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東南八百裏,渤州城外,二皇子瑞王勒馬駐足,極目遠眺。
終於又迴到了這片熟悉的土地。五年前,他還是此地的渤州王,在此苦心經營十數年,將這座荒涼的北境邊城,打造成為渤海之濱商業繁榮、城防堅固的大城。
那時,城中人口多達三十萬,乃是扼守北境的險要隘口,也是南下中原的關鍵門戶。從此地出海,能與高麗、扶桑開展貿易。那時的他,何等意氣風發。他曾從此出發,前往瀛洲探尋傳說中的三座仙山。
而距海五十裏處,有一座大島名為九離島,傳說遠古部族紛爭時,九離一族戰敗,其王族的一支流落至此,定居千年,而後舉族飛升而去。
這座島上山巒秀美,四季宜人,冬季不封凍,夏季少風暴。每年冬夏兩季,他都會登島避暑或禦寒,修心養性。即便如今他已退了渤州封地,但這座島嶼仍被他牢牢掌控。
可此時,渤州卻已落入北夷之手,城頭之上北夷聯軍的戰旗迎風烈烈作響,士兵們手持長槍,英姿颯爽。這讓他心中悲痛萬分,猶如自己的孩子被他人擄去,還被撫養得極好,而這孩子也很快認了新爹,不再與親爹親近。
如今,他要將這座城重新奪迴,卻又擔心攻城會對城池造成破壞,這是他心中最為糾結之事。
渤州城外的燕山餘脈,二皇子將大營駐紮於此。山上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道觀,名為虛離觀,乃是二皇子斥巨資打造的修行行宮。站在山頂,向東可眺望渤海,向北能俯瞰渤州。天氣晴朗時,據說能看到離島,也能看清渤州城內的望海樓。
虛離觀主此刻正陪著二皇子在觀內的藏書閣遠眺渤州城。觀主道:“主上,此次北夷來犯,用心深沉。其攻城設施精良無比,雖說我們渤州城城牆堅固,卻也難以承受北夷連續三天三夜的轟擊。
而城破之時,他們並未屠城,而是約法三章,隻為奪城,不為搶掠。故而,隻要士兵不抵抗,百姓不襲擾,北夷士兵便保證對降兵優待,對百姓秋毫無犯。
正因如此,渤州城除了守將帶兵堅守城門之時,被亂箭射殺,原守城之兵,竟然全部歸降。北夷進城之後,迅速加固城牆,對外恢複貿易,不出一月,如今的渤州城竟仿若無事一般。”
“百姓所求,不過是安穩度日。至於誰坐天下,他們並非十分在意。而守城士兵多為本地人,如今看來,乃是決策之誤。朝中那些老爺們,為節省軍費開支,讓城中青壯年半兵半工,壓縮一半軍餉,還言稱隻有如此,他們才會拚命保護自己的財產,若有來犯,定會拚死抵抗。如此看來,此乃荒唐之論。”二皇子緊握拳頭,恨不能將朝中那些透著酸腐之氣的昏庸之臣一個個拉到戰場,讓他們親眼看看這慘狀。
這時,去城中打探和去離島探查消息的人陸續歸來。 去城中的人前來稟報:“攻打此城的乃是北夷慕容族,如今城中秩序井然。主上昔日留下的產業、內衛並未受到影響,隻是北夷全麵接管了城中的經營,稅收需及時上繳。城中百姓按一家一人征丁,參與城防建設和守衛。目前城中有慕容族兩萬人,原守城兩萬人,且有不下五萬人作為半兵半工,隨時能夠上城守衛。據說距此不到百裏,還有北夷聯軍十萬,隨時可策應。”
二皇子聽聞如此局勢,心中不禁一陣歎息。這打仗,打的不單是白銀,更是民心。如今渤州的民心傾向安穩,毫無戰意,況且慕容族對他們一視同仁。在此情形下,若貿然發動戰火,自己反倒會成為被憤恨的一方。雖說他曾是他們的王,但畢竟已過去五年,他的影響力已逐漸淡化。
