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諸葛府上。
一眾官員陸陸續續來府上吊唁諸葛丞相,整個丞相府彌漫在一片悲傷肅穆的氛圍之中。
皇帝劉禪下詔,停止上朝十五日,以示對相父的哀寵無量。
這些天,劉禪已經到過丞相府兩次了,今天,是第三次親自前來吊唁。
劉禪發自內心地表達著對相父去世的悲哀。
雖然也有即將開始自己親政時代的迫切期待,但目前,更多的,卻依然還是傷悲。
劉禪的悲傷,一半來自於相父去世,一半來自對自我悲劇人生的傷感。
劉禪的一生,到目前為止,幾乎都如同生活在繈褓中一樣。
劉禪出生在新野,那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縣城。
當劉禪開始懵懵懂懂地知道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就已經懂得了父親的渺小與偉大。
父親出身低微,隻是一個街頭小販,後來,結識了關羽叔叔和張飛叔叔——這是一群不甘平凡的流浪者組合。
由此,他們開始了為理想而打拚。
而自己的父親,永遠是最拚最搏命的那一個。
父親這一生際遇之坎坷,縱觀古今曆史,能與其比擬的,很少。
估計晉文公重耳,勉強可以算一個吧。
但其實重耳畢竟還有一個王家公子的身份,而父親呢,則什麽沒有。
父親跟著公孫瓚,公孫瓚沒了。
父親跟著陶謙,陶謙沒了。
父親跟著袁紹,袁紹沒了。
父親跟著呂布,呂布沒了。
父親跟著曹操,差點就沒了——曹老板整天算計他。
最後,父親隻能來到荊州,跟了大伯父荊州牧劉表。
可是,劉表這個荊州牧,卻做不得荊州的主。
父親帶著一幫鐵杆兄弟就在這個叫“新野”的彈丸小縣城裏,已經過了好幾年了,什麽時候是盡頭呢?
從叔叔他們的談話中,小劉禪已經知道,等北邊的那個最牛逼的叫曹操的家夥騰出手來,他們,就該再一次搬家了。
父親他們一直在搬家。
每一次搬家,都是空手而走,將所有的資產都留給強迫他們搬家的人。
甚至,好幾次,據說,父親還將自己的母親和姨娘都留給人家,但人家不好意思要,每次,都又送還給了父親。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好人。
人家要了他父親的所有家當,卻將父親的女人還給了他,這算是這個冷酷世界給予父親的最後一點溫情麽?
母親和姨娘總是過得心驚膽戰的,說最害怕的就是搬家,害怕再一次被孩子他爹丟下不管。
姨娘總是安慰母親,說,姐姐,現在,咱們有了小禪兒,夫君不會再丟下我們不管的。
也許是小娘的話起到了作用,母親總算是笑了一次。
笑起來的母親好美啊!
父親總是很忙。
用他的話說:“男人嘛,對自己要狠一點。”
父親經常告誡小禪兒,對自己要狠一點。大雪天帶他去冬泳,下雨天逼他去跑步,用父親的話說,這樣,萬一下次再搬家的時候,可以“跑得更快一點”。
在父親多次告誡中,小小的劉禪明白了,有時候,你不一定跑得最快,但隻要跑得比別人快一點,就足夠了。
活命的,一定是那個人群中跑得最快的那個(群)人。
父親的逃跑技能,據說是天下第一,無人能及。
父親從東北跑到北方,又從北方跑到中原,再從中原跑到江南,當然,後麵,還會從江南跑到西南。
該來的,終究還是如期到來——終於,父親開始了再一次的搬家。
這一次搬家,與以往毫無二致,所有家當,一件也沒有帶走,全部留給對手。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父親果然沒有丟下自己的女人和孩子。
隨同他一起南下的,還有新野和襄陽的十多萬民眾。
在當陽長阪坡那裏,母親和小娘,以及自己,終於還是被父親搞丟了。
每次想起長阪坡,在張飛叔父的心裏,可能是一聲斷喝,長阪溪水倒流的壯舉;在趙雲叔父的心裏,可能是一杆亮銀槍,泛起千萬朵飄雪梨花,於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而在劉禪的心裏,隻有恐懼,沒有其他。
