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戶籍功成,榮耀之巔
穿越大明成為朱重八的兄弟朱重九 作者:常看常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晨霧未散,李明已策馬出了城。
馬蹄踏過青石板的脆響驚醒了蜷在城根下的流民,有人裹著破棉被支起身子,認出馬背上那襲月白圓領袍時,渾濁的眼睛倏地亮起來:“是戶部的李大人!”
昨夜案頭那朵沾著朱砂的槐花仍壓在李明袖袋裏,隨著顛簸一下下硌著手腕。
他揚鞭掠過官道兩側新墾的麥田,嫩綠的秧苗間夾雜著零星灰布包袱——那是流民們用舊衣裹土充作肥料,風裏飄著煮野菜的苦澀香氣。
“大人請看,這戶的田契編號是洪字三十六。”蹇達抖開泛黃的桑皮紙,指點著地界圖上的紅泥手印。
蹲在田埂的老漢慌忙在褲腿上蹭了蹭手,接過新製的竹牌時,枯樹皮似的臉皺成了風幹的柿餅:“官爺,這牌子真能頂三年稅?”
李明彎腰撈起把濕潤的褐土,指縫間漏下的泥屑閃著細碎鹽晶。
他望著遠處蘆葦蕩裏若隱若現的煮鹽灶,突然想起昨夜架閣庫裏殘缺的浪花紋:“老丈可知,海風刮來的鹽粒能肥田?待秋後收了麥,我教你們用貝殼燒灰調酸堿。”
流民們圍攏過來時,蹇達不動聲色將馬匹橫在李明身側。
晨光穿透薄霧,照見人群中有個跛腳少年正偷偷用炭筆在掌心描畫,李明瞥見那歪扭的“洪”字,笑著解下腰間鎏金算盤:“想學記賬?明日卯時來戶部架閣庫。”
返程時已近黃昏,官道旁的榆錢樹沙沙作響。
蹇達突然勒馬,盯著樹杈間半截靛青布條皺眉:“這料子像是織染局的貢品。”話音未落,樹叢裏竄出個抱陶罐的婦人,罐口溢出的醬香混著江魚腥氣,驚得馬匹連退三步。
“民婦給大人賠罪!”陶罐摔碎的脆響裏,婦人顫抖著掏出油紙包好的田契,“隔壁王嬸說新契要收火耗錢......”她哽咽著展開契約,鮮紅的官印邊緣沾著醬漬,像極了昨夜槐花瓣上的朱砂。
李明蹲身拾起塊陶片,突然發現裂紋中嵌著粒黍米大小的青金石。
這是宮中畫匠調色用的顏料,他心頭微動,麵上卻隻笑道:“大姐莫怕,明日讓蹇書吏帶你去架閣庫重蓋官印。”
暮鼓聲中迴到戶部衙門時,值夜的雜役正給廊下的氣死風燈添油。
李明駐足望著燈罩上“鹽課清平”四個朱砂字,突然從袖中摸出那朵幹枯的槐花。
花瓣背麵的暗紅在暮色裏泛著詭異的光,像極了架閣庫裏那些殘缺的浪花紋。
“大人,通政司來人催戶籍黃冊了。”蹇達捧著鎏金漆盒過來時,簷角銅鈴正被晚風撞得叮咚作響。
李明將槐花按在最後那卷黃冊封皮上,忽然聽見宮城方向傳來三聲淨街鞭響——這個時辰,該是聖上批完了通政司的奏本。
次日朝霞滿天時,承運殿前的金磚地上跪滿了六部官員。
李明捧著黃冊踏過蟠龍禦道,眼角餘光瞥見朱元璋龍袍下擺沾著幾點墨漬,想來昨夜又徹夜批閱了奏章。
當他把槐花輕輕壓在黃冊最上層時,皇帝撫著卷軸突然笑出聲:“重九啊,你這戶籍編得比徐達的兵符還嚴實。”
賞賜的雲錦像晚霞鋪滿丹墀時,李明叩首謝恩的姿勢格外鄭重。
他知道這些流光溢彩的緞匹裏,必有一匹暗紋織著浪花蓮花——就像那些鹽引背麵的印記,就像此刻穿透雲層的朝陽,正將承天門上的琉璃瓦照得金紅交錯。
退朝時蹇達候在左順門外,懷裏揣著新製的流民安置圖。
