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更的讀者大大太多,從3月開始進入爆肝模式,一日六更,燃燒小宇宙,感恩一直陪伴我的讀者朋友們。
----------
維克斯(vickers)。
它是英國具有代表性的武器產業公司之一,擁有涵蓋陸軍、海軍的武器類別,以英國為依托,開展著全球範圍內的武器交易。
巴西爾·紮哈羅夫。
這位製造了紮哈羅夫係統、被稱為“死亡商人”的武器商人鼻祖,也曾在維克斯公司工作。
1907年,他與馬克沁機槍的馬克沁合作後,隨著維克斯公司的收購合並,正式成為維克斯的一員。
維克斯,被稱作英國代表性的軍工複合體。
“它是作為製造德拉德諾特(dreadnought,無畏艦)的樸茨茅斯公司大股東,活躍於全球的巨型軍工複合體。在世界各地承接武器訂單並出口,其貿易網絡如同英國般龐大。”
普魯士秘密警察。
德意誌銀行的臨時審訊室。
杜魯門企圖通過貝莎的債券幹涉柏林銀行界的計劃敗露,正遭受普魯士警察和德國財政部的審訊。
聽到杜魯門講述計劃後,馬克斯財政部長點了點頭。
“杜魯門先生,不過德國的軍工複合體也不容小覷。克虜伯可是與維克斯不相上下,甚至可能更為龐大的武器產業公司。”
“馬克斯部長所言極是。但在同一片天空下,兩位巨頭恐怕難以共存,不是嗎?”
這在國際外交中是常有的說法。
都說兩位巨頭無法共存。
當然,這是國際外交層麵的說法,很難直接套用到經濟領域。
但在產業領域,若能擊垮對手,就能奪得市場占有率,實現獨占。
用克虜伯去打壓維克斯。
杜魯門原本打算與克虜伯公司聯手,實施針對英國的武器傾銷計劃。
“巴爾幹半島局勢日益緊張,歐洲因帝國主義而彌漫著緊張氛圍。武器產業早已迎來繁榮期。”
帝國主義。
自全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起,國家與武器產業便緊密相連,難以分割。
維克斯與克虜伯。
武器產業界的兩大巨頭。
以國際為舞台的武器產業競爭之激烈,難以言表。
由於武器產業的特性,存在大客戶大量訂購的模式,而贏得客戶的一方才能在這場零和遊戲中獲勝。
在零和的生死對決中,被淘汰者隻有滅亡。
“我計劃通過克虜伯公司來打壓維克斯。”
>>>
貝爾福。
英國的新任首相。
他就像以時速200公裏駕駛著大型卡車在高速公路上橫衝直撞一樣,將英國搞得天翻地覆,是杜魯門計劃中的巨大障礙。
英國不能這麽快就倒下。
債務抵押債券(cdo)是罪魁禍首。
那麽,就有必要打破對cdo的幻想。
所以,關鍵在於武器產業。
要是在武器產業上給他們重重一擊,他們會不會稍微清醒一點呢?
在英國的武器產業中,最著名的當屬維克斯,而且它與海軍造船廠交易頻繁。
如果維克斯感受到威脅,英國想必也會改變想法。
‘要是德國能充當這個打手就好了。’
如果杜魯門親自出麵,就會與貝爾福徹底決裂,陷入無法迴頭的境地。
幸運的是,杜魯門不必親自出麵。
柏林皇宮。
德國皇帝不太可能把這樣的任務交給杜魯門。
威廉二世。
德國皇室裏不就有這麽個瘋狂的家夥嗎?隻要有機會讓英國吃苦頭,他就算沒機會也會創造機會。
“嗯……”
馬克斯財政部長露出一副被勾起興趣的表情。
反英情緒。
基本上,並非隻有德國皇室對英國懷有自卑感。
在德國,羨慕並憎惡英國全盛時期的民眾比比皆是。
反英情緒在德國民眾中比德國皇帝更為嚴重。
德國的反英情緒嚴重到德國民眾會指責皇帝親英的行為。
說是病態也不為過。
越是嚴重的情況,越容易被激起興趣。
盡管他嘴上說著些懷疑的話,但恐怕此刻心裏已經同意了。
“聽說最近維克斯公司收購合並了馬克沁 - 諾登費爾特公司。馬克沁公司就是製造馬克沁機槍的企業。”
1907年才會發生的事,1903年就已經提前上演了。
唉,這也是大勢所趨。
義和團運動規模之大,幾乎堪比美國南北戰爭,國際武器產業界也因此麵臨巨大變革。
香港和東京兵工廠。
隨著不斷擴大的武器市場幾乎被美國搶占,馬克沁想必更加心急,所以才會更快地與巴西爾·紮哈羅夫聯手。
馬克斯財政部長眼中閃過光芒。
“巧的是,我聽說與克虜伯聯手的蒂森克虜伯最近也收購了德國武器彈藥製造廠(dwm)。甚至連槍械大師約翰·勃朗寧先生也去了紐約兵工廠任職,不是嗎?”