當時,劉禪跟隨著母親,被裹挾在流民之中,慌不擇路,也無方向,隻知道順著人流到處亂跑,根本不知道為什麽而跑,向哪裏跑,也不知道跑到哪裏才是終點。
也許,當生命消逝的那一刻,就是終點吧。
終點,是新生活的開始,還是人生的結束,誰知道呢。
也幸虧是人多,曹軍即便想殺也殺不過來,於是,他們便撿穿軍服的殺,流民,自然不在人家的眼裏,所以,才給了趙子龍孤身救幼主的機會。
趙雲叔叔找到自己的時候,自己被母親抱在繈褓中,為了讓自己能夠活著見到父親,母親毅然決然地跳進一個枯井中,逼迫趙雲帶自己離開,去尋找父親。
母親臨死前,附在小劉禪耳邊說的最後一句話,不是愛與不舍,不是牽掛悲傷,卻是一句:“兒啊,娘親終於再也不用搬家了……”
那句話,多年過去了,劉禪都不能忘卻。
不能忘記,但卻不敢想。
一想到母親最大的祈願,竟然是不再想搬家了,就覺得這人世間,真的,很不值得。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啊,此言不虛。
自從跟隨父親之後,母親幾乎沒有過上一天的安心日子。
父親是大英雄不假,但父親的不顧家,更是事實。
就連睡覺,母親都不知道是否會在半夜裏起來亡命,下一次睡在哪裏,是一座山包上,一片叢林裏,還是在馬車之上,還是在敵軍營帳……
不知道。
父親總是很忙。
有母親的日子裏,父親的事業一直沒有起色,而母親去世後,父親的事業卻蒸蒸日上,很快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每次想起這些,劉禪都覺得這是一種黑色幽默。
好不容易在荊州安頓下來,可以安安靜靜地吃頓飽飯了,父親又去了益州,說是去幫另外一個伯父搶地盤。
荊州原來那個伯父已經去世了,怎地又出來一個新的伯父?
如果這個伯父再去世了,我們的下一個伯父,在哪裏呢?
還好,父親這次是去幫邀請他進益州的那個伯父搬家了。
然後,我們搬遷到了益州。
這是父親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帶著資產的搬家。
而且,也是最後一次搬家。
從此,我們算是過上了真正有“家”的生活。
父親成了皇帝,劉禪成了太子。
成了皇帝的父親,更忙。
父親總說天下重任在肩,男人豈可安睡。
所以,要奮鬥。
父親還說,益州之外的人民,還處於偽政權的壓榨之下,生不如死,需要我們去拯救。
父親做了一個男人能做的所有事情。
劉禪能做的卻不多,就扮演好一個太子即可,安安靜靜悄無聲息地活著,不搞事,不生事,等著把父親熬死了,自己當皇帝。
盡管心裏不願意,偉大如岸的父親終究還是去世了。
但父親卻在臨死前給自己找了個幹爹,這就是相父諸葛孔明。
劉禪曾經無數次以為自己的時代終於來臨了,但最後卻發現,來臨的是諸葛亮時代,而不是他的劉禪時代。
還好,相父畢竟是為他劉家在打拚,最後,也如願以償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算是為他劉家蜀漢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其實,諸葛亮未嚐不是如約踐行了自己一生的理想。
一個為理想踐行終生而去世的男人,他的離世,理應得到所有的尊重。
現在,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了。
但對於這個已經過去的所謂“諸葛亮時代”,劉禪該抱著一個什麽樣的態度呢?
人們總愛說“蓋棺定論”,很多人也都等著劉禪給相父諸葛孔明一個“蓋棺”後的“定論”,但真正能懂得劉禪心思的,又有幾人?
成都,甚至整個蜀漢帝國,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但其中,有很多人是在表演?
