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 年,宛如曆史長河中一段波瀾起伏的湍急暗流,注定是動蕩不安的一年。法國的淪陷,猶如一場毀滅性的風暴,瞬間打破了歐洲原有的勢力平衡,引發了一係列連鎖反應,讓整個歐洲大陸陷入了更加錯綜複雜的局勢之中。


    英國海軍趁此良機,果斷出手,以雷霆之勢徹底封鎖了英吉利海峽。這條連接歐洲大陸與英倫三島的重要水道,此刻宛如被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所阻隔,德國與外界的海上貿易通道被無情切斷。商船無法進出,物資運輸被迫停滯,這給德國的經濟和軍事補給都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德國仿佛被困在了一座無形的牢籠之中。


    不僅如此,英國還采取了更為決絕的行動,對法國海軍實施毀滅性打擊,將其幾乎夷為平地。希特勒原本精心謀劃,企圖獨占法國艦隊,借此大幅提升德國海軍實力,進而在歐洲海域占據更有利的戰略地位。然而,英國的這一狠招,讓希特勒的美夢瞬間化為泡影,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這接連的挫折,如同重錘一般,狠狠地敲擊著希特勒的內心,讓他怒不可遏,心中的怒火如同洶湧的岩漿,在胸膛中劇烈翻滾。


    為了打破英軍對英吉利海峽的嚴密封鎖,衝破眼前的困局,開辟新的戰略局麵,德國統帥部絞盡腦汁,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製定了一項名為“海獅計劃”的宏大戰略,期望通過這一計劃迫使英國屈服,重新奪迴歐洲戰場的主動權。


    “海獅計劃”的核心構想,是在強大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強行突破英吉利海峽這一天然屏障,實現大規模登陸、入侵並最終占領英國的宏偉目標。


    最初的計劃藍圖中,德國海軍肩負著至關重要的使命,負責運輸陸軍部隊浩浩蕩蕩地橫渡英吉利海峽,在英國東南海岸實施登陸作戰。陸軍部隊將遵循精心製定的戰略規劃,分階段穩步推進,如同潮水般逐步侵蝕英國的領土,直至將整個英國納入德國的掌控之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異常殘酷。德國,作為一個在資源和工業基礎上相對受限的國家,底子薄弱,資源匱乏,無法像傳統海上強國那樣,投入大量資源建造足夠數量且性能強大的軍艦。這導致德國海軍實力相對薄弱,難以承擔起如此大規模、高風險的渡海運輸任務。此外,英吉利海峽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變幻莫測的氣候條件,也成為了德國海軍難以逾越的障礙。狂風暴雨時常肆虐,濃霧彌漫的天氣更是頻繁出現,這不僅給渡海行動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還極大地增加了作戰計劃實施的難度。


    鑒於這些重重困難,希特勒不得不對“海獅計劃”做出重大調整。他將計劃的重點轉向先由空軍全力以赴奪取英吉利海峽的製空權。隻有掌控了天空,才能為後續的登陸作戰創造有利條件,為德國陸軍的順利登陸鋪平道路。這一轉變,本質上是德國在自身實力局限下的無奈之舉,無奈地將原本以海戰為主導的戰略,轉變為以空戰為核心,凸顯了小國在戰爭中的諸多無奈與困境。


    對於“海獅計劃”,朱由檢從一開始就持有深深的質疑態度,甚至可以說是嗤之以鼻,完全看不上這項計劃。他憑借著敏銳的戰略眼光和對局勢的深刻洞察,不止一次地向希特勒發出警示:“英國在先前的戰爭中已然元氣大傷,陸軍裝備遭受了毀滅性的損失。尤其是坦克、大炮這類重型武器,英軍損失的數量高達上萬門之巨。如此慘重的損失,使得英國在一兩年之內根本無法恢複元氣,短期內對德國難以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德國當下最明智的做法,應當是采取懷柔策略,安撫英國,而不是進一步刺激它,激化矛盾。不妨耐心等待,待英國國內反戰浪潮如燎原之火般興起之時,再適時尋求與之媾和的機會,這才是當下的上策。與此同時,德國應當將主要精力放在完善軍事工業體係上,爭分奪秒地完成戰時體製的全麵安排,全力投入生產大量的武器裝備,以增強自身的軍事實力。


    就以坦克為例,相較於蘇聯性能卓越的 t34 坦克,德國現有的三號、四號坦克不僅優勢並不明顯,而且在數量上更是稀少得可憐。據我所掌握的確切數據,德軍坦克的保有量不足五千輛,而蘇俄的坦克總量卻多達一萬多輛。如此懸殊的對比之下,德軍裝甲部隊在數量和性能上都處於明顯的劣勢。