從離島歸來的人也迴來了,並將離島守將宋柏南一同帶來。這宋柏南道:“主上,離島兩萬人皆翹首以盼主上歸來。自從主上離開迴京,這幾年來,慕容族、高麗和扶桑皆有人前來試圖收並離島,但皆不敢動用武力強奪。
目前離島駐軍、商民約六萬人。作為高麗、扶桑和慕容等北夷諸部與我國的貿易周轉之地,離島的海上貿易依舊收益頗豐,一年盈餘五百萬兩不在話下。”
二皇子聽罷,心情瞬間大好。心想,隻要有錢,這仗便好打了。說道:“慕容族我頗為熟悉,曾經燕國的王族,祖上也曾輝煌數百年。現今的慕容族一直想恢複祖上的榮光,複建在燕國。如誰敢能如此對待我渤州,可能也有感念這座城市曾經也屬於燕國的緣故。
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他占我渤州,我不能不有所表示。我已修書一封,你派人去燕川給慕容秀送去,告知他我渤州王迴來了,倘若還念及舊情,就將渤州城歸還,我定當厚報。如若不然,我將親自登門拜訪。”
說著,二皇子從懷中掏出一封早已寫好的書信交給宋柏南。 三日後,慕容族如今的都城燕川城,現在的慕容王慕容秀接到這封信。讀罷此信,慕容秀心中甚是為難,其實他已不止一次地對當下局勢進行深思:
如今的局勢,北夷聯軍占據上風。兀赤汗的才能如今看來,確有韜略。隻是即便日後真能與南朝以黃河為界劃河分治,而散居北方的十幾個部族,尤其是勢力強大的胡羌一族,又怎會放過趁機剿滅他們這些小部族的機會,從而實現北方一統?
前幾日耶律楚材攻打黎州失利,損失五萬兵馬,致使與其相關的三個部族皆元氣大傷,不敢再有輕舉妄動之舉。
所以麵對鐵板一塊,坐擁萬裏疆土、幾千萬人口的南朝,北夷現今的優勢又能維持多久?
如今南朝六位皇子親率大軍前來,隻要有一處被攻破,整個局勢便可能瞬間逆轉。屆時,南朝一旦複仇,滅族之戰在所難免,好不容易積攢百年的生機,也會在一夜之間覆滅。
但是,誰敢賭?未來的結局一定會如何?
如今二皇子前來索要城池,是給還是戰?在信中,二皇子承諾,歸還渤州之後,他保證渤州以北、燕山以南、北至鞍山據地五百裏皆歸慕容家所有,助其恢複燕國。 這個誘惑不可謂不大,相較未來拚死拚活奪來的土地,還要麵臨被兀赤吞並的風險,此次南侵的成果已然超出預期。
然而,也不能僅憑一封信就輕易應允,必須要有萬全之策,否則一招不慎,便有可能葬送整個部族。
慕容秀思量再三,決定給二皇子渤州王迴信。
七日後,二皇子坐鎮虛離觀,慕容秀的信上隻有四個字“會獵燕山”。
二皇子看完之後,嘴角上揚,露出會意的微笑。 他通知宋柏南準備大船,大軍要橫渡渤海,直搗燕川城下。
而此時,距滄州城五十裏外的梁家集小鎮上,七皇子與十皇子的兩路大軍在此駐訓。
作為當朝的兩位嫡皇子,為彰顯自身能力,在皇上分派收複目標的時候,分別選擇燕州和幽州作為收複目標。
而滄州,則是燕州南線被北夷攻克的二線城池。 滄州是座古城,建城已有千年曆史。古人建城,要麽因生活便利,要麽因地處交通要衝。滄州兩者兼備。 過了滄州向北,有兩條路,一條通往幽州,一條通往燕州。往西則是一望無際的呂梁山。
這兩位皇子一路北上,為擴充實力,沿途不斷招募新兵。快到滄州之時,又招募了三萬多,加上原有的十五萬,湊足了十八萬大軍。
七皇子道:“十弟,明日一戰,我們務必一舉拿下滄州,然後再一路北上。”
十皇子道:“七哥,如今我方主攻,對方主守,一日拿下滄州,是否過於樂觀?”