劉禪自然知道的,比如,某些蜀中大族。
蜀漢政權屬於典型的外來政權,所以,外來勢力與土著勢力之間,必然有著難以根除的矛盾糾葛。
整體上講,蜀漢政權的官僚們相當地嚴謹自律,貪腐不多,這得益於新生政權的紅利,也得益於相父諸葛孔明的“法治”思想。
但是,嚴謹自律,並不代表沒有利益訴求。
劉焉劉璋父子治川,幾乎拿土著沒有任何辦法,不得已,便親手扶持出來一個東州幫來,才算勉力維持住了一定的平衡,否則,益州,早就不姓劉了。
劉備入川,東州軍很快瓦解了,因為法正早早去世,孟達降魏,嚴顏去世。
但另外一個更加強大的荊州幫,卻將益州土著們壓得死死的。
諸葛亮在世時,嚴刑峻法,一切以法治為準,大家倒也無話可說。
但諸葛亮現在去世了,該說的話,是一定會有人站出來說的。
劉禪在等,其他人也在等。
等這個第一個跳出來的人。
明天,相父的棺槨就將運送到定軍山去下葬,今天,是在成都的最後一個吊唁日,所有在京城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會聚集在諸葛府上。
巳時一刻,劉禪再次來到丞相府,親自吊唁相父諸葛丞相。
這已經是第三次了。
在中國長長久久的曆史上,恐怕劉禪是唯一一個三次親自去府上吊唁臣子的皇帝。
當劉禪紅腫著眼睛站在諸葛亮的棺槨前時,再也難以抑製悲傷,任流淚默默流淌。
“今天,是朕最後一次見到相父了。”劉禪默默地在心裏說道,“明天開始,就將開始蜀漢帝國的新紀元,相父,您,會一直在天上關注著我麽?”
劉禪撫摸著棺槨,因為裏麵放置了很多冰塊,有一絲絲冷氣從棺槨裏滲透出來。
直到此一刻,劉禪才真的感覺到,從今以後,再也沒法獲得相父的庇護了。
多少次,半夜醒來,漫步宮中,看著漫天繁星,偶爾也有流星劃過,劉禪都會默默地許一個願,希望自己能早日獲得屬於自己的權利,擁有屬於自己的時代。
心底裏,他甚至希望相父出一點什麽意外也好,那樣,蜀漢,就真的是自己的了。
而現在,相父,真的走了,他將會被埋葬在定軍山上,替蜀漢帝國一直眺望著北方。
留給蜀漢的,隻有相父那孱弱的背影……
北方,那裏,有先帝他們這一代人的夢想。
可是,他們都迴不去了。
再也迴不去了。
“相父,祝福我吧,祝福你的禪兒吧!”劉禪撫摸著棺槨,許久,許久,不願意離去。
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帶著三個姑娘,一個兒子,跪在一邊。眾人的眼裏早已經沒有眼淚,隻剩下無限的疲憊,蒼涼。
黃月英本是一個擁有超高政治智商的女人,她自然知道自己丈夫這一生,說得好聽些,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說得不好聽,“嚴刑峻法強權一世”。
而現在,丈夫終於還是離去了,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蜀漢帝國,風雨飄搖,苟延殘喘。
接下來,會是什麽樣呢?
黃月英不敢想。
不敢想,並不代表她不會想。
有時候,繁亂複雜的思緒會自然而然裏鑽進到你的腦海中,湧進你的腦海中,占據你所有的思維空間。
丈夫在遺書中,已經告訴黃月英,喪事完畢後,立即開始另外一種生活,自力更生,完全脫離蜀漢政壇。
這,該是丈夫諸葛亮留給蜀中諸葛家族自保的唯一手段了吧。
一個英明睿智如斯的諸葛亮,一樣對蜀漢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樣對自己的家族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皇帝陛下已經是第三次來吊唁了,這給了黃月英一絲安慰,諸葛一門需要這個安慰。
成都,暗流湧動。
丈夫去世這半個月來,早已經快遏製不住了。
而皇帝陛下對於這個強權一世的相父,是什麽態度,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諸葛家的人們未來還能走多遠。
劉禪挨個問候了黃月英夫人、諸葛亮的三個女兒諸葛牡丹,諸葛芙蓉,諸葛玄月,和兒子諸葛瞻。
小諸葛瞻才八歲,但已經是一個非常知書達理的小男孩兒了。
劉禪一直很喜歡這個孩子。
諸葛瞻是現在諸葛亮家唯一的男丁了。
他的膝蓋早已經跪腫了,額頭青筋突兀,冷汗直流,卻依然咬牙堅持,無論誰來勸說,都不為所動。
劉禪將諸葛瞻抱起來,心疼地說:“明天,朕接你到宮裏去過一段時間,好不好?”
