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時代風雲裏的堅守與突破
重生1959:歲月新章 作者:銘錦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肖家村在肖鋒的帶領下,經濟發展得紅紅火火,可肖鋒心裏清楚,村子要想長遠發展,光靠農業和工廠就業還不夠,得有自己的產業。他時常在夜晚坐在院子裏,望著滿天繁星,思考著村子未來的方向,破舊的桌椅在月光下投下斑駁的影子,周圍一片寂靜,隻有偶爾傳來的幾聲犬吠。
一天,肖鋒偶然得知鄰村有人靠著編織竹籃,賺了些錢。他靈機一動,心想肖家村竹子資源豐富,要是能把編織產業發展起來,說不定能成為村子的又一個經濟增長點。第二天一大早,肖鋒就來到村裏的竹林,看著漫山遍野的竹子,心中有了主意。
他召集村裏幾個心靈手巧的婦女,說道:“嬸子、嫂子們,我琢磨著咱可以學學編竹籃,這東西要是做好了,拿到城裏去賣,能多一筆收入。”
張大嫂疑惑地說:“鋒娃子,這編竹籃能行嗎?咱沒幹過,也不知道能不能賣得出去。”
肖鋒耐心解釋:“大嫂,咱可以先試試。我打聽過了,城裏的供銷社正缺這類手工製品,隻要咱們做得好,不愁沒銷路。”
在肖鋒的鼓勵下,婦女們決定嚐試。一開始,大家編出來的竹籃歪歪扭扭,不成樣子,可誰也沒打退堂鼓。肖鋒四處尋找編織高手,把人請到村裏來指導,還親自跟著一起學,手上磨出了水泡,又變成老繭。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村裏編出的竹籃越來越精致,銷路也漸漸打開。肖鋒和幾個年輕人用板車拉著竹籃,一趟趟往城裏跑,把竹籃送到供銷社。看著倉庫裏堆積如山的竹籃逐漸銷售一空,村民們的信心更足了。
隨著竹籃生意越來越好,問題也接踵而至。村裏的竹子產量有限,供應跟不上需求,而且運輸成本高,利潤被壓縮。肖鋒意識到,必須想辦法擴大原材料來源,降低成本。
他和村裏幾個長輩商量,決定組織村民開墾一片新的竹林,同時尋找更高效的運輸方式。那段時間,肖鋒帶著村民起早貪黑,挖土、種苗、澆水,雙手被磨得滿是傷痕。新竹林種下後,還得等幾年才能成材,當下的運輸問題卻迫在眉睫。
肖鋒聽說鄰村有個叫劉二的,有一輛破舊的拖拉機,平時用來拉貨。他找到劉二,和他商量合作的事兒。劉二一開始有些猶豫,擔心賺不到錢。肖鋒拍著胸脯保證:“劉二哥,隻要你幫我們拉貨,保準讓你有錢賺。咱們一起把這事兒幹好!”經過一番勸說,劉二終於答應了。
解決了運輸問題,肖鋒又開始琢磨如何提升竹籃的品質和種類。他到城裏的工藝品店去取經,學習人家的設計和製作工藝,迴來後教給村民。在他的帶領下,村裏不僅能編普通的竹籃,還能編出各種精美的工藝品,銷路一下子拓寬到周邊幾個縣城。
就在肖家村的編織產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國家開始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肖鋒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提升村裏農業生產效率的好機會。他積極向上級申請,爭取到了一些農業機械的購置指標。
新機器運到村裏那天,村民們都圍過來看熱鬧。可問題也來了,大家都沒使用過這些機器,不知道怎麽操作。肖鋒自告奮勇,參加了縣裏組織的農機操作培訓班。在培訓班上,他認真學習,做了滿滿一本子筆記。
迴到村裏,肖鋒就開始教村民們操作機器。李大爺看著嶄新的拖拉機,滿臉擔憂:“鋒娃子,這玩意兒能行嗎?我怕把它弄壞了。”
肖鋒笑著安慰:“大爺,別怕,我都學會了,保證把大家教會。這機器可比咱們用鋤頭省力多了,以後種地就輕鬆啦!”
