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少陽膽侄


    當孫思邈向我講述足少陽膽經的奧秘時,一個散發著柔和光芒的透明人體模特,仿若從縹緲的醫道幻影中,緩緩浮現於我們眼前。它的經絡與穴位清晰可見,宛如一幅立體的人體經絡全息圖,每一條經絡的走向、每一個穴位的位置,都精準無誤地呈現出來,為我們直觀地展示著足少陽膽經的神秘脈絡 。


    “膽經起於目外眥,上達額角,後向下至耳後,再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又向後折至風池,沿頸下行至肩上,左右交會於大椎,前行入缺盆……”孫思邈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他一邊講述,一邊用手在人體模特上比劃著膽經的循行路線。


    足少陽膽經,一側共有44個穴位。這些穴位,如同夜空中一顆顆璀璨的星辰,沿著經絡的軌跡,有序地散布在人體的各個部位,各自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共同維持著身體的健康與平衡。此刻,就讓我們沿著這條神奇的經絡,逐個探尋這些穴位的奧秘。


    頭麵部穴位


    瞳子髎:此穴位於目外眥外側0.5寸的凹陷之處,恰似一位忠誠的衛士,默默守護著眼睛。艾灸時,將點燃的艾條懸於穴位上方2 - 3厘米處,施以溫和灸,讓溫熱的氣息徐徐滲透,持續5 - 10分鍾,對於目赤腫痛、目翳等眼部不適症狀,有著顯著的改善效果。日常按摩時,把食指指腹輕輕放置在穴位上,輕柔地做環形按揉,每次1 - 2分鍾,力度以產生微微酸脹感為宜,長期堅持,可使雙眼更加明亮有神。針灸時,可向後方斜刺0.3 - 0.5寸,注意操作輕柔,避免損傷眼球。


    聽會:處在耳屏間切跡與下頜骨髁突之間的凹陷裏,與耳部的健康息息相關。艾灸時,采用雀啄灸的方法,讓艾條如靈動的雀鳥啄食般,在穴位上方上下移動,每次操作10 - 15分鍾,對耳鳴、耳聾、牙痛等問題,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按摩時,雙手食指同時點按穴位,力度適中,每次保持1 - 2分鍾,可有效緩解耳部的各種不適。針刺時,直刺0.5 - 1寸,注意避開血管,防止出血形成血腫。


    上關:在耳前,下關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艾灸此穴位10 - 15分鍾,能有效緩解耳鳴、偏頭痛等症狀,給深受此類病痛困擾的人們帶來舒緩與慰藉。按摩時,用中指指腹輕輕按壓,每次1 - 2分鍾,以穴位處產生酸脹感為最佳狀態。針刺時,直刺0.5 - 1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深部重要結構。


    頷厭: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艾灸10 - 15分鍾,對於偏頭痛、眩暈等症狀,有著積極的調理作用。按摩時,用拇指指腹進行按揉,每次1 - 2分鍾,幫助放鬆頭部神經,減輕不適。針法宜平刺0.5 - 1寸,沿皮刺入,以減輕疼痛。


    懸顱:位於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艾灸10 - 15分鍾,可有效改善偏頭痛、麵腫等狀況,讓頭部恢複輕鬆舒適。按摩時,用食指指腹點按穴位,每次1 - 2分鍾,助力緩解病痛。針刺時,平刺0.5 - 1寸,注意針刺方向,避免意外。


    懸厘: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下1\/4與上3\/4交點處。艾灸10 - 15分鍾,能有效緩解偏頭痛、耳鳴等問題,為患者減輕痛苦。按摩時,用中指指腹輕輕揉按,每次1 - 2分鍾,促進氣血流通。針刺時,平刺0.5 - 1寸,施針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反應。


    曲鬢: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後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艾灸10 - 15分鍾,可減輕偏頭痛、頷頰腫等症狀,讓麵部恢複正常狀態。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壓穴位,每次1 - 2分鍾,緩解局部疼痛。針灸宜平刺0.5 - 1寸,操作時手法要穩。


    率穀:在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角孫直上方。艾灸10 - 15分鍾,對偏頭痛、眩暈等症狀療效顯著,幫助患者擺脫頭部的不適。按摩時,用雙手拇指同時按揉,每次1 - 2分鍾,增強按摩效果。針刺時,平刺0.5 - 1寸,進針時注意避開皮下血管。


