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粲這是三國時期,一位無辜的使者。因為他人的陷害險些害得他喪失生命。讓我們來了一下解他吧。
徐粲除了在《三國誌·孫皓傳》注解中有“使者徐粲訊治,熙又譖粲顧護不即決斷”的記載外,其他生平事跡不詳,僅能根據這一事件進行如下推測:
在那風雲變幻、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東吳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一個名叫徐粲的人物正活躍於曆史的舞台之上。
徐粲身負重任,以使者之姿行走於東吳的朝堂內外。他所肩負的使命不僅僅是傳遞信息那麽簡單,更包含著對國家律法執行情況的監督以及對地方官員行為的審查。其中,最為人矚目的便是他負責訊治宛陵令賀惠這一重大案件。從這個任務可以看出,徐粲在東吳的司法或者監察體係當中定然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手中握有的審訊和裁決權力不容小覷。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波折。就在徐粲全身心投入到訊治宛陵令賀惠一案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向他席卷而來。中書郎奚熙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竟然公然誣陷徐粲。據奚熙所言,徐粲在處理此案時有意迴護賀惠,遲遲不肯做出決斷。這番言論猶如一把利劍,直刺徐粲的心窩。
消息很快傳到了當時東吳的統治者孫皓耳中。盛怒之下的孫皓當即派遣使者前往宛陵,欲將徐粲就地斬殺。一時間,刀光劍影逼近,死亡的陰影籠罩在了徐粲頭上。但幸運女神似乎並未完全拋棄他,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朝廷頒布了大赦天下的詔令。憑借著這份意外的恩賜,徐粲最終逃過一劫,撿迴了一條性命。
此事過後,人們不禁紛紛猜測,徐粲究竟為何會遭此劫難?或許是因為他在調查過程中觸動了某些權貴的利益;又或許是東吳複雜的政治鬥爭使得無辜之人也難以獨善其身。無論真相如何,徐粲這次險象環生的經曆都成為了那個時代政治黑暗麵的一個小小縮影,讓人感歎不已。
徐粲在三國時期東吳的宛陵令賀惠案件中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
司法公正方麵
徐粲作為使者負責訊治案件,本應公正執法,但中書郎奚熙的誣陷導致其被認為“顧護不即決斷”,這可能會使民眾對東吳的司法公正性產生質疑,破壞了司法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讓人們覺得司法可能會受到權力鬥爭和個人誣陷的幹擾。
政治局勢方麵
徐粲事件引發了孫皓的激烈反應,孫皓遣使到宛陵斬殺徐粲並收捕賀惠,這顯示出東吳內部政治的不穩定和權力的隨意性,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緊張氛圍,使得官員們人人自危,擔心自己會因類似的無端誣陷而遭受不幸,對東吳的政治穩定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個人命運方麵
徐粲本人因奚熙的誣陷而險些喪命,雖然最終因大赦得免,但他的仕途和個人聲譽可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官場中可能麵臨著信任危機和晉升障礙,其生活和心理也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和創傷。
後世評價方麵
這一事件在曆史記載中成為了東吳政治黑暗和司法不公的一個例證,影響了後世對東吳政權的評價,使人們在研究東吳曆史時,對其政治製度、司法體係以及官場生態等方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思考,也為研究三國時期的政治鬥爭和司法實踐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案例。
賀惠,乃是揚州會稽郡山陰人士,其家族世代居住於這方鍾靈毓秀之地——如今的浙江紹興市越城區。他係出名門,乃賀齊之孫、賀邵之弟。
而說起賀齊,那可是一位聲名赫赫的人物。賀齊,表字公苗,同樣也是會稽山陰人氏。此人在三國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堪稱孫吳陣營中的一員猛將!
早年間,賀齊擔任過郡吏一職,積累下不少經驗和人脈。其後,更是臨危受命,代理剡縣長。就在那時,剡縣中有一個名叫斯從的縣吏,此人心術不正、行為放蕩不羈,整日裏胡作非為,搞得當地烏煙瘴氣。賀齊心知不能任由這樣的惡徒繼續逍遙法外,決意要對其加以懲治。然而,縣主簿卻好意相勸道:“大人啊,這斯從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家乃是郯縣的豪門望族,就連周邊的山越之人也都歸附於他。您今日若是貿然懲治了他,隻怕明日那些賊寇們就要興師動眾地前來進犯啦!”
可賀齊豈是那種懼怕豪強勢力之人?聽聞此言後,他非但沒有絲毫退縮之意,反而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當下便下令將那斯從斬首示眾!如此雷厲風行之舉,著實令人咋舌。
果不其然,斯從的族人和黨羽們得知此事後,皆憤恨不已,他們迅速相互糾集起來,並聯合其他一些心懷不滿之人,短短時間內竟聚集起一千多人馬。這些人氣勢洶洶地舉兵向縣城殺來,大有踏平此地之勢。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賀齊卻毫無懼色。隻見他鎮定自若地率領著城中的官吏和百姓們,緊閉城門,嚴陣以待。待到敵軍逼近之時,他一聲令下,眾人猛然打開城門,如猛虎下山般向著敵人衝殺過去。這場突襲讓敵軍始料未及,瞬間亂了方寸。而賀齊所率之部則士氣高昂,奮勇殺敵,經過一番激烈鏖戰,最終大獲全勝!
經此一役,賀齊之名威震山越,無人不知曉這位鐵麵無私且智勇雙全的縣令大人。此後,但凡再有不法之徒妄圖滋事生亂,隻要一聽到賀齊的名號,無不望風披靡,不敢再有半點造次之心。
後來,太末、豐浦兩地發生叛亂,賀齊被任命為太末長,誅惡扶善,僅用一個月的時間便將叛亂鎮壓。
歸附孫氏
時光迴溯到公元 196 年(建安元年),彼時孫策正意氣風發地開拓著江東這片廣袤的土地。當他率軍行至太末時,目光如炬的孫策開始仔細觀察當地的人才情況。很快,賀齊進入了他的視野。經過一番深入考察和了解,孫策對賀齊的才能和品德讚賞有加,並果斷將其察舉為孝廉。
與此同時,局勢卻並不平靜。原來,時任會稽太守的王朗在與孫策的交鋒中失利,不得不倉皇逃往東冶。然而,侯官縣縣長商升卻選擇支持王朗,毅然起兵抵禦孫策大軍的進攻。麵對這一突發狀況,孫策迅速做出應對之策。他先是派遣永寧縣縣長韓晏兼任南部都尉一職,率領軍隊前去討伐商升。隨後,考慮到戰局變化以及賀齊的出色表現,孫策決定讓賀齊取代韓晏成為新的永寧縣縣長。
可惜事與願違,韓晏出師不利,最終被商升擊敗。在此關鍵時刻,孫策再次展現出對賀齊的信任,毫不猶豫地委任他擔任南部都尉,統領兵馬繼續挺進福建地區。賀齊的威名早已傳遍四方,商升聽聞賀齊親自領兵前來,心中不禁惶恐不安。權衡利弊之後,商升決定派出使者,主動向賀齊請求訂立盟約,希望能借此避免一場血腥廝殺。
賀齊深知此時乃是勸降商升的絕佳時機,於是欣然接見了來使。他義正言辭地告誡商升,詳細剖析當前形勢下雙方的禍福得失。商升聽後如夢初醒,深刻認識到繼續負隅頑抗隻會帶來滅頂之災。最終,商升下定決心,親自奉上印綬,步出府邸,誠惶誠恐地向賀齊表示願意歸降。
眼看著事情即將圓滿解決,但變故突生。叛軍之中的頭領張雅、詹強等人堅決反對商升投降,他們心懷不軌,妄圖趁亂謀取更大利益。於是,這二人合謀暗中殺害了商升,然後公然自立旗號。張雅狂妄自大,竟然自封為無上將軍;詹強也不甘示弱,自稱會稽太守。一時間,叛軍勢力再度膨脹起來。
即便麵臨如此艱難的局麵,賀齊也沒有絲毫的驚惶和失措。他麵色沉靜如水,雙眸閃爍著睿智的光芒,迅速而又冷靜地開始對當前敵我雙方的兵力情況展開深入剖析。經過一番仔細的觀察和計算後,一個令人憂心的事實擺在了眼前——他所率領的部下數量相較於龐大的叛軍而言,簡直就是微不足道。
在這種實力懸殊、敵眾我寡的局勢之下,如果貿貿然出兵前去征討,那無異於拿雞蛋去碰石頭,結局必然是慘敗收場。然而,賀齊並沒有被這巨大的壓力壓垮,反而是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果斷地下達了一道命令:全軍就在原地安營紮寨,進行休整。與此同時,他還派出了眾多精明能幹的探子,要求他們密切監視叛軍的一舉一動,不放過任何一絲風吹草動,靜靜等待那個能夠扭轉戰局的最佳戰機浮出水麵。
就在這時,一個天賜良機出現在了賀齊的麵前。原來,張雅與其女婿何雄二人因為爭奪權勢而鬧得不可開交,彼此之間關係緊張到了極點,甚至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得知這個消息後的賀齊靈機一動,心生一計。他暗中派遣手下的山越人士故意製造事端,挑撥離間,使得張雅和何雄之間的矛盾愈發激化,相互猜疑和敵對起來。漸漸地,這兩個人都各自擁兵自重,一門心思隻想著如何除掉對方,全然忘記了還有賀齊這支軍隊虎視眈眈。