李明解下禦賜的羊脂玉帶鉤遞過去,玉色在晨光裏泛著溫潤的光:“讓光祿寺備二十壇秋露白,記得要鬆煙墨熏過的封泥。”宮牆柳絮紛飛中,他望著蹇達遠去的背影,突然很想嚐嚐摻了槐花的梨花釀。
夕陽將承天門琉璃瓦染成金紅色時,二十壇秋露白已沿著禦街擺開。
李明倚在五鳳樓欄杆上,看著百姓們用竹竿挑起桐油燈籠——這些原本用來夜間查戶的照明工具,此刻在暮色中連成蜿蜒星河。
\"大人,禮部說戌時三刻才是吉時。\"蹇達捧著鬆煙墨熏過的酒封過來,袖口沾著幾點靛藍染料。
李明伸手撚了撚那抹顏色,忽然想起三日前在田埂見到的跛腳少年:\"讓你找的畫師可尋著了?\"
話音未落,樓下傳來牛皮鼓渾厚的震動。
三十六麵繪著麥穗與算珠的旌旗獵獵展開,旗杆底部綁著的銅鈴與流民腕間的竹牌共鳴。
人群忽然如潮水般分開,八個赤膊漢子抬著巨幅麻布緩緩入場,布麵上墨跡淋漓的戶籍黃冊在燈籠映照下宛若遊龍。
\"是城南粥棚的夥計!\"蹇達驚得險些打翻墨碟,\"他們竟把感恩簿拚成了萬民傘!\"李明望著布匹邊角熟悉的炭筆印記,忽然明白跛腳少年掌心練習的\"洪\"字是何用意。
那些歪扭的筆畫此刻化作騰躍的浪花,在晚風裏翻卷著直上雲霄。
戌時的更鼓剛響,十二枚煙火箭便竄上夜空。
流民代表捧著新製的竹牌登上高台,粗糲的手指拂過牌麵陰刻的田契編號,竟比擦拭佛龕還要虔誠。\"洪字三十六號地,今歲麥穗多結三成。\"老者嗓音沙啞如破舊風箱,說出的每個字卻被銅鈴傳得老遠,\"李大人說要教我們燒貝殼灰...\"
話說到一半突然哽咽,台下上千塊竹牌卻齊齊舉起。
叮咚脆響中混著婦人壓抑的抽泣,幾個總角小兒捧著陶罐擠出人群,罐中醃漬的槐花蜜在燈籠下泛著琥珀光。
李明感覺袖中幹枯的槐花突然發燙,昨夜架閣庫裏那些殘缺的浪花紋在眼前浮動。
\"接賞——\"太監尖利的通傳刺破夜空。
朱元璋的龍輦碾著滿地燈影而來,明黃緞靴踏過竹牌映在地麵的光斑,在萬民傘前停住。
帝王指尖掠過麻布上某個炭筆印記,突然轉身大笑:\"重九可知,這墨裏摻了青金石粉?\"
李明瞳孔微縮,想起陶罐碎片中那粒黍米大小的青藍。
正要開口,流民堆裏突然躥出個係紅綢的孩童,將編好的麥穗環套在他手腕上。
朱元璋的賞賜清單恰在此時展開,雲錦的流光映著孩子髒兮兮的笑臉,聖旨上\"賜穿蟒袍\"的字樣顯得格外刺目。
子時的梆子敲響時,李明獨自留在滿地狼藉的禦街。
蹇達抱著喝醉的流民少年往官廨去,那孩子懷裏還死死攥著半塊畫滿算符的瓦片。
夜風吹起萬民傘的一角,露出背麵用醬汁描畫的簡易地圖——竟是城北鹽場的位置分布。
\"大人!\"巡夜的更夫突然驚唿。
李明循聲望去,隻見承天門陰影裏站著個戴帷帽的女子,素手輕揚,拋來枚係著紅繩的銅鑰匙。
他接住時嗅到淡淡槐香,借著月光細看,鑰匙齒痕竟與架閣庫密卷上的浪花紋完全吻合。
宮牆內忽然傳來淨街鞭的炸響,驚起滿街燈籠亂晃。
李明握緊尚帶體溫的銅鑰匙,望著朱元璋午門方向未熄的燭火,突然想起龍輦離去時帝王袖中露出一角的密折——那暗紋箋的質地,分明是通政司直奏用的加急文書。
滿地碎陶在月光下泛著冷光,其中某片青藍微閃。
李明彎腰拾起時,聽到遠處傳來鹽船起錨的號子聲。
浪花拍岸的節奏裏,他忽然很想嚐嚐摻了青金石的槐花蜜,不知那滋味是否像極了新政推行時的灼熱與刺痛。
馬蹄踏過青石板的脆響驚醒了蜷在城根下的流民,有人裹著破棉被支起身子,認出馬背上那襲月白圓領袍時,渾濁的眼睛倏地亮起來:“是戶部的李大人!”
