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171~249年),字景山,燕國薊[ji](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國曹魏時大臣。
徐邈自年少之時起,其賢能之名便已遠揚四方。當那位雄才大略的丞相曹操揮師平定黃河以北廣袤土地之際,一眼相中了徐邈這位才華出眾之人,並將其征召至麾下,委任為丞相軍謀掾一職。在此期間,徐邈展現出卓越的智謀和謀略,深得曹操賞識。隨後不久,他奉命前往奉高(如今位於泰安岱嶽區鼓縣村一帶)擔任縣令。任職期間,徐邈勵精圖治,推行一係列有利於民生的政策措施,使得當地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因政績斐然,他很快得到晉升,榮升為東曹議令史。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魏國正式建立。此時的徐邈因其出色的才能再次受到重用,被任命為尚書郎。在這個職位上,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為國家的政務處理提供了諸多寶貴建議,進一步贏得了朝堂上下的讚譽。
隨著時間推移,徐邈的仕途愈發順遂。他先是出任隴西太守,而後調任南安太守。無論身處何地,徐邈始終秉持著一顆為民之心,兢兢業業地治理地方事務。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這些地區都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讚不絕口。
待到曹丕稱帝之後,徐邈更是備受器重。他先後擔任譙國相、平陽太守、安平太守以及潁川典農中郎將等要職。每到一處,他都能夠迅速洞察當地存在的問題,並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正因如此,他所管轄之地皆是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其傑出的政績不僅深入人心,更獲得了朝廷的高度認可。為此,朝廷特賜予他關內侯這一尊貴爵位,以示嘉獎。
然而,徐邈的功績並未止步於此。不久之後,他又肩負起重任,出任涼州刺史,並獲授使持節,兼任護羌校尉。地處西北邊陲的涼州,自然環境惡劣,民族關係複雜,但徐邈毫不畏懼艱難險阻,毅然決然踏上這片充滿挑戰的土地。
上任伊始,徐邈便著手興修水利工程,大力推廣水田種植技術。他積極招募貧困民眾承租田地,通過這種方式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經過一番努力,涼州各地糧倉充盈,物資豐富。與此同時,徐邈還注重移風易俗,著力整頓吏治。對於那些不法官員,他嚴懲不貸;而對於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者,則予以表彰和提拔。在對待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方麵,徐邈巧妙運用恩威並施的策略。一方麵,他給予他們一定的優惠政策和賞賜,以安撫人心;另一方麵,對於膽敢犯邊滋事者,則堅決予以打擊。在他的治理之下,涼州境內治安狀況大為改善,各族人民和睦相處,邊境得以安寧。此外,通往西域的道路也重新變得暢通無阻,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涼州由此煥發出勃勃生機。正始元年(公元 240 年),陽光透過雲層灑向大地,給京城帶來了一片明亮與溫暖。這一年對於徐之邈來說,也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奮鬥,徐邈終於迎來了入朝為官的機會,並被授予大司農一職。這個職位責任重大,掌管著國家的財政收支、農業生產等諸多事務。然而,徐邈憑借其卓越的才能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很快便在新的崗位上遊刃有餘。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政績斐然,徐邈又得到了升遷的機會,被調任為司隸校尉。此職權重責大,負責監察京畿地區官員的行為舉止。而徐邈公正廉明、執法如山的作風,使得朝中百官對他敬畏有加。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到了晚年。此時徐邈早已聲名遠揚,但他並未因此而驕傲自滿。相反,他依舊保持著一顆謙遜的心。因功績卓著,皇帝欲拜他為光祿大夫,並進一步擢升其為司空。麵對如此殊榮,徐邈卻選擇了固辭不受。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不願再過多地參與朝政之事。