眼見時機已然成熟,賀齊毫不猶豫地點起大軍,如猛虎下山一般向著張雅所在之處猛撲過去。由於張雅此時正忙於應對內部紛爭,對於賀齊突如其來的進攻完全沒有防備。結果可想而知,賀齊率領的軍隊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擊潰了張雅的部隊。這一場戰鬥打得酣暢淋漓,捷報頻傳。而原本跟隨著張雅的那些詹強的黨羽們見到此情此景,一個個嚇得膽戰心驚,再也生不出半點反抗之心。最終,他們紛紛放下武器,選擇出城投降,向賀齊俯首稱臣。
這可是漢王朝破天荒頭一遭在福建地區正兒八經地立下縣城啊!掐指一算,距離那秦始皇南平百越都已經過去悠悠四百多年啦!想當年,正值孫策意氣風發,雄踞會稽,血洗東冶,以雷霆萬鈞之勢征服了閩越這片古老的土地,並大筆一揮,設立了“建安”、“漢興”以及“南平”三個縣。而那位戰功赫赫的賀齊將軍,則成為了創立這三縣的實際執行者。就在這個時候,原本屬於冶縣(也就是東冶)的地域一下子多出了四個縣來。這當中,建安縣(就是如今的建甌喲)更是獨樹一幟,因為它乃是用漢獻帝的年號來命名的第一個縣份呢,所以在建安、漢興、南平和原來的冶縣之中,建安縣的地位那可真是高高在上,獨占鼇頭呀!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公元 200 年,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時候,孫策不幸英年早逝。趁著這孫氏政權的中樞正在進行新舊交替的關鍵時刻,那些居住在建安等縣、原本隸屬於冶縣地域的山越人按捺不住內心的躁動,他們再次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要求自立自治的反抗鬥爭。剛剛接過權杖的孫權眼見局勢不穩,自然不敢掉以輕心,於是當機立斷,派遣麾下猛將賀齊出馬,率領大軍對建安等地發動了第二次軍事行動。一時間,風雲變色,戰火紛飛,整個福建地區都被卷入了這場激烈的衝突之中……
公元 203 年,正值建安八年,這一年風雲變幻,局勢動蕩不安。在會稽郡南部的建安、漢興、南平一帶,強族首領們蠢蠢欲動。洪明、洪進、苑禦、吳免、華當等人毅然決然地舉起了反旗,他們各自率領著一萬多人馬,氣勢洶洶地聚集在了一起。這些軍隊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還經過精心部署,形成了多梯隊、多層次的縱深防線。
為了確保戰略布局的嚴密性,他們還派遣了吳五帶領本部六千精兵駐紮在大潭地區,負責防守要衝;同時,又派出鄒臨同樣率領六千人馬屯駐於大潭南麵的蓋竹。這樣一來,就能夠有效地保衛位於東部的冶地政治中心——建安。
然而,山越兵卻毫不示弱,他們率先發動攻擊,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和果敢的決心。屯駐在蓋竹和大潭的一路人馬,猶如猛虎出山一般,迅速越過雄偉險峻的武夷山,向著餘汗方向疾馳而去。而另一路由洪明和洪進率隊的大軍,則如狂風暴雨般猛烈地攻打漢興。一時間,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整個局麵變得異常緊張和危急。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孫權果斷下令,任命南部都尉賀齊為統帥,前往征討叛亂之敵。同時,他傳令各個縣緊急出兵五千名士兵,並要求縣令和縣長親自率領所屬部隊,統一聽從賀齊的指揮調遣。
賀齊深知此次任務艱巨,敵我雙方兵力懸殊。當他率領部隊抵達餘汗時,發現前方山越軍嚴陣以待,人數眾多且士氣高昂。考慮到自身兵力相對較少,如果貿然深入進軍,很有可能會陷入敵人的包圍之中,從而導致退路被截斷。因此,賀齊當機立斷,決定暫時停止前進,先穩住陣腳再做打算。
隨後,賀齊下達命令,讓鬆楊縣長丁蕃率領其所部留在餘汗,加強當地的防禦力量,以防備山越軍可能發起的突襲。丁蕃認為,自己原是與賀齊平起平坐的將領,如今成為他的部屬,受其指揮,心中不服,不肯留下。賀齊堅決執行軍法,斬首丁蕃,於是全軍上下,無不震驚,沒有不服從命令的,都同心協力,拚死力戰。
賀齊部署一部份兵力留守後方,然後親率主力攻打洪明等部,連連大敗洪明等將,並臨陣斬殺洪明,迫使洪進、吳免、苑禦、華當四將全部投降。賀齊又乘勝率軍打敗駐紮在蓋竹的吳五,然後,軍鋒又轉向大潭打敗山越軍,迫吳五、鄒臨也投降。
這一仗討平東冶地,共斬殺山越軍六千人,並且俘獲了山越全部名將,收編精兵萬餘,恢複了原設縣邑,穩定了統治秩序。孫權拜賀齊為平東校尉。重新恢複了名為漢廷、實為孫吳在東冶地所立的各個縣。
賀齊最後進軍東冶地政治中心建安,在旗山設立了會稽郡南部都尉府,並出任南部都尉;且在所屬建安、漢興、南平三縣各編配士兵五千,統歸他本人指揮。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賀齊率軍又轉討上饒,並分建安之桐鄉地,設立建平縣。
林曆揚名
公元 208 年,正值建安十三年,風雲變幻之際,賀齊因其赫赫戰功而榮升威武中郎將一職。然而,就在這同一年,東吳境內的丹陽郡卻陷入了一片動蕩之中。黟縣和歙縣兩地頻繁爆發由地方強族挑起的反叛事件,使得當地局勢愈發緊張。
當時,孫權的主力軍正在全力圍攻合肥,分身乏術。為了確保國內局勢的穩定,他當機立斷,派遣賀齊率領所部軍隊迅速趕赴叛亂之地予以鎮壓。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山越部落的頭領們紛紛率眾而起。其中,歙帥金奇統率著多達萬戶的山越民眾,據守於地勢險要的安勒山;另一邊,另一位頭領毛甘也不甘示弱,同樣帶領萬戶之眾屯駐在烏聊山。而最為棘手的,則要數黟帥頭領陳仆以及祖山等人,他們更是糾集了兩萬戶兵力,牢牢占據著林曆山(位於黟縣南部)。這座林曆山四周皆是懸崖峭壁,高聳入雲達數十丈之巨,山間道路狹窄危險,僅能容納單人通行。如此險峻的地形讓叛軍能夠居高臨下地俯瞰下方,易守難攻之勢盡顯無疑。
麵對這般艱難險阻,賀齊及其麾下官兵多次發起強攻,但都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陳仆與祖山這兩位山越頭領憑借天險頑強抵抗,每當賀齊的軍隊靠近時,他們就從高處投擲巨石,給進攻方造成巨大傷亡。久而久之,賀齊一方的將士們憂心忡忡,對於如何攻克眼前這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感到束手無策。賀齊作為一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年輕猛將,麵對複雜多變的戰局,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智慧。
夜幕降臨,萬籟俱寂,賀齊卻毫無倦意,他深知要想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必須對地形有深入的了解。於是,他決定趁著夜色親自去探查一番。在微弱的月光映照下,賀齊小心翼翼地穿梭於山林之間,仔細觀察著周圍的地勢地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經過一番艱苦的尋覓,賀齊終於發現了一條山越人未曾設防的隱秘小道。這條小道蜿蜒曲折,隱藏在茂密的樹林之中,如果不是他這般細心之人,恐怕很難察覺到它的存在。賀齊心生一計,立即挑選了一批身手矯健、勇猛無畏的士兵,並給他們配備了鋒利的鐵戈。
當夜深人靜之時,賀齊率領這支精銳部隊悄悄地沿著那條隱蔽的小道前進。他們行動迅速而又悄然無聲,如同鬼魅一般接近了山峰。到達山腳後,士兵們手持鐵戈奮力劈砍山石,硬生生地開辟出了一道通往山上的階梯。隨後,他們又巧妙地利用垂下的布匹相互援助,艱難地攀爬而上。
就在陳仆和祖山還沉浸在睡夢中時,賀齊所帶領的士兵已經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了他們麵前。一時間,四周鼓聲大作,號角長鳴,喊殺聲震耳欲聾。陳仆和祖山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嚇得驚慌失措,完全亂了方寸,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在恐懼的驅使下,他們甚至顧不上堅守扼守的山道,匆忙逃迴了自己的大營。
此時,吳大軍見時機已到,立刻登上山頂,向著敵人的營寨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士兵們個個奮勇當先,勢不可擋,很快就突破了敵軍的防線。在激烈的廝殺中,叛軍節節敗退,最終被徹底擊潰。此役共斬獲首級七千餘顆,可謂戰果輝煌。
與此同時,歙縣的金奇和毛甘眼見大勢已去,也率領部下投降。至此,賀齊大獲全勝,成功地平定了整個黟、歙地區。