諸葛瞻趴在劉禪的肩膀上,期期艾艾地說:“陛下哥哥,我要陪著母親大人。”
劉禪的眼淚頓時就又抑製不住地流了下來。
諸葛瞻的姐姐們和媽媽,也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
外麵,蔣琬和費禕楊儀一起走進靈堂。
蔣琬道:“陛下,請迴吧,還有很多大臣們想來表達對丞相的悼念之情。”
諸葛亮吊唁活動全程由蔣琬主持的,楊儀和費禕也一直在忙前忙後的,幫著操持。
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操持著兄長家的一切。
孫吳那邊的大哥諸葛瑾也派來了吊唁人。
蔣琬費禕楊儀三人中間,數楊儀最為活躍,蔣琬最為沉穩,費禕卻將很大一部分心思花在對外關係上,尤其是發往孫吳的喪書等,都是由他親自操持並書寫的。
但蔣琬沉穩淡定的態度,卻在蜀漢政壇引起完全兩極的評價。
蔣琬沒有顯出多少悲傷,白天在丞相府邸靈堂這裏操持治喪事宜,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晚上迴到辦公室處理政務,一點也不耽誤。
讚揚他的人說他穩重持重國事可依,批評他的人卻說他忘恩負義鮮廉寡恥。
但蔣琬卻依然故我,毫不在意別人的或好或壞的評論。
劉禪出了靈堂,來到大院中,院子裏站滿了密密麻麻的臣子,大家早已經跪在地上,向皇帝陛下行禮。
禮畢,都站起身來,和朝堂上一樣,分兩邊站立,工工整整的。
這些,自然有禮部官員的功勞,有專人在這裏維持秩序。
明天,丞相靈柩就將遠赴漢中,今天是最後一個吊唁日,就連皇帝陛下都親自來吊唁,其他人,怎麽可能不來?
劉禪看了看大臣,想開口說點什麽,又一時語塞,感覺說什麽都不對。
於是,他頓了一下,就準備離去。旁邊的太監剛要開口喊“起駕——”
就在這時,旁邊閃出一人,高聲叫道:“陛下,臣丞相府參軍、安漢將軍李邈有本上奏——”
諸葛府上。
一眾官員陸陸續續來府上吊唁諸葛丞相,整個丞相府彌漫在一片悲傷肅穆的氛圍之中。
皇帝劉禪下詔,停止上朝十五日,以示對相父的哀寵無量。
這些天,劉禪已經到過丞相府兩次了,今天,是第三次親自前來吊唁。
劉禪發自內心地表達著對相父去世的悲哀。
雖然也有即將開始自己親政時代的迫切期待,但目前,更多的,卻依然還是傷悲。
劉禪的悲傷,一半來自於相父去世,一半來自對自我悲劇人生的傷感。
劉禪的一生,到目前為止,幾乎都如同生活在繈褓中一樣。
劉禪出生在新野,那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縣城。
當劉禪開始懵懵懂懂地知道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就已經懂得了父親的渺小與偉大。
父親出身低微,隻是一個街頭小販,後來,結識了關羽叔叔和張飛叔叔——這是一群不甘平凡的流浪者組合。
由此,他們開始了為理想而打拚。
而自己的父親,永遠是最拚最搏命的那一個。
父親這一生際遇之坎坷,縱觀古今曆史,能與其比擬的,很少。
估計晉文公重耳,勉強可以算一個吧。
但其實重耳畢竟還有一個王家公子的身份,而父親呢,則什麽沒有。
父親跟著公孫瓚,公孫瓚沒了。
父親跟著陶謙,陶謙沒了。
父親跟著袁紹,袁紹沒了。
父親跟著呂布,呂布沒了。
父親跟著曹操,差點就沒了——曹老板整天算計他。
最後,父親隻能來到荊州,跟了大伯父荊州牧劉表。
可是,劉表這個荊州牧,卻做不得荊州的主。
父親帶著一幫鐵杆兄弟就在這個叫“新野”的彈丸小縣城裏,已經過了好幾年了,什麽時候是盡頭呢?
