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這又是一個無賴老人!
麵對這樣一個早已經成了精的老“無賴”,顯然,李劍波這些半大的娃娃,是不夠看的。
因此,他們這些人就顯得尤其憋屈窩囊。
李劍波默不作聲,馬武奎實在氣他不過,嚷嚷道:“就剩下最後一壇子了,咱師傅都還沒有吃到呢。”
包子他們幾個已經氣得牙根兒都癢癢了,恨不得一腳將這無腦的家夥踢到九霄雲外去——老家夥這明顯是詐你的,你咋就如此輕易地上了他的當咧!
“嗐……”
沈騰也憐惜地看著這個出門總忘記帶腦子的家夥,一聲歎息。
老爺子向沈騰伸手道:“拿來吧,小子!到永昌,老夫請你吃大席!至於這佳釀嘛,你們還年輕,未來的路還很長,多的是機會,老夫我年紀大了,這黃土都已經埋到脖頸子上了,喝一口少一口的,你們和我搶,也好意思?”
沈騰實在被老爺子糾纏得無法,隻得揮揮手,讓他們去把最後壓箱底兒的那一壇子也搬來,心疼不已地道:“老爺子,是真的沒有了!”
老人收到最後這一壇,怒氣衝衝地道:“隔壁老王忒沒意思,捷足先登我老呂也就不說什麽了,卻一人搶了許多去,他不知道這佳釀在老夫這裏才有更大的作用?沒見識!枉老夫和他並列為‘南中二石’!”
包子他們幾乎要把眼睛捂住了。
“看不見,看不見,才沒有那麽心疼!”
祝融氏不知道這是什麽,但既然是從自己義子手裏搶來的,必定是好東西,當即二話不說,一揮手,那花蝴蝶抱起一個壇子,在老呂凱和身邊那黑大漢驚唿聲中,一溜煙兒地跑入陣中不見了。
老呂凱心疼的幾乎要掉下淚來,連連叫著:“瘋婆子,你知道這是什麽?這是我蜀漢之利器,民眾之福祉!你這瘋婆子啊,你搶去能幹什麽?還我,快點還我!”
祝融氏毫不理會他,隻對沈騰撂下一句話:“記得早點到我銀坑洞來見你娘親!”
說完,撥轉馬頭,
轉瞬間,幾百蠻女消失不見。
那老者跳著腳底叫罵了好一陣,然後,迴過頭來,一副慈眉善目的老者形象,活靈活現。
這人便是蜀漢赫赫有名的“南中二石”之一的磐石郡守呂凱,南中永昌郡大族呂氏族人,現為蜀漢最為偏遠的南中永昌郡守。
呂氏,本為戰國時期秦相呂不韋後人。
當初呂不韋被秦王嬴政所恨,族人被整體遷徙蜀中。
呂不韋為了保護族人,選擇自殺。
呂氏族人輾轉來到蜀中,一路向西南,進入南中,繼續一直走,直到抵達南中最偏遠之地的永昌,才定居下來。
幾百年後,因為呂氏勢力之大,其居住地已經改名不韋縣,以紀念先祖呂不韋。
其實,這也變相地說明了呂氏在此時的族群勢力,已經彪悍到可以用地名來紀念先祖的程度。
永昌郡,名為永昌,其實不過是一個“美其名曰”的夢想罷了,真正的永昌郡,是整個蜀漢最為偏遠貧瘠的郡。
但就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卻長出了呂氏這一壯碩無比的莊稼,其根源在於——經商。
呂氏先祖呂不韋當年便以巨富聞達於戰國諸侯,呂氏到達南中後,更將經商作為族群的立身之本。
而這呂凱,當年更曾經協助郡守王伉堅守永昌郡城,堅決抵抗叛軍而出名。
諸葛亮率大軍抵達永昌後,呂氏更是自願獻出族人手繪的“平蠻指掌圖”,因而受到諸葛亮的大力嘉獎。
到現在,這“平蠻指掌圖”依然被蜀漢政府作為朝廷至寶予以保存,並且成為曆屆庲降都督府的鎮府之寶。
諸葛亮平蠻成功之後,擢拔呂凱為新建的昆明郡郡守,但呂凱卻不願意離開家鄉。不得已,諸葛亮隻好將老郡守王伉調往昆明郡,而將永昌郡的郡守之位騰出來,留給呂凱,以示嘉獎。
呂凱在郡守任上兢兢業業。因為出身本地第一豪族,所以,其任上業績並不比外來戶王伉差了什麽,甚至比王伉在任時,永昌郡的發展更勝往昔。
而蠻王孟獲族群所在的三江口區域被劃撥進入永昌郡,也變相地增強了永昌郡的經濟實力。
所以,今日的永昌郡,遠非當初王伉在此任職時的永昌郡好比。
王伉和沈騰並排騎行在隊伍中間靠前的位置,老爺子很健談,一副勤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態度,什麽都問,無所不問,想到了就問……很多時候,搞得沈騰很被動,都不知道怎麽迴答。
“沈小子,你出身哪個門派?”