此次戰役,賀齊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力,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這種戰術不僅體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更為後世的將領們在山地作戰方麵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範例。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賀齊的這次勝利無疑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平定丹陽之後,賀齊經過深入調研和縝密思考,再次向孫權呈上一份詳細而深刻的表章。他在表中條分縷析地闡述了將歙縣劃分為新定、黎陽、休陽三個縣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並指出連同黟縣、歙縣以及始新縣在內,一共形成六個縣。這份建議得到了孫權的高度重視和認可。
基於此,孫權當機立斷,決定從原有地域中劃分出這六個縣,設立新都郡。同時,鑒於賀齊在平亂中的卓越表現以及對地方治理的深刻見解,孫權任命賀齊擔任新都郡的太守一職。郡治所在地選定在了始新縣,這裏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有利於對整個郡域實施有效的管理和統治。此外,為了表彰賀齊的功績,孫權還特別加授其為偏將軍。
公元 209 年,也就是建安十四年的時候,賀齊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開始著手在靈岩山的山麓處興建新都郡城。他親自規劃設計,精心組織施工,克服了諸多困難和挑戰。這座城池依山傍水,布局合理,不僅具有強大的防禦功能,而且內部設施完備,成為當時江南地區一座重要的軍事和政治中心。
時光荏苒,到了公元 211 年,即建安十六年,吳郡餘杭縣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叛亂事件。當地百姓郎稚糾結起自己的宗族勢力,公然造反作亂,成為一方寇匪。他們的行為迅速引起了周邊民眾的恐慌,短時間內便吸引了數千人加入其中,使得叛亂規模不斷擴大。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賀齊毫不猶豫地率領軍隊出征征討。憑借著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賀齊所部很快就取得了重大勝利,一舉擊敗了郎稚及其叛軍。這場平叛戰役的成功,進一步鞏固了東吳政權的穩定,也讓賀齊的威名遠揚。上述記載表明,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決定要在餘杭縣增設一個臨水縣。賀齊領受命令準備返迴始新郡的治所所在地。就在他即將啟程踏上歸途之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孫權竟然親自現身前來給他踐行!現場鼓樂喧天,歌舞升平,好不熱鬧。孫權慷慨地賞賜給賀齊一輛華麗的車子以及一匹神駿非凡的寶馬良駒。當這場盛大的宴席落下帷幕之時,孫權熱情地邀請賀齊登上自己那輛尊貴無比的禦車,但賀齊卻惶恐不已,連連推辭,表示萬萬不敢承受如此殊榮。然而,孫權心意已決,他喚來身邊的侍從,硬是將賀齊攙扶到了禦車上。緊接著,孫權又下令讓眾多吏卒與騎兵在前方開路護駕,整個場麵隆重莊嚴,仿佛就是孫權本人在郡中舉行重要典禮一般。孫權麵帶微笑,凝視著這支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感慨萬千地說道:“人生在世,必須竭盡全力去拚搏奮鬥,如果不能日積月累地付出艱辛勤勞,積攢下卓越的功勳業績,那麽這般無上的榮耀絕對是無法企及的啊!”直到馬車緩緩行駛出一百多步遠之後,孫權這才轉身離去。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公元 213 年,也就是建安十八年的時候。此時,豫章郡東部地區的百姓之中出現了一股騷亂的浪潮。彭材、李玉、王海等人糾集在一起,興兵造反,淪為盜賊,他們的勢力迅速擴張,很快便聚集起了一萬多人的龐大隊伍。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賀齊毫不畏懼,毅然率領大軍前去征討平亂。經過一場激烈血腥的戰鬥,賀齊最終成功地平定了這次叛亂,不僅將為首作惡的元兇繩之以法,予以誅殺,而且還迫使其餘那些參與叛亂的賊眾紛紛歸降。隨後,賀齊對這些投降的人員進行了精心篩選。他把其中身體健壯、武藝高強之人招募進了自己麾下的軍隊,使其成為一支更加強大的力量;而對於那些相對較弱或者不太適合從軍作戰的人員,則妥善地安排他們迴到本縣,編入普通民眾戶籍,讓他們能夠重新過上安穩平靜的生活。由於賀齊在此次平叛行動中立下赫赫戰功,他因此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官職得以晉升,榮升為奮武將軍。
公元 215 年(建安二十年),風雲變幻之際,東吳之主孫權親率大軍征討合肥,欲一展雄圖霸業。然而,曹軍將領張遼卻宛如猛虎出山,自城中悍然殺出,其勢銳不可當。一時間,吳軍陷入被動,戰況岌岌可危。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時,賀齊挺身而出,率領麾下兵馬奮勇迎敵,堅決阻擊張遼的兇猛攻勢。不僅如此,他還成功收迴了徐盛在戰鬥中被刺傷時不慎丟失的長矛,為吳軍挽迴了些許顏麵。
隨著戰局的發展,孫權見形勢不妙,果斷下令退兵。豈料,此時的張遼並未打算放過他們,而是趁勝追擊,率軍如疾風般猛撲而來。孫權一路撤退,直至抵達逍遙津。麵對眼前寬闊的河水和追兵的逼近,情勢愈發危急。關鍵時刻,孫權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決斷力,急策其所乘之駿馬,奮力一躍,竟奇跡般地騰越而過。
所幸,賀齊早已率領三千精兵在逍遙津南岸嚴陣以待,及時接應到了孫權一行。正是因為有賀齊的接應,孫權方才得以僥幸逃脫此劫。
脫險之後的孫權登上大船,心情稍稍平複。在寬敞的船艙內,他擺下宴席,與眾將共飲慶功酒。正當眾人開懷暢飲之時,賀齊突然離席而出,徑直走到孫權麵前。隻見他淚流滿麵,泣不成聲地說道:“主公啊,您貴為一國之尊,身份無比尊崇,無論何時何地,都應當萬分小心謹慎。今日之事,實乃兇險至極,差一點就釀成了無法挽迴的巨大災難。咱們這些作為部屬的,一個個都嚇得心驚膽戰,仿佛天崩地裂一般。懇請主公能將此次經曆視為刻骨銘心的教訓,終生銘記於心,切莫再重蹈覆轍!”
孫權聽聞此言,深受觸動。他連忙站起身來,親自走上前去,輕輕地為賀齊拭去臉上的淚水,滿懷愧疚地說道:“愛卿所言極是,朕實在慚愧不已。此次教訓,朕定當深深銘刻於心中,絕不僅僅隻是書寫在束身的大帶上而已。日後行事,必當慎之又慎,以不負眾望。”言罷,君臣二人相視良久,眼中皆流露出堅定之色。
公元 216 年,正值建安二十一年,天下局勢動蕩不安。在鄱陽一帶,百姓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就在這時,一個名叫尤突的人物出現了,他心懷不軌,竟然接受了曹操賜予的印綬,並借此煽動當地百姓起來作亂。一時間,陵陽、始安和涇縣等地紛紛響應尤突的號召,叛亂之勢迅速蔓延開來。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東吳方麵派出了大將賀齊與陸遜率軍前往征討。這兩位將領智勇雙全,他們率領著精銳之師,一路奮勇殺敵。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終於成功地擊敗了尤突所領導的叛軍。這場戰役異常慘烈,雙方死傷無數,最終賀齊和陸遜一方斬殺了數千名敵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然而,戰爭並未就此結束。盡管尤突已敗,但仍有一些殘餘的賊眾負隅頑抗。不過,在賀齊和陸遜的強大威懾下,這些賊眾也漸漸失去了鬥誌,最終選擇了歸順投降。至此,丹楊三縣的寇賊之亂得以徹底平息。
由於在平叛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賀齊受到了朝廷的嘉獎。他被授予安東將軍一職,同時還被封為山陰侯。此後,賀齊肩負起了更為重要的責任——鎮守長江江麵上的防護工作。他親自督率軍隊,負責巡查從扶州以上一直到皖城的廣闊水域,確保東吳的水上安全無虞。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公元 222 年,也就是黃武元年。此時,北方的曹魏政權對東吳虎視眈眈,一場新的大戰即將爆發。魏國將領曹休等人率領大軍氣勢洶洶地南下攻吳。東吳方麵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當即派遣呂範督領徐盛、全琮、孫韶等一眾名將,集結東吳水師奮起抵抗曹軍的進攻話說那賀齊由於路途遙遠而姍姍來遲,到達之後便安營紮寨於新市,準備抵禦來犯的魏軍。這一日夜晚,原本平靜的長江之上突然狂風大作,掀起驚濤駭浪。東吳主力水師的船隻在這狂風巨浪之中劇烈搖晃,船纜竟紛紛斷裂開來!
