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蘭國,就是僰蠻豪酋劉胄在蜀漢的牂牁郡的地盤上建立的小王國。


    其實,且蘭,與中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成語“夜郎自大”裏麵的那個夜郎國息息相關。


    且蘭蠻,屬於僰人的一支,當初的且蘭,也屬於夜郎國的一部分。


    戰國時期,夜郎就已經立國,楚威王派遣將軍莊蹻帶兵討伐夜郎國,這是楚國實力強大的標誌性動作。


    莊蹻順著沅水來到且蘭,在且蘭河水岸邊打樁係船,這木樁子,就叫“牂牁”。


    因此,楚王下令,就將“且蘭”所在地稱為“牂牁”。


    給被征服地區亂改名字,算是征服者的一種惡趣味吧。


    真要講究起來,“牂牁”,還真的沒有“且蘭”這個名字更好說,更好聽,更有韻味。


    但人家是征服者,說你這個地方叫“木樁子”,你就得叫“木樁子”。


    你敢強嘴?


    西漢武帝時期,夜郎自大,僰人叛亂,直接將政府派駐的郡守縣令全家殺死,甚至將皇帝派來談判的欽差大臣也殺死了。


    中國曆史上牛氣衝天指數排名前兩位的武皇帝那小暴脾氣,一個連匈奴人都不怕的男人,怎麽可能容忍小小的“夜郎自大”!


    我的人,你也敢下手?!


    武皇帝本就憋著一肚子的壞水兒沒地方倒,這下好了,僰蠻人正好給了武皇帝一個很好的出兵征伐的借口。


    要知道這幾年,武皇帝為了漢匈之戰,幾乎連自己的褲衩子都快賣了給軍隊籌集錢糧,全國各地人民都被這皇帝老兒盤剝得要造他的反了,一個個兜比臉還幹淨。


    國庫裏的老鼠都餓得兩眼冒綠光。


    武皇帝同樣地兩眼冒著綠光,滿世界尋找新的財路,正好,牂牁蠻人叛亂了,那好吧,就拿你開刀。


    反正,欺壓蠻族人,是舉國都樂見其成的事情。


    於是,派兵前來,一口氣將僰人誅殺數萬。


    由此,僰人和漢人之間的世代仇恨,也算是徹底地結下了。


    但從另外一個側麵來說,由此也能看出,牂牁郡的人口之多,經濟之發達,傳統蠻族勢力之強盛。


    此地擁有後世貴州東部最大的平壩子,農業發展在黔東南地區最早,民族開化也較早。


    牂牁郡郡守治所且蘭古城麵積約1.4平方公裏,擁有\"九宮、八廟、三閹、四堂\",西上古街是且蘭古城內最繁華的街市,文昌宮、仁壽宮、萬壽宮是且蘭古城裏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


    且蘭城東部的銅鼓山,則是且蘭經濟的發動機——此地為南中區域著名的銅礦,開發的曆史已經延續了幾百年,迄今為止,尚未有礦脈衰竭的跡象發現。


    而這,恰好也是蠻族豪酋劉胄發動叛亂的底氣所在。


    銅鼓山名義上是屬於中央政府的,但實際上,漢末亂世以來,銅礦早就被當地豪族們滲透得千瘡百孔,政府根本就沒有能力顧及到遙遠的南中一個銅鐵礦。


    劉璋時期,父子二人采取的都是懷柔政策,否則,劉備入川時也根本就不會受到如此大的阻力——因為益州豪族們在劉璋劉焉父子時代,吃盡了政府的紅利呢,一個腦滿腸肥,胖得都快走不動道了。


    現在,換個新的主子來,一切重新開始,官府需要再次喂飽他們,而政策呢,卻還是一個未知數。


    終其劉備諸葛亮之一生,南中蠻族叛亂就從來沒有平息過,隻不過此時的蜀漢帝國把目光盯在蜀鹽蜀錦上麵更多,對於南中所求甚少,大亂則大軍平之,小亂則熟視無睹,隻當沒看見。


    所以,蜀漢建國已經十多年了,南中牂牁郡的這個銅鼓山鐵礦,迄今仍然被豪酋劉胄家族把持著。


    此為鴕鳥政策。


    諸葛亮持續多年的北伐,不管政治上的得失,若單純從經濟上來說,確實對於國力的損耗巨大,是毋庸置疑的。


    南中豪族們自然也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因為一直混得風生水起的他們,逐漸感受到來自蜀漢政府的索取壓力了。


    原來,南中豪族們為了討好中央政府,也會主動捐獻一些財物,如金銀銅鐵錫丹砂朱漆等,甚至還有牛馬羊什麽的,但說心裏話,那些,都隻是一些表麵文章,是刻意做給別人看的。


    做的人很清楚,收的人更清楚。雙方都抱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思,心照不宣。


    得過且過吧。


    但隨著北伐戰線的深入、持久,國力損耗越來越大,成都平原的供給能力也就越來越吃緊了,中央政府的手,自覺不自覺地就伸向了南中。


    畢竟,南中也是蜀漢疆域的一部分不是?