啊哈。
看來他已經迫不及待了。
財政部長一臉急切地看著杜魯門。
馬克沁 vs dwm。
馬克斯財政部長為了擴大局麵,又拋出了這一新的話題。
“沒錯,我們收購了dwm。這裏是比利時fn赫斯塔爾公司和德國毛瑟公司的母公司,是引領全球槍械市場的企業,想必實力不容小覷。”
“嗯。德國帝國軍隊的裝備也從dwm采購,這確實很有吸引力。規模也是柏林皇宮會喜歡的那種。”
馬克斯財政部長點了點頭。
從約翰·勃朗寧任職於美國紐約兵工廠那一刻起,他們就不可能殺杜魯門了。
如果現在殺了杜魯門,計劃就會全盤皆輸。
當然,他們也可以放棄計劃,直接殺了杜魯門。
僅憑dwm的事,他們就有能力這麽做。
‘絕不能被強行押上美國輪船,因 “莫名其妙的事故” 葬身大西洋。’
還說饒他一命?
讓杜魯門感激他們沒開槍殺自已?
簡直荒謬。
他們可以在德國殺了杜魯門,然後把他扔到大西洋海底。
“桶葬”。
在杜魯門重生之前,美國正持續遭受大規模旱災。
長期的異常氣候導致江河湖泊幹涸,美國各地的河床都露了出來。
在那裏,人們發現了油桶。
裏麵裝著屍體,並用混凝土或水泥封死的油桶。
“桶葬” 可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真實發生過的事。
杜魯門真的有可能被扔到大西洋海底。
‘更何況對方是普魯士秘密警察,他們隨時都能把他處理掉。’
杜魯門說的被強行押上前往美國的輪船遣送迴國,並非是說他們會放他一馬,而是說他們也有可能把他沉到大西洋海底。
‘總之,先活著出去。’
杜魯門不想死。
在倭國的時候,他也沒經曆過像現在這樣,死亡氣息如此逼近的情況。
在倭國,還沒等他感受到死亡,就已經在眨眼間遭遇了變故。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彌漫著死亡氣息的空間,讓杜魯門迫不及待想要逃離。
“嗯……”
杜魯門伸了個懶腰。
越是這種時候,越是要裝作鎮定。
“您願意接受我的提議嗎?”
“哼,這次就姑且信你一迴。”
咚。
“不過。”
馬克斯財政部長的話還沒說完。
“接下來一段時間,普魯士秘密警察會跟著您。這一點請您接受。”
“……行,我知道了。”
“我也不太建議您去美國領事館或大使館避難。要是出了什麽差錯,我們可擔不起責任。”
看來他們打算把杜魯門暫時困在德國。
他們那強硬的態度,想要判斷杜魯門還有多少利用價值的意圖,即便討厭,杜魯門也能感受得清清楚楚。
“啊,那些警察不會連我上廁所都跟著吧?”
“……有必要的話,或許會。”
“哈哈,這種經曆倒也是頭一迴。”
杜魯門起身,毫不猶豫地朝門口走去。
警衛為他打開門,渴望已久的新鮮空氣撲麵而來。
“唿……”
今天的仇他記下了,這幫狗東西,個個記吃不記打,既然如此,那就別怪老子心狠手辣了,準備好下地獄吧。
他收起輕鬆的笑容,在心裏暗暗咒罵。
>>>
“董事長,現在您打算怎麽辦?”