從叔叔他們的談話中,小劉禪已經知道,等北邊的那個最牛逼的叫曹操的家夥騰出手來,他們,就該再一次搬家了。
父親他們一直在搬家。
每一次搬家,都是空手而走,將所有的資產都留給強迫他們搬家的人。
甚至,好幾次,據說,父親還將自己的母親和姨娘都留給人家,但人家不好意思要,每次,都又送還給了父親。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好人。
人家要了他父親的所有家當,卻將父親的女人還給了他,這算是這個冷酷世界給予父親的最後一點溫情麽?
母親和姨娘總是過得心驚膽戰的,說最害怕的就是搬家,害怕再一次被孩子他爹丟下不管。
姨娘總是安慰母親,說,姐姐,現在,咱們有了小禪兒,夫君不會再丟下我們不管的。
也許是小娘的話起到了作用,母親總算是笑了一次。
笑起來的母親好美啊!
父親總是很忙。
用他的話說:“男人嘛,對自己要狠一點。”
父親經常告誡小禪兒,對自己要狠一點。大雪天帶他去冬泳,下雨天逼他去跑步,用父親的話說,這樣,萬一下次再搬家的時候,可以“跑得更快一點”。
在父親多次告誡中,小小的劉禪明白了,有時候,你不一定跑得最快,但隻要跑得比別人快一點,就足夠了。
活命的,一定是那個人群中跑得最快的那個(群)人。
父親的逃跑技能,據說是天下第一,無人能及。
父親從東北跑到北方,又從北方跑到中原,再從中原跑到江南,當然,後麵,還會從江南跑到西南。
該來的,終究還是如期到來——終於,父親開始了再一次的搬家。
這一次搬家,與以往毫無二致,所有家當,一件也沒有帶走,全部留給對手。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父親果然沒有丟下自己的女人和孩子。
隨同他一起南下的,還有新野和襄陽的十多萬民眾。
在當陽長阪坡那裏,母親和小娘,以及自己,終於還是被父親搞丟了。
每次想起長阪坡,在張飛叔父的心裏,可能是一聲斷喝,長阪溪水倒流的壯舉;在趙雲叔父的心裏,可能是一杆亮銀槍,泛起千萬朵飄雪梨花,於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而在劉禪的心裏,隻有恐懼,沒有其他。
當時,劉禪跟隨著母親,被裹挾在流民之中,慌不擇路,也無方向,隻知道順著人流到處亂跑,根本不知道為什麽而跑,向哪裏跑,也不知道跑到哪裏才是終點。
也許,當生命消逝的那一刻,就是終點吧。
終點,是新生活的開始,還是人生的結束,誰知道呢。
也幸虧是人多,曹軍即便想殺也殺不過來,於是,他們便撿穿軍服的殺,流民,自然不在人家的眼裏,所以,才給了趙子龍孤身救幼主的機會。
趙雲叔叔找到自己的時候,自己被母親抱在繈褓中,為了讓自己能夠活著見到父親,母親毅然決然地跳進一個枯井中,逼迫趙雲帶自己離開,去尋找父親。
母親臨死前,附在小劉禪耳邊說的最後一句話,不是愛與不舍,不是牽掛悲傷,卻是一句:“兒啊,娘親終於再也不用搬家了……”
那句話,多年過去了,劉禪都不能忘卻。
不能忘記,但卻不敢想。
一想到母親最大的祈願,竟然是不再想搬家了,就覺得這人世間,真的,很不值得。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啊,此言不虛。
自從跟隨父親之後,母親幾乎沒有過上一天的安心日子。
父親是大英雄不假,但父親的不顧家,更是事實。
就連睡覺,母親都不知道是否會在半夜裏起來亡命,下一次睡在哪裏,是一座山包上,一片叢林裏,還是在馬車之上,還是在敵軍營帳……
不知道。
父親總是很忙。
有母親的日子裏,父親的事業一直沒有起色,而母親去世後,父親的事業卻蒸蒸日上,很快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每次想起這些,劉禪都覺得這是一種黑色幽默。
好不容易在荊州安頓下來,可以安安靜靜地吃頓飽飯了,父親又去了益州,說是去幫另外一個伯父搶地盤。
荊州原來那個伯父已經去世了,怎地又出來一個新的伯父?
如果這個伯父再去世了,我們的下一個伯父,在哪裏呢?