呂範等人率領的船隊瞬間失去了控製,如脫韁野馬一般順著風浪向北岸漂去。此時,早已埋伏多時的張遼和王淩等人見狀大喜過望,當即指揮大軍趁機發動猛攻。一時間喊殺聲四起,火光衝天,東吳軍隊被殺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此役過後,東吳方麵傷亡慘重,僅僅是戰死者就多達數千人之眾,傷者更是不計其數,可謂損失巨大。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賀齊因為尚未渡過長江,所以並未遭受此次災難帶來的任何損失。也正因如此,他麾下的諸位將領才得以安然無恙地保存下來。
再說這賀齊,此人不僅英勇善戰,而且生性奢靡浮華,對於生活品質有著極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軍事方麵,他更是追求極致的奢華與精致。其所部士兵們配備的兵甲器械無不是製作精良、外觀華美的上等貨色。就連他自己乘坐的船隻也是經過精心雕琢裝飾而成,船上的青色篷蓋高高聳立,絳色帷幔隨風飄揚;桅杆、槳櫓以及各種兵器上麵均繪製著精美的花卉瓜果圖案,絢麗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此外,那些用於衝鋒陷陣的蒙衝戰艦一艘接著一艘緊密相連,遠遠望去宛如連綿起伏的雄偉山峰一般壯觀無比。
曹魏一方的曹休等人看到這樣一支裝備豪華、氣勢洶洶的東吳水軍,心中不禁對賀齊生出幾分忌憚之意。他們深知若是貿然與之交戰,恐怕難以占到便宜。權衡利弊之下,曹休最終決定率領大軍緩緩撤退而去。
經此一役,賀齊聲名大噪,因其戰功卓著而受到朝廷嘉獎,被擢升為後將軍,並授予假節之權,同時還兼任徐州牧一職。自此以後,賀齊繼續統領著他那支精銳之師南征北戰,為東吳立下赫赫功勳。
公元 223 年,正值黃武二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震驚東吳朝野之事——吳戲口守將晉宗竟然率領所部軍隊公然叛吳投魏!消息傳來,猶如一道驚雷在東吳上空炸響,眾人皆驚。而魏國之主曹丕得知此事後大喜過望,立即冊封晉宗為蘄春太守,並下令讓他返迴鎮守蘄春(即如今位於湖北蘄春西南之處),負責防守兩國邊界。
自此以後,晉宗便倚仗著曹魏的勢力,時常派兵渡過長江,對吳國邊境的城邑如樂安等地展開襲擊騷擾。這些頻繁的侵擾不僅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也讓身為東吳之主的孫權感到顏麵盡失,深以為恥。
然而,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就在同年六月,盡管此時正值盛夏酷暑之際,按照常理來說並非出兵的最佳時機,但孫權卻決心要給予晉宗致命一擊。於是乎,他果斷地命令大將賀齊統領麋芳、劉邵等各部人馬,趁敵人毫無防備之時發動奇襲。
賀齊深知此次行動責任重大,他精心策劃部署,巧妙安排兵力,力求做到萬無一失。終於,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吳軍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現在蘄春城前。城中守軍猝不及防,頓時亂作一團。賀齊身先士卒,奮勇殺敵,麾下將士們亦是士氣高昂,銳不可當。經過一番激烈廝殺,最終成功俘虜了叛徒晉宗,並順利收複了蘄春郡這片失地。
經此一役,東吳上下無不歡欣鼓舞,人們對孫權的果敢決斷和賀齊的智勇雙全讚不絕口。而賀齊也因其卓越戰功備受尊崇,成為了吳國將領中的佼佼者。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公元 227 年,已是黃武六年。令人惋惜的是,這位曾經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賀齊不幸離世。他的離去對於吳國而言無疑是一大損失,但其英勇事跡卻永遠銘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被後人傳頌不衰。。
總評
賀齊早年在平定山越的戰爭中立有大功,討平叛亂無數,身經百戰,所向披靡,深受孫權器重。後來在與魏國的多次邊境爭鬥中也屢立戰功,官至後將軍,並領徐州牧。他生性奢綺,尤其軍事方麵,兵甲器械極為精良,所乘的船隻奢華至極。
曆史評價
陳壽:1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禦,卑詞魏氏。凡此諸臣,皆克寧內難,綏靜邦域者也。2(賀)齊性奢綺,尤好軍事,兵甲器械極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鏤,青蓋絳襜[chān],幹櫓戈矛,葩瓜文畫,弓弩矢箭,鹹取上材,蒙衝鬥艦之屬,望之若山。
奚熙,這位活躍於三國時期東吳朝堂之上的官員,他的一生可謂充滿了波折與戲劇性。
在孫皓統治時期,奚熙最初踏上仕途之路,擔任著中書郎一職。建衡元年,東吳重臣陸凱身患重病,在生命垂危之際,他仍心係國家大事,向孫皓進諫直言。陸凱特別提到了奚熙此人,稱其不過是一名出身低微的小吏罷了,卻膽大妄為地興建起浦裏田,妄圖恢複那早已塵封的嚴密舊製,實非可委以重任之輩。
然而,奚熙並未因此而收斂自己的行為。鳳皇元年,一場風波悄然掀起。奚熙竟然無端誣陷宛陵令賀惠有罪,此事驚動了朝廷。於是,朝廷派遣使者徐粲前往宛陵調查審理此案。誰料想,這一查竟查出了更多的事端。奚熙眼見事情敗露,不僅不思悔改,反而倒打一耙,詆毀徐粲有意袒護賀惠,並且指責他未能迅速果斷地處理案件。孫皓聞聽此言,龍顏大怒,當即派遣使臣趕赴宛陵,將徐粲就地斬殺,同時收捕賀惠下獄問罪。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不久之後恰逢大赦天下,賀惠這才僥幸逃過一劫。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鳳皇三年。此時的奚熙已升任臨海太守,但他那顆不安分的心依舊躁動不已。任職期間,他竟然膽大包天地給會稽太守郭誕寫信,肆意非議國政。郭誕收到信後,或許是出於種種顧慮,並沒有將此等大逆不道之言上報朝廷。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這件事最終還是被發覺。郭誕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發配至建安去負責造船事務。而奚熙得知消息後,非但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擁兵自重,封鎖了海道,公然對抗朝廷。如此行徑自然激起了朝廷的憤怒,最終奚熙被他的部下所殺,其首級也被傳送到建業示眾,而他的家族更是慘遭株連,被夷滅三族。至此,奚熙短暫而波瀾起伏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奚熙在東吳時期產生了以下幾方麵的影響:
政治動蕩方麵
他的誣陷行為直接導致朝廷內部出現混亂。使者徐粲險些被斬、宛陵令賀惠被捕入獄,這種毫無根據的指控使得東吳的行政和司法秩序被擾亂,加劇了朝廷官員之間的相互猜忌和不安,使得官場氛圍更加緊張。
他在臨海太守任上擁兵叛亂,這無疑對東吳的地方統治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切斷海道等行為不僅擾亂了當地的經濟交流,還威脅到了東吳沿海地區的安全穩定,削弱了國家的統治力量。
對政權形象的影響
奚熙作為官員,其誣陷他人的行徑讓東吳的政權形象在民眾眼中大打折扣。民眾會認為朝堂之上充斥著勾心鬥角、誣陷忠良的現象,從而降低對政權的信任和支持。
叛亂行為更是將東吳內部的矛盾暴露無遺,給東吳政權蒙上了一層不穩定和治理不善的陰影,無論是對內安撫百姓,還是對外展示國家實力,都產生了負麵作用。
對其他官員的影響
他的行為讓其他官員不得不時刻提防被類似地誣陷,使得官員們在履行職責時可能會畏首畏尾。比如一些負責司法審訊的官員,可能會因為害怕被指控偏袒而不敢公正地處理案件。
對於和他有交往或者處於同一轄區的官員來說,奚熙的叛亂可能會使他們陷入危險境地。例如會稽太守郭誕就因為和他有所關聯而遭受牽連,被送建安作船,這種無端的牽連也使得官員們人人自危。
東吳的官吏尚且如此,更何況君主,滅亡不是沒有緣因。
徐粲除了在《三國誌·孫皓傳》注解中有“使者徐粲訊治,熙又譖粲顧護不即決斷”的記載外,其他生平事跡不詳,僅能根據這一事件進行如下推測:
在那風雲變幻、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東吳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一個名叫徐粲的人物正活躍於曆史的舞台之上。
