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生年不詳,卒於三國魏太和年間。他表字元直,乃豫州潁川人士,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禹州市。
在那風雲變幻的東漢末年,徐庶起初效力於劉備帳下,憑借著卓越的智謀成為了劉備重要的謀士之一。然而,命運的軌跡卻發生了轉折,後來他轉投到曹操麾下,同樣擔任起謀士的要職。待到魏文帝曹丕即位之時,徐庶更是官至右中郎將以及禦史中丞等高位。
再來說說徐夫人,她原名已難以考證。這位女子乃是三國時期劉備軍師徐庶的母親。想當年,曹操聽聞徐庶才智過人,便心生一計,將徐夫人擄獲並關押在了許昌城中,以此來要挾徐庶為自己出謀劃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徐夫人得知自己的兒子竟然屈從於曹操,為其賣命之後,心中悲憤交加,最終選擇了以自縊這種決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一悲劇性的結局不僅彰顯了徐夫人剛烈不屈的性格,也為這段曆史增添了一抹悲壯的色彩。
徐庶,原名徐福,其家族世代皆為貧寒之家。自幼時起,徐庶便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性格與誌向。那時的他,癡迷於成為一名遊俠,時常身背長劍,行走江湖,路見不平則拔刀相助。
中平末年,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一日,徐庶聽聞有人遭受不公待遇,心中義憤填膺,遂挺身而出,為人報仇雪恨。然而,此次行動卻讓他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
事發之後,為躲避官府追捕,徐庶急中生智,以白灰塗抹麵容,打散頭發,匆匆奔逃。但終究未能逃脫官府的羅網,最終被捕入獄。麵對官吏嚴厲的審訊,徐庶緊閉雙唇,一言不發,無論對方如何威逼利誘,都堅決不肯吐露自己的姓名與身世。
官吏見狀,惱羞成怒,竟將徐庶五花大綁至車上的立柱之上,並揚言要對他施以極其殘忍的肢解之刑。同時,他們還擊鼓鳴鑼,召集周圍市坊中的眾人前來辨認這個罪犯。然而,在場之人雖然明知此人乃是徐庶,卻因懼怕官府淫威,無人膽敢上前相認。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徐庶的一眾好友聞風而動,他們心急如焚地趕來營救。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周旋,這些好友們終於成功地從官府手中救出了徐庶。
經此一劫,徐庶深感生命的脆弱與珍貴,也對自己曾經衝動莽撞的行為有了深刻的反思。他深知,僅憑一時的俠義之舉並不能真正拯救蒼生、改變世界。於是,懷著對同伴們救命之恩的無盡感激以及對這次死裏逃生經曆的深刻領悟,徐庶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習武之路,從此放下手中的刀戟等武器,換上一身書生裝扮,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從此以後,徐庶潛心鑽研學問,博覽群書,日夜苦讀,立誌要用知識和智慧去實現自己匡扶正義、造福天下的理想抱負。而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早年經曆,也為他日後的輝煌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話說當年徐庶初至學舍求學問之時,其他學子聽聞其過往經曆後,皆對他心存偏見,不願與之共同學習及生活。然而,徐庶並未因此而氣餒或心生怨恨,反而主動放下身段,每日清晨便早早起身,獨自一人默默地清掃庭院,灑水除垢,將學舍內外打理得井井有條。
課堂之上,徐庶更是全神貫注地聆聽先生講學,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典著作,他也從不輕言放棄,而是反複研讀,深思熟慮,直至徹底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義和真理。如此日複一日,徐庶憑借著自身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終於在學業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精通經史子集,更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而同郡的石韜見徐庶這般刻苦努力且品行端正,不禁為之折服,遂與其結下深厚情誼,成為莫逆之交。二人時常相互切磋學問,交流心得,彼此間的關係愈發親密無間。
