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就位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作者:鳳舞祥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人聞言,心中一驚,立刻明白這是孫明遠在借夏王的命令警告他們,不得擅自做主擴大戰事規模,必須以大局為重。
於是,他們連忙收斂心神,認真聽孫明遠的安排。
“西柱軍務必在潼關、陝州、垣曲三地增派駐軍兵力。
尤其是潼關,必須由郝將軍親自坐鎮,做出一副即刻出兵陝西的架勢。
同時,抽調一個團的兵力,化整為零潛入陝西,在靠近陝北義軍的區域活動,隨時支援反清勢力,但一切行動都得以確保自身安全為首要前提。”
孫明遠目光堅定,有條不紊地布置著任務。
郝搖旗神色凝重,重重地點了點頭,表示領命。
孫明遠見狀,又將目光轉向郭紹,繼續說道:“北柱軍的兵力重點部署在武鄉和黎城兩地,以武鄉為主,黎城為輔。
可派兵出昂車關,迅速占領通往太原的各關口和縣城,擺出一副直逼太原的進攻姿態,但暫時不要對太原發起總攻。”
兩人齊聲應諾,本以為任務布置到此結束,卻見孫明遠話鋒一轉:“郝將軍迴去後,即刻聯係陝西的王永強等義軍,明確告知他們,我大夏願意在物資和軍事方麵提供協助,共同對抗建奴。
但我們堅決不支持他們內部的爭鬥。”
“郭將軍那邊也是一樣,迴去就聯係薑鑲。我聽說他們已經被建奴打得丟失了太原,一路退到晉西。
在這種困境下,對於我們伸出的援手,他們肯定求之不得。
必要時,可以出動小股軍隊給予支援。”
薑鑲反正抗清後,高舉反清複明大旗,與陝西以王永強為首的義軍相互唿應,在晉陝大地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浪潮。
然而,清廷的多爾袞在得知多鐸的南路軍全軍覆沒後,震驚之餘迅速做出反應。
他一方麵從蒙古和遼東緊急調兵進京,加強京城的防禦;
另一方麵,將肅親王豪格的西路軍從漢中召迴,全力攻打這些抗清義軍。
在豪格的猛烈征剿下,陝北義軍節節敗退,如今已被驅趕至晉秦交界的米脂一帶。
與此同時,多爾袞派濟爾哈朗率領三萬大軍,會同山西平陽府葉臣的一萬大軍,直撲盤踞在太原的薑鑲軍。
薑鑲軍難以抵擋,隻得倉皇西撤至臨縣的磨盤山一帶,與陝西義軍逐漸靠攏,會師在即。
在清軍的東西夾擊之下,兩方義軍的崩潰似乎隻是時間問題。
孫明遠正是瞅準了這個時機,想要拉他們一把,讓義軍能夠緩過一口氣,繼續與清軍周旋。
畢竟,夏軍在此的北西兩路大軍完全有能力前出,為義軍提供掩護。
但孫明遠的目的僅僅是讓義軍牽製清軍,並不想讓夏軍直接與清軍正麵交鋒,因為夏軍在北方戰場隻是輔攻,關鍵在於牽製清軍兵力。
在孫明遠的坐鎮指揮下,北方戰場的夏軍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戰略部署。
與此同時,征南的三路大軍也已全部出動。
作為征南軍的督糧使,吳初快馬加鞭,抵達了江西的九江府。
臨行前,吳初特意前往李岩府上拜訪,虛心請教:“夏王委我以督糧使重任,不知其中深意究竟為何?”
