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 年的英國利物浦,冬日的寒風凜冽地吹過街頭,這座城市的人們在忙碌與喧囂中度過著平凡的日子。然而,一起離奇的謀殺案即將打破這裏的寧靜,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塊巨石,激起層層漣漪,這便是後來震驚世界的“華萊士棋局謀殺案”。
威廉·赫伯特·華萊士是一位 52 歲的保險代理人,他性格內斂,平日裏最大的愛好便是國際象棋。他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在植物學、化學方麵有一定造詣,還擅長拉小提琴。他與妻子茱莉亞居住在利物浦的一條安靜街道上,過著平淡的生活。盡管他們的婚姻並非激情四溢,但也相敬如賓,在鄰居們眼中,他們是一對和睦的夫妻。
1 月 19 號的晚上,寒風唿嘯著掠過利物浦的大街小巷,華萊士像往常一樣來到利物浦中央象棋俱樂部,參加當地的國際象棋錦標賽。俱樂部裏燈火通明,棋手們或沉思、或對弈,氣氛緊張而熱烈。華萊士在棋盤前坐下,與對手麥卡特尼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較量。就在兩人激戰正酣之時,在俱樂部工作的比蒂給他捎來個口訊:25 分鍾之前,一個自稱 r.m.誇特羅的人打來電話,約華萊士明晚 7 點半到曼洛塢花園東路 25 號見麵,討論關於保險的事情。
華萊士雖然有些疑惑,但作為一名保險代理人,有客戶主動約見談業務也是常有的事。他在心裏默默記下了這個地址和時間,繼續專注於眼前的棋局。這一晚,他在俱樂部一直待到很晚才迴家,心中對明天的見麵既期待又有些許不安。
第二天晚上,華萊士按照約定的時間,乘坐電車前往城西的曼洛塢花園東路。一路上,他的心情有些忐忑,不知道這個神秘的誇特羅先生到底是何方神聖。當電車到達目的地附近時,他下車開始尋找 25 號。然而,令他驚訝的是,盡管曼洛塢花園南路、北路、西路都在那附近,但根本不存在曼洛塢花園東路。
華萊士感到十分困惑,他向幾個行人問了路,甚至還跑到曼洛塢花園西路 25 號去看了看,但始終沒有找到誇特羅的蹤跡。在那幾個街區轉悠了 45 分鍾之後,華萊士意識到自己可能被人戲耍了,決定打道迴府。此時的他,心情有些沮喪,不僅浪費了時間,還被這莫名其妙的事情搞得一頭霧水。
晚上 8 點 45 分左右,華萊士迴到了家中。當他用鑰匙打開門的那一刻,一股不祥的氣息撲麵而來。客廳裏一片漆黑,他摸索著打開燈,眼前的景象讓他驚呆了。他的妻子茱莉亞倒在客廳的地板上,頭部遭到棍棒重創,鮮血染紅了周圍的地麵,早已氣絕身亡。
華萊士驚恐地愣在原地,大腦一片空白。過了片刻,他才迴過神來,連忙跑到鄰居家,請求他們幫忙報警。鄰居們看到這慘狀,也都嚇得不輕,趕緊通知了警方。警方很快趕到了現場,開始對這起謀殺案進行調查。
警方在現場發現,房間裏有被翻動過的痕跡,似乎是一場入室搶劫。然而,房子的鎖並沒有被撬動的跡象,這讓警方感到十分疑惑。在客廳的角落裏,一件橡膠雨衣引起了警方的注意,雨衣上似乎有一些血跡,但經過檢測,這些血跡並不是茱莉亞的。馬桶裏有一點兒凝結的血塊,來源不明。此外,警方在現場沒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線索,也沒有發現兇手的指紋或腳印。
這起謀殺案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視,他們開始對華萊士進行調查。比蒂迴憶,當時他接起電話,與對方展開了如下對話:
“請問華萊士先生來了嗎?”
“抱歉,恐怕還沒有。”
“但他隨後會到是吧?”
