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帥薛仁貴,引領著大隊人馬,踏上歸程。


    隊伍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後有程咬金、尉遲恭、徐茂公三人,緊緊護衛著龍駕,沉穩威嚴。


    羅通、秦懷玉、尉遲寶林、尉遲寶慶、程鐵牛、段林諸位豪傑,各司其職,掌管著五營四哨,令行禁止。


    前後左右各營軍卒,個個精神抖擻,將隊伍排列得整整齊齊,三聲炮響,大軍就此辭別三江越虎城。


    一路上,旗幡烈烈迎風招展,號帶飄飄氣勢如虹,軍士們齊聲呐喊,聲震雲霄,馬蹄翻卷,揚起漫天沙塵,大軍出東遼邊界。


    朝行暮宿,餓了便食,渴了即飲,如此在路途上奔波,終是抵達中原山東登州府。


    地方官員聽聞消息,匆忙籌備,恭迎天子禦駕,大軍遂在登州城內紮營安歇。


    緊接著,連發三匹快馬,如流星趕月般向著大唐長安疾馳而去,報送喜訊。


    幼主殿下千歲李治與丞相魏征接報後,即刻傳旨巡城都禦史,命其張貼告示,遍掛京師,好使百姓們都能知曉這一重大消息。


    朝廷大軍擇定吉日,離開山東,一路穿州過府,所到之處,百姓們自發地擺上香花燈燭,夾道迎送,感恩戴德,盼望著王師早日迴朝。


    不消三日,大軍已然抵達京師長安。


    元帥薛仁貴一聲令下,大小三軍在城外教場整齊屯紮,隨後,偏正諸將與朝廷一同進入光大門。


    但見城中百姓,家家戶戶高懸門閂,卻又門窗大開,掛燈結彩,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滿是歡慶之景。


    文武衙門紛紛搭台唱戲,頌揚朝廷聖德,感恩太平盛世。


    殿下李治,與魏征一同步出午門,恭迎聖上迴宮。


    聖上李世民穩步登上金鑾殿,龍椅端坐,龍威赫赫。


    先是殿下李治上前朝拜,行君臣大禮,隨後魏征朝拜,高唿萬歲,山唿之聲,響徹殿堂。


    緊接著,三閣、六部、九卿以及一眾文武大臣,依次上前朝參,井然有序,盡顯朝堂威嚴。


    朝參完畢,大元帥薛仁貴俯伏在金鑾殿階下,高聲奏道:


    “陛下龍駕在上,臣薛禮朝見,願我皇萬歲萬萬歲。”


    李世民和顏悅色,說道:“王兄平身。”


    此時,周青、薛先圖、王心鶴、李慶先、薑興霸、周文、周武、王心溪八位總兵,齊刷刷地跪於金階之上,一同朝賀,山唿萬歲。


    朝賀之禮既畢,天子傳旨,宰殺牛羊,命元帥帶領眾將重迴外教場,舉行莊重儀式,祭奠太平旗纛,緬懷先烈。


    那征東的將士們,個個蒙受朝廷恩澤,滿心歡喜,榮耀加身。


    犒賞完畢,元帥傳令解散隊伍,眾人各自歸家。


    至此,槍刀歸庫,馬放山林,眾軍士紛紛返迴故鄉,與親人團聚。


    夫妻再度重逢,母子得以重圓,闔家歡樂,共享太平,家家安居樂業,盡享天倫之樂,這些瑣碎溫馨之事。


    正值天氣晴和,風和日麗。


    隻見宮闕之前,旌旗在暖日映照下,龍蛇舞動,熠熠生輝。


    宮殿周遭,微風輕拂,燕雀高飛,鳴聲婉轉,一片祥和之景。


    兩班文武大臣上朝,山唿萬歲之後,依旨分立兩班,井然有序。


    大元帥薛仁貴與諸位將領上朝,在金鑾殿卸下戰甲,換上朝王公服,威風之中更添儒雅,那卸下的盔甲自有官員小心收管。


    朝廷隨即命光祿寺大擺筵宴,欽賜功臣。


    朝堂之上,朝廷端坐一席,享用九龍禦宴,尊貴非凡。


    左側是老公爺們依次就座,右側乃眾爵主開懷暢飲,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眾人推杯換盞,直至三更時分,酒足飯飽,這才謝恩告退,散了筵席。