時間來到初平二年(公元 191 年),此時中州地區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徐庶與石韜無奈之下隻得一同離鄉背井,前往荊州避難。在這荊楚之地,徐庶有幸結識了一位名叫諸葛亮的青年才俊。此人儀表堂堂,才華橫溢,徐庶與他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很快便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此後,徐庶、石韜又與諸葛亮以及來自汝南的孟公威、司馬徽等誌同道合之士相識相知,眾人常常結伴出遊,縱論天下大事,探討治國安邦之策。那時的諸葛亮雖身著布衣,卻胸懷大誌,自比春秋戰國時期的名相管仲和名將樂毅,認為自己擁有濟世之才,定能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偉業。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那個時候,大多數人對於諸葛亮所做出的這一番自我評價表現出極度的不屑一顧,甚至還紛紛嘲笑起來。在這些人的眼中,諸葛亮僅僅隻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至極且自命不凡的窮酸書生而已,根本不值得予以過多關注。
但世間之事往往如此奇妙,即便眾人皆對此持否定態度,卻仍有那麽兩位獨具慧眼之人能夠看清諸葛亮真正的價值所在。其中一人便是徐庶,另一人則是來自博陵的崔州平。此二人始終對諸葛亮抱以堅定不移的信任,並深信他在未來必定能夠嶄露頭角,散發出耀眼光芒,創造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偉大功績。
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真摯而有力的支持以及源源不斷的鼓舞激勵,使得身處艱難困苦環境中的諸葛亮得以始終堅守自己內心深處那份堅定無比的信念毫不動搖。無論麵臨怎樣嚴峻的挑戰和挫折,他都能夠咬緊牙關,勇往直前地不斷磨礪自身,努力向著目標奮勇邁進。
時間來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 207 年),此時的劉備正處於寄人籬下之境,不得不依附於劉表以求生存發展,其軍隊暫時駐紮在新野一帶。某天,徐庶主動前往拜訪劉備,並毛遂自薦希望能為劉備效力。劉備在與其交談之後,對徐庶的才華深感欽佩,隨即將其視為重要謀士加以重用。
不久之後,徐庶覺得時機已然成熟,便鄭重其事地向劉備推薦起諸葛亮來。他告訴劉備,這位名叫諸葛亮的人物素有“臥龍”之美譽,其才智謀略堪稱舉世無雙。緊接著,徐庶詢問劉備是否有意與此等奇才會麵一談。劉備聽聞此言後自然心動不已,但一開始他還是讓徐庶帶著諸葛亮一同前來相見。
然而徐庶深知像諸葛亮這般經天緯地之才絕不可能輕易出山侍奉他人,更不會隨意屈尊降貴去主動拜見主公。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徐庶果斷勸誡劉備應當親自登門造訪以示誠意。劉備對徐庶所言深以為然,於是決定放下身段親自前往拜謁諸葛亮。可誰曾想這一趟求賢之旅竟並非一帆風順,劉備前後足足經曆了三次到訪方才終於得償所願見到了這位傳說中的臥龍先生——諸葛亮。
公元 208 年,風雲變幻之際,建安十三年的天空似乎都被戰爭的陰霾所籠罩。這一年,荊州之主劉表離世,他的兒子劉琮麵對曹操大軍壓境,竟選擇了不戰而降。消息傳來,猶如一道驚雷劃破長空,震驚了整個江漢大地。
此時,劉備正率領著一眾部下暫居於此。當聽聞這個噩耗後,他深知形勢危急,毫不猶豫地決定率眾部向南撤退,以避曹軍鋒芒。就在這支逃亡的隊伍中,徐庶與諸葛亮並肩而行,兩人一路籌謀應對之策。然而,命運卻在此刻對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曹操親率大軍追擊而來,勢如破竹。很快,他們便追上了劉備等人。混亂之中,徐庶的母親不幸落入曹操之手。曹操此人陰險狡詐,深知徐庶之才,便將其母作為要挾的籌碼,逼迫徐庶歸順於己。
得知母親被俘,徐庶心急如焚,內心陷入了極度的痛苦與掙紮之中。一方麵,他心懷壯誌,本欲輔佐劉備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另一方麵,母親的安危又讓他心如刀絞,難以抉擇。最終,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徐庶無奈之下隻得向劉備辭別。
那一天,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徐庶來到劉備麵前,眼中滿含淚水,指著自己的心口,深情地自陳道:“主公啊,我徐庶本一心想要助您成就大業,奈何如今母親被曹操所擒,我的心中慌亂如麻,實在無法再全心全意地輔佐於您。為保母親安全,我隻能暫且辭別主公,請主公見諒!”言辭懇切,令人動容。