從德意誌銀行被釋放,返迴柏林酒店的路上,貝隆問杜魯門。
“您該不會真的打算和普魯士那些家夥一起進行武器傾銷吧?我雖然也是德國人,但要是受到這種待遇,我覺得英國都比德國強多了。”
“武器傾銷還是要進行。”
“董事長!”
“不過。”
杜魯門粗暴地解開領結。
緊繃的領帶鬆開已久,堵塞的唿吸道暢通後,清爽的空氣深深淨化了肺部。
現在,他感覺血液都順暢了些。
“要改變武器傾銷的目的。”
普魯士警察在監視我們。
杜魯門盡量壓低聲音,小聲地說著,確保隻有我們兩人能聽到。
“改變目的?”
“原本武器傾銷的目的是衝擊英國的武器產業,想讓沉迷幻想的貝爾福清醒清醒。”
武器傾銷。
這原本是個打擊英國,然後讓克虜伯和dwm瓜分其市場份額的計劃。
英國無法獲得低價鋼鐵。
他們生產的武器必然價格高昂。
這裏說的主要是法國、英國和俄羅斯。
德國和美國就算用低價鋼鐵傾銷武器,損失也小得多。
這樣就能搶占這三個國家武器產業的市場份額。
“我‘本’想給他們製造這種危機感。”
最終目的並非是讓英國武器產業衰落。
而是讓英國武器產業 “大遷徙”。
像維克斯這樣的大型企業,無法承受低價鋼鐵的傾銷。
倒不如逃離英國,去海外建立武器工廠,這樣才是生存之道。
所以,“大遷徙” 將會發生。
危機感。
站在英國的立場,看著本國武器產業紛紛外遷,難道不會感到危機嗎?
與德國接壤的法國,對此更是有苦難言。
如此一來,英國就會清醒過來,降低鋼鐵關稅,這就是原本的盤算。
但現在情況變了。
“我改變主意了。”
低價鋼鐵?
說到底,這不過是為世界大戰做準備的手段之一。
原本打算在世界大戰前發展好武器體係,然後讓美國從中獲利。
但現在,杜魯門決定把一切都推翻。
“我試圖將混亂變為有序,真是瘋了。”
能控製瘋狂的,唯有同樣的瘋狂。
英國對cdo的瘋狂。
普魯士對軍隊的瘋狂。
陷入民族主義癲狂、將種族清洗變成民俗活動的巴爾幹半島。
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去控製這一切,是杜魯門的錯誤。
“混亂就要用混亂來‘清理’。”
杜魯門無法掌控這一切。
既然如此,那就掀翻棋盤。
把這些陷入瘋狂的家夥們,從地圖上統統抹去。
“貝隆。”
“是,先生。”
“這次行動很簡單。”
武器傾銷?
行。
英國和德國的武器產業?
也行。
但杜魯門決定把一切都推翻。
戰爭(war)。
杜魯門隻確定一個目標。
“往巴爾幹半島盡可能多地輸送武器。”
聽到杜魯門的話,貝隆倒吸一口涼氣。
“您的意思是……”
“沒錯。現在傾銷隻是手段。到處播撒火種。”
要像讓火藥庫熊熊燃燒那樣,華麗地播撒火種。
一直播撒,直到烈焰焚天引發爆炸。
世界大戰?
這個世界的人們甚至還沒有 “世界大戰” 這個概念。
他們還沒經曆過這個地獄深淵。
戰爭,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場運動。
對普魯士人來說,戰爭是榮譽。
年輕人會為了鐵與血而狂熱,為了榮譽不惜犧牲生命。
而成年人則會把這些年輕人推向戰場,讓他們為榮譽而戰。
“列強們一直沒能奪得霸權,早就心急如焚了。他們隻想著勝利,似乎早已忘卻失敗的可能。”
“您是說要把時機……提前?”
