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教我學針灸》解密足厥陰肝經奧秘
在古色古香的醫館中,孫思邈結束了對膽經的講授,稍作休憩後,便將目光聚焦在足厥陰肝經的講解上。他清了清嗓子,聲如洪鍾,開啟了這場關於肝經知識的傳承。
“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此處氣血如涓涓細流開始匯聚。”孫思邈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在自己的足趾上比劃,“它沿著足背,緩緩上行至內踝前一寸處,再沿著脛骨內緣,如同一條隱秘的絲線,在內踝上八寸處,巧妙地從足太陰脾經之後穿出,繼續它的循行之路。它上行過膝內側,沿著大腿內側中線,深入至陰毛中,環繞陰器,而後抵達小腹,緊緊挾於胃的兩旁,與肝髒相連,又與膽絡屬,髒腑之間通過經絡緊密相連。隨後,它穿過膈肌,分布於脅肋部,再沿著喉嚨的後方,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目係,從額部穿出,最終與督脈在頭頂部交匯。它還有兩支重要的分支,一支從目係分出,下行於頰裏,環繞在口唇的內側;另一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與手太陰肺經交接,完成了整個經絡係統的循環往複。”
孫思邈端起茶杯,輕抿一口,接著說道:“肝主疏泄,主藏血,而肝經對情誌、生殖、血液等方麵的疾病有著舉足輕重的調節作用。情誌不舒、生殖功能異常、血液運行不暢,都與肝經息息相關。”
隨後,孫思邈開始介紹肝經的穴位:“肝經一側共有14個穴位,它們就像一串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經絡之上,各自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首先是大敦穴,在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此穴為肝經的井穴,猶如源頭之水,可激發肝經氣血。”孫思邈邊說邊拿起一根銀針,向眾人展示,“針刺時,需淺刺0.1 - 0.2寸,手法要輕柔,不可過深,以免損傷氣血。艾灸時,用艾條溫和灸3 - 5分鍾,能起到溫通經絡、迴陽救逆的作用。日常按摩時,可用拇指指甲垂直掐按穴位,每次1 - 3分鍾,以有酸脹感為宜,可輔助治療疝氣、遺尿、月經不調等疾病。”
“行間穴,位於足背側,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孫思邈指著自己的足背說道,“針刺可直刺0.5 - 0.8寸,通過刺激此穴,能清肝瀉火。艾灸時,用艾條溫和灸5 - 10分鍾,可借助艾草的純陽之力,驅散肝經鬱熱。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適中,每次2 - 3分鍾,對頭痛、目眩、目赤腫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至關重要。”孫思邈的語氣中充滿了強調,“它位於足背,第1、2蹠骨間,蹠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針刺直刺0.5 - 0.8寸,可平肝息風、清熱利濕,對肝鬱氣滯、頭痛眩暈等病症療效顯著。艾灸時,用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激發肝髒的元氣。按摩時,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每次3 - 5分鍾,可根據虛實采用不同的手法,實證時手法稍重,以瀉肝火;虛證時手法輕柔,以補肝血。”
“中封穴,在足背側,足內踝前,商丘與解溪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孫思邈接著介紹,“針刺直刺0.5 - 0.8寸,可調理肝經氣血。艾灸艾條溫和灸5 - 10分鍾,能溫養氣血。按摩時,用食指指腹點按,每次1 - 3分鍾,對疝氣、遺精、小便不利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蠡溝穴,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麵的中央。”孫思邈邊說邊在自己的小腿上指出穴位位置,“針刺平刺0.5 - 0.8寸,可調節肝經經氣。艾灸艾條溫和灸5 - 10分鍾,能疏通經絡。按摩時,用拇指指腹上下推擦,每次2 - 3分鍾,常用於改善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婦科疾病。”
“中都穴,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麵的中央。”孫思邈繼續講解,“針刺直刺0.5 - 1寸,可調節氣血,緩解疼痛。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散寒止痛。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鍾,對疝氣、崩漏等病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膝關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髁的後下方,陰陵泉後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孫思邈屈膝,展示穴位位置,“針刺直刺1 - 1.5寸,可疏通膝關節周圍的經絡氣血。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溫通關節。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鍾,能輔助治療膝髕腫痛、下肢痿痹等疾病。”
“曲泉穴,屈膝時,在膝內側,膝關節內側麵橫紋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孫思邈邊屈膝邊說道,“針刺直刺1 - 1.5寸,可調理肝腎,通利關節。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補益肝腎。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鍾,對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陰包穴,在大腿內側,股骨內上髁上4寸,縫匠肌後緣。”孫思邈在自己的大腿上指出穴位,“針刺直刺1 - 2寸,可調節肝經氣血,疏通經絡。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散寒通絡。按摩時,用手掌拍打或拇指按揉,每次3 - 5分鍾,可改善月經不調、遺尿等症狀。”