“迴老大人,小子無門無派。”
“欺負老年人,可不是一個好習慣。”
“真沒有騙您。”
“墨家?”
沈騰幾乎要笑了,自己到底屬於哪個門派這個問題,走到哪裏都有人問。老魏問過,馬忠問過,關銀屏也問過。
他隻能迴答說:“沒有。”
但沈騰的迴答,幾乎沒有任何一點點的說服力。
你一個無門無派沒任何根基的年輕人,何以一出山,便有諸多手筆展現?何以知道如此多的事情而別人都不知道?何以你的見識幾乎超越了這個時代所有人?何以你經常說出許多別人聽也沒聽過甚至聽不懂的東西來……
沈騰隻能無言以對。
但在別人的眼中,你的沉默,你的避而不談,不過是你不想告知真相罷了。
官道不算寬,勉強也就三騎並行,但這已經殊為不易。
這條官道幾乎傾盡前後幾任郡守整整兩代人的努力,才有了這樣一條勉強看得過去的官道。
後世有言:要想富,先修路。
這個時代的南中,為什麽三裏不同音十裏不同俗?就是因為山高壑深道路不通,以至於人們之間溝通太少,進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性文化信仰。
大家都懂這個道理,古今都一樣。
隻是,在三國這個時代,想修建一條官道,何其艱難!南中,尤其如此。
但南中,又是最美麗的區域所在。
此時,已是春天。
南中的春天仿佛就從來沒有消失過,尤其是昆明郡和永昌郡。
滿山滿穀的森林,無邊無垠,根本就看不到邊際的綠色,濃得像是化不開的濃墨重彩堆砌而成。
尤其地理方位的不同,受光的不同,這些綠色卻又顯得層次分明,進而顯得重巒疊嶂,意猶未盡。
官道兩邊,點綴著許許多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野果。
就在這如此美麗的南中,昆明前往永昌的官道上,呂凱和沈騰這一老一少正進行著最沒營養的談話——
“聽說你小子很能打?”
“嗯嗯,還行吧。”
“能打幾個?”
“這個,嗯,不好說。老大人這樣的,估計五十個沒問題。”
“要不,你打我一拳試試?”
“碰瓷兒也不是你這個碰法吧。”
“聽說你小子打死過豹子?多大?真是豹子?”
“他們都說是豹子。”
“活的?”
“嗯,一開始是活的,後來,就,嗯,就死了。”
“隔壁老王說這酒你做的?”
“嗯,也不是了,我隻是提供了配方,流程,這個,其實是他們做的。”
“好喝?”
“還行。”
“不上頭?”
“有的上,有的不上。論人。”
“老隔壁老王說你讀過《管子》?”
“略微看過那麽一點點。”
“你知道我呂氏先祖不韋公?”
“略微知道那麽一點點。”
“都知道些什麽?”
“知道他和秦國太後那個……就是那個……男人都懂的那個。”
“你見到了我兒呂南中?”
“嗯,見過。”
“你覺得我兒如何?”
“貌比潘安少一點,膚白貌美大長腿……”
……
二人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彼此都感覺對方快要將天都聊死了的節奏。但誰也不好意思踩刹車。
老家夥大約是在這偏遠地方呆太久,對外麵的世界充滿了渴望與缺憾,所以,隻要他能想得起來的,就都毫無顧忌地問出來。
“這呂老大人十足地就是一個話癆。”
沈騰心裏不斷地腹誹著對方,但無可奈何,隻能堅持著。對方畢竟是一個老年人,自己不能太沒禮貌不是?