    怎麽也不能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吧。


    戰士們夏戰三伏,冬戰三九,啃冰臥雪,總歸不是為了其個人,而是為了咱們整個蜀漢對吧。


    既然你南中也是蜀漢的一部分,為國家犧牲些個人家族的利益,不該的麽?


    除非你們不承認自己是蜀漢帝國的人。


    張翼到南中,本就帶著這樣的目的來的。


    於是,劉胄這樣的豪族就直接挑明了:“咱們本來就不是你蜀漢的人!咱們是且蘭國人!”


    對於此時的蜀漢南中來說,劉胄這樣的豪族想造反,其實不要太簡單。


    因為蜀漢在南中駐軍本來就不多,整個南中共計有兵人,其中5000在平夷城,也就是庲降都督府所在地,由庲降都督直接掌握,剩下的5000兵,分散在各個郡守府衙,縣衙,還有些重要關隘處,也會設置衛所,進行駐軍。


    所以,劉胄們在牂牁郡真正要對付的軍隊,估計連500人都不到。


    當然,這是沒有計算事發之後庲降都督府出兵的數量和規模。


    漢末以來,牂牁郡豪族劉氏就基本成為了銅鼓山銅鐵礦實際上的主人了,更在地上上下其手,打通了各種關節,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劉璋劉焉父子治蜀時期,是劉胄家族勢力最為膨脹的時代。


    但到了劉備諸葛亮時代,好日子一去不複返。這讓劉氏滿族尤其不忿。


    但是,地頭蛇畢竟輸給了過江龍。


    這是現實,是實力的比拚,一個南中豪酋,自然是難以與蜀漢政權相抗衡的。


    所以,劉氏選擇了隱忍。


    李恢做了第二任庲降都督後,因為本身就出身於南中豪族,所以,對於劉胄這樣的豪酋,極盡拉攏分化打擊之能事,將一眾豪酋都壓製得死死的,卻依然爆發了南中曆史以來最大的叛亂。


    後,先帝駕崩白帝城,諸葛亮親自帶領蜀漢幾乎全部的力量,甚至將漢中守將魏延和駐軍都帶到南中平亂。


    由此可見此次叛亂形勢之嚴峻。


    這是蜀漢帝國成立以來遇到的第二大危機。


    第一大危機自然就是夷陵之戰失敗。


    當時,牂牁郡太守朱褒就是率先掀起南中叛亂的人之一,另外有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闓,越嶲郡叟蠻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三江蠻頭領孟獲。


    牂牁劉氏雖然明麵上沒有參與叛亂,但實際上,朱褒的底氣就來自於劉胄家族。


    劉氏不僅為朱褒獻上錢糧無數,銅鐵山的武器更是不要錢地送給朱褒,私下裏,劉氏有多少族人在朱褒手下為其衝鋒陷陣,明眼人,誰不知道!


    但是,朱褒卻是一個愚蠢的家夥,被馬忠將軍和副將張嶷將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身死族滅。


    若說諸葛亮不知道劉氏作為的話,那您也太小瞧偉大的諸葛孔明先生了。


    但知道是一迴事,處理卻是另外一迴事。


    諸葛亮對於南中叛亂的政策是“隻誅首惡,不算其他”,明知道南中豪族們幾乎沒有一個屁股是幹淨的,但也沒法來一次徹底清算,因為那樣的話,南中叛亂就永遠也不會平息,仗,隻會越打越多,亂,隻會越平越亂。


    南中叛亂很快平息,深度參與其中的劉胄家族,除了損失些錢糧之外,幾乎是毫發無損。


    教訓是有的,經驗卻也是有的。


    很多時候,經驗和教訓本本就互為一體。


    劉氏在總結朱褒他們叛亂不成功的教訓之後,得到的幾乎全部是經驗——


    第一,朱褒的政治身份看起來很光鮮亮麗,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坑,把自己陷進去了。


    朱褒本人是蜀漢帝國中央政府公派到南中牂牁郡的郡守大人。


    看起來,內部高級官僚的反戈一擊,其衝擊力破壞力實打實地足夠,但是,你朱褒在反叛之前呢,可是一直都代表著蜀漢帝國的,一直為蜀漢帝國站台說話來著。


    現在,你反戈一擊,將蜀漢政府說得一無是處一錢不值,你自己一轉身,便是兩個世界,這也能行?誰信你?


    到底,哪一個朱褒,才是真的朱褒?


    所以,南中漢人響應朱褒的,不多。


    第二,朱褒的自然出身有問題。


    朱褒不是地道的南中人,這一條,在南中想搞事情,就吃了天然的虧,很不討喜。


    在這一點上,他與益州郡豪族雍闓完全沒法比。


    雍闓祖上是西漢開國功勳之一的雍齒後人,人家雍齒當初被封什邡侯,封地就在什邡,算起來,人家雍齒家族在益州生活了小500年了。


    而朱褒卻不具備這個條件。


    所以,南中蠻人響應朱褒的,也不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朱褒他們在政治上,是失敗的——他們沒有提出更高級的政治訴求,比如,沒有明確的建國目標和路徑,甚至連最基本的訴求都沒有,所以,隻能是一場規模不小的叛亂而已。


    政治上沒有訴求,就很難將那些豪酋們都拉進來,因為人家跟


    著你叛亂打砸搶,和跟著你建國成為開國元勳,所得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單純要財富,這些豪酋們,還用得著去打砸搶?根本不需要,人家隻要在地方上動動手腳,大把的財富流水一般湧來。


    既然將上次南中叛亂的經驗教訓總結得如此深刻,那麽,接下來呢?