“他們對戰爭的幻想太過濃厚。貝隆,對歐洲列強來說,戰爭就是金錢,也就是賠款。”
隻要做好準備。
即便杜魯門不推動,他們也會自己走進戰爭的深淵。
“我要利用這一點,給他們煽風點火。”
杜魯門表情冷峻。
“德國必須崛起。必須成為歐洲第一的強國。”
煽動。
更加用力地煽動。
隻要營造好環境,戰爭就是必然。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退縮,並非是因為不想打仗,而是因為準備不足。
其實大家內心都渴望戰爭。
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半島?
簡直可笑。
實際上,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已經是一個陷入戰爭狂熱的火藥桶。
而引發戰爭的小小火種。
為此,杜魯門已做好引發混亂的準備。
這個被瘋狂籠罩的時代。
帝國主義要用帝國主義來對抗。
不知不覺間,他心中的帝國主義萌芽已茁壯成長。
“機關槍、鐵絲網、潛艇都已經研發出來了。”
有這些就足夠了。
沒必要等到高質量的武器體係出現。
總體戰。
憑借物資就能決出勝負。
‘唉,這麽說你可能也不太明白。’
貝隆也沒辦法。
畢竟這個世界還沒經曆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恐怕連數百萬人、數千萬人相互廝殺的戰爭場麵都無法想象。
他大概會覺得杜魯門所說的行動,不過是歐洲一兩個國家打打殺殺,然後簽訂個條約就結束了。
這就是這個時代對戰爭的普遍認知。
“啊,董事長。”
“嗯?”
“杜魯門董事長。”
“你幹嘛一直叫我?”
聽到貝隆的唿喚,杜魯門轉過頭。
貝隆看著他,微微一笑。
“接下來一段時間您不能外出。”
“啊。”
安全意識淡薄。
杜魯門董事長一直如此。
同樣的錯誤犯三次以上,就該算是一種病了。
如果這種病無法自愈,那就隻能強製治療。
我已經事先征得平克頓偵探事務所和特勤局的同意。
貝隆決心要履行職責。
“……那個。”
“拒絕無效。”
貝隆表情嚴肅。
他實在是受夠了杜魯門的粗心大意。
這是為了您好。”
貝隆的臉上滿是堅定。
他對這位粗心的老板有點生氣。這次,杜魯門也無話可說。
----------
維克斯(vickers)。
它是英國具有代表性的武器產業公司之一,擁有涵蓋陸軍、海軍的武器類別,以英國為依托,開展著全球範圍內的武器交易。
巴西爾·紮哈羅夫。
這位製造了紮哈羅夫係統、被稱為“死亡商人”的武器商人鼻祖,也曾在維克斯公司工作。
1907年,他與馬克沁機槍的馬克沁合作後,隨著維克斯公司的收購合並,正式成為維克斯的一員。
維克斯,被稱作英國代表性的軍工複合體。
“它是作為製造德拉德諾特(dreadnought,無畏艦)的樸茨茅斯公司大股東,活躍於全球的巨型軍工複合體。在世界各地承接武器訂單並出口,其貿易網絡如同英國般龐大。”
普魯士秘密警察。
德意誌銀行的臨時審訊室。
杜魯門企圖通過貝莎的債券幹涉柏林銀行界的計劃敗露,正遭受普魯士警察和德國財政部的審訊。
聽到杜魯門講述計劃後,馬克斯財政部長點了點頭。
“杜魯門先生,不過德國的軍工複合體也不容小覷。克虜伯可是與維克斯不相上下,甚至可能更為龐大的武器產業公司。”
“馬克斯部長所言極是。但在同一片天空下,兩位巨頭恐怕難以共存,不是嗎?”