這一路行來,遇到的每一個人,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精彩,但這呂凱老大人,是沈騰遇到的第一個想要逃避的人。
實在堅持不住了,沈騰便諾諾地說一句:“老大人,要不,您找他們聊聊?”
沈騰指了指包子等人,然後,又指了指身後的李劍波等人。“都很不錯的,應該能對您老的胃口。”
老人嘿嘿地笑了,然後,娓娓道一句:“不。”
沈騰悲傷地昂起頭,看向天空。
這裏的天空好美,純淨得像一塊碩大無朋的碧玉,有朵朵白雲在上麵浮動,隨意變幻出一個個誇張奇特的圖像,貌似有法力無邊的魔術師,在導演著一切,即便無人欣賞,卻依然樂此不疲。
和煦的陽光斜斜地照射下來,路上的人都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彼此眼中的對方,也像披掛了一身奢侈豪華的金裝。
如果說,秋天醉人的是成熟,則春天醉人的,必定是滿山滿穀的希望。
空中,有各種顏色各種樣子的鳥雀飛過,劃出一道道半徑不一卻又圓潤有致的弧線。
間或有鳥鳴響起,迅即引起一片應和來。
一切,都顯得特別美好。
春天的陽光是溫柔的,每個人都感覺渾身舒坦,溫暖,充滿力量。隻有沈騰的內心冰涼涼的。他好希望快點結束這場馬拉鬆似的尬聊,好希望前麵再出現一個攔路搶劫的,打斷他和這老呂頭的無聊進程。
這個時候,他忽然就特別懷念起那個漢話都說不標準,甚至把“囉裏吧嗦”當做讚揚的女人來。
“媽媽,我想迴家——”
扭頭再看一看著喋喋不休的老大人,心裏一陣哀歎:“什麽磐石太守啊,分明就是一個話癆!”
永昌郡城一點都不大,但卻很高。
當沈騰站在郡城下來看向城頭的時候,不由得發出一聲感慨來:“不知道當初蠻王雍闓高定等人率領幾萬大軍雲集城下時,看到這座城池,作何感想!”
城池雖然高,但畢竟也就是一個小城而已,當初蠻王等起兵時間為先帝劉備尚在時,準確點說,是在夷陵之戰尚未結束之時。而且,這些豪族蠻酋的背後,站立的是孫吳。
比如雍闓手裏就拿著孫吳贈與的永昌郡守大印,這方大印從石頭城出海,繞了一個大大的圓弧,走到交州(現在的廣州),後,轉到嶺南土皇帝士燮手裏,又由士燮安排人輾轉來到南中,交到雍闓手裏。
“老爺子,您和王伉老大人當初是怎麽堅守城池幾年不淪陷的?”
南中叛亂發生在夷陵之戰時,此時諸葛亮根本就沒有能力兵發南中,直到先帝去世,新帝即位,並且穩定好了成都局勢後,諸葛亮才兵發南中平叛。
而此時,距離孟獲他們起事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之久。
等諸葛亮大軍兵臨永昌城下,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年!
“就這樣一座小城,是如何抵擋了十多萬叛軍幾年的?”
麵對沈騰的疑問,話癆老人得意地嘿嘿一笑,道:“你猜——”
“這也就是小子我不敢打您,否則,我真想讓您老見識見識砂缽大的拳頭是什麽滋味!”
時間相處久了,這一老一小早已經熟稔得隨意開玩笑沒有任何邊際。
為老的,極其不尊。
為小的,更加不堪。
“其實,老夫告訴你,這其中,涉及到高級政治智慧、軍事智慧,經濟智慧……”老爺子再次掰著手指頭開始給沈騰吹牛逼。
在話癆老人這裏,任何生澀無趣的話題,都能給他尬聊兩個時辰不掛機,何況,沈騰的這個話題,算是真正捅到了他的腰眼子上,現在,即便你不想讓他說,也是不可能的了——
“小孩兒沒娘,說來話長,當年先帝尚在,南中初平,大族蠻酋心存僥幸就不說了,即便普通民眾,心中猶自徘徊,我等治南中,不過一個苟且了事……”
“說重點!”沈騰狠狠白了他一眼。
“老人說話,別打岔。”老爺子仍然按照自己的節奏,思緒遙遠得一批。
“話說當年,先帝在夷陵,南中糜爛,當時呢,永昌郡守正是現在那個隔壁老王八,老夫也就在郡守府掛了個閑差,算是政府給咱不韋呂氏的一個臉麵吧。”
“臉上貼金。”
“算是吧,算你小子有見識。”話癆老爺子一點不好意思也欠奉,繼續吹牛逼,“南中糜爛開始,老夫就和老王說了“十六字方針”——見風使舵,虛與委蛇,漢旗不倒,靜待援軍。”
沈騰看向老家夥的眼神都已經透露出許多的不善來,也就是不敢動你這老家夥,否則……算了,還是打自己幾家夥來得痛快!