嘉平元年(公元 249 年),一個寧靜的日子裏,徐邈以光祿大夫的身份安然在家中離世。噩耗傳來,朝野震驚,眾人皆為這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感到悲痛不已。為了表彰他一生的功績,朝廷決定按照三公之禮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並賜予他諡號“穆侯”。這個諡號不僅代表了朝廷對他的敬重與追思,更是對他高尚品德和傑出貢獻的最好詮釋。
徐邈是燕國人。丞相曹操平定河朔時,任其為丞相軍謀掾,試守奉高縣令,後任東曹議令史。
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允許其設置尚書、侍中和六卿等官。徐邈被任命為尚書郎。後來,徐邈出任隴西、南安兩郡太守。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即位,建立曹魏政權。此後,徐邈曆任譙國相、平陽太守、安平太守及潁川典農中郎將等職,所到之處,都留下很好的名聲,被賜予關內侯爵位。後轉任撫軍大將軍軍師。
太和二年(228年),魏明帝曹叡[rui]因為涼州偏遠,而與蜀漢接壤,於是任命徐邈為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出駐涼州。
徐邈任職後,正趕上諸葛亮率兵出祁山,隴右三郡相繼反叛。他派遣參軍以及金城太守等部攻打南安叛賊,取得勝利。河右地區少雨,常因無糧苦惱。徐邈上書請求修繕武威、酒泉鹽池,用以收藏敵人的糧食,又開鑿水渠,招募貧民租種土地,使得家家豐足,倉庫盈滿。又支取州中一部分的軍費,用來交換金帛犬馬,供給中原人消費。同時逐步收繳民間私藏武器,統一保管,然後宣講仁義,建立學校,禁止豐厚的葬禮,限製過度的祭祀。揚善懲惡,社會風尚大為改觀,百姓心悅誠服。與西域的交往,邊遠少數民族的進貢,這些都是徐邈的功績。後因討伐反叛的羌人柯吾有功,被封為都亭侯,食邑三百戶,加號建威將軍。
徐邈和羌人、胡人打交道,從不過問他們小的過失,但如果犯了大罪,先通報部帥。讓他們知道,然後斬首以示眾,因此深得百姓信服和敬畏。凡是朝廷賞賜給他的東西,他都分給將士,從不拿迴自家。自己的妻子女兒卻常常衣食不足。曹叡得知後,很是讚賞,常給他家裏提供衣食等物。他懲治邪惡,修正冤假錯案,一州之內,秩序井然。
正始元年(240年),徐邈迴到洛陽,擔任大司農一職,轉任司隸校尉。在任上,百官都很敬畏他。後因公事離職,又任光祿大夫。
正始九年(248年),升任司空。徐邈感歎道:“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坐而論道的官位,沒有合適的人就應空缺,怎能讓我年老且多病的人去擔任呢?”於是堅決辭讓。
嘉平元年(249年),徐邈去世,享年七十八歲。朝廷按三公禮埋葬,賜諡號穆侯。他的兒子徐武繼承爵位。
嘉平六年(254年),朝廷追悼思念清廉高潔之士,魏帝曹芳下詔說:“突顯賢能以及道德高尚之士,聖王曆來重視;推舉善人,引導後來人,孔子也很讚美,已故司空徐邈、征東將軍胡質、衛尉田豫都在前朝任職,曆任四代,率兵出討,輔佐朝政,忠心為公,憂國忘私,不營家產,身死之後,家無餘財,朕特別嘉賞他們。現在賜給徐邈等人的家屬糧食二千斛[hu]、錢三十萬,特此告示天下。”
徐武,徐邈之子,嗣侯。
徐邈另有一女,名不詳。據傳才貌俱全,嫁於西晉名將王濬。
話說曹操當政之時,明令嚴禁眾人酗酒。然而,有一人名叫徐邈,此人卻常常私底下開懷暢飲,每每都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某一日,校事趙達前來向徐邈詢問政事相關事宜。彼時的徐邈已然沉醉其中,意識模糊不清,竟隨口將趙達稱作“中聖人”。趙達聞聽此言,心中一驚,趕忙將此事如實稟報給了曹操。曹操得知後,龍顏大怒,認為徐邈竟敢公然違抗自己所頒布的禁酒令,實在是膽大妄為。
就在這時,度遼將軍鮮於輔挺身而出,為徐邈求情道:“主公息怒!平日裏那些喝醉之人,往往會將清酒尊稱為‘聖人’,而將濁酒稱作‘賢人’。依微臣之見,徐邈向來性情謹慎穩重,此次想必也是因為酒醉才口出狂言,純屬胡言亂語罷了。望主公念及他往日之功,饒過他這一次吧。”
曹操聽了鮮於輔這番話,沉思片刻之後,怒氣漸漸平息下來,最終決定不再追究徐邈的罪責。也正因如此,徐邈逃過一劫,未遭刑罰懲處。此後,徐邈先後出任隴西太守以及南安太守等職。
時光荏苒,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某次前往許昌一帶巡視。期間,曹丕想起了當年那樁有關徐邈酗酒之事,便召見徐邈問道:“聽聞愛卿昔日素有‘中聖人’之稱,如今可還有此等癖好啊?”徐邈從容答道:“迴陛下,想當初楚國大夫子反曾於穀陽之地因醉酒誤事,夜半時分倉皇出逃;而魯國大夫禦叔則因貪杯飲酒而遭受重罰。微臣之嗜酒,恰與這二位相似,實難自控。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微臣雖好酒,卻反倒常常因此而獲得他人的賞識呢。”
曹丕聽罷,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並轉頭對身旁的侍從們說道:“朕早有所耳聞徐邈此人言辭風趣幽默,今日一見,果真是名不虛傳啊!”
