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天災既是錘煉
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 作者:玄武仙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65章 天災既是錘煉
聽聞王潛對自己的說法有所補充,張角一臉客氣的做出了洗耳恭聽的模樣。
在他看來,自己的身份地位雖然不如王潛,但自身的經曆以及對道學的感悟卻也絕地常人可比。
尤其是他方才對於神權和君權之間的劃分,他自認是非常完美了,實在想不出哪裏還有不足。
看到張角如此模樣,王潛神色一凝,開口問道:“依照汝方才的說法,天災異象是然道法之下的自然規則,是不可避免的,是嗎?”
“正是!”張角點頭。
王潛:“那我問你,既然天災無法避免,那世人遭逢災害之時,該如何去做?是坦然接受?還是奮起反抗?”
聽到王潛的問話,張角頓時愣了一下,也立馬明白了那番說辭當中的漏洞。
人們之所以信奉上天,不就是希望上天能夠為人們提供庇護,讓人們能夠生活的更好嗎?
可事實卻是,天災是要人命的,每逢災害來臨,必然會是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景象。
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多數人唯一的奢求,就是能夠活下去,什麽所謂的老天,什麽狗屁的自然規則,通通都會被拋之腦後。
我可以接受你所謂的道法規則,但前提是不能讓我受到傷害才行。
讓我信你,卻又不給我好處,甚至還不讓我活,這不扯淡呢麽!
他的這套說法,放在和平時期或許還能有所效用,可要是真等災害之後,立馬就會被現實所擊碎。
以前的人們,之所以那麽篤信“天命論”和“天人感應”的說法,就是因為在遇到天災的時候,可以將諸多因果推卸到君主的頭上。
無論是為了獲取某些利益也好,還是為了自我安慰也罷,起碼之前的那些說法,能夠做到自圓其說,能夠讓人們找到情緒的宣泄口。
在看張角剛剛提出的“自然規則”,雖然將君王失德與天災異象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剝離,但卻讓人們失去了宣泄情緒的地方,根本就無法完全替換掉以前的“天命論”或是“天人感應”的說法。
也就說,他的這套理論,是說不通的、是記不住腳的,更是不符合實際的,本就就不可能為世人所接受。
念及至此,張角也不禁心生苦澀,然後畢恭畢敬的朝著王潛俯身一拜,“聖師所問,在下無法迴答,還請聖師指點一二!”
“也好,那我就淺談一番好了!”
王潛微微一笑,隨即緩緩開口道:“孟子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依此說法,凡成大事者,必先經曆諸多磨難,以錘煉是筋骨與精神方可能人所不能。
而所謂的天災異象,又何嚐不是上天對世人的磨礪?
縱觀我中國之曆史,天災異象可謂是罄竹難書。
上古時期,洪水肆虐無度,於是便出現大禹治水,進而錘煉了人們與洪水抗爭的能力,方才使我炎黃一脈傳承不絕。
因此,所謂的天災異象,並非是上天懲戒,而是上天的一種厚愛,是上天在錘煉人們的生存能力……”
說到最後,王潛頓了一下,然後深深的看了張角一眼,問道:“不知如此說法,可行否?”
“這……”
張角麵露出遲疑道:“聖師此言,雖是至理名言,也可教導世人勇於麵對各種為難,然此等說法,卻是脫胎於儒家之說,若是用在道家的話,怕是……”
“怕是什麽?”
王潛打斷張角,沉聲道:“所謂的儒家之說,也並非天生就有,儒家也是通過不斷的兼容並蓄、集百家之所長,方才得以綿延至今,並獨尊於百家之上。
況且孔子在遊曆期間,也曾問學於老耽,他的諸多學說也有不少脫胎於道家思想。
儒家能夠采道家之長引為已說,為何道家就不行了?
倘若道家學說真的無法做到兼容並蓄、順應時代需求的話,任憑爾等如何努力,怕也無法將其發揚光大。
況且,如今的大漢,也不需要一個固步自封的學說!”