截止到目前為止,沈騰硬是沒有聽見一句實際的東西來。
“老爺子,您老這思維,小子我實在是跟不上啊。”
“瞧瞧,家有一老,如有一老,這個道理,老夫不說,想必你也知道對吧。”老爺子好像是故意折騰沈騰似的,依然慢悠悠的節奏,“話說當年,哎,沈小子,老夫剛才說到哪裏去了?”
……
別看老爺子說起話來慢悠悠不著調的樣子,但真正到了永昌郡城附近,老爺子卻陡然換了一個人似的,將領軍的幾個人都叫了過來,吩咐下去,然後,整個大軍便立即將悠閑行軍的姿態轉變為戰前急行軍的狀態來——
2000餘人兩騎並排而行,輜重什麽的,全部留在後麵,大軍開始急行軍,縱馬狂奔,用老爺子的話說:“盡展我強漢男兒的血腥雄風!”
對,沒有錯,就是“血腥”雄風!
接下來的幾天,每天晚上,大軍便悄然離開城內的大營,趕在拂曉時分,再次浩浩蕩蕩耀武揚威,在城外打馬繞城三圈,然後,再進到城中來。
連續五日,皆是如此。
對於老爺子的心思,沈騰非常理解。
“南中荒蠻,永昌郡尤其如此,蠻人見我軍威之盛,已是十多年前。有此良機,不恣意炫耀一番,豈不白瞎了我鐵血悍卒!”
麵對這樣一個早已經成了精的老“無賴”,顯然,李劍波這些半大的娃娃,是不夠看的。
因此,他們這些人就顯得尤其憋屈窩囊。
李劍波默不作聲,馬武奎實在氣他不過,嚷嚷道:“就剩下最後一壇子了,咱師傅都還沒有吃到呢。”
包子他們幾個已經氣得牙根兒都癢癢了,恨不得一腳將這無腦的家夥踢到九霄雲外去——老家夥這明顯是詐你的,你咋就如此輕易地上了他的當咧!
“嗐……”
沈騰也憐惜地看著這個出門總忘記帶腦子的家夥,一聲歎息。
老爺子向沈騰伸手道:“拿來吧,小子!到永昌,老夫請你吃大席!至於這佳釀嘛,你們還年輕,未來的路還很長,多的是機會,老夫我年紀大了,這黃土都已經埋到脖頸子上了,喝一口少一口的,你們和我搶,也好意思?”
沈騰實在被老爺子糾纏得無法,隻得揮揮手,讓他們去把最後壓箱底兒的那一壇子也搬來,心疼不已地道:“老爺子,是真的沒有了!”
老人收到最後這一壇,怒氣衝衝地道:“隔壁老王忒沒意思,捷足先登我老呂也就不說什麽了,卻一人搶了許多去,他不知道這佳釀在老夫這裏才有更大的作用?沒見識!枉老夫和他並列為‘南中二石’!”
包子他們幾乎要把眼睛捂住了。
“看不見,看不見,才沒有那麽心疼!”
祝融氏不知道這是什麽,但既然是從自己義子手裏搶來的,必定是好東西,當即二話不說,一揮手,那花蝴蝶抱起一個壇子,在老呂凱和身邊那黑大漢驚唿聲中,一溜煙兒地跑入陣中不見了。
老呂凱心疼的幾乎要掉下淚來,連連叫著:“瘋婆子,你知道這是什麽?這是我蜀漢之利器,民眾之福祉!你這瘋婆子啊,你搶去能幹什麽?還我,快點還我!”