劉備聽後,亦是感慨萬千。他深知徐庶為人至孝,能夠理解他此刻的艱難處境。盡管心中萬分不舍,但還是大度地說道:“元直啊,你的一片孝心天地可鑒,我豈會阻攔?去吧,去盡你的孝道吧。隻盼日後有緣,我們還能再度相聚。”說完,劉備親自送徐庶離去,望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久久不語。
就這樣,徐庶懷著滿腔的愧疚與無奈,投身於曹操麾下。而與此同時,諸葛亮則堅定地追隨劉備繼續踏上征程。此後,徐庶與石韜一同效力於曹操,雖身處敵營,但他們的故事卻成為了那個動蕩年代裏一段令人唏噓不已的傳奇。
黃初年間,徐庶任右中郎將、禦史中丞,石韜任郡守、典農校尉。
逝世
太和年間,諸葛亮率軍北伐出隴右。他聽說徐庶、石韜官職都不太高,感歎魏國的有識之士實在太多,連徐庶和石韜那樣的兩個人才居然都不能得到重用。
人物評價
諸葛亮在做丞相時訓誡下屬,提到徐庶:隻有徐庶做事能夠做到反複審核不會產生疑問。還有董和在參署七年,凡事不能決定,必反複審核十次才來告訴。如果各位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董和的勤勉,都盡忠於國事,那麽我諸葛亮就可以少些過錯了。又說:我後來結交徐庶,常常得到他的開導和教誨。
宋代王質《八聲甘州·讀諸葛武侯傳》:世上如果沒有徐庶,那麽就一定沒有龐統,英雄都被埋沒。
清代王夫之《周易外傳》:徐庶選擇出世,不如龐統選擇隱逸。
人物軼事
一言不發
與徐庶有關的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出自於《三國演義》。徐庶受設計被騙到曹營後,曹操將大軍分作八路,攻打樊城。劉曄建議曹操派出與劉備關係親厚的徐庶前去樊城勸降劉備。到了樊城,徐庶與劉備、諸葛亮等人一訴舊情,並將曹操即將率兵攻打樊城的事告知劉備等人。劉備想要勸徐庶留下,徐庶說自己雖然身在曹營,但是不會為他們做任何謀劃。而且劉備身邊現在已有諸葛亮,不必擔心大業不成。於是劉備沒有再強留徐庶。徐庶迴到曹營,向曹操報告劉備沒有投降的意願。曹操大怒,即日進兵攻打樊城。
身在曹營心在漢
有一種觀點認為,“身在曹營心在漢”是出自於徐庶的典故。《三國演義》中寫到,劉備在新野時,徐庶化名單福,投效於劉備,拜為軍師。徐庶出謀劃策,計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謀士程昱識破了徐庶的身份,稱徐庶之才十倍於己。曹操欲將徐庶收歸帳下,取來徐庶老母,用偽書賺徐庶來投。徐庶臨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立誓在曹營\"終身不設一謀\"。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七迴中,徐庶說:“吾感劉皇叔厚恩,未嚐忘報。曹操逼死吾母,吾已說過終身不設一謀…… 君當教我脫身之術,我即緘口遠避矣。”於是有了人們常說的另一句熟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而徐庶是實踐了諾言的。
隱居仙島
據《胡氏家書》記載,靈山東北海上有一個叫鼓子洋的地方。島上有一種白色的耐冬花,大到需要雙手拱抱。有好事的人坐船過海到了那裏,遇見一個老人駕著小舟到來,穿著芒草鞋和道袍,樣貌看起來十分年老。老人問:“年輕人要到哪裏去?”這人說是來采耐冬的。老人嗬斥他道:“這不是世間的俗物,它可以使人捱過冬天的嚴寒。”又說:“即墨有個道學先生,叫胡嶧陽,為我問候一下他。”話說完,人已經不見了。這個人很驚疑,於是迴到船上。突然吹起大風,直到他把采集的耐冬花都扔掉之後,風才歸於平靜。後來這人來到即墨,一打聽,還真有個胡嶧[yi]陽,於是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胡嶧陽聽後悵然地說:“這人是三國時期的徐庶,他已經在鼓子洋隱居很久了。”
徐庶故裏”,又稱“徐庶廟”“徐公祠”。坐落在湖北省南漳縣城東北角。“徐庶故裏”於1992年10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原名“單公祠”。清同治四年版《南漳縣誌》將徐庶列入縣誌,並“按:南漳小東門外有單家莊,相傳為單福隱居處,嘉慶元年翼長富廉倡修單公祠。”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南漳守備任海重新修立“漢徐庶故裏”碑。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南漳知縣沈兆元將其重修並更名為“徐公祠”。此後,由於年久失修,原三進院落隻剩二進。公元1986年,南漳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現已免費對外開放。”徐庶故裏”外為一座大牌坊,建築具有漢代風格,內有徐庶造像、徐庶碑刻銘文、門楹聯等。