以假亂真
據說,徐邈擅長作畫,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所畫水獺,惟妙惟肖、足以亂真。但《三國誌集解》作者盧弼卻認為徐邈未曾任曹丕侍臣,此說不可信。
名顯後世
想當年,朝廷欲授予徐邈司空一職,並派遣侍中鄭袤前去宣讀聖旨。然而,麵對這一殊榮,徐邈卻態度堅定地予以推辭,表示自己實難勝任此職。時光流轉,待到後來,晉武帝司馬炎又派遣五官中郎將國坦前往拜鄭袤為司空。此時,鄭袤憶起往昔之事,不禁感慨萬千。
他緩緩開口道:“昔日曹魏之時,曾任命徐景山(即徐邈)為司空,而那時我恰擔任侍中之職,有幸領受詔書並負責傳達使命,前往拜徐公為司空。記得當時徐公對我說:‘三公之位應當上承天意,所授之人若不合適,則有違天道人心。如今讓我擔此重任,實在愧不敢當。況且我已年近古稀,行將就木,又怎能因一己之私,累及朝廷聲譽呢?’正因如此,徐公最終並未接受那項任命。而今,我亦步其後塵,效仿這位高雅君子的行徑,想必也是理所應當、無可厚非的吧!”言罷,鄭袤同樣堅決地推辭了司空一職。
景山槍
相傳,景山槍為徐邈所有的古酒具,屬溫酒器。《南齊書卷五四》:“求弟點,少不仕。……永明元年,征中書郎。豫章王命駕造門,點從後門逃去。竟陵王子良聞之,曰:‘豫章王尚不屈,非吾所議。’遺點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槍以通意。點常自得,遇酒便醉,交遊宴樂不隔也。”
唐·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亦有:“惟荒稚珪[gui]宅,莫贈景山槍。”
不同流俗
盧欽曾著書稱讚徐邈說:“徐公誌氣宏大,行為高潔,才識廣博氣勢英猛。他的政治措施每當施行時,高尚、穩妥而不急躁;正直而不同流合汙,廣博、深遠而堅守信約;雷厲風行卻又能寬以待人。有人認為能清正公廉很難,而徐公輕易便能做到如此。”
有人問盧欽:“徐公在武帝時代,人們認為他通達,自從任涼州刺史,迴到京城後,人們又認為他特別,這是為什麽呢?”盧欽迴答說:“以前毛孝先(毛玠)、崔季珪(崔琰)等掌管政事,尊崇清正廉素之士,當時官吏們熱衷於更換布衣以獵取高名。而徐公仍一如既往,所以人們認為他通達。近來天下崇尚奢侈、豪華。於是大家又競相效仿,而徐公仍不為所動,不隨波逐流,所以前日的通達,就變成今日的特別了。這是因為世人總是隨波逐流,變化無常,而徐公秉性高潔,持之以恆。”
王濬(206年-286年),字士治,小字阿童,是西晉時期的名將和政治人物。他出身於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學多聞,容顏英俊,多謀善戰。初任河東從事,後擔任廣漢太守,平定益州叛亂,升任益州刺史。他利用長江上遊地勢之利,修造戰船,組建強大的水軍,上書晉武帝,促成晉滅吳之戰。鹹寧六年(280年),他率兵順流而下,攻克丹陽郡,率先攻取石頭城,接受吳末帝孫皓投降,實現西晉統一大業。戰後,王濬因滅吳功勳卓著,拜為輔國大將軍、步兵校尉,封襄陽縣侯。為避猜忌,他縱情享受,累遷特進、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後軍將軍等職務。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享年八十歲,諡號為“武”,安葬於柏穀山。他在眾多戰役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西晉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和政治人物。
王濬是弘農湖人,出身於世代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王濬少年時代就博通典籍,而且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養品行博取名聲,故而不為鄉裏所稱道。稍後才改變誌節,爽朗曠達,恢宏有大誌。
長大之後,被州郡長官征辟為河東從事。因王濬為人嚴正清峻,一些素來不廉潔的官吏聽說他到任,皆望風而去。刺史燕國人徐邈有個才貌俱全的女兒,因選擇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會同僚佐吏,令女兒在內觀看,女兒看中了王濬,並指著告訴了母親,徐邈便把女兒嫁給了王濬。
後來王濬為征南將軍參軍,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hu]的侄子羊暨對羊祜說:“王濬為人誌向太高,奢侈不節,不可單獨擔當大事,對他應該有所抑製。”羊祜說:“王濬有大才,將要實現他的願望,是可以任用的。”後轉為車騎將軍從事中郎,有見識的人認為羊祜可算是善於薦賢的人了。
