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陽光透過雲層灑在了升鄉之後的卓山上。這座原本熱鬧非凡的山村此刻卻顯得格外空曠和寂靜,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哀傷所籠罩。
大戰過後的硝煙氣息依舊彌漫在空中,尚未完全消散。一陣沉重而哀婉的哀樂聲突兀地響起,如泣如訴,迅速傳遍了整個村莊的每一個角落。這樂聲仿佛具有一種穿透力,讓人們的心弦都為之顫抖。
在鄉公館前寬敞的廣場上,一片肅穆景象映入眼簾。昨日那些為了升鄉而英勇奮戰、壯烈犧牲的年輕兒郎們,如今靜靜地躺在一排排整齊有序排列著的棺木之中。這些棺木緊密相連,形成了一道令人心碎的長列。
就在前方不遠之處,一張碩大無比的供桌高高聳立著,宛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這張供桌氣勢恢宏,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供桌上琳琅滿目地擺滿了各種豐盛的祭品,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那頭肥碩健壯的整牛。它那寬闊厚實的脊背猶如起伏的山巒,粗壯的牛角高高聳立;旁邊還有一頭膘肥體壯的整豬,圓滾滾的肚子幾乎完全貼在供桌麵上,一身已蒸熟的肥肉在哀樂中顫動;而在另一邊,則靜伏著一隻去毛後潔白如雪的整羊,散發出迷人的香氣。
這些豐盛的祭品散發出來的誘人香氣彌漫在空氣中,讓人垂涎欲滴。然而,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裏,它們所代表的意義遠遠超越了食物本身,更像是對於那些已經逝去的生命致以最崇高的祭奠與慰藉。
在眾多供品之前,赫然擺放著一尊來自濮坑村的四方鼎。這尊鼎乃是濮坑村新近鑄造而成,其造型端莊穩重,周身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和古老的符文,透露出一股莊嚴肅穆且神秘莫測的氣息。此刻,從鼎口不斷冒出縷縷青煙,嫋嫋上升,宛如輕盈的仙子在空中翩翩起舞。
那香火悠悠地升騰起來,筆直地衝向湛藍深邃的蒼穹,仿佛化作一道無形的橋梁,試圖將生者內心深處的無盡思念傳遞給遠在天際的英靈們。
卓不凡身著一襲素雅潔白的麻衣,邁著沉重而緩慢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朝著供桌走去。他的身影顯得有些孤寂落寞,仿佛整個世界都隻剩下他一個人。隻見他的右手緊緊握住三支龍頭香,手指因為過度用力而微微發白。淚水早已像決堤的洪水一般,肆意地流淌下來,模糊了他的雙眼,使得眼前的一切都變得朦朧不清。
就在昨天,這些兒孫們還圍繞在他的身邊,歡聲笑語猶在耳畔迴響。然而僅僅一夜之間,他們便已經與自己天人永隔,白發人送黑發人,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令這位老人悲痛欲絕、步履蹣跚。
站在一旁的卓武邦麵容凝重,伴隨著沉重的哀樂聲,他開始高聲頌起了祭詞。那充滿哀思的詞句如同潺潺流水般從他口中流出,迴蕩在廣場上空,也深深地刺痛著在場每個人的心靈。
“魂兮歸來,增耀族輝。佑啟世人,踔厲奮發。
敬業精進,勇毅是崇。孜孜明體,赫赫建功。
英靈所視,既樂且康。英靈所葆,福祚綿長。
魂兮歸來,以返故鄉。魂兮歸來,維莫永傷!