七皇子道:“十弟放心,為兄已做了周全準備。其一,我朝建國百年,戰事稀少,一直疏於戰備,所以滄州城牆年久失修,想必不會十分堅固;其二,你可還記得二哥曾經發明的火器?這幾年,為兄一直在研究這玩意,如今已有大殺器,對於城牆而言,就如同豆腐般脆弱。”
十皇子聽七皇子如此說,心中更是好奇,迫不及待想見識一番。
這時,手下來報,黎州太守派人前來向二位殿下匯報黎州戰事,望能對二位殿下有所助益。
二位皇子見狀,立刻請人前來大廳。等到來人將黎州之戰的詳情向七皇子和十皇子匯報之後。這兩位皇子才意識到,自己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
原以為北夷聯軍不善攻城,更不善守城,未曾想一個黎州,僅經過三天三夜便被攻破,若不是慶王及時增援,恐怕黎州也早已淪陷。而據戰報所說,其餘所有失守的城池有的連半日都沒有支撐住,城牆就被攻破。
而前去滄州偵察的斥候也曾匯報,此次北夷聯軍城破之時,不再如往昔那般燒殺搶掠。而是對百姓秋毫無犯,現在的城牆已被加固。
在滄州之北,幽州和燕州之間還屯駐著十五萬大軍,作為機動兵力,隨時可能前來增援。屆時,滄州若未攻下,還有可能被北夷聯軍包餃子。
於是,兩位皇子決定在梁家集駐訓,一邊訓練新兵,一邊打造攻城設施。待到準備妥當,再做打算。
因此,七皇子向梁家集周邊五十裏範圍派出斥候,分派軍隊,對周邊五十裏內的城鎮鄉村完成攻守布防。如此布置,梁家集的安全便有了充分保障。
如今的梁家集宛如一個巨大的訓兵場,每天十幾萬軍隊的訓練聲響徹雲霄。周邊山頭的大樹不斷被砍伐運迴來,用以打造各類攻城設施。
然而,最近天公不作美,沒過幾日,便開始持續降雨,道路泥濘不堪。新兵便因大雨被困在營帳中,無所事事。
這天夜裏,大雨傾盆,十五萬北夷聯軍,悄然從滄州城東繞城而過。這支騎兵的馬蹄聲被狂風暴雨所淹沒,如同一股幽靈。
梁家集外圍分散在十幾處的五萬駐軍,一夜之間被屠戮殆盡。
當被打得殘敗的士兵拚死衝進梁家集時,七皇子和十皇子還在睡夢中。
終於又迴到了這片熟悉的土地。五年前,他還是此地的渤州王,在此苦心經營十數年,將這座荒涼的北境邊城,打造成為渤海之濱商業繁榮、城防堅固的大城。
那時,城中人口多達三十萬,乃是扼守北境的險要隘口,也是南下中原的關鍵門戶。從此地出海,能與高麗、扶桑開展貿易。那時的他,何等意氣風發。他曾從此出發,前往瀛洲探尋傳說中的三座仙山。
而距海五十裏處,有一座大島名為九離島,傳說遠古部族紛爭時,九離一族戰敗,其王族的一支流落至此,定居千年,而後舉族飛升而去。
這座島上山巒秀美,四季宜人,冬季不封凍,夏季少風暴。每年冬夏兩季,他都會登島避暑或禦寒,修心養性。即便如今他已退了渤州封地,但這座島嶼仍被他牢牢掌控。
可此時,渤州卻已落入北夷之手,城頭之上北夷聯軍的戰旗迎風烈烈作響,士兵們手持長槍,英姿颯爽。這讓他心中悲痛萬分,猶如自己的孩子被他人擄去,還被撫養得極好,而這孩子也很快認了新爹,不再與親爹親近。
如今,他要將這座城重新奪迴,卻又擔心攻城會對城池造成破壞,這是他心中最為糾結之事。
渤州城外的燕山餘脈,二皇子將大營駐紮於此。山上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道觀,名為虛離觀,乃是二皇子斥巨資打造的修行行宮。站在山頂,向東可眺望渤海,向北能俯瞰渤州。天氣晴朗時,據說能看到離島,也能看清渤州城內的望海樓。
虛離觀主此刻正陪著二皇子在觀內的藏書閣遠眺渤州城。觀主道:“主上,此次北夷來犯,用心深沉。其攻城設施精良無比,雖說我們渤州城城牆堅固,卻也難以承受北夷連續三天三夜的轟擊。
