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詳(?—234?)一作徐祥(見《建康實錄》),字子明,吳郡烏程人。東吳都尉,公元217年春,曹操征討孫權,雙方大戰於濡須口。此戰曹操和孫權不分勝負,曹操自己也有撤退的打算。孫權於是遣都尉徐詳為使者,向曹操請降,為日後的大局作準備。曹操答應了孫權請降的要求,派遣使者與東吳修好,並以政治婚姻來鞏固雙方的聯盟。


    人物簡介


    二十二年(公元 217 年)的春天。此時局勢變幻莫測,各方勢力相互角逐。徐詳臨危受命,以都尉的身份肩負起一項至關重要的使命——代表孫權前往曹操處請求投降。麵對如此艱巨的任務,徐詳毫不退縮,毅然決然地踏上征程。最終,曹操應允了孫權的請降請求,並派出使者前往東吳與之修好,雙方甚至立下誓言要再度結為姻親,以鞏固彼此之間的聯盟關係。


    此後不久,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夷陵之戰爆發。這場戰役過後,東吳的軍事部署麵臨著重大調整。在此關鍵時刻,胡綜領受孫權旨意負責組建一支精銳部隊——解煩兵。而徐詳也因其卓越的軍事素養和領導能力,獲任解煩兵的左都督一職,與身為右都督的胡綜並肩作戰,共同統領這支新成立的勁旅。隨著時間的推移,孫權受封吳王,徐詳因多年來的赫赫功績得到封賞,被冊封為亭侯,可謂功成名就。


    孫權稱帝之後,定都於建業城,開啟了東吳新的曆史篇章。在此期間,徐詳和胡綜二人一同被委以重任,出任侍中之職。由於他們表現出色,功績卓著,很快便雙雙進封鄉侯,並同時兼任左、右領軍之要職。不僅如此,徐詳還肩負起了更為重要的責任——擔任節度官,專門負責掌管軍隊的糧草等物資調度事宜。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徐詳卻先於胡綜離開了人世。他的離去對於東吳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在徐詳逝世後,孫權經過深思熟慮,原本打算讓諸葛恪接替徐詳所留下的節度官職務。但就在此時,事情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當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得知這一消息後,特意修書一封寄給東吳名將陸遜,信中詳細闡述了自己對這一人事安排的看法並加以勸阻。最終,孫權聽從了陸遜轉達的意見,改變了原先的想法。


    從陳壽對徐詳的評價“數通使命”不難看出,徐詳曾多次代表東吳出使他國,而且每一次都能夠不辱使命,順利地完成各項外交任務,充分展現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過人的智慧謀略。正是因為有像徐詳這樣傑出人才的存在,才使得東吳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裏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人物相關記載


    《三國誌·吳主傳》


    (建安)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


    《三國誌·胡綜傳》


    (孫)權為車騎將軍,都京,召綜還,為書部,與是儀、徐詳俱典軍國密事。劉備下白帝,權以見兵少,使綜料諸縣,得六千人,立解煩兩部,詳領左部、綜領右部督。吳將晉宗叛歸魏,魏以宗為蘄春太守,去江數百裏,數為寇害。權使綜與賀齊輕行掩襲,生虜得宗,加建武中郎將。魏拜權為吳王,封綜、儀、詳皆為亭侯。


    徐詳者字子明,吳郡烏程人也,先綜死。


    《三國誌·諸葛恪傳》注引《江表傳》


    權為吳王,初置節度官,使典掌軍糧,非漢製也。初用侍中偏將軍徐詳,詳死,將用恪。


    《太平禦覽》卷六十九引《吳地記》


    吳王遣徐詳至魏,魏太祖謂詳曰:\"孤比者願越橫江之津,與孫將軍遊姑蘇之上,獵長洲之苑,吾誌足矣。\"詳對曰:\"大王欲奉至順以合諸侯,若越橫江而遊姑蘇,是踵亡秦而躡夫差,恐天下之事去矣!\"太祖笑曰:\"徐生得無逆詐耶?\"(禦覽卷二百六十三亦有所引)


    以下是一些關於徐詳的軼事典故:


    建安二十二年,風雲變幻之際,徐詳肩負著重大使命,出任都尉一職。當時,正值濡須之戰如火如荼地展開,戰火紛飛,局勢緊張。


    孫權深思熟慮後,決定派遣徐詳前往曹營,向曹操請降,以求緩解雙方的緊張關係。當徐詳踏入曹操營帳時,麵對這位雄踞北方、威震天下的霸主,心中雖有忐忑,但仍保持著鎮定自若。