王濬又任巴郡太守,巴郡與吳國接壤,兵士苦於戰爭徭役,生了男丁多不願養育。王濬製定了嚴格的法規條款,減輕差役課稅,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嬰兒有數千人。
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轉任廣漢太守,對百姓廣施德政,百姓非常愛戴他。王濬因政績突出,被拜為右衛將軍、大司農。車騎將軍羊祜當時正籌劃平吳,素知王濬奇略過人。便密上表章,請仍留王濬於益州,參與平吳大計。同年·,晉武帝依羊祜之建議,複任王濬為益州刺史。
晉武帝謀劃滅吳,下詔讓王濬修造舟艦,王濬造連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裝載二千餘人。大船周邊以木柵為城,修城樓望台,有四道門出入,船上可以來往馳馬。又在船頭畫上一隻鳥首怪獸,以恐嚇江神,船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滿江麵,順流漂下。
賈充、荀勖進諫以為不可伐吳,隻有張華堅意勸武帝伐吳,又遇上杜預自荊州上表請求伐吳,武帝這才下詔,分別布署伐吳兵力。
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書·王濬傳》作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王濬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破吳丹陽(今湖北秭[zi]歸東南),擒吳丹陽監盛紀。然後順流而下,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置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由於此前羊祜擒獲吳國間諜,羊祜捕獲吳間諜,得知上述情況,王濬就做了幾十個大木筏,每個也有方百餘步大,筏上紮成草人,被甲執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都被筏帶去。又做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於是戰船通行無阻。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獲吳鎮南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荊門、夷道二城,俘獲監軍陸晏。初八,攻克樂鄉,俘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等投降。十八日,晉武帝下詔進王濬為平東將軍、假節、都督益梁諸軍事。王濬從蜀出兵,兵不血刃,無堅不摧,夏口、武昌的吳軍,無敢支吾抗拒者。於是揮師順流而下,直抵吳都附近的三山,孫皓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萬人抵禦王濬,張象望見晉軍旗幟而投降。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濬進入石頭城。孫皓準備亡國之禮,駕著素車白馬,袒露肢體,縛住雙手,銜璧牽羊,大夫穿著喪服,士人抬著棺材,率領著偽太子孫瑾、孫瑾弟魯王孫虔等二十一人,到達軍營門前。王濬親自為孫皓鬆綁,接受了玉璧,燒掉了棺材,將孫皓送往洛陽。王濬收了吳王的圖書簿籍,封了府庫,軍中無所私獲。晉武帝派遣使者慰勞王濬軍。
王濬迴到京都,有司劾奏他違詔不受王渾節度,應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王濬被赦免後,燒毀賊船一百三十五艘,應下令交付廷尉追究責任。
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終年八十歲,諡號為武。葬於柏穀山,大肆營造墳墓與陵園區,圍牆周長四十五裏,每麵別開一門,鬆柏茂盛。子王矩繼嗣。
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濬。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濬亦位列其中。
《隋書·經籍誌》記載晉輔國將軍《王濬集》一卷殘缺。梁二卷,錄一卷。今存詩三首《從幸洛水餞王公歸國詩》《祖道應令詩》《平吳詩》。
徐邈是三國曹魏重臣,一生為官清廉,政績突出。曾任涼州刺史,興修水利、移風易俗、恩威並施,使州界肅靖、西域暢通。王濬是西晉名將,多謀善戰,任益州刺史時修造戰船、組建水軍,率部順流而下,攻克石頭城,接受孫皓投降,實現西晉統一。