    天子龍袖一揮,起駕迴宮,珠簾高卷,群臣散班。


    天子李世民迴宮之後,長孫娘娘早已候著,接駕進入宮中,再設盛宴,進獻美酒,夫妻二人相談甚歡,朝廷將東遼諸事,細細說與娘娘聽,皇後娘娘聽聞,亦深知薛仁貴功勞卓著,讚歎有加。


    再說眾爵主迴家,母子相見,自是一番溫情脈脈,千言萬語湧上心頭。


    老公爺們迴府,夫妻團聚,互訴衷腸,話語綿綿,情深意長。


    八位總兵也自有總府衙署歇腳安身。


    薛仁貴元帥則有客寓公館,家將隨侍左右,照料周全。


    然而,當夜眾將大多歡心,唯有馬、段、殷、劉、王五姓公爺,五府夫人,滿心悲苦,恨意難消,暗自悲傷哭泣。


    隻因親人隨駕出征,卻不見隨駕歸來,生死永隔,怎不令人心碎。


    待到次日清晨,朝廷登位,文武大臣上朝朝見之後,朝廷降下旨意。


    因念及所有陣亡公爺、總爺們,為國捐軀,忠勇可嘉,遂命在教場設壇追薦,延請高僧,拜七日七夜經懺,以超度亡魂,慰藉英靈。


    天子又傳旨,令滿城中軍民人等,俱要戒酒除葷,以示虔誠敬意。


    此後,朝廷又要料理諸多國事,政務繁忙,足足忙碌了十餘日。


    長安金鸞殿。


    這日,天子駕坐金鑾殿,文東武西,分列兩旁。


    朝廷李世民降下旨意,命人前往天牢,提取叛賊張士貴父子前來對證。


    早有侍衛武士領旨,高聲應諾,疾步前去。


    侍衛武士從天牢中押出張士貴父子女婿六人,他們披枷帶鎖,赤足蓬頭,形容齷齪,狼狽不堪。


    左側,軍師徐茂公見狀,輕聲吩咐去了枷鎖,以顯天恩。


    右側,尉遲恭隨即翻開功勞簿,以備查驗。


    張士貴連忙俯伏金階,靜候發落。


    朝廷李世民目光冷峻,向下一望,喝問道:


    “張士貴,朕封你為三十六路都總管,七十二路總先鋒,你父子翁婿皆受皇封,蔭子封妻,盡享人間富貴,朕待你不薄,未曾虧負於你。你不思報國恩,反倒心生惡計,欺朕逆旨,將應夢賢臣埋沒營中,竟用何宗憲來搪塞朕,迷惑朕心,冒領他的功勞。


    幸得天意成全,使寡人君臣得以相聚,如今東遼已定,大軍凱旋。薛仁貴現今就在此處,你還有何話說,還不快快分辯?”


    張士貴涕淚橫流,泣聲道:


    “陛下在上,此事臣實在冤枉,望我王龍心詳察。臣當年征討雞冠劉武周之時,不過是七品知縣出身,承蒙皇父隆寵,得以擔任先鋒之職。臣受國恩,即便粉身碎骨也難報答,豈敢有欺君罔上、泯滅王恩之意?


    若論前番月字號內那火頭軍,的確名叫薛禮,可他並無出眾手段,又不會使槍弄棍,開兵打仗,怎會是應夢賢臣,所以臣未曾奏明;況且曆次破關得寨,一應功勞,皆是臣婿宗憲所立。如今仁貴當麵在此,臣卻與他素不相識,從未打過交道,怎會誣陷臣藏匿賢臣,冒稱功勞,反加逆旨之罪。臣死不足惜,隻是這冤屈,叫臣如何能在九泉之下瞑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我,火頭軍薛仁貴,無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戈怒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戈怒馬並收藏大唐:我,火頭軍薛仁貴,無敵最新章節