而城破之時,他們並未屠城,而是約法三章,隻為奪城,不為搶掠。故而,隻要士兵不抵抗,百姓不襲擾,北夷士兵便保證對降兵優待,對百姓秋毫無犯。
正因如此,渤州城除了守將帶兵堅守城門之時,被亂箭射殺,原守城之兵,竟然全部歸降。北夷進城之後,迅速加固城牆,對外恢複貿易,不出一月,如今的渤州城竟仿若無事一般。”
“百姓所求,不過是安穩度日。至於誰坐天下,他們並非十分在意。而守城士兵多為本地人,如今看來,乃是決策之誤。朝中那些老爺們,為節省軍費開支,讓城中青壯年半兵半工,壓縮一半軍餉,還言稱隻有如此,他們才會拚命保護自己的財產,若有來犯,定會拚死抵抗。如此看來,此乃荒唐之論。”二皇子緊握拳頭,恨不能將朝中那些透著酸腐之氣的昏庸之臣一個個拉到戰場,讓他們親眼看看這慘狀。
這時,去城中打探和去離島探查消息的人陸續歸來。 去城中的人前來稟報:“攻打此城的乃是北夷慕容族,如今城中秩序井然。主上昔日留下的產業、內衛並未受到影響,隻是北夷全麵接管了城中的經營,稅收需及時上繳。城中百姓按一家一人征丁,參與城防建設和守衛。目前城中有慕容族兩萬人,原守城兩萬人,且有不下五萬人作為半兵半工,隨時能夠上城守衛。據說距此不到百裏,還有北夷聯軍十萬,隨時可策應。”
二皇子聽聞如此局勢,心中不禁一陣歎息。這打仗,打的不單是白銀,更是民心。如今渤州的民心傾向安穩,毫無戰意,況且慕容族對他們一視同仁。在此情形下,若貿然發動戰火,自己反倒會成為被憤恨的一方。雖說他曾是他們的王,但畢竟已過去五年,他的影響力已逐漸淡化。
從離島歸來的人也迴來了,並將離島守將宋柏南一同帶來。這宋柏南道:“主上,離島兩萬人皆翹首以盼主上歸來。自從主上離開迴京,這幾年來,慕容族、高麗和扶桑皆有人前來試圖收並離島,但皆不敢動用武力強奪。
目前離島駐軍、商民約六萬人。作為高麗、扶桑和慕容等北夷諸部與我國的貿易周轉之地,離島的海上貿易依舊收益頗豐,一年盈餘五百萬兩不在話下。”
二皇子聽罷,心情瞬間大好。心想,隻要有錢,這仗便好打了。說道:“慕容族我頗為熟悉,曾經燕國的王族,祖上也曾輝煌數百年。現今的慕容族一直想恢複祖上的榮光,複建在燕國。如誰敢能如此對待我渤州,可能也有感念這座城市曾經也屬於燕國的緣故。
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他占我渤州,我不能不有所表示。我已修書一封,你派人去燕川給慕容秀送去,告知他我渤州王迴來了,倘若還念及舊情,就將渤州城歸還,我定當厚報。如若不然,我將親自登門拜訪。”
說著,二皇子從懷中掏出一封早已寫好的書信交給宋柏南。 三日後,慕容族如今的都城燕川城,現在的慕容王慕容秀接到這封信。讀罷此信,慕容秀心中甚是為難,其實他已不止一次地對當下局勢進行深思:
如今的局勢,北夷聯軍占據上風。兀赤汗的才能如今看來,確有韜略。隻是即便日後真能與南朝以黃河為界劃河分治,而散居北方的十幾個部族,尤其是勢力強大的胡羌一族,又怎會放過趁機剿滅他們這些小部族的機會,從而實現北方一統?
前幾日耶律楚材攻打黎州失利,損失五萬兵馬,致使與其相關的三個部族皆元氣大傷,不敢再有輕舉妄動之舉。
所以麵對鐵板一塊,坐擁萬裏疆土、幾千萬人口的南朝,北夷現今的優勢又能維持多久?
如今南朝六位皇子親率大軍前來,隻要有一處被攻破,整個局勢便可能瞬間逆轉。屆時,南朝一旦複仇,滅族之戰在所難免,好不容易積攢百年的生機,也會在一夜之間覆滅。
但是,誰敢賭?未來的結局一定會如何?