徐邈自年少之時起,其賢能之名便已遠揚四方。當那位雄才大略的丞相曹操揮師平定黃河以北廣袤土地之際,一眼相中了徐邈這位才華出眾之人,並將其征召至麾下,委任為丞相軍謀掾一職。在此期間,徐邈展現出卓越的智謀和謀略,深得曹操賞識。隨後不久,他奉命前往奉高(如今位於泰安岱嶽區鼓縣村一帶)擔任縣令。任職期間,徐邈勵精圖治,推行一係列有利於民生的政策措施,使得當地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因政績斐然,他很快得到晉升,榮升為東曹議令史。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魏國正式建立。此時的徐邈因其出色的才能再次受到重用,被任命為尚書郎。在這個職位上,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為國家的政務處理提供了諸多寶貴建議,進一步贏得了朝堂上下的讚譽。
隨著時間推移,徐邈的仕途愈發順遂。他先是出任隴西太守,而後調任南安太守。無論身處何地,徐邈始終秉持著一顆為民之心,兢兢業業地治理地方事務。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這些地區都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讚不絕口。
待到曹丕稱帝之後,徐邈更是備受器重。他先後擔任譙國相、平陽太守、安平太守以及潁川典農中郎將等要職。每到一處,他都能夠迅速洞察當地存在的問題,並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正因如此,他所管轄之地皆是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其傑出的政績不僅深入人心,更獲得了朝廷的高度認可。為此,朝廷特賜予他關內侯這一尊貴爵位,以示嘉獎。
然而,徐邈的功績並未止步於此。不久之後,他又肩負起重任,出任涼州刺史,並獲授使持節,兼任護羌校尉。地處西北邊陲的涼州,自然環境惡劣,民族關係複雜,但徐邈毫不畏懼艱難險阻,毅然決然踏上這片充滿挑戰的土地。
上任伊始,徐邈便著手興修水利工程,大力推廣水田種植技術。他積極招募貧困民眾承租田地,通過這種方式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經過一番努力,涼州各地糧倉充盈,物資豐富。與此同時,徐邈還注重移風易俗,著力整頓吏治。對於那些不法官員,他嚴懲不貸;而對於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者,則予以表彰和提拔。在對待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方麵,徐邈巧妙運用恩威並施的策略。一方麵,他給予他們一定的優惠政策和賞賜,以安撫人心;另一方麵,對於膽敢犯邊滋事者,則堅決予以打擊。在他的治理之下,涼州境內治安狀況大為改善,各族人民和睦相處,邊境得以安寧。此外,通往西域的道路也重新變得暢通無阻,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涼州由此煥發出勃勃生機。正始元年(公元 240 年),陽光透過雲層灑向大地,給京城帶來了一片明亮與溫暖。這一年對於徐之邈來說,也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奮鬥,徐邈終於迎來了入朝為官的機會,並被授予大司農一職。這個職位責任重大,掌管著國家的財政收支、農業生產等諸多事務。然而,徐邈憑借其卓越的才能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很快便在新的崗位上遊刃有餘。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政績斐然,徐邈又得到了升遷的機會,被調任為司隸校尉。此職權重責大,負責監察京畿地區官員的行為舉止。而徐邈公正廉明、執法如山的作風,使得朝中百官對他敬畏有加。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到了晚年。此時徐邈早已聲名遠揚,但他並未因此而驕傲自滿。相反,他依舊保持著一顆謙遜的心。因功績卓著,皇帝欲拜他為光祿大夫,並進一步擢升其為司空。麵對如此殊榮,徐邈卻選擇了固辭不受。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不願再過多地參與朝政之事。
嘉平元年(公元 249 年),一個寧靜的日子裏,徐邈以光祿大夫的身份安然在家中離世。噩耗傳來,朝野震驚,眾人皆為這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感到悲痛不已。為了表彰他一生的功績,朝廷決定按照三公之禮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並賜予他諡號“穆侯”。這個諡號不僅代表了朝廷對他的敬重與追思,更是對他高尚品德和傑出貢獻的最好詮釋。
