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漕運就是大明的沉重負擔


    “愛卿,軍中早都取消跪拜禮,當著朕也無需下跪,水師訓導官沒給你說嗎?”


    崇禎帶著一絲玩味,笑眯眯看著黃蜚,他打心底欣賞這種既忠君愛國,又勇猛異常之人。


    這次傷亡將士中,水師占得最大,需要好生安撫,曆史沒給大明水師太多機會,那就讓我親自給吧。


    “臣有罪,臣一定改之!”


    黃蜚有點不好意思,穿著盔甲確實不太方便,與聖上第二次見麵,不敢那般造次。


    “哈哈哈,下次記住了。”


    “臣遵旨!”


    收起笑容,崇禎迴到桌案坐定,開口道:


    “朕意將水師劃歸禁軍序列,仍獨立成軍,本次雖存在折損,然俘獲之艦船可增加一定實力。


    天津一平,海河船廠經過發展已初具規模,水師前途不可限量也,你黃蜚接下來可有事做了!”


    “臣絕不辱使命!”


    聽到天子如此一說,黃蜚喜上眉梢。


    大明水師從宣宗以後迅速沒落,到後來基本不受重視,皇帝數月前既給銀兩又給特權,如今重組後首戰告捷,隻不過傷亡大了點,倒也不算離譜,他的信心更足了。


    “黃愛卿接下來抓緊整修船隻,不能作戰之艦船全部改成運輸船,無法再上陣之傷卒可根據情況劃歸運輸序列!


    愛卿除了要積極發展水師,還要助朕全麵開海,此事朕稍後會與愛卿細細商議!”


    “臣遵旨!”


    “報...”


    李若鏈出現在門口。


    “啟稟陛下,畢閣老、劉尚書等四人帶到!”


    “快傳!”


    “遵旨!”


    崇禎眼前一亮,城破之時就傳旨,命四人速到天津。


    傳旨時還包括被涼拌兩三個月的藩王們,這幾人來得夠快,一眾藩王明日應該也能到。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天津一役剿滅反賊,乾坤再造,乃我大明之幸也!”


    “吾皇威武...”


    剛到禦前,畢自嚴掛著欣喜與膜拜之色,鞏永固、劉遵憲、劉國能跟著附和。


    “哈哈哈...”崇禎淺笑,這通彩虹屁全部笑納。


    “賜坐!”


    “謝陛下!”


    “京師當下是否如常?”


    幾乎每天都有奏本與相關訊息送來,不過崇禎還是得親口問問。


    “稟陛下,京師已趨於穩定,曹廠督與方秉筆等人功不可沒,參與反叛之餘孽基本甄別完善,李弘濟等人府邸產業已全麵收歸國庫。


    天津被圍之消息曾引發恐慌,多虧陛下高瞻遠矚,皇家集團售賣平價糧米器物,少數商賈趁機哄抬物價,被駙馬與劉將軍迅速扼殺於搖籃之中!”


    “甚好,卿等皆居功至偉也!”


    “臣等慚愧!”


    幾人受到誇獎,表現得很謙虛。


    “京師糧米用度尚能維持多久?”


    “陛下,多則十五日,少則十日。”


    鞏永固連忙作揖。


    崇禎默默點頭,轉而問向李若鏈。


    “李愛卿!”


    “臣在!”


    “天津繳獲是否點清?”


    “稟陛下,查獲反賊於城中囤積之現銀700餘萬,黃金3萬餘兩,糧米約二十七萬石,珠寶玉器等物仍在詳細整理之中。


    被扣押之商船物資反賊帶走少許,損壞不算大,尚存者已被範閣老計入俘獲商船名單,此乃錦衣衛統計之初步賬冊,請陛下禦覽!”


    李若鏈隨即將一小本本呈上,這可是他與屬下沒日沒夜弄出來的。


    崇禎不關心細賬,隻看了幾眼總數,這次收獲很大,隻是戰後重建及撫恤都將花費頗多,估計剩不了幾個子兒。


    頓了頓,開口道:


    “天津之圍已解,各河道中損毀船隻加緊清理,盡快恢複暢通,商賈被扣之糧船物資原物奉還!


    反賊囤積之糧米分批次運往京師,此事交由駙馬與錦衣衛交接,議事後速速辦理!”


    “臣等遵旨!”


    “賀愛卿!”


    “臣在!”


    天津巡撫賀世壽起身拱手。


    “城牆與城內設施重建,需花費幾何?”


    “稟陛下,臣預計不會低於一百五十萬!”


    “嗯...”崇禎陷入沉思,戰後重建簡直花錢如流水啊,三兩天也不可能統計詳盡。


    該花就花吧,要將天津打造成中轉樞紐,這點錢還遠遠不夠。


    “劉尚書!”


    “臣在!”


    劉遵憲起身拱手。


    “朕從繳獲之銀兩中撥三百萬交予天津,你工部與賀愛卿一道,著手城池修繕!


    另南水門至海灣百餘裏水道需予以梳理,工部詳勘後即刻實施,由巡撫衙門具體經辦!


    朕之目標,乃兩千料福船可暢通無阻,直達天津城!”


    “臣等遵旨!”


    “諸位,從本次戰役即可看出,運河任意城池被占據,都將影響朝廷命脈,每年疏通運河費用數不勝數,早已成為朝廷負擔。


    山東與江南一線尚不明朗,朕不能被一幫不軌之人掣肘,運河漕運實乃羊腸小道,海運迫在眉睫,大明欲置死地而後生,絕不可對海運視而不見!”


    崇禎擲地有聲,一眾臣子虔誠地接受聖訓。


    範景文、畢自嚴、劉遵憲,包括鞏永固早已接受過這個思維,將軍們不一定懂經濟,不過戰略上他們分得清,主要乃天津官員得灌輸灌輸。


    崇禎必須借機說清楚,以便今後天津方麵展開工作,緩了緩,接著道:


    “三寶太監七下西洋,之後卻迅速沒落,西洋檔案甚至被劉大夏刻意燒毀,從此大明對番外事宜知之甚少。


    隆慶先祖重新開關,然上下陽奉陰違,堂堂福州市泊司一年之關稅,竟僅數千至萬餘兩不等,何其荒謬!


    誰能告訴朕,大明先期踴躍向外拓展,最終卻畏海如虎,舶稅聊勝於無,到底是何原因?”


    這個發問不容易迴答,廳中落針可聞,臣子們無不微低雙眸。


    畢自嚴偷偷瞄了皇帝一眼,四目相對中,老畢瞬間懂了,連忙輕咳一聲:


    “陛下,臣以為涉及麵非常之廣,有中樞之考量,有各利弊之牽涉,然歸納起來,不外乎總體兩點!”


    畢自嚴故意停頓,就此事內閣六部與天子早都討論過若幹次,溫體仁、陳奇瑜傳迴來的奏本中,也能看出很多端倪,他這大明財神爺自然門清。


    看今天這架勢,明顯陛下有借他人之口的意味,從而引發討論及促進共識,他必須主動一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大明163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中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中俠並收藏重生大明163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