還好,父親這次是去幫邀請他進益州的那個伯父搬家了。
然後,我們搬遷到了益州。
這是父親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帶著資產的搬家。
而且,也是最後一次搬家。
從此,我們算是過上了真正有“家”的生活。
父親成了皇帝,劉禪成了太子。
成了皇帝的父親,更忙。
父親總說天下重任在肩,男人豈可安睡。
所以,要奮鬥。
父親還說,益州之外的人民,還處於偽政權的壓榨之下,生不如死,需要我們去拯救。
父親做了一個男人能做的所有事情。
劉禪能做的卻不多,就扮演好一個太子即可,安安靜靜悄無聲息地活著,不搞事,不生事,等著把父親熬死了,自己當皇帝。
盡管心裏不願意,偉大如岸的父親終究還是去世了。
但父親卻在臨死前給自己找了個幹爹,這就是相父諸葛孔明。
劉禪曾經無數次以為自己的時代終於來臨了,但最後卻發現,來臨的是諸葛亮時代,而不是他的劉禪時代。
還好,相父畢竟是為他劉家在打拚,最後,也如願以償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算是為他劉家蜀漢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其實,諸葛亮未嚐不是如約踐行了自己一生的理想。
一個為理想踐行終生而去世的男人,他的離世,理應得到所有的尊重。
現在,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了。
但對於這個已經過去的所謂“諸葛亮時代”,劉禪該抱著一個什麽樣的態度呢?
人們總愛說“蓋棺定論”,很多人也都等著劉禪給相父諸葛孔明一個“蓋棺”後的“定論”,但真正能懂得劉禪心思的,又有幾人?
成都,甚至整個蜀漢帝國,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但其中,有很多人是在表演?
劉禪自然知道的,比如,某些蜀中大族。
蜀漢政權屬於典型的外來政權,所以,外來勢力與土著勢力之間,必然有著難以根除的矛盾糾葛。
整體上講,蜀漢政權的官僚們相當地嚴謹自律,貪腐不多,這得益於新生政權的紅利,也得益於相父諸葛孔明的“法治”思想。
但是,嚴謹自律,並不代表沒有利益訴求。
劉焉劉璋父子治川,幾乎拿土著沒有任何辦法,不得已,便親手扶持出來一個東州幫來,才算勉力維持住了一定的平衡,否則,益州,早就不姓劉了。
劉備入川,東州軍很快瓦解了,因為法正早早去世,孟達降魏,嚴顏去世。
但另外一個更加強大的荊州幫,卻將益州土著們壓得死死的。
諸葛亮在世時,嚴刑峻法,一切以法治為準,大家倒也無話可說。
但諸葛亮現在去世了,該說的話,是一定會有人站出來說的。
劉禪在等,其他人也在等。
等這個第一個跳出來的人。
明天,相父的棺槨就將運送到定軍山去下葬,今天,是在成都的最後一個吊唁日,所有在京城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會聚集在諸葛府上。
巳時一刻,劉禪再次來到丞相府,親自吊唁相父諸葛丞相。
這已經是第三次了。
在中國長長久久的曆史上,恐怕劉禪是唯一一個三次親自去府上吊唁臣子的皇帝。
當劉禪紅腫著眼睛站在諸葛亮的棺槨前時,再也難以抑製悲傷,任流淚默默流淌。
“今天,是朕最後一次見到相父了。”劉禪默默地在心裏說道,“明天開始,就將開始蜀漢帝國的新紀元,相父,您,會一直在天上關注著我麽?”
劉禪撫摸著棺槨,因為裏麵放置了很多冰塊,有一絲絲冷氣從棺槨裏滲透出來。
直到此一刻,劉禪才真的感覺到,從今以後,再也沒法獲得相父的庇護了。
多少次,半夜醒來,漫步宮中,看著漫天繁星,偶爾也有流星劃過,劉禪都會默默地許一個願,希望自己能早日獲得屬於自己的權利,擁有屬於自己的時代。
心底裏,他甚至希望相父出一點什麽意外也好,那樣,蜀漢,就真的是自己的了。
而現在,相父,真的走了,他將會被埋葬在定軍山上,替蜀漢帝國一直眺望著北方。
留給蜀漢的,隻有相父那孱弱的背影……
北方,那裏,有先帝他們這一代人的夢想。
可是,他們都迴不去了。
再也迴不去了。
“相父,祝福我吧,祝福你的禪兒吧!”劉禪撫摸著棺槨,許久,許久,不願意離去。
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帶著三個姑娘,一個兒子,跪在一邊。眾人的眼裏早已經沒有眼淚,隻剩下無限的疲憊,蒼涼。
黃月英本是一個擁有超高政治智商的女人,她自然知道自己丈夫這一生,說得好聽些,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說得不好聽,“嚴刑峻法強權一世”。
而現在,丈夫終於還是離去了,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蜀漢帝國,風雨飄搖,苟延殘喘。
接下來,會是什麽樣呢?