“足五裏穴,在大腿內側,氣衝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孫思邈講解道,“針刺直刺1 - 2寸,可調節下焦氣血。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溫陽散寒。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鍾,對少腹脹痛、小便不通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陰廉穴,在大腿內側,氣衝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孫思邈繼續介紹,“針刺直刺1 - 2寸,可調理肝經氣血,治療下焦病症。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溫通經絡。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鍾,可緩解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症狀。”
“急脈穴,在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衝外下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開2.5寸。”孫思邈特別提醒,“針刺時一定要避開動脈,直刺0.5 - 1寸,手法要謹慎。艾灸艾條溫和灸5 - 10分鍾,能溫經散寒。按摩時,用食指和中指指腹輕輕按揉,每次1 - 3分鍾,可輔助治療疝氣、陰挺等疾病。”
“章門穴,在側腹部,當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孫思邈用手在側腹部比劃著,“針刺斜刺0.5 - 0.8寸,可調理脾胃,疏肝理氣。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健脾和胃。按摩時,用手掌順時針按揉,每次3 - 5分鍾,對腹痛、腹脹、泄瀉等脾胃疾病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期門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孫思邈最後介紹道,“針刺斜刺0.5 - 0.8寸,可疏肝理氣,寬胸解鬱。艾灸艾條溫和灸5 - 10分鍾,能溫通氣血。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鍾,常用於緩解胸脅脹痛、嘔吐等症狀。”
我全神貫注地聆聽著孫思邈的每一句話,手中的筆不停地記錄著重點。在孫思邈講解的過程中,我不時地在自己身上尋找對應的穴位,用手指輕輕按壓,感受著穴位的位置和刺激後的反應。心中不斷思索著如何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巧妙地運用這些穴位,為患者解除病痛。
在古色古香的醫館中,孫思邈結束了對膽經的講授,稍作休憩後,便將目光聚焦在足厥陰肝經的講解上。他清了清嗓子,聲如洪鍾,開啟了這場關於肝經知識的傳承。
“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此處氣血如涓涓細流開始匯聚。”孫思邈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在自己的足趾上比劃,“它沿著足背,緩緩上行至內踝前一寸處,再沿著脛骨內緣,如同一條隱秘的絲線,在內踝上八寸處,巧妙地從足太陰脾經之後穿出,繼續它的循行之路。它上行過膝內側,沿著大腿內側中線,深入至陰毛中,環繞陰器,而後抵達小腹,緊緊挾於胃的兩旁,與肝髒相連,又與膽絡屬,髒腑之間通過經絡緊密相連。隨後,它穿過膈肌,分布於脅肋部,再沿著喉嚨的後方,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目係,從額部穿出,最終與督脈在頭頂部交匯。它還有兩支重要的分支,一支從目係分出,下行於頰裏,環繞在口唇的內側;另一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與手太陰肺經交接,完成了整個經絡係統的循環往複。”
孫思邈端起茶杯,輕抿一口,接著說道:“肝主疏泄,主藏血,而肝經對情誌、生殖、血液等方麵的疾病有著舉足輕重的調節作用。情誌不舒、生殖功能異常、血液運行不暢,都與肝經息息相關。”
隨後,孫思邈開始介紹肝經的穴位:“肝經一側共有14個穴位,它們就像一串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經絡之上,各自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首先是大敦穴,在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此穴為肝經的井穴,猶如源頭之水,可激發肝經氣血。”孫思邈邊說邊拿起一根銀針,向眾人展示,“針刺時,需淺刺0.1 - 0.2寸,手法要輕柔,不可過深,以免損傷氣血。艾灸時,用艾條溫和灸3 - 5分鍾,能起到溫通經絡、迴陽救逆的作用。日常按摩時,可用拇指指甲垂直掐按穴位,每次1 - 3分鍾,以有酸脹感為宜,可輔助治療疝氣、遺尿、月經不調等疾病。”
“行間穴,位於足背側,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孫思邈指著自己的足背說道,“針刺可直刺0.5 - 0.8寸,通過刺激此穴,能清肝瀉火。艾灸時,用艾條溫和灸5 - 10分鍾,可借助艾草的純陽之力,驅散肝經鬱熱。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適中,每次2 - 3分鍾,對頭痛、目眩、目赤腫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至關重要。”孫思邈的語氣中充滿了強調,“它位於足背,第1、2蹠骨間,蹠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針刺直刺0.5 - 0.8寸,可平肝息風、清熱利濕,對肝鬱氣滯、頭痛眩暈等病症療效顯著。艾灸時,用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激發肝髒的元氣。按摩時,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每次3 - 5分鍾,可根據虛實采用不同的手法,實證時手法稍重,以瀉肝火;虛證時手法輕柔,以補肝血。”