子孫繁茂,族運倡榮。安居樂業,國泰運通。”
……
祭祀活動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但人們依舊虔誠莊重。卓青麟帶領著一群可愛的孩子們,每人手中都小心翼翼地點燃了三支香。他們神情肅穆,恭恭敬敬地向著祖宗牌位行起了三叩九拜之大禮。
此時此刻,卓青麟心中滿懷著對眾人犧牲的感激之情。如果沒有這些英勇無畏之人的付出,他和自己的一對兒女以及眾多親眷恐怕早已流離失所,不知道會漂泊到何方去。他感到無比慶幸,因為自己一出世便降臨在了老家的祖地之上,從而避開了無數的風雨和災殃。
卓青麟默默地思考著宗族關係這個複雜的問題。對於任何一個中央朝廷而言,宗族勢力或許並不是那麽美好,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隱患。它可能並不完美,依靠血脈來管理族人有時顯得不太理智,遇到事情時往往隻論親疏遠近,而非是非對錯。然而,在那些災荒頻繁的歲月裏,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卻實實在在地成為了弱小婦孺們的避風港。
想到這裏,卓青麟不禁開始擔憂起自己的妻子。一方麵,他殷切地期望妻子也能夠順利出世;但另一方麵,他又害怕妻子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若是她不幸降生於人生地不熟的縣城或者郡城,以她一介女流之身,實在難以想象將會遭遇怎樣的艱難險阻。
……
眾多氏族的代表們在完成了莊重肅穆的祭拜儀式之後,便開始陸陸續續地前來向主人家辭行。此時,身為鄉長的卓不凡親自出馬,他身旁還有負責卓山鄉教諭禮儀之事的卓武邦作陪,兩人一同行動,熱情地向每一位前來卓山觀禮的氏族代表表達誠摯的謝意。不僅如此,他們還手捧著精心準備的禮品和酬金,逐一送到這些代表們手中。
送別之時,卓不凡和卓武邦更是禮數周到,一直將眾人送至距離劍門村足足有十裏之外的地方才停下腳步,揮手作別。要知道如今的劍門村地域相比起從前已經擴展了超過三分之一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村莊在升級為鄉時其領地都會擴展出一半之多的土地麵積。
實際上,這種擴展有著明確的規定:擁有黃金級別的村公所,其半徑 15 裏範圍內的土地可以得到擴展;若是白銀級的建村令,則隻有 10 裏的範圍能夠進行擴展;青銅級別的建村令所能擴展的區域進一步縮小至僅有 5 裏;烏木級別的建村令僅能讓周圍 2 裏的土地得以拓展;而最低等級的玄石級建村令,僅僅隻能讓 1 裏範圍內的土地有所增加。
至於其他那些原本屬於卓氏家族的疆域,其實大多都是憑借著強大的實力強行占據而來的。雖然這些土地並沒有被包含在建村令升級後的擴展範圍之內,但即便如此,所取得的成果依然相當驚人——整個卓山地區的範圍已然擴大了三分之一有餘。
此次卓山升鄉建製,劍門村那枚黃金建村令分裂出了一枚同樣稀有的白銀建村令!而在此之前,卓青虎和卓青牛兩兄弟還慷慨地貢獻出了另一枚黃金建村令。如此一來,他們便擁有了足夠的資源,可以再次建立起兩座嶄新的村莊。
經過一番細致入微的統計工作,人們驚訝地發現,僅僅是在這次卓氏升鄉行動當中,所抓獲的俘虜數量就已經多達一千二三百人之眾。其中大柳村一帶被擒獲的俘虜更是超過了五百多人。不僅如此,後續在土坑村設下巧妙埋伏時,成功將那些企圖出逃的劈浪刀手一網打盡,一次性截獲了數十人之多。再算上在激烈的劍門村一戰中的斬獲,俘虜總數著實可觀。
然而,這些俘虜們的忠誠度卻普遍偏低。不過這並不是什麽無法解決的難題。對於忠誠度低於 50 的俘虜,決定對其實施勞動改造,通過艱苦的勞作來磨練他們的心性,並逐步提升其忠誠度;而對於那些忠誠度高於 50 點且不會主動叛逃的俘虜,則按照各自不同的屬性特點,合理地編入戶籍並安排相應的勞動任務,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為新建立的村莊發展貢獻力量。
