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宣是王莽末年的赤眉軍將領。


    徐宣,表字驕穉(也有說其字為驕耭),本是東海郡(郡治位於郯縣,也就是現今山東郯城的北部地區)臨沂縣縣衙中的一名獄吏。此人不僅精通文墨,對於《易經》更是有著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時光迴溯至王莽統治末年,彼時天下動蕩不安,局勢一片混亂。就在天鳳五年(即公元 18 年)的時候,琅琊郡(郡治設在東武,相當於如今山東諸城一帶)有位名叫樊崇之人,他集結了足足一百名飽受饑餓折磨的民眾,於莒縣(當今山東省的沂莒縣境內)發動了起義。這支起初規模並不大的隊伍,卻如同滾雪球一般迅速壯大起來,人數很快便突破了萬人。


    受到樊崇這一舉動的鼓舞,徐宣毅然決然地與同鄉好友謝祿以及楊音等人各自召集起一批人馬,並紛紛予以響應。此外,還有來自琅琊郡東莞(即今山東沂水地域)的逄安所率領的隊伍加入其中。如此一來,各方力量匯聚在一起,總人數多達數萬人。隨後,他們齊心協力,一同投奔樊崇旗下,並共同推舉樊崇擔任統帥一職,對外號稱“赤眉軍”。自此以後,這支以樊崇為首的起義軍開始踏上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征程……


    赤眉軍自成立以來,其征戰曆程可謂波瀾壯闊、跌宕起伏。


    話說徐宣等人投靠樊崇之後,他們先是隨著樊崇所率領的部隊在泰山一帶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整頓。經過這段時間的休整與訓練,赤眉軍士氣大振,隨即揮師南下,殺迴莒地。然而,麵對堅固的縣城城牆,盡管赤眉軍將士們奮勇作戰,但最終還是未能成功攻下城池。於是,他們果斷決定轉戰他處,一路前行來到了姑幕(即如今的諸城西部)。


    時光荏苒,轉眼已至天鳳六年(公元 19 年)。此時的赤眉軍已然成為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勁旅。這一年,他們遭遇了田況統領的官兵。雙方在戰場上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赤眉軍上下一心,英勇無畏,最終以破竹之勢大敗敵軍,殲敵達萬餘人之多!這場輝煌的勝利讓赤眉軍聲名遠揚,也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鬥誌。緊接著,他們乘勝追擊,再度重返泰山,稍作停留後,又馬不停蹄地前往東海郡的南城(現今位於棗莊市北部)屯駐休整。


    經過一段時間的養精蓄銳,赤眉軍實力愈發強大。更始二年(公元 24 年),赤眉軍決定揮師西進,直指長安。當他們進入潁川地區時,根據戰略需要,兵分兩路前進。其中一路由徐宣、謝祿等人統率,這支隊伍勢如破竹,迅速攻克了陽翟(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禹縣)。而後繼續向西挺進,直逼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南)。在此地,他們遭遇了更始政權的河南太守。一番激戰過後,赤眉軍成功將其斬殺,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為了盡快攻占長安,實現推翻更始政權的目標,赤眉軍再次巧妙分兵。這次,他們分別選擇從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和陸渾關(今河南宜陽東南)兩個方向向關中進軍。徐宣、謝祿、楊音等人所率部隊直奔弘農,並憑借著過人的勇氣和出色的戰術,一舉攻破了由劉均鎮守的陸渾關。至此,赤眉軍距離長安已經越來越近……


    話說那更始三年,即公元 25 年的六月時分,赤眉大軍如洶湧潮水般進抵至華陰之地,也就是現今陝西省華陰市的東部區域。在這風雲變幻之際,赤眉軍毅然擁立了劉盆子登上皇位,並定年號為建世,從此開啟了一段新的曆史篇章。


    而在這支龐大的軍隊之中,有一人名叫徐宣。此人不僅能夠識文斷字,更是對那深奧的《易經》有著深入的研究和領悟,堪稱赤眉眾將領裏少有的文化之士。正因如此,他得到了首領們的一致認可與推崇,最終被共同推舉為赤眉軍的丞相,肩負起了重要的領導責任。