徐邈是燕國人。丞相曹操平定河朔時,任其為丞相軍謀掾,試守奉高縣令,後任東曹議令史。
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允許其設置尚書、侍中和六卿等官。徐邈被任命為尚書郎。後來,徐邈出任隴西、南安兩郡太守。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即位,建立曹魏政權。此後,徐邈曆任譙國相、平陽太守、安平太守及潁川典農中郎將等職,所到之處,都留下很好的名聲,被賜予關內侯爵位。後轉任撫軍大將軍軍師。
太和二年(228年),魏明帝曹叡[rui]因為涼州偏遠,而與蜀漢接壤,於是任命徐邈為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出駐涼州。
徐邈任職後,正趕上諸葛亮率兵出祁山,隴右三郡相繼反叛。他派遣參軍以及金城太守等部攻打南安叛賊,取得勝利。河右地區少雨,常因無糧苦惱。徐邈上書請求修繕武威、酒泉鹽池,用以收藏敵人的糧食,又開鑿水渠,招募貧民租種土地,使得家家豐足,倉庫盈滿。又支取州中一部分的軍費,用來交換金帛犬馬,供給中原人消費。同時逐步收繳民間私藏武器,統一保管,然後宣講仁義,建立學校,禁止豐厚的葬禮,限製過度的祭祀。揚善懲惡,社會風尚大為改觀,百姓心悅誠服。與西域的交往,邊遠少數民族的進貢,這些都是徐邈的功績。後因討伐反叛的羌人柯吾有功,被封為都亭侯,食邑三百戶,加號建威將軍。
徐邈和羌人、胡人打交道,從不過問他們小的過失,但如果犯了大罪,先通報部帥。讓他們知道,然後斬首以示眾,因此深得百姓信服和敬畏。凡是朝廷賞賜給他的東西,他都分給將士,從不拿迴自家。自己的妻子女兒卻常常衣食不足。曹叡得知後,很是讚賞,常給他家裏提供衣食等物。他懲治邪惡,修正冤假錯案,一州之內,秩序井然。
正始元年(240年),徐邈迴到洛陽,擔任大司農一職,轉任司隸校尉。在任上,百官都很敬畏他。後因公事離職,又任光祿大夫。
正始九年(248年),升任司空。徐邈感歎道:“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坐而論道的官位,沒有合適的人就應空缺,怎能讓我年老且多病的人去擔任呢?”於是堅決辭讓。
嘉平元年(249年),徐邈去世,享年七十八歲。朝廷按三公禮埋葬,賜諡號穆侯。他的兒子徐武繼承爵位。
嘉平六年(254年),朝廷追悼思念清廉高潔之士,魏帝曹芳下詔說:“突顯賢能以及道德高尚之士,聖王曆來重視;推舉善人,引導後來人,孔子也很讚美,已故司空徐邈、征東將軍胡質、衛尉田豫都在前朝任職,曆任四代,率兵出討,輔佐朝政,忠心為公,憂國忘私,不營家產,身死之後,家無餘財,朕特別嘉賞他們。現在賜給徐邈等人的家屬糧食二千斛[hu]、錢三十萬,特此告示天下。”
徐武,徐邈之子,嗣侯。
徐邈另有一女,名不詳。據傳才貌俱全,嫁於西晉名將王濬。
話說曹操當政之時,明令嚴禁眾人酗酒。然而,有一人名叫徐邈,此人卻常常私底下開懷暢飲,每每都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某一日,校事趙達前來向徐邈詢問政事相關事宜。彼時的徐邈已然沉醉其中,意識模糊不清,竟隨口將趙達稱作“中聖人”。趙達聞聽此言,心中一驚,趕忙將此事如實稟報給了曹操。曹操得知後,龍顏大怒,認為徐邈竟敢公然違抗自己所頒布的禁酒令,實在是膽大妄為。
就在這時,度遼將軍鮮於輔挺身而出,為徐邈求情道:“主公息怒!平日裏那些喝醉之人,往往會將清酒尊稱為‘聖人’,而將濁酒稱作‘賢人’。依微臣之見,徐邈向來性情謹慎穩重,此次想必也是因為酒醉才口出狂言,純屬胡言亂語罷了。望主公念及他往日之功,饒過他這一次吧。”
曹操聽了鮮於輔這番話,沉思片刻之後,怒氣漸漸平息下來,最終決定不再追究徐邈的罪責。也正因如此,徐邈逃過一劫,未遭刑罰懲處。此後,徐邈先後出任隴西太守以及南安太守等職。
時光荏苒,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某次前往許昌一帶巡視。期間,曹丕想起了當年那樁有關徐邈酗酒之事,便召見徐邈問道:“聽聞愛卿昔日素有‘中聖人’之稱,如今可還有此等癖好啊?”徐邈從容答道:“迴陛下,想當初楚國大夫子反曾於穀陽之地因醉酒誤事,夜半時分倉皇出逃;而魯國大夫禦叔則因貪杯飲酒而遭受重罰。微臣之嗜酒,恰與這二位相似,實難自控。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微臣雖好酒,卻反倒常常因此而獲得他人的賞識呢。”
曹丕聽罷,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並轉頭對身旁的侍從們說道:“朕早有所耳聞徐邈此人言辭風趣幽默,今日一見,果真是名不虛傳啊!”