昨夜案頭那朵沾著朱砂的槐花仍壓在李明袖袋裏,隨著顛簸一下下硌著手腕。
他揚鞭掠過官道兩側新墾的麥田,嫩綠的秧苗間夾雜著零星灰布包袱——那是流民們用舊衣裹土充作肥料,風裏飄著煮野菜的苦澀香氣。
“大人請看,這戶的田契編號是洪字三十六。”蹇達抖開泛黃的桑皮紙,指點著地界圖上的紅泥手印。
蹲在田埂的老漢慌忙在褲腿上蹭了蹭手,接過新製的竹牌時,枯樹皮似的臉皺成了風幹的柿餅:“官爺,這牌子真能頂三年稅?”
李明彎腰撈起把濕潤的褐土,指縫間漏下的泥屑閃著細碎鹽晶。
他望著遠處蘆葦蕩裏若隱若現的煮鹽灶,突然想起昨夜架閣庫裏殘缺的浪花紋:“老丈可知,海風刮來的鹽粒能肥田?待秋後收了麥,我教你們用貝殼燒灰調酸堿。”
流民們圍攏過來時,蹇達不動聲色將馬匹橫在李明身側。
晨光穿透薄霧,照見人群中有個跛腳少年正偷偷用炭筆在掌心描畫,李明瞥見那歪扭的“洪”字,笑著解下腰間鎏金算盤:“想學記賬?明日卯時來戶部架閣庫。”
返程時已近黃昏,官道旁的榆錢樹沙沙作響。
蹇達突然勒馬,盯著樹杈間半截靛青布條皺眉:“這料子像是織染局的貢品。”話音未落,樹叢裏竄出個抱陶罐的婦人,罐口溢出的醬香混著江魚腥氣,驚得馬匹連退三步。
“民婦給大人賠罪!”陶罐摔碎的脆響裏,婦人顫抖著掏出油紙包好的田契,“隔壁王嬸說新契要收火耗錢......”她哽咽著展開契約,鮮紅的官印邊緣沾著醬漬,像極了昨夜槐花瓣上的朱砂。
李明蹲身拾起塊陶片,突然發現裂紋中嵌著粒黍米大小的青金石。
這是宮中畫匠調色用的顏料,他心頭微動,麵上卻隻笑道:“大姐莫怕,明日讓蹇書吏帶你去架閣庫重蓋官印。”
暮鼓聲中迴到戶部衙門時,值夜的雜役正給廊下的氣死風燈添油。
李明駐足望著燈罩上“鹽課清平”四個朱砂字,突然從袖中摸出那朵幹枯的槐花。
花瓣背麵的暗紅在暮色裏泛著詭異的光,像極了架閣庫裏那些殘缺的浪花紋。
“大人,通政司來人催戶籍黃冊了。”蹇達捧著鎏金漆盒過來時,簷角銅鈴正被晚風撞得叮咚作響。
李明將槐花按在最後那卷黃冊封皮上,忽然聽見宮城方向傳來三聲淨街鞭響——這個時辰,該是聖上批完了通政司的奏本。
次日朝霞滿天時,承運殿前的金磚地上跪滿了六部官員。
李明捧著黃冊踏過蟠龍禦道,眼角餘光瞥見朱元璋龍袍下擺沾著幾點墨漬,想來昨夜又徹夜批閱了奏章。
當他把槐花輕輕壓在黃冊最上層時,皇帝撫著卷軸突然笑出聲:“重九啊,你這戶籍編得比徐達的兵符還嚴實。”
賞賜的雲錦像晚霞鋪滿丹墀時,李明叩首謝恩的姿勢格外鄭重。
他知道這些流光溢彩的緞匹裏,必有一匹暗紋織著浪花蓮花——就像那些鹽引背麵的印記,就像此刻穿透雲層的朝陽,正將承天門上的琉璃瓦照得金紅交錯。
退朝時蹇達候在左順門外,懷裏揣著新製的流民安置圖。
李明解下禦賜的羊脂玉帶鉤遞過去,玉色在晨光裏泛著溫潤的光:“讓光祿寺備二十壇秋露白,記得要鬆煙墨熏過的封泥。”宮牆柳絮紛飛中,他望著蹇達遠去的背影,突然很想嚐嚐摻了槐花的梨花釀。
夕陽將承天門琉璃瓦染成金紅色時,二十壇秋露白已沿著禦街擺開。