    然而好景不長,赤眉軍在成功推翻更始帝劉玄僅僅過去短短四個月之後,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糧食補給出現嚴重困難。麵對這一棘手問題,無奈之下赤眉軍隻得暫時舍棄繁華的長安城,轉而向著隴地進發,期望能在那裏尋得足夠的食物以維持生計。可惜事與願違,盡管曆經艱辛抵達隴地,但此地所能提供的糧草依然遠遠無法滿足赤眉軍的需求。


    於是乎,赤眉軍再次踏上征程,選擇向東迴歸故土。但此時他們的命運早已被劉秀緊緊盯上,這位雄才大略的人物派出得力部將馮異等人予以阻擊。雙方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最終赤眉軍難敵劉秀大軍的強大攻勢,敗下陣來。


    到了建武三年,也就是公元 27 年的正月,走投無路的樊崇、徐宣以及其他一眾赤眉軍首領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率領殘部向劉秀投降。劉秀展現出了非凡的氣度和胸懷,他當機立斷地下令赦免樊崇、徐宣、逢安、楊音、謝祿等三十多位赤眉首領所犯下的罪行,並將他們統統妥善安置在洛陽城居住,讓這些曾經馳騁沙場的豪傑們得以在相對安穩的環境中度過餘生。


    在建武三年那個炎熱的夏天,陽光無情地炙烤著大地,空氣中彌漫著沉悶的氣息。而就在此時,一場驚心動魄的密謀正在洛陽城中悄然展開。


    樊崇和逄安這兩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不甘心失敗的命運,秘密策劃著逃離洛陽,重新召集他們的舊部,以期能夠東山再起,再次掀起一番波瀾壯闊的事業。然而,天不遂人願,他們的計劃最終還是敗露了。消息傳到了劉秀的耳中,這位英明神武的君主自然不會坐視不管,於是下令將樊崇和逄安處死。


    相比之下,徐宣則顯得格外明智和幸運。他並沒有參與到這場充滿風險的密謀之中,從而避免了殺身之禍。當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徐宣選擇與同鄉楊音一同踏上歸鄉之路。一路上,兩人感慨萬千,迴憶起往昔的崢嶸歲月,心中既有對過去的留戀,也有對未來平靜生活的憧憬。


    終於,他們迴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這裏的山山水水依然如故,熟悉的街巷、親切的麵孔讓他們感到無比溫暖。在家鄉的日子裏,徐宣和楊音過上了平淡而又充實的生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鄰裏鄉親和睦相處,享受著那份寧靜與安詳。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多年後的一天,徐宣在自己家中安然離世。迴顧他的一生,雖然曆經風雨,但在關鍵時刻總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尤其是當初向劉秀投降之時,他那應對得體的表現給劉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得到了“鐵中錚錚,庸中佼佼”這樣極高的評價。


    徐宣的故事就這樣在家鄉傳頌開來,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他的智慧和勇氣,以及那份對故鄉的深深眷戀,都永遠銘刻在了人們的心中。


    缺乏長遠規劃的警示:赤眉軍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很大的軍事勝利,推翻了更始政權並占領長安,但由於他們對未來沒有長遠的規劃和戰略思考,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徐宣作為赤眉軍的重要將領和丞相,其參與的這一段曆史經曆成為後世農民起義軍的重要借鑒。後來的農民起義領導者們意識到,僅僅依靠軍事力量和一時的勝利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合理的統治策略和長遠的發展規劃,才能建立穩定的政權。


    內部團結與組織建設的重要性:赤眉軍內部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雖然在起義初期能夠保持相對的團結,但隨著局勢的發展,這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徐宣等人在赤眉軍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反映出內部領導結構和權力分配的複雜性。這提醒後世的起義軍或政治團體,要重視內部的團結和組織建設,建立明確的領導體係和決策機製,以確保團體的穩定和發展。