石韜,表字廣元,乃是三國時期潁川人士。
在建安初年之際,石韜踏上了前往荊州的求學之路。在那裏,他廣泛結交各路賢才俊彥,並與徐元直、孟公威以及諸葛亮等人建立起了親密無間的關係。他們時常相聚一堂,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事,彼此之間相互切磋學問,交流心得感悟。
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變化,石韜選擇在曹魏出仕為官。憑借著自身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他一路穩步晉升,先後擔任過郡守之職以及典農校尉等重要職務。在其任內,他兢兢業業,勵精圖治,致力於地方政務的管理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深得百姓愛戴和上級賞識。
值得一提的是,石韜還與崔州平(名鈞)、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並稱為“諸葛四友”。這四人皆以才華出眾而聞名於世,且彼此誌趣相投,情誼深厚。他們或於朝堂之上建言獻策,或在江湖之中行俠仗義,共同書寫了一段段傳奇佳話。
初平年間,中州兵起,石韜與徐庶南客荊州,到荊州後,又與諸葛亮特相善。
石韜與諸葛亮、徐庶、孟建一同遊學,石、孟、徐三人求學皆務要精熟,隻有諸葛亮能觀其大略。
每至晨夜閑時,常共抱膝長嘯,諸葛亮謂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能至何位,他隻笑而不言。
孟建(字公威),生卒年不詳,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人。與諸葛亮為好友,曾與徐庶、石韜一同遊曆。諸葛亮後出祁山,孟建曾托使杜襲宣意於諸葛亮。在答司馬懿書中,孟建官至涼州刺史、征東將軍。
人物詳解
孟建,表字為公威,乃是汝南人士。他在魏國為官,官拜涼州刺史以及征東將軍之職。
話說當年,正值建安初年,諸葛亮身處荊州之地。彼時,他與來自潁川的石廣元(其名為韜)、徐元直(其名為庶)還有汝南的孟公威等人一同結伴遊學。這孟、石、徐三位同窗好友在求學之時,都力求將學問鑽研得精細熟透,然而唯有諸葛亮能夠做到觀其大略,不拘泥於細枝末節。
每當晨曦初現或是夜幕降臨的閑暇時分,他們幾人常常共同相擁著膝蓋,對著天地長嘯。有一次,諸葛亮對這三位友人說道:“以諸位的才能和資質,如果步入仕途,官位至多可達刺史或者郡守。”聽聞此言,那三人不禁好奇地反問道:“那麽依您看,您自己將來又能官居何位呢?”麵對這個問題,諸葛亮隻是微微一笑,並不言語作答。
後來,孟建思鄉之情漸濃,萌生出了想要向北迴歸故鄉的念頭。當他把這個想法告知諸葛亮時,諸葛亮卻勸說道:“如今中原大地之上,才俊之士眾多,大丈夫理應誌在四方,盡情遨遊天下,又何苦非要迴到故鄉去呢?”
崔鈞,表字州平,乃是博陵安平人士(也就是現今的河北省安平縣)。他出身名門望族,父親乃東漢時期位高權重的太尉崔烈,而兄長則是擔任議郎一職的崔均。
關於崔鈞的出生和離世時間都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可以知道他字元平。這位來自東漢博陵安平地區的人物可不簡單。在漢靈帝在位期間,他就已經嶄露頭角,先後出任過虎賁中郎將以及西河太守這樣重要的官職。
到了漢獻帝初年的時候,天下局勢動蕩不安,董卓專權亂政,搞得民不聊生。於是乎,滿腔正義的崔鈞毅然決然地與袁紹等人一同起兵,共同聲討董卓這個大奸臣。當時的崔鈞可謂是聲名遠揚,甚至能與袁紹齊名,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人物。
然而好景不長,董卓勢力強大,很快便察覺並打壓這些反對他的力量。可憐那崔烈竟被董卓狠心關進了牢房之中,這使得原本轟轟烈烈的討董大業瞬間變得前途黯淡無光。麵對如此艱難險阻,崔鈞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決定離開紛爭之地,前往荊州尋覓一處寧靜之所隱居起來。自此以後,他便徹底告別塵世喧囂,再也不過問世間紛擾之事。
雖然遠離朝堂政事,但崔鈞並未從此銷聲匿跡。他開始雲遊四方,足跡遍及荊襄一帶。在此期間,他結識了眾多當世名士,其中就包括徐庶(字元直)、石韜(字廣元)、孟建(字公威)、龐統(字士元)以及諸葛亮(字孔明)等等。他們時常相聚一堂,談古論今,交流學問心得。由於彼此意氣相投,關係日漸親密,崔鈞更是與石廣元、孟公威以及徐元直三人並稱為“諸葛四友”。
真所謂“觀其友,識其人”啊!