祝融氏毫不理會他,隻對沈騰撂下一句話:“記得早點到我銀坑洞來見你娘親!”
說完,撥轉馬頭,
轉瞬間,幾百蠻女消失不見。
那老者跳著腳底叫罵了好一陣,然後,迴過頭來,一副慈眉善目的老者形象,活靈活現。
這人便是蜀漢赫赫有名的“南中二石”之一的磐石郡守呂凱,南中永昌郡大族呂氏族人,現為蜀漢最為偏遠的南中永昌郡守。
呂氏,本為戰國時期秦相呂不韋後人。
當初呂不韋被秦王嬴政所恨,族人被整體遷徙蜀中。
呂不韋為了保護族人,選擇自殺。
呂氏族人輾轉來到蜀中,一路向西南,進入南中,繼續一直走,直到抵達南中最偏遠之地的永昌,才定居下來。
幾百年後,因為呂氏勢力之大,其居住地已經改名不韋縣,以紀念先祖呂不韋。
其實,這也變相地說明了呂氏在此時的族群勢力,已經彪悍到可以用地名來紀念先祖的程度。
永昌郡,名為永昌,其實不過是一個“美其名曰”的夢想罷了,真正的永昌郡,是整個蜀漢最為偏遠貧瘠的郡。
但就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卻長出了呂氏這一壯碩無比的莊稼,其根源在於——經商。
呂氏先祖呂不韋當年便以巨富聞達於戰國諸侯,呂氏到達南中後,更將經商作為族群的立身之本。
而這呂凱,當年更曾經協助郡守王伉堅守永昌郡城,堅決抵抗叛軍而出名。
諸葛亮率大軍抵達永昌後,呂氏更是自願獻出族人手繪的“平蠻指掌圖”,因而受到諸葛亮的大力嘉獎。
到現在,這“平蠻指掌圖”依然被蜀漢政府作為朝廷至寶予以保存,並且成為曆屆庲降都督府的鎮府之寶。
諸葛亮平蠻成功之後,擢拔呂凱為新建的昆明郡郡守,但呂凱卻不願意離開家鄉。不得已,諸葛亮隻好將老郡守王伉調往昆明郡,而將永昌郡的郡守之位騰出來,留給呂凱,以示嘉獎。
呂凱在郡守任上兢兢業業。因為出身本地第一豪族,所以,其任上業績並不比外來戶王伉差了什麽,甚至比王伉在任時,永昌郡的發展更勝往昔。
而蠻王孟獲族群所在的三江口區域被劃撥進入永昌郡,也變相地增強了永昌郡的經濟實力。
所以,今日的永昌郡,遠非當初王伉在此任職時的永昌郡好比。
王伉和沈騰並排騎行在隊伍中間靠前的位置,老爺子很健談,一副勤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態度,什麽都問,無所不問,想到了就問……很多時候,搞得沈騰很被動,都不知道怎麽迴答。
“沈小子,你出身哪個門派?”
“迴老大人,小子無門無派。”
“欺負老年人,可不是一個好習慣。”
“真沒有騙您。”
“墨家?”
沈騰幾乎要笑了,自己到底屬於哪個門派這個問題,走到哪裏都有人問。老魏問過,馬忠問過,關銀屏也問過。
他隻能迴答說:“沒有。”
但沈騰的迴答,幾乎沒有任何一點點的說服力。
你一個無門無派沒任何根基的年輕人,何以一出山,便有諸多手筆展現?何以知道如此多的事情而別人都不知道?何以你的見識幾乎超越了這個時代所有人?何以你經常說出許多別人聽也沒聽過甚至聽不懂的東西來……
沈騰隻能無言以對。
但在別人的眼中,你的沉默,你的避而不談,不過是你不想告知真相罷了。
官道不算寬,勉強也就三騎並行,但這已經殊為不易。
這條官道幾乎傾盡前後幾任郡守整整兩代人的努力,才有了這樣一條勉強看得過去的官道。
後世有言:要想富,先修路。
這個時代的南中,為什麽三裏不同音十裏不同俗?就是因為山高壑深道路不通,以至於人們之間溝通太少,進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性文化信仰。
大家都懂這個道理,古今都一樣。
隻是,在三國這個時代,想修建一條官道,何其艱難!南中,尤其如此。
但南中,又是最美麗的區域所在。
此時,已是春天。
南中的春天仿佛就從來沒有消失過,尤其是昆明郡和永昌郡。
滿山滿穀的森林,無邊無垠,根本就看不到邊際的綠色,濃得像是化不開的濃墨重彩堆砌而成。
尤其地理方位的不同,受光的不同,這些綠色卻又顯得層次分明,進而顯得重巒疊嶂,意猶未盡。
官道兩邊,點綴著許許多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野果。
就在這如此美麗的南中,昆明前往永昌的官道上,呂凱和沈騰這一老一少正進行著最沒營養的談話——
“聽說你小子很能打?”