    天衝:在頭部,當耳根後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穀後0.5寸。艾灸10 - 15分鍾,可調理頭痛、癲癇等症狀,為患者帶來康複的希望。按摩時,用食指指腹點按穴位,每次1 - 2分鍾,刺激穴位,調節身體機能。針刺時,平刺0.5 - 1寸,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整手法輕重。


    浮白: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1\/3與上1\/3交點處。艾灸10 - 15分鍾,能有效緩解頭痛、耳鳴等不適,讓患者重獲舒適。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鍾,促進氣血運行。針刺時,平刺0.5 - 1寸,不可大幅度提插撚轉,以防損傷組織。


    頭竅陰: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1\/3與下1\/3交點處。艾灸10 - 15分鍾,對偏頭痛、耳鳴等症狀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按摩時,用中指指腹按壓,每次1 - 2分鍾,緩解病痛。針刺可平刺0.5 - 1寸,進針後注意觀察患者表情變化。


    完骨: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下方凹陷處。艾灸10 - 15分鍾,可減輕頭痛、頰腫等症狀,讓患者的頭部和麵部恢複輕鬆。按摩時,用雙手食指同時按揉,每次1 - 2分鍾,增強治療效果。直刺0.5 - 1寸,注意進針角度,避免刺傷重要血管神經。


    本神:在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2\/3與外1\/3交點處。艾灸10 - 15分鍾,能有效調理頭痛、癲癇等症狀,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按摩時,用拇指指腹點按,每次1 - 2分鍾,調節身體的氣血和神經功能。針刺時,平刺0.5 - 1寸,操作過程中保持針身穩定。


    陽白:在額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艾灸5 - 10分鍾,可改善頭痛、眼瞼下垂等問題,讓額頭和眼部恢複正常狀態。按摩時,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穴位,每次1 - 2分鍾,以產生酸脹感為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針刺時,沿皮刺0.5 - 1寸,向眉梢方向刺入。


    頭臨泣: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艾灸10 - 15分鍾,對頭痛、目痛等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按摩時,用食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鍾,緩解頭部和眼部的疼痛。平刺0.5 - 1寸,注意進針的深度和角度,避免損傷周圍組織。


    目窗:在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臨泣後1寸。艾灸10 - 15分鍾,可有效緩解頭痛、目眩等不適,讓頭部和眼睛恢複舒適。按摩時,用中指指腹按壓,每次1 - 2分鍾,調節頭部的氣血運行。針刺時,平刺0.5 - 1寸,輕輕撚轉,不可強刺激。


    正營:在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臨泣後2寸。艾灸10 - 15分鍾,能調理頭痛、眩暈等症狀,為患者減輕痛苦。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 - 2分鍾,幫助放鬆頭部肌肉,緩解不適。平刺0.5 - 1寸,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把握針刺手法。


    承靈:在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臨泣後3寸。艾灸10 - 15分鍾,對頭痛、鼻塞等症狀有良好的調理效果,讓患者唿吸順暢,頭部輕鬆。按摩時,用食指指腹點按,每次1 - 2分鍾,促進鼻部和頭部的氣血流通。針刺時,平刺0.5 - 1寸,施針時動作要輕柔。


    腦空: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艾灸10 - 15分鍾,可減輕頭痛、頸項強痛等症狀,讓頭部和頸部恢複靈活與舒適。按摩時,用雙手拇指同時按揉,每次1 - 2分鍾,緩解頸部和頭部的肌肉緊張。直刺或斜刺0.5 - 1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深部腦組織。


    風池:在項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艾灸10 - 15分鍾,可有效緩解頭痛、感冒、頸項強痛等症狀,為身體抵禦疾病的侵襲。按摩時,雙手抱頭,用大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鍾,力度可稍重,以促進頸部和頭部的血液循環,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針刺時,向鼻尖方向斜刺0.8 - 1.2寸,注意進針方向和深度,嚴禁向上深刺,防止損傷延髓。


    軀幹部穴位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艾灸10 - 15分鍾,可有效調理肩背疼痛、上肢不遂、乳腺炎等症狀,讓肩部和乳房恢複健康。按摩時,用中指指腹按壓,每次2 - 3分鍾,以有強烈酸脹感為佳,促進肩部和胸部的氣血運行。針刺時,直刺0.5 - 0.8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傷肺尖,引發氣胸 。


    淵腋: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第4肋間隙中。艾灸10 - 15分鍾,能有效緩解胸脅痛,讓胸部恢複舒適。按摩時,用食指指腹點按,每次1 - 2分鍾,調節胸部的氣血流通。斜刺0.5 - 0.8寸,不可直刺、深刺,避免損傷內髒。