李明倚在五鳳樓欄杆上,看著百姓們用竹竿挑起桐油燈籠——這些原本用來夜間查戶的照明工具,此刻在暮色中連成蜿蜒星河。
\"大人,禮部說戌時三刻才是吉時。\"蹇達捧著鬆煙墨熏過的酒封過來,袖口沾著幾點靛藍染料。
李明伸手撚了撚那抹顏色,忽然想起三日前在田埂見到的跛腳少年:\"讓你找的畫師可尋著了?\"
話音未落,樓下傳來牛皮鼓渾厚的震動。
三十六麵繪著麥穗與算珠的旌旗獵獵展開,旗杆底部綁著的銅鈴與流民腕間的竹牌共鳴。
人群忽然如潮水般分開,八個赤膊漢子抬著巨幅麻布緩緩入場,布麵上墨跡淋漓的戶籍黃冊在燈籠映照下宛若遊龍。
\"是城南粥棚的夥計!\"蹇達驚得險些打翻墨碟,\"他們竟把感恩簿拚成了萬民傘!\"李明望著布匹邊角熟悉的炭筆印記,忽然明白跛腳少年掌心練習的\"洪\"字是何用意。
那些歪扭的筆畫此刻化作騰躍的浪花,在晚風裏翻卷著直上雲霄。
戌時的更鼓剛響,十二枚煙火箭便竄上夜空。
流民代表捧著新製的竹牌登上高台,粗糲的手指拂過牌麵陰刻的田契編號,竟比擦拭佛龕還要虔誠。\"洪字三十六號地,今歲麥穗多結三成。\"老者嗓音沙啞如破舊風箱,說出的每個字卻被銅鈴傳得老遠,\"李大人說要教我們燒貝殼灰...\"
話說到一半突然哽咽,台下上千塊竹牌卻齊齊舉起。
叮咚脆響中混著婦人壓抑的抽泣,幾個總角小兒捧著陶罐擠出人群,罐中醃漬的槐花蜜在燈籠下泛著琥珀光。
李明感覺袖中幹枯的槐花突然發燙,昨夜架閣庫裏那些殘缺的浪花紋在眼前浮動。
\"接賞——\"太監尖利的通傳刺破夜空。
朱元璋的龍輦碾著滿地燈影而來,明黃緞靴踏過竹牌映在地麵的光斑,在萬民傘前停住。
帝王指尖掠過麻布上某個炭筆印記,突然轉身大笑:\"重九可知,這墨裏摻了青金石粉?\"
李明瞳孔微縮,想起陶罐碎片中那粒黍米大小的青藍。
正要開口,流民堆裏突然躥出個係紅綢的孩童,將編好的麥穗環套在他手腕上。
朱元璋的賞賜清單恰在此時展開,雲錦的流光映著孩子髒兮兮的笑臉,聖旨上\"賜穿蟒袍\"的字樣顯得格外刺目。
子時的梆子敲響時,李明獨自留在滿地狼藉的禦街。
蹇達抱著喝醉的流民少年往官廨去,那孩子懷裏還死死攥著半塊畫滿算符的瓦片。
夜風吹起萬民傘的一角,露出背麵用醬汁描畫的簡易地圖——竟是城北鹽場的位置分布。
\"大人!\"巡夜的更夫突然驚唿。
李明循聲望去,隻見承天門陰影裏站著個戴帷帽的女子,素手輕揚,拋來枚係著紅繩的銅鑰匙。
他接住時嗅到淡淡槐香,借著月光細看,鑰匙齒痕竟與架閣庫密卷上的浪花紋完全吻合。
宮牆內忽然傳來淨街鞭的炸響,驚起滿街燈籠亂晃。
李明握緊尚帶體溫的銅鑰匙,望著朱元璋午門方向未熄的燭火,突然想起龍輦離去時帝王袖中露出一角的密折——那暗紋箋的質地,分明是通政司直奏用的加急文書。
滿地碎陶在月光下泛著冷光,其中某片青藍微閃。
李明彎腰拾起時,聽到遠處傳來鹽船起錨的號子聲。
浪花拍岸的節奏裏,他忽然很想嚐嚐摻了青金石的槐花蜜,不知那滋味是否像極了新政推行時的灼熱與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