那些擁有高強武藝之人都被編入了巡獵隊,他們將負責保衛周邊地區的安全;擅長種地的則被安排去開墾荒地,為人們帶來更多肥沃的農田和豐收的希望;而熟練掌握伐木技巧的人自然成為了光榮的伐木工,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建造房屋、製作工具所需的木材。然而,最為令卓不凡感到欣喜若狂的事情發生在了昨晚那場驚心動魄的夜戰之中。
……
再來說說負責攻打後山雞鳴嶺防線的那群手持劈浪刀的刀客們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人竟然都是一些從事走私私鹽勾當的鹽丁。而且,他們分別隸屬於三個不同的私鹽商隊,之所以會聚集於此對卓山發起進攻,無非就是想要趁火打劫、發一筆橫財罷了。
更讓人驚訝的是,居然有人曾經在鹽浮碼頭親眼目睹過卓家返航的船隊。隨後不久,他們便聽聞卓家即將晉升為鄉級勢力,感覺有利可圖,於是便一拍即合,紛紛趕來這裏妄圖撈取好處。隻可惜,現實給了他們當頭一棒,本以為能輕鬆得手的肥肉,實則卻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隨著這份情報的浮出水麵,種種跡象似乎都隱隱約約地將幕後的陰謀指向了簡家。
不過,簡家是否真的具備足夠強大的實力去指揮那些桀驁不馴的鹽梟呢?又或者說,簡家在這場風波當中究竟扮演了怎樣一種角色,起到了什麽樣的作用呢?這一切目前都還無從知曉,猶如一團籠罩在迷霧之中的謎團,等待著進一步的探查和解開。
然而,經過卓不凡與族中的幾位核心人物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們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決定首先以禮貌的方式向簡家傳達信息,希望對方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畢竟如今的簡氏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將近三千人的大家族,勢力不容小覷。盡管卓氏實力強大,但要將其徹底消滅也是不太現實的事情,最多隻能通過利益的交換來解決問題。
而位於鹽浮灣村的簡氏家族在接到有關將近 600 名鹽丁參與了卓山升鄉之戰的攻伐通報之後,整個家族都陷入了極度的緊張氛圍之中。他們立刻采取行動,對前來鹽浮灣進行通商貿易的各個船隊展開了一場緊鑼密鼓的緊急排查工作。
然而,這一排查卻帶來了令人震驚的發現。首先,竟然有一支規模龐大的商隊離奇地失蹤了!這支商隊就如同人間蒸發一般,毫無蹤跡可尋。
緊接著,又有一支商隊在當天清晨時分便早早地離開了港口,至今去向不明。至於卓氏所反映的第三支鹽隊情況更是複雜,它並未選擇在鹽浮灣上岸,而是轉而停靠在了敖氏所屬的泅水碼頭,並同樣失去了蹤影。
經過進一步的調查了解到,這三支商隊無一例外都是從下遊的大羅鎮方向而來。其中那支失蹤的商隊,人們僅僅知道其領隊姓潘;而那支提前離港的商隊,則懸掛著荊花旗幟,據推測很有可能是源自於大隅東南部的濁水縣;至於在泅水碼頭上岸的商隊,似乎並非單一的隊伍,更像是由數個小型船隊組合而成。
麵對這樣的調查結果,卓不凡感到異常不滿和憤怒。他堅信簡氏在此事當中必定存在著包庇縱容的嫌疑,否則怎麽會出現如此多的蹊蹺之處?但即便心中充滿懷疑與不甘,卓不凡也深知自己此時無法輕易地對簡氏采取強硬措施。
畢竟,簡氏多年以來一直涉足販賣私鹽的勾當,積累了巨額財富,其背後的關係網盤根錯節、錯綜複雜。雖然卓山如今已經成功升鄉,但要想貿然開啟戰端,與實力強大且背景深厚的簡氏正麵交鋒,恐怕絕非明智之舉。
……