以假亂真
據說,徐邈擅長作畫,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所畫水獺,惟妙惟肖、足以亂真。但《三國誌集解》作者盧弼卻認為徐邈未曾任曹丕侍臣,此說不可信。
名顯後世
想當年,朝廷欲授予徐邈司空一職,並派遣侍中鄭袤前去宣讀聖旨。然而,麵對這一殊榮,徐邈卻態度堅定地予以推辭,表示自己實難勝任此職。時光流轉,待到後來,晉武帝司馬炎又派遣五官中郎將國坦前往拜鄭袤為司空。此時,鄭袤憶起往昔之事,不禁感慨萬千。
他緩緩開口道:“昔日曹魏之時,曾任命徐景山(即徐邈)為司空,而那時我恰擔任侍中之職,有幸領受詔書並負責傳達使命,前往拜徐公為司空。記得當時徐公對我說:‘三公之位應當上承天意,所授之人若不合適,則有違天道人心。如今讓我擔此重任,實在愧不敢當。況且我已年近古稀,行將就木,又怎能因一己之私,累及朝廷聲譽呢?’正因如此,徐公最終並未接受那項任命。而今,我亦步其後塵,效仿這位高雅君子的行徑,想必也是理所應當、無可厚非的吧!”言罷,鄭袤同樣堅決地推辭了司空一職。
景山槍
相傳,景山槍為徐邈所有的古酒具,屬溫酒器。《南齊書卷五四》:“求弟點,少不仕。……永明元年,征中書郎。豫章王命駕造門,點從後門逃去。竟陵王子良聞之,曰:‘豫章王尚不屈,非吾所議。’遺點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槍以通意。點常自得,遇酒便醉,交遊宴樂不隔也。”
唐·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亦有:“惟荒稚珪[gui]宅,莫贈景山槍。”
不同流俗
盧欽曾著書稱讚徐邈說:“徐公誌氣宏大,行為高潔,才識廣博氣勢英猛。他的政治措施每當施行時,高尚、穩妥而不急躁;正直而不同流合汙,廣博、深遠而堅守信約;雷厲風行卻又能寬以待人。有人認為能清正公廉很難,而徐公輕易便能做到如此。”
有人問盧欽:“徐公在武帝時代,人們認為他通達,自從任涼州刺史,迴到京城後,人們又認為他特別,這是為什麽呢?”盧欽迴答說:“以前毛孝先(毛玠)、崔季珪(崔琰)等掌管政事,尊崇清正廉素之士,當時官吏們熱衷於更換布衣以獵取高名。而徐公仍一如既往,所以人們認為他通達。近來天下崇尚奢侈、豪華。於是大家又競相效仿,而徐公仍不為所動,不隨波逐流,所以前日的通達,就變成今日的特別了。這是因為世人總是隨波逐流,變化無常,而徐公秉性高潔,持之以恆。”
王濬(206年-286年),字士治,小字阿童,是西晉時期的名將和政治人物。他出身於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學多聞,容顏英俊,多謀善戰。初任河東從事,後擔任廣漢太守,平定益州叛亂,升任益州刺史。他利用長江上遊地勢之利,修造戰船,組建強大的水軍,上書晉武帝,促成晉滅吳之戰。鹹寧六年(280年),他率兵順流而下,攻克丹陽郡,率先攻取石頭城,接受吳末帝孫皓投降,實現西晉統一大業。戰後,王濬因滅吳功勳卓著,拜為輔國大將軍、步兵校尉,封襄陽縣侯。為避猜忌,他縱情享受,累遷特進、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後軍將軍等職務。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享年八十歲,諡號為“武”,安葬於柏穀山。他在眾多戰役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西晉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和政治人物。
王濬是弘農湖人,出身於世代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王濬少年時代就博通典籍,而且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養品行博取名聲,故而不為鄉裏所稱道。稍後才改變誌節,爽朗曠達,恢宏有大誌。
長大之後,被州郡長官征辟為河東從事。因王濬為人嚴正清峻,一些素來不廉潔的官吏聽說他到任,皆望風而去。刺史燕國人徐邈有個才貌俱全的女兒,因選擇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會同僚佐吏,令女兒在內觀看,女兒看中了王濬,並指著告訴了母親,徐邈便把女兒嫁給了王濬。
後來王濬為征南將軍參軍,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hu]的侄子羊暨對羊祜說:“王濬為人誌向太高,奢侈不節,不可單獨擔當大事,對他應該有所抑製。”羊祜說:“王濬有大才,將要實現他的願望,是可以任用的。”後轉為車騎將軍從事中郎,有見識的人認為羊祜可算是善於薦賢的人了。