聽聞此言,張角不禁渾身震了一下!
想當初,百家爭鳴時期,道家學說也可以說是風光無量,其地位比起儒家還要高上幾分。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家以及其他學說逐漸沒落,反觀儒學卻是越加的發展壯大。
到了現在,儒家學說已然成為了天下的顯學,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是儒家學子。
之所以會如此,其主要原因,便在於儒家的兼容並蓄、以及審時度勢,總能在不同的時代,衍生出不一樣的說法,以順應時代的需求。
盡管當代的許多儒家思想已經背離了當初的孔孟之道,但起碼人家成功的發揚光大了不是?
信仰也是講究現實的,倘若無法順應時代的話,最終隻能落寞或是消亡。
這樣的結果,對於張角來說,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況且,王潛剛才的最後一句話也明確的告訴他了,大漢不需要固步自封的道家,但反過來的意思就是,如果他能順應時勢的需求,就可以獲得天子和帝師的大力支持。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選擇,幾乎已經是不用考慮了。
隻見張角深吸了一口氣,然後朝著王潛俯身一拜,道:“聖師之言,如撥雲見月,令在下茅塞頓開。
承蒙聖師不棄,在下祈望能繼續聆聽聖師教誨,以全在下求道問學之心!”
“哈哈,好,你既有此心,吾自然不會吝嗇!”王潛笑著迴道。
“如此,多謝聖師!”
張角聞言大喜,當即再次恭敬的拜了下去。
隨後,王潛、劉宏,也跟張角繼續探討起了道家的一些學說,以及關於宗教的諸多事宜。
當得知王潛與天子,準備建立一個以道家學說為主的宗教,並對外發起宗教入侵的計劃之後,張角也頓時感到了一陣熱血沸騰。
將自家學說撒向目光所及之處的每一個角落,讓不同邦國、不同種族的人們,全都尊崇一種學說。
這種誘惑,饒是張角,也難以抵擋!
聽聞王潛對自己的說法有所補充,張角一臉客氣的做出了洗耳恭聽的模樣。
在他看來,自己的身份地位雖然不如王潛,但自身的經曆以及對道學的感悟卻也絕地常人可比。
尤其是他方才對於神權和君權之間的劃分,他自認是非常完美了,實在想不出哪裏還有不足。
看到張角如此模樣,王潛神色一凝,開口問道:“依照汝方才的說法,天災異象是然道法之下的自然規則,是不可避免的,是嗎?”
“正是!”張角點頭。
王潛:“那我問你,既然天災無法避免,那世人遭逢災害之時,該如何去做?是坦然接受?還是奮起反抗?”
聽到王潛的問話,張角頓時愣了一下,也立馬明白了那番說辭當中的漏洞。
人們之所以信奉上天,不就是希望上天能夠為人們提供庇護,讓人們能夠生活的更好嗎?
可事實卻是,天災是要人命的,每逢災害來臨,必然會是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景象。
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多數人唯一的奢求,就是能夠活下去,什麽所謂的老天,什麽狗屁的自然規則,通通都會被拋之腦後。
我可以接受你所謂的道法規則,但前提是不能讓我受到傷害才行。
讓我信你,卻又不給我好處,甚至還不讓我活,這不扯淡呢麽!
他的這套說法,放在和平時期或許還能有所效用,可要是真等災害之後,立馬就會被現實所擊碎。
以前的人們,之所以那麽篤信“天命論”和“天人感應”的說法,就是因為在遇到天災的時候,可以將諸多因果推卸到君主的頭上。
無論是為了獲取某些利益也好,還是為了自我安慰也罷,起碼之前的那些說法,能夠做到自圓其說,能夠讓人們找到情緒的宣泄口。
在看張角剛剛提出的“自然規則”,雖然將君王失德與天災異象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剝離,但卻讓人們失去了宣泄情緒的地方,根本就無法完全替換掉以前的“天命論”或是“天人感應”的說法。
也就說,他的這套理論,是說不通的、是記不住腳的,更是不符合實際的,本就就不可能為世人所接受。
念及至此,張角也不禁心生苦澀,然後畢恭畢敬的朝著王潛俯身一拜,“聖師所問,在下無法迴答,還請聖師指點一二!”