    曹操目光如炬,凝視著眼前的徐詳,緩聲道:“孤近來一直渴望能跨越橫江之津,與孫將軍一同暢遊姑蘇之上,狩獵於長洲之苑,如此這般,吾心之誌便可得以滿足。”這話語看似輕鬆,實則暗藏威脅之意。


    然而,徐詳並未被曹操的氣勢所壓倒。他略作思考,從容應答道:“大王您一心想要奉行至順之道以聯合各路諸侯,如果貿然越過橫江而去巡遊姑蘇之地,那無異於是重蹈亡秦和夫差的覆轍啊!恐怕到那時,天下大事將會變得難以掌控。”這番話不僅巧妙地迴應了曹操的威脅,更是堅定地維護了孫權的尊嚴。


    曹操聞聽此言,先是微微一愣,隨後不禁放聲大笑起來。他饒有興致地看著徐詳,調侃道:“難道汝事先就認定孤心存狡詐不成?”但笑聲過後,曹操心中也暗自讚賞徐詳的機智和勇敢。


    最終,經過一番權衡利弊,曹操答應了孫權的請降請求。他隨即派遣使者前往東吳,與孫權修好,並且立下誓言,要重新締結姻親關係,以鞏固雙方之間的聯盟。這場驚心動魄的外交交鋒,在徐詳的出色應對下,畫上了一個較為圓滿的句號。


    在那場驚心動魄、硝煙彌漫的夷陵之戰結束之後,局勢稍顯穩定之際,胡綜領受了一項重要使命——組建一支精銳之師,名曰“解煩兵”。而在此過程中,徐詳被委以重任,出任了解煩兵的左都督一職,與此同時,胡綜自己則擔任著右都督。這一安排足以彰顯出徐詳在軍事領域所具備的卓越才能以及深受孫權器重的程度。


    時光流轉,當孫權榮登吳王位之時,他開創性地設立了一個全新官職——節度官。這個職位責任重大,需掌管軍隊糧草等物資的調配事宜。令人矚目的是,首任節度官正是徐詳!他肩負起如此關鍵且繁重的任務,盡心盡力地確保軍糧供應的順暢和穩定。


    然而,命運無常,徐詳終有離去之日。在他離世之後,孫權經過深思熟慮,有意讓諸葛恪接替其節度官之位。可就在此時,遠在蜀漢的諸葛亮卻迅速得知了這一消息,並毫不猶豫地修書一封寄給了東吳的統帥陸遜。信中的言辭懇切,指出諸葛恪性格上存在疏忽大意之處,恐怕難以勝任節度官這般至關重要的職務。諸葛亮希望陸遜能夠勸說孫權改變主意,另覓賢能之士擔當此職。從這一係列舉動不難看出,徐詳在調度軍糧方麵的工作必定是做得極其嚴謹細密,毫無疏漏可言,以至於連諸葛亮都對他的能力讚賞有加,並且對其後繼者的選擇表現得如此關切。


    胡綜生平事跡


    胡綜,這位東吳曆史上的傑出人物,於 183 年降生於豫州汝南郡固始。然而命運卻早早地對他露出了殘酷的一麵——幼年時期便失去了父親這一重要依靠,隻能隨著母親四處避難,最終流落到江東地區。


    時光荏苒,當胡綜年僅十四歲時,他有幸投身於孫策麾下,成為一名門下循行。在此期間,他展現出非凡的才能和機敏的頭腦,逐漸嶄露頭角。後來,他又來到吳郡,與當時尚未即位的孫權一同求學,這段同窗之誼也為日後兩人緊密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 200 年,孫策不幸遇刺身亡,其弟孫權繼承大業,出任討虜將軍一職。胡綜因其卓越表現得到重用,被委以金曹從事的重任。此後不久,他更是隨軍出征,參與討伐黃祖之戰,並因戰功卓著而獲封鄂長。


    隨著時間推移,孫權地位不斷攀升,官至車騎將軍。此時,他再次征召胡綜,將其調入書部任職。在這裏,胡綜與是儀、徐詳共同掌管著軍政機要事務,成為孫權決策時不可或缺的智囊團成員之一。


    在胡綜波瀾壯闊的軍事生涯中,有著諸多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平定東吳將領晉宗叛亂一事。當時晉宗背叛吳國投降曹魏,形勢一度危急。關鍵時刻,胡綜挺身而出,與賀齊率領輕裝部隊迅速出擊,巧妙運用戰術,成功將晉宗生擒活捉。此役過後,胡綜因功被加封建武中郎將,聲名遠揚。


    此外,當劉備興兵自白帝城進發之時,麵對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麵,胡綜臨危受命,深入各縣精心選拔兵員,最終招募到六千名精銳之士。他以此組建起兩部解煩兵,並親自擔任右部督,帶領這支勁旅奮勇作戰,多次化解危機,為保衛東吳立下汗馬功勞。