徐粲身負重任,以使者之姿行走於東吳的朝堂內外。他所肩負的使命不僅僅是傳遞信息那麽簡單,更包含著對國家律法執行情況的監督以及對地方官員行為的審查。其中,最為人矚目的便是他負責訊治宛陵令賀惠這一重大案件。從這個任務可以看出,徐粲在東吳的司法或者監察體係當中定然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手中握有的審訊和裁決權力不容小覷。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波折。就在徐粲全身心投入到訊治宛陵令賀惠一案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向他席卷而來。中書郎奚熙不知出於何種目的,竟然公然誣陷徐粲。據奚熙所言,徐粲在處理此案時有意迴護賀惠,遲遲不肯做出決斷。這番言論猶如一把利劍,直刺徐粲的心窩。
消息很快傳到了當時東吳的統治者孫皓耳中。盛怒之下的孫皓當即派遣使者前往宛陵,欲將徐粲就地斬殺。一時間,刀光劍影逼近,死亡的陰影籠罩在了徐粲頭上。但幸運女神似乎並未完全拋棄他,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朝廷頒布了大赦天下的詔令。憑借著這份意外的恩賜,徐粲最終逃過一劫,撿迴了一條性命。
此事過後,人們不禁紛紛猜測,徐粲究竟為何會遭此劫難?或許是因為他在調查過程中觸動了某些權貴的利益;又或許是東吳複雜的政治鬥爭使得無辜之人也難以獨善其身。無論真相如何,徐粲這次險象環生的經曆都成為了那個時代政治黑暗麵的一個小小縮影,讓人感歎不已。
徐粲在三國時期東吳的宛陵令賀惠案件中產生了多方麵的影響:
司法公正方麵
徐粲作為使者負責訊治案件,本應公正執法,但中書郎奚熙的誣陷導致其被認為“顧護不即決斷”,這可能會使民眾對東吳的司法公正性產生質疑,破壞了司法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讓人們覺得司法可能會受到權力鬥爭和個人誣陷的幹擾。
政治局勢方麵
徐粲事件引發了孫皓的激烈反應,孫皓遣使到宛陵斬殺徐粲並收捕賀惠,這顯示出東吳內部政治的不穩定和權力的隨意性,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緊張氛圍,使得官員們人人自危,擔心自己會因類似的無端誣陷而遭受不幸,對東吳的政治穩定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個人命運方麵
徐粲本人因奚熙的誣陷而險些喪命,雖然最終因大赦得免,但他的仕途和個人聲譽可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官場中可能麵臨著信任危機和晉升障礙,其生活和心理也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和創傷。
後世評價方麵
這一事件在曆史記載中成為了東吳政治黑暗和司法不公的一個例證,影響了後世對東吳政權的評價,使人們在研究東吳曆史時,對其政治製度、司法體係以及官場生態等方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思考,也為研究三國時期的政治鬥爭和司法實踐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案例。
賀惠,乃是揚州會稽郡山陰人士,其家族世代居住於這方鍾靈毓秀之地——如今的浙江紹興市越城區。他係出名門,乃賀齊之孫、賀邵之弟。
而說起賀齊,那可是一位聲名赫赫的人物。賀齊,表字公苗,同樣也是會稽山陰人氏。此人在三國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堪稱孫吳陣營中的一員猛將!
早年間,賀齊擔任過郡吏一職,積累下不少經驗和人脈。其後,更是臨危受命,代理剡縣長。就在那時,剡縣中有一個名叫斯從的縣吏,此人心術不正、行為放蕩不羈,整日裏胡作非為,搞得當地烏煙瘴氣。賀齊心知不能任由這樣的惡徒繼續逍遙法外,決意要對其加以懲治。然而,縣主簿卻好意相勸道:“大人啊,這斯從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家乃是郯縣的豪門望族,就連周邊的山越之人也都歸附於他。您今日若是貿然懲治了他,隻怕明日那些賊寇們就要興師動眾地前來進犯啦!”
可賀齊豈是那種懼怕豪強勢力之人?聽聞此言後,他非但沒有絲毫退縮之意,反而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當下便下令將那斯從斬首示眾!如此雷厲風行之舉,著實令人咋舌。
果不其然,斯從的族人和黨羽們得知此事後,皆憤恨不已,他們迅速相互糾集起來,並聯合其他一些心懷不滿之人,短短時間內竟聚集起一千多人馬。這些人氣勢洶洶地舉兵向縣城殺來,大有踏平此地之勢。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賀齊卻毫無懼色。隻見他鎮定自若地率領著城中的官吏和百姓們,緊閉城門,嚴陣以待。待到敵軍逼近之時,他一聲令下,眾人猛然打開城門,如猛虎下山般向著敵人衝殺過去。這場突襲讓敵軍始料未及,瞬間亂了方寸。而賀齊所率之部則士氣高昂,奮勇殺敵,經過一番激烈鏖戰,最終大獲全勝!
經此一役,賀齊之名威震山越,無人不知曉這位鐵麵無私且智勇雙全的縣令大人。此後,但凡再有不法之徒妄圖滋事生亂,隻要一聽到賀齊的名號,無不望風披靡,不敢再有半點造次之心。
後來,太末、豐浦兩地發生叛亂,賀齊被任命為太末長,誅惡扶善,僅用一個月的時間便將叛亂鎮壓。
歸附孫氏
時光迴溯到公元 196 年(建安元年),彼時孫策正意氣風發地開拓著江東這片廣袤的土地。當他率軍行至太末時,目光如炬的孫策開始仔細觀察當地的人才情況。很快,賀齊進入了他的視野。經過一番深入考察和了解,孫策對賀齊的才能和品德讚賞有加,並果斷將其察舉為孝廉。
與此同時,局勢卻並不平靜。原來,時任會稽太守的王朗在與孫策的交鋒中失利,不得不倉皇逃往東冶。然而,侯官縣縣長商升卻選擇支持王朗,毅然起兵抵禦孫策大軍的進攻。麵對這一突發狀況,孫策迅速做出應對之策。他先是派遣永寧縣縣長韓晏兼任南部都尉一職,率領軍隊前去討伐商升。隨後,考慮到戰局變化以及賀齊的出色表現,孫策決定讓賀齊取代韓晏成為新的永寧縣縣長。
可惜事與願違,韓晏出師不利,最終被商升擊敗。在此關鍵時刻,孫策再次展現出對賀齊的信任,毫不猶豫地委任他擔任南部都尉,統領兵馬繼續挺進福建地區。賀齊的威名早已傳遍四方,商升聽聞賀齊親自領兵前來,心中不禁惶恐不安。權衡利弊之後,商升決定派出使者,主動向賀齊請求訂立盟約,希望能借此避免一場血腥廝殺。
賀齊深知此時乃是勸降商升的絕佳時機,於是欣然接見了來使。他義正言辭地告誡商升,詳細剖析當前形勢下雙方的禍福得失。商升聽後如夢初醒,深刻認識到繼續負隅頑抗隻會帶來滅頂之災。最終,商升下定決心,親自奉上印綬,步出府邸,誠惶誠恐地向賀齊表示願意歸降。
眼看著事情即將圓滿解決,但變故突生。叛軍之中的頭領張雅、詹強等人堅決反對商升投降,他們心懷不軌,妄圖趁亂謀取更大利益。於是,這二人合謀暗中殺害了商升,然後公然自立旗號。張雅狂妄自大,竟然自封為無上將軍;詹強也不甘示弱,自稱會稽太守。一時間,叛軍勢力再度膨脹起來。
即便麵臨如此艱難的局麵,賀齊也沒有絲毫的驚惶和失措。他麵色沉靜如水,雙眸閃爍著睿智的光芒,迅速而又冷靜地開始對當前敵我雙方的兵力情況展開深入剖析。經過一番仔細的觀察和計算後,一個令人憂心的事實擺在了眼前——他所率領的部下數量相較於龐大的叛軍而言,簡直就是微不足道。
在這種實力懸殊、敵眾我寡的局勢之下,如果貿貿然出兵前去征討,那無異於拿雞蛋去碰石頭,結局必然是慘敗收場。然而,賀齊並沒有被這巨大的壓力壓垮,反而是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果斷地下達了一道命令:全軍就在原地安營紮寨,進行休整。與此同時,他還派出了眾多精明能幹的探子,要求他們密切監視叛軍的一舉一動,不放過任何一絲風吹草動,靜靜等待那個能夠扭轉戰局的最佳戰機浮出水麵。
就在這時,一個天賜良機出現在了賀齊的麵前。原來,張雅與其女婿何雄二人因為爭奪權勢而鬧得不可開交,彼此之間關係緊張到了極點,甚至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得知這個消息後的賀齊靈機一動,心生一計。他暗中派遣手下的山越人士故意製造事端,挑撥離間,使得張雅和何雄之間的矛盾愈發激化,相互猜疑和敵對起來。漸漸地,這兩個人都各自擁兵自重,一門心思隻想著如何除掉對方,全然忘記了還有賀齊這支軍隊虎視眈眈。
眼見時機已然成熟,賀齊毫不猶豫地點起大軍,如猛虎下山一般向著張雅所在之處猛撲過去。由於張雅此時正忙於應對內部紛爭,對於賀齊突如其來的進攻完全沒有防備。結果可想而知,賀齊率領的軍隊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擊潰了張雅的部隊。這一場戰鬥打得酣暢淋漓,捷報頻傳。而原本跟隨著張雅的那些詹強的黨羽們見到此情此景,一個個嚇得膽戰心驚,再也生不出半點反抗之心。最終,他們紛紛放下武器,選擇出城投降,向賀齊俯首稱臣。