    輒筋:在側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艾灸10 - 15分鍾,可減輕胸脅痛、氣喘等症狀,讓唿吸更加順暢,胸部更加舒適。按摩時,用中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鍾,促進胸部的氣血運行和唿吸功能的改善。針刺時,斜刺0.5 - 0.8寸,注意針刺角度,防止損傷內部髒器。


    日月:在上腹部,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艾灸10 - 15分鍾,對脅肋疼痛、嘔吐、吞酸等肝膽疾病有顯著的療效,嗬護肝膽的健康。按摩時,用食指和中指指腹點按,每次1 - 2分鍾,力度適中,調節肝膽的功能,緩解相關症狀。斜刺0.5 - 0.8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肝髒等重要器官。


    京門: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當第12肋骨遊離端的下方。艾灸10 - 15分鍾,可有效調理腰痛、腹脹等症狀,讓腰部和腹部恢複舒適。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鍾,促進腰部和腹部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和脹滿。直刺0.5 - 1寸,進針時要緩慢,避免損傷腎髒。


    帶脈: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11肋骨遊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艾灸10 - 15分鍾,能有效改善月經不調、帶下等婦科問題,嗬護女性的生殖健康。按摩時,用手掌橫擦,每次3 - 5分鍾,以局部產生溫熱感為宜,調節女性的內分泌和生殖係統功能。直刺0.8 - 1.2寸,針刺時注意避開腹部大血管。


    五樞: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艾灸10 - 15分鍾,可緩解月經不調、腰胯痛等症狀,讓身體恢複舒適。按摩時,用食指指腹點按,每次1 - 2分鍾,調節腹部和腰部的氣血運行,緩解相關症狀。直刺0.8 - 1.2寸,進針過程中注意患者的反應。


    維道: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0.5寸。艾灸10 - 15分鍾,對月經不調、陰挺等婦科問題有積極的調理作用,幫助女性恢複健康。按摩時,用中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鍾,促進腹部和盆腔的氣血運行,改善相關症狀。向前下方斜刺0.8 - 1.2寸,操作時手法要輕柔。


    居髎: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艾灸15 - 20分鍾,可減輕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症狀,讓髖部和下肢恢複活力。按摩時,用手掌根按揉,每次3 - 5分鍾,促進髖部和下肢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麻木。直刺1 - 1.5寸,根據患者的胖瘦程度調整進針深度。


    下肢部穴位


    環跳: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艾灸15 - 20分鍾,對下肢痿痹、腰胯痛等症狀有極佳的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恢複下肢的正常功能。按摩時,用手掌根著力,上下推擦,每次3 - 5分鍾,以局部有熱感為宜,促進下肢和腰部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和麻木。直刺2 - 3寸,進針時要注意避開坐骨神經,可采用提插補瀉手法增強療效 。


    風市: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膕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艾灸15 - 20分鍾,可有效緩解下肢麻木、瘙癢等症狀,讓下肢恢複舒適。按摩時,用手掌上下擦動,每次3 - 5分鍾,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的營養供應。直刺1 - 1.5寸,可根據病情配合撚轉補瀉手法。


    中瀆:在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膕橫紋上5寸,股外肌與股二頭肌之間。艾灸15 - 20分鍾,能有效調理下肢痿痹、麻木等症狀,讓下肢恢複正常的運動和感覺功能。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鍾,促進下肢的氣血運行,緩解肌肉的緊張和麻木。直刺1 - 1.5寸,進針後可適當提插撚轉,增強針感。


    膝陽關:在膝外側,當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艾灸10 - 15分鍾,可減輕膝痛、下肢痿痹等症狀,讓膝關節恢複靈活。按摩時,用拇指指腹點按,每次1 - 2分鍾,促進膝關節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和腫脹。直刺1 - 1.5寸,注意針刺角度,避免損傷膝關節周圍組織。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作為筋會,艾灸15 - 20分鍾,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對筋脈拘攣、疼痛、下肢痿痹、脅肋疼痛等症狀療效顯著。針刺時可根據病情采用補瀉手法,如提插補瀉、撚轉補瀉等,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直刺1 - 1.5寸,進針後可探尋最佳針感,使針感向足部或膝關節上方傳導 。日常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鍾,力度由輕到重,以穴位處有明顯酸脹感為佳,經常刺激陽陵泉,可有效改善筋脈和下肢的健康狀況。