    且說那胡綜,實乃東吳之重臣也!昔日他曾與周魴齊心協力,並肩作戰,一同征伐那作亂的將領彭綺。此二人緊密合作,精心謀劃,於戰場上縱橫馳騁。曆經無數次艱難險阻,浴血奮戰,終得平定叛亂,使得東吳境內重歸安寧,局勢得以穩固。


    而論及胡綜之政治成就,亦是頗為顯著。當孫權受封吳王之時,因其功勳卓著,胡綜獲封亭侯之爵。待到孫權正式稱帝之後,更是對其委以重任,任命他為侍中之職,並晉封為都鄉侯。彼時,胡綜與徐詳一並擔任左右領軍,其後又被拜為偏將軍,同時兼任左執法一職,掌管訴訟事務。


    自孫權掌控江東以來,諸多重要的誥文、冊封任命的文書以及致他國的往來書函等,皆由胡綜親自操刀撰寫。此外,他還曾建言獻策,提議製定律法條例,明文規定若地方官員擅自離開職守返家奔喪,則處以死刑。而在遼東一事當中,胡綜更是發揮了關鍵作用,成功協助輔吳將軍張昭與孫權消除嫌隙,達成和解。


    然胡綜此人亦有獨特之處,其生性好酒,每每飲酒之後,便歡唿雀躍,放浪形骸,盡情縱意。時而與人推杯換盞,開懷暢飲,興致高昂之際,甚至會撲打身旁之人。不過,孫權深知其才華出眾,故而對他這些行為多有包容,並未加以苛責怪罪。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至赤烏六年時,胡綜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一歲。其身後,兒子胡衝承繼了都鄉侯這一爵位,繼續為東吳效力。胡綜一生,可謂功績斐然,名垂青史矣!


    是儀生平事跡


    早年經曆:本姓某氏,此人於早年之時,最初僅是縣中的一名小吏。然而,憑借自身出眾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他後來得以在郡裏獲得職位。但命運似乎總是充滿波折,在郡中任職期間,他竟遭到了郡相孔融無情的嘲弄與譏諷。或許正是因為這一不堪迴首的經曆,讓他毅然決然地更改了自己的姓氏,從此以“是”為姓。此後,他輾轉依附於劉繇門下,並隨著局勢的動蕩不安,一同避難來到江東之地。直至建安元年,劉繇所率領的軍隊遭遇挫敗,無奈之下,是儀隻得再次遷徙居所,最終定居於會稽一帶。


    政治生涯:時光荏苒,轉眼間便來到了建安五年。此時,孫權已然統領整個江東地區,展現出非凡的雄才大略。他聽聞了是儀的才能與聲名,於是特意發出詔令,對其加以征召。隨後,孫權賜予是儀騎都尉一職,委以重任,命其專門處理機要事務。可見孫權對是儀的信任與器重非同一般。


    在建安二十二年,呂蒙籌謀著一場驚天動地的行動——襲取關羽。當他向眾人闡述自己的計劃時,是儀毫不猶豫地表示讚同,並力勸孫權采納此計。事實證明,他們的決策無比正確。


    建安二十四年,是儀更是追隨孫權親自出征討伐關羽。因其在戰場上表現出色、英勇無畏,孫權特地下旨任命他為忠義校尉,以示嘉獎。


    魏黃初元年,孫權決定將都城定在武昌。在此關鍵時刻,是儀再度得到重用,被授予裨將軍之銜。不僅如此,他還獲封都亭侯爵位。麵對如此殊榮,是儀卻始終保持著謙遜淡泊的心態,堅決推辭掉孫權欲授予給他的部隊。


    在黃武年間,是儀前往皖城,在將軍劉邵麾下效力。其間,他巧妙運用智謀,成功誘騙曹休進入圈套,進而一舉將其擊潰。此次戰功赫赫,使得是儀榮升為偏將軍。之後,他奉詔入朝,全麵掌管尚書事務,並總管朝廷之外的眾多官員。同時,他還肩負起處理各類訴訟案件的重要責任。此外,是儀更身負教育眾公子讀書學習的使命,可謂是身兼數職,卻能遊刃有餘。


    外交貢獻:


    在嘉禾三年的時候,蜀漢那位睿智聰慧、名震天下的丞相諸葛亮與世長辭。這一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三國大地,引起了各方勢力的關注與震動。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東吳之主孫權果斷地做出了一個重要決策——他派遣了能言善辯且機智過人的是儀作為使者,前往蜀漢以加強雙方之間的聯盟關係並增進彼此的友好情誼。