在肖鋒的耐心指導下,村民們逐漸掌握了農機的操作方法。有了機器的幫助,村裏的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原本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農活,現在一天就能幹完。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村裏的勞動力得到了解放,更多人投入到編織產業中。肖鋒又開始考慮擴大生產規模,他組織村民成立了編織合作社,統一管理生產和銷售。
合作社成立之初,內部管理並不規範,出現了一些矛盾。有的村民覺得自己幹得多,分紅少;有的對質量把控不嚴,影響了產品口碑。肖鋒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一家一家地走訪,了解大家的想法,組織召開村民大會,製定了詳細的合作社章程,明確了分工和利益分配。
“大夥聽我說,咱們是一個集體,隻有齊心協力,合作社才能辦好。每個人的付出都很重要,咱們按照章程辦事,公平公正,以後的日子肯定越過越好!”肖鋒在大會上誠懇地說道。
經過一番整頓,合作社的運營逐漸走上正軌,生意也越來越紅火。肖家村的名聲越來越大,周邊村子的人都來學習取經。肖鋒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還幫助他們發展編織產業,帶動了一片區域的經濟發展。
然而,發展的道路上總是充滿挑戰。有一年,市場上的竹製品價格大幅下跌,肖家村的編織產業受到了嚴重衝擊。倉庫裏堆滿了賣不出去的竹籃和工藝品,村民們心急如焚。
肖鋒沒有慌亂,他帶著幾個年輕人跑遍了周邊的市場,尋找新的商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城裏的一些飯店和茶館喜歡用竹製品做裝飾。他靈機一動,和村民們一起設計製作了一批竹製的裝飾品,如竹燈籠、竹屏風等,送到城裏的商家。沒想到,這些裝飾品大受歡迎,很快就銷售一空。
“鄉親們,咱們不能被困難打倒!隻要肯動腦筋,總能找到出路!”肖鋒興奮地對村民們說。
在肖鋒的帶領下,肖家村一次次化險為夷,不斷發展壯大。從一個普通的小山村,逐漸變成了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的新農村。肖鋒也從一個普通的青年,成長為村民們心中的主心骨,他用自己的堅持和智慧,書寫著屬於肖家村的傳奇 。
一天,肖鋒偶然得知鄰村有人靠著編織竹籃,賺了些錢。他靈機一動,心想肖家村竹子資源豐富,要是能把編織產業發展起來,說不定能成為村子的又一個經濟增長點。第二天一大早,肖鋒就來到村裏的竹林,看著漫山遍野的竹子,心中有了主意。
他召集村裏幾個心靈手巧的婦女,說道:“嬸子、嫂子們,我琢磨著咱可以學學編竹籃,這東西要是做好了,拿到城裏去賣,能多一筆收入。”
張大嫂疑惑地說:“鋒娃子,這編竹籃能行嗎?咱沒幹過,也不知道能不能賣得出去。”
肖鋒耐心解釋:“大嫂,咱可以先試試。我打聽過了,城裏的供銷社正缺這類手工製品,隻要咱們做得好,不愁沒銷路。”
在肖鋒的鼓勵下,婦女們決定嚐試。一開始,大家編出來的竹籃歪歪扭扭,不成樣子,可誰也沒打退堂鼓。肖鋒四處尋找編織高手,把人請到村裏來指導,還親自跟著一起學,手上磨出了水泡,又變成老繭。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村裏編出的竹籃越來越精致,銷路也漸漸打開。肖鋒和幾個年輕人用板車拉著竹籃,一趟趟往城裏跑,把竹籃送到供銷社。看著倉庫裏堆積如山的竹籃逐漸銷售一空,村民們的信心更足了。
隨著竹籃生意越來越好,問題也接踵而至。村裏的竹子產量有限,供應跟不上需求,而且運輸成本高,利潤被壓縮。肖鋒意識到,必須想辦法擴大原材料來源,降低成本。
他和村裏幾個長輩商量,決定組織村民開墾一片新的竹林,同時尋找更高效的運輸方式。那段時間,肖鋒帶著村民起早貪黑,挖土、種苗、澆水,雙手被磨得滿是傷痕。新竹林種下後,還得等幾年才能成材,當下的運輸問題卻迫在眉睫。