    下肢部穴位(續)


    陽交: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艾灸10 - 15分鍾,可調理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等症狀,讓身體恢複舒適。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 - 2分鍾,調節胸脅和下肢的氣血運行,緩解相關症狀。針刺時直刺0.5 - 1寸,行針時手法宜輕巧,避免大幅度提插撚轉造成局部不適。


    外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艾灸10 - 15分鍾,能有效緩解胸脅痛、下肢痿痹等症狀,讓身體恢複健康。按摩時,用食指指腹點按,每次1 - 2分鍾,促進胸脅和下肢的氣血流通,緩解疼痛和麻木。直刺0.5 - 1寸,進針後可輕微撚轉,以得氣為度,使針感沿經絡傳導。


    光明: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艾灸10 - 15分鍾,對目痛、夜盲等眼部問題有積極的調理作用,讓眼睛恢複明亮。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鍾,調節眼部和下肢的氣血運行,緩解眼部的不適。針刺時直刺0.5 - 1寸,可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采用相應補瀉手法,如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


    陽輔: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艾灸10 - 15分鍾,可減輕偏頭痛、下肢痿痹等症狀,讓頭部和下肢恢複舒適。按摩時,用中指指腹按壓,每次1 - 2分鍾,促進頭部和下肢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和麻木。直刺0.5 - 1寸,進針後可適當提插,增強針感,使治療效果更佳。


    懸鍾: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艾灸10 - 15分鍾,對中風、頸椎病、腰椎病等有良好的調理作用,幫助患者恢複健康。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 - 2分鍾,以產生酸脹感為度,促進全身的氣血運行,改善相關症狀。針刺時直刺0.5 - 1寸,可結合電針療法,選擇疏密波,增強對穴位的刺激,更好地發揮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功效。


    丘墟:在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艾灸5 - 10分鍾,可治療目赤腫痛、胸脅脹痛、下肢痿痹等症狀,讓身體恢複平衡。按摩時,用食指指腹按壓,每次1 - 2分鍾,力度適中,調節眼部、胸脅和下肢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和不適。針刺時直刺0.5 - 0.8寸,或向照海方向透刺,可增強對足部經絡氣血的調節作用,對相關病症的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足臨泣: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蹠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艾灸5 - 10分鍾,對偏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揉按,每次1 - 2分鍾,促進頭部和足部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和紅腫。針刺時直刺0.3 - 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對於實證、熱證引起的症狀,放血療法可起到清熱瀉火、通絡止痛的作用。


    地五會: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蹠趾關節)的後方,第4、5蹠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艾灸5 - 10分鍾,可緩解頭痛、脅痛等症狀,讓身體恢複舒適。按摩時,用食指指腹點按,每次1 - 2分鍾,調節頭部和足部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直刺0.3 - 0.5寸,進針後可輕輕撚轉,使針感向周圍擴散,以增強治療效果。


    俠溪: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艾灸5 - 10分鍾,能有效調理頭痛、耳鳴等症狀,讓頭部和耳部恢複舒適。按摩時,用拇指和食指指腹對捏,每次1 - 2分鍾,促進頭部和足部的氣血運行,緩解頭痛和耳鳴。針刺時直刺0.3 - 0.5寸,可根據病情適當行針,如頭痛劇烈者,可加強撚轉手法,以提高止痛效果。


    足竅陰:在足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艾灸5 - 10分鍾,可治療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讓頭部和眼部恢複健康。按摩時,用拇指指腹點按,每次1 - 2分鍾,力度適中,以微微酸脹感為度,刺激此處,能引氣血下行,減輕頭部的上炎之火,改善不適症狀 。針刺時淺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對於實熱上擾所致的頭部和眼部症狀,點刺放血能迅速瀉熱解毒,緩解病痛。


    孫思邈講解完,我沉浸在這奇妙的穴位世界中,一邊聽一邊在自己身上找準穴位,切實感受膽經的走向和穴位的位置。隨著對每個穴位的深入了解,孫思邈描述的經絡循行畫麵,在我腦海中愈發清晰、生動,仿佛能看到氣血沿著膽經奔騰不息,滋養著全身。這些穴位不僅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關鍵節點,更是我們日常養生保健、守護健康的秘密武器 。隻要善加利用,便能激發身體的自愈潛能,維持身心的和諧與平衡,踏上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健康之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山聖女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山聖女果並收藏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