    是儀肩負著如此重大的使命踏上了前往蜀漢的征程。一路上,他深思熟慮如何能夠順利完成任務,並展現出東吳的誠意與善意。當他終於抵達蜀漢之後,憑借著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以及優雅得體的言行舉止,成功地贏得了蜀漢君臣們的好感與信任。


    迴到東吳之後,是儀詳細地向孫權匯報了此次出使的經過與成果。孫權對於是儀出色的表現非常滿意,對他讚賞有加。不久之後,孫權便任命是儀擔任尚書仆射一職,讓他在朝堂之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直言進諫: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赤烏五年。此時的孫權已經下定決心要立自己的兒子孫和為太子,但同時又冊封另一個兒子孫霸為魯王。麵對這樣的局麵,時任魯王傅的是儀敏銳地察覺到其中存在著一些不妥之處。


    於是,懷著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是儀毅然決然地上疏給孫權,表達了自己對於二宮待遇問題的看法和擔憂。他言辭懇切,條理清晰地分析了當前局勢可能帶來的種種隱患,並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然而,孫權並沒有立刻采納他的意見。


    但是,是儀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也是為了國家的穩定和長遠發展著想。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繼續上疏,前後多達三四次之多。盡管每次都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但他始終堅守原則,毫不退縮。


    最終,是儀的堅持和忠誠打動了孫權。孫權開始重新審視二宮待遇的問題,並逐漸認識到了是儀所言不虛。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孫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調整二宮的地位和待遇,使得宮廷內部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個人品德:


    是儀一生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從來不會畏懼任何強權勢力。無論是在官場上還是日常生活中,他總是秉持著公正公平的原則行事,絕不偏袒徇私。也正是因為這種高尚的品德,使得他深受眾人的敬重與愛戴。


    而且,是儀為官數十年來,兢兢業業,從未出現過任何過失或差錯。他一心為公,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致力於為國家和百姓謀取福祉。不僅如此,他從不利用職權之便去經營自家的財產,更不會輕易接受他人的饋贈或恩惠。


    此外,是儀還十分注重發現和培養人才。隻要遇到有才華、有德行之人,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向朝廷舉薦,希望他們能夠得到重用,為國效力。同時,他也經常會針對各種政務問題進獻良策,為國家的治理出謀劃策。


    當是儀年老病重之時,他深知自己大限將至。在臨終前,他立下遺囑,要求家人在辦理後事時一切從簡,切勿鋪張浪費。就這樣,這位德高望重的忠臣在八十一歲高齡時安詳離世,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事跡和精神成為了後人傳頌不衰的佳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努力奮鬥。


    胡綜的影響


    對東吳政權穩定的影響


    軍事鞏固:胡綜參與組建了解煩兵,這是東吳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在應對內外軍事威脅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如在劉備伐吳等關鍵時刻,能夠迅速組織兵力,增強軍事防禦能力,保障東吳邊境安全。


    政治維係:胡綜長期擔任重要的文職職位,在孫權稱帝等關鍵時期,他起草重要文書,製定禮儀製度,為東吳政權合法性的確立和內部政治秩序的穩定提供了保障。他對律例的建議也有助於規範官員行為,加強中央集權。


    在文化方麵的影響


    文學貢獻:胡綜撰寫了眾多誥文、策封任命文書和致鄰國的書函,其文筆風格和內容對當時東吳的文書寫作規範起到了示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東吳的文化交流和傳播方式。


    是儀的影響


    對東吳政權穩定的影響


    政治清明貢獻:是儀為官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在朝堂之上能夠仗義執言,如對二宮之爭事件的多次進諫,雖然未能完全阻止事件惡化,但展現出他維護政權穩定的責任感,對當時的政治風氣起到一定的匡正作用。


    人才舉薦作用:是儀積極舉薦人才,為東吳選拔賢能提供了幫助,有利於東吳政權長期保持人才資源的豐富,促進政府機構的有效運轉。


    外交貢獻:在出使蜀漢過程中,是儀很好地完成外交任務,加強了東吳與蜀漢的聯盟關係,對三國鼎立局麵下東吳的外部環境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在社會風氣方麵的影響


    品德示範:是儀不經營家財,不接受別人施惠,這種廉潔奉公的品質成為當時東吳官員的榜樣,對改善社會風氣、抑製官場腐敗現象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徐詳是東吳的重要官員,深得孫權信任,初掌軍國機密,後多次出使不辱使命,還擔任解煩兵左都督、侍中、偏將軍等職,負責典掌軍糧,工作縝密細致,為東吳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徐氏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緩安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緩安甫並收藏徐氏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