“中封穴,在足背側,足內踝前,商丘與解溪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孫思邈接著介紹,“針刺直刺0.5 - 0.8寸,可調理肝經氣血。艾灸艾條溫和灸5 - 10分鍾,能溫養氣血。按摩時,用食指指腹點按,每次1 - 3分鍾,對疝氣、遺精、小便不利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蠡溝穴,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麵的中央。”孫思邈邊說邊在自己的小腿上指出穴位位置,“針刺平刺0.5 - 0.8寸,可調節肝經經氣。艾灸艾條溫和灸5 - 10分鍾,能疏通經絡。按摩時,用拇指指腹上下推擦,每次2 - 3分鍾,常用於改善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婦科疾病。”
“中都穴,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麵的中央。”孫思邈繼續講解,“針刺直刺0.5 - 1寸,可調節氣血,緩解疼痛。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散寒止痛。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鍾,對疝氣、崩漏等病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膝關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髁的後下方,陰陵泉後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孫思邈屈膝,展示穴位位置,“針刺直刺1 - 1.5寸,可疏通膝關節周圍的經絡氣血。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溫通關節。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鍾,能輔助治療膝髕腫痛、下肢痿痹等疾病。”
“曲泉穴,屈膝時,在膝內側,膝關節內側麵橫紋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孫思邈邊屈膝邊說道,“針刺直刺1 - 1.5寸,可調理肝腎,通利關節。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補益肝腎。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鍾,對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陰包穴,在大腿內側,股骨內上髁上4寸,縫匠肌後緣。”孫思邈在自己的大腿上指出穴位,“針刺直刺1 - 2寸,可調節肝經氣血,疏通經絡。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散寒通絡。按摩時,用手掌拍打或拇指按揉,每次3 - 5分鍾,可改善月經不調、遺尿等症狀。”
“足五裏穴,在大腿內側,氣衝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孫思邈講解道,“針刺直刺1 - 2寸,可調節下焦氣血。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溫陽散寒。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鍾,對少腹脹痛、小便不通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陰廉穴,在大腿內側,氣衝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孫思邈繼續介紹,“針刺直刺1 - 2寸,可調理肝經氣血,治療下焦病症。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溫通經絡。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鍾,可緩解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症狀。”
“急脈穴,在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衝外下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開2.5寸。”孫思邈特別提醒,“針刺時一定要避開動脈,直刺0.5 - 1寸,手法要謹慎。艾灸艾條溫和灸5 - 10分鍾,能溫經散寒。按摩時,用食指和中指指腹輕輕按揉,每次1 - 3分鍾,可輔助治療疝氣、陰挺等疾病。”
“章門穴,在側腹部,當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孫思邈用手在側腹部比劃著,“針刺斜刺0.5 - 0.8寸,可調理脾胃,疏肝理氣。艾灸艾條溫和灸10 - 15分鍾,能健脾和胃。按摩時,用手掌順時針按揉,每次3 - 5分鍾,對腹痛、腹脹、泄瀉等脾胃疾病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期門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孫思邈最後介紹道,“針刺斜刺0.5 - 0.8寸,可疏肝理氣,寬胸解鬱。艾灸艾條溫和灸5 - 10分鍾,能溫通氣血。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鍾,常用於緩解胸脅脹痛、嘔吐等症狀。”
我全神貫注地聆聽著孫思邈的每一句話,手中的筆不停地記錄著重點。在孫思邈講解的過程中,我不時地在自己身上尋找對應的穴位,用手指輕輕按壓,感受著穴位的位置和刺激後的反應。心中不斷思索著如何在未來的臨床實踐中,巧妙地運用這些穴位,為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