王濬又任巴郡太守,巴郡與吳國接壤,兵士苦於戰爭徭役,生了男丁多不願養育。王濬製定了嚴格的法規條款,減輕差役課稅,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嬰兒有數千人。
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轉任廣漢太守,對百姓廣施德政,百姓非常愛戴他。王濬因政績突出,被拜為右衛將軍、大司農。車騎將軍羊祜當時正籌劃平吳,素知王濬奇略過人。便密上表章,請仍留王濬於益州,參與平吳大計。同年·,晉武帝依羊祜之建議,複任王濬為益州刺史。
晉武帝謀劃滅吳,下詔讓王濬修造舟艦,王濬造連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裝載二千餘人。大船周邊以木柵為城,修城樓望台,有四道門出入,船上可以來往馳馬。又在船頭畫上一隻鳥首怪獸,以恐嚇江神,船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滿江麵,順流漂下。
賈充、荀勖進諫以為不可伐吳,隻有張華堅意勸武帝伐吳,又遇上杜預自荊州上表請求伐吳,武帝這才下詔,分別布署伐吳兵力。
鹹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書·王濬傳》作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王濬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破吳丹陽(今湖北秭[zi]歸東南),擒吳丹陽監盛紀。然後順流而下,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置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由於此前羊祜擒獲吳國間諜,羊祜捕獲吳間諜,得知上述情況,王濬就做了幾十個大木筏,每個也有方百餘步大,筏上紮成草人,被甲執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都被筏帶去。又做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於是戰船通行無阻。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獲吳鎮南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荊門、夷道二城,俘獲監軍陸晏。初八,攻克樂鄉,俘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等投降。十八日,晉武帝下詔進王濬為平東將軍、假節、都督益梁諸軍事。王濬從蜀出兵,兵不血刃,無堅不摧,夏口、武昌的吳軍,無敢支吾抗拒者。於是揮師順流而下,直抵吳都附近的三山,孫皓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萬人抵禦王濬,張象望見晉軍旗幟而投降。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濬進入石頭城。孫皓準備亡國之禮,駕著素車白馬,袒露肢體,縛住雙手,銜璧牽羊,大夫穿著喪服,士人抬著棺材,率領著偽太子孫瑾、孫瑾弟魯王孫虔等二十一人,到達軍營門前。王濬親自為孫皓鬆綁,接受了玉璧,燒掉了棺材,將孫皓送往洛陽。王濬收了吳王的圖書簿籍,封了府庫,軍中無所私獲。晉武帝派遣使者慰勞王濬軍。
王濬迴到京都,有司劾奏他違詔不受王渾節度,應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王濬被赦免後,燒毀賊船一百三十五艘,應下令交付廷尉追究責任。
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終年八十歲,諡號為武。葬於柏穀山,大肆營造墳墓與陵園區,圍牆周長四十五裏,每麵別開一門,鬆柏茂盛。子王矩繼嗣。
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濬。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濬亦位列其中。
《隋書·經籍誌》記載晉輔國將軍《王濬集》一卷殘缺。梁二卷,錄一卷。今存詩三首《從幸洛水餞王公歸國詩》《祖道應令詩》《平吳詩》。
徐邈是三國曹魏重臣,一生為官清廉,政績突出。曾任涼州刺史,興修水利、移風易俗、恩威並施,使州界肅靖、西域暢通。王濬是西晉名將,多謀善戰,任益州刺史時修造戰船、組建水軍,率部順流而下,攻克石頭城,接受孫皓投降,實現西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