這可是漢王朝破天荒頭一遭在福建地區正兒八經地立下縣城啊!掐指一算,距離那秦始皇南平百越都已經過去悠悠四百多年啦!想當年,正值孫策意氣風發,雄踞會稽,血洗東冶,以雷霆萬鈞之勢征服了閩越這片古老的土地,並大筆一揮,設立了“建安”、“漢興”以及“南平”三個縣。而那位戰功赫赫的賀齊將軍,則成為了創立這三縣的實際執行者。就在這個時候,原本屬於冶縣(也就是東冶)的地域一下子多出了四個縣來。這當中,建安縣(就是如今的建甌喲)更是獨樹一幟,因為它乃是用漢獻帝的年號來命名的第一個縣份呢,所以在建安、漢興、南平和原來的冶縣之中,建安縣的地位那可真是高高在上,獨占鼇頭呀!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公元 200 年,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時候,孫策不幸英年早逝。趁著這孫氏政權的中樞正在進行新舊交替的關鍵時刻,那些居住在建安等縣、原本隸屬於冶縣地域的山越人按捺不住內心的躁動,他們再次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要求自立自治的反抗鬥爭。剛剛接過權杖的孫權眼見局勢不穩,自然不敢掉以輕心,於是當機立斷,派遣麾下猛將賀齊出馬,率領大軍對建安等地發動了第二次軍事行動。一時間,風雲變色,戰火紛飛,整個福建地區都被卷入了這場激烈的衝突之中……
公元 203 年,正值建安八年,這一年風雲變幻,局勢動蕩不安。在會稽郡南部的建安、漢興、南平一帶,強族首領們蠢蠢欲動。洪明、洪進、苑禦、吳免、華當等人毅然決然地舉起了反旗,他們各自率領著一萬多人馬,氣勢洶洶地聚集在了一起。這些軍隊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還經過精心部署,形成了多梯隊、多層次的縱深防線。
為了確保戰略布局的嚴密性,他們還派遣了吳五帶領本部六千精兵駐紮在大潭地區,負責防守要衝;同時,又派出鄒臨同樣率領六千人馬屯駐於大潭南麵的蓋竹。這樣一來,就能夠有效地保衛位於東部的冶地政治中心——建安。
然而,山越兵卻毫不示弱,他們率先發動攻擊,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和果敢的決心。屯駐在蓋竹和大潭的一路人馬,猶如猛虎出山一般,迅速越過雄偉險峻的武夷山,向著餘汗方向疾馳而去。而另一路由洪明和洪進率隊的大軍,則如狂風暴雨般猛烈地攻打漢興。一時間,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整個局麵變得異常緊張和危急。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孫權果斷下令,任命南部都尉賀齊為統帥,前往征討叛亂之敵。同時,他傳令各個縣緊急出兵五千名士兵,並要求縣令和縣長親自率領所屬部隊,統一聽從賀齊的指揮調遣。
賀齊深知此次任務艱巨,敵我雙方兵力懸殊。當他率領部隊抵達餘汗時,發現前方山越軍嚴陣以待,人數眾多且士氣高昂。考慮到自身兵力相對較少,如果貿然深入進軍,很有可能會陷入敵人的包圍之中,從而導致退路被截斷。因此,賀齊當機立斷,決定暫時停止前進,先穩住陣腳再做打算。
隨後,賀齊下達命令,讓鬆楊縣長丁蕃率領其所部留在餘汗,加強當地的防禦力量,以防備山越軍可能發起的突襲。丁蕃認為,自己原是與賀齊平起平坐的將領,如今成為他的部屬,受其指揮,心中不服,不肯留下。賀齊堅決執行軍法,斬首丁蕃,於是全軍上下,無不震驚,沒有不服從命令的,都同心協力,拚死力戰。
賀齊部署一部份兵力留守後方,然後親率主力攻打洪明等部,連連大敗洪明等將,並臨陣斬殺洪明,迫使洪進、吳免、苑禦、華當四將全部投降。賀齊又乘勝率軍打敗駐紮在蓋竹的吳五,然後,軍鋒又轉向大潭打敗山越軍,迫吳五、鄒臨也投降。
這一仗討平東冶地,共斬殺山越軍六千人,並且俘獲了山越全部名將,收編精兵萬餘,恢複了原設縣邑,穩定了統治秩序。孫權拜賀齊為平東校尉。重新恢複了名為漢廷、實為孫吳在東冶地所立的各個縣。
賀齊最後進軍東冶地政治中心建安,在旗山設立了會稽郡南部都尉府,並出任南部都尉;且在所屬建安、漢興、南平三縣各編配士兵五千,統歸他本人指揮。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賀齊率軍又轉討上饒,並分建安之桐鄉地,設立建平縣。
林曆揚名
公元 208 年,正值建安十三年,風雲變幻之際,賀齊因其赫赫戰功而榮升威武中郎將一職。然而,就在這同一年,東吳境內的丹陽郡卻陷入了一片動蕩之中。黟縣和歙縣兩地頻繁爆發由地方強族挑起的反叛事件,使得當地局勢愈發緊張。
當時,孫權的主力軍正在全力圍攻合肥,分身乏術。為了確保國內局勢的穩定,他當機立斷,派遣賀齊率領所部軍隊迅速趕赴叛亂之地予以鎮壓。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山越部落的頭領們紛紛率眾而起。其中,歙帥金奇統率著多達萬戶的山越民眾,據守於地勢險要的安勒山;另一邊,另一位頭領毛甘也不甘示弱,同樣帶領萬戶之眾屯駐在烏聊山。而最為棘手的,則要數黟帥頭領陳仆以及祖山等人,他們更是糾集了兩萬戶兵力,牢牢占據著林曆山(位於黟縣南部)。這座林曆山四周皆是懸崖峭壁,高聳入雲達數十丈之巨,山間道路狹窄危險,僅能容納單人通行。如此險峻的地形讓叛軍能夠居高臨下地俯瞰下方,易守難攻之勢盡顯無疑。
麵對這般艱難險阻,賀齊及其麾下官兵多次發起強攻,但都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陳仆與祖山這兩位山越頭領憑借天險頑強抵抗,每當賀齊的軍隊靠近時,他們就從高處投擲巨石,給進攻方造成巨大傷亡。久而久之,賀齊一方的將士們憂心忡忡,對於如何攻克眼前這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感到束手無策。賀齊作為一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年輕猛將,麵對複雜多變的戰局,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智慧。
夜幕降臨,萬籟俱寂,賀齊卻毫無倦意,他深知要想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必須對地形有深入的了解。於是,他決定趁著夜色親自去探查一番。在微弱的月光映照下,賀齊小心翼翼地穿梭於山林之間,仔細觀察著周圍的地勢地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經過一番艱苦的尋覓,賀齊終於發現了一條山越人未曾設防的隱秘小道。這條小道蜿蜒曲折,隱藏在茂密的樹林之中,如果不是他這般細心之人,恐怕很難察覺到它的存在。賀齊心生一計,立即挑選了一批身手矯健、勇猛無畏的士兵,並給他們配備了鋒利的鐵戈。
當夜深人靜之時,賀齊率領這支精銳部隊悄悄地沿著那條隱蔽的小道前進。他們行動迅速而又悄然無聲,如同鬼魅一般接近了山峰。到達山腳後,士兵們手持鐵戈奮力劈砍山石,硬生生地開辟出了一道通往山上的階梯。隨後,他們又巧妙地利用垂下的布匹相互援助,艱難地攀爬而上。
就在陳仆和祖山還沉浸在睡夢中時,賀齊所帶領的士兵已經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了他們麵前。一時間,四周鼓聲大作,號角長鳴,喊殺聲震耳欲聾。陳仆和祖山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嚇得驚慌失措,完全亂了方寸,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在恐懼的驅使下,他們甚至顧不上堅守扼守的山道,匆忙逃迴了自己的大營。
此時,吳大軍見時機已到,立刻登上山頂,向著敵人的營寨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士兵們個個奮勇當先,勢不可擋,很快就突破了敵軍的防線。在激烈的廝殺中,叛軍節節敗退,最終被徹底擊潰。此役共斬獲首級七千餘顆,可謂戰果輝煌。
與此同時,歙縣的金奇和毛甘眼見大勢已去,也率領部下投降。至此,賀齊大獲全勝,成功地平定了整個黟、歙地區。