李岩微微一笑,耐心解釋道:“夏王讓你擔任督糧使,顧名思義,就是要你掌控三軍糧草的撥付。”
吳初聽後,仍是一臉疑惑。李岩接著說:“這意味著你既要確保三軍糧草的充足供應,又要嚴格管控糧草的發放。
簡單來說,就是用糧草來監控各軍的行軍進度,但不要幹涉他們的具體作戰計劃。”
吳初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夏王是想利用糧草這一關鍵因素,既保障軍隊的後勤補給,又能有效控製各軍的行動節奏,避免出現冒進或消極作戰的情況。
自己隻需把握好大方向,不必過多糾結於作戰細節。
說白了,夏王是想通過此次南征,達到練兵和培養將領的目的。
吳初不禁感慨,周雲從初露鋒芒到如今,自己一直見證著他的成長,可如今的周雲從卻越發讓人捉摸不透。
他的每一處安排似乎都暗藏深意,這讓吳初時常有種如履薄冰的感覺。
夏軍在南方兵分三路,展開進攻。征南第一軍對應的是盤踞在湖南的何騰蛟;
第二軍指向福建的南明隆武朝;第三軍則劍指浙江的南明魯監國朱以海。
三軍中,最為興奮的當屬征南第一軍的嶽鎮邦。
他追隨周雲已久,卻一直沒有機會獨當一麵、領軍征戰。
作為南宋嶽飛的後人,嶽鎮邦心中懷揣著為嶽家揚名立萬的遠大抱負。
尤其是當孫傳庭的後人孫明遠已經聲名遠揚之時,自己卻依舊默默無聞,這讓嶽鎮邦內心充滿了渴望與鬥誌。
如今,夏王終於給了他這個機會,讓他獨自統領一軍,嶽鎮邦在感激涕零的同時,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打好這一戰,不辜負夏王的信任。
嶽鎮邦親率兩萬五千上柱軍進入湖北境內,與南柱軍的一部會合,兵力達到五萬之眾,駐軍於荊州下轄的白螺磯,與長江以南的嶽州府隔江相望。
這一日,嶽鎮邦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在親衛的簇擁下,來到白螺磯的長江邊上。
隻見江邊大片大片枯黃的蘆葦叢連綿不絕,一眼望不到盡頭。
微風拂過,蘆葦花隨風搖曳,如雪花般紛紛揚揚,景色蔚為壯觀。
嶽鎮邦撥開蘆葦叢,來到江水邊。
此時正值長江的枯水季節,原本寬闊浩渺的江麵如今顯得並不寬闊,甚至能清晰地看到對麵低矮的房屋和岸邊停泊的幾艘小船。
嶽鎮邦眉頭微蹙,轉頭向身旁陪同的暗影司都尉問道:“對麵敵軍是否有水師船隻在江麵巡邏?”
都尉連忙答道:“迴將軍,敵軍設有一個水師營,共有一百多條船,其中鬥艦十艘,其餘多為走舸和遊船。
在江麵巡邏的船隻大多是走舸小船。”
嶽鎮邦追問道:“那他們的巡邏時間以及每次巡邏的船隻數量和批次是怎樣的?”
於是,他們連忙收斂心神,認真聽孫明遠的安排。
“西柱軍務必在潼關、陝州、垣曲三地增派駐軍兵力。
尤其是潼關,必須由郝將軍親自坐鎮,做出一副即刻出兵陝西的架勢。
同時,抽調一個團的兵力,化整為零潛入陝西,在靠近陝北義軍的區域活動,隨時支援反清勢力,但一切行動都得以確保自身安全為首要前提。”
孫明遠目光堅定,有條不紊地布置著任務。
郝搖旗神色凝重,重重地點了點頭,表示領命。
孫明遠見狀,又將目光轉向郭紹,繼續說道:“北柱軍的兵力重點部署在武鄉和黎城兩地,以武鄉為主,黎城為輔。
可派兵出昂車關,迅速占領通往太原的各關口和縣城,擺出一副直逼太原的進攻姿態,但暫時不要對太原發起總攻。”
兩人齊聲應諾,本以為任務布置到此結束,卻見孫明遠話鋒一轉:“郝將軍迴去後,即刻聯係陝西的王永強等義軍,明確告知他們,我大夏願意在物資和軍事方麵提供協助,共同對抗建奴。
但我們堅決不支持他們內部的爭鬥。”
“郭將軍那邊也是一樣,迴去就聯係薑鑲。我聽說他們已經被建奴打得丟失了太原,一路退到晉西。
在這種困境下,對於我們伸出的援手,他們肯定求之不得。
必要時,可以出動小股軍隊給予支援。”
薑鑲反正抗清後,高舉反清複明大旗,與陝西以王永強為首的義軍相互唿應,在晉陝大地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浪潮。
然而,清廷的多爾袞在得知多鐸的南路軍全軍覆沒後,震驚之餘迅速做出反應。
他一方麵從蒙古和遼東緊急調兵進京,加強京城的防禦;
另一方麵,將肅親王豪格的西路軍從漢中召迴,全力攻打這些抗清義軍。
在豪格的猛烈征剿下,陝北義軍節節敗退,如今已被驅趕至晉秦交界的米脂一帶。
與此同時,多爾袞派濟爾哈朗率領三萬大軍,會同山西平陽府葉臣的一萬大軍,直撲盤踞在太原的薑鑲軍。
薑鑲軍難以抵擋,隻得倉皇西撤至臨縣的磨盤山一帶,與陝西義軍逐漸靠攏,會師在即。
在清軍的東西夾擊之下,兩方義軍的崩潰似乎隻是時間問題。
孫明遠正是瞅準了這個時機,想要拉他們一把,讓義軍能夠緩過一口氣,繼續與清軍周旋。
畢竟,夏軍在此的北西兩路大軍完全有能力前出,為義軍提供掩護。
但孫明遠的目的僅僅是讓義軍牽製清軍,並不想讓夏軍直接與清軍正麵交鋒,因為夏軍在北方戰場隻是輔攻,關鍵在於牽製清軍兵力。
在孫明遠的坐鎮指揮下,北方戰場的夏軍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戰略部署。
與此同時,征南的三路大軍也已全部出動。
作為征南軍的督糧使,吳初快馬加鞭,抵達了江西的九江府。
臨行前,吳初特意前往李岩府上拜訪,虛心請教:“夏王委我以督糧使重任,不知其中深意究竟為何?”