(祝自己19歲生日快樂)
在那風雲變幻的東漢末年,徐庶起初效力於劉備帳下,憑借著卓越的智謀成為了劉備重要的謀士之一。然而,命運的軌跡卻發生了轉折,後來他轉投到曹操麾下,同樣擔任起謀士的要職。待到魏文帝曹丕即位之時,徐庶更是官至右中郎將以及禦史中丞等高位。
再來說說徐夫人,她原名已難以考證。這位女子乃是三國時期劉備軍師徐庶的母親。想當年,曹操聽聞徐庶才智過人,便心生一計,將徐夫人擄獲並關押在了許昌城中,以此來要挾徐庶為自己出謀劃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徐夫人得知自己的兒子竟然屈從於曹操,為其賣命之後,心中悲憤交加,最終選擇了以自縊這種決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一悲劇性的結局不僅彰顯了徐夫人剛烈不屈的性格,也為這段曆史增添了一抹悲壯的色彩。
徐庶,原名徐福,其家族世代皆為貧寒之家。自幼時起,徐庶便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性格與誌向。那時的他,癡迷於成為一名遊俠,時常身背長劍,行走江湖,路見不平則拔刀相助。
中平末年,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一日,徐庶聽聞有人遭受不公待遇,心中義憤填膺,遂挺身而出,為人報仇雪恨。然而,此次行動卻讓他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
事發之後,為躲避官府追捕,徐庶急中生智,以白灰塗抹麵容,打散頭發,匆匆奔逃。但終究未能逃脫官府的羅網,最終被捕入獄。麵對官吏嚴厲的審訊,徐庶緊閉雙唇,一言不發,無論對方如何威逼利誘,都堅決不肯吐露自己的姓名與身世。
官吏見狀,惱羞成怒,竟將徐庶五花大綁至車上的立柱之上,並揚言要對他施以極其殘忍的肢解之刑。同時,他們還擊鼓鳴鑼,召集周圍市坊中的眾人前來辨認這個罪犯。然而,在場之人雖然明知此人乃是徐庶,卻因懼怕官府淫威,無人膽敢上前相認。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徐庶的一眾好友聞風而動,他們心急如焚地趕來營救。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周旋,這些好友們終於成功地從官府手中救出了徐庶。
經此一劫,徐庶深感生命的脆弱與珍貴,也對自己曾經衝動莽撞的行為有了深刻的反思。他深知,僅憑一時的俠義之舉並不能真正拯救蒼生、改變世界。於是,懷著對同伴們救命之恩的無盡感激以及對這次死裏逃生經曆的深刻領悟,徐庶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習武之路,從此放下手中的刀戟等武器,換上一身書生裝扮,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從此以後,徐庶潛心鑽研學問,博覽群書,日夜苦讀,立誌要用知識和智慧去實現自己匡扶正義、造福天下的理想抱負。而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早年經曆,也為他日後的輝煌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話說當年徐庶初至學舍求學問之時,其他學子聽聞其過往經曆後,皆對他心存偏見,不願與之共同學習及生活。然而,徐庶並未因此而氣餒或心生怨恨,反而主動放下身段,每日清晨便早早起身,獨自一人默默地清掃庭院,灑水除垢,將學舍內外打理得井井有條。
課堂之上,徐庶更是全神貫注地聆聽先生講學,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典著作,他也從不輕言放棄,而是反複研讀,深思熟慮,直至徹底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義和真理。如此日複一日,徐庶憑借著自身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終於在學業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精通經史子集,更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而同郡的石韜見徐庶這般刻苦努力且品行端正,不禁為之折服,遂與其結下深厚情誼,成為莫逆之交。二人時常相互切磋學問,交流心得,彼此間的關係愈發親密無間。