此次戰役,賀齊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力,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這種戰術不僅體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更為後世的將領們在山地作戰方麵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範例。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賀齊的這次勝利無疑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平定丹陽之後,賀齊經過深入調研和縝密思考,再次向孫權呈上一份詳細而深刻的表章。他在表中條分縷析地闡述了將歙縣劃分為新定、黎陽、休陽三個縣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並指出連同黟縣、歙縣以及始新縣在內,一共形成六個縣。這份建議得到了孫權的高度重視和認可。
基於此,孫權當機立斷,決定從原有地域中劃分出這六個縣,設立新都郡。同時,鑒於賀齊在平亂中的卓越表現以及對地方治理的深刻見解,孫權任命賀齊擔任新都郡的太守一職。郡治所在地選定在了始新縣,這裏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有利於對整個郡域實施有效的管理和統治。此外,為了表彰賀齊的功績,孫權還特別加授其為偏將軍。
公元 209 年,也就是建安十四年的時候,賀齊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開始著手在靈岩山的山麓處興建新都郡城。他親自規劃設計,精心組織施工,克服了諸多困難和挑戰。這座城池依山傍水,布局合理,不僅具有強大的防禦功能,而且內部設施完備,成為當時江南地區一座重要的軍事和政治中心。
時光荏苒,到了公元 211 年,即建安十六年,吳郡餘杭縣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叛亂事件。當地百姓郎稚糾結起自己的宗族勢力,公然造反作亂,成為一方寇匪。他們的行為迅速引起了周邊民眾的恐慌,短時間內便吸引了數千人加入其中,使得叛亂規模不斷擴大。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賀齊毫不猶豫地率領軍隊出征征討。憑借著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賀齊所部很快就取得了重大勝利,一舉擊敗了郎稚及其叛軍。這場平叛戰役的成功,進一步鞏固了東吳政權的穩定,也讓賀齊的威名遠揚。上述記載表明,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決定要在餘杭縣增設一個臨水縣。賀齊領受命令準備返迴始新郡的治所所在地。就在他即將啟程踏上歸途之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孫權竟然親自現身前來給他踐行!現場鼓樂喧天,歌舞升平,好不熱鬧。孫權慷慨地賞賜給賀齊一輛華麗的車子以及一匹神駿非凡的寶馬良駒。當這場盛大的宴席落下帷幕之時,孫權熱情地邀請賀齊登上自己那輛尊貴無比的禦車,但賀齊卻惶恐不已,連連推辭,表示萬萬不敢承受如此殊榮。然而,孫權心意已決,他喚來身邊的侍從,硬是將賀齊攙扶到了禦車上。緊接著,孫權又下令讓眾多吏卒與騎兵在前方開路護駕,整個場麵隆重莊嚴,仿佛就是孫權本人在郡中舉行重要典禮一般。孫權麵帶微笑,凝視著這支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感慨萬千地說道:“人生在世,必須竭盡全力去拚搏奮鬥,如果不能日積月累地付出艱辛勤勞,積攢下卓越的功勳業績,那麽這般無上的榮耀絕對是無法企及的啊!”直到馬車緩緩行駛出一百多步遠之後,孫權這才轉身離去。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公元 213 年,也就是建安十八年的時候。此時,豫章郡東部地區的百姓之中出現了一股騷亂的浪潮。彭材、李玉、王海等人糾集在一起,興兵造反,淪為盜賊,他們的勢力迅速擴張,很快便聚集起了一萬多人的龐大隊伍。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賀齊毫不畏懼,毅然率領大軍前去征討平亂。經過一場激烈血腥的戰鬥,賀齊最終成功地平定了這次叛亂,不僅將為首作惡的元兇繩之以法,予以誅殺,而且還迫使其餘那些參與叛亂的賊眾紛紛歸降。隨後,賀齊對這些投降的人員進行了精心篩選。他把其中身體健壯、武藝高強之人招募進了自己麾下的軍隊,使其成為一支更加強大的力量;而對於那些相對較弱或者不太適合從軍作戰的人員,則妥善地安排他們迴到本縣,編入普通民眾戶籍,讓他們能夠重新過上安穩平靜的生活。由於賀齊在此次平叛行動中立下赫赫戰功,他因此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官職得以晉升,榮升為奮武將軍。
公元 215 年(建安二十年),風雲變幻之際,東吳之主孫權親率大軍征討合肥,欲一展雄圖霸業。然而,曹軍將領張遼卻宛如猛虎出山,自城中悍然殺出,其勢銳不可當。一時間,吳軍陷入被動,戰況岌岌可危。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時,賀齊挺身而出,率領麾下兵馬奮勇迎敵,堅決阻擊張遼的兇猛攻勢。不僅如此,他還成功收迴了徐盛在戰鬥中被刺傷時不慎丟失的長矛,為吳軍挽迴了些許顏麵。
隨著戰局的發展,孫權見形勢不妙,果斷下令退兵。豈料,此時的張遼並未打算放過他們,而是趁勝追擊,率軍如疾風般猛撲而來。孫權一路撤退,直至抵達逍遙津。麵對眼前寬闊的河水和追兵的逼近,情勢愈發危急。關鍵時刻,孫權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決斷力,急策其所乘之駿馬,奮力一躍,竟奇跡般地騰越而過。
所幸,賀齊早已率領三千精兵在逍遙津南岸嚴陣以待,及時接應到了孫權一行。正是因為有賀齊的接應,孫權方才得以僥幸逃脫此劫。
脫險之後的孫權登上大船,心情稍稍平複。在寬敞的船艙內,他擺下宴席,與眾將共飲慶功酒。正當眾人開懷暢飲之時,賀齊突然離席而出,徑直走到孫權麵前。隻見他淚流滿麵,泣不成聲地說道:“主公啊,您貴為一國之尊,身份無比尊崇,無論何時何地,都應當萬分小心謹慎。今日之事,實乃兇險至極,差一點就釀成了無法挽迴的巨大災難。咱們這些作為部屬的,一個個都嚇得心驚膽戰,仿佛天崩地裂一般。懇請主公能將此次經曆視為刻骨銘心的教訓,終生銘記於心,切莫再重蹈覆轍!”
孫權聽聞此言,深受觸動。他連忙站起身來,親自走上前去,輕輕地為賀齊拭去臉上的淚水,滿懷愧疚地說道:“愛卿所言極是,朕實在慚愧不已。此次教訓,朕定當深深銘刻於心中,絕不僅僅隻是書寫在束身的大帶上而已。日後行事,必當慎之又慎,以不負眾望。”言罷,君臣二人相視良久,眼中皆流露出堅定之色。
公元 216 年,正值建安二十一年,天下局勢動蕩不安。在鄱陽一帶,百姓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就在這時,一個名叫尤突的人物出現了,他心懷不軌,竟然接受了曹操賜予的印綬,並借此煽動當地百姓起來作亂。一時間,陵陽、始安和涇縣等地紛紛響應尤突的號召,叛亂之勢迅速蔓延開來。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東吳方麵派出了大將賀齊與陸遜率軍前往征討。這兩位將領智勇雙全,他們率領著精銳之師,一路奮勇殺敵。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終於成功地擊敗了尤突所領導的叛軍。這場戰役異常慘烈,雙方死傷無數,最終賀齊和陸遜一方斬殺了數千名敵人,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然而,戰爭並未就此結束。盡管尤突已敗,但仍有一些殘餘的賊眾負隅頑抗。不過,在賀齊和陸遜的強大威懾下,這些賊眾也漸漸失去了鬥誌,最終選擇了歸順投降。至此,丹楊三縣的寇賊之亂得以徹底平息。
由於在平叛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賀齊受到了朝廷的嘉獎。他被授予安東將軍一職,同時還被封為山陰侯。此後,賀齊肩負起了更為重要的責任——鎮守長江江麵上的防護工作。他親自督率軍隊,負責巡查從扶州以上一直到皖城的廣闊水域,確保東吳的水上安全無虞。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公元 222 年,也就是黃武元年。此時,北方的曹魏政權對東吳虎視眈眈,一場新的大戰即將爆發。魏國將領曹休等人率領大軍氣勢洶洶地南下攻吳。東吳方麵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當即派遣呂範督領徐盛、全琮、孫韶等一眾名將,集結東吳水師奮起抵抗曹軍的進攻話說那賀齊由於路途遙遠而姍姍來遲,到達之後便安營紮寨於新市,準備抵禦來犯的魏軍。這一日夜晚,原本平靜的長江之上突然狂風大作,掀起驚濤駭浪。東吳主力水師的船隻在這狂風巨浪之中劇烈搖晃,船纜竟紛紛斷裂開來!