“嗯嗯,還行吧。”
“能打幾個?”
“這個,嗯,不好說。老大人這樣的,估計五十個沒問題。”
“要不,你打我一拳試試?”
“碰瓷兒也不是你這個碰法吧。”
“聽說你小子打死過豹子?多大?真是豹子?”
“他們都說是豹子。”
“活的?”
“嗯,一開始是活的,後來,就,嗯,就死了。”
“隔壁老王說這酒你做的?”
“嗯,也不是了,我隻是提供了配方,流程,這個,其實是他們做的。”
“好喝?”
“還行。”
“不上頭?”
“有的上,有的不上。論人。”
“老隔壁老王說你讀過《管子》?”
“略微看過那麽一點點。”
“你知道我呂氏先祖不韋公?”
“略微知道那麽一點點。”
“都知道些什麽?”
“知道他和秦國太後那個……就是那個……男人都懂的那個。”
“你見到了我兒呂南中?”
“嗯,見過。”
“你覺得我兒如何?”
“貌比潘安少一點,膚白貌美大長腿……”
……
二人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彼此都感覺對方快要將天都聊死了的節奏。但誰也不好意思踩刹車。
老家夥大約是在這偏遠地方呆太久,對外麵的世界充滿了渴望與缺憾,所以,隻要他能想得起來的,就都毫無顧忌地問出來。
“這呂老大人十足地就是一個話癆。”
沈騰心裏不斷地腹誹著對方,但無可奈何,隻能堅持著。對方畢竟是一個老年人,自己不能太沒禮貌不是?
這一路行來,遇到的每一個人,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精彩,但這呂凱老大人,是沈騰遇到的第一個想要逃避的人。
實在堅持不住了,沈騰便諾諾地說一句:“老大人,要不,您找他們聊聊?”
沈騰指了指包子等人,然後,又指了指身後的李劍波等人。“都很不錯的,應該能對您老的胃口。”
老人嘿嘿地笑了,然後,娓娓道一句:“不。”
沈騰悲傷地昂起頭,看向天空。
這裏的天空好美,純淨得像一塊碩大無朋的碧玉,有朵朵白雲在上麵浮動,隨意變幻出一個個誇張奇特的圖像,貌似有法力無邊的魔術師,在導演著一切,即便無人欣賞,卻依然樂此不疲。
和煦的陽光斜斜地照射下來,路上的人都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彼此眼中的對方,也像披掛了一身奢侈豪華的金裝。
如果說,秋天醉人的是成熟,則春天醉人的,必定是滿山滿穀的希望。
空中,有各種顏色各種樣子的鳥雀飛過,劃出一道道半徑不一卻又圓潤有致的弧線。
間或有鳥鳴響起,迅即引起一片應和來。
一切,都顯得特別美好。
春天的陽光是溫柔的,每個人都感覺渾身舒坦,溫暖,充滿力量。隻有沈騰的內心冰涼涼的。他好希望快點結束這場馬拉鬆似的尬聊,好希望前麵再出現一個攔路搶劫的,打斷他和這老呂頭的無聊進程。
這個時候,他忽然就特別懷念起那個漢話都說不標準,甚至把“囉裏吧嗦”當做讚揚的女人來。
“媽媽,我想迴家——”
扭頭再看一看著喋喋不休的老大人,心裏一陣哀歎:“什麽磐石太守啊,分明就是一個話癆!”
永昌郡城一點都不大,但卻很高。
當沈騰站在郡城下來看向城頭的時候,不由得發出一聲感慨來:“不知道當初蠻王雍闓高定等人率領幾萬大軍雲集城下時,看到這座城池,作何感想!”