時間來到初平二年(公元 191 年),此時中州地區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徐庶與石韜無奈之下隻得一同離鄉背井,前往荊州避難。在這荊楚之地,徐庶有幸結識了一位名叫諸葛亮的青年才俊。此人儀表堂堂,才華橫溢,徐庶與他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很快便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此後,徐庶、石韜又與諸葛亮以及來自汝南的孟公威、司馬徽等誌同道合之士相識相知,眾人常常結伴出遊,縱論天下大事,探討治國安邦之策。那時的諸葛亮雖身著布衣,卻胸懷大誌,自比春秋戰國時期的名相管仲和名將樂毅,認為自己擁有濟世之才,定能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偉業。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那個時候,大多數人對於諸葛亮所做出的這一番自我評價表現出極度的不屑一顧,甚至還紛紛嘲笑起來。在這些人的眼中,諸葛亮僅僅隻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至極且自命不凡的窮酸書生而已,根本不值得予以過多關注。
但世間之事往往如此奇妙,即便眾人皆對此持否定態度,卻仍有那麽兩位獨具慧眼之人能夠看清諸葛亮真正的價值所在。其中一人便是徐庶,另一人則是來自博陵的崔州平。此二人始終對諸葛亮抱以堅定不移的信任,並深信他在未來必定能夠嶄露頭角,散發出耀眼光芒,創造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偉大功績。
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真摯而有力的支持以及源源不斷的鼓舞激勵,使得身處艱難困苦環境中的諸葛亮得以始終堅守自己內心深處那份堅定無比的信念毫不動搖。無論麵臨怎樣嚴峻的挑戰和挫折,他都能夠咬緊牙關,勇往直前地不斷磨礪自身,努力向著目標奮勇邁進。
時間來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 207 年),此時的劉備正處於寄人籬下之境,不得不依附於劉表以求生存發展,其軍隊暫時駐紮在新野一帶。某天,徐庶主動前往拜訪劉備,並毛遂自薦希望能為劉備效力。劉備在與其交談之後,對徐庶的才華深感欽佩,隨即將其視為重要謀士加以重用。
不久之後,徐庶覺得時機已然成熟,便鄭重其事地向劉備推薦起諸葛亮來。他告訴劉備,這位名叫諸葛亮的人物素有“臥龍”之美譽,其才智謀略堪稱舉世無雙。緊接著,徐庶詢問劉備是否有意與此等奇才會麵一談。劉備聽聞此言後自然心動不已,但一開始他還是讓徐庶帶著諸葛亮一同前來相見。
然而徐庶深知像諸葛亮這般經天緯地之才絕不可能輕易出山侍奉他人,更不會隨意屈尊降貴去主動拜見主公。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徐庶果斷勸誡劉備應當親自登門造訪以示誠意。劉備對徐庶所言深以為然,於是決定放下身段親自前往拜謁諸葛亮。可誰曾想這一趟求賢之旅竟並非一帆風順,劉備前後足足經曆了三次到訪方才終於得償所願見到了這位傳說中的臥龍先生——諸葛亮。
公元 208 年,風雲變幻之際,建安十三年的天空似乎都被戰爭的陰霾所籠罩。這一年,荊州之主劉表離世,他的兒子劉琮麵對曹操大軍壓境,竟選擇了不戰而降。消息傳來,猶如一道驚雷劃破長空,震驚了整個江漢大地。
此時,劉備正率領著一眾部下暫居於此。當聽聞這個噩耗後,他深知形勢危急,毫不猶豫地決定率眾部向南撤退,以避曹軍鋒芒。就在這支逃亡的隊伍中,徐庶與諸葛亮並肩而行,兩人一路籌謀應對之策。然而,命運卻在此刻對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曹操親率大軍追擊而來,勢如破竹。很快,他們便追上了劉備等人。混亂之中,徐庶的母親不幸落入曹操之手。曹操此人陰險狡詐,深知徐庶之才,便將其母作為要挾的籌碼,逼迫徐庶歸順於己。
得知母親被俘,徐庶心急如焚,內心陷入了極度的痛苦與掙紮之中。一方麵,他心懷壯誌,本欲輔佐劉備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另一方麵,母親的安危又讓他心如刀絞,難以抉擇。最終,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徐庶無奈之下隻得向劉備辭別。
那一天,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徐庶來到劉備麵前,眼中滿含淚水,指著自己的心口,深情地自陳道:“主公啊,我徐庶本一心想要助您成就大業,奈何如今母親被曹操所擒,我的心中慌亂如麻,實在無法再全心全意地輔佐於您。為保母親安全,我隻能暫且辭別主公,請主公見諒!”言辭懇切,令人動容。
