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李弘濟召集一眾盟友骨幹議事。


    傍晚時分收到外圍府縣傳來的消息,天子禦駕前來此地了,京師留下的探子也差不多同時送來情報印證。


    李弘濟心頭火冒三丈,將手中報紙捏成紙團,一副咬牙切齒。


    “李兄息怒,朱皇帝親征又如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李兄切莫動怒!”


    徐允禎作揖安慰道。


    “是啊侯爺,我軍早已做好迎戰之準備,那朱皇帝即使三頭六臂,又能占到多少便宜,侯爺安心!”


    梁廷棟諂媚地拱手。


    李弘濟望了在座人等一眼,深唿吸幾口,試圖緩和心中那份緊張。


    皇帝雖然年紀輕輕,不過那份天子威嚴帶給反臣的震懾,難免讓他心驚肉跳,他不相信在場盟友們沒有心理壓力,隻不過聊以慰藉罷了。


    “父親大人,昨日朱皇帝就已出發,按行程當下已與何可綱合兵,禁軍餘部隻有9000,總共一萬二上下,合兵後官軍也就三萬餘人,天津城固若金湯,他朱皇帝的底氣在哪裏,就憑他的天子身份嗎!”


    李弘濟捋了捋胡須,作出思考狀。


    自己這兒子十多歲就進入京營當兵,從小熟讀兵書,兵事方麵比他這老子強,絕非紙上談兵之輩,心頭一下子安穩不少。


    “述兒你繼續說。”


    李祖述向父親微微拱手,隨後麵向眾人:


    “諸位,四大營早已今非昔比,朱皇帝練兵很有一套,裝備之新式火器威力巨大,然朱皇帝之理念乃偏向野戰而成軍,卻忽略攻城拔寨。


    禁軍自成軍之日便未配置重炮,何可綱當初倉促出京師,保定、河間、永定三府外派之京營兵同樣如此,京師城牆上那幾十門紅夷炮並無運至前線跡象,晚輩方才一直在思考,朱皇帝到底意欲為何?”


    “小侯爺,以本官對朱皇帝之了解,此人敢於冒險,然三萬餘兵卒中騎兵就占近五成,在天津城牆麵前好比以卵擊石,他朱皇帝舍得所謂新軍煙消雲散嗎?梁某實在琢磨不透。”


    “梁大人所言極是!”


    李祖述微微俯身,一副很尊重人的樣子,繼續發表他的高論。


    “諸位前輩,周邊府縣並無可戰之步卒,衛所軍倒有一部分,朱皇帝裁撤都還來不及,顯然不會調用。


    即便月初往山東之兩路天雄軍北上,也僅有一萬,遼東賬麵上二十餘萬兵卒雲集,實則有多少諸位心知肚明,李某絕不相信,朱皇帝宣府雖獲大勝,遼東方向不可能一點不顧及。


    他那組建的所謂北方野戰軍,哪怕迴撤內地,時間根本來不及,朱皇帝不可能隨意更改北征意圖,我方兵力比朱皇帝高出一倍,劉澤清隻要不出意外,三日之內必定趕到,我軍如虎添翼。


    因此李某認為,天津固守一兩個月毫無問題,待京師徹底陷入混亂,各路官軍齊聚之前,我等再撤不遲。


    到那時我軍後方穩固,還可趁亂尋找到新戰機,抽派一路圍攻京師也不無可能,各位別忘了我軍之優勢,但凡運河之中任何一城被我方固守,就拿住朝廷七寸,我等除開劉澤清,還有山東與江南士紳支持,兩地衛所也可囊中取物。


    我等一旦與朝廷陷入拉鋸戰,朝堂與天下人心必然更加浮躁,觀望者與投靠者勢必更多,諸位應按部就班,切勿因朱皇帝親征便自亂陣腳!”


    李祖述侃侃而談,說得頭頭是道,在場人等都禁不住點頭認同。


    這些情況其實大家都曾考慮過,隻不過之前更偏向於建奴那個加分項,如今遼東方麵沒有任何消息,建奴於京師情報係統顯然已經被團滅,心中的底氣仿佛被抽走不少。


    然而李祖述說得這般透徹,哪怕失掉建奴這顆重磅炸彈,贏麵仍舊偏利好,看來還是天子親征帶來太多心理壓力,忽略了己方優勢,一度有點自慚形穢。


    李弘濟投去一個讚許目光,既懂戰略還懂人心,孺子可教也,這可是老子家的兒子。


    緩了緩,李弘濟開口:


    “當下局勢已明明白白,皇帝親征一事切莫傳播,以免對軍心造成不利影響,今日就議事至此,各位各司其職,定要殺一殺朱皇帝銳氣!”


    “謹遵侯爺鈞令!”


    “都下去吧。”


    “遵命!”


    ......


    翌日清早,天津城西三十裏。


    昨日傍晚前天子便移駕此地,與何可綱合兵一處,今早軍營裏鑼鼓喧天旌旗招展,正呈現一片喜氣洋洋。


    孫應元、曹變蛟先行一步迴京,僅在京師城外度過一個倉促中秋之夜,次日即奔赴前線,所部於宣府的立功人員還未得到封賞呢。


    本身二人隻有6000餘參戰人員,人數相對不多,幹脆就在前線召開立功表彰大會,還讓分駐北麵與西南方向的主要京營將領及士兵代表參加,天子親自主持,級別上無與倫比。


    對於優秀士兵及晉升將領,天子親手頒發勳章,賞銀也將在會後全部發到將士手中,所部那些重傷人員,尚留於宣府休養,原第三師後勤部門,早都對戰死與重傷人員展開撫恤工作。


    大戰在即,皇帝搞上這一出,對於軍心士氣乃莫大提升,何可綱麾下的京營兵,那叫一個羨慕嫉妒恨啊。


    自古以來,普通丘八哪裏受到過天子親手封賞?幾乎不可能,很幸運,他們都親眼見到了。


    大會過程中,有個小人物再次受到全場關注,就是皇帝親自賜名的吳英傑,這家夥於宣府表現突出,帶領著所部兒郎殺敵無數,被晉升成把總(少校營長)。


    從副總旗一下子連升三級,半年前還是個新兵蛋子呢,這速度堪稱菜刀砍電線,一路火花帶閃電。


    崇禎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要明確告訴兒郎們,尤其不太了解情況的京營兵,隻要你立功,隻要你忠於大明跟著皇帝幹,前途杠杠的。


    數月前京營整軍後改觀很大,然諸多弊病根深蒂固,加上崇禎的側重點不在京營,要不也不會發生內亂。


    經曆內亂,剩下的都是精華,整個京營迴歸於一張白紙,崇禎可以按照他的預想,書寫本該的篇章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大明163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中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中俠並收藏重生大明163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