李岩微微一笑,耐心解釋道:“夏王讓你擔任督糧使,顧名思義,就是要你掌控三軍糧草的撥付。”
吳初聽後,仍是一臉疑惑。李岩接著說:“這意味著你既要確保三軍糧草的充足供應,又要嚴格管控糧草的發放。
簡單來說,就是用糧草來監控各軍的行軍進度,但不要幹涉他們的具體作戰計劃。”
吳初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夏王是想利用糧草這一關鍵因素,既保障軍隊的後勤補給,又能有效控製各軍的行動節奏,避免出現冒進或消極作戰的情況。
自己隻需把握好大方向,不必過多糾結於作戰細節。
說白了,夏王是想通過此次南征,達到練兵和培養將領的目的。
吳初不禁感慨,周雲從初露鋒芒到如今,自己一直見證著他的成長,可如今的周雲從卻越發讓人捉摸不透。
他的每一處安排似乎都暗藏深意,這讓吳初時常有種如履薄冰的感覺。
夏軍在南方兵分三路,展開進攻。征南第一軍對應的是盤踞在湖南的何騰蛟;
第二軍指向福建的南明隆武朝;第三軍則劍指浙江的南明魯監國朱以海。
三軍中,最為興奮的當屬征南第一軍的嶽鎮邦。
他追隨周雲已久,卻一直沒有機會獨當一麵、領軍征戰。
作為南宋嶽飛的後人,嶽鎮邦心中懷揣著為嶽家揚名立萬的遠大抱負。
尤其是當孫傳庭的後人孫明遠已經聲名遠揚之時,自己卻依舊默默無聞,這讓嶽鎮邦內心充滿了渴望與鬥誌。
如今,夏王終於給了他這個機會,讓他獨自統領一軍,嶽鎮邦在感激涕零的同時,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打好這一戰,不辜負夏王的信任。
嶽鎮邦親率兩萬五千上柱軍進入湖北境內,與南柱軍的一部會合,兵力達到五萬之眾,駐軍於荊州下轄的白螺磯,與長江以南的嶽州府隔江相望。
這一日,嶽鎮邦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在親衛的簇擁下,來到白螺磯的長江邊上。
隻見江邊大片大片枯黃的蘆葦叢連綿不絕,一眼望不到盡頭。
微風拂過,蘆葦花隨風搖曳,如雪花般紛紛揚揚,景色蔚為壯觀。
嶽鎮邦撥開蘆葦叢,來到江水邊。
此時正值長江的枯水季節,原本寬闊浩渺的江麵如今顯得並不寬闊,甚至能清晰地看到對麵低矮的房屋和岸邊停泊的幾艘小船。
嶽鎮邦眉頭微蹙,轉頭向身旁陪同的暗影司都尉問道:“對麵敵軍是否有水師船隻在江麵巡邏?”
都尉連忙答道:“迴將軍,敵軍設有一個水師營,共有一百多條船,其中鬥艦十艘,其餘多為走舸和遊船。
在江麵巡邏的船隻大多是走舸小船。”
嶽鎮邦追問道:“那他們的巡邏時間以及每次巡邏的船隻數量和批次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