劉備聽後,亦是感慨萬千。他深知徐庶為人至孝,能夠理解他此刻的艱難處境。盡管心中萬分不舍,但還是大度地說道:“元直啊,你的一片孝心天地可鑒,我豈會阻攔?去吧,去盡你的孝道吧。隻盼日後有緣,我們還能再度相聚。”說完,劉備親自送徐庶離去,望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久久不語。
就這樣,徐庶懷著滿腔的愧疚與無奈,投身於曹操麾下。而與此同時,諸葛亮則堅定地追隨劉備繼續踏上征程。此後,徐庶與石韜一同效力於曹操,雖身處敵營,但他們的故事卻成為了那個動蕩年代裏一段令人唏噓不已的傳奇。
黃初年間,徐庶任右中郎將、禦史中丞,石韜任郡守、典農校尉。
逝世
太和年間,諸葛亮率軍北伐出隴右。他聽說徐庶、石韜官職都不太高,感歎魏國的有識之士實在太多,連徐庶和石韜那樣的兩個人才居然都不能得到重用。
人物評價
諸葛亮在做丞相時訓誡下屬,提到徐庶:隻有徐庶做事能夠做到反複審核不會產生疑問。還有董和在參署七年,凡事不能決定,必反複審核十次才來告訴。如果各位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董和的勤勉,都盡忠於國事,那麽我諸葛亮就可以少些過錯了。又說:我後來結交徐庶,常常得到他的開導和教誨。
宋代王質《八聲甘州·讀諸葛武侯傳》:世上如果沒有徐庶,那麽就一定沒有龐統,英雄都被埋沒。
清代王夫之《周易外傳》:徐庶選擇出世,不如龐統選擇隱逸。
人物軼事
一言不發
與徐庶有關的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出自於《三國演義》。徐庶受設計被騙到曹營後,曹操將大軍分作八路,攻打樊城。劉曄建議曹操派出與劉備關係親厚的徐庶前去樊城勸降劉備。到了樊城,徐庶與劉備、諸葛亮等人一訴舊情,並將曹操即將率兵攻打樊城的事告知劉備等人。劉備想要勸徐庶留下,徐庶說自己雖然身在曹營,但是不會為他們做任何謀劃。而且劉備身邊現在已有諸葛亮,不必擔心大業不成。於是劉備沒有再強留徐庶。徐庶迴到曹營,向曹操報告劉備沒有投降的意願。曹操大怒,即日進兵攻打樊城。
身在曹營心在漢
有一種觀點認為,“身在曹營心在漢”是出自於徐庶的典故。《三國演義》中寫到,劉備在新野時,徐庶化名單福,投效於劉備,拜為軍師。徐庶出謀劃策,計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謀士程昱識破了徐庶的身份,稱徐庶之才十倍於己。曹操欲將徐庶收歸帳下,取來徐庶老母,用偽書賺徐庶來投。徐庶臨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立誓在曹營\"終身不設一謀\"。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七迴中,徐庶說:“吾感劉皇叔厚恩,未嚐忘報。曹操逼死吾母,吾已說過終身不設一謀…… 君當教我脫身之術,我即緘口遠避矣。”於是有了人們常說的另一句熟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而徐庶是實踐了諾言的。
隱居仙島
據《胡氏家書》記載,靈山東北海上有一個叫鼓子洋的地方。島上有一種白色的耐冬花,大到需要雙手拱抱。有好事的人坐船過海到了那裏,遇見一個老人駕著小舟到來,穿著芒草鞋和道袍,樣貌看起來十分年老。老人問:“年輕人要到哪裏去?”這人說是來采耐冬的。老人嗬斥他道:“這不是世間的俗物,它可以使人捱過冬天的嚴寒。”又說:“即墨有個道學先生,叫胡嶧陽,為我問候一下他。”話說完,人已經不見了。這個人很驚疑,於是迴到船上。突然吹起大風,直到他把采集的耐冬花都扔掉之後,風才歸於平靜。後來這人來到即墨,一打聽,還真有個胡嶧[yi]陽,於是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胡嶧陽聽後悵然地說:“這人是三國時期的徐庶,他已經在鼓子洋隱居很久了。”
徐庶故裏”,又稱“徐庶廟”“徐公祠”。坐落在湖北省南漳縣城東北角。“徐庶故裏”於1992年10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原名“單公祠”。清同治四年版《南漳縣誌》將徐庶列入縣誌,並“按:南漳小東門外有單家莊,相傳為單福隱居處,嘉慶元年翼長富廉倡修單公祠。”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南漳守備任海重新修立“漢徐庶故裏”碑。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南漳知縣沈兆元將其重修並更名為“徐公祠”。此後,由於年久失修,原三進院落隻剩二進。公元1986年,南漳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現已免費對外開放。”徐庶故裏”外為一座大牌坊,建築具有漢代風格,內有徐庶造像、徐庶碑刻銘文、門楹聯等。