這在國際外交中是常有的說法。
都說兩位巨頭無法共存。
當然,這是國際外交層麵的說法,很難直接套用到經濟領域。
但在產業領域,若能擊垮對手,就能奪得市場占有率,實現獨占。
用克虜伯去打壓維克斯。
杜魯門原本打算與克虜伯公司聯手,實施針對英國的武器傾銷計劃。
“巴爾幹半島局勢日益緊張,歐洲因帝國主義而彌漫著緊張氛圍。武器產業早已迎來繁榮期。”
帝國主義。
自全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起,國家與武器產業便緊密相連,難以分割。
維克斯與克虜伯。
武器產業界的兩大巨頭。
以國際為舞台的武器產業競爭之激烈,難以言表。
由於武器產業的特性,存在大客戶大量訂購的模式,而贏得客戶的一方才能在這場零和遊戲中獲勝。
在零和的生死對決中,被淘汰者隻有滅亡。
“我計劃通過克虜伯公司來打壓維克斯。”
>>>
貝爾福。
英國的新任首相。
他就像以時速200公裏駕駛著大型卡車在高速公路上橫衝直撞一樣,將英國搞得天翻地覆,是杜魯門計劃中的巨大障礙。
英國不能這麽快就倒下。
債務抵押債券(cdo)是罪魁禍首。
那麽,就有必要打破對cdo的幻想。
所以,關鍵在於武器產業。
要是在武器產業上給他們重重一擊,他們會不會稍微清醒一點呢?
在英國的武器產業中,最著名的當屬維克斯,而且它與海軍造船廠交易頻繁。
如果維克斯感受到威脅,英國想必也會改變想法。
‘要是德國能充當這個打手就好了。’
如果杜魯門親自出麵,就會與貝爾福徹底決裂,陷入無法迴頭的境地。
幸運的是,杜魯門不必親自出麵。
柏林皇宮。
德國皇帝不太可能把這樣的任務交給杜魯門。
威廉二世。
德國皇室裏不就有這麽個瘋狂的家夥嗎?隻要有機會讓英國吃苦頭,他就算沒機會也會創造機會。
“嗯……”
馬克斯財政部長露出一副被勾起興趣的表情。
反英情緒。
基本上,並非隻有德國皇室對英國懷有自卑感。
在德國,羨慕並憎惡英國全盛時期的民眾比比皆是。
反英情緒在德國民眾中比德國皇帝更為嚴重。
德國的反英情緒嚴重到德國民眾會指責皇帝親英的行為。
說是病態也不為過。
越是嚴重的情況,越容易被激起興趣。
盡管他嘴上說著些懷疑的話,但恐怕此刻心裏已經同意了。
“聽說最近維克斯公司收購合並了馬克沁 - 諾登費爾特公司。馬克沁公司就是製造馬克沁機槍的企業。”
1907年才會發生的事,1903年就已經提前上演了。
唉,這也是大勢所趨。
義和團運動規模之大,幾乎堪比美國南北戰爭,國際武器產業界也因此麵臨巨大變革。
香港和東京兵工廠。
隨著不斷擴大的武器市場幾乎被美國搶占,馬克沁想必更加心急,所以才會更快地與巴西爾·紮哈羅夫聯手。
馬克斯財政部長眼中閃過光芒。
“巧的是,我聽說與克虜伯聯手的蒂森克虜伯最近也收購了德國武器彈藥製造廠(dwm)。甚至連槍械大師約翰·勃朗寧先生也去了紐約兵工廠任職,不是嗎?”
啊哈。
看來他已經迫不及待了。
財政部長一臉急切地看著杜魯門。
馬克沁 vs dwm。
馬克斯財政部長為了擴大局麵,又拋出了這一新的話題。
“沒錯,我們收購了dwm。這裏是比利時fn赫斯塔爾公司和德國毛瑟公司的母公司,是引領全球槍械市場的企業,想必實力不容小覷。”
“嗯。德國帝國軍隊的裝備也從dwm采購,這確實很有吸引力。規模也是柏林皇宮會喜歡的那種。”
馬克斯財政部長點了點頭。
從約翰·勃朗寧任職於美國紐約兵工廠那一刻起,他們就不可能殺杜魯門了。
如果現在殺了杜魯門,計劃就會全盤皆輸。
當然,他們也可以放棄計劃,直接殺了杜魯門。
僅憑dwm的事,他們就有能力這麽做。
‘絕不能被強行押上美國輪船,因 “莫名其妙的事故” 葬身大西洋。’
還說饒他一命?
讓杜魯門感激他們沒開槍殺自已?