最終,那些在卓山升鄉守護戰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在停靈三日後,全都被隆重地安葬在了弈雲觀的後山之上。這裏可以說是目前卓氏領地範圍內最為理想的風水寶地——陰基明堂。此地地形獨特,宛如一條玉帶環繞腰間,背後倚靠雄偉壯觀的劍門山脈,周圍群山簇擁護衛,呈現出九龍朝拜寶珠之勢。
不僅如此,這些烈士們的牌位還被直接供奉在弈雲觀內,每逢初一和十五,都會有卓氏族人們前來上香祭拜,以示對他們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
與此同時,由於升鄉事件而被迫遷移迴來的眾多族人,在完成了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之後,也開始按照計劃分批次逐步返迴到原來的居住地。
大戰過後的硝煙氣息依舊彌漫在空中,尚未完全消散。一陣沉重而哀婉的哀樂聲突兀地響起,如泣如訴,迅速傳遍了整個村莊的每一個角落。這樂聲仿佛具有一種穿透力,讓人們的心弦都為之顫抖。
在鄉公館前寬敞的廣場上,一片肅穆景象映入眼簾。昨日那些為了升鄉而英勇奮戰、壯烈犧牲的年輕兒郎們,如今靜靜地躺在一排排整齊有序排列著的棺木之中。這些棺木緊密相連,形成了一道令人心碎的長列。
就在前方不遠之處,一張碩大無比的供桌高高聳立著,宛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這張供桌氣勢恢宏,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供桌上琳琅滿目地擺滿了各種豐盛的祭品,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那頭肥碩健壯的整牛。它那寬闊厚實的脊背猶如起伏的山巒,粗壯的牛角高高聳立;旁邊還有一頭膘肥體壯的整豬,圓滾滾的肚子幾乎完全貼在供桌麵上,一身已蒸熟的肥肉在哀樂中顫動;而在另一邊,則靜伏著一隻去毛後潔白如雪的整羊,散發出迷人的香氣。
這些豐盛的祭品散發出來的誘人香氣彌漫在空氣中,讓人垂涎欲滴。然而,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裏,它們所代表的意義遠遠超越了食物本身,更像是對於那些已經逝去的生命致以最崇高的祭奠與慰藉。
在眾多供品之前,赫然擺放著一尊來自濮坑村的四方鼎。這尊鼎乃是濮坑村新近鑄造而成,其造型端莊穩重,周身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和古老的符文,透露出一股莊嚴肅穆且神秘莫測的氣息。此刻,從鼎口不斷冒出縷縷青煙,嫋嫋上升,宛如輕盈的仙子在空中翩翩起舞。
那香火悠悠地升騰起來,筆直地衝向湛藍深邃的蒼穹,仿佛化作一道無形的橋梁,試圖將生者內心深處的無盡思念傳遞給遠在天際的英靈們。
卓不凡身著一襲素雅潔白的麻衣,邁著沉重而緩慢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朝著供桌走去。他的身影顯得有些孤寂落寞,仿佛整個世界都隻剩下他一個人。隻見他的右手緊緊握住三支龍頭香,手指因為過度用力而微微發白。淚水早已像決堤的洪水一般,肆意地流淌下來,模糊了他的雙眼,使得眼前的一切都變得朦朧不清。
就在昨天,這些兒孫們還圍繞在他的身邊,歡聲笑語猶在耳畔迴響。然而僅僅一夜之間,他們便已經與自己天人永隔,白發人送黑發人,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令這位老人悲痛欲絕、步履蹣跚。
站在一旁的卓武邦麵容凝重,伴隨著沉重的哀樂聲,他開始高聲頌起了祭詞。那充滿哀思的詞句如同潺潺流水般從他口中流出,迴蕩在廣場上空,也深深地刺痛著在場每個人的心靈。
“魂兮歸來,增耀族輝。佑啟世人,踔厲奮發。
敬業精進,勇毅是崇。孜孜明體,赫赫建功。
英靈所視,既樂且康。英靈所葆,福祚綿長。
魂兮歸來,以返故鄉。魂兮歸來,維莫永傷!