“也好,那我就淺談一番好了!”
王潛微微一笑,隨即緩緩開口道:“孟子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依此說法,凡成大事者,必先經曆諸多磨難,以錘煉是筋骨與精神方可能人所不能。
而所謂的天災異象,又何嚐不是上天對世人的磨礪?
縱觀我中國之曆史,天災異象可謂是罄竹難書。
上古時期,洪水肆虐無度,於是便出現大禹治水,進而錘煉了人們與洪水抗爭的能力,方才使我炎黃一脈傳承不絕。
因此,所謂的天災異象,並非是上天懲戒,而是上天的一種厚愛,是上天在錘煉人們的生存能力……”
說到最後,王潛頓了一下,然後深深的看了張角一眼,問道:“不知如此說法,可行否?”
“這……”
張角麵露出遲疑道:“聖師此言,雖是至理名言,也可教導世人勇於麵對各種為難,然此等說法,卻是脫胎於儒家之說,若是用在道家的話,怕是……”
“怕是什麽?”
王潛打斷張角,沉聲道:“所謂的儒家之說,也並非天生就有,儒家也是通過不斷的兼容並蓄、集百家之所長,方才得以綿延至今,並獨尊於百家之上。
況且孔子在遊曆期間,也曾問學於老耽,他的諸多學說也有不少脫胎於道家思想。
儒家能夠采道家之長引為已說,為何道家就不行了?
倘若道家學說真的無法做到兼容並蓄、順應時代需求的話,任憑爾等如何努力,怕也無法將其發揚光大。
況且,如今的大漢,也不需要一個固步自封的學說!”
聽聞此言,張角不禁渾身震了一下!
想當初,百家爭鳴時期,道家學說也可以說是風光無量,其地位比起儒家還要高上幾分。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家以及其他學說逐漸沒落,反觀儒學卻是越加的發展壯大。
到了現在,儒家學說已然成為了天下的顯學,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是儒家學子。
之所以會如此,其主要原因,便在於儒家的兼容並蓄、以及審時度勢,總能在不同的時代,衍生出不一樣的說法,以順應時代的需求。
盡管當代的許多儒家思想已經背離了當初的孔孟之道,但起碼人家成功的發揚光大了不是?
信仰也是講究現實的,倘若無法順應時代的話,最終隻能落寞或是消亡。
這樣的結果,對於張角來說,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況且,王潛剛才的最後一句話也明確的告訴他了,大漢不需要固步自封的道家,但反過來的意思就是,如果他能順應時勢的需求,就可以獲得天子和帝師的大力支持。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選擇,幾乎已經是不用考慮了。
隻見張角深吸了一口氣,然後朝著王潛俯身一拜,道:“聖師之言,如撥雲見月,令在下茅塞頓開。
承蒙聖師不棄,在下祈望能繼續聆聽聖師教誨,以全在下求道問學之心!”
“哈哈,好,你既有此心,吾自然不會吝嗇!”王潛笑著迴道。
“如此,多謝聖師!”
張角聞言大喜,當即再次恭敬的拜了下去。
隨後,王潛、劉宏,也跟張角繼續探討起了道家的一些學說,以及關於宗教的諸多事宜。
當得知王潛與天子,準備建立一個以道家學說為主的宗教,並對外發起宗教入侵的計劃之後,張角也頓時感到了一陣熱血沸騰。
將自家學說撒向目光所及之處的每一個角落,讓不同邦國、不同種族的人們,全都尊崇一種學說。
這種誘惑,饒是張角,也難以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