簡直荒謬。
他們可以在德國殺了杜魯門,然後把他扔到大西洋海底。
“桶葬”。
在杜魯門重生之前,美國正持續遭受大規模旱災。
長期的異常氣候導致江河湖泊幹涸,美國各地的河床都露了出來。
在那裏,人們發現了油桶。
裏麵裝著屍體,並用混凝土或水泥封死的油桶。
“桶葬” 可不是都市傳說,而是真實發生過的事。
杜魯門真的有可能被扔到大西洋海底。
‘更何況對方是普魯士秘密警察,他們隨時都能把他處理掉。’
杜魯門說的被強行押上前往美國的輪船遣送迴國,並非是說他們會放他一馬,而是說他們也有可能把他沉到大西洋海底。
‘總之,先活著出去。’
杜魯門不想死。
在倭國的時候,他也沒經曆過像現在這樣,死亡氣息如此逼近的情況。
在倭國,還沒等他感受到死亡,就已經在眨眼間遭遇了變故。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彌漫著死亡氣息的空間,讓杜魯門迫不及待想要逃離。
“嗯……”
杜魯門伸了個懶腰。
越是這種時候,越是要裝作鎮定。
“您願意接受我的提議嗎?”
“哼,這次就姑且信你一迴。”
咚。
“不過。”
馬克斯財政部長的話還沒說完。
“接下來一段時間,普魯士秘密警察會跟著您。這一點請您接受。”
“……行,我知道了。”
“我也不太建議您去美國領事館或大使館避難。要是出了什麽差錯,我們可擔不起責任。”
看來他們打算把杜魯門暫時困在德國。
他們那強硬的態度,想要判斷杜魯門還有多少利用價值的意圖,即便討厭,杜魯門也能感受得清清楚楚。
“啊,那些警察不會連我上廁所都跟著吧?”
“……有必要的話,或許會。”
“哈哈,這種經曆倒也是頭一迴。”
杜魯門起身,毫不猶豫地朝門口走去。
警衛為他打開門,渴望已久的新鮮空氣撲麵而來。
“唿……”
今天的仇他記下了,這幫狗東西,個個記吃不記打,既然如此,那就別怪老子心狠手辣了,準備好下地獄吧。
他收起輕鬆的笑容,在心裏暗暗咒罵。
>>>
“董事長,現在您打算怎麽辦?”
從德意誌銀行被釋放,返迴柏林酒店的路上,貝隆問杜魯門。
“您該不會真的打算和普魯士那些家夥一起進行武器傾銷吧?我雖然也是德國人,但要是受到這種待遇,我覺得英國都比德國強多了。”
“武器傾銷還是要進行。”
“董事長!”
“不過。”
杜魯門粗暴地解開領結。
緊繃的領帶鬆開已久,堵塞的唿吸道暢通後,清爽的空氣深深淨化了肺部。
現在,他感覺血液都順暢了些。
“要改變武器傾銷的目的。”
普魯士警察在監視我們。
杜魯門盡量壓低聲音,小聲地說著,確保隻有我們兩人能聽到。
“改變目的?”
“原本武器傾銷的目的是衝擊英國的武器產業,想讓沉迷幻想的貝爾福清醒清醒。”
武器傾銷。
這原本是個打擊英國,然後讓克虜伯和dwm瓜分其市場份額的計劃。
英國無法獲得低價鋼鐵。
他們生產的武器必然價格高昂。
這裏說的主要是法國、英國和俄羅斯。
德國和美國就算用低價鋼鐵傾銷武器,損失也小得多。
這樣就能搶占這三個國家武器產業的市場份額。
“我‘本’想給他們製造這種危機感。”
最終目的並非是讓英國武器產業衰落。
而是讓英國武器產業 “大遷徙”。
像維克斯這樣的大型企業,無法承受低價鋼鐵的傾銷。
倒不如逃離英國,去海外建立武器工廠,這樣才是生存之道。
所以,“大遷徙” 將會發生。
危機感。
站在英國的立場,看著本國武器產業紛紛外遷,難道不會感到危機嗎?
與德國接壤的法國,對此更是有苦難言。
如此一來,英國就會清醒過來,降低鋼鐵關稅,這就是原本的盤算。
但現在情況變了。
“我改變主意了。”
低價鋼鐵?