子孫繁茂,族運倡榮。安居樂業,國泰運通。”
……
祭祀活動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但人們依舊虔誠莊重。卓青麟帶領著一群可愛的孩子們,每人手中都小心翼翼地點燃了三支香。他們神情肅穆,恭恭敬敬地向著祖宗牌位行起了三叩九拜之大禮。
此時此刻,卓青麟心中滿懷著對眾人犧牲的感激之情。如果沒有這些英勇無畏之人的付出,他和自己的一對兒女以及眾多親眷恐怕早已流離失所,不知道會漂泊到何方去。他感到無比慶幸,因為自己一出世便降臨在了老家的祖地之上,從而避開了無數的風雨和災殃。
卓青麟默默地思考著宗族關係這個複雜的問題。對於任何一個中央朝廷而言,宗族勢力或許並不是那麽美好,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隱患。它可能並不完美,依靠血脈來管理族人有時顯得不太理智,遇到事情時往往隻論親疏遠近,而非是非對錯。然而,在那些災荒頻繁的歲月裏,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卻實實在在地成為了弱小婦孺們的避風港。
想到這裏,卓青麟不禁開始擔憂起自己的妻子。一方麵,他殷切地期望妻子也能夠順利出世;但另一方麵,他又害怕妻子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若是她不幸降生於人生地不熟的縣城或者郡城,以她一介女流之身,實在難以想象將會遭遇怎樣的艱難險阻。
……
眾多氏族的代表們在完成了莊重肅穆的祭拜儀式之後,便開始陸陸續續地前來向主人家辭行。此時,身為鄉長的卓不凡親自出馬,他身旁還有負責卓山鄉教諭禮儀之事的卓武邦作陪,兩人一同行動,熱情地向每一位前來卓山觀禮的氏族代表表達誠摯的謝意。不僅如此,他們還手捧著精心準備的禮品和酬金,逐一送到這些代表們手中。
送別之時,卓不凡和卓武邦更是禮數周到,一直將眾人送至距離劍門村足足有十裏之外的地方才停下腳步,揮手作別。要知道如今的劍門村地域相比起從前已經擴展了超過三分之一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村莊在升級為鄉時其領地都會擴展出一半之多的土地麵積。
實際上,這種擴展有著明確的規定:擁有黃金級別的村公所,其半徑 15 裏範圍內的土地可以得到擴展;若是白銀級的建村令,則隻有 10 裏的範圍能夠進行擴展;青銅級別的建村令所能擴展的區域進一步縮小至僅有 5 裏;烏木級別的建村令僅能讓周圍 2 裏的土地得以拓展;而最低等級的玄石級建村令,僅僅隻能讓 1 裏範圍內的土地有所增加。
至於其他那些原本屬於卓氏家族的疆域,其實大多都是憑借著強大的實力強行占據而來的。雖然這些土地並沒有被包含在建村令升級後的擴展範圍之內,但即便如此,所取得的成果依然相當驚人——整個卓山地區的範圍已然擴大了三分之一有餘。
此次卓山升鄉建製,劍門村那枚黃金建村令分裂出了一枚同樣稀有的白銀建村令!而在此之前,卓青虎和卓青牛兩兄弟還慷慨地貢獻出了另一枚黃金建村令。如此一來,他們便擁有了足夠的資源,可以再次建立起兩座嶄新的村莊。
經過一番細致入微的統計工作,人們驚訝地發現,僅僅是在這次卓氏升鄉行動當中,所抓獲的俘虜數量就已經多達一千二三百人之眾。其中大柳村一帶被擒獲的俘虜更是超過了五百多人。不僅如此,後續在土坑村設下巧妙埋伏時,成功將那些企圖出逃的劈浪刀手一網打盡,一次性截獲了數十人之多。再算上在激烈的劍門村一戰中的斬獲,俘虜總數著實可觀。
然而,這些俘虜們的忠誠度卻普遍偏低。不過這並不是什麽無法解決的難題。對於忠誠度低於 50 的俘虜,決定對其實施勞動改造,通過艱苦的勞作來磨練他們的心性,並逐步提升其忠誠度;而對於那些忠誠度高於 50 點且不會主動叛逃的俘虜,則按照各自不同的屬性特點,合理地編入戶籍並安排相應的勞動任務,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為新建立的村莊發展貢獻力量。
那些擁有高強武藝之人都被編入了巡獵隊,他們將負責保衛周邊地區的安全;擅長種地的則被安排去開墾荒地,為人們帶來更多肥沃的農田和豐收的希望;而熟練掌握伐木技巧的人自然成為了光榮的伐木工,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建造房屋、製作工具所需的木材。然而,最為令卓不凡感到欣喜若狂的事情發生在了昨晚那場驚心動魄的夜戰之中。