“說不準,不過如果他要來的話估計快了,我建議您稍後打來。”
然而,這位誇特羅先生並未采納這個建議,而是讓比蒂幫他給華萊士捎個口信。盡管與華萊士相識 8 年之久的比蒂堅稱電話那一頭的聲音“低沉而粗啞”,不可能是華萊士,但警方還是開始懷疑這個神秘的“誇特羅”就是華萊士本人假冒。
調查發現,那晚誇特羅使用的電話亭緊挨著車站,而且距離華萊士的住宅僅僅 400 碼(約 360 米)。按比蒂接完電話的時間算起,距離華萊士到達俱樂部的時間前後差不多有 25 分鍾,假設兇手真的是華萊士,他離家後先溜去打了電話,以便為自己第二天的謀殺計劃提供不在場證明,隨後再坐車趕到俱樂部,這在時間上是完全可行的。此外,負責此案的調查員赫伯特·戈爾德還指出,中央國際象棋俱樂部的會員製度非常嚴格,外人不能通過普通的電話簿查到俱樂部的電話號碼。而華萊士並不是俱樂部的常客,在這之前他至少有兩個星期沒去下過棋了,這個神秘的誇特羅卻碰巧在他出現的當晚打來電話,這一切似乎都太過巧合。
警方將華萊士列為重大嫌疑人,並準備以謀殺罪對其進行起訴。華萊士堅稱自己是無辜的,他對警方的懷疑感到無比震驚和憤怒。他的辯護律師羅蘭德·奧利弗也開始為他進行辯護。奧利弗在辯護中拿出了一張布告欄的照片,上麵清晰顯示出華萊士將於 1 月 19 號來此參加他的第四輪比賽,這證明任何人都能從上麵得知華萊士的比賽安排,檢方“隻有華萊士自己知道他是否會去那個俱樂部”的論斷不攻自破。
但檢方並不示弱,他們同樣從這張對弈表上捕捉到另一個細節:按照比賽日程安排,華萊士也應該在 11 月 24 號和 12 月 5 號這兩天參賽,但是他並未出現——對弈表上麵的結果記錄顯示華萊士參加了 11 月 10 號與蘭皮爾的比賽並獲得了勝利,他的序號“6”後麵標記了代表勝利的“w”,而 11 月 24 號和 12 月 5 號的序號“6”後麵卻沒有標記。也就是說,自打首輪比賽過後,華萊士就再也沒有現過麵。因此,即使幕後殺手誇特羅真的存在,並且通過對弈表了解到華萊士的行蹤,他還是無法保證後者會在兩次缺席預訂賽程之後,又於 1 月 19 號突然迴歸,順利收到他的“口訊”。
1931 年 4 月 22 日,審判正式開始控辯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如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一種假設都可能被另一種完全相反的假設推翻,每一項證據,似乎都能同時支持兩種相互排斥的推斷。華萊士坐在被告席上,麵色蒼白,眼神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助。他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自己的清白,但陪審團似乎並不相信他。
經過四天的審判,盡管華萊士堅稱自己清白無辜,懷特法官在總結陳詞時也傾向於無罪判決,但陪審團經過一個小時的審議,最終還是根據一位送奶小工的證言,認定華萊士謀殺罪名成立,將其處以絞刑。當法官問華萊士還有什麽話可說的時候,他說:“我是無辜的,但我沒什麽可說的。”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1931 年 5 月 18 日,倫敦刑事上訴法庭受理了華萊士的上訴,並駁迴了原判,理由是“證據不足”。5 月 19 號,華萊士被無罪釋放。這一判決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媒體紛紛報道,民眾也對這起案件的真相充滿了好奇。
出獄後的華萊士嚐試重迴過去的平靜生活,但一切早已改變。從前的朋友都對他避而遠之,過去心愛的國際象棋,如今也不可能再玩了。原本體弱多病的他,加上精神上的折磨,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時隔一年,華萊士便死於腎病。