    海軍方麵,德軍的劣勢更是一目了然,根本無法與實力雄厚、底蘊深厚的英國皇家海軍相抗衡。即便德國僥幸獲得了土倫軍港的幾十艘法國軍艦,其海軍實力依然難以望英國項背。依我之見,德國應當刻不容緩地抓緊生產驅逐艦和航空母艦,擴大海軍實力。特別是要加快推進齊柏林號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盡快提升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才能在未來的戰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朱由檢的這一番苦口婆心的建議,卻在德國國內遭遇了強大的阻力,而這阻力的源頭便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戈林,作為德國空軍的最高統帥,權力欲極度膨脹,對自身在德國軍事體係中的權勢和地位極為看重。在他狹隘的認知裏,德國海軍發展航母及艦載機部隊,無疑是對空軍力量和地位的公然挑戰與嚴重削弱,會直接威脅到自己苦心經營的權勢版圖。因此,他絕不允許有任何航空力量遊離於自己的絕對掌控之外。


    出於對空軍自身資源和利益的過度維護,戈林堅決抵製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海軍用於航母建造。在他眼中,資源理應毫無保留地優先保障空軍的發展。這些資源應當被用於生產更多先進、高性能的飛機,大規模建設布局更為合理的機場,以及培養更多優秀的飛行員等方麵,以此不斷鞏固和增強空軍的作戰能力,確保空軍在德國軍事體係中的核心地位。


    在戈林的強力阻撓下,空軍負責的與航母配套的停機坪建設以及艦載機的配備工作,始終無法按照計劃順利推進並配套到位。這一係列的延誤和阻礙,直接導致齊柏林號航空母艦陷入了極為尷尬的“有艦無機”的困境。原本承載著德國海軍崛起希望的齊柏林號,因缺乏必要的空中力量支持,無法形成完整的戰鬥力,嚴重影響了該航母的建造進程和最終服役,使其成為了德國海軍建設道路上的一大遺憾。


    戈林的這一係列自私且短視的做法,讓朱由檢大為光火。他深知戈林的行為不僅嚴重阻礙了德國海軍的發展,更可能對整個戰局產生災難性的影響。於是,朱由檢決定聯合同樣對戈林的做法深感不滿的海軍元帥鄧尼茨,共同向希特勒施壓,強烈要求解除戈林的空軍司令職務,換上能力出眾、口碑頗佳且更具戰略眼光的空軍元帥凱塞林,期望借此扭轉德國空軍的戰略方向,挽救“海獅計劃”以及德國未來的戰局。


    然而,希特勒與戈林之間的私人關係極為親密,他們在長期的共事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這種私人情感的紐帶,使得希特勒對戈林深信不疑,難以割舍。麵對朱由檢和鄧尼茨的強烈要求,希特勒破天荒地拒絕了他們的建議。他麵露難色,無奈地說道:“朱大哥,我與戈林的交情之深厚,你是再清楚不過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實在不可能輕易撤銷他空軍司令的職位。不過,你提出的加緊建造齊柏林航母的建議,確實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一定會認真考慮並積極采納,盡最大努力推動航母的建造工作。”


    朱由檢心裏明白,自己雖然與希特勒有著一定的交情,但終究無法幹涉希特勒在德國空軍內部的人事安排。畢竟,希特勒與戈林之間的關係,遠比自己與希特勒更為親密和深厚。無奈之下,他也隻能選擇作罷。但朱由檢心中清楚,戈林的存在以及他對海軍發展的阻礙,已然給“海獅計劃”埋下了失敗的種子,這也注定了德國的“海獅計劃”最終會走向徹底失敗的結局。


    朱由檢暗自思忖,或許讓希特勒吃點苦頭並非壞事。隻有經曆挫折與失敗的洗禮,希特勒日後才會更加虛心地聽取他人的建議,變得更加謹慎和理智。當下的希特勒,在接連的勝利之後,已然有些驕傲膨脹,適當消耗一下德國的實力,反而更有助於提升大明王朝在歐洲局勢中的影響力,使大明在這場複雜的國際博弈中占據更為有利的地位。


    果不其然,在戈林剛愎自用的領導下,德國空軍在執行“海獅計劃”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預定的戰略軌道。由於戈林在戰略上的短視,德國空軍在爭奪製空權的戰鬥中陷入了一係列困境。他們未能充分考慮到英國空軍的頑強抵抗以及英國本土防空體係的強大實力,盲目地發動攻擊,導致自身損失慘重。“海獅計劃”這一原本寄予厚望的戰略規劃,最終功敗垂成,化為了泡影。


    德國在這場戰略博弈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了大量的空軍力量,也讓其在歐洲戰場累積的戰略優勢瞬間喪失,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塞外一片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塞外一片雪並收藏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