    文化形象方麵:鐵中錚錚、庸中佼佼的典故:赤眉軍被劉秀打敗之後,徐宣等赤眉軍首領向劉秀投降。徐宣在投降時應對得體,被劉秀稱為“鐵中錚錚,庸中佼佼”。這一典故流傳下來,成為形容一個人才能出眾、在平凡中表現突出的代名詞。這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和文化內涵,也讓徐宣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被後人所銘記。


    曆史研究方麵:為研究農民起義提供案例:赤眉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軍之一,徐宣作為其中的重要將領,其經曆和行為為曆史學家研究農民起義的起因、發展、組織形式、領導結構等方麵提供了具體的案例和素材。通過對徐宣以及赤眉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漢末年的社會矛盾、民眾的生存狀況以及農民起義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對地方曆史文化的影響:徐宣的活動範圍主要在山東、河南等地,他所參與的赤眉軍起義在這些地區留下了曆史遺跡和傳說,成為當地曆史文化的一部分。這些遺跡和傳說不僅是對曆史的見證,也對當地的文化傳承和旅遊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對赤眉軍將領徐宣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文化素養與領導能力:


    文化優勢:在以農民為主、大多不識字的赤眉軍中,徐宣原是縣衙獄吏,通文墨且曉《易經》,這使他成為起義軍中少有的文化人。這種文化素養在一定程度上為他贏得了尊重和地位,也為他在赤眉軍的發展中提供了一定的優勢。例如在劉盆子稱帝後,眾人因他的文化水平推選他為丞相,這體現了他在赤眉軍群體中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領導表現:在赤眉軍的軍事行動中,徐宣展現出了一定的領導能力。他參與了赤眉軍的諸多軍事決策和行動,與樊崇等人一起帶領赤眉軍取得了不少勝利,如成昌之戰大敗王莽的官兵等。在赤眉軍轉戰四方、進攻長安等過程中,徐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赤眉軍的發展壯大做出了貢獻。


    政治眼光與決策能力:


    戰略決策:徐宣能夠認清當時的政治形勢,做出一些較為明智的決策。在更始政權建立後,赤眉軍曾選擇與更始政權合作,但因受到歧視與排斥,徐宣等人果斷決定脫離更始政權,繼續獨立發展。後來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建立自己的政權,這一係列決策都顯示出徐宣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和決策能力。


    投降之舉:赤眉軍被劉秀擊敗後,徐宣建議樊崇等人投降劉秀,這一決策雖然使赤眉軍失去了獨立地位,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避免了赤眉軍全軍覆沒的命運,為赤眉軍將領和士兵們爭取到了一定的生存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徐宣的決策是較為務實和明智的。


    個人品行與忠誠度:個人品行:徐宣在投降劉秀後的表現,體現出他較為靈活的處世態度和一定的口才。麵對劉秀的詢問,他應對得體,說出“今日得降,猶去虎口歸慈母,誠歡誠喜,無所恨也”這樣的話,既表達了投降的誠意,又巧妙地迎合了劉秀的心理,展現出他的機敏和應變能力。


    忠誠度:在赤眉軍內部,徐宣的忠誠度相對較高。赤眉軍被劉秀擊敗後,樊崇、逄安曾密謀逃出洛陽,召集舊部東山再起,但徐宣沒有參與這一計劃,說明他對投降劉秀後的處境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也表現出他對新政權的一定程度的忠誠。


    不過,徐宣作為赤眉軍將領,其行為和決策也受到當時曆史背景和農民起義局限性的影響。赤眉軍在起義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長遠的政治規劃和治理能力等。徐宣作為赤眉軍的重要將領,也難以完全擺脫這些局限性。總體而言,徐宣是一位具有一定文化素養、領導能力和政治眼光的農民起義軍將領。


    赤眉阻亂,盆子探符。雖盜皇器,乃食均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徐氏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緩安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緩安甫並收藏徐氏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