城池雖然高,但畢竟也就是一個小城而已,當初蠻王等起兵時間為先帝劉備尚在時,準確點說,是在夷陵之戰尚未結束之時。而且,這些豪族蠻酋的背後,站立的是孫吳。
比如雍闓手裏就拿著孫吳贈與的永昌郡守大印,這方大印從石頭城出海,繞了一個大大的圓弧,走到交州(現在的廣州),後,轉到嶺南土皇帝士燮手裏,又由士燮安排人輾轉來到南中,交到雍闓手裏。
“老爺子,您和王伉老大人當初是怎麽堅守城池幾年不淪陷的?”
南中叛亂發生在夷陵之戰時,此時諸葛亮根本就沒有能力兵發南中,直到先帝去世,新帝即位,並且穩定好了成都局勢後,諸葛亮才兵發南中平叛。
而此時,距離孟獲他們起事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之久。
等諸葛亮大軍兵臨永昌城下,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年!
“就這樣一座小城,是如何抵擋了十多萬叛軍幾年的?”
麵對沈騰的疑問,話癆老人得意地嘿嘿一笑,道:“你猜——”
“這也就是小子我不敢打您,否則,我真想讓您老見識見識砂缽大的拳頭是什麽滋味!”
時間相處久了,這一老一小早已經熟稔得隨意開玩笑沒有任何邊際。
為老的,極其不尊。
為小的,更加不堪。
“其實,老夫告訴你,這其中,涉及到高級政治智慧、軍事智慧,經濟智慧……”老爺子再次掰著手指頭開始給沈騰吹牛逼。
在話癆老人這裏,任何生澀無趣的話題,都能給他尬聊兩個時辰不掛機,何況,沈騰的這個話題,算是真正捅到了他的腰眼子上,現在,即便你不想讓他說,也是不可能的了——
“小孩兒沒娘,說來話長,當年先帝尚在,南中初平,大族蠻酋心存僥幸就不說了,即便普通民眾,心中猶自徘徊,我等治南中,不過一個苟且了事……”
“說重點!”沈騰狠狠白了他一眼。
“老人說話,別打岔。”老爺子仍然按照自己的節奏,思緒遙遠得一批。
“話說當年,先帝在夷陵,南中糜爛,當時呢,永昌郡守正是現在那個隔壁老王八,老夫也就在郡守府掛了個閑差,算是政府給咱不韋呂氏的一個臉麵吧。”
“臉上貼金。”
“算是吧,算你小子有見識。”話癆老爺子一點不好意思也欠奉,繼續吹牛逼,“南中糜爛開始,老夫就和老王說了“十六字方針”——見風使舵,虛與委蛇,漢旗不倒,靜待援軍。”
沈騰看向老家夥的眼神都已經透露出許多的不善來,也就是不敢動你這老家夥,否則……算了,還是打自己幾家夥來得痛快!
截止到目前為止,沈騰硬是沒有聽見一句實際的東西來。
“老爺子,您老這思維,小子我實在是跟不上啊。”
“瞧瞧,家有一老,如有一老,這個道理,老夫不說,想必你也知道對吧。”老爺子好像是故意折騰沈騰似的,依然慢悠悠的節奏,“話說當年,哎,沈小子,老夫剛才說到哪裏去了?”
……
別看老爺子說起話來慢悠悠不著調的樣子,但真正到了永昌郡城附近,老爺子卻陡然換了一個人似的,將領軍的幾個人都叫了過來,吩咐下去,然後,整個大軍便立即將悠閑行軍的姿態轉變為戰前急行軍的狀態來——
2000餘人兩騎並排而行,輜重什麽的,全部留在後麵,大軍開始急行軍,縱馬狂奔,用老爺子的話說:“盡展我強漢男兒的血腥雄風!”
對,沒有錯,就是“血腥”雄風!
接下來的幾天,每天晚上,大軍便悄然離開城內的大營,趕在拂曉時分,再次浩浩蕩蕩耀武揚威,在城外打馬繞城三圈,然後,再進到城中來。
連續五日,皆是如此。
對於老爺子的心思,沈騰非常理解。
“南中荒蠻,永昌郡尤其如此,蠻人見我軍威之盛,已是十多年前。有此良機,不恣意炫耀一番,豈不白瞎了我鐵血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