    做總結,可不是單純為了總結而總結,更不是留給後人做教科書去的。


    人家劉氏是要在此基礎上,搞一票大的——重建且蘭國!


    憑什麽你劉氏就可以建國,我劉氏就不可以!


    劉胄的時機選擇的也非常好。


    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去世,年輕的犍為郡豪族代表人物張翼將軍成為第三任庲降都督。


    對於南中人來說,這又是一個外來子!


    張翼年輕氣盛,作為蜀漢帝國重點培養的第三代領導核心,下車伊始,便對南中實行了收縮政策。


    南中豪族們的野蠻生長幸福收割的美好時光,就此,一去不複返了。


    其實並不是張翼將軍年輕氣盛,不知章法,攪亂了南中,而是不得已。


    第一,北伐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十多年,蜀漢帝國僅僅依靠成都平原這塊彈丸之地與曹魏抗衡,經濟上早已經千瘡百孔,難以為繼。所以,極其需要南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或者說是支撐點。


    第二,蜀漢帝國建國十幾年,有識之士如張翼這樣的人,也已經深刻認識到南中的重要性。假如南中還是這樣,看似可有可無,實則如同帝國軀體上一個巨大的瘡口,不斷吞噬帝國財政武備的血液,終究有一天,蜀漢帝國將會因為失血過多,而自動消亡。


    ——這,可不是蜀漢想要的結果。


    先帝時代就不必說了,能夠將疆域的版圖延伸到南中,就算不錯了。


    諸葛亮時代,南中的“蠻不反,官不究”的政策思路,對於很多如同張翼這樣的人來說,已經到了再不糾正便會“不得善終”的程度了。


    而諸葛亮呢,也並非不知道張翼們是怎樣想的。


    但是,他無能為力。


    此時的諸葛亮在北伐前線,渭水河邊,與司馬懿形成長期戰略對峙,後邊的南中區域何去何從,對於事必躬親的諸葛亮來說,也確實已經無暇他顧了。


    更何況,身體的每況愈下,讓諸葛亮思考問題的思路,早已經不同往日。


    他能做的,便是將益州豪族代表張翼派過去,試試水的深淺,也算是為後諸葛亮時代的治理南中尋找一些經驗,或者說是教訓吧。


    結果,很輕易就就試出來了——南中,水太深。


    張翼的南中政策剛剛頒布,牂牁郡豪族劉氏就公然扯旗造反,拿下牂牁一郡之地,建立了所謂的“且蘭國”。


    劉氏更串聯南中其餘豪酋,號召大家各自建國,互相拱衛,驅逐庲降都督府,以製蜀漢。


    牂牁豪酋帶頭大哥劉胄,自認為咱劉氏可不是朱褒那樣的慫貨,更不是孟獲那樣的耿貨。


    劉胄之所以重建“且蘭”,就在於“且蘭”這二字在僰蠻人幾百年以來,就一直是一個難以言說的“痛”。在劉胄的心裏,其實“且蘭”還是小了點,假若有機會能將疆域再擴大一些,該重建“夜郎”才對。


    他希望“且蘭”這個名號,能激發出無數蠻族人刻畫在心底裏的那份愛與豪情。


    自己也是蠻人,所以,劉胄對於蠻族人的性情極為熟悉,蠻人畏威而不敬德,悍勇而不知死,滿腦子的桀驁不馴,且山林生活經驗十分豐富,隻要能激發他們骨子裏的那股子兇性來,連死都不怕的人,還有什麽好怕的麽?


    事情果然如此。


    劉胄的“且蘭國”旗幟一豎起來,當即得到南中蠻族人民的熱烈歡迎,牂牁郡一地,頓時成為一片沸騰的大海一般,蜀漢帝國的力量,隻要沒有及時退出的,基本都被撕裂成了碎片,連渣滓都不剩下些什麽。


    其他地區,雖然沒有劉胄這樣的豪酋公然建國,但私下裏的動作可也不小,暗通款曲,給錢給糧,信息傳遞,甚至起義造反,禍亂社會秩序,打擊政府力量,牽扯政府力量……


    隻要有心,無所不能。


    大家都很清楚,即便劉氏不把話說得那麽明白,南中豪酋們哪一個也不是傻瓜。蜀漢的一代強人諸葛亮即將離世,接下來,南中的局麵將會是嶄新的一頁,誰來書寫,書寫成什麽樣,人家劉氏先給大家打個樣兒!


    若等到政府的人來主導,南中,注定將成為漢人的南中,而非南中人的南中。


    “此時,若不建國,更待何時!”


    ——劉胄向南中豪酋大族們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號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星落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倔強的紐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倔強的紐扣並收藏星落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