說到底,這不過是為世界大戰做準備的手段之一。
原本打算在世界大戰前發展好武器體係,然後讓美國從中獲利。
但現在,杜魯門決定把一切都推翻。
“我試圖將混亂變為有序,真是瘋了。”
能控製瘋狂的,唯有同樣的瘋狂。
英國對cdo的瘋狂。
普魯士對軍隊的瘋狂。
陷入民族主義癲狂、將種族清洗變成民俗活動的巴爾幹半島。
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去控製這一切,是杜魯門的錯誤。
“混亂就要用混亂來‘清理’。”
杜魯門無法掌控這一切。
既然如此,那就掀翻棋盤。
把這些陷入瘋狂的家夥們,從地圖上統統抹去。
“貝隆。”
“是,先生。”
“這次行動很簡單。”
武器傾銷?
行。
英國和德國的武器產業?
也行。
但杜魯門決定把一切都推翻。
戰爭(war)。
杜魯門隻確定一個目標。
“往巴爾幹半島盡可能多地輸送武器。”
聽到杜魯門的話,貝隆倒吸一口涼氣。
“您的意思是……”
“沒錯。現在傾銷隻是手段。到處播撒火種。”
要像讓火藥庫熊熊燃燒那樣,華麗地播撒火種。
一直播撒,直到烈焰焚天引發爆炸。
世界大戰?
這個世界的人們甚至還沒有 “世界大戰” 這個概念。
他們還沒經曆過這個地獄深淵。
戰爭,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場運動。
對普魯士人來說,戰爭是榮譽。
年輕人會為了鐵與血而狂熱,為了榮譽不惜犧牲生命。
而成年人則會把這些年輕人推向戰場,讓他們為榮譽而戰。
“列強們一直沒能奪得霸權,早就心急如焚了。他們隻想著勝利,似乎早已忘卻失敗的可能。”
“您是說要把時機……提前?”
“他們對戰爭的幻想太過濃厚。貝隆,對歐洲列強來說,戰爭就是金錢,也就是賠款。”
隻要做好準備。
即便杜魯門不推動,他們也會自己走進戰爭的深淵。
“我要利用這一點,給他們煽風點火。”
杜魯門表情冷峻。
“德國必須崛起。必須成為歐洲第一的強國。”
煽動。
更加用力地煽動。
隻要營造好環境,戰爭就是必然。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退縮,並非是因為不想打仗,而是因為準備不足。
其實大家內心都渴望戰爭。
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半島?
簡直可笑。
實際上,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已經是一個陷入戰爭狂熱的火藥桶。
而引發戰爭的小小火種。
為此,杜魯門已做好引發混亂的準備。
這個被瘋狂籠罩的時代。
帝國主義要用帝國主義來對抗。
不知不覺間,他心中的帝國主義萌芽已茁壯成長。
“機關槍、鐵絲網、潛艇都已經研發出來了。”
有這些就足夠了。
沒必要等到高質量的武器體係出現。
總體戰。
憑借物資就能決出勝負。
‘唉,這麽說你可能也不太明白。’
貝隆也沒辦法。
畢竟這個世界還沒經曆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恐怕連數百萬人、數千萬人相互廝殺的戰爭場麵都無法想象。
他大概會覺得杜魯門所說的行動,不過是歐洲一兩個國家打打殺殺,然後簽訂個條約就結束了。
這就是這個時代對戰爭的普遍認知。
“啊,董事長。”
“嗯?”
“杜魯門董事長。”
“你幹嘛一直叫我?”
聽到貝隆的唿喚,杜魯門轉過頭。
貝隆看著他,微微一笑。
“接下來一段時間您不能外出。”
“啊。”
安全意識淡薄。
杜魯門董事長一直如此。
同樣的錯誤犯三次以上,就該算是一種病了。
如果這種病無法自愈,那就隻能強製治療。
我已經事先征得平克頓偵探事務所和特勤局的同意。
貝隆決心要履行職責。
“……那個。”
“拒絕無效。”
貝隆表情嚴肅。
他實在是受夠了杜魯門的粗心大意。
這是為了您好。”
貝隆的臉上滿是堅定。
他對這位粗心的老板有點生氣。這次,杜魯門也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