如今二皇子前來索要城池,是給還是戰?在信中,二皇子承諾,歸還渤州之後,他保證渤州以北、燕山以南、北至鞍山據地五百裏皆歸慕容家所有,助其恢複燕國。 這個誘惑不可謂不大,相較未來拚死拚活奪來的土地,還要麵臨被兀赤吞並的風險,此次南侵的成果已然超出預期。
然而,也不能僅憑一封信就輕易應允,必須要有萬全之策,否則一招不慎,便有可能葬送整個部族。
慕容秀思量再三,決定給二皇子渤州王迴信。
七日後,二皇子坐鎮虛離觀,慕容秀的信上隻有四個字“會獵燕山”。
二皇子看完之後,嘴角上揚,露出會意的微笑。 他通知宋柏南準備大船,大軍要橫渡渤海,直搗燕川城下。
而此時,距滄州城五十裏外的梁家集小鎮上,七皇子與十皇子的兩路大軍在此駐訓。
作為當朝的兩位嫡皇子,為彰顯自身能力,在皇上分派收複目標的時候,分別選擇燕州和幽州作為收複目標。
而滄州,則是燕州南線被北夷攻克的二線城池。 滄州是座古城,建城已有千年曆史。古人建城,要麽因生活便利,要麽因地處交通要衝。滄州兩者兼備。 過了滄州向北,有兩條路,一條通往幽州,一條通往燕州。往西則是一望無際的呂梁山。
這兩位皇子一路北上,為擴充實力,沿途不斷招募新兵。快到滄州之時,又招募了三萬多,加上原有的十五萬,湊足了十八萬大軍。
七皇子道:“十弟,明日一戰,我們務必一舉拿下滄州,然後再一路北上。”
十皇子道:“七哥,如今我方主攻,對方主守,一日拿下滄州,是否過於樂觀?”
七皇子道:“十弟放心,為兄已做了周全準備。其一,我朝建國百年,戰事稀少,一直疏於戰備,所以滄州城牆年久失修,想必不會十分堅固;其二,你可還記得二哥曾經發明的火器?這幾年,為兄一直在研究這玩意,如今已有大殺器,對於城牆而言,就如同豆腐般脆弱。”
十皇子聽七皇子如此說,心中更是好奇,迫不及待想見識一番。
這時,手下來報,黎州太守派人前來向二位殿下匯報黎州戰事,望能對二位殿下有所助益。
二位皇子見狀,立刻請人前來大廳。等到來人將黎州之戰的詳情向七皇子和十皇子匯報之後。這兩位皇子才意識到,自己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
原以為北夷聯軍不善攻城,更不善守城,未曾想一個黎州,僅經過三天三夜便被攻破,若不是慶王及時增援,恐怕黎州也早已淪陷。而據戰報所說,其餘所有失守的城池有的連半日都沒有支撐住,城牆就被攻破。
而前去滄州偵察的斥候也曾匯報,此次北夷聯軍城破之時,不再如往昔那般燒殺搶掠。而是對百姓秋毫無犯,現在的城牆已被加固。
在滄州之北,幽州和燕州之間還屯駐著十五萬大軍,作為機動兵力,隨時可能前來增援。屆時,滄州若未攻下,還有可能被北夷聯軍包餃子。
於是,兩位皇子決定在梁家集駐訓,一邊訓練新兵,一邊打造攻城設施。待到準備妥當,再做打算。
因此,七皇子向梁家集周邊五十裏範圍派出斥候,分派軍隊,對周邊五十裏內的城鎮鄉村完成攻守布防。如此布置,梁家集的安全便有了充分保障。
如今的梁家集宛如一個巨大的訓兵場,每天十幾萬軍隊的訓練聲響徹雲霄。周邊山頭的大樹不斷被砍伐運迴來,用以打造各類攻城設施。
然而,最近天公不作美,沒過幾日,便開始持續降雨,道路泥濘不堪。新兵便因大雨被困在營帳中,無所事事。
這天夜裏,大雨傾盆,十五萬北夷聯軍,悄然從滄州城東繞城而過。這支騎兵的馬蹄聲被狂風暴雨所淹沒,如同一股幽靈。
梁家集外圍分散在十幾處的五萬駐軍,一夜之間被屠戮殆盡。
當被打得殘敗的士兵拚死衝進梁家集時,七皇子和十皇子還在睡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