呂範等人率領的船隊瞬間失去了控製,如脫韁野馬一般順著風浪向北岸漂去。此時,早已埋伏多時的張遼和王淩等人見狀大喜過望,當即指揮大軍趁機發動猛攻。一時間喊殺聲四起,火光衝天,東吳軍隊被殺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此役過後,東吳方麵傷亡慘重,僅僅是戰死者就多達數千人之眾,傷者更是不計其數,可謂損失巨大。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賀齊因為尚未渡過長江,所以並未遭受此次災難帶來的任何損失。也正因如此,他麾下的諸位將領才得以安然無恙地保存下來。
再說這賀齊,此人不僅英勇善戰,而且生性奢靡浮華,對於生活品質有著極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軍事方麵,他更是追求極致的奢華與精致。其所部士兵們配備的兵甲器械無不是製作精良、外觀華美的上等貨色。就連他自己乘坐的船隻也是經過精心雕琢裝飾而成,船上的青色篷蓋高高聳立,絳色帷幔隨風飄揚;桅杆、槳櫓以及各種兵器上麵均繪製著精美的花卉瓜果圖案,絢麗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此外,那些用於衝鋒陷陣的蒙衝戰艦一艘接著一艘緊密相連,遠遠望去宛如連綿起伏的雄偉山峰一般壯觀無比。
曹魏一方的曹休等人看到這樣一支裝備豪華、氣勢洶洶的東吳水軍,心中不禁對賀齊生出幾分忌憚之意。他們深知若是貿然與之交戰,恐怕難以占到便宜。權衡利弊之下,曹休最終決定率領大軍緩緩撤退而去。
經此一役,賀齊聲名大噪,因其戰功卓著而受到朝廷嘉獎,被擢升為後將軍,並授予假節之權,同時還兼任徐州牧一職。自此以後,賀齊繼續統領著他那支精銳之師南征北戰,為東吳立下赫赫功勳。
公元 223 年,正值黃武二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震驚東吳朝野之事——吳戲口守將晉宗竟然率領所部軍隊公然叛吳投魏!消息傳來,猶如一道驚雷在東吳上空炸響,眾人皆驚。而魏國之主曹丕得知此事後大喜過望,立即冊封晉宗為蘄春太守,並下令讓他返迴鎮守蘄春(即如今位於湖北蘄春西南之處),負責防守兩國邊界。
自此以後,晉宗便倚仗著曹魏的勢力,時常派兵渡過長江,對吳國邊境的城邑如樂安等地展開襲擊騷擾。這些頻繁的侵擾不僅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也讓身為東吳之主的孫權感到顏麵盡失,深以為恥。
然而,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就在同年六月,盡管此時正值盛夏酷暑之際,按照常理來說並非出兵的最佳時機,但孫權卻決心要給予晉宗致命一擊。於是乎,他果斷地命令大將賀齊統領麋芳、劉邵等各部人馬,趁敵人毫無防備之時發動奇襲。
賀齊深知此次行動責任重大,他精心策劃部署,巧妙安排兵力,力求做到萬無一失。終於,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吳軍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現在蘄春城前。城中守軍猝不及防,頓時亂作一團。賀齊身先士卒,奮勇殺敵,麾下將士們亦是士氣高昂,銳不可當。經過一番激烈廝殺,最終成功俘虜了叛徒晉宗,並順利收複了蘄春郡這片失地。
經此一役,東吳上下無不歡欣鼓舞,人們對孫權的果敢決斷和賀齊的智勇雙全讚不絕口。而賀齊也因其卓越戰功備受尊崇,成為了吳國將領中的佼佼者。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公元 227 年,已是黃武六年。令人惋惜的是,這位曾經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賀齊不幸離世。他的離去對於吳國而言無疑是一大損失,但其英勇事跡卻永遠銘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被後人傳頌不衰。。
總評
賀齊早年在平定山越的戰爭中立有大功,討平叛亂無數,身經百戰,所向披靡,深受孫權器重。後來在與魏國的多次邊境爭鬥中也屢立戰功,官至後將軍,並領徐州牧。他生性奢綺,尤其軍事方麵,兵甲器械極為精良,所乘的船隻奢華至極。
曆史評價
陳壽:1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禦,卑詞魏氏。凡此諸臣,皆克寧內難,綏靜邦域者也。2(賀)齊性奢綺,尤好軍事,兵甲器械極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鏤,青蓋絳襜[chān],幹櫓戈矛,葩瓜文畫,弓弩矢箭,鹹取上材,蒙衝鬥艦之屬,望之若山。
奚熙,這位活躍於三國時期東吳朝堂之上的官員,他的一生可謂充滿了波折與戲劇性。
在孫皓統治時期,奚熙最初踏上仕途之路,擔任著中書郎一職。建衡元年,東吳重臣陸凱身患重病,在生命垂危之際,他仍心係國家大事,向孫皓進諫直言。陸凱特別提到了奚熙此人,稱其不過是一名出身低微的小吏罷了,卻膽大妄為地興建起浦裏田,妄圖恢複那早已塵封的嚴密舊製,實非可委以重任之輩。
然而,奚熙並未因此而收斂自己的行為。鳳皇元年,一場風波悄然掀起。奚熙竟然無端誣陷宛陵令賀惠有罪,此事驚動了朝廷。於是,朝廷派遣使者徐粲前往宛陵調查審理此案。誰料想,這一查竟查出了更多的事端。奚熙眼見事情敗露,不僅不思悔改,反而倒打一耙,詆毀徐粲有意袒護賀惠,並且指責他未能迅速果斷地處理案件。孫皓聞聽此言,龍顏大怒,當即派遣使臣趕赴宛陵,將徐粲就地斬殺,同時收捕賀惠下獄問罪。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不久之後恰逢大赦天下,賀惠這才僥幸逃過一劫。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鳳皇三年。此時的奚熙已升任臨海太守,但他那顆不安分的心依舊躁動不已。任職期間,他竟然膽大包天地給會稽太守郭誕寫信,肆意非議國政。郭誕收到信後,或許是出於種種顧慮,並沒有將此等大逆不道之言上報朝廷。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這件事最終還是被發覺。郭誕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發配至建安去負責造船事務。而奚熙得知消息後,非但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擁兵自重,封鎖了海道,公然對抗朝廷。如此行徑自然激起了朝廷的憤怒,最終奚熙被他的部下所殺,其首級也被傳送到建業示眾,而他的家族更是慘遭株連,被夷滅三族。至此,奚熙短暫而波瀾起伏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奚熙在東吳時期產生了以下幾方麵的影響:
政治動蕩方麵
他的誣陷行為直接導致朝廷內部出現混亂。使者徐粲險些被斬、宛陵令賀惠被捕入獄,這種毫無根據的指控使得東吳的行政和司法秩序被擾亂,加劇了朝廷官員之間的相互猜忌和不安,使得官場氛圍更加緊張。
他在臨海太守任上擁兵叛亂,這無疑對東吳的地方統治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切斷海道等行為不僅擾亂了當地的經濟交流,還威脅到了東吳沿海地區的安全穩定,削弱了國家的統治力量。
對政權形象的影響
奚熙作為官員,其誣陷他人的行徑讓東吳的政權形象在民眾眼中大打折扣。民眾會認為朝堂之上充斥著勾心鬥角、誣陷忠良的現象,從而降低對政權的信任和支持。
叛亂行為更是將東吳內部的矛盾暴露無遺,給東吳政權蒙上了一層不穩定和治理不善的陰影,無論是對內安撫百姓,還是對外展示國家實力,都產生了負麵作用。
對其他官員的影響
他的行為讓其他官員不得不時刻提防被類似地誣陷,使得官員們在履行職責時可能會畏首畏尾。比如一些負責司法審訊的官員,可能會因為害怕被指控偏袒而不敢公正地處理案件。
對於和他有交往或者處於同一轄區的官員來說,奚熙的叛亂可能會使他們陷入危險境地。例如會稽太守郭誕就因為和他有所關聯而遭受牽連,被送建安作船,這種無端的牽連也使得官員們人人自危。
東吳的官吏尚且如此,更何況君主,滅亡不是沒有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