黃月英不敢想。
不敢想,並不代表她不會想。
有時候,繁亂複雜的思緒會自然而然裏鑽進到你的腦海中,湧進你的腦海中,占據你所有的思維空間。
丈夫在遺書中,已經告訴黃月英,喪事完畢後,立即開始另外一種生活,自力更生,完全脫離蜀漢政壇。
這,該是丈夫諸葛亮留給蜀中諸葛家族自保的唯一手段了吧。
一個英明睿智如斯的諸葛亮,一樣對蜀漢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樣對自己的家族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皇帝陛下已經是第三次來吊唁了,這給了黃月英一絲安慰,諸葛一門需要這個安慰。
成都,暗流湧動。
丈夫去世這半個月來,早已經快遏製不住了。
而皇帝陛下對於這個強權一世的相父,是什麽態度,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諸葛家的人們未來還能走多遠。
劉禪挨個問候了黃月英夫人、諸葛亮的三個女兒諸葛牡丹,諸葛芙蓉,諸葛玄月,和兒子諸葛瞻。
小諸葛瞻才八歲,但已經是一個非常知書達理的小男孩兒了。
劉禪一直很喜歡這個孩子。
諸葛瞻是現在諸葛亮家唯一的男丁了。
他的膝蓋早已經跪腫了,額頭青筋突兀,冷汗直流,卻依然咬牙堅持,無論誰來勸說,都不為所動。
劉禪將諸葛瞻抱起來,心疼地說:“明天,朕接你到宮裏去過一段時間,好不好?”
諸葛瞻趴在劉禪的肩膀上,期期艾艾地說:“陛下哥哥,我要陪著母親大人。”
劉禪的眼淚頓時就又抑製不住地流了下來。
諸葛瞻的姐姐們和媽媽,也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
外麵,蔣琬和費禕楊儀一起走進靈堂。
蔣琬道:“陛下,請迴吧,還有很多大臣們想來表達對丞相的悼念之情。”
諸葛亮吊唁活動全程由蔣琬主持的,楊儀和費禕也一直在忙前忙後的,幫著操持。
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操持著兄長家的一切。
孫吳那邊的大哥諸葛瑾也派來了吊唁人。
蔣琬費禕楊儀三人中間,數楊儀最為活躍,蔣琬最為沉穩,費禕卻將很大一部分心思花在對外關係上,尤其是發往孫吳的喪書等,都是由他親自操持並書寫的。
但蔣琬沉穩淡定的態度,卻在蜀漢政壇引起完全兩極的評價。
蔣琬沒有顯出多少悲傷,白天在丞相府邸靈堂這裏操持治喪事宜,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晚上迴到辦公室處理政務,一點也不耽誤。
讚揚他的人說他穩重持重國事可依,批評他的人卻說他忘恩負義鮮廉寡恥。
但蔣琬卻依然故我,毫不在意別人的或好或壞的評論。
劉禪出了靈堂,來到大院中,院子裏站滿了密密麻麻的臣子,大家早已經跪在地上,向皇帝陛下行禮。
禮畢,都站起身來,和朝堂上一樣,分兩邊站立,工工整整的。
這些,自然有禮部官員的功勞,有專人在這裏維持秩序。
明天,丞相靈柩就將遠赴漢中,今天是最後一個吊唁日,就連皇帝陛下都親自來吊唁,其他人,怎麽可能不來?
劉禪看了看大臣,想開口說點什麽,又一時語塞,感覺說什麽都不對。
於是,他頓了一下,就準備離去。旁邊的太監剛要開口喊“起駕——”
就在這時,旁邊閃出一人,高聲叫道:“陛下,臣丞相府參軍、安漢將軍李邈有本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