……
再來說說負責攻打後山雞鳴嶺防線的那群手持劈浪刀的刀客們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人竟然都是一些從事走私私鹽勾當的鹽丁。而且,他們分別隸屬於三個不同的私鹽商隊,之所以會聚集於此對卓山發起進攻,無非就是想要趁火打劫、發一筆橫財罷了。
更讓人驚訝的是,居然有人曾經在鹽浮碼頭親眼目睹過卓家返航的船隊。隨後不久,他們便聽聞卓家即將晉升為鄉級勢力,感覺有利可圖,於是便一拍即合,紛紛趕來這裏妄圖撈取好處。隻可惜,現實給了他們當頭一棒,本以為能輕鬆得手的肥肉,實則卻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隨著這份情報的浮出水麵,種種跡象似乎都隱隱約約地將幕後的陰謀指向了簡家。
不過,簡家是否真的具備足夠強大的實力去指揮那些桀驁不馴的鹽梟呢?又或者說,簡家在這場風波當中究竟扮演了怎樣一種角色,起到了什麽樣的作用呢?這一切目前都還無從知曉,猶如一團籠罩在迷霧之中的謎團,等待著進一步的探查和解開。
然而,經過卓不凡與族中的幾位核心人物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們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決定首先以禮貌的方式向簡家傳達信息,希望對方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畢竟如今的簡氏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將近三千人的大家族,勢力不容小覷。盡管卓氏實力強大,但要將其徹底消滅也是不太現實的事情,最多隻能通過利益的交換來解決問題。
而位於鹽浮灣村的簡氏家族在接到有關將近 600 名鹽丁參與了卓山升鄉之戰的攻伐通報之後,整個家族都陷入了極度的緊張氛圍之中。他們立刻采取行動,對前來鹽浮灣進行通商貿易的各個船隊展開了一場緊鑼密鼓的緊急排查工作。
然而,這一排查卻帶來了令人震驚的發現。首先,竟然有一支規模龐大的商隊離奇地失蹤了!這支商隊就如同人間蒸發一般,毫無蹤跡可尋。
緊接著,又有一支商隊在當天清晨時分便早早地離開了港口,至今去向不明。至於卓氏所反映的第三支鹽隊情況更是複雜,它並未選擇在鹽浮灣上岸,而是轉而停靠在了敖氏所屬的泅水碼頭,並同樣失去了蹤影。
經過進一步的調查了解到,這三支商隊無一例外都是從下遊的大羅鎮方向而來。其中那支失蹤的商隊,人們僅僅知道其領隊姓潘;而那支提前離港的商隊,則懸掛著荊花旗幟,據推測很有可能是源自於大隅東南部的濁水縣;至於在泅水碼頭上岸的商隊,似乎並非單一的隊伍,更像是由數個小型船隊組合而成。
麵對這樣的調查結果,卓不凡感到異常不滿和憤怒。他堅信簡氏在此事當中必定存在著包庇縱容的嫌疑,否則怎麽會出現如此多的蹊蹺之處?但即便心中充滿懷疑與不甘,卓不凡也深知自己此時無法輕易地對簡氏采取強硬措施。
畢竟,簡氏多年以來一直涉足販賣私鹽的勾當,積累了巨額財富,其背後的關係網盤根錯節、錯綜複雜。雖然卓山如今已經成功升鄉,但要想貿然開啟戰端,與實力強大且背景深厚的簡氏正麵交鋒,恐怕絕非明智之舉。
……
最終,那些在卓山升鄉守護戰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在停靈三日後,全都被隆重地安葬在了弈雲觀的後山之上。這裏可以說是目前卓氏領地範圍內最為理想的風水寶地——陰基明堂。此地地形獨特,宛如一條玉帶環繞腰間,背後倚靠雄偉壯觀的劍門山脈,周圍群山簇擁護衛,呈現出九龍朝拜寶珠之勢。
不僅如此,這些烈士們的牌位還被直接供奉在弈雲觀內,每逢初一和十五,都會有卓氏族人們前來上香祭拜,以示對他們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
與此同時,由於升鄉事件而被迫遷移迴來的眾多族人,在完成了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之後,也開始按照計劃分批次逐步返迴到原來的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