石韜,表字廣元,乃是三國時期潁川人士。
在建安初年之際,石韜踏上了前往荊州的求學之路。在那裏,他廣泛結交各路賢才俊彥,並與徐元直、孟公威以及諸葛亮等人建立起了親密無間的關係。他們時常相聚一堂,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事,彼此之間相互切磋學問,交流心得感悟。
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變化,石韜選擇在曹魏出仕為官。憑借著自身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他一路穩步晉升,先後擔任過郡守之職以及典農校尉等重要職務。在其任內,他兢兢業業,勵精圖治,致力於地方政務的管理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深得百姓愛戴和上級賞識。
值得一提的是,石韜還與崔州平(名鈞)、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並稱為“諸葛四友”。這四人皆以才華出眾而聞名於世,且彼此誌趣相投,情誼深厚。他們或於朝堂之上建言獻策,或在江湖之中行俠仗義,共同書寫了一段段傳奇佳話。
初平年間,中州兵起,石韜與徐庶南客荊州,到荊州後,又與諸葛亮特相善。
石韜與諸葛亮、徐庶、孟建一同遊學,石、孟、徐三人求學皆務要精熟,隻有諸葛亮能觀其大略。
每至晨夜閑時,常共抱膝長嘯,諸葛亮謂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能至何位,他隻笑而不言。
孟建(字公威),生卒年不詳,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人。與諸葛亮為好友,曾與徐庶、石韜一同遊曆。諸葛亮後出祁山,孟建曾托使杜襲宣意於諸葛亮。在答司馬懿書中,孟建官至涼州刺史、征東將軍。
人物詳解
孟建,表字為公威,乃是汝南人士。他在魏國為官,官拜涼州刺史以及征東將軍之職。
話說當年,正值建安初年,諸葛亮身處荊州之地。彼時,他與來自潁川的石廣元(其名為韜)、徐元直(其名為庶)還有汝南的孟公威等人一同結伴遊學。這孟、石、徐三位同窗好友在求學之時,都力求將學問鑽研得精細熟透,然而唯有諸葛亮能夠做到觀其大略,不拘泥於細枝末節。
每當晨曦初現或是夜幕降臨的閑暇時分,他們幾人常常共同相擁著膝蓋,對著天地長嘯。有一次,諸葛亮對這三位友人說道:“以諸位的才能和資質,如果步入仕途,官位至多可達刺史或者郡守。”聽聞此言,那三人不禁好奇地反問道:“那麽依您看,您自己將來又能官居何位呢?”麵對這個問題,諸葛亮隻是微微一笑,並不言語作答。
後來,孟建思鄉之情漸濃,萌生出了想要向北迴歸故鄉的念頭。當他把這個想法告知諸葛亮時,諸葛亮卻勸說道:“如今中原大地之上,才俊之士眾多,大丈夫理應誌在四方,盡情遨遊天下,又何苦非要迴到故鄉去呢?”
崔鈞,表字州平,乃是博陵安平人士(也就是現今的河北省安平縣)。他出身名門望族,父親乃東漢時期位高權重的太尉崔烈,而兄長則是擔任議郎一職的崔均。
關於崔鈞的出生和離世時間都沒有確切的記載,但可以知道他字元平。這位來自東漢博陵安平地區的人物可不簡單。在漢靈帝在位期間,他就已經嶄露頭角,先後出任過虎賁中郎將以及西河太守這樣重要的官職。
到了漢獻帝初年的時候,天下局勢動蕩不安,董卓專權亂政,搞得民不聊生。於是乎,滿腔正義的崔鈞毅然決然地與袁紹等人一同起兵,共同聲討董卓這個大奸臣。當時的崔鈞可謂是聲名遠揚,甚至能與袁紹齊名,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人物。
然而好景不長,董卓勢力強大,很快便察覺並打壓這些反對他的力量。可憐那崔烈竟被董卓狠心關進了牢房之中,這使得原本轟轟烈烈的討董大業瞬間變得前途黯淡無光。麵對如此艱難險阻,崔鈞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決定離開紛爭之地,前往荊州尋覓一處寧靜之所隱居起來。自此以後,他便徹底告別塵世喧囂,再也不過問世間紛擾之事。
雖然遠離朝堂政事,但崔鈞並未從此銷聲匿跡。他開始雲遊四方,足跡遍及荊襄一帶。在此期間,他結識了眾多當世名士,其中就包括徐庶(字元直)、石韜(字廣元)、孟建(字公威)、龐統(字士元)以及諸葛亮(字孔明)等等。他們時常相聚一堂,談古論今,交流學問心得。由於彼此意氣相投,關係日漸親密,崔鈞更是與石廣元、孟公威以及徐元直三人並稱為“諸葛四友”。
真所謂“觀其友,識其人”啊!
(祝自己19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