牆厚度應該有個幾十厘米厚就差不多了,哪用得著1米以上的厚度呢?”
他一說完,一桌人都安靜下來了,都是一臉懵逼地看著他。
劉潛摸了摸臉,還用紙巾再仔細擦了一遍,應該不至於有飯菜在臉上哇。
“怎麽啦?說的不對嗎?我這僅僅是假設哈。”他有些局促地說。
“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的確是有疑點。”劉燕青說。
徐子晴沉吟了一會兒,然後說:“那按你的想法,圍屋為什麽要這樣建呢?你覺得還另有隱情?”
他擺了擺手說:“是否另有隱情我不好說,我隻是有些猜測罷了,你作為本地人應該比我知道的更清楚。”
“你有沒有聽過古時候的傳說,或者故事也行,就是有點類似於黃帝大戰蚩尤之類的神話傳說,你們虔南有沒有?”
徐子晴思索了半晌,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看來這樣一步一步誘導是沒有多大效果了。
他幹脆就直說了:“好吧,我就簡單地問一下你,你們這邊古時候出現過贛巨人不?就是山海經中曾記載的贛巨人。”
徐子晴蹙起了秀眉,邊迴憶邊說:“平常好像沒有人提過這茬,即使是爺爺那些老一輩也沒人提過有贛巨人這麽一說。山海經中贛巨人的記載我是知道的,好歹我可是學漢語言文學的。”
他眼巴巴地看著她,急忙問道:“然後呢?就沒啦?”
徐子晴喝了口果汁,笑了笑說:“不是今天你提起來,我還真的忘了這個事。幾年前,我因為一篇論文涉及本地風土民情,於是我認真查閱了我們當地的地方誌。”
“我記得裏麵的確有巨人的記載,原文記得不是很清楚,反正大意就是當時經常有巨人從山中出來擾民,因為當時也是匆匆一瞥,不確定裏麵記載的巨人是不是跟山海經中的贛巨人是一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