華萊士死後,這起謀殺案的真相,也隨他永遠埋進了墳墓。兇手使用的兇器從未被找到,兇手殺人的動機也從未被知曉。如果兇手不是華萊士,那麽他確實做到了完美犯罪:沒有一個人證,沒有任何線索,用懷特法官的話說,這是“犯罪史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天才謀殺”。如果兇手是華萊士,他也接近完美了,恰到好處的布局,恰到好處的不在場時間,他在活著的時候沒能被定罪——死後,也更加不可能了。
多年來,無數的偵探、學者和業餘愛好者都對這起案件進行過研究和分析,但始終沒有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華萊士棋局謀殺案成為了英國犯罪史上的一個謎團,一直困擾著人們,也成為了世界十大神秘懸案之一。或許,這個謎團將永遠無法解開,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疑問。
威廉·赫伯特·華萊士是一位 52 歲的保險代理人,他性格內斂,平日裏最大的愛好便是國際象棋。他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在植物學、化學方麵有一定造詣,還擅長拉小提琴。他與妻子茱莉亞居住在利物浦的一條安靜街道上,過著平淡的生活。盡管他們的婚姻並非激情四溢,但也相敬如賓,在鄰居們眼中,他們是一對和睦的夫妻。
1 月 19 號的晚上,寒風唿嘯著掠過利物浦的大街小巷,華萊士像往常一樣來到利物浦中央象棋俱樂部,參加當地的國際象棋錦標賽。俱樂部裏燈火通明,棋手們或沉思、或對弈,氣氛緊張而熱烈。華萊士在棋盤前坐下,與對手麥卡特尼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較量。就在兩人激戰正酣之時,在俱樂部工作的比蒂給他捎來個口訊:25 分鍾之前,一個自稱 r.m.誇特羅的人打來電話,約華萊士明晚 7 點半到曼洛塢花園東路 25 號見麵,討論關於保險的事情。
華萊士雖然有些疑惑,但作為一名保險代理人,有客戶主動約見談業務也是常有的事。他在心裏默默記下了這個地址和時間,繼續專注於眼前的棋局。這一晚,他在俱樂部一直待到很晚才迴家,心中對明天的見麵既期待又有些許不安。
第二天晚上,華萊士按照約定的時間,乘坐電車前往城西的曼洛塢花園東路。一路上,他的心情有些忐忑,不知道這個神秘的誇特羅先生到底是何方神聖。當電車到達目的地附近時,他下車開始尋找 25 號。然而,令他驚訝的是,盡管曼洛塢花園南路、北路、西路都在那附近,但根本不存在曼洛塢花園東路。
華萊士感到十分困惑,他向幾個行人問了路,甚至還跑到曼洛塢花園西路 25 號去看了看,但始終沒有找到誇特羅的蹤跡。在那幾個街區轉悠了 45 分鍾之後,華萊士意識到自己可能被人戲耍了,決定打道迴府。此時的他,心情有些沮喪,不僅浪費了時間,還被這莫名其妙的事情搞得一頭霧水。
晚上 8 點 45 分左右,華萊士迴到了家中。當他用鑰匙打開門的那一刻,一股不祥的氣息撲麵而來。客廳裏一片漆黑,他摸索著打開燈,眼前的景象讓他驚呆了。他的妻子茱莉亞倒在客廳的地板上,頭部遭到棍棒重創,鮮血染紅了周圍的地麵,早已氣絕身亡。
華萊士驚恐地愣在原地,大腦一片空白。過了片刻,他才迴過神來,連忙跑到鄰居家,請求他們幫忙報警。鄰居們看到這慘狀,也都嚇得不輕,趕緊通知了警方。警方很快趕到了現場,開始對這起謀殺案進行調查。
警方在現場發現,房間裏有被翻動過的痕跡,似乎是一場入室搶劫。然而,房子的鎖並沒有被撬動的跡象,這讓警方感到十分疑惑。在客廳的角落裏,一件橡膠雨衣引起了警方的注意,雨衣上似乎有一些血跡,但經過檢測,這些血跡並不是茱莉亞的。馬桶裏有一點兒凝結的血塊,來源不明。此外,警方在現場沒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線索,也沒有發現兇手的指紋或腳印。
這起謀殺案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視,他們開始對華萊士進行調查。比蒂迴憶,當時他接起電話,與對方展開了如下對話:
“請問華萊士先生來了嗎?”
“抱歉,恐怕還沒有。”
“但他隨後會到是吧?”