肖鋒聽說鄰村有個叫劉二的,有一輛破舊的拖拉機,平時用來拉貨。他找到劉二,和他商量合作的事兒。劉二一開始有些猶豫,擔心賺不到錢。肖鋒拍著胸脯保證:“劉二哥,隻要你幫我們拉貨,保準讓你有錢賺。咱們一起把這事兒幹好!”經過一番勸說,劉二終於答應了。
解決了運輸問題,肖鋒又開始琢磨如何提升竹籃的品質和種類。他到城裏的工藝品店去取經,學習人家的設計和製作工藝,迴來後教給村民。在他的帶領下,村裏不僅能編普通的竹籃,還能編出各種精美的工藝品,銷路一下子拓寬到周邊幾個縣城。
就在肖家村的編織產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國家開始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肖鋒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提升村裏農業生產效率的好機會。他積極向上級申請,爭取到了一些農業機械的購置指標。
新機器運到村裏那天,村民們都圍過來看熱鬧。可問題也來了,大家都沒使用過這些機器,不知道怎麽操作。肖鋒自告奮勇,參加了縣裏組織的農機操作培訓班。在培訓班上,他認真學習,做了滿滿一本子筆記。
迴到村裏,肖鋒就開始教村民們操作機器。李大爺看著嶄新的拖拉機,滿臉擔憂:“鋒娃子,這玩意兒能行嗎?我怕把它弄壞了。”
肖鋒笑著安慰:“大爺,別怕,我都學會了,保證把大家教會。這機器可比咱們用鋤頭省力多了,以後種地就輕鬆啦!”
在肖鋒的耐心指導下,村民們逐漸掌握了農機的操作方法。有了機器的幫助,村裏的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原本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農活,現在一天就能幹完。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村裏的勞動力得到了解放,更多人投入到編織產業中。肖鋒又開始考慮擴大生產規模,他組織村民成立了編織合作社,統一管理生產和銷售。
合作社成立之初,內部管理並不規範,出現了一些矛盾。有的村民覺得自己幹得多,分紅少;有的對質量把控不嚴,影響了產品口碑。肖鋒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一家一家地走訪,了解大家的想法,組織召開村民大會,製定了詳細的合作社章程,明確了分工和利益分配。
“大夥聽我說,咱們是一個集體,隻有齊心協力,合作社才能辦好。每個人的付出都很重要,咱們按照章程辦事,公平公正,以後的日子肯定越過越好!”肖鋒在大會上誠懇地說道。
經過一番整頓,合作社的運營逐漸走上正軌,生意也越來越紅火。肖家村的名聲越來越大,周邊村子的人都來學習取經。肖鋒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還幫助他們發展編織產業,帶動了一片區域的經濟發展。
然而,發展的道路上總是充滿挑戰。有一年,市場上的竹製品價格大幅下跌,肖家村的編織產業受到了嚴重衝擊。倉庫裏堆滿了賣不出去的竹籃和工藝品,村民們心急如焚。
肖鋒沒有慌亂,他帶著幾個年輕人跑遍了周邊的市場,尋找新的商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城裏的一些飯店和茶館喜歡用竹製品做裝飾。他靈機一動,和村民們一起設計製作了一批竹製的裝飾品,如竹燈籠、竹屏風等,送到城裏的商家。沒想到,這些裝飾品大受歡迎,很快就銷售一空。
“鄉親們,咱們不能被困難打倒!隻要肯動腦筋,總能找到出路!”肖鋒興奮地對村民們說。
在肖鋒的帶領下,肖家村一次次化險為夷,不斷發展壯大。從一個普通的小山村,逐漸變成了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的新農村。肖鋒也從一個普通的青年,成長為村民們心中的主心骨,他用自己的堅持和智慧,書寫著屬於肖家村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