“說不準,不過如果他要來的話估計快了,我建議您稍後打來。”
然而,這位誇特羅先生並未采納這個建議,而是讓比蒂幫他給華萊士捎個口信。盡管與華萊士相識 8 年之久的比蒂堅稱電話那一頭的聲音“低沉而粗啞”,不可能是華萊士,但警方還是開始懷疑這個神秘的“誇特羅”就是華萊士本人假冒。
調查發現,那晚誇特羅使用的電話亭緊挨著車站,而且距離華萊士的住宅僅僅 400 碼(約 360 米)。按比蒂接完電話的時間算起,距離華萊士到達俱樂部的時間前後差不多有 25 分鍾,假設兇手真的是華萊士,他離家後先溜去打了電話,以便為自己第二天的謀殺計劃提供不在場證明,隨後再坐車趕到俱樂部,這在時間上是完全可行的。此外,負責此案的調查員赫伯特·戈爾德還指出,中央國際象棋俱樂部的會員製度非常嚴格,外人不能通過普通的電話簿查到俱樂部的電話號碼。而華萊士並不是俱樂部的常客,在這之前他至少有兩個星期沒去下過棋了,這個神秘的誇特羅卻碰巧在他出現的當晚打來電話,這一切似乎都太過巧合。
警方將華萊士列為重大嫌疑人,並準備以謀殺罪對其進行起訴。華萊士堅稱自己是無辜的,他對警方的懷疑感到無比震驚和憤怒。他的辯護律師羅蘭德·奧利弗也開始為他進行辯護。奧利弗在辯護中拿出了一張布告欄的照片,上麵清晰顯示出華萊士將於 1 月 19 號來此參加他的第四輪比賽,這證明任何人都能從上麵得知華萊士的比賽安排,檢方“隻有華萊士自己知道他是否會去那個俱樂部”的論斷不攻自破。
但檢方並不示弱,他們同樣從這張對弈表上捕捉到另一個細節:按照比賽日程安排,華萊士也應該在 11 月 24 號和 12 月 5 號這兩天參賽,但是他並未出現——對弈表上麵的結果記錄顯示華萊士參加了 11 月 10 號與蘭皮爾的比賽並獲得了勝利,他的序號“6”後麵標記了代表勝利的“w”,而 11 月 24 號和 12 月 5 號的序號“6”後麵卻沒有標記。也就是說,自打首輪比賽過後,華萊士就再也沒有現過麵。因此,即使幕後殺手誇特羅真的存在,並且通過對弈表了解到華萊士的行蹤,他還是無法保證後者會在兩次缺席預訂賽程之後,又於 1 月 19 號突然迴歸,順利收到他的“口訊”。
1931 年 4 月 22 日,審判正式開始控辯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如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一種假設都可能被另一種完全相反的假設推翻,每一項證據,似乎都能同時支持兩種相互排斥的推斷。華萊士坐在被告席上,麵色蒼白,眼神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助。他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自己的清白,但陪審團似乎並不相信他。
經過四天的審判,盡管華萊士堅稱自己清白無辜,懷特法官在總結陳詞時也傾向於無罪判決,但陪審團經過一個小時的審議,最終還是根據一位送奶小工的證言,認定華萊士謀殺罪名成立,將其處以絞刑。當法官問華萊士還有什麽話可說的時候,他說:“我是無辜的,但我沒什麽可說的。”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1931 年 5 月 18 日,倫敦刑事上訴法庭受理了華萊士的上訴,並駁迴了原判,理由是“證據不足”。5 月 19 號,華萊士被無罪釋放。這一判決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媒體紛紛報道,民眾也對這起案件的真相充滿了好奇。
出獄後的華萊士嚐試重迴過去的平靜生活,但一切早已改變。從前的朋友都對他避而遠之,過去心愛的國際象棋,如今也不可能再玩了。原本體弱多病的他,加上精神上的折磨,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時隔一年,華萊士便死於腎病。
華萊士死後,這起謀殺案的真相,也隨他永遠埋進了墳墓。兇手使用的兇器從未被找到,兇手殺人的動機也從未被知曉。如果兇手不是華萊士,那麽他確實做到了完美犯罪:沒有一個人證,沒有任何線索,用懷特法官的話說,這是“犯罪史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天才謀殺”。如果兇手是華萊士,他也接近完美了,恰到好處的布局,恰到好處的不在場時間,他在活著的時候沒能被定罪——死後,也更加不可能了。
多年來,無數的偵探、學者和業餘愛好者都對這起案件進行過研究和分析,但始終沒有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華萊士棋局謀殺案成為了英國犯罪史上的一個謎團,一直困擾著人們,也成為了世界十大神秘懸案之一。或許,這個謎團將永遠無法解開,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